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十二讲(全国通用)
第08讲文言文阅读(考点讲解)
考点一:《桃花源记》.........................................................1
考点二:《小石潭记》.........................................................8
考点三:《核舟记》..........................................................13
考点四:《北冥有鱼》........................................................16
考点五:《庄子与孟子游于濠梁之上》..........................................21
考点六:《虽有佳肴》........................................................23
考点七:《大道之行》........................................................26
考点八:《马说》............................................................30
考点一:《桃花源记》
一、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济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
“田园诗派之鼻祖二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
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
集》。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二、课文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抒情、议论、说理,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
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记”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笔记等多种类型。
碑记是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文体。
杂记是古代一种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文体。
笔记是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
三、字音字形
便舍(sh4)船豁(hub)然开朗屋舍(sh3)俨^ai)然阡(qis)陌(mo)交通
男女衣着(zhu6)黄发垂髯(tiCD)便要(y&)还家妻子邑(yi)人
遂(sui)间(jiin)隔为(wS.)具言所闻叹惋(W01)
语(y0云不足为(wd.)外人及郡(jm)下诣(yi)太守
遣(qiai)人刘子骥(j1)
四、词语理解
(一)重点词语
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规:计划。
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7.F(ym)然:整齐的样子。
8.属:类。
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0.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H.黄发垂厚(tim):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髯,垂下来的
头发,用来指小孩。
12.具言:详细地说出。
13.叹惋:感叹、惋惜。
1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5.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
16.诣(yiJ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7.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二)通假字
1.要:通“邀”,邀请。(便要还家)
2.具:通“俱”,详尽。(?答之)
(三)一词多义
1.寻
(1)动词,寻找。(可向所志)
(2)副词,不久。(寻病终)
2.舍
(1)(she)动词,离开。(便舍船)
(2)(she)名词,房屋。(屋畲俨然)
3.中
(1)中间。(中无杂树)
(2)年间。(晋太元甲)
(3)里面。(其半往来种作)
4.志
(1)动词,做记号。(处处有之)
(2)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寻向所志)
5.之
(1)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忘路彳远近)
(2)代词,“这件事(闻《,欣然规往)
(3)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处处志*)
6.为
(1)(wei),动词,作为。(武陵人捕鱼方业)
(2)(wa),介词,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7.遂
(1)最终。(迷迷,不复得路)
(2)于是。(举与外人间隔)
8.向
(1)原来。(寻回所志)
(2)对着。(眈眈相向)
9.得
(1)看见。(便得一山)
(2)找到。(符其船)
10.闻
(1)听见。(鸡犬相同)
(2)听说。(网有此人)
11.其
(1)这。(欲穷苦林)
(2)代词,代桃花源。(羊中往来种作)
(3)自己的。(余人各复延至募家/得要船)
(4)代渔人。(太守即遣人随苦往)
(四)古今异义
1.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普差)
今义:(味道)新鲜。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娄遇)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妻子
古义:妻子及儿女。(率素于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
4.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率妻子邑人来此组尊)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不足
古义: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里,如“不足为奇”。(不是为外人道也)
今义:不充足,不满。
6.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7.间隔
古义:隔绝,不通音信。(遂与外人何悔)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8.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屋舍门经)
今义:形容很像。
9.仿佛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你便若有光)
今义:似乎,好像。
10.开朗
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豁然不啰)
今义:乐观,畅快。
11.如此
古义:像这样。(诣太守,说如地)
今义:这样。
12.外人
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今义:局外人。
13.水源
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林尽本混)
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
14.缘
古义:沿着。(攀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15.津
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申者)
今义:口液。
16.志
古义:做标记。(寻向所有)
今义:志气。
17.延
古义:请。(余人各复足至其家)
今义:延伸,延长。
18.扶
古义:沿、顺着。(便林向路)
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19.悉
古义:全,者屋(卷如外人)
今义:熟悉。
20.咸
古义:全,都。(回来问讯)
今义:一种味道。
21.既
古义:已经。(,出,得其船)
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22.寻
古义:随即,不久。(未果,年病终)
今义:寻找。
23.向
古义:以前的,旧的。(寻回所志)
今义:方向,对...
