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透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黑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远择性必修2第五至六单元十选择性必修3第一至四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睡虎地秦简》中某一爰书(司法审判笔录)中载有:“某里典甲诣里人士五(伍)丙,告曰:‘疑疠(麻风病)。’来诣……令医丁诊之”。此外,在该简《法律答向》篇中还载道:“城旦、鬼薪疠,可(何)论?当迁疠迁所。”这说明,秦朝()A.社会防疫形势异常严峻 B.社会力量是疫病防治的核心C.政府重视对疫病的防治 D.政府对基层社会控制力较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睡虎地秦简》中记录了秦朝时期的司法审判,以及《法律答向》篇中对疫病的防治,国家采取的措施,据此可知,秦朝政府重视对疫病的防治,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当时防疫是否严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对防治力量的对比信息,无法判定疫病防治的核心,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政府重视疫病防治,没有涉及对基层社会控制力加强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2.据下表可知古代中国()出处内容《通典·食货》(商)鞅以三音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于是诱三普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泰人应敌于外《史记·匈奴列传》汉已得浑邪王,则陇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新泰中以实之,而减北地以西戍卒半《明移宗实录》江西万羊山跨连湖广、福建、广东之地,旧称盗薮(强盗聚集之地),而各省商民常流聚其间,皆以种蓝(用于制靛的植物)为业A.政府在区域人口迁移中处主导地位 B.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多元性C.社会环境变迁影响人口的区域流动 D.人口迁移助推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史料一描绘了秦国为了削弱赵、魏、韩的实力,鼓励三国人民移民至秦国,并使其安心生产;史料二描绘了汉朝在取得对匈奴的胜利后,开展移民实边活动,巩固对西域边疆的政治、军事统治;史料三描绘了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多省人民自发迁入江西,开展种植经济作物的活动。三则史料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在政治、军事及经济的因素影响下,开展的移民活动,即影响古代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多元性,B项正确;明朝多省人民移民江西是自发行为,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社会环境变迁”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3.在汉代,朝鲜半岛官方曾邀请中国医生前去讲学,也有朝鲜半岛人主动到中国学习中医;朝鲜半岛传统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就是在中国医学典籍《素问》《伤寒论》等基础上编撰形成的。该材料可用来说明()A.朝鲜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B.中朝医学历史传统相似C.中华文化对外开放包容 D.中华文化影响范围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医生不仅前往朝鲜半岛传授医学知识,中国社会还接纳朝鲜人民前来学医;此外,朝鲜人民通过对中国医学的借鉴发展了自己的医学,这不仅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代中朝医学交流的频次,排除A项;朝鲜半岛医学主要借鉴中华医学,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对朝鲜文化的辐射,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朝鲜半岛,“影响范围扩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玉带板的制作始于唐,是当时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枚唐代玉带板。该板通体以新疆白玉雕琢而成,刻画了一胡人盘腿坐于毡毯上,手执凤首壶(波斯一带流行的器物)的场景。该文物可用来佐证()A.中国古代各民族相互交融的盛况 B.唐朝与西亚政治文化联系密切C.经贸交流推动了文明审美的趋同 D.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的玉带板刻画了一胡人盘腿坐于毡毯上,手执凤首壶(波斯一带流行的器物)的场景,说明唐朝与波斯之间文化的联系与交流,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外交流,而非民族融合,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唐朝与西亚是否是政治文化联系,排除B项;文明审美的趋同,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5.下图是《清明上河图》中一家临街的店铺,门上高悬“赵太丞家”的横匾;招牌上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和“大理中丸医肠胃冷”;旁边的幡上还可见“口理小儿贫不计利”的字样。室内有一柜台,有一医者正聚精会神地给一妇人怀中的小孩诊病。这反映出宋代()A.医药救助内容的丰富性 B.政府主导基层社会医疗救助C.已建立完善的医保体系 D.专业性的儿科诊所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清明上河图》中的这家临街医药铺,不仅可治过度饮酒引发的疾病以及肠胃相关的疾病,还可治理儿科疾病,这反映了该医药铺救助内容较为丰富,A项正确;“政府主导基层社会医疗救助”的说法过于夸大,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一个医药铺,“已建立完善的医保体系”表述错误,排除C项;隋唐时期,太医署医科系下已设有“少小”,排除D项。故选A项。6.《河南省志》载:“朱仙镇(明清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在(汴洛)铁路未开通之前,此地为开封运输孔道,贾鲁河纵贯镇中,可南达周家口,舟楫林立,百货云集,为全县商业最盛之区,今铁路建设,此镇失其效用,日就衰微矣。”该材料表明()A.交通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B.铁路建设加速传统市镇衰落C.新式交通助推传统社会结构瓦解 D.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步履维艰〖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朱仙镇商品经济繁荣,成为明清中国四大名镇之一,而近代以来,随着铁路的修建,其逐渐失去效用,日趋衰落,说明交通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格局,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个案,而铁路建设加速传统市镇衰落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铁路影响了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而非社会结构瓦解,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7.1915年新文化运动初期,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倡导者开始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科学思想。当十月革命消息传入中国后,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内容,开始转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介绍。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国当时革命性质发生转变 B.有识之士对社会变化认识加深C.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出现转移 D.工人阶级主导新文化运动方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15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部分知识分子开始由学习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转向学习马列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一转变反映出当时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对中国国情和民主革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B项正确;五四运动后,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A项;国内主要矛盾仍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知当时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国人的阶级成分,排除D项。