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在古文字中是斧钺之形,斧钺是军权的象征。商王自称“予一人”,宣称他代表部众对“天”负责,又代表“天”统辖部众。周王称“天子”,具有万人之上的含义。这说明早期国家()图1金文一王图2青铜钺(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A.王权主要体现为对军队的控制 B.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血缘政治已经被地缘政治取代 D.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王自“予一人”,表明他代表部众对“天”负责,同时又代表“天”统辖部众,这体现了王权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周王称“天子”,具有万人之上的含义,进一步强化了王权的至高无上地位,这说明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D项正确;“王权主要体现为对军队的控制”主要体现部分材料,但是材料主要体现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王权的神化,没有提及王权的集中情况,排除B项;血缘政治已经被地缘政治取代发生在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两晋南北朝时期,专门培养士族官僚子弟的国子学学风极坏,其余学校教育也多流于形式;到唐开元、天宝年间,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广泛发展起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理学思想渗透 B.官学地位的衰颓C.政治局势的动荡 D.选官制度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选官,以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因为能够通过考试做官,所以推动了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的发展,所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选官制度的变化,D项正确;理学是在宋朝时期才形成的,排除A项;官学地位衰颓不意味着私学兴起,私学的广泛发展主要得益于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政治局势基本稳定,天宝后期才出现动荡,排除C项。故选D项。3.澶渊之盟以前,北宋君臣多以“夷狄”甚至“禽畜”代称辽,其地位自然低于自诩为华夏的大宋;澶渊之盟签订后,宋廷内部虽仍有将契丹视为夷狄之论,但此类称呼已不见于双方交往的官方文件中,而代之以“北朝”“大契丹”之类的称呼。北宋对辽称呼的变化体现了()A.摆脱了传统观念影响 B.夷夏观念有一定转变C.宋辽平等政治地位 D.辽朝经济军事的优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澶渊之盟之后,北宋官方对辽的称呼发生了变化,说明北宋君臣在意识上给予辽以平等地位,传统的夷夏观念有所变化,B项正确;“摆脱了”的说法过于夸张,当时北宋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排除A项;北宋是在称呼上给予辽一定的平等地位,但并不能据此说明宋辽政治地位平等,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对辽称呼的变化,并不能体系那辽的经济军事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4.唐朝的道大多东西长、南北狭,元朝行省则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的形势。上述变化源于()A.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 B.政区划分原则的改变C.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在地方设置道,而元朝时期设置行省。元朝时期为了防范地方势力的扩大,在行省设置中坚持犬牙交错的原则,由此导致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差别,所以这些变化源于政区划分原则的变化,B项正确;国家认同意识在唐朝时期同样存在,排除A项;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谈不上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排除C项;元朝虽然必唐朝的疆域扩大,但并不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5.明清时期,地主在拥有“田底权”(所有权)的前提下把“田面权”(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田面权转让、出卖以及传给子孙后代。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耕作技术革命性进步 B.政府对地主的控制减弱C.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明朝时期的土地租佃关系中,土地使用权不与所有权绑定,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出卖甚至传承,这都是新型的农业生产关系,说明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是耕作技术的进步,耕作技术还是铁犁牛耕,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和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基本不变,所以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6.丁韪翻译的《万国公法》是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写的一部国际法著作,直译为《国际法原理》,于1864年由京师同文馆刊行,此事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了解国际法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的客观需要。这反映出()A.晚清民众法律意识提高 B.近代翻译事业发展迅速C.清廷关注国际交往规范 D.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此事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了解国际法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的客观需要”可知,清政府支持刊行《万国公法》,说明清政府有了解近代外交规范的意愿,C项正确;材料中不涉及民众的态度,排除A项;仅根据一部翻译著作,不足以说明近代翻译事业发展迅速,排除B项;仅根据清政府支持刊行《万国公法》,不足以说明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7.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中国官员致书日本,要求将被俘虏的战舰“广丙号”归还,理由是该舰属于广东水师,而广东水师与这次战役无关。材料反映了()A.一些官员国家意识淡漠 B.政府管理体制混乱C.政府部门敌我意识欠缺 D.民众主权意识增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理由是该舰属于广东水师,而广东水师与这次战役无关”可知中国官员认为广东水师与甲午海战无关,据此要求日本归还广东水师的舰船,由此反映了当时中国官员国家意识的淡薄,将地方孤立于国家之外,A项正确;中国官员将地方孤立于国家之外,体现的国家意识的淡薄并不是政府管理体制混乱和敌我意识的欠缺,排除BC项;材料仅反映了官员的思想主张,没有体现民众的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8.《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表明《新青年》()A.借助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B.启蒙民众思想效果明显C.夸大西方文明的进步性 D.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新青年》杂志介绍了大量与近代科学有关的内容,这实际上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愚昧迷信的宗旨,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新青年》宣扬的内容,并没有体现对民众思想启蒙的效果,排除B项;“夸大”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要表明《新青年》宣言西方近代科学思想,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的是整个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9.下表为1905—1910年武汉地区重要报刊的创办情况。据此可知()报刊创办时间创办人情况共同点中文《楚报》1905年日知会会员主笔均传递于军学两界:“倡言大乱”《武昌白话报》1908年同盟会会员主编《湖北日报》1908年共进会会员主办《江汉日报》1908年进步留日学生创办《雄风报》1910年共进会会员主办《大江报》1910年振武学社和文学社机关报A.