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黑龙江省鸡西市一中高二上生物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黑龙江省鸡西市一中高二上生物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黑龙江省鸡西市一中高二上生物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黑龙江省鸡西市一中高二上生物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黑龙江省鸡西市一中高二上生物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黑龙江省鸡西市一中高二上生物期末统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是人体肌肉组织结构示意图,a、b、c、d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体液。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表示细胞液,b表示组织液B.细胞代谢需要大量的O2,所以a处O2浓度大于b处C.血红蛋白、抗体、激素、尿素都是c的成分D.白细胞生存的内环境可以是c、d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C.影响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其作用强度往往与种群密度有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猞猁以雪兔为食,所以猞猁种群数量的变化取决于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3.某实验小组探究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对棉花主根长度及单株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空白对照中主根长度大于侧根数,说明在生长过程中主根具有顶端优势B.乙、丙分别于甲组比较,说明NAA抑制主根生长和侧根发生,KT则相反C.丙、丁组的实验结果与甲组比较,可以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两重性D.甲、乙、丁组实验结果比较,说明KT能增强NAA对侧根生长的促进作用4.根据下图所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A.a>b>c B.c>a=b>d C.b>a>c D.a=b=c5.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图中可知0~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B.田鼠种群数量在b~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J”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6.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灰霉病菌感染使作物减产,因化学防治措施会引起诸多副作用,科研人员以黄瓜灰霉病菌为指示菌对BA−KA4解淀粉芽孢杆菌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1)BA−KA4解淀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结构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利用_______方法对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纯化,筛选获得BA−KA4解淀粉芽孢杆菌。(2)实验一:为了确定起主要抑菌作用的是BA−KA4菌体细胞,还是BA−KA4菌体释放到胞外的抑菌物质,实验步骤如下:①挑取BA−KA4菌株单菌落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28℃恒温培养48h,离心收集上清液并过孔径0.22μm的滤膜得到无菌发酵液。收集离心获得的菌体,超声波破碎,用培养基稀释到原体积,经离心收集上清液为菌体破碎液。②实验组和对照组处理如下表:请完善实验方案。组别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抑菌率对照组A__________导入25mLPDA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后,在中央接种直径5mm的灰霉菌菌块22℃恒温培养至菌丝刚长满平板时,测量灰霉菌菌落直径(R0)0实验组B加1mLBA-KA4的无菌发酵液至培养皿中同上同时测量灰霉菌的菌落直径(R0)63.87%实验组C加1mLBA-KA4的菌体破碎液至培养皿中同上同时测量灰霉菌的菌落直径(R0)41.17%注:PDA是马铃薯葡糖琼脂培养基的简称,抑菌率=③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二:下图是温度、pH值对BA−KA4菌株的无菌发酵液抑菌稳定性的研究结果:实验结果说明,BA−KA4菌株的胞外抑菌物质有良好的温度、pH稳定性,可作为灰霉病菌生物防治的优良微生物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做出此判定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4)除了想方设法防治病虫害对作物的影响外,我们还可以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使优良作物品种短期内数量增多,植物组织培养的细胞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0分)植物在遇到不良环境影响时,会引起系列胁迫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这一过程称为胁迫响应。而胁迫相关基因的转录与其启动子区DNA分子的甲基化修饰(DNA分子上连入甲基基团)密切相关。为研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胁迫响应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1)ABA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起________作用。当植物处于胁迫状态时,体内ABA含量会升高,ABA处理可模拟外界不良环境,使植物产生胁迫响应。(2)研究发现,拟南芥R基因编码的D酶能够切除某些基因启动子区DNA分子上的甲基基团,即DNA去甲基化,从而改变染色质结构,使_________能够与该部分启动子结合,从而开启相关基因的转录。①科研人员以R基因突变体及野生型拟南芥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ABA进行处理,统计种子萌发率,所得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R基因突变体由于D酶活性丧失,种子萌发对较高浓度的ABA胁迫更加敏感,可能与胁迫响应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有关。甲基化程度影响了植物对ABA的响应。②研究发现NIC基因是胁迫条件下种子萌发所需的关键基因之一。科研人员检测了1.2μMABA处理后,拟南芥R基因突变体及野生型种子中NIC基因启动子不同区域的DNA甲基化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注:图中甲基化程度用数字表示,绝对值越大,表明甲基化程度越高。DNA中一条单链的甲基化程度用0~1表示,另一条用-1~0表示。)图2结果显示,突变体NIC基因启动子的A、D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结合上述研究,推测在种子萌发过程中,R基因突变体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对ABA胁迫更加敏感。9.(10分)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依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1)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_____、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2)图中A表示的物质是_____,该物质能刺激细胞c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免疫系统的防卫措施除了上述特异性免疫外,还有_____,它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其中第一道防线是_____。