故选B项。8.下面两幅图分别为罗马帝国时期和现代罗马近郊的交通网。这可用来说明()A.交通工具革新决定交通网络发展 B.交通建设推动城市规模扩大C.古罗马的道路系统建设影响深远 D.古罗马的道路建设技术高超〖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当代(罗马)。据材料可知,罗马帝国时期和现代罗马近郊的交通网,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说明罗马帝国时期的道路建设,对现代罗马近郊的交通网具有重要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交通工具发展对交通网的影响,排除A项;根据图片信息,无法看出城市规模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古罗马道路建设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无法得出道路建设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9.阿拉伯著名医生累塞斯(850~932年),将自己的医学思想建立在希波克拉底(古希腊)的体液学说之上,致力于将其和盖伦(古罗马)的医学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协调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新的医疗体系与方法,成为“穆斯林医学之父”。该材料表明()A.阿拉伯文明与欧洲文明具有同源性 B.文明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C.阿拉伯更加注重对世界文明的传承 D.阿拉伯世界缺乏独立的医学体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名医累塞斯的医学思想及其医学成就与古希腊罗马的医学成果息息相关,这表明阿拉伯人对古希腊罗马医学成果的吸收借鉴,推动了其自身的医学发展,即文明交流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阿拉伯文明与欧洲文明具有同源性”的说法与史实相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阿拉伯与世界其他国家关于文明传承的对比,排除C项;“缺乏独立的医学体系”与史实相悖,排除D项。故选B项。10.自15世纪起,英国各城市的教师开始被列入自由民的名册,与教士的身份逐渐分离。与此同时,由城市当局或行会组织负责开办和管理的城市学校也逐渐兴起,且这些学校多注重读写算的教学,以及一些职业和技术的培训。这一现象()A.引领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方向 B.源于宗教神权统治的日益衰落C.表明科学知识逐渐得到重视 D.有利于推动教育的世俗化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本质题,时空是15世纪以来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后期,英国教师逐渐摆脱教会的束缚,这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教师从事与世俗相关的教学活动;此外英国城市教育也开始增强其课程设置与世俗经济活动的联系,这有利于推进教育的世俗化改革,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教育的世俗化改革,“引领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方向”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英国教育世俗化的发展源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排除B项;材料与重视科学知识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面为1500~1750年亚欧非美四洲人口数量(单位:百万人)统计表。其中代表非洲是()人数大洲年份1500年1600年1700年1750年A82908991B4115910C254292402508D6989115140〖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500~1750年的非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非洲由于17世纪以来的三角贸易,使得其人口出现大量外流,这抑制了由于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人口增加,A项正确;B为美洲,是由于美洲文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较少,且伴随着西方的殖民屠杀和西方疫病在美洲的传播,导致其人口大量减少,随着三角贸易的扩大,其人口逐渐得到一定的恢复,排除B项;C为亚洲,是因为古代亚洲地域广物产较丰富,文明发展程度较高,诞生了大量人口,且在近代,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口也不断增长,排除B项;D为欧洲,是由于中世纪时期,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和社会的动荡,欧洲人口较少,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逐渐主导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其人口也快速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12.17~18世纪,随着茶叶贸易的扩大,英国社会出现了下午饮茶并配以少量进食的做法。至19世纪,该做法逐渐演变为讲究社会礼仪的“下午茶”:女士身着飘逸的茶袍、男士身着燕尾服;并有成套配器:茶壶、滤匙、小碟、茶杯、茶叶罐、糖罐、奶盅、三层点心盘与茶匙、个人点心盘与沙漏、茶刀以及夹子等。该材料可用来说明()A.贸易扩大推动社会消费升级 B.茶叶贸易加速茶文化大众化转型C.英国的社会方式日益东方化 D.文化伴随商品流动在借鉴中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7至19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中西茶叶贸易的发展,英国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饮茶文化——下午茶,不仅注重参与者的着装礼仪,还注重配套的饮茶工具,这反映出在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英国人借鉴中国茶文化,发展出独特的“下午茶”文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饮茶文化的发展,这与“消费升级”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饮茶由贵族向平民的转变,这与“大众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饮茶文化在英国的本土化发展,而非英国社会方式东方化,排除C项。故选D项。13.1908年,美国剧作家赞格威尔在其剧本《熔炉》中写道:“这个了不起的熔炉横亘于此,东西与南北、棕榈与青松、极地与赤道,伊斯兰教的新月与基督教的十字—伟大的炼金术士以其净化的火焰将这一切熔化为一体。”该剧作还受到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赞许。由此可推知,赞格威尔的这一观点()A.暗示了美国族群文化认同问题已经解决 B.强调了美国助推国际文化的交流互鉴C.忽视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D.迎合了美国民族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材料可知,赞格威尔认为,东西与南北、棕榈与青松、极地与赤道,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等,将在熔炉中熔化为一体,迎合了当时美国人民要求摆脱欧洲影响,极力构建富有美国特色制度和文明的强烈愿望,满足了各移民群体的价值诉求,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认同,D项正确;文化认同问题已经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际文化的交流互鉴,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美国移民文化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是2010年以前世界各国某一领域的变化。该领域应是()A.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B.高铁运营里程的发展C.海外移民群体的增减 D.与美国贸易额的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10年以前的世界。