24.果
古义:实现。(未养,寻病终)
今义:果实,结果。
(五)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志:做标记。(处处有之)
(2)果:实现。(未果)
2.形容词作动词
(1)尽:消失。(林冬水源)
(2)穷:穷尽,走到尽头。(欲李其林)
3.形容词意动
异:对……感到诧异。(渔人甚号之)
4.方位名词作状语
前:向前。(复前行)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判断句标志)
2.省略句
省略主语
(1)见渔人,乃大惊。(省略主语“村中人”)
(2)具答之。(省略主语“村中人”)
省略宾语
问所从来。(省略宾语“渔人”)
省略介词
林尽水源。(“尽”后面省略介词“于”)
3.倒装句
宾语前置
问所从来。(正常语序为“问从所来”)
六、课文重点
1.文章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第一部分(第1段):发现桃花林一一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访问桃花源一一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社会风尚。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为桃花源蒙上一
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
2.作者在第1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下文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铺垫;同时,设置悬念,引起
读者的阅读兴趣。
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一是为桃花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二是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
叹惋。
4.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刘子骥是与陶渊明同时代的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作
者将这样的一位名士写入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烘托了桃花源的美好。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
源没有成功,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只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5.《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
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原本是出于想象、精神寄托的地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却处处落实,看似毫无虚笔。具体表现在三个
方面:
其一,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
其二,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云霓气象。
其三,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
6.有人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似有实无”的,为什么?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这片桃林是自然生长还是人工种植的呢?这样奇妙的桃林只应天上有,人
间哪得几回见?“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神秘的桃林不是刚刚生长出来的,桃源洞口
也并无阻挡,为何以前无人发现呢?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既然他们已经与世隔绝几百年了,怎么可能会和外面世界中的人们穿着一样
的衣服呢?很显然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一处矛盾。
既然“处处志之”,为何“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若真有其地,不可能如
此。显然作者是在有意暗示读者: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考点二:《小石潭记》
一、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一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汉族,祖
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柳宗元是中国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
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
的成就大于诗。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
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二
二、字音字形
篁(huang)竹清冽(lie)卷(qu台n)石底以出为纸(chi)
为崛(kan)参(c@n)差(cT)披拂怡(yi)然不动俶(chti)尔远逝
往来翕(xT)忽犬牙差(cT)互寂寥(liao)无人悄(qiao)怆(chuang)
幽邃(SUI)龚(g6ng)古
三、词语理解
(一)重点词语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竹:竹林。
3.如鸣琼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琼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琳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冽,凉。
5.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卷,弯曲。
6.纸:水中高地。
7.屿:小岛。
8.堪:不平的岩石。
9.翠蔓:翠绿的藤蔓。
10.怡然:呆呆的样子。
11.俶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
12.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3.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14.悄怆幽邃(su1):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
15.清:凄清。
16.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17.龚古:作者的朋友。
18.宗玄:作者的堂弟。
19.隶而从:跟着同去的。
20.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二)一词多义
L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看见。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1)因为。以其境过清;
(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卷石底以出;
(3)把。全石以为底。
8.而(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修饰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1)作为。全石以为底;
(2)成为。为岩。
(三)古今异义
1.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
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3.闻:
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
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
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
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
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怡(yi)然:
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四)词的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4: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
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喜欢的意思。
12.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作随从。
14.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2.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五、课文重点
1.课文是一篇游记,条理十分清楚,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各段内容,并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
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
顺序:游览的行踪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心乐之”是因为看到了小石潭美丽的景色而心情愉悦,“悄怆幽邃”是后来又因为小石潭凄清环境触发
了心中忧郁的情感。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
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自然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其一,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象与作者贬谪后长期压抑的心情暗中契
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
其二,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周遭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
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
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内心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考点三:《核舟记》
一、作者介绍
魏学涉(约1596—约1625),明末散文作家。
二、字音字形
为w6i宫室、器皿、人物罔wang不因势象形
尝贻yi余核舟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ou奇ji
高可二黍shii许中轩xuan敞者为舱
箸rud篷覆之石青梭san之
中峨6冠guan而多髯rAn者为东坡各隐卷底衣褶zhe中
袒悟n胸露乳,矫j送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shii
卧右膝xi,祉Iqil右臂支船左臂挂念珠倚yi
舟尾横卧一楫ji居右者椎髻ji仰面
三、词语理解
(一)重点词语
1.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做,指雕刻。
2.罔不因势象形因:顺着,就着。象:模仿,指雕刻。
3.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4.高可二黍许可:大约。
5.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6.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
7.矫首昂视矫:举。
8.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相类似。
9.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10.其人视端容寂端:端正,正视。
11.其船背稍夷夷:平。
1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盈:满。
(二)通假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讪右臂支船(“讪”同“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三)一词多义
1.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
2.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3.有:
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
4.可:
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5.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6.者:
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7.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但是)