反清革命成社会各界共识 B.辛亥革命实际由报刊社发起C.革命党人通过报刊控制政局 D.思想宣传为政治革命的先导〖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911年爆发了由新军发起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等参与的武昌起义。材料表明在此之前,武汉出现了大量提倡革命的报刊,这说明思想宣传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革命派的反清主张,无法得出“反清革命成为社会各界共识”的结论,排除A项;辛亥革命由革命派人士发起的,不是报刊社发起的,排除B项;当时的政局并不是由革命党人控制的,排除C项。故选D项。10.1926年7月,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军事运动议决案》强调:“中国目前是带民族革命色彩的军事势力与反动军阀武装冲突的剧烈时期”,“本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党,随时都须准备武装暴动的党,在民族革命的进程中,应该参加武装斗争的工作,助长进步的军事势力,摧毁反动的军阀势力,并渐次发展工农群众的武装势力”。此次会议()A.保证了国民大革命的胜利 B.直接推动南昌起义的爆发C.成为国共合作破裂的根源 D.对革命形势作出正确判断〖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在这次会议上,认识到当时中国革命主要是通过武装斗争摧毁反动军阀实力,同时发展工农群众武装势力,这一认识是对革命形势做出了正确判断,D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南昌起义是在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并不是这次会议直接推动的,排除B项;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在维护国共合作,共同反对反动军阀,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表为1937—1944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统计表。据表可知()年份1937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粮食产量(单位:万石)111.6122.1175.4152.6145.6148.4181.2181.7增长指数100109.4157.2136.7130.5133.0162.4162.8——摘编自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问题研究》A.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B.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扩大C.根据地反围剿的物资充足 D.土地革命调动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1944年(中国)。图表是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生产中粮食的产出情况,根据表格可以看到边区粮食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A项正确;材料只能看出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不能证明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状况,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粮食产量,物资充足说法有误,排除C项;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的是土地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12.在淮海战役中,动员了华东、中原、华北区的543万民工,21万副担架,88万辆大小车,35万副挑子,77万头牲畜,8500余艘民船,共计运送粮食96000万斤,将前线11万名伤员转运后方。运输物资最远自千里之外起运,主要以人力运至前线,期间还需克服种种自然与人为的困难。这反映出()A.较强的组织能力 B.民众爱国救亡意识日益觉醒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D.淮海地区有充足的人力物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在淮海战役中,组织了大量的民工,将大量物资转运到前线,这体现了中共较强的组织能力,A项正确;淮海战役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与爱国救亡意识不符,排除B项;淮海战役是在解放战争期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早已经破裂,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共较强的组织能力,并不是在说明淮海地区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排除D项。故选A项。13.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和东欧国家为对象的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中苏贸易在中国外贸总额中的比重由1950年的26%上升到1953年的70%。1952年底,英国、日本、法国、智利、联邦德国等国家与中国签订贸易协定、协议合同,总值达2亿美元以上。1955年,中国对西欧国家的贸易额比1952年增长了3倍。这表明新中国()A.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B.淡化了意识形态对外贸的影响C.冲破了“苏联模式” D.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题意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对外贸易的对象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说明新中国并不以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对外贸易的标准,淡化了意识形态对外贸的影响,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才打开外交新局面,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特点,并不能说明冲破了“苏联模式”,排除C项;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不意味着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4.中共中央于1979年4月召开的工作会议认为:“鉴于在最近几十年内,国民经济将以调整为中心,城市改革只能在局部领域进行,认真调查研究,搞好试点……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这些方针政策()A.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推动城市率先开始进行改革C.尊重了经济改革的客观规律 D.带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城市改革只能在局部领域进行,认真调查研究,搞好试点……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可知这次会议主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这是尊重经济改革客观规律的表现,C项正确;这些政策只能体现对经济改革客观规律的尊重,并不能说明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且这一时期依然要求以计划经济为主,排除A项;我国的经济改革是在农村率先展开的,排除B项;我国是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15.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外示范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技术成果示范带动超过450万亩。材料说明中国()A.农业生产技术已领先世界 B.展现出了大国的责任担当C.解决了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D.积极推动国家之间的合作〖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6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为亚非拉提供了大量的粮食援助和技术支持,展现出我国大国担当,B项正确;农业生产技术已领先世界说法有误,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国的援助,未涉及国家之间的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传承与变革】材料一东周至秦朝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对后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巨大且深远的影响。