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行业营养膳食指导手册_第1页
健康管理行业营养膳食指导手册_第2页
健康管理行业营养膳食指导手册_第3页
健康管理行业营养膳食指导手册_第4页
健康管理行业营养膳食指导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健康管理行业营养膳食指导手册TOC\o"1-2"\h\u13462第1章健康饮食基础概念 3267181.1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352591.2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功能 481041.3健康饮食的原则与建议 423762第2章人体营养需求与膳食指南 485752.1人体营养需求概述 4225092.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5318642.3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南 530661第3章粮食与薯类食物的选择 6188793.1粮食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6194883.2薯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6205453.3粮食与薯类的摄入建议 61415第4章蔬菜与水果的选择 7139274.1蔬菜的营养价值与摄入建议 7124454.1.1营养价值 7242304.1.2摄入建议 7299484.2水果的营养价值与摄入建议 7116134.2.1营养价值 8153644.2.2摄入建议 8109724.3蔬菜与水果的搭配原则 818774.3.1颜色搭配 8190954.3.2种类搭配 8152924.3.3适量搭配 8104294.3.4季节搭配 83290第5章动物性食品的选择 9229975.1肉类的营养价值与摄入建议 9222345.1.1红肉 910485.1.2白肉 9242955.1.3禽内脏 9308645.2蛋类及水产品的营养价值与摄入建议 9307895.2.1蛋类 9292605.2.2水产品 9151575.3奶类及乳制品的选择与摄入建议 951655.3.1奶类 992395.3.2乳制品 916917第6章大豆与豆制品 10256916.1大豆的营养价值 1062636.1.1蛋白质 10154306.1.2脂肪 1075896.1.3矿物质 10111576.1.4维生素 10251646.1.5大豆异黄酮 10308516.2豆制品的营养价值与摄入建议 10130476.2.1豆制品的营养价值 10183716.2.2摄入建议 11190946.3大豆与豆制品的烹饪方法 1154746.3.1煮 11139206.3.2炒 1176056.3.3烧 11239346.3.4腌制 11324446.3.5发酵 1129543第7章均衡膳食与营养搭配 11239737.1膳食多样化原则 1145727.1.1食物种类丰富 12310587.1.2食物比例适当 12245347.2膳食中的营养搭配 1266617.2.1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搭配 1253617.2.2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搭配 1240187.3膳食调理与营养均衡 12258737.3.1遵循膳食指南 12152287.3.2适量摄入 13323447.3.3合理烹饪 13180157.3.4注意膳食搭配 1321415第8章食品安全与饮食卫生 13302518.1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 13588.1.1食品安全的定义 13233408.1.2食品安全风险因素 13136078.1.3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392688.2食品卫生与预防食物中毒 13265628.2.1食品卫生基本要求 1450978.2.2预防食物中毒措施 14287258.3饮食卫生习惯的养成 14106218.3.1勤洗手 144648.3.2食品分类存放 14246418.3.3食品加热 14294048.3.4避免食用过期食品 14175858.3.5保持厨房卫生 14143228.3.6健康饮食习惯 1421219第9章预包装食品的识别与选择 15223109.1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认识 15290649.1.1产品名称:了解产品的基本属性,判断是否符合个人需求。 15311209.1.2配料表:查看配料顺序,了解产品的主要成分。配料按照含量从多到少排列,有助于判断食品的成分构成。 15137929.1.3营养成分表:营养成分表反映了食品的营养价值,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等。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食品。 15138029.1.4保质期:关注食品的保质期,保证购买的产品安全、新鲜。 15164579.1.5生产日期和批号:了解产品的生产日期和批号,有助于追溯问题产品。 15177669.1.6储存条件:按照储存条件要求保存食品,保证食品的品质和安全。 15159569.1.7食品添加剂:查看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评估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1571429.2食品添加剂的识别 15180619.2.1常见食品添加剂:了解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甜味剂、抗氧化剂等。 15264239.2.2食品添加剂的标识:查看食品标签上的添加剂名称和含量,判断其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1590339.2.3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遵循国家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标准,避免过量摄入。 15217739.3健康食品的选择与食用建议 1533979.3.1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保证购买的产品来源可靠,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15158089.3.2关注保健功能:了解产品的保健功能,判断是否符合自身需求。 1671289.3.3查看标签信息:关注产品的配料、营养成分、食用方法等,保证产品安全、有效。 165469.3.4遵循食用建议:按照产品标签上的食用方法和剂量食用,避免过量摄入。 