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蚌埠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高二语文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说到书法,你一定不陌生,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每个读书人都

是书法的创作者,他们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字如其人”说的不是人的外表,而是性情、修养、

审美这些无形的东西,其中性情又是最主要的。所谓性情,性是个性,情是情绪。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一

本用草书写的理论著作《书谱》,他在书中提出,书法艺术本质上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也就是说,

书法作品是用来传达一个人的个性和情绪的,这才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每个人的书写笔迹都是有个性的,所以才会有“笔迹学”这个学科。语文老师批改作文,只看笔迹,

就差不多猜出是谁写的。字的个性背后,是人的个性,艺术风格是作者个性的流露。欧阳修曾经评价颜真

卿的楷书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个性通常是比较长期的、恒定的,情绪则跟某个当下的时刻有关。情绪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某个机

缘、某件事,是外在的条件激发了人的情绪。在情绪影响之下,书写往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比如王羲之

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与大家一起欢聚在兰亭,品酒吟诗。在这种氛围里,王羲之兴致极高,

心手双畅,写出书法名篇《兰亭集序》。

性情对书法艺术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构成了书法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维——书法的灵魂。字写得中

规中矩,符合法则,只是基础。明代流行的台阁体,其笔法与字法都符合法则,却不被书法界推崇,甚至

常常被批评。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缺少独特性,没有灵魂。所以,评鉴、欣赏一个人的书法,既要外观,

就是看外在的笔法、字法、章法等是不是符合法则;也要内观,就是看它流露出来的艺术家的内在精神气

质有没有独特性。好的书法,不仅是笔墨的世界,还是书写者性情的世界。后一个世界,就是书法的灵魂。

(摘编自方建勋《中国书法通识》)

材料二:

书法作为自由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需要融入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情感。

在艺术实践的时候,人与物、人与作品都可能会产生共鸣,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情感转移,故而“移情”

便成了书法艺术进行构思、创作、欣赏等系列过程中一种不可小觑的艺术转化手段。无论是外物的客观姿

态对人情感的影响,还是人的主观情感移情于艺术作品,都有可能使艺术家在创作时产生诸多不可预见的

审美效果。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心境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产生一定的情感表现。比如看到秋叶枯草,会让人

产生如黛玉葬花般的伤感与悲寥;看到春暖花开,则会心胸激荡、兴致盎然。这些情形在中国古代文人的

笔下尤为平常,其实这些都是外物意象给人们带来的不由自主的移情体现,而由此带来的书家艺术创作中

的情感变化亦是如此。

书家看到大自然中外物的某些色彩或形态变化,会不由得“触景生情”,产生艺术冲动,从而再付诸

艺术创作。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

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通过观天地与自然之形态变化,从而娱情。古代书家从观物到内心观照并从而得

到审美移情的事例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如王羲之通过养鹅、观鹅来写“鹅”,雷太简闻江声而笔法进,文

与可见蛇斗而草书长,都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体验,进而感受自然界带给主体的一种情感体验,甚

至是一种创作灵感或者创作冲动,并通过艺术家的筛选、提炼,转化为创作原动力。

“写字者,写志也。”不同性情的艺术家必然会在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中体现出他的性格、人品、素

养,以及他当时的创作环境与心理动态。“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陈绎曾认为,书家在书写作品的时候,“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

而字丽”。艺术家强烈的情绪在不自觉的移情过程中融入作品,从而让作品不断得到升华,使艺术作品展

现出更强烈的感染力。反过来说,作品也通过它的表象特征与内在特质间接地展现了艺术家的精神之美。

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是蕴含着一定的审美意象的。它的艺术形式、美感特

质、感情色彩,要能传递出一定的审美信息,并且让观者愿意与作品接近,走进作品和作品对话,与书家

间接对话,甚至感染到观者的情感,让观者感受到书家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书家当初的创作状态与内心情

感体验过程,最终使观者与作品、观者与书家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得到一致的审美体验,这是观赏者与书

法作品之间的移情。甚至观者通过自身的移情,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与书家本人创作

初衷完全不同也未可知。可以说,这是移情之移情的再造效果,是双重移情之后所产生的审美体验。

(摘编自吴胜景《书以移情——论审美移情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作品不能只讲求笔法、字法、章法等法则,否则就会没有灵魂,台阁体正是因此而不被推崇。