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转型。在此之前,中国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帝王集权的时代。这一重大转变,被史学家称为“周秦之变”。——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材料二针对有一种“唐宋变革”理论把唐、宋两代分割为二,唐为贵族政治,宋一变而为君主独裁,同时其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近代化”了的情况,然而经济史观、文化史观下的景象,与“制度史观”看到的景象未必相同。唐宋两朝的政治体制的相似性大于相异性。其间虽有变化,但其变化幅度,未必就比秦汉四百年的变化幅度更大,更达不到所谓“变革”的程度。而且,此期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若干新现象,看上去与西欧近代有点儿相似,但总体仍然从属于中国史的内在演化规律,不具西欧的那种“近代化”的意义。——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序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的表现。(2)根据材料指出两次变革的相同点,并评论关于“唐宋变革”的观点。〖答案〗(1)周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加强;周的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高度集权,秦实行皇帝制度,专制主义强化;周是集体劳作的奴隶制经济,秦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周注重礼乐与德治的作用,秦注重法治的作用等(2)相同点:主要着眼于制度考察;变革前后差异大,影响深刻评论:其一:我认同唐宋变革,“唐宋变革”不是把唐、宋两代分割为二,也不限于政治上的变化。政治制度上,宋朝重文抑武,根治割据;扩大科举取士,平民参政,唐朝残存的士族政治消亡。继唐朝均田制废除,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宋朝“不抑兼并”,租佃制发展,佃农是国家编户,与主户相同,改变前朝的附庸模式。城市坊市制度自宋被彻底打破,市民阶层壮大,社会地位提高。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懈、贱民阶层缩小。经济格局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货币符号化。外贸形成海路为主,主销瓷器的格局。思想文化上,理学兴起,三大发明取得突破,文艺走向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历史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唐宋变革”切实存在,当然不是西欧那种“近代化”。其二:我认同唐宋两朝历史虽有不同,但总体上仍然从属于中国史的内在演化规律,不具备西欧那种“近代化”的意义。政治方面,在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宋代创立了二府三司制,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并未出现了近代民主制度;经济方面,宋代手工业、商业较唐朝均有长足发展,但这都建立在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且未产生机器化大生产;文化方面,宋代文化更具平民化、通俗化特色,但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价值取向变化的反映,是封建政治、经济的反映,不具备近代化色彩。〖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帝王集权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加强并且周的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高度集权,秦实行皇帝制度,专制主义强化;根据材料“在此之前,中国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可知,周注重礼乐与德治的作用,秦注重法治的作用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是集体劳作的奴隶制经济,秦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与认识类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帝王集权的时代”与材料二“针对有一种‘唐宋变革’理论把唐、宋两代分割为二,唐为贵族政治,宋一变而为君主独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着眼于制度考察并且变革前后差异大,影响深刻。第二小问评论,根据题干“评论关于‘唐宋变革’的观点”结合所知识可知,可以从认同与不认同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认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把唐、宋两代分割为二,唐为贵族政治,宋一变而为君主独裁”可知,我认同唐宋变革,“唐宋变革”不是把唐、宋两代分割为二,也不限于政治上的变化;根据材料“同时其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近代化’了的情况,然而经济史观、文化史观下的景象,与‘制度史观’看到的景象未必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经济制度,经济格局,思想文化角度上分析。从政治制度看,政治制度上,宋朝重文抑武,根治割据;扩大科举取士,平民参政,唐朝残存的士族政治消亡;从经济制度角度看,继唐朝均田制废除,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宋朝“不抑兼并”,租佃制发展,佃农是国家编户,与主户相同,改变前朝的附庸模式;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城市坊市制度自宋被彻底打破,市民阶层壮大,社会地位提高。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懈、贱民阶层缩小;从经济格局看,经济格局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货币符号化。外贸形成海路为主,主销瓷器的格局;从思想文化角度看, 思想文化上,理学兴起,三大发明取得突破,文艺走向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由此可知,历史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唐宋变革”切实存在,当然不是西欧那种“近代化”。从不认同角度看,根据材料“ 其间虽有变化,但其变化幅度,未必就比秦汉四百年的变化幅度更大,更达不到所谓‘变革’的程度”可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其间虽有变化,但其变化幅度,未必就比秦汉四百年的变化幅度更大,更达不到所谓‘变革’的程度”我认同唐宋两朝历史虽有不同,但总体上仍然从属于中国史的内在演化规律,不具备西欧那种“近代化”的意义;从政治角度看,政治方面,在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宋代创立了二府三司制,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并未出现了近代民主制度;从经济角度看,经济方面,宋代手工业、商业较唐朝均有长足发展,但这都建立在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且未产生机器化大生产;从文化角度看,宋代文化更具平民化、通俗化特色,但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价值取向变化的反映,是封建政治、经济的反映,不具备近代化色彩。17.【抗日战争】材料一1937年9月2日,在陕西富平庄里镇召开抗日誓师大会,正式宣布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零师……街上都挂了青天白日的旗帜祝贺。其中贺总指挥(贺龙)训话:10年前我们为什么丢开白帽子戴红帽子,今天为什么收起红军帽子戴国民革命军帽子。过去因为国民党叛变革命,今天为了抗日,我们戴国民革命军帽子没有关系,只要是为民族解放的事,老子穿花裤子都可以的。——摘编自《王恩茂日记·上》材料二1931年,我在西丰县四区阜丰村小学读二年级。“九一八事变”好几天后,见到报纸才知道发生了事变。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开始学日语,地理只讲东北三省的,历史只靺鞨、高句丽还有辽、金、清东北少数民族系统的,使东北人从小就忘记中国的地域和五千年中华历史。1939年我初中毕业,考入了奉天第五国民高等学校。那时,每天都有日语课,我们这样的学生大都可以用日语说日常用语,可以听日本人讲课——除了“共存共荣”就是什么“王道乐土”,是日本人把“满洲人”(他们不说东北人)从水深火热之中救了出来,什么“天照大神”“天皇陛下皇恩浩荡”等愚民话语。反正是教我们崇拜日本人,连到奉天上街经过日本神社和忠灵塔都必须停下来脱帽敬礼。——冯志良口述(注:冯志良,男,汉族,1921年2月16日出生于辽宁西丰县。