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课件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_第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课件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_第2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课件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_第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课件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_第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课件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主讲:心灵导读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心理素质是个人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提高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对他们在校期间的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等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对他们毕业后的发展,尤其对国家一代新人总体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教学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含义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理解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从而能够通过积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一节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案例导入2014年2月18日,复旦大学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林森浩饮水机投毒毒杀室友黄洋案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起案件,无论是对两个年轻人的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留下了持久的伤痛和遗憾。法律对此案件进行了正义的审判,只是,谁来审判被告人那畸变的心理、人格和异变的人性呢?案例评析现在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导致校园杀人或自杀的案件频发,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呢?对于每一个迈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活都是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开始独立地面对现实生活,自主地解决人生难题。然而,社会的变革、环境的改变、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烦恼、竞争的加剧等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矛盾和困惑。怎样才能避免和消除各种矛盾引发的心理压力、心理困惑甚至是心理障碍,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患,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心理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人的心理并不是虚无缥渺、神秘莫测的东西,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着、经历着,只要处在清醒状态下,就会感受到它的存在。

人的心理现象又是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很难把握和控制。

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成相互联系的两大方面: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特征。一、心理的含义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在认识事物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情感过程

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心理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根据心理过程的性质和形态的不同,可将其分成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二)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健康不仅局限于躯体没有疾病、没有缺损、不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二、健康的含义个体对于社会关系能动的调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躯体、器官等生理状态认识、情感、意志及人格等心理状态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的含义,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三、心理健康的含义

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正确地“自我接纳”(1)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满怀自信,善于自得其乐,对生活充满希望。(2)情绪稳定性好,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会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3)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情境引起的,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1)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2)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和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和未来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1)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2)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3)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4)宽以待人,乐于助人。(5)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6)交往动机良好。(一)智力正常(二)情绪健康(三)意志健全(四)人格完整(五)自我评价正确(六)人际关系和谐(七)适应能力强(八)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四、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案例导入程某从小学起就一直担任班级干部,逐渐养成了争强好胜的习惯,凡事都要比别人做得好。上了大学后,他在各个方面都努力表现自己,可是在班级干部的竞选中却名落孙山,因此他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以至于无法安心学习,对各种活动失去热情。案例评析程某的问题是由于没有当上班级干部,理想破灭而产生挫折感。挫折感是指人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阻碍,因无法扫除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就是说,人人都可能遇到挫折或者这样那样的意外事件。如果出现了挫折,又不能正确对待,就很容易引起心理矛盾,久而久之则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产生挫折感的原因一般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自然规律的制约、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无法达到预定目标而产生挫折感。例如,一个急于完成学业并肩负家庭重担的大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良而不能如期毕业,一个刚刚进入社会的青年没有找到理想的职业或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和重用,都会产生挫折感。还有诸如自然灾害的发生、亲人的生死离别、人际关系紧张、大大小小的社会生活事件等都是引起挫折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个人的身体、心理条件差,知识、能力不足,妨碍了目标的顺利实现,也会产生挫折感。(1)青年前期:14、15岁至17、18岁,相当于中学阶段,个体的生长发育进入“第二次生长高峰”,心理发展特别是人格心理特征变化明显。(2)青年中期:17、18岁至22、23岁,相当于大学阶段,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均趋于成熟。(3)青年后期:22、23岁至27、28岁,相当于完成学业、选择职业、组建家庭、走向社会的初期阶段,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趋于稳定。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从而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上和经济上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走向独立和成熟。这一时期,在校大学生面临很多重要的人生发展课题,必然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矛盾。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有的甚至产生心理障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

他们经济不独立,经历还不丰富,思维还不深刻,他们想独立但又很难摆脱依赖,就像空中的风筝,既想自由翱翔,又不想挣断风筝线,因为风雨来时,还想投入父母的怀抱。闭锁心理与渴望理解的矛盾

他们把自己的心灵之门小心地锁上,又把钥匙挂在旁边,渴望一个细心的人能开启他的心灵之锁,然后推门而入,发现那小心翼翼的心灵原来并不设防。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他们有的是热情,有的是精力,总觉得自己是未来社会的“撑船人”,世界属于他们。可是一接触现实则会发现,社会并不完全按照他们的思维运转,他们的高谈阔论很少被别人采纳,一腔热血有时换来的是冷冷一笑。理想的“泡沫”在现实面前破碎后,他们痛苦、愤怒、郁闷,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路。性生理早熟与性心理晚熟的矛盾

他们的生理迅速发展成熟,但由于在学校生活的时间长,与社会实践接触得少,他们出现了与生理发育不协调的心理晚熟现象。求知欲强与鉴别力低的矛盾

他们像节食多年的孩子一样涌向大学图书馆,饱读哲学、文学、艺术类书籍。这种没有指导、没有鉴别的盲目阅读使他们在吸收了许多营养的同时也接受了一些“毒素”。许多思想涌入他们缺乏鉴别力的大脑,使他们又陷入了新的迷茫与困惑中。二、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三)人际交往的不适导致的烦恼和孤独