B,中国古代文人笔下有很多伤春悲秋的诗句,是由于春去秋来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引发了他们的移情。

C."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的“此”,指的是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筛选、提炼,转化为创作原动力。

D.书法家通过书法作品传递审美信息,能够让观者走进书法作品,感受书法家心中的审美情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艺术家会将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些独到见解整理成理论著作,使之留传于世,惠及后学。

B.从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书法家要想写出神来之笔必须要有某个机缘或者某件事的激发。

C.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状态下写的字意态不同;不同的书法家,在相同状态下写的字意态也不同。

D.观者通过双重移情从书法作品中得到审美体验,这种感受可能与书家本人创作初衷完全不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卫银《笔阵图》论书法线条:“横当如千里阵云,点当如高峰坠石。”

B.王羲之性格内敛,书法敦实含蓄;王献之外向不羁,书法放纵酣畅。

C.王宠受佛教思想影响,其书法显现出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平静自然。

D.苏轼在黄州寒食节所书《寒食诗帖》不自觉地流露出孤寂苦闷之情。

4.两则材料都提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的原因。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兄颜杲卿父子平叛被俘,安禄山把宁死不屈的父子二人杀害。颜真卿找回侄子的

部分尸骨,安葬时心中悲愤不已,写下了《祭侄文稿》。这幅书法作品用笔疾厉跌宕,字里行间血泪淋漓,

虽秃笔而就、墨色干渴,但通篇气势惊天地、泣鬼神,令观者动容。颜真卿的创作情感之炽烈溢于墨间,

忠义天性和爱国精神跃然纸上。

【答案】l.C2.B

3.A4.①材料一用作例证,证明情绪会影响书法家书写状态的观点;

②材料二用作引证,印证书法家看到大自然会触景生情的观点。

5.①作品中蕴含着颜真卿的个性,彰显着他的忠义和爱国;

②作品中融入颜真卿悲愤的情绪,饱含他炽烈的情感;

③作品艺术感染力强,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审美体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指的是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筛选、提炼,转化为创作原动力”说法有误。“此”是对前文的指代概括,

由此可根据“反过来说,作品也通过它的表象特征与内在特质间接地展现了艺术家的精神之美”得知,“所

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的“此”,指的是书法家创作的作品能够展现出书法家的精神美。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B.“必须要有某个机缘或者某件事的激发”错误。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情绪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某

个机缘、某件事,是外在的条件激发了人的情绪”,并没有说明这是完全绝对化的情况。

故选B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书法作品是用来传达一个人的个性和情绪的。

A.意在强调书法法则的重要性。不符合。

B.书法家的性格对书法的影响

C.书法家的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D.环境对书法家的影响,间接体现在书法上。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中“个性通常是比较长期的、恒定的,情绪则跟某个当下的时刻有关……在情绪影响之下,书写往

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比如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王羲之兴致极高,心手双畅,

写出书法名篇《兰亭集序》”,作者以“比如”引出举例,说明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时的情绪变化,这

是“情绪会影响书法家书写状态”的观点的事实论据。

材料二中“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言”,是引用王羲之的话,来证明前面的观点“书家看到大自

然中外物的某些色彩或形态变化……产生艺术冲动,从而再付诸艺术创作”。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每个人的书写笔迹都是有个性的……字的个性背后,是人的个性,艺术风格是作者个性的流露”,

再结合《祭侄文稿》用笔疾厉跌宕,字里行间血泪淋漓,“忠义天性和爱国精神跃然纸上”,可知其蕴含

着颜真卿的个性,彰显着他的忠义和爱国;

根据“情绪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某个机缘、某件事,是外在的条件激发了人的情绪。在情绪影响之下,

书写往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再结合颜真卿“心中悲愤不已,写下了《祭侄文稿》”,可知其体现了作

品融入颜真卿悲愤的情绪,饱含他炽烈的情感;

根据“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使观者与作品、观者与书家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得到一致的审美体验”,

再结合“气势惊天地、泣鬼神,令观者动容”,可知其说明作品艺术感染力强,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获