参加过反满抗日组织“仙洲同盟”和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社会部长春情报工作组的活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2)根据材料指出日本侵华的方式,并谈谈日记与口述史在历史研究中的史料价值及应注意的问题。〖答案〗(1)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对峙结束,开始走向合作;卢沟桥事变后,中共向国民党递交国共合作宣言;改编军队,接受国民政府统一指挥。(2)方式:军事侵略、奴化教育。日记记录是作者当天亲历的事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作为研究相关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口述历史者是历史的亲历者,其口述历史属于回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作为研究相关历史的补充史料。日记和口述史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使用时要注意甄别,需同其他史料进行佐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根据“ 10年前我们为什么丢开白帽子戴红帽子,今天为什么收起红军帽子戴国民革命军帽子。过去因为国民党叛变革命,今天为了抗日,我们戴国民革命军帽子没有关系,只要是为民族解放的事,老子穿花裤子都可以的”和所学内容可知包括召开瓦窑堡会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递交国共合作宣言、接受国民政府对中共军队的改变和指挥等。【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见到报纸才知道发生了事变”、“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开始学日语,地理只讲东北三省的,历史只靺鞨、高句丽还有辽、金、清东北少数民族系统的,使东北人从小就忘记中国的地域和五千年中华历史”等信息可知,日本侵华方式包括军事侵略和奴化教育。材料一是日记,材料二是口述,综合所学可知,日记记录是作者当天亲历的事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作为研究相关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口述历史者是历史的亲历者,其口述历史属于回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作为研究相关历史的补充史料。但是日记和口述史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使用时要注意甄别,需同其他史料进行佐证。18.【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材料一在“一五”期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管理、直接下达计划指标的产品由1953年的115种增加到1956年的380余种。而“计划一经批准,一般不予修改”。1953年10月,财政部下发《关于编制国营企业一九五四年财务收支草案各项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燃料、重工业、一机、二机、纺织……等各个部门所属的国营企业“基本建设支出、技术组织措施费、新产品试制费、零星固定资产购置及各项事业费,均属经济拨款之范围,应悉数列入财政收支计划‘预算拨款’的有关项目内”。在具体实践中,1951年至1954年,国营企业的定额劳动资金由财政和银行分别供应,1955年至1957年则实行国营企业自有流动资金计划定额全部由财政拨款的制度。国营企业从原料供应、要素价格、生产过程、财务制度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政府的严格控制。——摘编自郑有贵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材料二中国“十二五规划”时期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及其属性(部分)指标2010年2015年指标属性经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40.l55.8预期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百分点)4347预期性城镇化率(百分点)50.051.5预期性资源环境耕地保有率(亿亩)18.1818.18约束性森林覆盖率(百分点)20.3621.66约束性科技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百分点)89.793约束性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百分点)1.82.2预期性——摘编自郑有贵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新中国过渡时期对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从“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经济战略的变化及其意义。〖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工业落后,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为巩固新生政权,急需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受苏联模式影响,故从1950年开始中央对国营企业实行计划性指导,到1953年逐步扩大了统一管理、计划性产品范围,由国家统一管理,这种管理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这种严格管理体制,忽视市场作用,导致了国营企业活力有限,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2)变化:从注重经济工业化变为注重经济、资源与科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较为刚性的经济战略计划变为弹性与刚性结合的经济战略规划。意义: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注重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教育普及,提升国民素养和文化水平;注重科技创新,培养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强综合国力;结合国情并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0—1957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在具体实践中,1951年至1954年,国营企业的定额劳动资金由财政和银行分别供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析其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工业落后,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为巩固新生政权,急需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根据材料一“在’一五’期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管理、直接下达计划指标的产品由1953年的115种增加到1956年的380余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苏联模式影响,故从1950年开始中央对国营企业实行计划性指导,到1953年逐步扩大了统一管理、计划性产品范围,由国家统一管理;根据材料一“在具体实践中,1951年至1954年,国营企业的定额劳动资金由财政和银行分别供应,1955年至1957年则实行国营企业自有流动资金计划定额全部由财政拨款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管理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一“ 国营企业从原料供应、要素价格、生产过程、财务制度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政府的严格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但这种严格管理体制,忽视市场作用,导致了国营企业活力有限,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1953年10月,财政部下发《关于编制国营企业一九五四年财务收支草案各项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燃料、重工业、一机、二机、纺织”与材料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百分点)”与“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注重经济工业化变为注重经济、资源与科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材料二“1955年至1957年则实行国营企业自有流动资金计划定额全部由财政拨款的制度。”