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期末考试模拟(二)_第1页
专题15期末考试模拟(二)_第2页
专题15期末考试模拟(二)_第3页
专题15期末考试模拟(二)_第4页
专题15期末考试模拟(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8年级下册期末培优冲刺15期末考试模拟(二)总分160分时间120分钟一、单选题(共20题;共60分)1.(2021八下·义乌期中)如图所示,动圈式话筒的膜片与线圈固定在一起,线圈套在磁铁上。当我们对着话筒讲话时,声音使膜片振动,膜片带动线圈也一起振动,于是线圈中产生了随声音变化的电流。则下列电器的原理与动圈式话筒的原理相同的是(

)A.

电动机

B.

发电机

C.

电磁铁

D.

电铃【答案】B【解析】根据“声音使膜片振动,膜片带动线圈也一起振动,于是线圈中产生了随声音变化的电流”可知,动圈式话筒的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

A.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故A不合题意;

B.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故B符合题意;

C.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是电流的磁效应,故C不合题意;

D.电铃的主要结构为电磁铁,利用电流的磁效应,故D不合题意。故选B。2.(2021八下·杭州期中)2020年初出现了罕见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过氧乙酸(分子模型如图)能有效杀灭病毒。下列关于过氧乙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过氧乙酸的分子式为CH3COOH

B.

过氧乙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C.

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6

D.

过氧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答案】C【解析】A.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每个过氧乙酸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可表示为CH3COOOH,故A错误;

B.过氧乙酸是由分子构成的,过氧乙酸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三种原子构成,故B错误;

C.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2+1×4+16×3=76,故C正确;

D.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2):(1×4):(16×3)=6:1:12,可见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D错误。故选C。3.(2021八下·杭州期中)如图所示是一种水位自动报警器的原理图,水位到达A时该报警器自动报警,此时(

)A.

当水位到达A报警时,红灯亮

B.

该报警器的红、绿灯会同时亮

C.

当水位没有达到A时,电磁铁没有磁性,只有红灯亮

D.

报警器工作时,不必依靠一般水的导电性【答案】A【解析】A.当水位到达A时,控制电路被接通,电磁铁中有电流经过,从而产生磁场,将衔铁吸下来,接通红灯所在的电路而报警时,故A正确;

B.该报警器时,衔铁被吸下来,接通红灯,断开绿灯,因此红灯亮,绿灯熄灭,故B错误;

C.当水位没有达到A时,电磁铁没有磁性,衔铁接通绿灯所在的电路,此时绿灯亮,故C错误;

D.报警器工作时,如果水不能导电,那么控制电路就不能被接通,整个装置无法工作,故D错误。故选A。4.(2021八下·杭州月考)如图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B.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

C.

该原子带电

D.

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答案】D【解析】A.根据图片可知,该原子的核外有2个电子,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该原子中间只有2个质子,那么核电荷数为2,故B错误;

C.该原子的正电荷数和负电荷数相等,对外不显电性,故C错误;

D.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故D正确。故选D。5.(2021八下·杭州期中)如图所示,在弹簧的下端悬吊一蹄形磁铁,将一只方框形线圈放在磁体的两极之间,螺线管AB与方框线圈相连接。若方框线圈不动。而将蹄形磁铁竖直向下拉一小段距离后再释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螺线管的A端始终是N极

B.

螺线管的B端始终是N极

C.

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不断变化

D.

螺线管周围没有磁场【答案】C【解析】将蹄形磁铁释放后,它会上下振动,相当于磁铁的位置不动,而方形线圈在磁场中上下振动。因为方形线圈切割磁感线的方向不断改变,所以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不断改变,则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不断改变,它的两端的极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6.关于土壤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中矿物质颗粒小,土壤空隙也小,土壤中水少而空气较多

B.

土壤中各成分发生变化,其结构还会在较长时期不变

C.

土壤的矿物质颗粒包括砂粒、粉砂粒、黏粒三种

D.

土壤中含量最高的是矿物质颗粒,它属于有机物【答案】C【解析】A.土壤中矿物质颗粒小,黏性较强,土壤的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较差。A不符合题意。

B.土壤中各成分发生变化,其结构也会发生变化。B不符合题意。

C.土壤的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粗的叫做砂粒,细的叫做黏粒,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做粉砂粒。C符合题意。

D.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的,它属于无机物。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7.邻家枣树长的很茂盛,但结枣很少,农技师将树皮环隔了半周,第二年,枣树上结满果实,关于其中的奥秘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A.

