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配人教版)第1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配人教版)第1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配人教版)第1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配人教版)第1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配人教版)第1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2024·广东佛山高一期末]2023年3月,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富满油田的果勒3C井顺利完钻,井深达9396米,标志着塔里木油田正式迈入9000米级油气勘探开发新阶段。据此完成1~2题。1.钻井勘探影响最大的圈层为()A.大气圈 B.生物圈C.岩石圈 D.水圈2.果勒3C钻井最深处可达的区域()A.位于莫霍界面以下 B.所属圈层厚度均匀C.可能存在软流层 D.横、纵波均能到达[2024·山东济宁高一月考]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其厚度不一。下图示意我国青岛拉萨沿线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3~4题。3.图中曲线甲为()A.地表 B.软流层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四个城市中西宁地势最高B.图中四个城市中济南地壳最薄C.地形起伏大致与①圈层厚度呈负相关D.岩浆主要发源于②圈层上部[2024·广东东莞高一期末]2023年6月16日,菲律宾马荣火山爆发,当天有大量火山灰物质喷出。据此完成5~6题。5.这些喷出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C.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D.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6.此次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源于()A.岩石圈 B.地壳C.软流层 D.地核[2024·江苏淮安月考]地球各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环境。下图为四大圈层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下列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圈层厚度大致相当B.各圈层之间相互渗透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D.都属于地球外部圈层8.①圈层的主要特点是()A.连续但不规则 B.由坚硬岩石组成C.有若干电离层 D.能进行光合作用9.[2024·贵州黔西南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上映的电影《巨齿鲨2:深渊》讲述电影主人公探险深海的故事,他们穿过深海温跃层,潜入7000米深渊探索海底世界和鲨鱼。下图为地震波变化和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1)简述此探索从海面到7000米深海过程中地震波的变化特点。(2)推测此次探索中可能受干扰最大的地球圈层及其理由。(3)说出Ⅱ圈层的名称并简述其厚度特点。B组关键能力提升练[2024·四川南充高一期中]下图为地球外部圈层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10.图中①圈层()A.没有生物B.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C.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D.厚度很薄11.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球外部圈层与岩石圈没有联系B.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水圈的主体是海洋D.人类生存的环境与四大圈层密切相关[2024·山东烟台高一期末]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此次地震,开通了地震预警功能的许多手机用户及时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下图为地震波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1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①圈层 B.②圈层C.③圈层 D.④圈层13.地震预警的原理主要是利用()①地震波比电磁波传播速度快②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③地震波比电磁波传播速度慢④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京时间2023年5月19日10时57分,洛亚蒂群岛(南纬23.1度,东经170.7度)发生7.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1)指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圈层,并说明判断理由。(2)简述地震发生时会产生“黄金12秒”的依据。(3)描述Ⅱ圈层和Ⅳ圈层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C2.D解析第1题,果勒3C井为由地面向地下钻井勘探油气资源,因此钻井勘探影响最大的应为岩石圈,而对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影响很小。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果勒3C钻井最深处为9396米,可以推知最深处为地壳,应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软流层位于地幔;地壳为固体,横、纵波均能通过。3.C4.D解析第3题,甲曲线以上表示地壳厚度,而地壳是位于莫霍界面之上的部分,进而可判断甲曲线为莫霍界面;由甲曲线所处的深度可知,其不可能代表地球表面;软流层和古登堡界面都位于地壳以下区域。第4题,②圈层为地幔,在上地幔上部有个软流层,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①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其厚度与海拔高低成正比,一般来说,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图中四个城市中拉萨地势最高;图中四个城市中青岛地壳最薄。5.C6.C解析第5题,火山喷发后,火山灰首先冲入大气圈,然后经重力和大气运动沉降进入生物圈和水圈,而后进入岩石圈。第6题,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源地,因此火山喷发出的岩浆主要来源于软流层。7.B8.A解析第7题,由图中各大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①提供水蒸气,因此是水圈;②是水蒸气进入的圈层,并提供降水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应是大气圈;③圈层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应为生物圈;④圈层提供矿物质、无机盐和尘埃,应为岩石圈。各圈层厚度相差很大;各圈层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生物圈(③)渗透到各大圈层中,并不单独占有空间;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第8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①是水圈,主要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有若干电离层的是大气圈;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生物圈。9.答案(1)横波消失,纵波传播速度加快。(2)生物圈。生物圈贯穿整个水圈,探索对生物的干扰最大。(3)Ⅱ圈层为地壳。陆地厚度大于海洋,陆地海拔越高,厚度越厚。解析第(1)题,由于海水是液体,横波无法在液体中传播,故横波消失,纵波随深度增加而加快,原因是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第(2)题,受干扰最大的是生物圈。生物圈贯穿整个水圈,人类的探索活动会对生物造成影响。第(3)题,由图可知,Ⅱ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上部,为地壳。地壳的厚度不一,海洋薄,陆地厚,陆地海拔越高,地壳的厚度越厚。10.B11.A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图中①圈层为大气圈,大气圈的下部有生物分布,A错误;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B正确,C错误;大气圈的厚度较厚,D错误。故选B。第11题,地球内外部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A错误,符合题意;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B正确,不符合题意;水圈的主体是海洋,C正确,不符合题意;人类生存的环境与四大圈层都关系非常密切,D正确,不符合题意。12.A13.C解析第12题,由材料可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较厚,因此震源处于地壳之中。图中①层为地壳。第13题,运用手机接收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破坏性大的横波来临前有一定的时间差,同时,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得多,足以利用这一时间差进行大范围预报,①④错误,②③正确。14.答案(1)Ⅰ圈层(地壳)。理由: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位于地壳。(2)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快,纵波先到达地表,人们首先会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破坏力更强的横波经过12秒左右到达地表。(3)Ⅱ圈层特点:主要由气体组成,自地表至高空大气密度迅速减小。Ⅳ圈层特点:该圈层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可能是地球磁场的发源地。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Ⅰ圈层为地壳,Ⅱ圈层为大气圈,Ⅲ圈层为下地幔,Ⅳ圈层为外核。根据材料信息“震源深度10千米”可知,此次的震源应该位于地壳中。第(2)题,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地震发生以后,纵波先传到地面,约12秒后横波到达,因此地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