得审美体验。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遥远的回响

吕新

①一代晋商,集体转身,依次退场,在时间的深处渐行渐没,分别以各自的方式与命运消失于历史的

风雨之中。

②幕落下,时间的绛紫或深红或墨绿的帷幕落下,鼓,消音;锣,蒙尘,虽然脸朝上,却是另一种埋

葬的方式,脸用蛛丝的手捂着,蛛丝儿结满雕梁,丝弦松开,不再紧绷。

③台下的人纷纷走散,因为台上的人不断地消失,且不知所终。

④台上的人所以消失,是因为台下的社会在急剧地动荡,风吹落叶,泥沙翻滚。

⑤属于他们的表演或时代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关于他们的故事与传说并未结束,不仅没有结束,相反

却比他们从前在世的时候更广为人知,因为从前他们也并未张扬过,更因为他们从未觉得自己是个什么,

也无非就是天地之间最寻常之一人,一年年沉默做事,客居在外,到年底时偶尔短暂地回来,也不过是一

个个行色匆匆的风雪夜归人,叫门开门的动静之小,可能连左邻右舍也很难觉察。而今天,他们更广为人

知的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留下的一处又一处的院落的群落,在晋省中部这片宏观上被称为盆地,微观上实

为平原的土地上,那些青灰的砖瓦的院落,院落组成的群落,使无数后来者为之慨叹,震惊,驻足,流连。

如果没有专门的外力打击或者蓄意的破坏,仅凭自然的流逝,砖瓦以及木器铁器的寿命要远远高于人的寿

命,有时即使偏远田地边的一个简易的瓜棚、茅庵,也会熬走一个又一个的钢筋铁骨雄心勃勃之人,更遑

论这样精雕细琢的寄寓了几代人梦想的建筑群落,它们当然会在主人身后数百年间依然栉风沐雨,安然矗

立。

⑥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涌进这些灰色的曾空寂了很多年的院落里,看他们从前住过

的房子,睡过的炕榻,看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桌椅、来往书信。绣楼紧闭,阶梯蒙尘,即使不蒙尘,即使光

可鉴人,下面摩肩接踵,万头攒动,也不再会有当年的小姐沿着楼梯下来了。即使一个木制的算盘,也比

它的主人更能活,几代人风声鹤唳,魂飘九霄,但它们依然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和姿势,它们倒是不认生,

只要是一只手在拨弄它们,推动它们,它们就会动,就会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些数字给你,似乎也不太在

意是当年的主人的手还是某个完全陌生的后来者的手。它们不是看见生人就哭的小孩,它们白头皑皑,饱

经沧桑,它们是时间和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眼里千帆过尽,珠子不再乌黑,不再圆润,这是自然和岁月的

作用,并非它们的本意,就像人的眼睛,没有人愿意自己老眼昏花,眼波浑浊,终年干涸。

⑦八月骄阳,烈日下一名来自南方的面容与体型均极为富态的男子举起一瓶水咕咚咕咚地一口气喝掉

半瓶,之后把水递给他的母亲,母亲咕咚了两口后,又传给她的孙子,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三个人全部

咕咚完以后,富态男对母亲提议,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母亲当然没问题,各位股东们的住处都看了,

哪能不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千里迢迢地来了,就是为了把该看的都仔细地看一遍,不要漏了任何地方,

不要留下任何遗憾。母亲早已健步前趋,排阔直入,像一颗传说中的“避水珠”一样,穿过人流人涌,先

行进入里面去了,但是他的小孩却不愿意进去,说里面有霉味。

⑧童言无忌,小孩没有瞎说,里面确有霉味,成年人实际也闻到了,只是不说,因为眼见到的景象更

甚于对于空气的计较或忽略。其实又何止霉味一种,像这世上所有的百年以上的老宅一样,无论身处南北,

它们都包含了太多太复杂的时间之骸与人生况味。

⑨迄今为止,一代晋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们的诚实守信的品行,那是做人之道,也是他们成就事

业的根本所在。这样的一种品行,原本发物于人心人性,后来却被频频呼唤和寻找,它从生活中惊飞远走,

竟成为一种理想甚至幻想。今天的一群人站在一个老戏台下像是在谈论一个神话或一种传说一样谈论着这

样的一种品行,谈论时面色严峻,痛心疾首又心向往之,但甫一出门,即又被其他景象牵引,在匆匆拥向

下一个地方的过程中,脑子里也在飞快地运转着,构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几件事:一会儿去哪吃饭,今

