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选择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_第1页
专题01 选择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_第2页
专题01 选择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_第3页
专题01 选择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_第4页
专题01 选择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选择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历史选择题的重要性历史选择题的分值大,其正确率对获得高分尤为重要,成为决定考试成败的重要题型,所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要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首先必须在选择题中获得较好成绩;而要在选择题中取得好成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解题技巧。临场应试中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可以减少失分,提高得分率。历史选择题的结构历史选择题通常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它一般由“题干”(所给材料)和“题肢”(四个选项)两部分组成。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新课程下多数选择题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题眼”是最为关键的。所谓的“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一句话。第一步,审题干,抓准“题眼”。首先应弄清题干的主旨,明确关键语句,再分析这个关键语句的特殊性,界定解答方向。第二步,根据题干中的“题眼”,分析选项,判断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题眼”要求,是否与“题眼”有必然的联系。第三步,验证结论。根据“题眼”与正确选项相互印证,再结合试题和所学知识验证答案。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1)时间排除法:这是排除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即题目有明确时间或隐含时间信息的,首先确定此时间是否对解题有帮助,如果有,则考虑利用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备选项所述内容是否符合题干的时间限制。(2)绝对词语排除法:即备选项中有过于绝对的说法(如全部、都、完全、彻底和均等字眼)一般是错误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含有“彻底”这样字眼的选项都是错误的,而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后再决定是否排除。(3)说法错误排除法:即备选项本身的表述有明显错误,与史实或历史基本常识不符合或不完全相符的(做否定型选择题除外),这些备选项也可以排除。(4)无关选项排除法:此类题目,需要排除的选项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境下不符合题干意思。专项训练——选择题(共60小题)1.(2023秋•秦皇岛期中)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判断“北京人”应在的位置()A.A B.B C.C D.D2.(2023秋•石家庄期中)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A.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C.《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3.(2023秋•蒙城县期中)有人用“来自猩猩的你”来回答“人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下列选项可作为论据的是()A.北京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大禹治水的传说4.(2023秋•蒙城县期中)人类的产生是古猿进化的结果,人类出现后,进化并没有停止,又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才有了现代人的模样和智慧。下列选项正确反映人类进化过程的是()A.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B.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C.山顶洞人元谋人北京人 D.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5.(2022秋•惠城区期末)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下列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经历了“知道使用火——长时间保存火种——懂得人工取火”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早期人类顺序是()A.山顶洞人——北京人——元谋人 B.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C.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 D.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6.(2023秋•蒙城县期中)参观如图中的两座博物馆,我们应该分别去哪两座城市()A.陕西西安北京 B.陕西延安浙江余姚C.浙江余姚陕西西安 D.陕西西安浙江余姚7.(2023秋•南明区期中)运用以下表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拟定的主题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半地穴式圆形房屋A.早期人类代表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神话传说 D.早期国家建立8.(2023•河池二模)如表中内容共同反映的主题是()贾湖遗址“野大豆”遗存裴李岗文化石镰、石铲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A.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南稻北粟、自然生长C.原始农业、源自中原 D.磨制农具、器型精美9.(2023•宜兴市二模)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盘古和蚩尤10.(2023•涡阳县校级模拟)“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这段材料出自《山海经》,与这段材料相关的事件是()A.涿鹿之战 B.盘古开天辟地 C.尧舜禅让 D.大禹治水11.(2023秋•高新区校级期中)制作时间轴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如图是小吴同学复习夏商周的更替时制作的时间轴。请你将其中“?”部分补充完整()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12.(2023•福建)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 C.巩固国家统治 D.加强封建专制13.(2023秋•偃师市校级期中)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了()A.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B.商代青铜制造的繁盛C.西周王权的衰落 D.春秋战国的动荡不安14.(2023秋•高新区校级期中)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A.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 B.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作甲骨文 C.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隶书 D.秦始皇命人制定了笔画规整的楷书,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15.(2023秋•偃师市校级期中)我国在从商周到战国时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过大量青铜器。如图是某博物馆展示的部分青铜器。由此可看出,我国古代青铜器()①种类丰富 ②工艺高超 ③数量众多 ④工序科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2023•修武县一模)据下图可知,甲骨文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A.青铜成就 B.政治制度 C.社会生活 D.审美观念17.(2023秋•威县校级期中)如图铁制农具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B.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C.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D.军队战斗力显著增强18.(2023•北京)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19.