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
8.盖:
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9.云:
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助词,无实际意义)
此中人语云(动词,说)
(四)古今异义
1.卧右膝。臣卜: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古义:戴着高高的帽子;今义:峨眉山之顶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4.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拣;今义:简单,容易。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7,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不成双的(跟“偶”相对)
(五)词的活用
1.卧右膝,讪右臂支船。臣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作动词,带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石青将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稼: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5.箸篷覆之。箸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箸篷。
6.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奇巧:形容词作名词,特殊技巧。
7.而竖其左膝。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竖,竖起。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⑴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轩敞者为舱。(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⑵盖大苏泛赤壁云。(说核舟刻的是什么。)
⑶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2.省略句
⑴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⑵则题名(于)其上。
⑶(佛印)卧右膝,讪右臂支船。
⑷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
3.倒装句
⑴其两膝相比者。原句应为:其相比者两膝。(定语后置)
⑵为人五;为窗八。/篆章一。/核舟一。(数词后置)
⑶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⑷细若蚊是,原句应为:若蚊足细。
五、课文重点
1.“核舟”的精湛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体积小,刻的东西多,刻得极为精致,人和物各具情态,有意境。
2.核舟介绍顺序:船舱一一船头一一船尾一一船背,空间顺序。
3.文章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分析这
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打开、关闭,由此说起
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
知苏轼当年泛舟游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4.《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内容。《口技》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视之,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
相同。结尾都用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
5.王叔远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
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
为了和核舟“大苏泛赤壁”的雕刻主题相吻合,使作品有一定的意境,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考点四:《北冥有鱼》
一、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后人称之为“南华
真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
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道无为”,
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二、字音字形
北冥(mhg)鳏鹏(kth)按(tucn)迁徙(xI)
齐谐(xie)正色邪(ye)其翼(yi)
三、词语理解
(一)重点词语
1.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2.其正色邪牙人同“耶”语气词,呢、吗。
3.其名曰鳏名:名称。鳏:传说中的大鱼。
4.化而为鸟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5.其名为鹏为:叫。鹏:传说中的大鸟。
6.怒而飞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
7.其翼若垂天之云若:像。垂:悬挂。
8.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贝1:就。徙:迁徙。
9.天池也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
10.志怪者也志:记载。
11.水击水:在水面上。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2.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拉:环旋着往上飞。摇:旋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13.去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息:这里指风。
14.野马也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5.尘埃也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息:气息。吹:吹拂。
17.天之苍苍苍苍:深蓝。
18.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极:尽。
19.其视下也其:指代“鹏”。下:往下。
20.亦若是则已矣是:这样。已:罢了。
(二)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三)一词多义
1.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鳏。(名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名列前茅。(名次)
2.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北山愚公长息日。(动词,叹气)
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使……平息)
3.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4.而: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方式,可不译)
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化而为鸟。(连词,表顺承)
5.为:北冥有鱼,其名为鳏。(是'叫作)
化而为鸟(成为)
6.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7.其:其名为鳏。(代词,它的)
不知其几千里也。(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示选择,是……还是……)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代词,代指大鹏)
8.志:《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标志,标记)
(四)古今异义
1.怒而飞。
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今义:愤怒
2.是鸟也。
古义:指示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水运动。今义:海洋运输
4.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今义:湖泊名
5.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之马
6.去以六月息者也。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五)词的活用
1.怒而飞怒:形容词作动词,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鳏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2.《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南冥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
翻译: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
2.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翻译: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五、课文重点
1.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2.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
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3.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
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理解。
这里采用类比手法。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在空中飞行还只是梦想的年代,庄子能设想空中的大
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十分惊人;尤其是对苍天颜色的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
而无所至极邪?”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奥的问题。
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
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段中的想象的理解。
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鳏、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鲤鹏之大:“鲤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
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
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鳏、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
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
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5.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鳏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6.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鳏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
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鳏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鳏鹏,“不知其几千里
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鳏鹏形体之大、
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7.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鳏鹏的
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8.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
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
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9.作者细细描写鳏与鹏的形体之大,有怎样的用意?