夕宿于何处。

⑩在一道距今大约三百多年的高墙下,一个人正在打电话,屋檐上各种兽首与砖雕的花草是否精美,

已经不重要了,打电话的人先是疾呼听到一句真话之难,他用了一个比喻:比登天还难。他所说的登天,

当然是指一个人靠一己之力徒步攀登,独自出现在天上,与乘坐飞机或其他各种飞行器无关。之后,电话

的主要内容便是通话双方互相声讨,都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事情的缠绕之处就在于不仅仅是他在怒斥对

方背信弃义,更重要的是对方同样也在怒斥他背信弃义,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其中的层次陡然多重多

义起来,不再单一畅晓。

⑪此时此刻,一部功能齐全的电话,就是用来亮底和绝交的。

⑫诚实守信真的是一种理想或者幻想么?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确实如此,然而对于这些灰色院落

当年的主人们来说,却又并不是,因为那不过是他们最自然的日常行为,就像早晨起来走到院子里,随便

咳嗽了一声一样。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③④段两个独句段道出了“台下人走散”与“台上人消失”的原因,用语虽短,却颇为耐人寻味。

B.第⑥段以“绣楼”“阶梯”两个典型场所的“紧闭”“蒙尘”,写出晋商院落被冷落遗忘了很久,是段

首晋商院落“空寂了很多年”的一个很好的注解。

C.富态男的母亲“像一颗传说中‘避水珠’一样”,意在呈现她挤入人群去参观的过程,形象的语言中包

蕴着些许讽刺的意味。

D.晋商的故事与传说“广为人知”,富态男一行人坚持“去县太爷的卧室看看”,说明他认识到晋商做人

之道的价值,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既有对来参观晋商院落群落的人的群像描写,又有对如富态男子一家及打电话人的重点刻画,这样

的正、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更好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B.语言整体较为质朴,又不乏形象与意蕴深刻之语,如“另一种埋葬的方式”“风吹落叶,泥沙翻滚”“风

声鹤唳”等。

C.本文在主旨的揭示上并未故作深沉,而是较为显豁,除了表现在尾段的点拨之语中,对参观者的文字刻

画等处亦有表露。

D.本文从一代晋商退出历史舞台着笔,先后写了晋商大院的广为人知、晋商可贵的品质,中间穿插对当代

人的描写,最后以疑问句的形式收束全文,形散神聚。

8.本文运用多种方法以取得语言生动形象的效果,请从不同角度在文中找两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9.本文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都写到百年老宅,但“理”与“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两文文本

简要分析。

【答案】6.D7.A

8.①选择生动的动词和形容词来描述对象。如“母亲咕咚了两口后,又传给她的孙子,一个十来岁的小男

孩,三个人全部咕咚完以后”中“咕咚”一词生动地表现了人喝水的情形。

②使用比喻等修辞,如“母亲像一颗传说中的‘避水珠'一样,穿过人流人涌,先行进入里面去了”。

③用生活中日常现象描述抽象道理。如说诚实守信对晋商来说,“就像早晨起来走到院子里,随便咳嗽了

一声一样。”

9.①《项脊轩志》重在志物怀人(抒情),通过描写生活中的细节,表现家庭变迁的感伤和对已逝亲人的思

念。

②本文重理性思考,通过现代人对晋商表面的追捧,表达对晋商精神缺乏理解和传承以及诚信缺失的思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说明他认识到晋商做人之道的价值,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错误。原文对于“富态男对母亲提议,

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母亲像一颗传说中的‘避水珠’一样,穿过人流人涌,先行进入里面去了”的

行为是持批判讽刺态度的,说明他们的游览只是浮于表面,并未真正认识到他们的价值,追慕并铭记他们。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这样的正、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错误。“群像描写”是广泛的面,“重点刻画”是细致的点,这里

采用的是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故选A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原文第七段“烈日下一名来自南方的面容与体型均极为富态的男子举起一瓶水咕咚咕咚地一口气喝掉半瓶,

之后把水递给他的母亲,母亲咕咚了两口后,又传给她的孙子,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三个人全部咕咚完

