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模拟卷01【七上全册】_第1页
期末模拟卷01【七上全册】_第2页
期末模拟卷01【七上全册】_第3页
期末模拟卷01【七上全册】_第4页
期末模拟卷01【七上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01七年级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七上全册。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北京人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古人类学家制作“北京人复原头像”的主要依据是(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北京人头盖骨化石C.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D.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C.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3.下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A.先民的审美观念 B.国家的政治形态C.汉字的基本结构 D.青铜的冶炼技术4.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准。(见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5.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6.《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7.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8.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9.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相互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A.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C.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10.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下列能直接佐证这一史实的是()A.影视作品《大秦赋》 B.司马迁的《史记》C.许慎的《说文解字》 D.出土的里耶秦简11.下图所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A.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全貌 B.秦王完成统一大业全程C.当时制陶工艺水平高超 D.秦朝北疆防御体系完备12.西汉初年“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武帝时期,“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西汉()A.社会政治清明 B.经济恢复发展 C.中央集权加强 D.农民负担沉重13.《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A.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D.进入西汉王朝鼎盛时期14.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该措施()A.使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B.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15.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反抗。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此可知()A.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B.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C.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 D.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16.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17.公元前60年,朝廷设置都护府,对今天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它在维护边疆稳定与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此时的朝廷属于()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元朝18.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A.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19.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公元208年”还可以表述为()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20.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A.电视纪录片《三国世界》 B.罗贯中的《三国演义》C.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D.诸葛亮的《出师表》21.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而治”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A.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江南地区的开发C.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23.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观察下图,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简练明快,势巧形密C.纵意奔放,张扬跳跃 D.棱角分明,骨力遒劲24.下列主张与其派别、思想家对应正确的是()选项主张派别思想家A治国顺应民心和自然,保持独立人格道家老子B“兼爱”“非攻”,选拔贤能治国,提倡节俭墨家孟子C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荀子D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法家韩非A.A B.B C.C D.D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25题12分,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4分,共52分。25.(12分)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中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图二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农耕文明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分)材料二图一战国形势图图二秦朝形势图(2)据材料二,分析图一到图二的历史发展趋势,并指的秦朝的地方制度。(4分)材料三图一西晋内迁各民族分布图图二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3)据材料三,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类型,并分析人口大迁移对我国历史进程带来的影响。(4分)26.(12分)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而经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通道),急耕战之赏(努力耕织、作战勇猛给予赏赐为急迫的事),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但仍以致力于根本的缘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对应填空(不得照抄材料)。(4分)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通道),急耕战之赏(努力耕织、作战勇猛给予赏赐为急迫的事),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但仍以致力于根本的缘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类别措施积极作用①②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③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力,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④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军事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材料二……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钳)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2)据材料二归纳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上巩固统一的措施。(4分)材料三(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书》(3)结合材料三,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我国南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4分)27.(14分)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行给予我们许多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张。(4分)材料二东汉首都洛阳太学生多达3万多人,是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除了中央太学外,汉政府还在各郡县设公立学校广招学生。同时私人教学之风盛行,全国在校学生总数至少以数十万至百万计,所用教材多为纸本经卷,作文亦用纸写,比简牍更为方便、省时、省力。——摘自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2)根据材料三,概况东汉教育兴盛的表现;并分析“纸本经卷”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影响。(6分)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3)结合材料三,指出《齐民要术》作者。,并且分析作者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的原因。(4分)28.(14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战争中的民族交融】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被通披)发左衽(衣襟向左边开,这是当时狄夷的打扮)矣。——《宪问》根据材料概括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2分)【和平中的民族交融】材料二图一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图二丝绸之路示意图(2)结合材料二,指出图一和图二的关系,并完善丝绸之路路线图。(4分)①→河西走廊→②→中亚→西亚→欧洲。【改革中的民族交融】材料三(太和十八年十二月,494年)壬寅,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北齐]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下》(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4分)(4)综上,指出古代民族交往的方式有哪些?(4分)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01七年级历史·全解全析(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七上全册。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北京人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古人类学家制作“北京人复原头像”的主要依据是(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北京人头盖骨化石C.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D.