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专项复习讲义:乐音与噪音_第1页
初中物理专项复习讲义:乐音与噪音_第2页
初中物理专项复习讲义:乐音与噪音_第3页
初中物理专项复习讲义:乐音与噪音_第4页
初中物理专项复习讲义:乐音与噪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声现象

课时2.2乐音与噪音

学习目标

2022年课程标准物理素养

物理观念:了解声,能用知识解释自然界的有关现象,解

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形成初步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

科学思维:能运用声的一些规律分析简单问题,并获得结

论;能在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引用证据,具有使用

2.3.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

科学证据的意识。

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科学探究:能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与声现象有关的科学

2.3.2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

探究问题,并作出有依据的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能制

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

订初步的实验方案;能正确使用相关器材获取实验数据;能通

途径。

过对数据的比较与分析,发现数据的特点,进行初步的因果判

断,得出实验结论;能表述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科学态度与责任:知道物理学研究需要观察、实验和推理,

体会物理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对声知识的学

习兴趣和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响度

1.定义:声音的大小或强弱。

2.单位:分贝(dB)o

3.影响因素:

(1)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传播距离:传播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分散程度:声音越集中,响度越大。

4.日常生活中对响度的描述:

说话声音太大(或小)、高声喧哗、低声细语、震耳欲聋等。

知识点二、音调

1.定义:声音的高低。

2.单位:赫兹(Hz)o

3.影响因素:振动频率。

发声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人耳能感受声音的频率范围:20~20000Hz

(D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听不到。

(2)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听不到。

5.日常生活中对音调的描述:

(1)同一音阶内:1234567的音调逐渐升高。

(2)女生声音尖细,男生声音粗沉;女高音、男低音等。

(3)发声体越“细、薄、紧、短Q振动发声时,音调高。反之,越“粗、厚、

松、长”振动发声时,音调低。

知识点三、音色

L定义: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特有的品质。

2.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3.音色是区别不同发声体的主要标志。

知识点四、波形图:

1.甲乙响度不同:甲响度小,乙响度大。

2.乙丙音调不同:乙音调低,丙音调高。

3.音色:音色主要看波形的样子。

五.声音特性在传播过程中是否变化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色和音调不会改变,响度会改变。

知识点五、噪音

1.定义:

(1)物理学角度: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2)环保角度: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

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来源:工厂车间的噪音,交通工具的噪音,生活场所的噪音。

知识点六、噪音的等级

1.分贝(dB):人们以分贝为单位划分声音的等级。

2.常见噪音等级了解:听觉下限OdBo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o为保

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dB(>

知识点七、控制噪音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问题探究

问题一:声音的三要素

【角度1】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典例1]如图所示的装置是用来研究乐音特征中的()

A.响度B.音色C.音调D.以上都可以

【答案】C

【详解】该装置是可以改变齿轮转动的快慢,当齿轮的速度转动较快时,物体的振动也加

快;当齿轮的速度较慢时,物体振动也较慢,而音调与振动快慢(振动频率)有关,频率

越快,音调就越高,因此该装置可以探究音调的高低。

故选C。

.,,法二,!1音调与振动快慢(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

【变式1-1]如图所示,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老师在探究声音的

()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内空气柱长度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答案】C

【详解】用同样的力吹越来越短的吸管,则吸管的长短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发声的音

调不同,所以的是声音的音调与吸管长度的关系,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1-2]在“探究敲击铜管发声的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关系”的实验中,小明选取管壁

厚度相同,长度和直径不同的三根铜管,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编号长度/cm直径/cm频率/Hz

120.501.502131

231.002.001284

348.502.50656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编号1的铜管,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B.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三个铜管,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

C.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铜管直径增加,其频率减小的结论

D.不能根据以上数据“探究敲击铜管发声的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关系”

【答案】D

【详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编号1的铜管,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A错误;

B.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三个铜管,铜管长度和直径都不同,故音调不同,故B错误;

C.实验中没有控制管子的长度相同而直径不同,不能得出结论,故C错误;

D.探究管子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关系,需要控制变量法逐个探究,由表中

实验数据可知,即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故D正确。

故选D。

【角度2】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典例2】儿童节前夕,小朋友们正在排练一首合唱歌曲,歌声通过空气传播到远处的过程

中(假设空气温度不变),下列关于歌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音调越来越低

B.响度越来越小

C.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D.音色发生变化

【答案】B

【详解】AB.歌声通过空气传播到远处的过程中,声音振动快慢不变,音调不变,声音的

振幅逐渐减小,响度越来越小,故A错误,B正确;

C.同一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变,故C错误;

D.同一发声体音色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八人八执声音的振幅逐渐减小,响度越来越小

【变式2-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下列

关于人们听到的蝉叫声和鸟鸣声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根据响度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B.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D.都是由于人耳鼓膜振动产生的

【答案】B

【详解】A.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是根据音色不同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

故A错误;

B.人们听到的蝉叫声和鸟鸣声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B正确;

