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与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章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_第1页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与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章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_第2页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与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章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_第3页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与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章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_第4页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与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章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及内容

5.2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5.3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

5.4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

5.5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式5.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及内容5.1.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支撑创业。高等教育要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重点在于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了解创业的要素、条件、步骤和流程等基本知识,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如下。(1)揭示创新创业的基本规律。(2)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3)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4)熟悉创新创业的基本流程。(5)运用创新创业的基本方法。(6)提高创新创业的基础能力。(7)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5.1.2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性1.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能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知、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和人格等诸多方面,并且和这些方面相辅相成。2.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在加快的同时,陈旧周期在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也在加快。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涉及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不能仅仅依靠言语“传授”,它更需要通过大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在其中主动发挥重要作用。3.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也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无限膨胀、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得更加不稳定。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指引下,大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5.2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5.2.1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欧美国家以及东亚发达国家的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间较早,体系较为完善。1.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国家之一,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可以追溯到1919年。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是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先驱。美国高校不但投身创新创业教育事业时间早,而且一开始就十分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美国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举办了一系列创业计划大赛作为其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和特色。此外,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仅包括专家学者,而且还有许多创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等,美国高校经常聘请这些人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他们一般以短期讲学、参与案例讨论、参加创业论坛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美国大学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管理层一般都有一名副校长或校长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美国社会也十分关注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美国《商业周刊》《企业家》《成功》等杂志每年都会对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师论文与著作、创业教育项目的创新性、毕业生成就、毕业生创建企业状况进行评估。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十分完备,不仅涵盖创业的相关知识,还开设艺术、自然科学、历史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课程,注重对创业者人文素养的培养。2.德国德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秉承德国人严谨的作风。例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十分细致、缜密,包括如何撰写创业(商业)计划书,如何依法创办企业,如何进行企业融资、企业营销和社会管理等。德国高校也十分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很多德国高校支持教授和教师专门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到公司中参与企业实践,并检验自己的企业管理技术和知识。德国政府也给予大学生创办企业一系列政策优惠,如对创业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创业咨询、创业指导和帮助,在税收上免征商税,并为新创立的企业提供10~20年的创业贷款,减免新创立企业的部分所得税等,这些优惠政策促使德国大学生们积极投身于创业的道路,同时也有利于新创企业的存活。在德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中,主要由执行局、董事会和顾问委员会这三个机构负责。其中,执行局由三位首席科学家主管,负责创业教育的研究、教学和实践等工作;校长和学校里的教授组成董事会,监督执行局创业教育的实施情况;顾问委员会则由企业家、公职人员、科学界等领域的代表组成,为创业教育提供政策、实践等方面的建议和帮助。这种体系既能够保障创业教育能被引起足够重视,又能引入社会资源,而且还能够对创业教育的过程实行有效监督。3.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高校掀起了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演变的第二次学术革命,如帝国理工学院、普利茅斯大学、爱丁堡大学和布鲁内尔大学等英国高校纷纷开始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与英国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和创业教育在政策上给予的支持、引导和规范是密不可分的。1987年,英国政府开始启动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可迁移性创业能力,要求将与工作相关的学习纳入课程之中,并实施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的“高等教育创业”计划,开启了英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端。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层多样;拥有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组织机构体系健全且完善;通过大学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英国高校的发展趋势是由“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其关注的焦点是加强英国高等教育环境的活力,并试图从这样的环境中为大学模式的转型积累经验。然而,当今英国社会面临更普遍的现象是高等教育经费缺乏、政府干预企业创新、学生创业活力高但盲目性强、社会人口流动性大、就业率逐年降低等。此外,区域间伙伴关系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国际市场变化所带来的压力也如期而至。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动创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实现英国大学模式的转型,将是英国政府及高校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英国政府在最近十多年连续出台了多份有关创新创业政策的文件,并大力推进国家创新系统的完善,但仍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当前的创新创业活动中,英国高校在以下三个方面亟待改进:一是需要不断增加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中相对较少的知识创新活动;二是加强研发基地(如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三是明确建设未来创新型国家所需的各项技能,并向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4.