(2023秋•广饶县校级月考)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主动与齐晋结好C.周王室地位衰弱 D.天子依附于诸侯20.(2023秋•蓬江区校级期中)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表明,战国时期()A.分封制逐步瓦解 B.战争规模扩大C.诸侯国数量变少 D.铁制兵器普及21.(2023•宝应县模拟)“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A.周王实行分封制 B.秦国的商鞅变法C.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 D.北魏孝文帝改革22.(2023•禹州市一模)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A.不违农时,尊重规律 B.乘势利导,因地制宜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听天由命,逆天无功23.(2023•罗山县二模)孔子弟子中既有聪慧的颜渊,也有比较迟钝的樊迟;既有身世贫贱的仲弓,也有出身贵族的子贡。这表明孔子践行()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仁者爱人24.(2022秋•南阳期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战国时期与这一理念最为相近的思想主张是()A.道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 B.儒家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C.墨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D.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等25.(2023秋•蓬江区校级期中)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下面是孔子部分弟子的家庭情况:孟懿子、南宫敬叔是鲁国贵族;端木赐是富商:颜回家居“陋室”;冉雍是“贱人之子”。材料说明了孔子()A.“以德始”的政治主张 B.“无为而治”的思想境界C.“尚贤任能”的治国理念 D.“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26.(2023秋•丹阳市校级期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赞颂了秦王嬴政的历史功绩是()A.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修筑万里长城C.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D.统一度量衡27.(2023•胶州市一模)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秦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据此可知,他认为嬴政最大的功绩在于()A.建立了皇帝制度 B.废除了分封制C.开创了统一格局 D.推行了郡县制28.(2023秋•丹阳市校级期中)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在设计徽标时,都参考了外圆内方的造型(如图)。这类造型参考的是下列古币中的()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秦半两29.(2023秋•高新区校级期中)“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一次农民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对于该事件说法错误的是()A.发生于公元前209年 B.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C.由陈胜、吴广领导,起义的地点在咸阳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30.(2023秋•丹阳市校级期中)下列是四位同学排演的“文景之治”课本剧中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文帝命人依照阿房官修建豪华宫室 B.县官王二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C.文帝的嫔妃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D.政府张贴布告把田赋降为为三十税一31.(2022秋•招远市期末)《汉书》描述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一情形,汉初统治者实行()A.大量征兵、催缴赋税 B.轻徭薄赋、休养生息C.分封诸侯、郡国并行 D.修筑长城、开拓交通32.(2023•无锡一模)《中国通史》纪录片里说:“(西)汉初出现大饥荒……人相食的惨状,饿殍遍野,满目疮痍。”为改变这种情形,汉初统治者()A.削弱诸侯王实力 B.继承秦朝政治制度 C.加强思想的统一 D.实行休养生息政策33.(2023•海陵区校级三模)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A.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B.以法治国,巩固统治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34.(2023秋•驿城区校级期中)汉初,高祖刘邦分封刘氏子弟为王,镇抚一方。但随着诸侯王国逐渐强大,其与中央的离心力也随之加大,而一旦诸侯王自以为能与中央抗衡,便有可能铤而走险抢班夺权。为此,汉武帝()A.分封诸侯 B.广设郡县 C.实施“推恩令” D.设立刺史35.(2022秋•梅里斯区期末)“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A.创立中央集权制 B.巩固大一统局面 C.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D.推行“休养生息”政策36.(2022秋•进贤县期末)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诸侯强大威胁中央37.(2022秋•如皋市期末)刘秀被毛泽东评价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下列与刘秀有关的是()①释放奴婢②禁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③惩处贪官污吏④“光武中兴”局面出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8.(2023•荆州)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汉朝科技的进步 B.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C.丝绸之路的开辟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39.(2023•滨海新区一模)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内地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40.(2023秋•湖北期中)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樱桃、杏子等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苜蓿、良种马等传播到中原,这主要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A.丰富了粮食作物的种类 B.促进了各地区人口流动C.推动了地区间物种交流 D.扩大了汉朝的统治范围41.(2023秋•南明区期中)西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一些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天花乱坠”等。这说明()A.佛教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 B.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C.佛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D.佛教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本土42.(2023秋•高新区校级期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阶段()A.A B.B C.C D.D43.(2023•隆回县模拟)《三国志》所载:“……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曹操在兵败北撤后,也曾感慨道:“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关于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瘟疫是曹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B.该战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该战争为淝水之战 D.该战争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44.(2023春•遵义期末)如图是某校七年级同学根据《三国鼎立》一课,绘制的《三国鼎立示意图》。正确的是()A. B. C. D.45.(2023•保山一模)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长江边展开一场南北大战,这场战役为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它是()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46.