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这些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提供了重要证据。因此,古人类学家制作“北京人复原头像”的主要依据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B项正确;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有助于研究北京人的生活状况,但无法为复原北京人头像提供主要依据,排除A项;“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均是后人根据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而绘制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能直接作为复原北京人头像的主要依据,排除CD项。故选B项。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C.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属于长江流域的居民,题干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D项正确;河姆渡居民不是黄河流域居民,排除A项;手工业没有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排除C项。故选D项。3.下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A.先民的审美观念 B.国家的政治形态C.汉字的基本结构 D.青铜的冶炼技术【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可知,这两件彩陶上面都有精美的纹饰,可以用来研究先民的审美观念,A项正确;我国史前时期尚未出现国家的政治形态,排除B项;彩陶上面没有出现文字,排除C项;陶器与青铜冶炼技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准。(见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准”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西周初年,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C项正确;“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指的是商朝,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的信息,排除AD项。故选C项。5.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时期,所以题干中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B项正确;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主要是陶器、纺车、文字、音律等,排除A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排除C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上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政局上是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与青铜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各不相同,有防护器具,有食器,有盛酒器,有日常工具,反映出当时青铜器种类的丰富多样,A项正确;材料中青铜器功能各不相同,说明功能多样,排除B项;材料中青铜器形状不一,有的造型精美,有的造型奇特,工艺并不简单,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象征皇权的礼器,排除D项。故选A项。7.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图片没有反映冶炼工艺,排除A项;铁制农具是耕地的,排除B项;土地私有制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8.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可知,当时的铁器得到广泛使用,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铁器是象征贵族身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制作工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铁器官营专卖,排除C项。故选D项。9.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相互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A.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C.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和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C项正确;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A项;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B项;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下列能直接佐证这一史实的是()A.影视作品《大秦赋》 B.司马迁的《史记》C.许慎的《说文解字》 D.出土的里耶秦简【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统一文字为小篆,这一史实的佐证需要秦朝当时的历史文物来佐证,里耶秦简是秦朝的历史文物,D项正确;《大秦赋》作为影视剧,里面有一定的改编的成分,排除A项;司马迁的《史记》是一本历史著作,成书于西汉时期,不是秦朝的历史文物,排除B项;《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不是秦朝的历史文物,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图所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A.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全貌 B.秦王完成统一大业全程C.当时制陶工艺水平高超 D.秦朝北疆防御体系完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陵兵马陶俑类型多样,造型生动传神,反映出当时制陶工艺水平高超,C项正确;“全貌”“全程”“完备”的说法都绝对化了,排除ABD项。故选C项。12.西汉初年“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武帝时期,“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西汉()A.社会政治清明 B.经济恢复发展 C.中央集权加强 D.农民负担沉重【答案】B【解答】根据材料“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可知,这反映了汉初经济的凋敝,由材料“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可知,这反映了汉朝经济得恢复和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13.《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A.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D.进入西汉王朝鼎盛时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一直到汉景帝时期,一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A项正确;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实行盐铁专卖平抑物价,在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排除BCD项。故选A项。14.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该措施()A.使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B.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知,这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实行推恩令最大的影响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对皇帝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启继禹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排除A项;高祖刘邦和吕雉对西汉的治理,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秦始皇废除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15.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反抗。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此可知()A.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B.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C.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 D.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可知,汉武帝通过教育和入仕途径传播儒家思想,无形中儒家思想被接受和认可,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说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A项正确;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过于绝对,排除BC项;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6.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刘秀”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17.公元前60年,朝廷设置都护府,对今天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它在维护边疆稳定与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此时的朝廷属于()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元朝【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B项正确;公元前60年处在西汉时期,排除ACD项。故选B项。18.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A.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可知,材料讲述了司马迁按史实真实生动地撰写《史记》,体现出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司马迁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司马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司马迁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排除D项。故选C项。19.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公元208年”还可以表述为()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世纪=100年,公元208年即公元3世纪初期,C正确。故选C项。20.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A.电视纪录片《三国世界》 B.罗贯中的《三国演义》C.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D.诸葛亮的《出师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其《出师表》是反映三国当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选项D正确;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根据第一手史料加工创作的,选项AC不符合题意;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带有夸张和虚构色彩,更不是第一手史料,选项B排除。21.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而治”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答案】D【详解】材料中说明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前秦政权也吸收汉族儒生参政。