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名师教学课件_第1页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名师教学课件_第2页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名师教学课件_第3页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名师教学课件_第4页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名师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优教高中语文名师系列唱一唱——赞美家乡的歌品一品——乡土节日的诗导入010203目录读一读——家乡文化的散文04通过读懂描写家乡的诗文、歌词,感知家乡文化。激发联想,体会家乡和个人成长的关系。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大多数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也愿意用自己喜爱的或者擅长的艺术形式来描绘故乡,赞美故乡,铭记故乡,歌唱故乡。比如李自健笔下的蓝花被系列,比如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比如李谷一歌声里的浏阳河,比如李春龙笔下的大兴村……我想,每个爱好写作的人,可能都想为自己的故乡写一本书。导入一听一听,议一议。导入二我热恋的故乡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住了一年又一年生活了一辈又一辈哦……哦……哦……故乡故乡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变成地也肥呀水也美呀地也肥呀水也美地肥水美忙不完的黄土地喝不干的苦井水导入二男人为你累弯了腰女人也要为你锁愁眉离不了的矮草房养活了人的苦井水住了一年又一年生活了一辈又一辈哦……哦……哦…故乡故乡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变成地也肥呀水也美呀地也肥呀水也美地肥水美(1)文中描绘了家乡的哪些现状?(2)体现作者怎样的愿望和精神?导入二深入思考:唱一唱赞美家乡的歌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醉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幻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踩着薄暮走向余晖暖暖的澎湖湾一个脚印是笑语一串消磨许多时光直到夜色吞没我俩在回家的路上澎湖湾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外婆家的澎湖湾叶佳修歌词描绘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歌词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思考讨论以下问题: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男儿不怕千般苦女儿能绣万种花人有那志气永不老你看那白发的婆婆挺起那腰板也像十七八人说山西好风光乔羽(1)听一听,唱一唱。(2)想一想:歌词的上半部分侧重写什么?歌词的下半部分侧重写什么?(3)歌词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明确上半部分写地理;下半部分写人文。表现了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我的家乡美呀美山清水秀令人陶醉我的家乡美呀美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羊群马群踏遍绿海呦大雁飞来不愿归不愿归草原吹来绿色的风呦百灵歌唱燕儿飞党的光辉照边陲呦各族人民跟党走建设家乡的山河水党的光辉照边睡呦各族人民跟党走建设家乡的山河水建设家乡的山河水啊哈嗨……家乡美白林坤描绘家乡的山河水草原吹来绿色的风呦百灵歌唱燕儿飞描绘家乡的山河水我的家乡美呀美牧笛声声令人陶醉烟囱林立马达隆隆响噢伴着牧人的歌声紧紧相随(1)听一听,唱一唱。(2)体会歌词直抒胸臆的手法。(3)根据这首歌词描绘一下草原的美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啊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火华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青草肥我爱她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房就像白莲花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啊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1)读一读,唱一唱。(2)从歌词内容,比较这首歌词与《家乡美》的异同。(3)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村里扩建公路,路基都毁了连同一直挂在天上的月亮也毁了一场雨,把刚刚踩出的一条小径毁了一个年老的女人拉着一个走路不稳的女人一双沾满泥巴的脚拖着另一双陷在泥巴里的脚一个声音说走错了,另一个声音说没有错40岁的生日在不远的一个深夜里等着和妈妈一起回家(余秀华)妈妈说40岁的生日不给我过了妈妈说我离婚了,40岁的生日过得没意思妈妈拉着我的手回家拉得那么紧,不允许我颤抖妈妈说的那些话铿锵有力,不像一个病人回家以后,妈妈房间的灯很快就熄灭了我一夜没有熄灯以为这样,就能早一点触碰到黎明(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人?主要是谁?(2)哪些诗句散发着乡土气息?(3)“触碰到黎明”有哪几层意思?深度解读:“沾满泥巴的脚”富有乡土气息,“村里扩建公路”带有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诗中很多句子都一语双关。如“沾满泥巴的脚”“陷在泥巴里的脚”暗示人生的坎坷;“触碰到黎明”表达对生活的期许。这首诗最令人动容的是诗中讲给你的故事,这是真实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1.春节品一品乡土节日的诗(1)品读《元日》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①熟读并背诵。②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民间习俗?③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春节的习俗文化。①《元日》解读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意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的,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瞳瞳: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欢乐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2)春节文化探讨①春节的由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②春节的传说熬年守岁的传说、万年创建历法的传说、贴春联和门神的传说、马皇后巧言消祸的传说、桃符的传说、年兽的传说、老鼠嫁女的传说、“破五”的传说、金角老龙播雨的传说。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熬,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这样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前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扫尘习俗2.元宵节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①这首词借元宵节表现什么主题?②为什么说元宵节也是地道的情人节?