(2023春•惠来县校级期末)“反间”治乱,“苦肉”诈降,计设“连环”,巧“借”东风,一把大火化曹军战舰为灰烬。这次战役()A.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B.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C.动摇了东汉统治的基础 D.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47.(2023•海口一模)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图的一部分,空白处应该填的是()A.三国 B.西晋 C.东晋 D.北魏48.(2023•北京)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49.(2023春•晋江市校级月考)历史示意图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如图有助于我们了解()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的局面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西晋统一了全国50.(2023•襄城县一模)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人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现象说明了()A.游牧生产方式的消亡 B.农耕经济模式的扩展C.中华民族认同感加强 D.北方各族政权的建立51.(2023•宜阳县二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下列属于它的表现的是()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B.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C.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D.大量湖田被开辟出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52.(2023秋•站前区校级期中)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关于北方的农林品种出现在南方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西晋灭亡,北方陷入战乱②东晋建立后偏安于江南③人们纷纷南迁,给落后的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④江南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于北方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53.(2022秋•海淀区期末)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是()材料甲材料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汉]司马迁《史记》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南朝]沈约《宋书》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D.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54.(2023•香洲区校级三模)东晋初年,祖逖率军北伐,经四年苦战,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失土。正当他厉兵秣马,准备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描述的是,东晋初年()A.政府决意收复中原 B.政府阻挠将领北伐 C.政权被文臣所控制 D.政权落入武将手中55.(2023•海南)东晋东誉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 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56.(2023•榆树市二模)《宋书》记载:“江南……地旷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出江南地区()A.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B.人民生活没有保障 C.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D.海外贸易非常发达57.(2023秋•茂名月考)北魏孝文帝,鲜卑族,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他力排众议迁都中原、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其措施的重大作用是()A.增强军事力量 B.打击鲜卑贵族 C.加强皇帝权力 D.促进民族交融58.(2023秋•宝应县校级月考)小李为某改革设计了思维导图(如图),其改革者是()A.汉武帝 B.汉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59.(2023秋•兖州区期中)“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材料认为统治者应该()A.农商并重 B.以粮救荒 C.以农为本 D.顺其自然60.(2023•南平二模)晋代士人崇尚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以阴柔为基调,柔中带刚;鲜卑族民风彪悍、崇尚武力,北魏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这表明书法艺术()A.体现经济发展程度 B.融入崇文尚德内涵 C.凝练民族地域特性 D.保持强劲发展态势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选择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历史选择题的重要性历史选择题的分值大,其正确率对获得高分尤为重要,成为决定考试成败的重要题型,所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要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首先必须在选择题中获得较好成绩;而要在选择题中取得好成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解题技巧。临场应试中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可以减少失分,提高得分率。历史选择题的结构历史选择题通常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它一般由“题干”(所给材料)和“题肢”(四个选项)两部分组成。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新课程下多数选择题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题眼”是最为关键的。所谓的“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一句话。第一步,审题干,抓准“题眼”。首先应弄清题干的主旨,明确关键语句,再分析这个关键语句的特殊性,界定解答方向。第二步,根据题干中的“题眼”,分析选项,判断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题眼”要求,是否与“题眼”有必然的联系。第三步,验证结论。根据“题眼”与正确选项相互印证,再结合试题和所学知识验证答案。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1)时间排除法:这是排除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即题目有明确时间或隐含时间信息的,首先确定此时间是否对解题有帮助,如果有,则考虑利用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备选项所述内容是否符合题干的时间限制。(2)绝对词语排除法:即备选项中有过于绝对的说法(如全部、都、完全、彻底和均等字眼)一般是错误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含有“彻底”这样字眼的选项都是错误的,而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后再决定是否排除。(3)说法错误排除法:即备选项本身的表述有明显错误,与史实或历史基本常识不符合或不完全相符的(做否定型选择题除外),这些备选项也可以排除。(4)无关选项排除法:此类题目,需要排除的选项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境下不符合题干意思。专项训练——选择题(共60小题)1.(2023秋•秦皇岛期中)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判断“北京人”应在的位置()A.A B.B C.C D.D【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B项正确;170万年、10万年、3万年与北京人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生存的年代,难度不大,熟记基础知识即可作答。2.(2023秋•石家庄期中)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A.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C.《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这是可以验证的历史遗存,属于第一手资料。