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六单元测评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六单元测评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六单元测评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六单元测评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六单元测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测评一、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据统计,1905年中国新学堂已达8277所,学生为258873名,另外还有约400所高等专业学校。此时新式学堂大量出现的原因是()A.洋务运动B.清末新政C.预备立宪 D.民国创立2.朝廷自经庚子之变,知内忧外患,相迫日急……故于西狩途中,首以雪耻自强为询。这次“自强”()A.开始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B.瓦解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C.涉及改官制、废科举等举措D.打击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3.孙中山在1904年的讲话中,认为:“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其讲话意在()A.加速清朝政治改革进程B.宣扬反清革命的合理性C.扩大三民主义的影响力D.借鉴社会主义革命经验4.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反映出一种变化。与此变化直接关联的是()A.清末新政 B.辛亥革命C.二次革命 D.护国运动5.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山东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结论意在强调()A.中央集权削弱助推清政府灭亡B.武昌起义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D.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6.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判断“列强之与中国最有关系者六焉:美、法二国,则当表同情革命者也;德、俄二国,则当反对革命者也;日本则民间同情而政府反对者也,英国则民间同情而政府未定者也”。这一判断()A.认识到列强在华的势力消长B.抓住了划分敌友的战略先机C.与列强的对华态度基本相符D.忽视了列强的帝国主义特征7.武昌起义后,有些地区的农民群众在农村中也掀起了反封建斗争的风暴。江苏常熟、江阴、无锡三县交界地区爆发了农民武装暴动,恶霸地主的房屋被烧毁,并被插上了“革命大都督的旗帜”。这表明当时()A.阶级矛盾异常尖锐B.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C.民主观念得到弘扬D.农民阶级获得完全解放8.1911年12月下旬,在各省代表会议上,决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同年3月11日,南京参议院规定实行内阁制。南京参议院对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形式的变化主要反映了()A.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戒备B.革命党人内部斗争日趋激烈C.全国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D.列强加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9.1911年11月,江苏以“瓦片革命(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实现光复后,多数地方州县“基本上由地主绅商或旧官僚把持政权”。这说明“瓦片革命”()A.缺乏广泛的社会动员B.背离了辛亥革命宗旨C.促进了国民革命高涨D.加速了民主政治实现10.辛亥革命后,有些地方士人谈到孙中山是新皇帝,他们不了解总统这个专门名词,认为它只不过是更高头衔的一个委婉的说法,甚至视共和与帝制无甚区别,且时以帝制之观念解释共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君主专制尚未废除C.民主宪法尚未制定 D.封建势力污蔑革命11.有学者指出,革命派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得到了民国的名器,但前者并不甘心于这一种结果,后者并不满足于这种结果,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注定要展开新的肉搏。体现“新的肉搏”的是()A.辛亥革命 B.护国运动C.府院之争 D.新文化运动1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黑暗,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有些农民起义的口号中出现了一些新词,如“革命”“光复”“共和”“政党”等。这反映了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A.农民阶级接受了民主共和思想B.民主政治已经实现C.民主政治在农村中有一定影响D.政党政治发展迅速13.竹枝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列竹枝词可以反映的现象是()“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四番总理曾更换,内阁从头组短期。”A.八国联军迫使光绪帝西逃B.辛亥革命后共和政体的飘摇C.清政府组织了“皇族内阁”D.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国运动1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下列能体现“失序与混乱”的是()A.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B.北洋军阀混战割据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民主、科学思想传播15.福煦曾经称赞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劳工,“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训成一流的军人,在现代战争下堪称楷模”。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工人的作战英勇B.法国缺乏作战的兵力C.中国劳工技术水平提高D.华工对协约国贡献大16.1916—1920年,中国面粉出超量为1411.1千关担,1921—1925年,形势逆转,面粉入超量为3270.4千关担,这一变化()A.助推反帝爱国斗争兴起B.深受世界形势的影响C.抵制了列强的资本输出D.壮大了民族企业力量17.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中写道:“商贾不衣锦,中产家妇女无金珠罗绮,士大夫一筵之费不过一二千钱;今(1920年前后)则无论士庶舆台(奴仆),但力所能为,衣服宴饮,越次犯分不为怪。”这反映了民国时期的上海()A.尚奢成为主流价值B.等级观念趋于淡化C.服饰西化现象严重D.民众生活水平提升18.1919年《大公报》载:“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新旧观念并存 B.民主科学思想盛行C.传统孝道丧失 D.普遍追求婚姻自由19.冯玉祥的绰号叫“基督将军”,唐生智被人呼为“和尚将军”,而教书的许寿裳被人称为“德漠克拉东”(民主的英文音译为德漠克拉西)。这些绰号反映了民国时期()A.不同阶层的兴趣各不相同B.思想和信仰多元开放C.北洋军阀遭到世人的蔑视D.新文化成为时代潮流20.某学者描述中国近代某一时期,“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一个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一个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国民思想实现了彻底解放B.中国的科学思想成果领先世界C.民国初年社会出现新气象D.文化革新助推新文化运动兴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共计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方面按照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原理,确定参议院行使国家的制定法律的权力;在国家机构体制方面,确定西方国家的内阁制,内阁首相由选举产生,赋予了总理相当大的权力,可以有理由的驳回总统的规定,而且总统在颁布法令时要求经过总理签名同意才能生效。它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具有非凡意义的一项创举,不但对当时的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中国宪法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但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摘编自叶玮《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6分)22.近代中国,国歌从无到有,随着政权的变更而几度更换,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11年,清政府因各国皆有专定国乐,更兼为了“整饬礼乐,以正人心”,颁布国歌《巩金瓯》。这首国歌大意是:“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干枯。”这首国歌颁布仅仅六天后,就爆发了武昌起义,伴随着清朝的灭亡而寿终正寝。——摘编自何成刚等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中国近现代史》材料二1913年,《卿云歌》被定为中华民国临时国歌。