以后”中的“举起”“递给”“传给”“咕咚”等词生动地表现了人喝水的情形,可知文章选择生动的动

词和形容词来描述对象。

原文第七段“母亲像一颗传说中的‘避水珠‘一样”,第六段“它们不是看见生人就哭的小孩,它们白头

皑皑,饱经沧桑,它们是时间和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眼里千帆过尽,珠子不再乌黑,不再圆润,只是自然

和岁月的作用,并非它们的本意,就像人的眼睛,没有人愿意自己老眼昏花,眼波浑浊,终年干涸”中,

将母亲比作“避水珠”,赋予算盘以人的特征,将其注入生命,使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

达的形象和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原文“此时此刻,一部功能齐全的电话,就是用来亮底和绝交的”“诚实守信真的是一种理想或者幻想么?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确实如此,然而对于这些灰色院落当年的主人们来说,却又并不是,因为那不过

是他们最自然的日常行为,就像早晨起来走到院子里,随便咳嗽了一声一样",如说电话此刻的作用是“亮

底和绝交”,如说诚实守信对晋商来说,“就像早晨起来走到院子里,随便咳嗽了一声一样”,在对生活

中日常现象的描述,传达出抽象的道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

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借物怀人,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和生活中的

细节,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庭变迁的感伤和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本文由“台上的人所以消失,是因为台下的社会在急剧地动荡,风吹落叶,泥沙翻滚。属于他们的表演或

时代就这样结束了”“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涌进这些灰色的曾空寂了很多年的院落里,

看他们从前住过的房子……”“各位股东们的住处都看了,哪能不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千里迢迢地来

了,就是为了把该看的都仔细地看一遍,不要漏了任何地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今天的一群人……谈

论时面色严峻,痛心疾首又心向往之,但甫一出门,即又被其他景象牵引……”“此时此刻,一部功能齐

全的电话,就是用来亮底和绝交的”可知,本文重在借物抒发哲理,表达作者的理性思考,对现代人对晋

商表面的追捧予以否定,在哲理中表达对晋商精神缺乏理解和传承以及诚信缺失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永和二年冬,成汉主李势不恤国事,加以如惇,四境之内,遂至萧条。晋安西将军桓温将伐汉,将佐

皆以为不可。江夏相袁乔劝之曰:“夫经略大事,固非常情所及,智者了于胸中,不必待众言皆合也。今

为天下之患者,胡、蜀①二寇而已。蜀虽险固,比胡为弱,将欲除之,宜先其易者。李势无道,臣民不附,

且恃其险远,不像战备。宜以精卒万人轻赍疾趋,比其觉之,我已出其险要。可一战擒也。胡闻我万里远

征,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纵有侵轶,缘江诸军足以拒守,必无忧也。”温从之。使袁乔帅二千人为

前锋。

三年春二月,桓温军至青衣。汉主势大发兵,遣叔父右卫将军福、从兄镇南将军权、前将军咎坚等将

之,自山阳趣合水。诸将欲设伏于江南以待晋兵,咎坚不从,引兵自江北鸳鸯埼渡向犍为。三月,温至彭

模。议者欲分为两军,异道俱进,以分汉兵之势。袁乔曰:“今悬军深入万里之外,胜则大功可立,不胜

则唯类无遗。当合势齐力,以取一战之捷;若分两军,则众心不一,万一偏败,大事去矣。不如全军而进.

弃去釜甑,拿三日粮,以示无还心,胜可必也。”温从之。留参军孙盛、周楚将赢兵守辎重,温自将步卒

直指成都。李福进攻彭模,孙盛等奋击,走之。温进,遇李权,三战三捷。咎坚至犍为,乃知与温异道,

还,自沙头津济,比至,温已军于成都之十里陌,坚众自溃。势悉众出战于笨桥,温前锋不利,参军龚护

战死,矢及温马首。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袁乔拔剑督士卒力战,遂大破之。温乘胜长驱至成都

纵火烧其城门势夜开东门走至葭萌使散骑常侍王幼送降文于温,寻舆榇②面缚诣军门,温解缚、焚棺,送势

及宗室十余人于健康,引汉司空谯献之等以为参佐,举贤旌善,蜀人悦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桓温灭蜀》)

【注】①胡、蜀:此指东晋十六国时期存在的后赵、成汉两个割据政权。②榇:棺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温乘胜长驱至成都A纵火烧其城门B势夜开C东门走至葭萌D使散骑常侍E王幼送降F文于温

