专题06科学探究题-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重点提分练(原卷版)_第1页
专题06科学探究题-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重点提分练(原卷版)_第2页
专题06科学探究题-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重点提分练(原卷版)_第3页
专题06科学探究题-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重点提分练(原卷版)_第4页
专题06科学探究题-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重点提分练(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重点提分练专题06科学探究题1.(2021·湖南邵阳)化学科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某探究实验将一定量的锌粉投入到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1)写出锌粉与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2)探究蓝色滤液的成分(提出问题)蓝色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作出猜想)猜想一:Zn(NO3)2;猜想二:Zn(NO3)2和Cu(NO3)2;猜想三:___________;上述猜想中,该小组有同学直接判断猜想一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实验设计)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猜想,科技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相关化学方程式取少量蓝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①______②___________猜想三成立③__________(结论分析)猜想三成立,则滤渣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2.(2021·甘肃定西)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实验过程与分析)实验1实验2实验操作实验现象______无明显现象实验结论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不与硫酸反应(1)请写出实验1的实验现象。(实验反思与拓展)(2)实验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3)某同学认为实验2的结论不正确,他改进了该实验方案: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并振荡,再滴人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_色变为无色,由此表明氢氧化钠与硫酸确实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4)由实验2联想到:把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没有明显现象,它们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本实验中忽略CO2溶于水)①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当通过胶头滴管滴加NaOH溶液时,观察到______现象,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②乙同学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取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少量CO2,然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当观察到______现象时,也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3.(2021·江苏宿迁·)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展开探究。以下是教学片断,请你参加学习并填写空格。(演示实验)将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加入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某同学提出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猜憲与假设)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岀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请补上猜想二、猜想一:只有NaCl猜想二:_______猜想三:NaC1和HC1猜想四:NaC1、NaOH和HC1乙组同学认为有一种猜想不合理,不合理的猜想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实验探究)(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Cl2溶液,_______(填实验现象),证明溶液中一定没有NaOH。(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浇杯中的溶液,并选用了老师提供的pH试纸、K2CO3溶液、AgN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实验方案测溶液的pH滴加K2CO3溶液滴加AgNO3溶液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试纸变色,对照比色卡,pH<7_______产生白色沉淀实验结论溶液中有HC1溶液中有HC1溶液中有HC1(得到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认为猜想_______正确。(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的活动过程给予肯定,同时指出(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以下两处错误;①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_。②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错误,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4.(2021·四川乐山)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同学们对其是否变质进行实验探究。(提出问题)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呢?(猜想与假设)猜想I:没有变质。猜想II:___________。猜想III:部分变质。(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不同方案进行探究,请你协助完成相关内容(1)小军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①取一定量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猜想III成立②向①的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有__________产生(2)小慧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①取一定量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猜想III成立②实验①结束后进行过滤,向得到的滤液中滴加________。溶液变成蓝色(反思与评价)(3)同学们讨论认为,小军的实验结论不严密,理由是___________。(拓展实验)(4)小慧实验②中所加的试剂替换为下列________操作,也可以实现相同的目的。a.测溶液的pHb.滴加MgSO4溶液c.通入CO2d.滴加稀盐酸(5)若要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Na2CO3,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5.(2021·江西)化学社团的同学在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图1所示的实验。图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片表面产生气泡,铜片表面______。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实验过程中小辰意外发现:当两种金属发生触碰时(如图2),铜片表面产生了气泡。(提出问题)图2中铜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作出猜想)同学们对产生的气体进行了以下猜想:小知猜想是二氧化硫;小辰猜想是氧气;小彬猜想是氢气。他们作出猜想的理论依据是______。(查阅资料)(1)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平行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产生气体。该反应过程中金属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发生了转移。