隔断了树皮中的导管

B.

割断了树皮中的筛管

C.

割断了树皮中的形成层

D.

割断了树皮中的导管和筛管【答案】B【解析】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农技师将树皮环隔了半周,有机物向下的运输通道筛管一部分被割断,减少了有机物向根部的运输,能使有机物集中运输到果实,增加坐果量,提高产量,所以,第二年,枣树上结满果实.故选:B.8.如图所示是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B.

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人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C.

装置丙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

D.

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答案】D【解析】A、在遮光的情况下,植物主要发生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将丙中的气体鼓入丁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故A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为了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干扰实验现象,而将空气通过装置甲将二氧化碳吸收,然后再鼓入装置C中,故B说法正确;

C、种子萌发要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故C说法正确;

D、即使丙装置不遮光,也不会产生纯净的氧气,因为只有纯度较高的氧气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D说法错误。9.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所用的保温瓶已作灭菌处理,保温瓶内的环境条件适宜。将适量、等质量的正在萌发和煮熟过的种子分别装入两个保温瓶后密闭,多次测定有关的量,并绘制成如图曲线。下列判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

若Y表示瓶内温度,则a表示萌发的种子

B.

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C.

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则b表示萌发的种子

D.

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答案】A【解析】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生物体的线粒体中进行的。若a是萌发的种子,所以a中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所以瓶内温度升高;而进行呼吸作用也消耗氧,所以瓶内的氧气的含量逐级减少。10.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中,能确定钢棒具有磁性的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答案】D【解析】图①中小磁针与钢棒相互吸引可以使小磁针偏转,排斥也可以使小磁针偏转,吸引不能说明有磁性,排斥能说明有磁性,题中没有说明是吸引还是排斥,所以不能说明钢棒是否具有磁性。

图②中钢棒指南北,这是磁体的基本性质,说明钢棒具有磁性。

图③说明铁芯能使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增强,不能说明钢棒具有磁性。

图④中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可以从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来体现),这是电磁感应现象,说明钢棒具有磁性。11.如图所示,甲乙两小磁针在一根磁铁附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甲小磁针左端是S极,乙小磁针左端是N极

B.

甲小磁针左端是N极,乙小磁针左端也是N极

C.

甲小磁针左端是S极,乙小磁针左端也是S极

D.

甲小磁针左端是N极,乙小磁针左端是S极【答案】B【解析】由于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条形磁体的a端与小磁针的N极吸引是S极,b端是N极;小磁针甲和乙的左端都指向条形磁体的a端即条形磁体的S极,所以均为N极。故选B12.某研究小组成功制备了四氧化铱阳离子(IrO4+),已知其中氧元素显−2价,由此可判断其中铱元素的化合价为(

)A.

+9

B.

+7

C.

+5

D.

+3【答案】A【解析】从“IrO4+”可知,该原子团的化合价为+1,原子团中“O”的化合价是−2,设"Ir"的化合价为+x,则有:(+x)+(−2)×4=+1,解之,x=+9。故A选项符合题意。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8克水中含有氢气的质量为2克

B.

2克H2和32克O2充分反应后生成34克H2O

C.

4m个H2O分子和m个H2SO4分子所含氧原子个数相等

D.

酒精(C2H6O)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6:1【答案】C【解析】水中含有的是氢元素而不是氢气,所以A选项中即使数值正确也不对;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氢气和氧气反应时的质量比为1:8,即2g氢气只能与16g氧气发生反应(还有质量为32g16g=16g的氧气剩余),生成水的质量为2g+16g=18g,B选项错误;4m个H2O分子所含氧原子个数为4m,m个H2SO4分子所含氧原子个数为也是4m,即所含氧原子个数相等,C正确;酒精(C2H6O)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12:3:8,2:6:1是它们的原子个数比而不是元素质量比,D错误。故选C。14.如图所示实验,下列对有关实验的解释正确的是(

)A.

甲图中的实验可得出磁铁异名磁极相斥

B.

乙图中的奥斯特实验说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C.

丙图中的实验可得出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弱

D.