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表所示的某一领域,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末已开展建设,而中国是在21世纪后才得以开展,但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这一变化的只有高铁运营里程;20世纪末由于技术储备落后,中国高铁建设远远落后于四万,至新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高铁建设事业蓬勃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海外移民群体增减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比与美国贸易额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5.2018年,世界权威医学期刊《刺针》在《全球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报告》中对世界上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服务情况和质量进行排名,其中西欧、北美、大洋洲等地区医疗能力最强;其次是阿拉伯地区、东亚、东欧以及拉美;非洲、东南亚、南亚则是低层次医疗质量聚集区。这一现象()A.源于国际医疗卫生互动机制不健全 B.折射出国际医疗失衡状况的日益加剧C.深受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影响 D.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医疗服务质量〖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可知,根据医疗服务情况和质量进行排名,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其排名越靠前,经济不发达则排名靠后,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排名,没有体现医疗卫生互动机制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医疗服务质量的排名,没有涉及医疗失衡信息,排除B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表所示为联合国贸发会议《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关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统计情况(单位:亿美元)。这可用于说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全球所有国家流出流进流出流进流出流进1987~1988183014201203101950174019892020172015029021802000199022601760170350243021101991188011501104101990158019921710111019055019101700199319301290290730222020801994189013503308402220约2190A.贸易自由化推动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完善 B.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升级C.政治多极化促使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改变 D.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1994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是不断增加的,但在1991至1992年时,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经历短暂回落,这说明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情况,与贸易及国际分工体系无关,排除A项;在数据中,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最多,但无法得出经济转型升级,排除B项;材料反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变化,由材料无法得出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題(本大题共3道小题,17题15分,18题25分,19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80年12月,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请建铁路,由此拉开了朝廷内部关于兴建铁路的第一次争论。李鸿章等力陈铁路之用,“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此外,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但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官员则认为,修筑铁路的弊端有三:一是“山川之灵不安,即早潦之灾易召”:二是“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骨可直入室矣”。——摘编自曹文翰张雪永《晚清朝廷关于修建铁路之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前,全国铁路共有2.18万公里(部分线路被拆除),多建在东北和沿海地区;铁路轨距不一、型号杂乱,有“万国铁路博物馆”之称。新中国成立后,铁路由国家统一接管,不仅加快组织既有铁路全面修复工作,还集中力量组织新铁路建设,在“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口号的影响下,先后建成成渝、天兰、包兰、兰新等铁路。从1952年开始,我国先后试制出多种蒸汽机车;1958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并逐渐实现批量生产。到1978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17万公里,连通除西藏外的大陆各省市。——摘编自傅志寰刘忠民李子明《中国铁路百年发展与创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朝廷铁路之争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其影响。〖答案〗(1)原因:洋务运动的进一步推进;民族危机加剧;近代西方工业传入造成的多重影响;保守势力强大;受“重文教、轻科技”等传统思想的影响。(2)特点:发展速度快;国家主导,逐渐统一;强调独立自主;注重区域均衡发展;服务于政治、经济的需要。影响:有利于新中国的政权巩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开发。〖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原因:由材料一“1880年12月,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请建铁路,由此拉开了朝廷内部关于兴建铁路的第一次争论。”及所学可得出洋务运动的进一步推进;由材料一“‘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及所学可得出近代西方工业传入造成的多重影响;由材料一“但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官员则认为,修筑铁路的弊端有三”可得出保守势力强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民族危机加剧;受“重文教、轻科技”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铁路由国家统一接管,不仅加快组织既有铁路全面修复工作,还集中力量组织新铁路建设”及所学可得出发展速度快;国家主导,逐渐统一;由材料二“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可得出强调独立自主;由材料二“先后建成成渝、天兰、包兰、兰新等铁路。从1952年开始,我国先后试制出多种蒸汽机车;1958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并逐渐实现批量生产。”及所学可得出注重区域均衡发展;服务于政治、经济的需要。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铁路由国家统一接管,不仅加快组织既有铁路全面修复工作,还集中力量组织新铁路建设”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新中国的政权巩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材料二“先后建成成渝、天兰、包兰、兰新等铁路”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开发;由材料二“到1978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17万公里,连通除西藏外的大陆各省市。”及所学可得出改善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国人出国侨居者益增多,其目的地多为日本、南亚及东南亚。尤其在“隆庆开关”后,沿海人民相率出洋。而16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的殖民开发,也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海外移民的推力。至清朝,华商船舶运载国人出国规模逐渐扩大,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曾上奏道:“数省内地,积年贫穷……(贩洋贸易船只)多载人民,深有可虑。”运载和安置移民则是华商网络规范经营的组成部分。新来者有人接待并协助寻找生计,遍布各地的华人社区的甲必丹(侨领)负有此项使命。移民华人多与当地人结婚生子,并将制陶、造纸等技术带到南洋,甚至出现华人创办的陶厂和船厂。18世纪30年代,陈伦炯曾记录道:“中国人在彼(雅加达)经商耕种者甚多……人口浩盛,住此地何啻十余万”。