最能支持这一结论,故A符合题意;BCD均是第二手资料,故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2023秋•蒙城县期中)有人用“来自猩猩的你”来回答“人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下列选项可作为论据的是()A.北京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大禹治水的传说【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进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故A正确;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可以为农业的起源提供论据,排除BC;传说不能单独作为论据,得到考古印证的传说才是史实,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进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4.(2023秋•蒙城县期中)人类的产生是古猿进化的结果,人类出现后,进化并没有停止,又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才有了现代人的模样和智慧。下列选项正确反映人类进化过程的是()A.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B.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元谋人北京人 D.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山顶洞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能反映人类进化过程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故A正确;排除BC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年代。5.(2022秋•惠城区期末)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下列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经历了“知道使用火——长时间保存火种——懂得人工取火”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早期人类顺序是()A.山顶洞人——北京人——元谋人 B.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C.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 D.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知道使用火。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故B符合题意;元谋人、北京人不会人工取火,排除AC;元谋人不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6.(2023秋•蒙城县期中)参观如图中的两座博物馆,我们应该分别去哪两座城市()A.陕西西安北京 B.陕西延安浙江余姚 C.浙江余姚陕西西安 D.陕西西安浙江余姚【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参观半坡遗址博物馆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应该分别去陕西西安、浙江余姚。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7.(2023秋•南明区期中)运用以下表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拟定的主题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半地穴式圆形房屋A.早期人类代表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神话传说 D.早期国家建立【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分析图片可知,骨耜说明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以见证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都体现了原始农耕生活。故B正确;图片没有体现早期人类代表、远古神话传说、早期国家建立,排除AC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8.(2023•河池二模)如表中内容共同反映的主题是()贾湖遗址“野大豆”遗存裴李岗文化石镰、石铲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A.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南稻北粟、自然生长C.原始农业、源自中原 D.磨制农具、器型精美【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解答】根据题干信息“贾湖遗址‘野大豆’遗存”“裴李岗文化石镰、石铲”“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湖遗址发现了野大豆等植物果,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裴李岗文化石镰、石铲最为典型,说明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题干内容共同反映“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故A正确;题干内容共同反映“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不是南稻北粟、自然生长,排除B;原始农业、源自中原与“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不符,排除C;磨制农具、器型精美与“贾湖遗址‘野大豆’遗存”“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没有联系,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内容共同反映“农耕文明、源远流长”。9.(2023•宜兴市二模)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盘古和蚩尤【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及其成就,学生首先需要读清题干,然后扎实落实相关基础知识,明确具体人物的尊称和成就。本题问题简单明确可以很快得出结论就是A。【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后,其部落合并,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被认为是华夏族的祖先,也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正确。仓颉在黄帝时代创造文字,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他们不是人文初祖,排除B项。尧、舜是黄帝之后经由禅让制选举产生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排除C项。盘古开天地,蚩尤则在涿鹿之战中被炎帝和黄帝打败,他们也不是人文初祖,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及其成就,学生首先需要读清题干,然后扎实落实相关基础知识,明确具体人物的尊称和成就。本道题难度不大,重点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10.(2023•涡阳县校级模拟)“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这段材料出自《山海经》,与这段材料相关的事件是()A.涿鹿之战 B.盘古开天辟地 C.尧舜禅让 D.大禹治水【答案】A【分析】本题以《山海经》中记载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的战役。【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当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皇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当时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后来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盟后,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决战,最终炎黄大败蚩尤;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黄帝、炎帝的相关知识点。11.(2023秋•高新区校级期中)制作时间轴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如图是小吴同学复习夏商周的更替时制作的时间轴。请你将其中“?”部分补充完整()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商朝灭亡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排除A。B.根据材料“公元前1046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们的反抗。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溃商军,商纣王自焚,商亡,B项正确。