日本在日本,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涵盖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这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创业技能方面的培养,收效显著,选择创业很早就成了一些日本学生的志向。例如,大阪商业大学将创业教育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面向本科生的创业教育,大阪商业大学与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合作进行创业培训;二是面向高中生的创业教育,大阪商业大学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创业教育进行管理,每学年开始时,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学生的学年目标,及时进行考核和反馈,并引入淘汰机制。日本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成熟体现在创新创业教学和创新创业支援的联动上,例如,庆应义塾大学湘南藤泽校区通过开设“新事物创造论”等课程,向学生输入创新创业实践的理念和方法,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提前领悟到相关的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这样既缩短了创业前期的准备时间,也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除了对公立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大力投入之外,日本政府还在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技术转移、开发战略新兴产业中发挥巨大作用,日本政府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与企业及高校共同研究、共同思考、共同行动。日本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更是主动出击,不断提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为有潜力的创业计划提供风险投资,与高校联合开发教材和课程,设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实施方案。5.韩国韩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可分为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两大类。所谓正规课程是指由大学或研究生院开设,纳入学位课程中与毕业直接挂钩的有关创新创业类课程。非正规课程则是指由大学开设,与学位无关的选修类课程以及由社会培训机构组织开设的各类创新创业方面的讲座。韩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规课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财经类高校或学部开设少数科目;第二阶段是在致力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学部或研究生院内开设一系列相关课程,实行系统化教育。韩国高校本科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多以非正规课程为主。除少数大学设有本科阶段创新创业教育专业之外,更多的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了社会学科,在经济学等专业里作为拓展内容。另外,针对理工类学生的技术性创业指导尚显匮乏。不过,韩国高校在研究生阶段的创业教育上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5.2.2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要求。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还促进了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还有利于最终实现我国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也在不断提高。但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还不高,效果还不够突出,在我国要全面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还任重而道远,其中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1.重视程度不够,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虽然我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数量逐渐增多,但对其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教育方式也较为落后,未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据有关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我国每年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仅为5%,相比发达国家20%~30%的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还有很大差距,而就在这5%的创业人数中,全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成功率只有3%。在我国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中,普遍存在授课和核查流于形式的问题,经常发生学生在汇报学习成果之前临时抱佛脚,随意应付,而教师不加检验即允许学生汇报通过的情况。国内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受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影响,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不主动接受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训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对这些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环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学校与国内其他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新意,无法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三是一些学校在资金、师资技术和设备等方面不能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有力的保障。2.理念不成熟,定位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教育中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突出分类指导的理念,突出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理念和创新的理念。但在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许多教师还是秉持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釆取大众化以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使教师重视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对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有效果等缺乏相应的指导,没有形成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一致的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就目前而言,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也不明确,还远未成为我国高校一个独立的专业和学术研究的领域。国内大多数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主流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更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国内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在教育层面上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把它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中,部分措施还仅仅停留在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阶段,忽视了对创意型创业和社会创新的关注。3.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内容有待更新在国内大多数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边缘教育,并未被真正融入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大纲不够完备,大多以几门简单的未成体系的选修课或讲座形式进行,大学生很难在不成体系的教育教学中掌握连贯的体系脉络,教学内容缺少跨学科、跨专业的横向联系,教学模式依然采取以教师为主、以传统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模式,缺乏创新创业理论与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结合,这些都使得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无法顺利推进,无法真正培养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重视“新”,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却成为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我国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间较早、所处地域经济较发达的一些高校为例,在其所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中,课程的类型比较单一,多为选修课,并且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多年使用相同的教材,而内容也仅以入门知识为主。4.