这中措施显然有利于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中举措不是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是有为而治,排除B项;重用汉族人,不是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A.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江南地区的开发C.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还有就是人民的辛勤劳作,这证明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辛勤劳动的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B项正确;西晋之所以能够灭吴统一全国,一则是顺应了历史统一的大趋势,二则是西晋整体实力远远超过东吴,前秦东晋的淝水之战中,东晋之所以能以弱胜强,主要是因为苻坚的骄傲自满和东晋的战略得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这证明国家政策可以促进民族交融,ACD三项中的历史无法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23.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观察下图,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简练明快,势巧形密C.纵意奔放,张扬跳跃 D.棱角分明,骨力遒劲【答案】B【解析】观察题干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行书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体现了行书简练明快,势巧形密的特征,B项正确;字形方扁,严实厚重不符合行书简练明快的特点,排除A项;纵意奔放,张扬跳跃是草书的特点,排除C项;柳公权的书法棱角分明,骨力遒劲与题干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24.下列主张与其派别、思想家对应正确的是()选项主张派别思想家A治国顺应民心和自然,保持独立人格道家老子B“兼爱”“非攻”,选拔贤能治国,提倡节俭墨家孟子C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荀子D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法家韩非A.A B.B C.C D.D【答案】D【解答】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主张治国顺应民心和自然,保持独立人格;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选拔贤能治国,提倡节俭;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ABC选项对应错误,D选项对应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25题12分,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4分,共52分。25.(12分)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中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图二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农耕文明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分)材料二图一战国形势图图二秦朝形势图(2)据材料二,分析图一到图二的历史发展趋势,并指的秦朝的地方制度。(4分)材料三图一西晋内迁各民族分布图图二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3)据材料三,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类型,并分析人口大迁移对我国历史进程带来的影响。(4分)【答案】(1)(4分)特点:分布范围广、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2分);原因:大江大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2分)(2)(4分)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2分)制度:郡县制;(2分)(3)(4分)类型: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口南迁;(一点1分,任意两点即可。共2分)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一点1分,任意两点即可。共2分)【详解】(1)特点:观察图一、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中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农耕文明分布范围广、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江大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故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和原始农耕文明分布在这一地区。(2)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图一是战国七雄图,图二是秦朝疆域图,图一到图二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制度:根据材料一图一秦朝形势图和所学知识可知,“象郡”、“南海郡”等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建立了郡县制。(3)依据图一“西晋内迁各民族分布图”可知是少数民族内迁;依据图二“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可知是北方人口南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可知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26.(12分)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而经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通道),急耕战之赏(努力耕织、作战勇猛给予赏赐为急迫的事),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但仍以致力于根本的缘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对应填空(不得照抄材料)。(4分)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通道),急耕战之赏(努力耕织、作战勇猛给予赏赐为急迫的事),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但仍以致力于根本的缘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类别措施积极作用①②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③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力,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④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军事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材料二……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钳)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2)据材料二归纳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上巩固统一的措施。(4分)材料三(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书》(3)结合材料三,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我国南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4分)【答案】(1)(4分)类别:①经济;(1分)措施: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③鼓励耕织;④统一度量衡。(一点1分,任意两点即可,共3分)(2)(4分)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2分)汉武帝: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2分)(3)(4分)状况: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2分)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比北方更优越;统治者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动。(一点1分,任意两点即可。共2分)【详解】(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坏井田,开阡陌(田间通道)”指的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急耕战之赏(努力耕织)“指的是,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力,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铜方量”统一度量衡,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2)据材料二可知,秦始皇在经济上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汉武帝在经济上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3)结合材料三“(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我国南方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其原因是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比北方更优越;统治者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动。27.(14分)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行给予我们许多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张。(4分)材料二东汉首都洛阳太学生多达3万多人,是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除了中央太学外,汉政府还在各郡县设公立学校广招学生。同时私人教学之风盛行,全国在校学生总数至少以数十万至百万计,所用教材多为纸本经卷,作文亦用纸写,比简牍更为方便、省时、省力。——摘自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2)根据材料三,概况东汉教育兴盛的表现;并分析“纸本经卷”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影响。(6分)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3)结合材料三,指出《齐民要术》作者。,并且分析作者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的原因。(4分)【答案】(1)(4分)仁者爱人;以民为本;以德治国。(一点2分,任意两点即可。共4分)(2)(6分)表现:中央太学的引领;地方学校的兴办,私人办学的盛行。(一点1分,任意两点即可。共2分)影响: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推动科技发展进步;推动书画艺术发展;推动造纸业相关经济发展;纸的用途广泛用于人们生活,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一点2分,任意两点即可。共4分)(3)(4分)作者:贾思勰;(2分)原因:贾思勰通过大量的农业生产实践证明,顺应天时,裁量地利,根据规律办事,能够用力少而成功却多,随意违背大道,即使付出劳动也没有收获。(2分)【详解】(1)依据材料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知是仁者爱人的思想;依据“泛爱众,而亲人。”可知是民本的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治理国家要用道德,就像北极星一样,固定在所在的地方,所有的星辰都会环绕着它。可知材料一主张“以德治国”;(2)根据材料三“东汉首都洛阳太学生多至3万多人,是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除中央太学外,汉政府还在各郡县设立公立学校广招学生。同时私人教学之风盛行,全国在校学生总数至少以数十万至百万计,”可知,东汉教育兴盛的表现有:中央太学的引领;地方学校的兴办,私人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