C.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排除C。D.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建立,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商朝灭亡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2.(2023•福建)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 C.巩固国家统治 D.加强封建专制【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度,注意题干的正确识读。【解答】根据题干“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下,分封诸侯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国家统治,C符合题意;题干内容与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军队实力无关,排除AB;西周时期,封建专制还没有确立,秦朝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度。13.(2023秋•偃师市校级期中)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了()A.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B.商代青铜制造的繁盛C.西周王权的衰落 D.春秋战国的动荡不安【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结合所学知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A项正确;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遗址,不能反映商代青铜制造的繁盛、西周王权的衰落、春秋战国的动荡不安,排除BC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14.(2023秋•高新区校级期中)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A.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 B.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作甲骨文 C.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隶书 D.秦始皇命人制定了笔画规整的楷书,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历程,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项正确;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排除A项;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钟鼎文,排除C项;秦始皇下令将小篆为统一文字通行全国,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历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2023秋•偃师市校级期中)我国在从商周到战国时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过大量青铜器。如图是某博物馆展示的部分青铜器。由此可看出,我国古代青铜器()①种类丰富 ②工艺高超 ③数量众多 ④工序科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解答】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我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丰富,有礼品、兵器、乐器等多类型,①符合题意;青铜器样式多样,结构复杂,纹饰负责繁琐,体现出制作工艺高超,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我国在从商周到战国时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过大量青铜器”可知,我国古代青铜器数量众多,③符合题意,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由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出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工序是否科学,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2023•修武县一模)据下图可知,甲骨文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A.青铜成就 B.政治制度 C.社会生活 D.审美观念【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信息“洗手洗脸用的器皿”和“盥”字对应的甲骨文字形可知,甲骨文的“盥”字反映了当时洗手洗脸用的器皿用具及其使用方法,对研究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故C符合题意;材料只提到“盥”是洗脸洗手用的器皿,没有说明盥由青铜制成,排除A;材料中的“盥”只是人们生活中使用的普通器皿,不能反映当时的政治制度和审美观念,排除B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社会生活。17.(2023秋•威县校级期中)如图铁制农具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B.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C.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D.军队战斗力显著增强【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劳动工具,铁制农具的出现和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C项正确;耕地面积、手工业规模、军队战斗力都不能从材料中反映,排除AB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18.(2023•北京)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可知,这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不能说明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排除BC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19.(2023秋•广饶县校级月考)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主动与齐晋结好C.周王室地位衰弱 D.天子依附于诸侯【答案】C【分析】本题以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为切入点,考查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原因,理解基本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解答】由材料“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势日渐衰落。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春秋争霸的原因。20.(2023秋•蓬江区校级期中)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表明,战国时期()A.分封制逐步瓦解 B.战争规模扩大 C.诸侯国数量变少 D.铁制兵器普及【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以及特点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而在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可知,战国时期,军队数量大为增加,说明到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扩大,B项正确;军队人数的增减无法说明分封制逐步瓦解,排除A项;题干信息无法说明诸侯国数量变少,排除C项;铁制兵器普及与题干信无关,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以及特点等知识。21.(2023•宝应县模拟)“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A.周王实行分封制 B.秦国的商鞅变法 C.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 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战”的内容符合“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故B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不符合“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中“奖励耕战”的意义。22.(2023•禹州市一模)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A.不违农时,尊重规律 B.