II.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饥僮”,指饥荒,荒年,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凶年免于死亡”的“凶年”意思相同。

B.“不修战备”的“修”,意为修理、整治,与《离骚》中“余独好修以为常”的“修”意思不同。

C.“赍三日粮”的“赍”,意为携带,与《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的“赍”意思不同。

D.“引汉司空谯献之"的“引",意为推荐,与《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的“引”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温欲伐蜀,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能成功,而袁乔则力劝桓温攻蜀,提议轻军速进,待敌方发现时已经通

过了其赖以为守的天险,得以成功。

B.桓温的军队到达青衣后,李势派李福和咎坚等率军从山阳奔赴合水抵御桓温,将领们都想在江的南岸设

伏来对付东晋大军,咎坚不同意。

C.桓温留孙盛、周楚留守彭模,亲自率领步兵轻装向成都进军。李福进攻彭模,孙盛等人率领的老弱残兵

经奋战仍不敌李福而败逃。

D.李势带着成都城中所有的守军与桓温在隼桥决战。晋军初战不利,官兵们产生退缩情绪,袁乔趁晋军鼓

吏的失误督率士卒力战,扭转了战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经略大事,固非常情所及,智者了于胸中,不必待众言皆合也。

(2)若分两军,则众心不一,万一偏败,大事去矣。

14.面对后赵与成汉两个外患,袁乔为什么提议首先讨伐成汉?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0.ABD

II.D12.C

13.(1)谋划天下的大事,本来就不是常人的见解能够认识得到的,有智谋的人心里非常明白,不必等众

人的意见完全一致。

(2)如果分为两支军队,那么众人之心就不会统一,倘若一支军队失利,消灭成汉的事情就失败了。

14.①与后赵相比,力量薄弱;

②政局混乱,君臣离心;

③自恃险远,防备松懈。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桓温乘胜长驱直抵成都,放火焚烧城门。李势趁夜色打开城门向东逃走,到了葭萌,派散骑常侍王

幼向桓温送来了投降的文书。

“温乘胜长驱至成都”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其后断开,A处断开;

“烧其城门”是动宾结构,其后断开,B处断开;

“开东门”和“走”是顺承关系,中间不断开;“至葭萌”省略了主语“势”,是完整句子,前后断开,D

处断开。

故选ABD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都是饥荒的意思。句意:又有饥荒。/欠收之年免于被饿死。

B.正确。修理、整治。/修饰。句意:平时不修整战争装备。/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

C.正确。携带。/赠送。句意:只携带三日军粮。/赠送了三百万钱。

D.错误,意思不同。推荐。/供出。句意:推荐成汉国司空谯之等人为参佐。/虞常果然供出张胜。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孙盛等人率领的老弱残兵经奋战仍不敌李福而败逃”错。原文“李福进攻彭模,孙盛等奋击,走之”,

“走之”是打跑了李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经略”,谋划;“固”,本来;“合”,意见一致。

(2)“若”,如果;“(不)一”,(不)统一;“万一”,倘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蜀虽险固,比胡为弱,将欲除之,宜先其易者”可知,与后赵相比,力量薄弱;

由“李势无道,臣民不附”可知,政局混乱,君臣离心;

由“且恃其险远,不修战备”可知,自恃险远,防备松懈。

参考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二年冬季,成汉君主李势不顾念朝政,又有饥荒,于是国家到了萧条的境地。安西将军