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百分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较为刚性的经济战略计划变为弹性与刚性结合的经济战略规划。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根据材料二“森林覆盖率(百分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注重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材料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百分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教育普及,提升国民素养和文化水平;根据材料二“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注重科技创新,培养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强综合国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结合国情并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19.【中国古代的大一统观念】材料“大一统”所包含的具体内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有所丰富和发展。在秦汉时期,其地理概念是指国土统一;政治概念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最高统治者;时间概念是长久统一,千秋万代江山永固。到了宋代欧阳修、朱熹等人那里,又将“正统”说纳入“大一统”理论体系之中,强调“大一统”要以“正统”或“有德”者为中心,以弥补早期“大一统”说之不足。——摘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游牧民族在进入中原之后,他们大多积极学习中原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与原有的中原政权分享或争夺正统;而从元朝到清朝,中华大一统格局得到极大的拓展和深化,向“大中国”时代迈进。——摘编自李勇刚《天下归心: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脉络》清朝创新“大一统”思想,强调“中外一家”,无“华夷”之别,内外之分。在此思想指导下,清朝废长城,拆藩篱,改土归流,内外一体治理……逐渐使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开启了一体化的新进程。——摘编自陈季君《论中国古代边疆与中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以清朝为中心》请以“大一统”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观点:“大一统”的内涵随中华文明发展及民族交融逐渐丰富。论述:“大一统”的内涵经历了从秦汉时期地理、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的统一,到宋代加入正统说,最后元明清逐渐形成华夷一体的大一统内涵。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完成了地理空间上的统一,皇帝制度、郡县制的推行,使秦朝形成自上而下严密的政治管理体系,书同文、车同轨、直道及驰道的修建推动经济走向统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自此大一统观念的内涵包括地理、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的统一。两晋南北朝的人口迁移及隋唐时期开放的民族政策推动了民族交融。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为彰显汉族政权的合法性,推动此时汉族儒学家将“正统说”融入大一统观念之中。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国,疆域辽阔,统治者积极学习中原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推动了大一统格局在空间及民族上的发展。明清政府积极治理边疆,通过制度逐步实现对边疆的直接管理,国家内部的华夷之别逐渐淡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界线逐渐打破。此时大一统的内涵包括地理空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结论:“大一统”观念贯穿中国封建王朝的始终,其内涵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及民族的交融逐渐丰富;大一统内涵的丰富,也推动多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结论探究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拟定论题。根据“‘大一统’所包含的具体内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有所丰富和发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观点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的内涵随中华文明发展及民族交融逐渐丰富。然后,进行论述。结合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进行阐述。具体来说主要是“大一统”的内涵经历了从秦汉时期地理、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的统一,到宋代加入正统说,最后元明清逐渐形成华夷一体的大一统内涵。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完成了地理空间上的统一,皇帝制度、郡县制的推行,使秦朝形成自上而下严密的政治管理体系,书同文、车同轨、直道及驰道的修建推动经济走向统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自此大一统观念的内涵包括地理、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的统一。两晋南北朝的人口迁移及隋唐时期开放的民族政策推动了民族交融。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为彰显汉族政权的合法性,推动此时汉族儒学家将“正统说”融入大一统观念之中。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国,疆域辽阔,统治者积极学习中原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推动了大一统格局在空间及民族上的发展。明清政府积极治理边疆,通过制度逐步实现对边疆的直接管理,国家内部的华夷之别逐渐淡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界线逐渐打破。此时大一统的内涵包括地理空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最后得出结论,“大一统”观念贯穿中国封建王朝的始终,其内涵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及民族的交融逐渐丰富;大一统内涵的丰富,也推动多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在古文字中是斧钺之形,斧钺是军权的象征。商王自称“予一人”,宣称他代表部众对“天”负责,又代表“天”统辖部众。周王称“天子”,具有万人之上的含义。这说明早期国家()图1金文一王图2青铜钺(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A.王权主要体现为对军队的控制 B.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血缘政治已经被地缘政治取代 D.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王自“予一人”,表明他代表部众对“天”负责,同时又代表“天”统辖部众,这体现了王权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周王称“天子”,具有万人之上的含义,进一步强化了王权的至高无上地位,这说明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D项正确;“王权主要体现为对军队的控制”主要体现部分材料,但是材料主要体现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王权的神化,没有提及王权的集中情况,排除B项;血缘政治已经被地缘政治取代发生在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两晋南北朝时期,专门培养士族官僚子弟的国子学学风极坏,其余学校教育也多流于形式;到唐开元、天宝年间,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广泛发展起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理学思想渗透 B.官学地位的衰颓C.政治局势的动荡 D.