1681909.3.5保健食品并非药物: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患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67404第10章健康饮食与生活习惯 16219310.1饮食与运动相结合 161139810.1.1饮食摄入与运动消耗的平衡 16854810.1.2饮食结构调整 16826210.1.3运动方式选择 161948610.2饮食与睡眠的关系 161953510.2.1睡前饮食建议 16230910.2.2避免咖啡因和酒精 1643510.2.3稳定的作息时间 17592210.3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与实践 172984910.3.1均衡膳食 172824810.3.2控制热量摄入 171852910.3.3合理安排餐次 171111110.3.4多吃蔬菜水果 17668910.3.5适量饮水 17127810.3.6避免过度节食 172559510.3.7培养良好的餐桌礼仪 17第1章健康饮食基础概念1.1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营养是维持生命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和保障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合理的营养摄入有助于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健康与营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营养摄入不足或过剩都可能导致健康状况的恶化。因此,了解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对指导健康饮食具有重要意义。1.2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功能食物中包含多种营养素,可分为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两大类。(1)宏量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的主要构成成分,参与生长发育、修复损伤和维持免疫功能。脂肪:是能量的重要来源,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参与激素分泌和维生素吸收等生理功能。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参与细胞呼吸和维持血糖稳定等生理过程。(2)微量营养素: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参与多种生物化学反应,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矿物质:构成骨骼、牙齿,参与酶的活性调节、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等生理过程。1.3健康饮食的原则与建议为了保障身体健康,应遵循以下饮食原则和建议:(1)均衡摄入各类食物,保证营养素种类齐全。(2)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适宜体重。(3)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提高膳食纤维含量。(4)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鱼、肉、蛋、奶和大豆及其制品。(5)控制脂肪摄入,特别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6)减少盐、糖的摄入,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7)适量饮水,保持水分平衡。(8)合理安排餐次,避免暴饮暴食。遵循以上原则和建议,有助于实现健康饮食,提高生活质量。第2章人体营养需求与膳食指南2.1人体营养需求概述人体营养需求是指人体为维持生命活动、生长发育、健康和劳动能力所必需的营养素及其摄入量。人体所需营养素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水和膳食纤维。这些营养素通过食物摄入,为人体提供能量、构建组织、调节生理功能和维持健康。2.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根据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制定的,旨在指导居民科学合理地选择食物,改善营养状况,预防营养相关疾病。以下是针对一般成年人的膳食指南:(1)食物多样,谷蔬结合: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蔬菜、水果和坚果类食物。(2)适量摄入动物性食物:适量摄入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优先选择鱼和禽类。(3)奶类、大豆和坚果类食物:每天摄入相当于300克左右的牛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适量摄入大豆及其制品,坚果类食物。(4)控制油脂和盐糖摄入:减少烹调油用量,每天摄入不超过25克的烹调油;控制糖摄入,每天摄入不超过50克的糖;减少盐摄入,每天摄入不超过6克的盐。(5)适量饮水,限制饮酒:每天适量饮水,成年人每天饮水量为15001700毫升;限制饮酒,成年男性不超过25克,成年女性不超过15克。2.3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南(1)婴幼儿和儿童:强调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充足的蛋白质、钙、铁等营养素的摄入。(2)青少年:保证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特别是钙、铁、锌等微量元素,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3)孕妇和乳母:增加蛋白质、钙、铁、叶酸等营养素的摄入,保证胎儿和婴儿的生长发育。(4)老年人:注重膳食平衡,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钙、磷等营养素,预防营养不良和慢性疾病。(5)素食者:合理搭配食物,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钙、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素。(6)慢性病患者: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调整膳食结构,控制能量摄入,减少油脂、盐、糖等摄入,降低疾病风险。