——摘编自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经济元气大伤,危害最烈的莫过于沿海地区,大批过剩的劳动者沦为无产者。与此同时,西方开拓海外殖民地,如澳洲、美洲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廉价的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目标,并迫使清政府在《北京条约》中承诺:“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法)国船只,毫无禁阻。”在招工公所的强迫与欺骗下,华工领着一笔预付薪酬踏上了海外之旅,因为这些华工均有契约在身,故被称为契约劳工。与此相伴而生的名词还有苦力贸易、负债劳工和猪仔贸易。——摘编自朱国宏《近代中国大规模的国际迁移:1840~1949》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掀起新一轮的海外移民大潮。台湾是最早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地区。截至2000年,在美台胞的52.9万人中,留学移民占41.3%,工作移民占30%。中国大陆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虽迟,但增速快,在2006年已超百万人,并成为中国人移民国外的主要渠道之一,其中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滞留率长期居高不下。据统计,2008年,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新移民规模达1040万,其中以北美地区最为集中,约275万;欧洲(含俄罗斯),约190万,大洋洲、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共超200万。随着中国资本、产业和商品进入东南亚,云贵川湘的海外移民群体也快速增加;北方及内陆省份利用各种途径出国务工的现象也日益增多。此外,《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指出:中国大陆个人资产超过1亿元的企业主中,有27%已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个人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人群中,近60%已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摘编自庄国土《全球化时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华人移民东南亚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与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不同。(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代我国移民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中国海外移民潮的影响。〖答案〗(1)原因:人地矛盾尖锐;海禁政策相对宽松;西方列强在亚洲加紧殖民扩张,推动中外贸易规模扩大;西方列强对华人移民的诱导;东南亚地区对于华人移民的主动安置。(2)不同:明清时期的移民目的地多限于亚洲,近代则向全球范围移民扩展;前者从事职业相对多元,后者多从事低等苦力工作,倍受剥削;前者移民群体的主导者多为华人群体,后者则以西方列强为主导者;前者移民多属违法行为,后者移民逐渐“合法化”。(3)特点:大陆移民增速快;规模日益扩大;多为高学历群体;多流向发达国家;移民来源由沿海逐渐扩展到全国;高收入、精英群体移民趋势扩大。影响: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促进了移民输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和财产的外流,一定程度阻碍了输出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由材料“明清时期,国人出国侨居者益增多,其目的地多为日本、南亚及东南亚。”及所学可得出人地矛盾尖锐;由材料“尤其在‘隆庆开关’后,沿海人民相率出洋。”可得出海禁政策相对宽松;由材料“而16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的殖民开发,也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海外移民的推力。”可得出西方列强在亚洲加紧殖民扩张,推动中外贸易规模扩大;由材料“运载和安置移民则是华商网络规范经营的组成部分。新来者有人接待并协助寻找生计,遍布各地的华人社区的甲必丹(侨领)负有此项使命”可得出东南亚地区对于华人移民的主动安置;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方列强对华人移民的诱导。【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至近代中国。由材料“明清时期,国人出国侨居者益增多,其目的地多为日本、南亚及东南亚。”“西方开拓海外殖民地,如澳洲、美洲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得出明清时期的移民目的地多限于亚洲,近代则向全球范围移民扩展;由材料“移民华人多与当地人结婚生子,并将制陶、造纸等技术带到南洋,甚至出现华人创办的陶厂和船厂。”“与此相伴而生的名词还有苦力贸易、负债劳工和猪仔贸易。”可得出前者从事职业相对多元,后者多从事低等苦力工作,倍受剥削;由材料“华商船舶运载国人出国规模逐渐扩大”“西方开拓海外殖民地,如澳洲、美洲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廉价的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目标”可得出前者移民群体的主导者多为华人群体,后者则以西方列强为主导者;由材料“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法)国船只,毫无禁阻。”及所学可得出前者移民多属违法行为,后者移民逐渐“合法化”。【小问3】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中国大陆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虽迟,但增速快,在2006年已超百万人,并成为中国人移民国外的主要渠道之一”可得出大陆移民增速快;由材料“2008年,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新移民规模达1040万,其中以北美地区最为集中,约275万;欧洲(含俄罗斯),约190万,大洋洲、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共超200万。”可得出规模日益扩大;由材料“其中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滞留率长期居高不下”可得出多为高学历群体;由材料“欧洲(含俄罗斯),约190万,大洋洲、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共超200万。”可得出多流向发达国家;由材料“随着中国资本、产业和商品进入东南亚,云贵川湘的海外移民群体也快速增加;北方及内陆省份利用各种途径出国务工的现象也日益增多。”可得出移民来源由沿海逐渐扩展到全国。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截至2000年,在美台胞的52.9万人中,留学移民占41.3%,工作移民占30%。中国大陆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虽迟,但增速快,在2006年已超百万人,并成为中国人移民国外的主要渠道之一,其中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滞留率长期居高不下。”及所学可得出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由材料“2008年,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新移民规模达1040万,其中以北美地区最为集中,约275万;欧洲(含俄罗斯),约190万,大洋洲、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共超200万。”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移民输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中国大陆个人资产超过1亿元的企业主中,有27%已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个人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人群中,近60%已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及所学可得出人才和财产的外流,一定程度阻碍了输出地社会经济的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将中国太平洋沿岸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联系在了一起,使波斯湾和印度洋之间的货物流通成为可能,同样还有穿越亚洲之脊、连接城镇和绿洲的陆上通道。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宣布“一带一路”创想之时,他是在重新唤起人们对于那段很久之前就已经熟悉的繁荣回忆。他的有关促进贸易发展、投资海陆通道并与各国建立合作交流关系的想法,都是基于一种常识-即今日纵横交错于亚洲,将中国与欧洲、里海、高加索山脉、波斯湾和东南亚各个角落连接在一起的新交通干线,追随的正是当年那些带着货物和信仰四处奔波的旅行者和圣贤者的足迹。