C.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大,而不是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声音的音调与距

离发声体的远近无关,故C错误;

D.蝉的叫声是由蝉的鸣膜振动产生的,鸟鸣声是由鸣管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B。

【变式2-2】如图将一把钢尺按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

音。关于该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应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是探究响度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C.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色会改变

D.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调会改变

【答案】A

【详解】A.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可以改变钢尺的振动幅度,改变声音的响度,探究响度

与振幅的关系,故A正确;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可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音调,可以探究音调与

频率的关系,故B错误;

C.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发出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

色不变,故c错误;

D.频率指钢尺振动的快慢,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在振动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在传播过程

中距离发声体越来越远,响度会改变,但是音调不变,故D错误。

故选Ao

【角度3】影响音色的因素

【典例3】在成都地铁3号线磨子桥站出口,行人走上“琴键”台阶(如图),台阶亮灯并响

起音乐。关于上述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音乐声由行人振动产生B.该音乐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乐曲的音色与行人的心情有关D.乐曲的音调越高响度一定越大

【答案】B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该音乐声由“琴键”台阶振动产生,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此该音乐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正确;

C.乐曲的音色与“琴键”台阶的结构等有关,与行人的心情无关,故C错误;

D.乐曲的音调越高,是指声音的频率大,而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故D错误。

故选B。

,,法立口乐曲的音色与“琴键”台阶的结构等有关

【变式3-1】下列关于声音特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高低

B.发声体振动的长度越长音调越高

C.人听到声音的响度只与振幅有关

D.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决定声音的音色

【答案】A

【详解】AB.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的频率(即振动的快慢)决定,发声体振动得越快,则

音调越高,故A正确,B错误;

C.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故c错误;

D.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决定音调,而音色是由发声体的结构与材料决定的,故D错误。

故选Ao

【变式3-2]如图所示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

下鼓,鼓面就发声一次,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镯就发声一次,则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鼓发出的声音不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B.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C.鼓和镯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是不同的

D.鼓和镯发出声音的响度一定是不同的

【答案】C

【详解】A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鼓和镯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故AB

错误;

C.鼓和镯的材料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是不同的,故C正确;

D.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鼓和镯发出声音时的振幅不知,无法判断响度的关系,D

错误。

故选C。

问题二:噪音的控制

【角度1】在人耳处减弱

【典例1】伴随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噪声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下面事例中

不是控制噪声措施的是()

A.摩托车消声器B.道路的隔声板

C.防噪声耳罩D.噪声监测仪

【答案】D

【详解】A.摩托车消声器,是在声源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道路的隔声板,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声音的响度,不能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变式声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

的是()

A.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B.人们听见“火山、地震、海啸”等发生时产生的次声波来判断灾害发生的位置

C.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答案】C

【详解】A.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故A错误;

B.次声波的频率低于人耳听觉频率下限,人听不到次声波,人们可以通过仪器接收“火山、

地震、海啸”等发生时产生的次声波来判断灾害发生的位置,故B错误;

C.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结石击碎,说明超声波具有能

量,故C正确;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误。

故选C。

【变式1-2]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B.“禁止鸣笛”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根据响度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

【答案】C

【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则发声也停止,故C正确;

D.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因为音色不同,与响度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角度2】在传播途中减弱

【典例2】关于声现象,下列图片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土电话”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B.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弹拨,产生声音的音调不同

C.道路旁植树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声呐是利用次声波制成的装置

【答案】A

【详解】A.通过“土电话”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A正确;

B.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弹拨,振动的幅度不同,产生声音的响度不

同,故B错误;

C.道路旁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C错误;

D.声呐是利用超声波制成的装置,故D错误。

故选Ao

【变式2-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街道上的噪声监测仪是减弱噪声的专用设备

C.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D.同学们在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答案】D

【详解】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

B.街道上的噪声监测仪是检测噪声的专用设备,故B错误;

C.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会不同,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学们在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故D正确。

故选D。

【变式2-2】一场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的

微孔能吸收声音。根据上面的描述,你认为在会堂、剧院的四壁和屋顶都做得凹凸不平,

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来建造,主要是为了()

A.增强声音的响度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减弱声波的反射,控制回声干扰

D.装饰的美观些

【答案】C

【详解】会堂、剧院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的形状,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声音射到墙壁时

会被吸收*从而减弱声波的反射,控制回声干扰,改善听众的收听效果,故C符合题意,

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角度3】在声源处减弱

【典例3】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音叉的形状差不多,分别标有“256Hz”、“512Hz”字样,先后用相同的力度

敲击它们,甲、乙两音叉相比甲响度小

B.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可以改变音调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产生声音的音调不同

D.“山东舰”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B

【详解】A.甲、乙音叉的形状差不多,分别标有“256Hz”、“512Hz”字样,先后用相同的

力度敲击它们,甲、乙两音叉振动幅度相同,响度相同,故A错误;

B.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振动快慢不同,可以改变音调,

故B正确;