(4)图中细胞f是____________,可由_______________增殖分化而来,由该细胞f参与的免疫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5)对于动物的免疫系统,除具有防卫功能外,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6)如果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当细胞f产生抗体消灭该菌时,也会攻击心脏瓣膜细胞,导致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病。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寄生攻击的主要对象是_____细胞。10.(10分)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或农田,仅在局部区域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等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_______”型,此曲线__________________(填“有”或“无”)K值。(2)调查山鼠的种群密度(不考虑山鼠的迁入和迁出)时,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了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已知标记物不影响山鼠的生存和活动,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山鼠在重捕前有3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这段时间内有山鼠出生而使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则该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__只/hm2。(3)若在某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短时间内山鼠种群数量会明显下降。但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这种灭鼠方法缺点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11.(15分)图1、图2分别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该动物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该动物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细胞表示_____(填分裂方式及时期),该细胞名称是_____,含有_____条染色单体。(2)图2细胞表示_____(填分裂方式及时期),该细胞名称是_____,含有_____条染色单体。(3)图3中CD段形成的原因_____,发生的分裂方式及时期是_____。(4)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4中的_____(填字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据图示可知,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血浆,d为淋巴,b、c、d共同构成内环境。【详解】A、据图示可知,a为细胞内液(细胞液为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液体),b为组织液,A错误;B、氧气是通过扩散作用由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所以a处O2浓度小于b处,B错误;C、血红蛋白是血红细胞里面的物质,不属于c的成分,C错误;D、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因此,白细胞生存的内环境可以是c血浆、d淋巴,D正确。故选D。2、D【解析】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详解】A、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C、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C正确;D、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有很多,如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猞猁种群数量的变化取决于猞猁的出生率和死亡率,D错误。故选D。3、D【解析】分析柱形图: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施加试剂的种类,因变量是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甲乙组对比来看,NAA能抑制主根生长,甲丙组对比来看,KT能促进主根生长;乙、丁组对比可知,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详解】A、顶端优势是顶芽(主根)优先生长而侧芽(侧根)受抑制的现象,空白对照中主根长度大于侧根数量而未体现主根长度与侧根长度的关系,因此不能体现主根的顶端优势,A错误;B、乙、丙分别与甲组比较,说明NAA抑制主根生长和促进侧根发生,KT则相反,B错误;C、丙、丁组的实验结果与甲组比较,不能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两重性,C错误;D、甲、乙、丁组对比可知,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D正确。故选D。4、B【解析】一、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光照射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二.生长素的产生和运输1、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详解】云母片可以阻止生长素透过,则左图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所以琼脂块a中生长素含量与琼脂块b中的相同;右图中,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会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所以琼脂块c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琼脂块d,综上所述,a、b、c、d四个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多少是:c>a=b>d,B正确,ACD错误;故选B。5、B【解析】由图分析,当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详解】A、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在O~a范围内,种群数量减小、在ab范围内,种群数量增大,在bd范围内种群数量减小,故O~d期间种群数量只能体现出一个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A错误;B、b~d之间R值先大于1后等于1,最后小于1,因此田鼠种群数量在b~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B正确;C、在c点和d点时,布氏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且该田鼠种群的增长并不是“J”型增长,C错误;D、据图可知,a、b两点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由于种群的数量不相同,所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D错误。故选B。6、A【解析】试题分析: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即达到K值,这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故A正确。种群一开始增长就有环境阻力,故B错。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淘汰的个体数量,故C错。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因为c点时种群数量为K/2,则该种群的K值为200,故D错。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①.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②.