丁图中的测电笔接触零线氖管一定发光【答案】B【解析A、甲图中的实验可得出磁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故A错误;

B、乙图中的奥斯特实验说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故B正确;

C、丙图中的实验可得出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故C错误;

D、丁图中的测电笔接触火线氖管发光,故D错误。故选B。15.(2019八下·绍兴期中)茶叶中含有茶氨酸(化学式为C7H14O3N2),它有降低血压、提高记忆力、保护神经细胞、减肥等效果。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茶氨酸由C,H,O,N四种原子直接组成

B.

茶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4g

C.

茶氨酸中碳、氮元素的质量比为7:2

D.

茶氨酸中氧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100%【答案】D【解析】A、茶氨酸由分子构成,其分子由C,H,O,N四种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相对分子质量是比值,没有质量单位,不符合题意;

C、茶氨酸中碳、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4×2)=3:1,不符合题意;

D、茶氨酸中氧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16×312×7+14+16×3+14×216.(2019八下·绍兴期中)地震过后,防疫部门用一种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给饮用水消毒,该消毒剂可表示为RO2。实验测得该氧化物R与O的质量比为7:8,则RO2的化学式为(

)A.

CO2

B.

NO2

C.

SiO2

D.

SO2【答案】C【解析】氧化物R与O的质量比为7:8,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x:32=7:8,x=28,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所以该化学式为SiO2;故答案为:C。17.如图所示,在甲、乙、丙3支试管里装入等量的清水,插入形态、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枝条,均在水面上滴加层植物油,乙试管口上方的枝条用无色透明的干塑料袋包严.先将3支试管置于同样的黑暗条件下一段时间,然后将甲、乙两试管同时放在阳光下,丙试管仍然放在黑暗处,数小时后,试管内液面下降幅度最大的是()A.

都一样

B.

C.

D.

丙【答案】B【解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植物在黑暗环境中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光合作用.因此先将3支试管置于同样的黑暗条件下一段时间,乙塑料袋内的氧气被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减少;植物的呼吸作用降低释放的能量减少,导致植物的生理活动减弱,而且空气不流动,使蒸腾作用降低;丙在黑暗处,蒸腾作用弱.因此,蒸腾作用最强的是甲,故几天后,液面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甲.故选:B18.如图曲线表示光照强度与绿色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之间的关系.下列对该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A.

曲线AB段绿色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

B.

曲线BC段绿色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C.

B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

D.

整段曲线表明,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答案】C【解析】A.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但是不如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多,A错误;B、BC段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增强释放的氧气增多,表示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强.但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照常进行,只不过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强度,B错误;C、B点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量相同,于是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刚好全部用于光合作用,表现为植物没有从外界吸收CO2,C正确;D、曲线从A到C表明,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但是光照强度大于D后光合作用趋于稳定,D错误.故选:C19.(2019八下·嘉兴月考)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人类可以从这种自然资源中获取多种有用的气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最先发现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并且他测出了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B.

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氮气和氧气,工业上制取氧气和氮气时利用氮气和氧气的熔点不同,将它们从空气中逐次分离出来,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C.

氮气占空气的体积分数约是78%,氮气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可以用作保护气,氮气不支持燃烧,所以也常用氮气做灭火剂

D.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用途的电光源,其中氦气还可以用于医疗麻醉【答案】A【解析】A.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最先发现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并且他测出了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故A正确;

B.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氮气和氧气,工业上制取氧气和氮气时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将它们从空气中逐次分离出来,该过程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氮气占空气的体积分数约是78%,氮气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可以用作保护气,氮气不支持燃烧;因为氮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里向上运动,所以无法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因此不能做灭火剂,故C错误;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用途的电光源,目前氦气还没应用于临床麻醉,故D错误。故选A。20.(2019八下·嘉兴月考)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其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变化如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101600反应中质量(g)8.6m2m31.6反应后质量(g)m4m115.26.4A.

m1的值一定是0,反应后甲一定有剩余

B.

m2的值是4

C.