桓温将要征讨成汉,部将僚佐们都认为不可行。江夏相袁乔劝说桓温:“谋取天下的大事,本来就不是常

人的见解能够认识得到的,有智谋的人心里非常明白,不必等众人的意见完全一致。现在成为天下祸患的,

只有后赵、成汉两个敌人而已。成汉虽然地势险要牢固,但与后赵相比力量薄弱,想要除掉祸患,应当先

选择容易夺取的一方。李势无道,臣民离心,而且依仗国家险要偏远,平时不修整战争装备。应当率领一

万精锐士兵轻装急行,待到他们发觉时,我军已经越过了他们的险要地带,只要一战就可以将李势擒获。

后赵听说我们万里远征的消息,定会认为我国国内有重兵守备,必不敢较举妄动。纵使后赵有所侵犯,沿

江的各路军队也足以能够抵抗防守,一定不会有什么后患。”桓温听从了袁乔的意见,派遣袁乔率领二千

人作为前锋部队。

三年春二月,桓温的军队抵达青衣,成汉国主李势调集大军,派遣叔父右卫将军李福、堂兄镇南将军

李权、前将军咎坚等人统师军队,从山阳赶赴合水。众将领准备在长江以南设下伏兵等待东晋的军队,但

咎坚不听,率军从长江北岸的鸳鸯埼渡江,向犍为进发。三月,桓温抵达彭模。有人建议把军队分为两支,

分道一起前进,以便分散成汉军队的势力。袁乔说:“如今我军孤军深入万里之外,胜利就可以建立功勋,

不胜则不会留下一个活人。应当集中兵力,一齐用力,争取一战取胜;如果分为两支军队,那么众人之心

就不会统一,倘若一支军队失利,消灭成汉的事情就失败了。不如全军一起前进,扔掉釜甑等炊具,只携

带三日军粮,以显示毫不后退的决心,必定能够取胜。”桓温听从了他的意见。留下参军孙盛、周楚率领

老弱士兵守卫军用物资,桓温则亲自率领步兵直指成都。李福进攻彭模,孙盛等人奋力反击,打跑了李福。

桓温率军前进,遇上李权的军队,三战三胜。咎坚到了犍为,才知道和桓温走的不是同一条路,急忙返回,

从沙头津渡江,等赶到战场时,桓温的军队已经在成都的十里陌驻扎下来,咎坚的军队不战就溃败了。李

势率领全部军队在笨桥与晋军交战,桓温的前锋部队失利,参军龚护战死,飞箭射中了桓温的马头。士兵

畏惧,想要撤退,可是掌鼓的官吏却误敲了进军的战鼓,袁乔拔出剑督促士卒奋力苦战,最终大败敌军。

桓温乘胜长驱直抵成都,放火焚烧城门。李势趁夜色打开城门向东逃走,到了葭萌,派散骑常侍王幼向桓

温送来了投降的文书。不久(李势)抬着棺材并反绑着双手来到桓温的军营门前投降,桓温解开捆绑的绳

索、烧掉棺材,押送李势和其十几个王族亲属前往建康;推荐成汉国司空谯献之等人为参佐,推举贤人表

彰善事,蜀人非常高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北望感怀①

陆游

荣河温洛帝王州,七十年来禾黍秋。

大事竟为朋党误,遗民空叹岁时遒。

乾坤恨入新丰酒,霜露寒侵季子裘②。

食粟本同天下责,孤臣敢独废深忧。

【注】①本诗作于庆元五年(1199)冬诗人居于山阴之时。②季子裘:指战国时苏秦(字李子)入秦

求仕,资用耗尽而归之事,后以“季子裘”谓旅途或客居中处境困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身在山阴,心在故国,喝酒解闷,北望感怀,写下此诗。

B.颈联对句化用季子无裘受霜露侵袭之典,形容诗人处境困顿。

C.诗歌尾联以激切的议论作结,体现儒家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D.全诗语言沉郁顿挫,以隐晦的表达方式传达诗人的政治见解。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16.①山河沦陷,禾黍悲秋,忧虑故国残破。②朋党相争,遗民空叹,愤慨复国大计被误。

③时间流逝,处境困顿,郁闷才华不得施展。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以隐晦的表达方式”错误。由尾联可知,作者是直抒胸臆,用反问形式表达作为孤立的远臣对国事的

忧心忡忡。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禾黍”为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由内容可知,黄河洛阳京都一带,七十年来一片破败,

作者写山河沦陷,禾黍悲秋,表明对故国残破的忧虑。

颔联,“遒”,临近;“遗民”,大动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由内容可知,作者写朋党相争,遗民空叹时

光岁月快到尽头,是愤慨国家大事被误。

颈联,古诗中常以“新丰酒”泛指美酒;“霜露”,霜和露水,两词连用常不实指,比喻艰难困苦的条件。

在此,作者借“恨入新丰酒”和季子裘的典故,表明自己身在山阴,处境困顿,联系尾联,吃饭不能无益

于世,作为孤臣不能放下忧虑,可知,作者抒发了时间流逝,处境困顿,郁闷才华不得施展的感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许多为了国家大义而奋不顾身的人,如高适《燕歌行》中“,

