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10《荷塘月色》学案1.准确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2.能够深入解读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等表情达意的技巧。3.体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并能运用情景交融手法进行写作。1.连线作者朱自清(1898—1948),号秋实,字佩弦。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散文集》里。2.探寻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西院里。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1.识字注音(1)重点字踱步() 梵婀()敛裾() 鹢首()蓊蓊郁郁() 袅娜()倩影() 船棹()(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兼传羽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迁延顾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语辨析(1)幽僻·偏僻辨析:同:二者均有“寂静”的意思。异:“幽僻”指昏暗而僻静。也指诗歌创作的深幽与冷僻的意象特点。“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判断正误:①这里林木青翠,既不喧嚣吵闹,又不幽僻荒凉。便捷的交通、优质的管理、安静的环境,岂不是一处休闲养老的好居所?()②孟郊写了许多充满偏僻、清冷、苦涩意象的诗,表现了诗人凄怆寒苦的生活。()(2)风致·风韵辨析:同:二者都可形容“姿态美好”。异:“风致”除了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外,还可指风味、风趣。除此之外,还有风度、品格和情趣等语义。“风韵”除了指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外,还可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判断正误:①参加展示会其实不必尽穿拘谨的晚礼服,有时候轻松随意反而更见风致。()②油画艺术家用画笔把令人心醉的江南园林景观刻画得真实细腻,极具中国风韵。()(3)没精打采·委靡不振辨析:同:二者都有“精神委靡”的意思。异:“没精打采”偏重在“一时的精神状态”,多用于人。“委靡不振”偏重在“长期的精神状态”,不限用于人。判断正误:①拳击动作讲究的是一种精神头,弯腰驼背经常给人一种没精打采、缺乏自信的感觉。()②受中国平安再融资传闻影响,权重股委靡不振,股指震荡下挫。()答案:1.(1)duófànējūyìwěngniǎonuóqiànzhào(2)báo/bó/bòqiāo/qiǎoxiān/qiànmò/màiyuàn/yuán2.啜泣/点缀/拾掇/辍笔袅娜/枭雄/凫水裙裾/倨傲/盘踞名媛/缓慢/援助惦记/掂量/踮脚倩影/绥靖/婧女/靓装3.(1)树木茂盛的样子。(2)双方传递着酒杯。(3)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的样子。4.(1)××(2)√√(3)√√1.为什么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2.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3.第2段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这条小路有什么特点?4.第3段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5.第4段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是如何安排顺序的?有何特点?6.第5段作者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7.作者为什么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的采莲旧俗?8.如何理解作者引用《西洲曲》?答案:1.提示:文章开篇第一句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正是引发作者夜游荷塘的原因。接着文章紧扣“心里颇不宁静”展开,先是寻找到了自己的天地,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完全沉浸在荷塘月色的朦胧淡雅的美妙境界里,心里似乎获得了宁静,也流露出淡淡的喜悦。然而当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又激起了作者的感慨:“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现出一种惆怅和绵绵的愁思,心情仍是“不宁静”。作者想从这种心境中摆脱出来,于是又联想到了江南的采莲习俗,但现实是无法超脱的。正当“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时,“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终于又回到了现实,心里依旧“颇不宁静”。因此“心里颇不宁静”实际贯串了全文,是文章的文眼。它像是一支乐曲中的旋律,在全曲中回荡。2.提示: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已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作者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的,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于是他“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3.提示: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的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4.提示:“像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环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5.提示: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的幽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流水:脉脉,拟人,沉默而有深情。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是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6.提示:(1)正面描写:①月光如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②薄雾如纱:“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③花叶若梦:“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通过静态动写的方法,勾勒出十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把月色写活了。