第3章粮食与薯类食物的选择3.1粮食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粮食类食物是我国居民日常饮食中的主食,主要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类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它们还含有蛋白质、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1)碳水化合物:粮食类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主要能量来源。(2)蛋白质:粮食类食物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尤其是大豆,其蛋白质含量和生物利用率较高,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3)膳食纤维:粮食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4)维生素和矿物质:粮食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E、铁、锌、钙等矿物质,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3.2薯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薯类食物主要包括土豆、红薯、紫薯等,它们在我国的饮食结构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薯类食物营养价值丰富,具有以下特点:(1)碳水化合物:薯类食物中含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2)膳食纤维:薯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于预防便秘、降低胆固醇、控制体重等。(3)维生素C:薯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增强人体免疫力。(4)矿物质:薯类食物中富含钾、镁等矿物质,对维持心血管健康、调节血压具有重要作用。3.3粮食与薯类的摄入建议为了保障人体健康,合理摄入粮食与薯类食物。以下是一些建议:(1)多样化摄入:粮食与薯类食物种类繁多,应多样化摄入,以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2)粗细搭配:在日常饮食中,应将粗粮与细粮搭配食用,有利于提高营养价值,促进消化吸收。(3)控制摄入量: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活动量等因素,合理控制粮食与薯类的摄入量,避免能量摄入过多。(4)注意烹饪方法:烹饪粮食与薯类食物时,应采用健康的烹饪方法,如蒸、煮、炖等,减少油炸、烧烤等高油脂烹饪方式。(5)合理搭配膳食:粮食与薯类食物应与其他食物,如蔬菜、水果、肉类等搭配食用,以实现营养均衡。第4章蔬菜与水果的选择4.1蔬菜的营养价值与摄入建议蔬菜是人类膳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本节主要介绍蔬菜的营养价值及摄入建议。4.1.1营养价值蔬菜中的营养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1)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K等;(2)矿物质:钙、钾、镁、铁、锌等;(3)膳食纤维:可溶性纤维和不可溶性纤维;(4)生物活性物质:类胡萝卜素、多酚、硫化物等。4.1.2摄入建议为了保证身体健康,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300500克的蔬菜,其中绿叶蔬菜占1/2以上。不同类型的蔬菜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以下为摄入建议:(1)绿叶蔬菜:菠菜、油菜、芹菜等,每天至少摄入100克;(2)红黄色蔬菜:胡萝卜、南瓜、番茄等,每天摄入100200克;(3)菌藻类:蘑菇、木耳、海带等,每周摄入12次;(4)花菜类:花菜、西兰花等,每周摄入12次。4.2水果的营养价值与摄入建议水果是膳食中的一种重要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本节主要介绍水果的营养价值及摄入建议。4.2.1营养价值水果中的营养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1)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等;(2)矿物质:钾、镁、铁等;(3)膳食纤维:可溶性纤维和不可溶性纤维;(4)生物活性物质:类胡萝卜素、多酚、有机酸等。4.2.2摄入建议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200350克的水果。不同季节的水果种类多样,以下为摄入建议:(1)应季水果:优先选择当季成熟的水果;(2)多样化:不同颜色的水果,如红色、黄色、绿色等,可提供不同的营养成分;(3)适量:避免过量摄入水果,以免影响血糖稳定和体重控制。4.3蔬菜与水果的搭配原则蔬菜与水果的合理搭配,有助于提高营养价值,满足身体所需。以下为搭配原则:4.3.1颜色搭配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富含不同的营养成分,建议搭配多种颜色的食物,以提高营养价值。4.3.2种类搭配蔬菜与水果的种类繁多,搭配不同种类的食物,有助于摄入更多元化的营养成分。4.3.3适量搭配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年龄、性别等,合理搭配蔬菜与水果的摄入量,避免过量摄入。4.3.4季节搭配根据季节变化,选择当季成熟的蔬菜和水果,以保证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第5章动物性食品的选择5.1肉类的营养价值与摄入建议肉类作为人类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维生素B族、矿物质如铁、锌等。在肉类选择上,建议优先考虑以下几类:5.1.1红肉红肉包括牛肉、羊肉等,其营养价值较高,但摄入过多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建议摄入量:每周300500克。5.1.2白肉白肉主要包括猪肉和禽肉(鸡肉、鸭肉等)。猪肉脂肪含量较高,建议选择瘦肉部分。禽肉脂肪含量较低,是优质蛋白质来源。建议摄入量:每周300500克。5.1.3禽内脏禽内脏含有丰富的铁、锌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B族等。但由于其胆固醇含量较高,摄入量宜适中。建议摄入量:每周12次。