师资力量薄弱,同专业教育脱节决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主要是来自于本校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或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由于这些教师缺乏创业经验,只能进行理论教学,导致他们在此类课程中教学指导方式较为单一,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要求,创新创业课程尤其是优质课堂难以开设,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也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虽然我国部分高校从外界聘请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或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讲学,甚至充当兼职教师,但仍旧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办学经费有限的前提下,各高校很难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投入大量的教学经费和配套资源,加之一些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使教师在本就繁重的科研、理论教学等工作的基础上,对此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更为有限,导致教师指导或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的脱节现象也非常严重。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陆续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然而,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限于学生的课外自主实践或课内的通识选修层面,还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的教育层面,并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能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同时,我国许多高校也没有制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考量制度。国内高校一直以来主要以就业率来评定教学质量的高低,没有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这种脱节造成很多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需要开展所谓的“第二课堂活动”,其着落点依旧是创业技能训练。很明显,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没有被纳入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及质量评价体系之中。即使有所谓的创新创业学科,但建设时间过短,建设内容也不够完善,课程设置在各高校随意性很大,大多是根据各自师资队伍的情况来设置相关创新创业课程,这也造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的结合度不高,尚未形成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目标的课程体系,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广。5.实践平台不完整,实践结果不理想创新创业教育若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是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需求的。由于国内一些高校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缺乏必备的硬件设施,使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另外,在教学方案制订和教学计划安排的过程中,缺少创业实践实习环节或实践环节安排的学时、内容等不合理,使学生无法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大学生的知识、经验、意识和能力等的欠缺,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比例很低,实践效果不理想。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只有约1% 的大学毕业生走向创新创业之路,相比美国的30%、日本的18%,差距较大,这也充分说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实践结果不够理想。5.2.3国内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1.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上,要始终坚持创业与创新相联系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创业实践活动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所创办的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高校可以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低层次的创业项目投入一定的精力,但不应该仅仅关注于此,并为其付出太多的人力和物力,特别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将学术上的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模式与相关专业的学生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学术创新成果与企业需求,以技术创新为基础,进而推动产业革新,做到师生创新成果与创业发展间的高效转化。2.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行动上,要特别注重内涵和外延并重当前,我国高校都在注重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高校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注重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校园内营造“全员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行动简单地理解为在编制计划中设置一个组织,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几个创业学分或开设几门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绝非像设置学分和开设课程那样简单,这种把素质教育学分化和课程化的做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此外,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强化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社会服务属性,力争使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更接地气,避免高校学术资源的浪费。3.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角色定位上,要清楚自己的职责当前,我国高校大多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方式,其中“学”和“研”分别指“教学”和“科研”,其主体都是高校,“产”是指“产业”,即高校要与产业相联系,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坚持“官产学”的螺旋式结构,政府、企业和高校均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主体,并且很多高校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重要支柱性产业的研究基地,美国的一些高校甚至成为军工企业的技术支持者和专利提供者,因此也会获得政府和社会更多的支持。我国高校必须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之中,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优势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也必然会得到更多的外部支持。但高校同时也要克服贪大求全的思想,应将校办企业交给市场,自身应该着力于技术创新,而不应舍本逐末,在企业管理和产品营销方面消耗太多的精力。换句话说,我国高校应该成为技术和专利的转让方,而不是产品的直接提供者。4.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要致力于培育引领型人才当前,我国高校存在同质化倾向,大学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着趋同问题。适应型人才应该是高职类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培养目标上不应同高职教育或应用型本科高校混为一谈。如果我国高校从学术和技术创新层面看待创新创业教育,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引领型人才,就可以破除研究型大学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当然,培养引领型人才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从课程体系的开发、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大学角色的定位等各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虽然艰难,但确实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在今后发展过程中所应承担的使命和责任。随着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蓬勃发展,创新创业也将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属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指标。5.2.4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与实施国家倡导“自主创业,科学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理念。