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2)①.1mL无菌水(或1mL未培养过BA−KA4菌体的无菌培养液)②.该菌株的无菌发酵液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细胞破碎液的抑菌活性较低(3)无论是温度、还是酸碱处理,BA−KA4菌株的无菌发酵液相对抑菌活性最低仍可达到55%,说明BA−KA4菌株胞外抑菌物质具有良好的温度、pH稳定性(4)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解析】纯化微生物常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分离法的过程是:由接种环沾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划线,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单个菌落,即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成这一培养特征设计的计数方法,即一个菌落代表一个单细胞。【小问1详解】BA−KA4解淀粉芽孢杆菌为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酵母菌为真核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故BA−KA4解淀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结构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纯化菌种时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接种,以获得单一菌体形成的菌落。【小问2详解】②该实验是为了确定起主要抑菌作用的是BA−KA4菌体细胞,还是BA−KA4菌体释放到胞外的抑菌物质,所以自变量为培养皿中是否加入BA−KA4菌体细胞和培养过BA−KA4菌体细胞的无菌发酵液,因变量是灰霉病菌被抑制的程度,其他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对照组应加1mL无菌水(或1mL未培养过BA−KA4菌体的无菌培养液)至培养皿中,实验组B中加1mLBA−KA4的无菌发酵液至培养皿中,实验组C中加1mLBA−KA4的菌体破碎液至培养皿中;每组实验中均倒入25mLPDA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后,在中央接入直径5mm的灰霉菌菌块;然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并测定灰霉菌菌落的直径。③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组B的抑菌率最高,其次是实验组C,说明该菌株的无菌发酵液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细胞破碎液的抑菌活性较低,说明该菌主要通过分泌到胞外的抑菌物质起到抑制病原菌的作用。【小问3详解】分析图示可知,无论是不同温度、还是不同酸碱处理,BA−KA4菌株的无菌发酵液相对抑菌活性最低仍可达到55%,说明BA−KA4菌株胞外抑菌物质具有良好的温度、pH稳定性,可作为灰霉病菌生物防治的优良微生物资源。小问4详解】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利用并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故植物组织培养的细胞学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和温度、pH对BA-KA4菌体释放到胞外的抑菌物质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1).调节(2).RNA聚合酶(3).①ABA浓度为0.9、1.2μM时,突变体种子萌发率较野生型明显降低(4).甲基化程度显著高于野生型(5).缺失R基因,D酶活性丧失,不能去除NIC基因的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导致NIC基因不能转录(转录降低)【解析】转录是指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和开始转录的一段DNA序列,它含有RNA聚合酶特异性结合和转录起始所需的保守序列,多数位于结构基因转录起始点的上游,启动子本身不被转录。但有一些启动子(如tRNA启动子)位于转录起始点的下游,这些DNA序列可以被转录。启动子的特性最初是通过能增加或降低基因转录速率的突变而鉴定的。【详解】(1)ABA是一种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当植物处于胁迫状态时,体内ABA含量会升高,ABA处理可模拟外界不良环境,使植物产生胁迫响应。(2)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结合的部位,故拟南芥R基因编码的D酶能够切除某些基因启动子区DNA分子上的甲基基团,即DNA去甲基化,从而改变染色质结构,使RNA聚合酶能够与该部分启动子结合,从而开启相关基因的转录。①科研人员以R基因突变体及野生型拟南芥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ABA进行处理,统计种子萌发率,分析图1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结果显示,ABA浓度为0.9、1.2μM时,突变体种子萌发率较野生型明显降低;推测R基因突变体由于D酶活性丧失,种子萌发对较高浓度的ABA胁迫更加敏感,可能与胁迫响应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有关,甲基化程度影响了植物对ABA的响应。②研究发现NIC基因是胁迫条件下种子萌发所需的关键基因之一。科研人员检测了1.2μM的ABA处理后,拟南芥R基因突变体及野生型种子中NIC基因启动子不同区域的DNA甲基化程度,分析图2结果可知:在A、D区域,图中突变体甲基化数字显著高于野生型,其余区域相差不大,而图中甲基化程度用数字表示,绝对值越大,表明甲基化程度越高,故表明突变体NIC基因启动子的A、D区域甲基化程度显著高于野生型。③结合上述研究推测,在种子萌发过程中,R基因突变体由于缺失R基因,导致D酶活性丧失,不能去除NIC基因的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导致NIC基因不能转录(转录降低),因此对ABA胁迫更加敏感。【点睛】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9、(1)免疫器官(2)淋巴因子(3)①.非特异性免疫②.皮肤和黏膜(4)①.浆细胞②.B细胞和记忆B细胞③.体液免疫(5)监控清除(6)①.自身免疫病②.T淋巴细胞【解析】分析题图:细胞a为吞噬细胞,细胞b为T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为效应T细胞,细胞e为记忆T细胞,细胞f为浆细胞,细胞g为记忆B细胞,A为淋巴因子,B为抗体;一为感应阶段,二为反应阶段,三为效应阶段免疫;④为细胞免疫,⑤是体液免疫。【小问1详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小问2详解】图中A是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该物质能刺激细胞c(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小问3详解】免疫系统的防卫措施除了第三道防线的特异性免疫外,还有非特异性免疫,它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其中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小问4详解】细胞f是浆细胞,可产生抗体,浆细胞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参与的是体液免疫。【小问5详解】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三大功能。【小问6详解】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病。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寄生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明确图中各字母、数字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0、(1)①.空间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②.J③.无(2)460(3)造成环境污染、会使山鼠种群基因库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等【解析】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种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