两句描写的一群浴血奋战、舍生取义而不计功名的战士。

(2)李白《蜀道难》中“,"借鸟儿惊飞并在林中悲鸣来渲染蜀道荒寂凄清的意境。

(3)《离骚》中用春秋更替来抒发情感,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答案】①.相看白刃血纷纷②.死节从来岂顾勋③.但见悲鸟号古木④.雄飞雌从绕林

间⑤.日月忽其不淹兮⑥.春与秋其代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纷纷,勋,悲,雌,淹,兮,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连苏东坡那样厉害的人,最后都“知命”,不敢说万物皆备于我,而是让自己“受万物之备”,不敢

说自己如何利用万物,而是让万物来利用自己。承认自己的渺小,承认自己不够完美,承认自己A,

安于天命,把自己交给大自然,抱着惭愧心,随遇而安,想做的事,尽力去做,喝喝小酒,听听音乐,看

看白云,倒也活得快快乐乐。

①人生有许多的痛苦与挫折,只能靠我们自己治愈自己,自己拯救自己,②人世间多的是锦上添花,

很少有B。越是在寒冷的冬季,我们越要学会为自己取暖。③还好,在旋律里,在微醺里,在自然里,

我们总能找到快乐的源泉,找到平静的源流。④还好,即使我们C,也可以和苏东坡聊聊天,聊聊怎

样用“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调动我们的五官,打开我们的心扉,照亮眼前的现实。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为”与文中“我们越要学会为自己取暖”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你这么做到底为什么?

B.这些事我们了解就可以了,不足为外人道。

C.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

D.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20.“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答案】18.A.无能为力

B.雪中送炭

C.形单影只19.D

20.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前文“承认自己的渺小,承认自己不够完美”表达出一种无力感和有限性,此处也是承认自己能力有限,

故可填“无能为力”。“无能为力”指没有能力去做或力量达不到。

B.前文说“人世间多的是锦上添花”,成语前面有“很少有”与之形成对比,此处可填“雪中送炭”。“雪

中送炭”指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

C.结合后文“也可以和苏东坡聊聊天”,说明没有人可以聊天;后文“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也是强

调一个人,此处可填“形单影只”。“形单影只”形容孤单无依。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我们越要学会为自己取暖”中的“为”是“替、给”的意思。

A.因为。

B.向、对。

C.因为。

D.替、给。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③“在旋律里……在自然里”描述的是在旋律、微醺和自然中寻找快乐和平静,这里的意境与“一张琴,

一壶酒,一溪云”中的自然和谐、心灵宁静相呼应。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U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过去10年,全球范围内精神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增加了13%。在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精神不佳的风

险在所有年龄段人群中最高。①,如可以减轻抑郁、焦虑等。然而,不同的锻炼方式在不同人群中

产生的效果可能有差异。

研究团队经过长期探索,具体分析了锻炼的频率、时长、类型和强度与不同性别、年龄、生活方式和

健康状况人群精神健康的关联,并进一步量化了运动量与精神健康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对于老

年人、慢性病患者和从不喝酒、抽烟的人群来说,游泳或使用健身器材这类锻炼方式与精神健康的相关性

更强。其中,对于老年人而言,每周至少6次55分钟中等强度的健身器材锻炼最为有益。此外,和没有慢

性病的群体相比,运动量越大、精神不佳的风险越低这一关联性,在慢性病患者中更显著。②,保

持不抽烟、不喝酒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精神不佳的风险比抽烟、喝酒的人群更低一些。

该研究可基于工作场所、学校、社区和家庭等各种环境,为不同性别、年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的

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锻炼策略,帮助人们③。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

22.小明的大伯平时会抽烟、喝酒,去年退休了。小明听父亲说,大伯不适应退休生活,最近有一些焦虑、

抑郁。请你以小明的身份给大伯写条短信,短信中根据材料第二自然段内容向大怕提出针对性建议,帮助

他改善精神状态。要求语言简洁、流畅、得体,不超过70个字。

【答案】21.①锻炼有助于促进精神健康②在运动量相同的情况下③提升精神健康水平

22.示例:大伯:您好!听说您近来精神欠佳,建议您多锻炼身体,如游泳或中等强度的器材锻炼。同时,

最好能戒烟戒酒。祝您生活愉快!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