乘势利导,因地制宜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听天由命,逆天无功【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修建的特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排除A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分水堤的作用和“结合弯道环流原理”体现了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乘势利导,因地制宜,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都江堰修筑充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因势利导,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体现不出人定胜天,天顺人愿,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因势利导,听天由命、逆天无功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修建的特点。23.(2023•罗山县二模)孔子弟子中既有聪慧的颜渊,也有比较迟钝的樊迟;既有身世贫贱的仲弓,也有出身贵族的子贡。这表明孔子践行()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仁者爱人【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孔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孔子弟子中既有聪慧的颜渊,也有比较迟钝的樊迟;既有身世贫贱的仲弓,也有出身贵族的子贡。这表明孔子践行有教无类。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表明孔子践行有教无类,不能表明孔子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仁者爱人,排除BC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孔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孔子践行有教无类。24.(2022秋•南阳期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战国时期与这一理念最为相近的思想主张是()A.道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 B.儒家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C.墨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D.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等【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相关史实,“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战国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反对一切战争,提出以“仁政”治国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就是我们的追求,战国时期与这一理念最为相近的思想主张是儒家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B项正确;道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墨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和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等与“民本”思想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儒家思想的相关史实。25.(2023秋•蓬江区校级期中)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下面是孔子部分弟子的家庭情况:孟懿子、南宫敬叔是鲁国贵族;端木赐是富商:颜回家居“陋室”;冉雍是“贱人之子”。材料说明了孔子()A.“以德始”的政治主张 B.“无为而治”的思想境界 C.“尚贤任能”的治国理念 D.“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的思想观点,重点掌握孔子的主张是有教无类等知识。【解答】材料中“孟懿子、南宫敬叔是鲁国贵族;端木赐是富商:颜回家居‘陋室’;冉雍是‘贱人之子’。”,可以看出孔子的弟子来自于不同的等级拥有不同的身份,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主要包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等,而这一行为直接可以得出孔子的主张是有教无类。D符合题意;“以德始”的政治主张,与教育思想不符,排除A;“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观点,排除B;“尚贤任能”是墨家的治国理念,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孔子的教育贡献。26.(2023秋•丹阳市校级期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赞颂了秦王嬴政的历史功绩是()A.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修筑万里长城 C.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D.统一度量衡【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秦王嬴政的历史功绩。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的历史功绩。【解答】根据“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可知,该诗赞颂秦王嬴政的历史功绩是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C项正确;该诗不能体现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修筑万里长城、统一度量衡的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朝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27.(2023•胶州市一模)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秦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据此可知,他认为嬴政最大的功绩在于()A.建立了皇帝制度 B.废除了分封制 C.开创了统一格局 D.推行了郡县制【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依据题干“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故C项正确。建立了皇帝制度、废除了分封制、推行了郡县制都是嬴政的功绩,但汤因比认为都不是嬴政最大的功绩,排除AB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8.(2023秋•丹阳市校级期中)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在设计徽标时,都参考了外圆内方的造型(如图)。这类造型参考的是下列古币中的()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秦半两【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信息“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在设计徽标时,都参考了外圆内方的造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徽标的形状都参考了秦朝的半两钱;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D项正确;这些图案的形状基本上是圆形方孔的变形,与齐国的刀币、楚国的蚁鼻钱、赵国的铲币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29.(2023秋•高新区校级期中)“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一次农民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对于该事件说法错误的是()A.发生于公元前209年 B.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C.由陈胜、吴广领导,起义的地点在咸阳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并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又称大泽乡起义,起义地点在大泽乡,他们在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继续前行,导致误期,地点不是咸阳,C项符合题意;公元前209年爆发了大泽乡起义,排除A项;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朝律法要被处死,这背后所体现的是秦朝的残暴统治是起义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农民大起义,体现了首创精神,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陈胜、吴广起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0.