它们虽然体形巨大,表面看起来自由自在,实则仍需借助风的力量才能腾空而游,他们并没有得到真
正的逍遥。
10.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齐谐》一书中的话?
对鳏鹏之事补充说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1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
12.用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这样写,在选材上有何特色?
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都是不自由的。意境广大。
13.开头作者如何写鳏、鹏的?运用哪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上有何作用?
一夸张、比喻。先夸张鳏鹏极大,后比喻大鹏奋起而飞,翅膀像悬天之云。神奇壮美,充满浓厚的浪
漫主义色彩。
考点五:《庄子与孟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词语理解
(一)重点词语
1.濠梁之上。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2.是鱼之乐也。是:这。
3.安知鱼之乐?安:怎么。
4.固不知子矣固:固然。
5.子固非鱼也固:本来。
6.全矣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7.请循其本请:请允许我。循:追溯。其:话题。本:本原。
8.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二)一词多义
1.固
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2.于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词:在
(三)古今异义
L安知鱼之乐(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2.固不知子矣(固:古义:本来。今义:结实,牢靠。)
3.子非我(子:古义:你;今义:孩子,儿子)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鱼之乐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
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3.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三、课文重点
1.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辩论的?看一看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辩题: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正方庄子观点:稣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论据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论据2: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反方惠子观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论据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
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庄子口齐物论》,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
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3.庄子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
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
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
4.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
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5.庄子和惠子的辩论赛中谁是胜者?你更欣赏的是谁?
从故事的本身来看,庄子是胜者。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话反驳“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
矣”时,庄子却转移话题、偷换概念的方法,他把惠子说的“安知”,故意理解成“在哪里知道",巧妙化
解惠子的发难。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故意曲解惠子的话,属诡辩范畴,推理有悖逻辑原则,不是实质的
胜利。
从两人的思想、性格来看,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抱着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
欣赏;而庄子则是带着欣赏的态度来看待事物的,因此他们的看法完全不同。他们各有各的道理,无所谓
谁是胜利者。
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
度。
6.从庄子与惠子对话的语气中,我们能推断出二人怎样的性格?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欣赏的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移情
于物,物我两忘。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惠子注重逻辑,从理性角度看世界;
庄子注重自由,从感性角度看世界。
考点六:《虽有佳肴》
一、《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战国至秦汉
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
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足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
它典籍。
二、字音字形
嘉肴(yCD)自强(qimg)旨(zhi)
弗(fd)兑命(yue)学学半(xido)
三、词语理解
(一)重点词语
1.虽有佳肴佳:美好的。肴:带骨头的肉。
2.弗食,不知其旨也。旨:甘美的味道。
3.虽有至道道:道理。
4.教然后知困困:困惑,理解不透。
5,然后能自反也自反:反躬自省。
6.然后能自强强:勉励。
7.教学相长也相:相互。长:促进,提高。
名里有隼春虽:即使。
9弗住,不知其营也食:吃。
10.不知其善也善:好处。
小建欢学然后知不足是故:因此,所以。
以要必*谓也其:表示推测语气
13.矍学半学:教。
14.学生半学:向别人学习。
15不.知其旨也其:它的。
(二)通假字
1.《兑命》曰“学学半”学:同“教”,教导)
2.《兑命》日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三)一词多义
1.学
①学学半:通假字,同“教”,教导。
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2.其
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四)古今异义
1.教然后知困(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2.不知其善也(善:古义:好。今义:善良。)
3.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4.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意义)
5.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6.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