该反应不可能是氧化反应

D.

m4+m1﹥m2+m3【答案】A【解析】A.反应结束后,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丁质量之比:(10m4):6.4=(108.6):1.6,解得:m4=4.4g。那么反应后乙物质的质量m1=10+1615.26.44.4=0,反应后甲一定有剩余,故A正确;

B.当反应结束后,参加反应的乙的物质质量为:16g0g=16g,那么乙和丁的质量之比:16:6.4=(16m2):1.6,解得:m2=12,故B错误;

C.如果甲或乙是氧气,则该反应是氧化反应,如果不是氧气,则该反应就不是氧化反应,故C错误;

D.根据题意有:m3=10+168.6121.6=3.8,那么m2+m3=12+3.8=15.8;m4+m1=4.4,所以m4+m1<m2+m3,故D错误。故选A。二、填空题(共8题;共38分)21.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使用的黄绿色毒气就是氯气.氯气的密度远大于空气,有毒,并具有强烈刺激性,人吸入少量氯气会使鼻和喉头的黏膜受到刺激,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氯气会中毒致死.战争中,敌方若使用氯气,人在逃离时应该怎样做?(1)迎风逃离还是逆风逃离?________.(2)往高处逃还是往低处逃?________.(3)生活中,室内发生火灾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在逃生时除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处,还应________【答案】(1)迎风(2)高处(3)匍匐前进【解析】(1)战争中,敌方若使用氯气,人在逃离时应该迎风逃离;(2)因为氯气的密度远大于空气,所以应该往高处逃;(3)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很好地防止火场产生的烟尘吸入口鼻,还应匍匐前进.22.(2019八下·长兴月考)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如图是人体呼吸时胸廓变化示意图。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A发生时膈肌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膈顶下降。图B是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此时肺内气压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大气压。(2)人及动物的呼吸、汽车尾气排放、煤的燃烧和焚烧秸秆等多种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从保护环境角度出发,我们倡导低碳生活,下列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绿色田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②节约用水③出门随手关灯④使用一次性筷子⑤夏天空调温度控制在26℃左右⑥尽量少使用塑料袋【答案】(1)收缩;大于(2)①②③⑥【解析】(1)图A气体从外面肺内是吸气过程,当膈肌收缩时,肋间肌也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径增大,使胸腔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同理图B表示呼气过程,人体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肋骨向下向内移动,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径均缩小,此时膈顶上升,引起胸腔上下径缩小,胸腔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导致“温室效应”,一次性筷子会消耗绿色植物,会减弱二氧化碳的利用;夏天空调温度控制在26℃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应该适当的调高温度。23.桌面上放有一定量的铁屑,现将两根完全相同的条形磁铁A的N极和磁铁B的S极如甲图所示放置在靠近铁屑的上方,吸附一定量的铁屑.若将吸附有铁屑的两极靠在一起,则吸附在连接处的铁屑会________(选填“增加”、“不变”或“减少”);如乙图所示,将一根长度略大于两磁铁间距的软铁棒,轻轻搁在两磁铁上,则被吸附的铁屑会________(选填:“增加”、“不变”或“减少”)。【答案】减少;减少【解析】如甲图,当A磁体的N极和B磁体的S极靠在一起时,AB两个磁体相当于一个大磁体,大磁体的中间磁极减弱,吸引的铁屑会减少.如乙图,当A磁体的N极和B磁体的S极间放一个软铁棒时,软铁棒会被AB磁体磁化,两个磁体和被磁化的软铁棒相当于一个磁体,中间磁极减弱,吸引的铁屑会减少.24.(2019八下·余杭期中)如图是某种拍摄机动车闯红灯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当红灯亮时,控制电路中的自动开关才接通,此时当汽车(相当于一个大铁块)通过停止线附近区域的埋地感应线圈时,感应线圈磁场就发生很大变化,使感应电源产生足够大的感应电压。摄像系统在电路接通时可自动拍摄违规车辆。(1)当绿灯亮时,摄像系统能否工作?理由是?答:________。(2)埋地感应电源正负极变化是否影响摄像系统工作?为什么?答:________。【答案】(1)不工作,自动开关不闭合,电磁继电器不通电导致摄像系统不工作

(2)不影响,正负极变化不影响电磁继电器是否有磁性【解析】(1)当绿灯亮时,摄像系统不工作,理由是自动开关不闭合,电磁继电器不通电没有磁性,导致摄像系统不工作;(2)埋地感应电源正负极变化不影响摄像系统工作