C.音色是声音的品质,“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产生声音的音色不同,故

c错误;

D.“山东舰”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变式3-1]在医院、学校和城市某些路段,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在下列方法中,

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A.高考期间,考点附近工地停止施工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上课时外面太吵,关闭教室的门窗

【答案】A

【详解】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高考期间,考点附近工地停止施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在人耳朵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上课时外面太吵,关闭教室的门窗,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o

【变式3-2]关于如图所示的实验或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T

A.图甲:乒乓球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正在振动

B.图乙:说明两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音色不同

C.图丙:保持尺子伸出桌边的长度相同,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

D.图丁: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答案】A

【详解】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该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正确;

B.由图可知两列波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波形相同,音色相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故B错误;

C.用保持尺子伸出桌边的长度相同,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

错误;

D.工人戴防噪声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o

强化训练

【基础强化】

1.如图所示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当

车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敲鼓时发声是由于木人振动所致

B.鼓声和镯声是通过地面传入人耳的

C.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音色不同,确定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

D.人们根据鼓声和镯声确定路程,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C

【详解】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敲鼓时鼓面由于振动而发声,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够传播声音,鼓声和镯声是通过空气传入

人耳的,故B错误;

C.鼓声和镯声的音色不同,人们确定车行驶了一里还是十里,是根据鼓和镯发声的音色不

同来确定的,故c正确;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人们根据鼓声和镯声确定路程,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

D错误。

故选C。

2.2Q22年10月120,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中国空间站问天

实验舱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了精彩的太空授课,关于此次授课()

A.调大直播电视的音量,是增大了声音的音调

B.现场同学们保持安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听授太空课堂同学们大开眼界,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地面上的学生能与航天员互动交流,说明真空可以传声

【答案】B

【详解】A.调大直播电视的音量,是增大了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现场同学们

保持安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听授太空课堂同学们大开眼界,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地面上的学生能与航天员互动交流不是通过声音传播的,故D

错误。

故选B。

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室内讲话比旷野里响亮,是因为声速在室内比在旷野里大

B.蜜蜂的翅膀在3s内振动了1500次,我们不能听到蜜蜂的声音

C.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声传递能量

D.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时,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答案】C

【详解】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所以不管在室内还是内外,声音的

传播速度是一样的,而教室里说话声音响亮是因为在室内讲话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

原声加强,故A错误;

B.人耳能听见声音的频率为20Hz〜20000Hz之间,蜜蜂的翅膀在3s内振动了1500次,

每秒振动的次数为500次,即蜜蜂振动翅膀的频500Hz,故人耳能听到到蜜蜂的声音,故B

错误;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利用超声波的振动除去结石是利用声传递能量,故C正确;

D.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三种。而禁止鸣

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波的形式在真空中传播

B.物体振动的频率越低,响度越大

C.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D.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答案】C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A

错误;

B.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B错误;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传递信息,故C

正确;

D.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

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所以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不定不是噪声,故D错

误。

故选C。

5.下面关于声现象及其解释中,正确的是()

A.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波具有能量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次声波传播很远-

C.“喇叭不鸣,城市安宁”——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我们能分辨出教室外说话的同学是谁——响度不同

【答案】A

【详解】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超声波把能量传递给眼镜和上面的灰尘,使眼镜和

灰尘分离,起到清洗的效果,故A正确;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声音的反射,回声现象,和次声波无关,故B错误;

C.噪声的减弱途径有: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以及人耳处。“喇叭不鸣,城市安宁”,是在

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因为每个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我们能分辨出教室外说话的同学是谁,故D错误。

故选Ao

6.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小明将长度不同的吸管一端封闭粘在一起制作成了“排箫”,如图所

示,并在班级交流会上进行了演奏,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J—L

A.小明演奏时发出的声音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吸管长短不同,越短的音调越低

C.排箫的声音能传递信息,不能传递能量

D.排箫的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音调会更高

【答案】A

【详解】A.管乐器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所以小明演奏时发出的声音是空气柱振动产生

的,故A正确;

B.吸管长短不同,越短的,振动频率高,音调越高,故B错误;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所以排箫的声音能传递信息,能传递能量,故C错误;

D.根据响度和振幅的关系可知,排箫的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响度会更大,故D错误。

故选Ao

7.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雷雨天气,先看到远处的闪电,稍后听到雷声

B,击鼓的力量越大,响度越大

C.声波具有传递能量的性质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答案】D

【详解】A.光速大于声速,雷雨天气,先看到远处的闪电,稍后听到雷声,故A正确,

不符合题意;

B.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也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B.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答案】B

【详解】A.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由课本信息知,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故B正确;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减弱进入耳朵的声音,不能防止雷声的产生,故C错误;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9.2015年6月1日晚,“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水域监利段发生翻沉,客轮倒扣在江面上.为

了尽快救出被困者,搜救队员用铁锤敲击露在水面的船体并将耳朵贴在船体上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