(四)恋爱和性心理的发展导致心理困扰(二)学习和考试的过大压力导致的高度紧张和焦虑(一)环境适应不良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困惑(五)人生价值观上的消极取向导致认知上的偏执个体的人格缺陷自我意识缺乏客观性和正确性缺乏科学的社会认知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生活环境变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情感、情绪上的困扰学习、考试的压力恋爱问题择业困难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生理和心理处于不稳定阶段,心理还十分脆弱,容易产生价值观的混乱和情绪的起伏不定。他们的心理是复杂而动荡不安的,加之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较低,因而在高效率、快节奏和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出现各种心理困惑也就在所难免。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社会因素(二)家庭因素(三)学校因素(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大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性格特征、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教养态度、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性格塑造,人格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影响。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当这些心理素质极其薄弱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解决,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第三节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案例导入初夏季节,大学的校园里洋溢着青春火热的气息。临近傍晚,花草环绕的桂花池显得格外富有诗意。两名身穿鲜艳连衣裙的女同学坐在路旁的椅子上聊天。小路的入口处,张某与同宿舍的三名男同学谈笑风生地走来。张某看到了坐在椅子上的女生,投去了欣赏的目光。“看!他是不是看上那个女生了?”另外一名男同学发现了这一细微变化。“嘿!真没看出来,平时挺正经的,居然对女生这么感兴趣!”其他男同学也开玩笑地附和着。听到这些话,张某顿时涨红了脸,急忙把目光收了回来。这是大学校园里经常发生的故事,然而张某却没有就此划上句号。“我是不是一个道德有问题的人?为什么别人没去看那两个女生,而我却看了?”“真没面子,同学们肯定认为我是一个不正经的人。我发誓再也不看女生了!”这些问题和想法在张某的头脑里频繁出现、反复强化。大学校园里到处都有异性的身影,教室里、食堂中、花园内、操场上、道路旁……张某根本无法遵守自己的誓言。当迎面走来女生时,他就强迫自己低着头或目不斜视地往前走,然而一种无法抑制的力量使他每次都抬起头或转过脸去看一眼擦肩而过的女生。一次次的失败使他失去了自信,不敢正视自己的同学,他感到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无法自拔。摆在面前的书一页也看不进去,课堂上不知老师在讲些什么,深夜久久不能入睡。一年过去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他脸上再也看不到青年人应有的生动和朝气,显得极为疲惫,眼睛直直的,转动起来似乎很费劲。案例评析张某的经历和体验你曾有过吗?也许有,也许没有。然而,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否都用在了学习和全面成长上了呢?是否有不良的情绪干扰和影响了自己,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快乐幸福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呢?事实上,在大学生活期间,每一名大学生都承受着成长所伴随着的各种压力和挑战。这种压力和挑战或者来自于环境和他人,或者来自于自身。每一名大学生对这种客观上存在的压力和挑战的处理方式都是不一样的。通常,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学生能够顺利化解郁闷、战胜自我、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学生则易产生困惑、焦虑、消极情绪,不能有所突破,甚至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在上述案例中,张某就是因为对自己人性中的一些东西不能接纳,自我调节能力差,内心冲突严重,导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出现异常。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是承载着社会、家庭、自身高期望值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专门场所,对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人才责无旁贷,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推进,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还应该看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还不能满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还存在着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对象、特点和规律认识不够、研究不深的问题,还远远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高度上。因此,我们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提高对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作用的认识,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关系,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必要知识,优化人格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加强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深入开展,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繁重、工作更艰巨。面对新情况、新特点,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感及针对性、实效性,迫切需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多方位、多形式的素质教育强有力的配合。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要想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并且两者还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1世纪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有创新的精神、进取的态度、竞争的意识、应变的能力、沟通的技巧、充分的自信、积极的思维、乐观的态度、健康的情绪、成熟的人格。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习、生活的效率,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第四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案例导入

大一学生徐某,刚进入大学时学习劲头十足,曾立下目标,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学金。刚入学时他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独立完成作业,课后按时复习。然而,他的这一行为却被同学们暗地里嘲笑为“新一代的老学究”。逐渐地,他发现自己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于是,他也开始逃课、抄作业、上网打游戏,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从对奖学金的追求者变成了“60分主义者”。临近期末他开始突击复习,连熬几个通宵,勉强通过考试。徐某越来越觉得现在的自己与曾经那个积极上进的自己判若两人,在学习上力不从心,对于学习的热情怎么也调动不起来。为了改变颓废的现状,徐某给自己定下很多的学习计划,但是却很少能够完成,为此他感到十分迷茫。案例评析

徐某的行为表现出一种典型的心理虚脱状态,很多大学生都有十分相似的经历。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后感到“如释重负”,学习没有了动力,开始睡懒觉、泡网吧,游戏人生,从一个积极上进的有志青年变成了一个懒散颓废、躁动不安的消极主义者。也许徐某的表现还不能称为有心理问题,但是他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已经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而也不能算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学习科学理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生观是人们心理现象的最高层次,人生观对心理结构具有优化作用。从前面的内容已经知道,由于人的心理过程都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和态度体验,人生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一经形成,就对人的思想起着巨大的反作用,对人的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及其对待现实的态度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二、提高文化素质,塑造完美人格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应以教育为前提,首要的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把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提高素质的目的。要切实抓好课程教育,开设提高文化素质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应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对文科学生来说,应当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所开设课程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提高综合文化素质还应该帮助、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通过参观、访谈、社会调查、参与社会服务等工作,投身社会、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修养。三、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健康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课外活动以及可以利用的手段,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使大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共青团、学生会等社团组织开展如演讲、辩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