5.2蛋类及水产品的营养价值与摄入建议5.2.1蛋类蛋类是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尤其是蛋黄,富含卵磷脂、维生素A、D、E等。建议摄入量:每天1个。5.2.2水产品水产品包括鱼类、虾类、贝类等,富含ω3脂肪酸、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建议多选择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鲈鱼等。摄入建议:每周300500克。5.3奶类及乳制品的选择与摄入建议5.3.1奶类奶类是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良好来源。建议选择低脂或脱脂奶,以满足人体对钙的需求,同时减少脂肪摄入。摄入建议:每天300克。5.3.2乳制品乳制品包括奶酪、酸奶等。这些产品在发酵过程中,部分乳糖转化为乳酸,更易于消化吸收。建议选择低脂、低糖的乳制品。摄入建议:适量,根据个人需求调整。注意:在选择动物性食品时,应注意食品安全,避免食用过量,保证膳食平衡。同时针对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和需求,调整摄入量。第6章大豆与豆制品6.1大豆的营养价值大豆被誉为“植物肉”,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大豆的主要营养价值:6.1.1蛋白质大豆含有高质量的蛋白质,其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求相近,是素食者的重要蛋白质来源。大豆蛋白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作用。6.1.2脂肪大豆中的脂肪含量约为15%20%,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油酸等。这些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保护心脏。6.1.3矿物质大豆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钙、磷、铁、锌、铜、镁等。这些矿物质对骨骼、牙齿、血液等组织具有重要保健作用。6.1.4维生素大豆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E等。这些维生素具有抗氧化、维护神经系统、促进新陈代谢等功能。6.1.5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雌激素,具有抗氧化、抗炎、降低胆固醇等作用,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具有积极作用。6.2豆制品的营养价值与摄入建议豆制品是通过大豆为原料制作的食品,其营养价值丰富,摄入适量豆制品有助于维护健康。6.2.1豆制品的营养价值豆制品继承了大豆的营养成分,同时通过发酵等工艺,提高了部分营养成分的生物利用率。(1)蛋白质:豆制品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是优质植物蛋白来源。(2)钙:豆制品中的钙含量较高,且易于人体吸收。(3)大豆异黄酮:发酵豆制品中的大豆异黄酮含量较高,保健作用更为显著。6.2.2摄入建议(1)适量摄入:豆制品虽然营养价值高,但过量摄入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胀气等问题。建议成人每天摄入大豆及其制品3050克。(2)多样化食用:豆制品种类繁多,如豆腐、豆浆、豆腐干、豆皮等,可根据个人口味和需求选择。(3)注意搭配:豆制品与谷类、肉类等食物搭配,可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6.3大豆与豆制品的烹饪方法大豆和豆制品的烹饪方法多样,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烹饪方式:6.3.1煮煮是大豆和豆制品的基本烹饪方法,适用于豆腐、豆浆等。煮时注意火候和时间,避免过度煮制影响口感。6.3.2炒炒是豆制品常见的烹饪方式,如炒豆腐、炒豆干等。炒时注意油温不宜过高,以免破坏营养成分。6.3.3烧烧豆制品时,可搭配肉类、蔬菜等,使菜肴口感丰富。烧制时注意调味和火候,使豆制品更加美味。6.3.4腌制腌制豆制品如腌豆腐、腌豆干等,可增加风味,延长保存时间。腌制时注意盐分和调料的搭配,避免过度腌制影响健康。6.3.5发酵发酵豆制品如豆瓣酱、豆腐乳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益生菌等有益成分,对肠道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发酵豆制品的烹饪方法多样,可根据个人口味选择。第7章均衡膳食与营养搭配7.1膳食多样化原则膳食多样化是保障营养均衡的重要原则之一。合理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类以及大豆和坚果类等食物。多样化膳食有利于提供充足的营养素,满足人体生理需求,同时降低因单一食物来源而导致的营养风险。7.1.1食物种类丰富膳食中应包含各种食物,保证摄入充足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7.1.2食物比例适当根据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合理搭配各类食物,保持谷薯类食物占比50%65%,蔬菜水果占比25%35%,畜禽鱼蛋占比10%15%,奶类占比5%10%,大豆和坚果类占比5%10%。7.2膳食中的营养搭配7.2.1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体三大供能营养素,合理搭配这三类营养素,有利于维持生理功能和身体健康。(1)碳水化合物:以全谷物、薯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为主,适量摄入糖类和精制谷物;(2)蛋白质:选择优质蛋白质,如鱼、禽、瘦肉、蛋、奶、大豆及其制品等;(3)脂肪:以植物油为主,减少动物脂肪摄入,适当摄入坚果、鱼类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7.2.2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搭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重要的微量营养素,参与多种生理功能。膳食中应注重以下搭配:(1)维生素:摄入充足的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等抗氧化维生素的摄入;(2)矿物质:适量摄入富含钙、铁、锌、硒等矿物质的食物,如奶类、豆类、瘦肉、坚果等。7.3膳食调理与营养均衡7.3.1遵循膳食指南依据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合理安排膳食,保证营养素摄入充足、比例适中。