(1)品读《生查子·元夕》①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元夜”今称元宵节,自唐时起即有观灯闹夜的风俗:“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这些诗句正是写“花市灯如昼”的情景,此“花”乃“火树银花”之“花”。这金吾不禁之夜,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予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恋爱时机。或于人众稠密处眉目传情,或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相会。此处所写的大抵属于后一种情况。“月上柳梢头”分明不像闹市区,“人约黄昏后”是观花灯去吗?这一句恰如水穷云起,言有尽而意无穷。虽未像下片那样明确表情,一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陈风·月出》)的甜情蜜意却溢于言表。在禁锢很严的时代,这实在是难得的一个机会,它在情人们心中会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下片写“今年元夜”情景。“月与灯依旧”虽只举月与灯,实应包括上片二三句花、柳、灯、月,是说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完全一样。言景物“依旧”,暗逗下句“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表情极明显,与上片对比更觉有味。一个“满”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很充分。②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品读《青玉案·元夕》①花灯,是元宵节最突出的习俗。词人是如何描写元宵节花灯的?②元宵节还有哪些习俗?①作者把火树写成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②吃元宵、猜灯谜、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元宵节有观灯闹夜的风俗。也给未婚男女提供交谊的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子是不被允许出外自由活动的,但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3.清明节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品赏作品的最后一句。(1)品读《清明》“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此处不可拘守字面意义。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2)清明节有哪些文化意义?清明节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乙卯重五诗[宋]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品读《乙卯重五诗》①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当时的端午节有哪些文化内涵?②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4.端午节①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卫生保健。②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4.端午节中秋夜[唐]李峤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1)品读《中秋夜》这首诗借中秋咏月,揭示怎样的道理?明确: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2)搜集中秋节民间谚语读一读下面的谚语,把你知道的家乡谚语写下来。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否则就算吃乱了月饼)五月回港扒龙舟,六月割禾有钱收,七月烧纸盂兰节,八月赚钱买饼尝中秋。(茂名)冬唔饱,夏唔饱,八月十五食餐饱。(广州,中秋节令,供果丰富)八月十五,停活的,冬至节,教学的。(山西,中秋做工人停活,冬至宴请教师)到中秋,赛摸秋。(鄂西,土家)八月摸个秋,摘柚抱瓜不算偷。(摸秋:习俗,月夜偷摘他人田园果实不视为偷。俗言,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妇女摸秋若不被发现,可早得子。)(3)中秋节有哪些风俗习惯?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6.重阳节醉花阴[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品读《醉花阴》①重阳节有很多习俗,这首词写了什么习俗?②赏析最后三句。①把酒,赏菊。②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1.泛读《腊八粥》,体会生活气息。读一读家乡文化的散文腊八粥①沈从文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和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要到夜里!”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正还在继续。“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呻吟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是呀!孥孥②说得对。”“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亦不过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臌胀病那样子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哦……”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赤饭豆害水臌肿,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注释①腊八粥:农历腊月初八这天,用黄米、江米、花生米、菱角、枣、莲子、栗子和杏仁等煮成的粥。②孥孥:儿女。以读促写,文化参与:吃腊八粥不仅是民间习俗。吃法也千奇百怪,风格独特。在腊八这天,把小米、饭豆、枣……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枣的甘甜,豆的圆润,花生仁的饱满……顿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作者把家乡腊八粥的色、香、味刻画得入木三分。怪不得八儿如此嘴馋。如果有一种食物也让你嘴馋,那就拿起笔,把这种感觉写下来吧。2.泛读《贺兰人的唱灯影子》,体会地方文化特色。贺兰人的唱灯影子冯骥才我每次看皮影,都要跑到布幕后边瞧上几眼。因为那些在布幕上神出鬼没、又哭又笑的灯影子都是在后边耍弄出来的。严严实实的布幕后边总是充满了神秘感,给我以极大的诱惑。今晚主演这台戏的师傅是贺兰县无人不知的张进绪,剧目叫作《王翦平六国》,说的是秦代名将王翦辅助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故事。这出戏是张进绪从他父亲张维秀手里接过来的。张维秀在30多年前就已去世,如今张进绪也是六十开外:个子矮矮,灰衣皂裤,头扣小帽,神色平和。然而,他往布幕后边一站,立时好像长了身个儿,一员大将似的,气度不凡。布幕后边的地界挺小,不足一丈见方,叫拉琴击鼓的乐队坐得密不透风。布幕下边是一条长案,摆着各种道具;其余三面是竹竿扎成的架子,横杆上挂了一圈花花绿绿、镂空挖花的皮影人。张进绪的这些皮影人儿和全套的乐器,都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老物件,摆在那儿,有股子惟老东西才有的庄重又珍贵的气息。尤其这上百个皮影人,生旦净丑,一概全有。好似人间众生,都挂在那里等候出场。但他们不是被无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