选官制度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选官,以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因为能够通过考试做官,所以推动了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的发展,所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选官制度的变化,D项正确;理学是在宋朝时期才形成的,排除A项;官学地位衰颓不意味着私学兴起,私学的广泛发展主要得益于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政治局势基本稳定,天宝后期才出现动荡,排除C项。故选D项。3.澶渊之盟以前,北宋君臣多以“夷狄”甚至“禽畜”代称辽,其地位自然低于自诩为华夏的大宋;澶渊之盟签订后,宋廷内部虽仍有将契丹视为夷狄之论,但此类称呼已不见于双方交往的官方文件中,而代之以“北朝”“大契丹”之类的称呼。北宋对辽称呼的变化体现了()A.摆脱了传统观念影响 B.夷夏观念有一定转变C.宋辽平等政治地位 D.辽朝经济军事的优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澶渊之盟之后,北宋官方对辽的称呼发生了变化,说明北宋君臣在意识上给予辽以平等地位,传统的夷夏观念有所变化,B项正确;“摆脱了”的说法过于夸张,当时北宋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排除A项;北宋是在称呼上给予辽一定的平等地位,但并不能据此说明宋辽政治地位平等,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对辽称呼的变化,并不能体系那辽的经济军事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4.唐朝的道大多东西长、南北狭,元朝行省则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的形势。上述变化源于()A.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 B.政区划分原则的改变C.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在地方设置道,而元朝时期设置行省。元朝时期为了防范地方势力的扩大,在行省设置中坚持犬牙交错的原则,由此导致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差别,所以这些变化源于政区划分原则的变化,B项正确;国家认同意识在唐朝时期同样存在,排除A项;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谈不上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排除C项;元朝虽然必唐朝的疆域扩大,但并不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5.明清时期,地主在拥有“田底权”(所有权)的前提下把“田面权”(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田面权转让、出卖以及传给子孙后代。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耕作技术革命性进步 B.政府对地主的控制减弱C.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明朝时期的土地租佃关系中,土地使用权不与所有权绑定,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出卖甚至传承,这都是新型的农业生产关系,说明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是耕作技术的进步,耕作技术还是铁犁牛耕,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和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基本不变,所以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6.丁韪翻译的《万国公法》是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写的一部国际法著作,直译为《国际法原理》,于1864年由京师同文馆刊行,此事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了解国际法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的客观需要。这反映出()A.晚清民众法律意识提高 B.近代翻译事业发展迅速C.清廷关注国际交往规范 D.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此事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了解国际法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的客观需要”可知,清政府支持刊行《万国公法》,说明清政府有了解近代外交规范的意愿,C项正确;材料中不涉及民众的态度,排除A项;仅根据一部翻译著作,不足以说明近代翻译事业发展迅速,排除B项;仅根据清政府支持刊行《万国公法》,不足以说明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7.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中国官员致书日本,要求将被俘虏的战舰“广丙号”归还,理由是该舰属于广东水师,而广东水师与这次战役无关。材料反映了()A.一些官员国家意识淡漠 B.政府管理体制混乱C.政府部门敌我意识欠缺 D.民众主权意识增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理由是该舰属于广东水师,而广东水师与这次战役无关”可知中国官员认为广东水师与甲午海战无关,据此要求日本归还广东水师的舰船,由此反映了当时中国官员国家意识的淡薄,将地方孤立于国家之外,A项正确;中国官员将地方孤立于国家之外,体现的国家意识的淡薄并不是政府管理体制混乱和敌我意识的欠缺,排除BC项;材料仅反映了官员的思想主张,没有体现民众的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8.《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表明《新青年》()A.借助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B.启蒙民众思想效果明显C.夸大西方文明的进步性 D.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新青年》杂志介绍了大量与近代科学有关的内容,这实际上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愚昧迷信的宗旨,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新青年》宣扬的内容,并没有体现对民众思想启蒙的效果,排除B项;“夸大”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要表明《新青年》宣言西方近代科学思想,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的是整个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9.下表为1905—1910年武汉地区重要报刊的创办情况。据此可知()报刊创办时间创办人情况共同点中文《楚报》1905年日知会会员主笔均传递于军学两界:“倡言大乱”《武昌白话报》1908年同盟会会员主编《湖北日报》1908年共进会会员主办《江汉日报》1908年进步留日学生创办《雄风报》1910年共进会会员主办《大江报》1910年振武学社和文学社机关报A.反清革命成社会各界共识 B.辛亥革命实际由报刊社发起C.革命党人通过报刊控制政局 D.思想宣传为政治革命的先导〖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911年爆发了由新军发起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等参与的武昌起义。材料表明在此之前,武汉出现了大量提倡革命的报刊,这说明思想宣传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革命派的反清主张,无法得出“反清革命成为社会各界共识”的结论,排除A项;辛亥革命由革命派人士发起的,不是报刊社发起的,排除B项;当时的政局并不是由革命党人控制的,排除C项。故选D项。10.1926年7月,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军事运动议决案》强调:“中国目前是带民族革命色彩的军事势力与反动军阀武装冲突的剧烈时期”,“本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党,随时都须准备武装暴动的党,在民族革命的进程中,应该参加武装斗争的工作,助长进步的军事势力,摧毁反动的军阀势力,并渐次发展工农群众的武装势力”。此次会议()A.保证了国民大革命的胜利 B.直接推动南昌起义的爆发C.成为国共合作破裂的根源 D.对革命形势作出正确判断〖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在这次会议上,认识到当时中国革命主要是通过武装斗争摧毁反动军阀实力,同时发展工农群众武装势力,这一认识是对革命形势做出了正确判断,D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南昌起义是在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并不是这次会议直接推动的,排除B项;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在维护国共合作,共同反对反动军阀,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表为1937—1944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统计表。