——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丝绸之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答案〗论题:丝绸之路促进世界经济和文化交流互鉴。阐述:中国汉代,张骞带领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开始,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和平交往的桥梁。唐朝时期,为了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过往商旅和使者的安全,唐朝在重要据点上都驻扎有护卫军队,中西方交往加强,各国使节往返频繁,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实现了交流和对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不同文明实现了交流互鉴。进入21世纪,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丝绸之路展现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周边外交的大手笔,“一带一路”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沿线国家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推动当今国际合作以及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历程,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互鉴,对推动世界发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现代(中国)。首先,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将中国太平洋沿岸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联系在了一起,使波斯湾和印度洋之间的货物流通成为可能,同样还有穿越亚洲之脊、连接城镇和绿洲的陆上通道。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可知,丝绸之路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拟定论题为:丝绸之路促进世界经济和文化交流互鉴。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丝绸之路促进世界经济和文化交流互鉴”,结合所学知识,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演变、一带一路的倡议以及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如:中国汉代,张骞带领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开始,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和平交往的桥梁。唐朝时期,为了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过往商旅和使者的安全,唐朝在重要据点上都驻扎有护卫军队,中西方交往加强,各国使节往返频繁,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实现了交流和对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不同文明实现了交流互鉴。进入21世纪,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丝绸之路展现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周边外交的大手笔,“一带一路”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沿线国家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推动当今国际合作以及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提炼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历程,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互鉴,对推动世界发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透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黑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远择性必修2第五至六单元十选择性必修3第一至四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睡虎地秦简》中某一爰书(司法审判笔录)中载有:“某里典甲诣里人士五(伍)丙,告曰:‘疑疠(麻风病)。’来诣……令医丁诊之”。此外,在该简《法律答向》篇中还载道:“城旦、鬼薪疠,可(何)论?当迁疠迁所。”这说明,秦朝()A.社会防疫形势异常严峻 B.社会力量是疫病防治的核心C.政府重视对疫病的防治 D.政府对基层社会控制力较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睡虎地秦简》中记录了秦朝时期的司法审判,以及《法律答向》篇中对疫病的防治,国家采取的措施,据此可知,秦朝政府重视对疫病的防治,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当时防疫是否严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对防治力量的对比信息,无法判定疫病防治的核心,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政府重视疫病防治,没有涉及对基层社会控制力加强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2.据下表可知古代中国()出处内容《通典·食货》(商)鞅以三音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于是诱三普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泰人应敌于外《史记·匈奴列传》汉已得浑邪王,则陇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新泰中以实之,而减北地以西戍卒半《明移宗实录》江西万羊山跨连湖广、福建、广东之地,旧称盗薮(强盗聚集之地),而各省商民常流聚其间,皆以种蓝(用于制靛的植物)为业A.政府在区域人口迁移中处主导地位 B.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多元性C.社会环境变迁影响人口的区域流动 D.人口迁移助推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史料一描绘了秦国为了削弱赵、魏、韩的实力,鼓励三国人民移民至秦国,并使其安心生产;史料二描绘了汉朝在取得对匈奴的胜利后,开展移民实边活动,巩固对西域边疆的政治、军事统治;史料三描绘了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多省人民自发迁入江西,开展种植经济作物的活动。三则史料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在政治、军事及经济的因素影响下,开展的移民活动,即影响古代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多元性,B项正确;明朝多省人民移民江西是自发行为,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社会环境变迁”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3.在汉代,朝鲜半岛官方曾邀请中国医生前去讲学,也有朝鲜半岛人主动到中国学习中医;朝鲜半岛传统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就是在中国医学典籍《素问》《伤寒论》等基础上编撰形成的。该材料可用来说明()A.朝鲜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B.中朝医学历史传统相似C.中华文化对外开放包容 D.中华文化影响范围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医生不仅前往朝鲜半岛传授医学知识,中国社会还接纳朝鲜人民前来学医;此外,朝鲜人民通过对中国医学的借鉴发展了自己的医学,这不仅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代中朝医学交流的频次,排除A项;朝鲜半岛医学主要借鉴中华医学,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对朝鲜文化的辐射,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朝鲜半岛,“影响范围扩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玉带板的制作始于唐,是当时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枚唐代玉带板。该板通体以新疆白玉雕琢而成,刻画了一胡人盘腿坐于毡毯上,手执凤首壶(波斯一带流行的器物)的场景。该文物可用来佐证()A.中国古代各民族相互交融的盛况 B.唐朝与西亚政治文化联系密切C.经贸交流推动了文明审美的趋同 D.