,因此电源正负极变化不影响电磁继电器是否有磁性。25.(2021八下·杭州月考)在K2R2O7中(R代表某元素)含钾元素26.5%,氧元素38.1%,推算出R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甲、乙两种化合物都只含有X、Y两种元素.甲、乙两种化合物中X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4%和25.9%.若已知甲的化学式为XY2,则乙的化学式为________

。【答案】52;X2Y5【解析】(1)R元素的质量分数:126.5%38.1%=35.4%;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元素质量与原子个数之比”得到:26.5%2:35.4%2=39:x;

解得:x=52。

(2)设X、Y两种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a和b,

则甲中X元素的百分含量为:aa+2b×100%=30.4%,

解得:a=0.87b

①;

设乙的化学式为:XmYn,

则乙中X元素的百分含量为:mama+nb×100%=25.9%26.(2019八下·嘉兴期中)

(1)下列各组物质,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①水银②干冰③冰水混合物④液氧和氧气⑤纯净水⑥碘盐⑦医用酒精⑧石墨和金刚石(2)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是________。A.C60

B.O

C.Fe

D.2HE.He

F.Zn2+

G.C

H.Si【答案】(1)①④(2)C、E、G、H【解析】(1)①水银为单质,②干冰为化合物,③冰水混合物为化合物,④液氧和氧气为单质,⑤纯净水为化合物,⑥碘盐为混合物,⑦医用酒精为混合物,⑧石墨和金刚石为混合物;

(2)A.C60表示物质和一个分子,错误;B.O表示氧元素和一个氧原子,错误;C.Fe表示铁这种物质,铁元素和一个铁原子,正确;D.2H只能表示2个氢原子,错误;E.He表示氦气这种物质,氦元素和一个氦原子,正确;F.Zn2+表示锌离子,错误;G.C表示碳这种物质,碳元素和一个碳原子,正确;H.Si表示硅这种物质,一个硅原子和硅元素,正确;27.(2019八下·丽水期末)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如图用黑圆纸片将丙处两面遮盖,移入光下几小时,再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请回答:(1)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原有叶片中的________耗尽;(2)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物是淀粉和氧气

B.用酒精隔水加热后叶片褪成黄白色

C.图中叶片的甲和乙、乙和丙、甲和丙均可构成对照实验【答案】(1)淀粉(或有机物)(2)A,C【解析】(1)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为了消耗叶片中储存的有机物,以免影响后续实验;

(2)A、由步骤可知,通过加碘液可以验证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淀粉,但无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故A错误;

B、叶绿素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用酒精隔水加热后,叶绿素溶解了,所以叶片呈黄白色;故B正确;

C、甲乙对比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乙丙对比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甲丙无法形成对比,存在两个变量;故C错误;28.如图所示,是长有两个大小相同果实的果树上的一段枝条,现人为对二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割,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请问:(1)A、B两果实中,不能继续长大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________.(2)枝条上的1~4处,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哪里?为什么?【答案】(1)B;筛管(2)枝条上的1处会出现明显肿胀。因为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枝条上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1处时受阻;而2~3之间没有绿叶,基本不会制造有机物,所以3处不会明显肿胀;4处虽然有绿叶但有机物是通过筛管向下运输,4处有机物积存不会太多,所以4处也不会明显肿胀。【解析】(1)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主要输导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如果对树皮进行环割,就相当于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有图可以看出A周围有叶子,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A果实,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故可以继续发育;B在其上下都进行了环割,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B果实,到营养物质B将停止发育而凋落。(2)如果对茎进行环割,这样营养物质就积存在节口上端,使节口上端出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枝条上的1处会出现明显肿胀,因为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枝条上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1处时受阻;而2~3之间没有绿叶,基本不会制造有机物,所以3处不会明显肿胀;4处虽然有绿叶但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4处不会有有机物积存,所以4处也不会明显肿。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共36分)29.(2020八下·天台月考)哪些因素会影响气孔开闭呢?兴趣小组以蚕豆叶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先将若干蚕豆叶放在不同的环境中一段时间,然后制成临时装片观察,实验结果如表所示:组别蚕豆叶所处环境制片观察叶片下表皮气孔开闭情况(%)完全开放半开放闭合甲组100mLpH为7的KCl溶液+太阳光照404218乙组100mLpH为7的KCl溶液+黑暗处理11188丙组100mLpH为4.5的KCl溶液+太阳光照214237(1)影响气孔开放的因素有________(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3)气孔散失的水分是导管运输来的,运输水分的动力来自于________所产生的拉力【答案】(1)不同的pH,光照(2)蚕豆叶所处环境的pH和光照条件会影响气孔的开闭(3)蒸腾作用【解析】(1)甲组和乙组的实验变量是光照的有无,实验结果是有光照的甲组气孔的开放程度要大于无光照的乙组;甲组和丙组的实验变量是溶液的pH值,实验结果是pH值呈中性的甲组气孔的开放程度要大于pH值呈酸性的乙组,故可知影响气孔开放的因素有不同的pH,光照。