7.3.2适量摄入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年龄、性别、劳动强度等,合理调整食物摄入量,避免营养过剩或不足。7.3.3合理烹饪采用健康的烹饪方法,如蒸、煮、炖、凉拌等,减少油炸、烧烤等高油脂烹饪方式,降低食物中的油脂含量。7.3.4注意膳食搭配根据食物的营养特点,合理搭配膳食,提高营养素的吸收利用率。例如:谷类与豆类搭配,可以提高蛋白质的生物价;蔬菜与水果搭配,可以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第8章食品安全与饮食卫生8.1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食品安全关乎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是健康管理行业关注的重点。本节将介绍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以提升大家对食品安全的认识。8.1.1食品安全的定义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8.1.2食品安全风险因素食品安全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化学性污染包括农药、兽药、重金属等;物理性污染包括异物、放射性物质等。8.1.3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以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许可、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等制度。8.2食品卫生与预防食物中毒食品卫生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本节将介绍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和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8.2.1食品卫生基本要求(1)食品原料新鲜、合格,无污染;(2)食品加工场所卫生整洁,符合卫生要求;(3)食品加工人员身体健康,具备必要的卫生知识;(4)食品加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卫生条件,防止交叉污染;(5)食品储存、运输、销售环节保持卫生,防止食品变质。8.2.2预防食物中毒措施(1)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2)严格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监管,落实食品安全责任;(3)定期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4)建立食物中毒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5)加强食品卫生监测,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8.3饮食卫生习惯的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是保障食品安全、预防食物中毒的有效手段。以下是一些建议,以帮助大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8.3.1勤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洗手时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搓揉时间不少于20秒。8.3.2食品分类存放生食和熟食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冰箱内食品分层存放,熟食在上,生食在下。8.3.3食品加热食品加热要充分,保证食品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以杀灭细菌和病毒。8.3.4避免食用过期食品购买食品时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食用过期食品。8.3.5保持厨房卫生厨房要保持干净整洁,定期清洁厨房设备和餐具,防止细菌滋生。8.3.6健康饮食习惯合理搭配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高盐、高糖食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第9章预包装食品的识别与选择9.1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认识预包装食品作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标签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品质、成分及营养价值。在选购预包装食品时,应关注以下几点:9.1.1产品名称:了解产品的基本属性,判断是否符合个人需求。9.1.2配料表:查看配料顺序,了解产品的主要成分。配料按照含量从多到少排列,有助于判断食品的成分构成。9.1.3营养成分表:营养成分表反映了食品的营养价值,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等。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食品。9.1.4保质期:关注食品的保质期,保证购买的产品安全、新鲜。9.1.5生产日期和批号:了解产品的生产日期和批号,有助于追溯问题产品。9.1.6储存条件:按照储存条件要求保存食品,保证食品的品质和安全。9.1.7食品添加剂:查看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评估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9.2食品添加剂的识别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的色、香、味、保质期等特性而添加的物质。在选购食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9.2.1常见食品添加剂:了解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甜味剂、抗氧化剂等。9.2.2食品添加剂的标识:查看食品标签上的添加剂名称和含量,判断其是否符合国家规定。9.2.3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遵循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