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的玉带板刻画了一胡人盘腿坐于毡毯上,手执凤首壶(波斯一带流行的器物)的场景,说明唐朝与波斯之间文化的联系与交流,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外交流,而非民族融合,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唐朝与西亚是否是政治文化联系,排除B项;文明审美的趋同,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5.下图是《清明上河图》中一家临街的店铺,门上高悬“赵太丞家”的横匾;招牌上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和“大理中丸医肠胃冷”;旁边的幡上还可见“口理小儿贫不计利”的字样。室内有一柜台,有一医者正聚精会神地给一妇人怀中的小孩诊病。这反映出宋代()A.医药救助内容的丰富性 B.政府主导基层社会医疗救助C.已建立完善的医保体系 D.专业性的儿科诊所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清明上河图》中的这家临街医药铺,不仅可治过度饮酒引发的疾病以及肠胃相关的疾病,还可治理儿科疾病,这反映了该医药铺救助内容较为丰富,A项正确;“政府主导基层社会医疗救助”的说法过于夸大,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一个医药铺,“已建立完善的医保体系”表述错误,排除C项;隋唐时期,太医署医科系下已设有“少小”,排除D项。故选A项。6.《河南省志》载:“朱仙镇(明清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在(汴洛)铁路未开通之前,此地为开封运输孔道,贾鲁河纵贯镇中,可南达周家口,舟楫林立,百货云集,为全县商业最盛之区,今铁路建设,此镇失其效用,日就衰微矣。”该材料表明()A.交通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B.铁路建设加速传统市镇衰落C.新式交通助推传统社会结构瓦解 D.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步履维艰〖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朱仙镇商品经济繁荣,成为明清中国四大名镇之一,而近代以来,随着铁路的修建,其逐渐失去效用,日趋衰落,说明交通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格局,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个案,而铁路建设加速传统市镇衰落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铁路影响了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而非社会结构瓦解,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7.1915年新文化运动初期,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倡导者开始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科学思想。当十月革命消息传入中国后,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内容,开始转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介绍。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国当时革命性质发生转变 B.有识之士对社会变化认识加深C.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出现转移 D.工人阶级主导新文化运动方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15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部分知识分子开始由学习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转向学习马列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一转变反映出当时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对中国国情和民主革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B项正确;五四运动后,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A项;国内主要矛盾仍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知当时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国人的阶级成分,排除D项。故选B项。8.下面两幅图分别为罗马帝国时期和现代罗马近郊的交通网。这可用来说明()A.交通工具革新决定交通网络发展 B.交通建设推动城市规模扩大C.古罗马的道路系统建设影响深远 D.古罗马的道路建设技术高超〖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当代(罗马)。据材料可知,罗马帝国时期和现代罗马近郊的交通网,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说明罗马帝国时期的道路建设,对现代罗马近郊的交通网具有重要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交通工具发展对交通网的影响,排除A项;根据图片信息,无法看出城市规模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古罗马道路建设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无法得出道路建设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9.阿拉伯著名医生累塞斯(850~932年),将自己的医学思想建立在希波克拉底(古希腊)的体液学说之上,致力于将其和盖伦(古罗马)的医学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协调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新的医疗体系与方法,成为“穆斯林医学之父”。该材料表明()A.阿拉伯文明与欧洲文明具有同源性 B.文明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C.阿拉伯更加注重对世界文明的传承 D.阿拉伯世界缺乏独立的医学体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名医累塞斯的医学思想及其医学成就与古希腊罗马的医学成果息息相关,这表明阿拉伯人对古希腊罗马医学成果的吸收借鉴,推动了其自身的医学发展,即文明交流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阿拉伯文明与欧洲文明具有同源性”的说法与史实相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阿拉伯与世界其他国家关于文明传承的对比,排除C项;“缺乏独立的医学体系”与史实相悖,排除D项。故选B项。10.自15世纪起,英国各城市的教师开始被列入自由民的名册,与教士的身份逐渐分离。与此同时,由城市当局或行会组织负责开办和管理的城市学校也逐渐兴起,且这些学校多注重读写算的教学,以及一些职业和技术的培训。这一现象()A.引领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方向 B.源于宗教神权统治的日益衰落C.表明科学知识逐渐得到重视 D.有利于推动教育的世俗化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本质题,时空是15世纪以来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后期,英国教师逐渐摆脱教会的束缚,这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教师从事与世俗相关的教学活动;此外英国城市教育也开始增强其课程设置与世俗经济活动的联系,这有利于推进教育的世俗化改革,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教育的世俗化改革,“引领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方向”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英国教育世俗化的发展源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排除B项;材料与重视科学知识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面为1500~1750年亚欧非美四洲人口数量(单位:百万人)统计表。其中代表非洲是()人数大洲年份1500年1600年1700年1750年A82908991B4115910C254292402508D6989115140〖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500~1750年的非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非洲由于17世纪以来的三角贸易,使得其人口出现大量外流,这抑制了由于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人口增加,A项正确;B为美洲,是由于美洲文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较少,且伴随着西方的殖民屠杀和西方疫病在美洲的传播,导致其人口大量减少,随着三角贸易的扩大,其人口逐渐得到一定的恢复,排除B项;C为亚洲,是因为古代亚洲地域广物产较丰富,文明发展程度较高,诞生了大量人口,且在近代,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口也不断增长,排除B项;D为欧洲,是由于中世纪时期,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和社会的动荡,欧洲人口较少,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逐渐主导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其人口也快速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12.17~18世纪,随着茶叶贸易的扩大,英国社会出现了下午饮茶并配以少量进食的做法。