(2)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蚕豆叶所处环境的pH和光照条件会影响气孔的开闭。

(3)植物运输水分的动力来自于蒸腾作用所产生的拉力。

30.(2021八下·台州月考)为了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利用电源、电流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细铁钉、指针(带刻度)、电磁铁(用漆包线制作的一个六抽头电磁铁,每20匝抽出一个接线端)等器材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1)图甲实验中小明是根据________来判断磁性的强弱。(2)与甲图实验方案相比,乙图实验方案的优点是________。(3)小明利用图乙实验装置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关系的实验。当线圈匝数从20匝换成100匝后,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答案】(1)吸引小铁钉的数量

(2)当电流变化较小时,也能反映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3)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直至电流表示数与线圈匝数为10匝时的电流相同【解析】(1)图甲实验中小明是根据吸引小铁钉的数量来判断磁性的强弱。

(2)与甲图实验方案相比,乙图实验方案的优点是:当电流变化较小时,也能反映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3)小明利用图乙实验装置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关系的实验。当线圈匝数从20匝换成100匝后,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直至电流表示数与线圈匝数为10匝时的电流相同。31.(2016八下·浙江期中)在“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的实验中:(1)小明设计的电路如图甲所示,在蹄形磁体的磁场中放置一根导线ab,ab的两端分别跟开关,螺线管连接,螺线管旁放置一个小磁针,当ab中产生电流时,螺线管中有________通过,小磁针会发生偏转;(2)小明闭合开关后,不管导线ab在磁场中怎样运动,小磁针都不偏转,是没有产生电流,还是产生的电流太微弱?他换用了一个灵敏电流表代替螺线管和小磁针,如果灵敏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表明ab中产生电流,实验的情况如图乙所示。A、观察并分析①②③现象可知:导体静止时,不能产生感应电流;导体沿着磁感线方向运动时,不能产生感应电流;导体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流;B、观察并分析③④现象可知: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3)对比图甲和图乙两次实验后,小明认为:图甲中小磁针不发生偏转,不是没有产生电流,而是________。【答案】(1)电流(2)闭合电路(3)产生的电流太微弱【解析】1)当导体ab中产生电流时,螺线管中有电流通过,螺线管周围形成磁场,小磁针受磁力作用会发生偏转.(2)图乙中的电路都是闭合电路:B、观察并分析③④现象可知: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之一是闭合电路.(3)对比图甲和图乙两次实验后,图甲中小磁针不发生偏转,不是没有产生电流,而是产生的电流太微弱.故答案为:(1)电流;(2)闭合电路;(3)产生的电流太微弱.32.小明同学用“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清洗伤口时,不小心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到水泥板上,发现大量气泡产生.【提出问题】小明联想到自己曾经用二氧化锰作过氧化氢的催化剂,他想,水泥块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于是他到建筑工地取回一些小水泥块,并用蒸馏水浸泡、冲洗、干燥,并进行以下探究.【作出猜想】水泥块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作出猜想】水泥块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1)【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一________木条不复燃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太慢,产生的氧气太少实验二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块水泥块,再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________(2)【得出结论】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水泥块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思交流】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只有上述两个证据,不能证明水泥块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要补充一个探究实验:实验三:【实验目的】探究________.(3)【实验步骤】①准确称量取用的水泥块的质量;②完成实验二③待反应结束,将实验而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再放到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上称量;对比反应前后水泥块的质量.(4)【反思交流】如果水泥块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说明水泥块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但小华认为,要证明猜想,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足够,还需要再增加一个探究实验:探究________.【答案】(1)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双氧水,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过氧化氢的试管中;水泥块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2)水泥块的质量是否发生改变(3)托盘天平(4)水泥块的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解析】【实验验证】实验一:根据实验现象是木条不复燃,说明了是用木条在检验是否生成了氧气,对比实验二的操作,可以得出实验一的操作;实验二:根据实验现象:木条复燃,说明了氧气的存在,更说明加入水泥块后过氧化氢中有有氧气产生,故实验步骤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双氧水,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过氧化氢的试管中