(五)词的活用
1.弗食,不知其旨也。(旨:名词用作形容词,甘美。)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3.不知其善也。(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教学相长也”……也”表判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五、课文重点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亲身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
易懂。(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2.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一一“教学相长”,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教学相长”的观
点。
3.《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也。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
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4.《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
①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②接
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③最后引用《兑命》“学学半”进一步
补充论证。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
(2)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
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
7.《虽有嘉肴》语言有何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
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8.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
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9.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虽有佳肴》的中心论点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
道理。
10.礼记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陈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文章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男有分,女有归”一句运用对偶句式,言简意丰,有很强的节奏感。
考点七:《大道之行》
一、字音字形
天下为(w6i)公修睦(mil)矜guS寡(gu&货恶(w。
有分(fM)门闩(shum)选贤与(jfi)能不必为(wei)己
二、重点词语
(一)重点词语
L大道之行也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天下为公为:是,表判断。
3.选贤与能与:同“举”,选举,推举。
4.讲信修睦修:培养。
5.亲其亲,子其子:名词用做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6.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guan)同“鳏”,老而无妻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
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7.男有分,女有归。分(f©n:)职分,指职业、职守。归:指女子出嫁。
8.货恶其弃于地也恶(wii)憎恶。
9.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闭:杜绝;兴:发生。
10.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兴起。
11.故外户而不闭故:所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
12.是谓大同是:这。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
(二)通假字
1选贤与能i同“举”,选举,推举。
2./、寡、孤、独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三)一词多义
1.亲:⑴不独参其亲动词,以……为亲
(2)不独亲其聿名词,亲人
2.子:⑴不独于其子动词,以...为子
(2)不独子其于名词,子女
3.独:⑴不缎亲其亲副词,仅,只有
(2)矜寡孤津名词,老而无子
4.闭:⑴是故谋用而不兴动词,杜绝,闭塞
(2)故户外而不困动词,关门
5.修(1)讲信修睦:培养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长
6.为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雕刻
(2)天下为公:是
(3)不必为己为了
7.能⑴选贤与能:能人
(2)能以径寸之木:能够
8.分⑴男有分:职业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9.归(1)女有归:女子出嫁
(2)!归来见天子:回
10.谓(1)是谓大同:叫做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
11.兴(1)谋闭而不兴:发生
(2)水波不兴:起
12.故(1)是故谋闭而不兴:因为
(2)故外户而不闭:所以
13.乱(1)盗窃乱贼而不作:造反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
14.于(1)货恶其弃于地在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从
(四)古今异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2.女有用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程的三个分期及护理
- 呼吸困难症状护理
- 慢阻肺患者的护理查房
- 2025年单位工作方案
- 2025年春节创意活动策划方案
- 利润损失保险-突破传统的财产险课件
- 12钢结构制作质量控制QC发布
-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24-2025学年小升初总复习数学测试卷含解析
- 新入院患者的入院护理评估
- 教科版2025届高考历史试题实战演练仿真卷含解析
- 海上救援合同
- 2024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质量监测模拟测试
- 缠论-简单就是美
- 儿童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 高一数学下学期考点精讲+精练(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章末检测卷(一)(原卷版+解析)
- 2024车辆挂靠证明
- DL∕T 2138-2020 电力专利价值评估规范
- 异地就医备案的个人承诺书
- JT-T-1039-2016公路桥梁聚氨酯填充式伸缩装置
- 航空航天概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安航空学院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重点知识提纲(填空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