(2)侧面烘托:①灌木黑影斑驳,浓淡适宜:“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②杨柳倩影如画:“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既是写“黑影”和“倩影”,也是在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③光影和谐似曲:“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本来依靠视觉感知,作者却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听觉来描写,巧妙地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沟通与转移。7.提示:作者触景生情,由美好的荷塘月色联想到采莲,由于采莲是江南的旧俗而引发对故乡江南的惦念,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采莲的盛况,可谓思接千载,暂得解脱,作者也乐得暂时忘却“颇不宁静”的心情。但现实终归是现实,宁静也好,超脱也罢,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是得回去,获得片刻的大自然的宁静之后最终还是得回到现实的喧嚣中。8.提示:朱自清先生引用此诗,可见其情有相通处,都是为了“销愁”,但是“愁更愁”。作者因为“颇不宁静”而夜游荷塘,可“不宁静”不但未被排遣,反而有所加重,使作者自然地想到了《西洲曲》中的句子,对欲断难断的情感进行了补充和延伸:一切原来只为逃避,可逃避的结果却是无法逃避。这样的结尾把文章的“神”——作者的不宁静的心情与无法解脱的哀愁抓得牢牢的,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我的学困点我的学疑点1.作者“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2.作者在文中不仅表现了“淡淡的哀愁”,还表现了“淡淡的喜悦”,这两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3.作者漫步荷塘是为了摆脱内心的“不宁静”,他实现自己的目标了吗?为什么?答案:1.提示:(结合背景)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的态度,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2.提示:文章开头,作者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看到月光下美丽幽静的荷塘,作者便得“淡淡的喜悦”。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思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作者又得“淡淡的喜悦”。可此时作者突然意识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尽管热闹,“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仍然摆脱不了那淡淡的愁绪。最后作者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时采莲时节是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令他“到底惦着江南了”,“淡淡的哀愁”又来了。总之,哀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哀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哀愁的牵制。3.提示:他没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虽然荷塘那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清香、溶溶月色曾让作者感到了短暂的宁静与快乐,让他暂时成了一个“自由的人”,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但作者很快就从眼前美景回到现实,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即使由《西洲曲》的盛况引起的再次联想也让作者感觉“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联系作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来思考:1927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这两种行动作者都没能选择,所以只是暂时逃避,但谁能逃过时代给我们烙下的印痕呢?文章第5段中“峭楞楞如鬼一般”一句有没有破坏月下荷塘的美好景色?是否可以删去?请说说你的思考。答案:提示:观点一:保留好。“峭楞楞”有高、硬的意思,对应前文对树枝的描写,十分准确,“鬼”字可以表现作者独游荷塘的一丝心惧,至少表现出他的心境并不绝对是“宁静”的。而且删去后使前后两句连得太急,没了顿挫之感,“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却”字,也缺少了由头。观点二:删去好。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都是十分美的景物,二者结合起来,构成完美的和谐的画面,“鬼”的比喻让人感到恐惧,与整个画面不和谐,文句上也缺乏美感。1.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荷塘月色》的无限动人之处恰恰在此。文中那“阴森森的”,把荷塘重重围住的树,那树缝漏下的几段空隙,那“没精打采”的灯光,都在透露他思想的苦闷、找不到出路的迷惘;那轻纱般掩映的荷塘、微微的风、缕缕的香、淡淡的月、零星的花,不浓不淡,不明不暗,正是作者思想的流露,是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而那阵阵蝉噪与蛙鸣,又破灭了他暂时安宁的梦。而采莲往事的追忆,又是不宁静中的欢愉、理想。作者一路写景,一路抒情,随着景物描写的展开,构成了不宁静、宁静、又不宁静的波澜起伏的心绪。这种缘情写景、以景衬情的交融,使作品具有绘画美,富有情趣美。2.丰富多彩的语言(1)动词的锤炼美。在动词的选择上,作者也颇费了一番心思。“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泻”一“浮”,写活了月光和雾气,充满了动感。“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个“挨”字,活画出了田田荷叶像一群光彩照人的少女般妩媚多姿的形象。“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字,仿佛一位丹青妙手在展纸描绘,自然贴切地写出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美、之真。(2)数量词的点缀美。数量词被一般人所忽略,但在朱自清的笔下则能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特性,为被修饰的成分增添丰富的审美内涵,成为语言中的一个亮点。