木条不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不分解

实验二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双氧水,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泥块,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木条复燃水泥块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交流反思】实验三:研究是否是催化剂不但要从能够改变反应速率方面分析.还要从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方面进行分析.【实验步骤】①准确称量水泥块的质量;②完成实验二;③待反应结束,将实验二中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烘干,再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④对比反应前后水泥块的质量;【反思交流】研究催化剂,除了研究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还要研究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不变.33.(2020八下·上虞期末)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校的小型农业生态园内,开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科学探究活动。他们选取了长势和质量完全相同的三株玉米苗甲、乙、丙,分别放置在温室内进行无土栽培(培养条件见下表)。在光照、温度等其他条件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后,三株玉米苗的长势和质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玉米苗室内CO2浓度培养液甲0.06%土壤浸出液乙0.03%土壤浸出液丙0.06%蒸馏水(1)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甲、乙、丙三株玉米苗的质量都增加了,质量增加的主要在的原因是________。(2)实验显示,甲玉米苗比乙玉米苗长得快,你认为其原因是________。(3)通过比较________两株玉米苗的长势,可以说明玉米苗的生长还需要土壤中的无机盐。(4)通过实验探究,他们发现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也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原因是________。【答案】(1)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2)甲温室内CO2浓度高,光合作用增强(3)甲和丙

(4)温度低,呼吸作用减弱,消耗有机物少【解析】(1)玉米苗的质量增加主要是因为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2)对比表格可知,甲、乙不同的地方是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同,甲的二氧化碳浓度大,其生长的速度快,是因为其光合作用更强;

(3)玉米苗的生长需要土壤的无机盐,说明实验的变量是有无无机盐,对比表格可知,甲丙两组实验中的变量是无机盐;

(4)夜晚时,没有光照,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合成停止,但是植物时刻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当温度降低时,其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的消耗减少,从而导致有机物的积累增加;四、解答题(共4题;共26分)34.(2019八下·嵊州期末)兴趣小组欲探究某植物处于适宜且相对稳定的环境中,1小时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及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装置中的红墨水滴每移动1个单位,装置内的氧气增加或减少2毫克。请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探究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时,烧杯中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装置置于遮光且密闭条件下,闭合开关,1小时后装置中的红墨水滴向左移动了2个单位。该植物1小时内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毫克。(2)另取相同装置,置于和(1)相同温度下,向烧杯中加入某种化学试剂,使装置内二氧化碳的量保持相对稳定,将装置置于________条件下使该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闭合开关,1小时后装置中的红墨水滴向右移动了8个单位。(3)结合(1)、(2),该植物1小时内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毫克。【答案】(1)4(2)光照且密闭(3)12【解析】(1)探究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时,在烧杯中加入NaOH溶液,吸收容器中原有的二氧化碳以及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将装置置于遮光(黑暗)且密闭条件下,是为让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1小时后装置中的红墨水滴向左移动,原因是植物在黑暗下只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释放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气体体积减少。题干中已假设“装置中的红墨水滴每移动1个单位,装置内的氧气增加或减少2毫克”,因此,实验(1)红墨水滴移动了2个单位,可以计算出该植物1小时内呼吸作用消耗了4克氧气。(2)测定净光合作用强度时,整个装置必须密闭且置于光照充足条件下,目的是防止气体进出影响实验结果。(3)题干中假设“装置中的红墨水滴每移动1个单位,装置内的氧气增加或减少1毫克”。由(1)可知,该植物1小时内呼吸作用消耗了4毫克氧气。由(2)可知,此时,该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又知“1小时后装置中的红墨水滴向右移动,移动了8个单位”,即1小时后装置内的氧气增加8毫克;由上可知:该植物1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植物1小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8毫克,即该植物1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8毫克+4毫克=12毫克。35.(2020·温州模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