(2)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设计并进行实验)他们设计了图3装置进行实验,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过导管与图4中的装置连接,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小知连接导管a与导管d,向品红溶液中通入气体一段时间______小彬的猜想正确小辰选用正确方法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向试管内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不复燃小彬连接导管a与导管______(填序号),收集气体后用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气体燃烧,听到轻微的“噗”声(教师释疑)图1实验中,锌与稀硫酸反应,锌失去电子,酸溶液中氢离子在锌片表面获得电子生成氢气。(学生感悟)图3实验中,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表面获得______(选填“锌”或“铜”)失去的电子生成了氢气。(得出结论)图2中两种金属触碰后铜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延伸应用)制造钢制船闸门时,为防止铁被腐蚀,常在钢闸门表面安装比铁更活泼的金属。这种金属可以是______。(填序号)A.锌B.铜C.银6.(2021·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Ⅰ、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猜想)猜想一:可能是CaCl2和Ca(OH)2;猜想二:可能只有CaCl2;猜想三:___________。(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步骤1: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___________。猜想一不正确步骤2: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___________,过一会有白色沉淀产生。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反思与拓展)(1)实验步骤2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2)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_(写一条)。(3)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一种物质,该物质可以是___________(写化学式)7.(2021·云南)小英设计了探究SO2与AgNO3溶液反应的实验。将SO2通入质量分数为1.7%的AgNO3溶液中,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溶液A和白色沉淀B。对体系中有关物质性质分析得知沉淀B可能为Ag2SO3,Ag2SO4或二者混合物。(查阅资料)Ag2SO4为白色固体,微溶于水Ag2SO3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溶于过量的Na2SO3溶液(提出问题)白色沉淀B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一:仅有Ag2SO4猜想二:仅有Ag2SO3猜想三:___________(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滴加足量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猜想___________成立(实验结论)SO2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一种酸和沉淀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拓展延伸)①另取溶液A,滴加足量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②向盛有少量AgNO3溶液的试管里滴入Na2SO3溶液至过量,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8.(2021·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在庆祝“五四”青年节晚会上,化学老师表演了“吹气生火”的魔术:他用导管向包有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吹气,脱脂棉燃烧了起来。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魔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其进行了如下探究。(分析判断)根据燃烧条件可知:吹出的气体能与过氧化钠反应放出一定的热量,可能有氧气生成,从而使脱脂棉燃烧。(提出问题)吹出的气体中有哪些物质与过氧化钠(Na2O2)发生反应,且生成物是什么?(查阅资料)(1)吹出的气体主要含有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氧气;(2)过氧化钠与氮气、氧气不反应;(3)过氧化钠为淡黄色固体粉末。(提出猜想)猜想一:只有H2O与Na2O2反应;猜想二:只有CO2与Na2O2反应;猜想三:CO2、H2O都与Na2O2反应。(设计与实验)探究Ⅰ:H2O与Na2O2反应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产生蓝色沉淀实验结论H2O能与Na2O2反应,产生______和NaOH。探究Ⅱ:CO2与Na2O2反应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实验操作玻璃管中反应后的固体实验现象淡黄色粉末逐渐变成白色粉末,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固体溶解,无气泡产生产生______实验结论CO2能与Na2O2反应,产生①和Na2CO3。(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分析,猜想三正确。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蒸气都能反应。(反思交流)(1)过氧化钠应该______保存。(2)探究Ⅱ:步骤三中能代替CaCl2溶液的试剂______(写一种)。9.(2021·山东潍坊)过氧化氢性质不稳定,易被某些含铜化合物催化分解。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过氧化氢与氢氧化铜混合产生气体的过程如下:(查阅资料)a.过氧化铜(CuO2)为黄褐色固体b.(实验过程)步骤一:制备氢氧化铜向盛有5mL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步骤二:氢氧化铜与过氧化氢混合向蓝色沉淀中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直至过量,发现蓝色沉淀变为黄褐色沉淀,随后黄褐色沉淀迅速变为黑色沉淀,产生气泡且越来越快,最终试管中得到黑色沉淀。分析实验过程,请完成下列问题:(1)Cu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请写出产生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为验证该气体是否为氧气,可以使用______进行检验。(提出问题)气泡越来越快的原因是什么?(作出猜想)(2)小组成员作出如下猜想:猜想Ⅰ:Cu(OH)2作为催化剂加快H2O2分解产生O2;猜想Ⅱ:CuO2作为催化剂加快H2O2分解产生O2;猜想Ⅲ:______(填化学式)作为催化剂加快H2O2分解产生O2。(验证猜想)①某同学立即否定猜想Ⅰ、Ⅱ,理由是______。②简述验证猜想Ⅲ正确的实验方案______。(反思拓展)黄褐色沉淀遇到过氧化氢迅速变为黑色沉淀并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10.(2021·广东广州·)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渐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NH4HCO3、NH4Cl、K2SO4、KCl都是常见的化肥。(1)化肥能为农作物补充的营养元素主要有三种,上述化肥含有的两种营养元素是_______。(2)有一包用剩的肥料,可能含有上述四种化肥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a取少量肥料样品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熟石灰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b取少量肥料样品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A。c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d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e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①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关于该肥料的成分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②实验a~e中,不必要进行的一项是_______(填标号)。③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确定该肥料的成分,完成下表。(已知:)实验操作预期现象与结论_______若_______,则该肥料的成分是_______。若_______,则该肥料的成分是_______。11.(2021·山东泰安)某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金属、酸、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