至19世纪,该做法逐渐演变为讲究社会礼仪的“下午茶”:女士身着飘逸的茶袍、男士身着燕尾服;并有成套配器:茶壶、滤匙、小碟、茶杯、茶叶罐、糖罐、奶盅、三层点心盘与茶匙、个人点心盘与沙漏、茶刀以及夹子等。该材料可用来说明()A.贸易扩大推动社会消费升级 B.茶叶贸易加速茶文化大众化转型C.英国的社会方式日益东方化 D.文化伴随商品流动在借鉴中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7至19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中西茶叶贸易的发展,英国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饮茶文化——下午茶,不仅注重参与者的着装礼仪,还注重配套的饮茶工具,这反映出在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英国人借鉴中国茶文化,发展出独特的“下午茶”文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饮茶文化的发展,这与“消费升级”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饮茶由贵族向平民的转变,这与“大众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饮茶文化在英国的本土化发展,而非英国社会方式东方化,排除C项。故选D项。13.1908年,美国剧作家赞格威尔在其剧本《熔炉》中写道:“这个了不起的熔炉横亘于此,东西与南北、棕榈与青松、极地与赤道,伊斯兰教的新月与基督教的十字—伟大的炼金术士以其净化的火焰将这一切熔化为一体。”该剧作还受到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赞许。由此可推知,赞格威尔的这一观点()A.暗示了美国族群文化认同问题已经解决 B.强调了美国助推国际文化的交流互鉴C.忽视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D.迎合了美国民族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材料可知,赞格威尔认为,东西与南北、棕榈与青松、极地与赤道,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等,将在熔炉中熔化为一体,迎合了当时美国人民要求摆脱欧洲影响,极力构建富有美国特色制度和文明的强烈愿望,满足了各移民群体的价值诉求,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认同,D项正确;文化认同问题已经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际文化的交流互鉴,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美国移民文化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是2010年以前世界各国某一领域的变化。该领域应是()A.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B.高铁运营里程的发展C.海外移民群体的增减 D.与美国贸易额的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10年以前的世界。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表所示的某一领域,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末已开展建设,而中国是在21世纪后才得以开展,但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这一变化的只有高铁运营里程;20世纪末由于技术储备落后,中国高铁建设远远落后于四万,至新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高铁建设事业蓬勃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海外移民群体增减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比与美国贸易额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5.2018年,世界权威医学期刊《刺针》在《全球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报告》中对世界上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服务情况和质量进行排名,其中西欧、北美、大洋洲等地区医疗能力最强;其次是阿拉伯地区、东亚、东欧以及拉美;非洲、东南亚、南亚则是低层次医疗质量聚集区。这一现象()A.源于国际医疗卫生互动机制不健全 B.折射出国际医疗失衡状况的日益加剧C.深受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影响 D.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医疗服务质量〖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可知,根据医疗服务情况和质量进行排名,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其排名越靠前,经济不发达则排名靠后,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排名,没有体现医疗卫生互动机制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医疗服务质量的排名,没有涉及医疗失衡信息,排除B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表所示为联合国贸发会议《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关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统计情况(单位:亿美元)。这可用于说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全球所有国家流出流进流出流进流出流进1987~1988183014201203101950174019892020172015029021802000199022601760170350243021101991188011501104101990158019921710111019055019101700199319301290290730222020801994189013503308402220约2190A.贸易自由化推动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完善 B.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升级C.政治多极化促使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改变 D.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1994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是不断增加的,但在1991至1992年时,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经历短暂回落,这说明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情况,与贸易及国际分工体系无关,排除A项;在数据中,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最多,但无法得出经济转型升级,排除B项;材料反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变化,由材料无法得出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題(本大题共3道小题,17题15分,18题25分,19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80年12月,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请建铁路,由此拉开了朝廷内部关于兴建铁路的第一次争论。李鸿章等力陈铁路之用,“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此外,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但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官员则认为,修筑铁路的弊端有三:一是“山川之灵不安,即早潦之灾易召”:二是“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骨可直入室矣”。——摘编自曹文翰张雪永《晚清朝廷关于修建铁路之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前,全国铁路共有2.18万公里(部分线路被拆除),多建在东北和沿海地区;铁路轨距不一、型号杂乱,有“万国铁路博物馆”之称。新中国成立后,铁路由国家统一接管,不仅加快组织既有铁路全面修复工作,还集中力量组织新铁路建设,在“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口号的影响下,先后建成成渝、天兰、包兰、兰新等铁路。