歌词内容是“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1915年,袁世凯准备称帝,废除《卿云歌》,启用新国歌;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该国歌销声匿迹。1921年,北洋政府最终确定《卿云歌》为国歌,在此期间,学者吴研因提出国歌应该是“有韵的白话歌!古典文章是不行的”。——摘编自李静《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颁布国歌《巩金瓯》的目的。(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国歌《卿云歌》创立与废除的时代背景。根据吴研因对《卿云歌》的批评,指出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征。(3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华民国政府规定,商人呈请注册开办厂矿,只要符合《商业注册章程》,即可直接向地方官厅呈请,不必再经商会转呈。1912年底颁布《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该章程规定,对于新产品的发明或者产品的改进给予5年以下的专利。1914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矿业条例》,为鼓励商人从事采矿业,减免了矿产税。该条例规定:“凡与中华民国有约之外国人民得与中华民国人民合股取得矿业权。”——摘编自韩小林《论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二全国民族资本的纺织工厂至1922年已有64家,较战前的11家增加了将近5倍,纱厂开工锭数从1913年的48万锭上升到1922年的150万锭。布机在1915年仅有2254架,到1922年猛增至9817架。全国销往外国的面粉数量,1914年还不足7万担,1915年接近20万担,以后逐步上升,至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1920年更接近400万担。——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材料三据统计,截至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共有335家,资本总数为13亿元,其中,江苏一省就有155家,占全部工厂的46.2%。其余如浙江、广东、山东等沿海各省的工厂也占不小的比例,而广大内地如贵州、新疆、云南、西藏等省,却连一家注册工厂也没有。——摘编自王艳慧《一战期间的中国民营工业的发展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政府鼓励商人开办厂矿的措施。(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1913—1922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发展存在的不足。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4分)

第六单元测评1.B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1904年,清政府实施癸卯学制,推行教育改革,大规模兴办新学堂,B项正确。2.C从“庚子之变”可知,这次“自强”是清末新政,内容全面,涉及改官制、废科举等,C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尝试,A项错误;武昌起义瓦解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B项错误;打击了列强侵略中国野心的是义和团运动,D项错误。3.B1904年,清政府正在进行新政改革,旨在通过改革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孙中山认为新政改变不了清朝灭亡的命运,推翻清朝的统治是必然的,B项正确;材料中孙中山认为改革挽救不了清朝的统治,革命势在必行,A项错误;1905年,孙中山将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C项时间错误;材料的信息与社会主义革命无关,D项错误。4.B《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末预备立宪中的法律文献,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才有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主权在民的规定,故选B项。5.A从材料信息可知,清朝的地方政府并未进行真正的抵抗,很多地方官员还参加了革命,说明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离心离德,中央集权严重削弱,A项正确;地方政府不能代表“群众”,B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仍然出现了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D项错误。6.D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美、法两国会同情中国革命,这说明孙中山对美、法两国侵略扩张的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D项正确;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与在华势力消长无关,排除A项;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帝国主义中没有朋友,B项错误;列强对华态度的出发点是本国利益,而非中国的政体,排除C项。7.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武昌起义后,部分地区农民在农村发动武装暴动,烧毁地主房屋,开展反封建斗争,这反映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尖锐,故选A项。8.A据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责任内阁制下,总统的权力有所下降,目的在于防止袁世凯专权,A项正确。9.A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并未造成中国社会的变革,人民群众并未被真正发动起来,A项正确;“瓦片革命”说明辛亥革命对社会改造的力度较小,但是,达不到“背离”的程度,B项夸大了“瓦片革命”的消极影响;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C项错误;材料认为“瓦片革命”具有消极影响,不会加速民主政治的实现,D项错误。10.A材料中的错误观念根源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启蒙思想宣传不够,A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经制定,排除C项;“有些地方士人”说明材料中的现象只是在民间部分地区的人群中,并非特指封建势力,排除D项。11.B护国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革命派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与材料相符,故选B项。12.C辛亥革命以后,农民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共和”“政党”等口号反抗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反映了当时民主政治在农村中有一定影响,C项正确。13.B“都城一洗帝王尊”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局纷纷类弈棋……内阁从头组短期”说明民国初年政局的混乱,共和政体的飘摇,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国初年的政治乱局,并非清末“皇帝西逃”“皇族内阁”,A、C两项错误;护国运动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14.B民国时期出现了北洋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这是民国时期政治局势“失序与混乱”的表现,故选B项;社会生活文明开化、民族工业迅速发展都是进步与转型的表现,与“失序与混乱”无关,排除A、C两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排除D项。15.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作战,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故选D项。16.B1916—1920年,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所以中国面粉出超量较大,而1921—1925年是欧洲列强经济稳定发展时期,加紧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面粉入超量较大,由此可以看出,面粉是出超还是入超主要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故选B项。17.B材料体现的是民国时期,上海衣服宴饮等方面在阶级关系上差别不大,B项正确;尚奢成为主流价值、服饰西化现象严重及民众生活水平提升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C、D三项。18.A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李欣淑的父母让她守“望门寡”,这是典型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李欣淑“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这是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新思想。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呈现出新旧观念并存的现象,故选A项。19.B据材料可知,冯玉祥信仰基督教,唐生智信仰佛教,许寿裳笃信西方民主,这说明民国时期思想和信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