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写出了淡淡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特有的风韵,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的作用,渲染了一种优美的意境。(3)叠词的音韵美。作者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又如“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不但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这种例子很多,富有艺术表现力,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4)妙用修辞,锦上添花。本文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从而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像,如写沐浴月光的荷花,连用多个比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月光下的荷花缥缈轻柔的姿容。至于第4、5段中通感的使用,更是妙不可言,作者将“缕缕清香”的嗅觉,写成“渺茫的歌声”的听觉,又将“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的视觉,写成“和谐的旋律”的听觉,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导练目标情景交融《荷塘月色》中,作者用了三段写景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作者沉醉于其中,暂时摆脱了不自由、不轻松的状况。巧妙的是,作者善于运用景物变化暗示情绪变化,把自己的情绪通过景物含蓄地表达了出来,真正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请运用此手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写一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题目自拟,300~400字。答案:创意激活情景交融是指文章中所描写的自然景观和景物寄托并浸透着作者的情感,达到了景情结合。怎样做到情景交融呢?一是要有真情实感,这是基础、前提;二是抓住事物特点;三是形、声、色、味俱全;四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写作时要抓住对象的本质特点,联系人生,表达出人生的感悟,赋予它人生哲理内涵,把描写景物与揭示哲理紧密地结合起来。注意要找准景物与情感的接合点,借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联想要合理。范例展示做一朵昙花,只有香如故昙花,一现。至今不能忘却初见昙花的惊异——月光如练,凉风如水,它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臂,如精灵般超凡脱俗,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啊。但,如此短暂。为这美付出的代价,便是生命的短暂,没有流泪,没有犹豫地凋谢,只留给人无限的慨叹与留念。生命,理应如此;美,理应如此。再娇艳的花,也会一天天老去,与其如此,倒不如像昙花一样,生命虽短暂,但永留芳华于人世,不曾让任何的残枝败叶玷污了自己的清白。昙花之美,在于它所展现的生命极致的绝美——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的短暂的美。不要说它们太短暂,不要说它们不能长久,它们只是服从了自己内在的力量,在最恰当的时候,从内心挣出,展现给尘世一抹清观,一点孤傲,一怀感伤。一次情怀的感动,可以让它们的生命因此延长几千年——世间最好的保留之地便是人心的记忆,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的美,何尝不逾越千年呢?不要再驻足于花园,因为没有不败的花;不要沉溺于现实的享乐,因为没有用不完的财富。做一朵昙花吧,留下你芬芳的气息,留下你孤傲的美丽——短暂的生命,美的极致。话题集锦(1)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当时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连吃都不够,更别说治病了。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贫病交加的朱自清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用生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2)中国古代文人在面对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常有一种寄情山水的传统,而朱自清在不如意的时候,选择到自然中看美景,并进入到联想和想像中。观荷塘,想采莲,找寻精神的家园。如果说荷塘是自然景物的话,采莲的事就是主观想像,这种美景是情感的外在体现。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固有的一种精神追求方式,是一种美好的寄托。给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语文大专论述习作练习解答习题卷
- 货物运输与全球供应链协议
- 购车合同范本格式
- 购销石子合同协议
- 走进大别山人文世界
- 超市生肉采购合约
- 转学承诺保证书范本
- 软件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合同
- 轻松学习英语选修外研版课件来助力
- 运动员公正竞赛自律
- 危重症患者护理
- 虚拟现实直播兼职主播协议
- 2025届浙江省嘉兴市重点名校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中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预案演练知识培训
- 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复习课件)-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 适用于2024年《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案创新策略
- 中小学学校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项目实施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干细胞医疗行业趋势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湖北省武汉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音频)
- 2024版2024年【教案+】初中美术《铅笔淡彩》
- 网络安全管理操作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