(2023秋•丹阳市校级期中)下列是四位同学排演的“文景之治”课本剧中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文帝命人依照阿房官修建豪华宫室 B.县官王二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C.文帝的嫔妃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D.政府张贴布告把田赋降为为三十税一【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秦始皇在位期间,为自己修建规模宏大的豪华宫殿﹣﹣阿房宫。【解答】汉文帝提倡节俭,在位二十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秦始皇在位期间,为自己修建规模宏大的豪华宫殿﹣﹣阿房宫。故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汉文帝命人修建豪华的皇宫阿房宫,A符合题意;县官王二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有可能出现。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排除B;文景之治时期提倡节俭,“汉文帝的妃嫔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有可能出现,排除C;汉文帝和汉景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31.(2022秋•招远市期末)《汉书》描述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一情形,汉初统治者实行()A.大量征兵、催缴赋税 B.轻徭薄赋、休养生息C.分封诸侯、郡国并行 D.修筑长城、开拓交通【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掌握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知识。【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汉初统治者实行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符合题意。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故AC均不符合题意。修筑长城、北击匈奴是在秦代,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以西汉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32.(2023•无锡一模)《中国通史》纪录片里说:“(西)汉初出现大饥荒……人相食的惨状,饿殍遍野,满目疮痍。”为改变这种情形,汉初统治者()A.削弱诸侯王实力 B.继承秦朝政治制度 C.加强思想的统一 D.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初统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史实。刘邦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经济得到恢复的发展,社会局势得到稳定。【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据“(西)汉初出现大饥荒……人相食的惨状,饿殍遍野,满目疮痍”并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是休养生息政策,D项正确;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如削弱诸侯王实力、加强思想的统一等,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与题干“文景之治”不符,排除AC项;继承秦朝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故选:D。【点评】本题以西汉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33.(2023•海陵区校级三模)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A.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B.以法治国,巩固统治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统一思想,加强皇权。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相反,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加强皇权。汉代主张以德治国,排除B;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秦代没有实行,排除C;选贤任能,反对攻伐是墨家主张,秦代和汉代都没有实行,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4.(2023秋•驿城区校级期中)汉初,高祖刘邦分封刘氏子弟为王,镇抚一方。但随着诸侯王国逐渐强大,其与中央的离心力也随之加大,而一旦诸侯王自以为能与中央抗衡,便有可能铤而走险抢班夺权。为此,汉武帝()A.分封诸侯 B.广设郡县 C.实施“推恩令” D.设立刺史【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汉时期的推恩令,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汉初高祖刘邦时候分封刘氏子弟为王,镇抚一方,形成了汉初郡国并行的制度,封国制度为文帝、景帝以及汉武帝时期,但诸侯逐渐强大,威胁到中央,埋下隐患,故A项错误;B.秦始皇开始实行郡县制,汉代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故B项错误;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权威,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即推恩令,从而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进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D.汉武帝为了强化监察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个州设一个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和抑制地方豪富,主要起监察地方官的作用,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以西汉时期的推恩令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5.(2022秋•梅里斯区期末)“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A.创立中央集权制 B.巩固大一统局面 C.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D.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最主要的功绩.首先判断“汉武”是指汉武帝.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统一,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是指汉武帝。汉武帝最主要的功绩是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把这一盛世局面称作大一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军事上,大规模反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统一,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36.(2022秋•进贤县期末)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诸侯强大威胁中央【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解答】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图片与选项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相符合。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37.(2022秋•如皋市期末)刘秀被毛泽东评价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下列与刘秀有关的是()①释放奴婢 ②禁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③惩处贪官污吏 ④“光武中兴”局面出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光武中兴的知识。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解答】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时期,下令释放奴婢,倡导节俭,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在他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②禁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不是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排除②,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开创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38.