据表可知()年份1937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粮食产量(单位:万石)111.6122.1175.4152.6145.6148.4181.2181.7增长指数100109.4157.2136.7130.5133.0162.4162.8——摘编自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问题研究》A.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B.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扩大C.根据地反围剿的物资充足 D.土地革命调动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1944年(中国)。图表是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生产中粮食的产出情况,根据表格可以看到边区粮食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A项正确;材料只能看出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不能证明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状况,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粮食产量,物资充足说法有误,排除C项;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的是土地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12.在淮海战役中,动员了华东、中原、华北区的543万民工,21万副担架,88万辆大小车,35万副挑子,77万头牲畜,8500余艘民船,共计运送粮食96000万斤,将前线11万名伤员转运后方。运输物资最远自千里之外起运,主要以人力运至前线,期间还需克服种种自然与人为的困难。这反映出()A.较强的组织能力 B.民众爱国救亡意识日益觉醒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D.淮海地区有充足的人力物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在淮海战役中,组织了大量的民工,将大量物资转运到前线,这体现了中共较强的组织能力,A项正确;淮海战役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与爱国救亡意识不符,排除B项;淮海战役是在解放战争期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早已经破裂,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共较强的组织能力,并不是在说明淮海地区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排除D项。故选A项。13.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和东欧国家为对象的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中苏贸易在中国外贸总额中的比重由1950年的26%上升到1953年的70%。1952年底,英国、日本、法国、智利、联邦德国等国家与中国签订贸易协定、协议合同,总值达2亿美元以上。1955年,中国对西欧国家的贸易额比1952年增长了3倍。这表明新中国()A.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B.淡化了意识形态对外贸的影响C.冲破了“苏联模式” D.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题意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对外贸易的对象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说明新中国并不以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对外贸易的标准,淡化了意识形态对外贸的影响,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才打开外交新局面,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特点,并不能说明冲破了“苏联模式”,排除C项;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不意味着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4.中共中央于1979年4月召开的工作会议认为:“鉴于在最近几十年内,国民经济将以调整为中心,城市改革只能在局部领域进行,认真调查研究,搞好试点……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这些方针政策()A.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推动城市率先开始进行改革C.尊重了经济改革的客观规律 D.带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城市改革只能在局部领域进行,认真调查研究,搞好试点……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可知这次会议主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这是尊重经济改革客观规律的表现,C项正确;这些政策只能体现对经济改革客观规律的尊重,并不能说明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且这一时期依然要求以计划经济为主,排除A项;我国的经济改革是在农村率先展开的,排除B项;我国是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15.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外示范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技术成果示范带动超过450万亩。材料说明中国()A.农业生产技术已领先世界 B.展现出了大国的责任担当C.解决了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D.积极推动国家之间的合作〖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6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为亚非拉提供了大量的粮食援助和技术支持,展现出我国大国担当,B项正确;农业生产技术已领先世界说法有误,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国的援助,未涉及国家之间的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传承与变革】材料一东周至秦朝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对后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巨大且深远的影响。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转型。在此之前,中国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帝王集权的时代。这一重大转变,被史学家称为“周秦之变”。——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材料二针对有一种“唐宋变革”理论把唐、宋两代分割为二,唐为贵族政治,宋一变而为君主独裁,同时其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近代化”了的情况,然而经济史观、文化史观下的景象,与“制度史观”看到的景象未必相同。唐宋两朝的政治体制的相似性大于相异性。其间虽有变化,但其变化幅度,未必就比秦汉四百年的变化幅度更大,更达不到所谓“变革”的程度。而且,此期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若干新现象,看上去与西欧近代有点儿相似,但总体仍然从属于中国史的内在演化规律,不具西欧的那种“近代化”的意义。——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序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的表现。(2)根据材料指出两次变革的相同点,并评论关于“唐宋变革”的观点。〖答案〗(1)周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加强;周的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高度集权,秦实行皇帝制度,专制主义强化;周是集体劳作的奴隶制经济,秦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周注重礼乐与德治的作用,秦注重法治的作用等(2)相同点:主要着眼于制度考察;变革前后差异大,影响深刻评论:其一:我认同唐宋变革,“唐宋变革”不是把唐、宋两代分割为二,也不限于政治上的变化。