“自主创业”要求创业者首先必须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通过有效定位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科学发展”要求创业者在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过程中,用科学的态度去评估自己的定位,去处理碰到的问题,去创造更适合自身条件的创业体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助于推动我国自身的经济结构调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同时也是践行群众路线,满足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愿望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的创业路径主要有:继续攻读所学的专业,争取在专业及其理论研究方面建立自己的事业,实现人生目标或者创业目标并成为某方面的理论专家;将现有所学应用于实践,通过自己建立的或者他人建立的平台,争取在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方面有所建树,实现人生目标或者创业目标并成为某个领域的实践专家;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争取成为某个行业的社会性领导者;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社会资源,争取在某个行业成为佼佼者,人生目标或者创业目标是定位于某个行业为自己创造物质财富。5.3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5.3.1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1.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创新思维具有独创性、求异性、联想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应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大学生创新思维应标新立异,出奇制胜,要突破定向、系统、规范和模式的束缚。2.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过程创新思维是以发现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高级心理活动。大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一般主要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和验证阶段。从发现问题到对问题的消化与吸收,到解决问题的豁然开朗,再到对问题的实践与验证。3.创新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区别(1)二者的思维方式不同。创新思维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一般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过程。(2)二者的基础不同。创新思维是以感知为基础,但又超越感知的界限;一般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和理解等能力为基础的。(3)二者的体现形式不同。创新思维的体现形式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分合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一般思维的体现形式包括感性抽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理性具象思维。5.3.2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方法1.逻辑思维思维是通过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而在头脑中建立起的思考方式。大学生要养成逻辑思维,主要方法有演绎法、归纳法、实验法、比较研究法和证伪法等。演绎法和归纳法的辩证关系是:演绎法和归纳法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两种对立的认识方法的总结。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缺少任何一种,都无法认识真理。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形象思维的基本单位是表象,人们是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大学生培养形象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形象模仿法、形象想象法、形象组合法和形象移植法等。3.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或扩散思维,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思维路线向四面八方扩散形成辐射状,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大学生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发挥想象力法、跳出逻辑思维圈法、大胆质疑法、多路思维法、换位思考法、纵向思维法与横向思维法等。4.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将一种事物的形象与另一种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探索它们之间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大学生培养联想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根据联想思维产生的目的性,通过自由联想法和强迫联想法将事物的内外规律通过拟定的思路串联起来。5.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即从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创立新思想、新形象。大学生培养逆向思维的方法主要有位置逆向思维法、过程逆向思维法和条件逆向思维法等。6.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大学生培养辩证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法、分析与综合法、抽象与具体法等。7.应变思维应变思维是对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自己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做出判断、猜想和设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大学生培养应变思维的方法主要有优化抉择法、创造性预见法、急中生智法和直觉思维法等。5.3.3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方式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九种。(1)通过“课程知识学习 + 多向交流探讨 +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大学生可在课程知识学习中训练其创新能力。(2)通过“协作学习组织 + 创新方法 + 培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的训练方式,大学生可建立协作学习小组,培训其创新能力。(3)通过“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 产生刨根究底的欲望 + 培养创新精神”的训练方式,可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创新精神。(4)通过学校开设的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可在实践中训练其创新能力。(5)老师可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向大学生提出具体任务、设定目标、制定要求与规则,反馈最终结果,通过反思获得创新能力。(6)通过学校开展的情境模拟实训,大学生可加深体验,从而帮助其理解知识,提高创新能力。(7)通过将案例的情境与相应的训练内容联系起来,以揭示案例与实训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8)通过学校组织的科研训练,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9)通过学校或各种大赛组委会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使大学生参与其中,可培养其创新协作能力。5.4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5.4.1大学生创业的基础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大学生创业者具备以下四方面的基本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精神素质和技能素质。其次,优秀的创业团队的组建也很关键。优秀的创业团队一般具有以下特征:拥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和目标,成员之间同舟共济,共同承担风险与责任;成员之间知识技能具有互补性,成员之间信息共享,彼此尊重、诚信;对团队的事务尽心竭力,全方位奉献。最后,大学生创业者还需要一定的创业初始基金(种子基金),这需要依托学校创业就业管理部门、社会就业指导机构或家族企业等进行资助。5.4.2商业计划书撰写与展示技巧大学生创业者在编写商业计划书时应注意以下五个问题: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创意新颖,直入主题;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强调可信性;展示团队,借助外力。此外,大学生创业者要想撰写出一份优秀的商业计划书还应注意以下七个问题:是否显示出创业者具有管理公司的经验;是否显示出企业有能力偿还借款,要给潜在的投资者一份完整的财务报告;是否显示出企业已进行过完整的市场分析,要让投资者坚信计划书中阐明的产品需求量是确定的;是否容易被投资者所领会;是否有计划书摘要,计划书摘要是否写得引人入胜;是否在文法上全部正确,若商业计划书的内容出现拼写错误、排印错误、制图指标错误等,很可能使企业丧失宝贵的投融资机会;能否打消投资者对产品和服务的疑虑。商业计划书撰写好后,还要向投资者展示。大学生创业者不仅要认真分析推介对象,分析未来的市场是否够大,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否可行,创业团队是否优秀,还要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表达和阐述创业企业的性质与职能。通过多种方式演示创业计划书,做好推介内容、长度、文字表现和演讲技巧等准备工作。最后,大学生创业者与风险投资方的商谈也很重要,商谈时应避免介绍项目时找不到重点、材料和演示工具准备不足、时间把握不好等问题。5.5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式1.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原有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训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分为基础层、综合层和提高层三个层次,基础层注重创新创业教学方法与内容的传授;综合层注重创新创业理念的提升、创新创业思维的重塑、创新创业成果的推介;提高层注重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创新创业模式的推广、创新与创业的有机衔接。此外,高校还须以项目为依托,将大学生科技或社会活动项目、竞赛活动项目、创新作品或创业成果融入到以上层级中,辅以专任或兼任的双创导师进行指导,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2.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和注重两个梯队的培养三支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