从1952年开始,我国先后试制出多种蒸汽机车;1958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并逐渐实现批量生产。到1978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17万公里,连通除西藏外的大陆各省市。——摘编自傅志寰刘忠民李子明《中国铁路百年发展与创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朝廷铁路之争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其影响。〖答案〗(1)原因:洋务运动的进一步推进;民族危机加剧;近代西方工业传入造成的多重影响;保守势力强大;受“重文教、轻科技”等传统思想的影响。(2)特点:发展速度快;国家主导,逐渐统一;强调独立自主;注重区域均衡发展;服务于政治、经济的需要。影响:有利于新中国的政权巩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开发。〖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原因:由材料一“1880年12月,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请建铁路,由此拉开了朝廷内部关于兴建铁路的第一次争论。”及所学可得出洋务运动的进一步推进;由材料一“‘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及所学可得出近代西方工业传入造成的多重影响;由材料一“但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官员则认为,修筑铁路的弊端有三”可得出保守势力强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民族危机加剧;受“重文教、轻科技”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铁路由国家统一接管,不仅加快组织既有铁路全面修复工作,还集中力量组织新铁路建设”及所学可得出发展速度快;国家主导,逐渐统一;由材料二“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可得出强调独立自主;由材料二“先后建成成渝、天兰、包兰、兰新等铁路。从1952年开始,我国先后试制出多种蒸汽机车;1958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并逐渐实现批量生产。”及所学可得出注重区域均衡发展;服务于政治、经济的需要。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铁路由国家统一接管,不仅加快组织既有铁路全面修复工作,还集中力量组织新铁路建设”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新中国的政权巩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材料二“先后建成成渝、天兰、包兰、兰新等铁路”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开发;由材料二“到1978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17万公里,连通除西藏外的大陆各省市。”及所学可得出改善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国人出国侨居者益增多,其目的地多为日本、南亚及东南亚。尤其在“隆庆开关”后,沿海人民相率出洋。而16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的殖民开发,也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海外移民的推力。至清朝,华商船舶运载国人出国规模逐渐扩大,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曾上奏道:“数省内地,积年贫穷……(贩洋贸易船只)多载人民,深有可虑。”运载和安置移民则是华商网络规范经营的组成部分。新来者有人接待并协助寻找生计,遍布各地的华人社区的甲必丹(侨领)负有此项使命。移民华人多与当地人结婚生子,并将制陶、造纸等技术带到南洋,甚至出现华人创办的陶厂和船厂。18世纪30年代,陈伦炯曾记录道:“中国人在彼(雅加达)经商耕种者甚多……人口浩盛,住此地何啻十余万”。——摘编自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经济元气大伤,危害最烈的莫过于沿海地区,大批过剩的劳动者沦为无产者。与此同时,西方开拓海外殖民地,如澳洲、美洲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廉价的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目标,并迫使清政府在《北京条约》中承诺:“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法)国船只,毫无禁阻。”在招工公所的强迫与欺骗下,华工领着一笔预付薪酬踏上了海外之旅,因为这些华工均有契约在身,故被称为契约劳工。与此相伴而生的名词还有苦力贸易、负债劳工和猪仔贸易。——摘编自朱国宏《近代中国大规模的国际迁移:1840~1949》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掀起新一轮的海外移民大潮。台湾是最早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地区。截至2000年,在美台胞的52.9万人中,留学移民占41.3%,工作移民占30%。中国大陆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虽迟,但增速快,在2006年已超百万人,并成为中国人移民国外的主要渠道之一,其中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滞留率长期居高不下。据统计,2008年,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新移民规模达1040万,其中以北美地区最为集中,约275万;欧洲(含俄罗斯),约190万,大洋洲、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共超200万。随着中国资本、产业和商品进入东南亚,云贵川湘的海外移民群体也快速增加;北方及内陆省份利用各种途径出国务工的现象也日益增多。此外,《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指出:中国大陆个人资产超过1亿元的企业主中,有27%已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个人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人群中,近60%已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摘编自庄国土《全球化时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华人移民东南亚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与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不同。(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代我国移民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中国海外移民潮的影响。〖答案〗(1)原因:人地矛盾尖锐;海禁政策相对宽松;西方列强在亚洲加紧殖民扩张,推动中外贸易规模扩大;西方列强对华人移民的诱导;东南亚地区对于华人移民的主动安置。(2)不同:明清时期的移民目的地多限于亚洲,近代则向全球范围移民扩展;前者从事职业相对多元,后者多从事低等苦力工作,倍受剥削;前者移民群体的主导者多为华人群体,后者则以西方列强为主导者;前者移民多属违法行为,后者移民逐渐“合法化”。(3)特点:大陆移民增速快;规模日益扩大;多为高学历群体;多流向发达国家;移民来源由沿海逐渐扩展到全国;高收入、精英群体移民趋势扩大。影响: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促进了移民输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和财产的外流,一定程度阻碍了输出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由材料“明清时期,国人出国侨居者益增多,其目的地多为日本、南亚及东南亚。”及所学可得出人地矛盾尖锐;由材料“尤其在‘隆庆开关’后,沿海人民相率出洋。”可得出海禁政策相对宽松;由材料“而16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的殖民开发,也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海外移民的推力。”可得出西方列强在亚洲加紧殖民扩张,推动中外贸易规模扩大;由材料“运载和安置移民则是华商网络规范经营的组成部分。新来者有人接待并协助寻找生计,遍布各地的华人社区的甲必丹(侨领)负有此项使命”可得出东南亚地区对于华人移民的主动安置;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方列强对华人移民的诱导。【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至近代中国。由材料“明清时期,国人出国侨居者益增多,其目的地多为日本、南亚及东南亚。”“西方开拓海外殖民地,如澳洲、美洲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得出明清时期的移民目的地多限于亚洲,近代则向全球范围移民扩展;由材料“移民华人多与当地人结婚生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