(2023•荆州)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汉朝科技的进步 B.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C.丝绸之路的开辟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解答】结合材料信息“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可知,西汉时期中原和西域的交往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各国认识到了汉朝的富足与强大。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开始相互往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传入中原,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不是在强调汉朝科技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现象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不是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排除B项;题干和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无关,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9.(2023•滨海新区一模)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解答】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丝路是否畅通;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中的“交往”错误,当时西汉是对西域管辖不是交往;由“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可以分析出西汉时期在新疆设立官僚机构和军队进行屯田,对西域进行管辖,故本题答案选D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0.(2023秋•湖北期中)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樱桃、杏子等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苜蓿、良种马等传播到中原,这主要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A.丰富了粮食作物的种类 B.促进了各地区人口流动 C.推动了地区间物种交流 D.扩大了汉朝的统治范围【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樱桃、杏子等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苜蓿、良种马等传播到中原”可知,这主要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地区间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主要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地区间物种交流,不是丰富了粮食作物的种类、促进了各地区人口流动、扩大了汉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B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主要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地区间物种交流。41.(2023秋•南明区期中)西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一些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天花乱坠”等。这说明()A.佛教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 B.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C.佛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D.佛教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本土【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佛教的传入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三生有幸”“五体投地”“现身说法”“皆大欢喜”“大千世界”等汉语词汇与佛教相关。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供和扶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我国汉语词汇中的“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因果轮回”等等都源自于佛经,这说明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B项正确;佛教不是从日本传到中国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佛教为统治阶级服务,排除C项;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佛教的产生、传播以及影响。42.(2023秋•高新区校级期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阶段()A.A B.B C.C D.D【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王扫六合的时间、年代纪年法与世纪纪年法的换算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年代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秦王扫六合”出现在公元前221年。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为一个世纪,十年为一个年代,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公元前221年应该是公元前3世纪。B项正确;“秦王扫六合”的时间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不是公元前4世纪,不是公元3世纪,也不是公元4世纪,排除AC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王扫六合的时间、年代纪年法与世纪纪年法的换算的相关史实。43.(2023•隆回县模拟)《三国志》所载:“……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曹操在兵败北撤后,也曾感慨道:“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关于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瘟疫是曹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B.该战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该战争为淝水之战 D.该战争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解答本题关键是读懂史料。【解答】据材料“……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曹操在兵败北撤后,也曾感慨道:“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结合所学可知,史料反映的是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办法,大败曹操的史实,瘟疫是曹军战败的原因之一。因此A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44.(2023春•遵义期末)如图是某校七年级同学根据《三国鼎立》一课,绘制的《三国鼎立示意图》。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所以曹魏位于北方,吴位于东南方向,蜀位于西南,A是正确的选项;BCD项均不符题意,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国鼎立,才能做出正确选择。45.(2023•保山一模)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长江边展开一场南北大战,这场战役为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它是()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赤壁之战,重点掌握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以及影响。【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在赤壁进行大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战争,排除A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争,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赤壁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