政治制度上,宋朝重文抑武,根治割据;扩大科举取士,平民参政,唐朝残存的士族政治消亡。继唐朝均田制废除,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宋朝“不抑兼并”,租佃制发展,佃农是国家编户,与主户相同,改变前朝的附庸模式。城市坊市制度自宋被彻底打破,市民阶层壮大,社会地位提高。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懈、贱民阶层缩小。经济格局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货币符号化。外贸形成海路为主,主销瓷器的格局。思想文化上,理学兴起,三大发明取得突破,文艺走向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历史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唐宋变革”切实存在,当然不是西欧那种“近代化”。其二:我认同唐宋两朝历史虽有不同,但总体上仍然从属于中国史的内在演化规律,不具备西欧那种“近代化”的意义。政治方面,在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宋代创立了二府三司制,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并未出现了近代民主制度;经济方面,宋代手工业、商业较唐朝均有长足发展,但这都建立在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且未产生机器化大生产;文化方面,宋代文化更具平民化、通俗化特色,但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价值取向变化的反映,是封建政治、经济的反映,不具备近代化色彩。〖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帝王集权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加强并且周的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高度集权,秦实行皇帝制度,专制主义强化;根据材料“在此之前,中国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可知,周注重礼乐与德治的作用,秦注重法治的作用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是集体劳作的奴隶制经济,秦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与认识类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帝王集权的时代”与材料二“针对有一种‘唐宋变革’理论把唐、宋两代分割为二,唐为贵族政治,宋一变而为君主独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着眼于制度考察并且变革前后差异大,影响深刻。第二小问评论,根据题干“评论关于‘唐宋变革’的观点”结合所知识可知,可以从认同与不认同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认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把唐、宋两代分割为二,唐为贵族政治,宋一变而为君主独裁”可知,我认同唐宋变革,“唐宋变革”不是把唐、宋两代分割为二,也不限于政治上的变化;根据材料“同时其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近代化’了的情况,然而经济史观、文化史观下的景象,与‘制度史观’看到的景象未必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经济制度,经济格局,思想文化角度上分析。从政治制度看,政治制度上,宋朝重文抑武,根治割据;扩大科举取士,平民参政,唐朝残存的士族政治消亡;从经济制度角度看,继唐朝均田制废除,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宋朝“不抑兼并”,租佃制发展,佃农是国家编户,与主户相同,改变前朝的附庸模式;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城市坊市制度自宋被彻底打破,市民阶层壮大,社会地位提高。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懈、贱民阶层缩小;从经济格局看,经济格局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货币符号化。外贸形成海路为主,主销瓷器的格局;从思想文化角度看, 思想文化上,理学兴起,三大发明取得突破,文艺走向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由此可知,历史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唐宋变革”切实存在,当然不是西欧那种“近代化”。从不认同角度看,根据材料“ 其间虽有变化,但其变化幅度,未必就比秦汉四百年的变化幅度更大,更达不到所谓‘变革’的程度”可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其间虽有变化,但其变化幅度,未必就比秦汉四百年的变化幅度更大,更达不到所谓‘变革’的程度”我认同唐宋两朝历史虽有不同,但总体上仍然从属于中国史的内在演化规律,不具备西欧那种“近代化”的意义;从政治角度看,政治方面,在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宋代创立了二府三司制,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并未出现了近代民主制度;从经济角度看,经济方面,宋代手工业、商业较唐朝均有长足发展,但这都建立在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且未产生机器化大生产;从文化角度看,宋代文化更具平民化、通俗化特色,但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价值取向变化的反映,是封建政治、经济的反映,不具备近代化色彩。17.【抗日战争】材料一1937年9月2日,在陕西富平庄里镇召开抗日誓师大会,正式宣布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零师……街上都挂了青天白日的旗帜祝贺。其中贺总指挥(贺龙)训话:10年前我们为什么丢开白帽子戴红帽子,今天为什么收起红军帽子戴国民革命军帽子。过去因为国民党叛变革命,今天为了抗日,我们戴国民革命军帽子没有关系,只要是为民族解放的事,老子穿花裤子都可以的。——摘编自《王恩茂日记·上》材料二1931年,我在西丰县四区阜丰村小学读二年级。“九一八事变”好几天后,见到报纸才知道发生了事变。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开始学日语,地理只讲东北三省的,历史只靺鞨、高句丽还有辽、金、清东北少数民族系统的,使东北人从小就忘记中国的地域和五千年中华历史。1939年我初中毕业,考入了奉天第五国民高等学校。那时,每天都有日语课,我们这样的学生大都可以用日语说日常用语,可以听日本人讲课——除了“共存共荣”就是什么“王道乐土”,是日本人把“满洲人”(他们不说东北人)从水深火热之中救了出来,什么“天照大神”“天皇陛下皇恩浩荡”等愚民话语。反正是教我们崇拜日本人,连到奉天上街经过日本神社和忠灵塔都必须停下来脱帽敬礼。——冯志良口述(注:冯志良,男,汉族,1921年2月16日出生于辽宁西丰县。参加过反满抗日组织“仙洲同盟”和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社会部长春情报工作组的活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2)根据材料指出日本侵华的方式,并谈谈日记与口述史在历史研究中的史料价值及应注意的问题。〖答案〗(1)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对峙结束,开始走向合作;卢沟桥事变后,中共向国民党递交国共合作宣言;改编军队,接受国民政府统一指挥。(2)方式:军事侵略、奴化教育。日记记录是作者当天亲历的事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作为研究相关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口述历史者是历史的亲历者,其口述历史属于回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作为研究相关历史的补充史料。日记和口述史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使用时要注意甄别,需同其他史料进行佐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根据“ 10年前我们为什么丢开白帽子戴红帽子,今天为什么收起红军帽子戴国民革命军帽子。过去因为国民党叛变革命,今天为了抗日,我们戴国民革命军帽子没有关系,只要是为民族解放的事,老子穿花裤子都可以的”和所学内容可知包括召开瓦窑堡会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递交国共合作宣言、接受国民政府对中共军队的改变和指挥等。【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见到报纸才知道发生了事变”、“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开始学日语,地理只讲东北三省的,历史只靺鞨、高句丽还有辽、金、清东北少数民族系统的,使东北人从小就忘记中国的地域和五千年中华历史”等信息可知,日本侵华方式包括军事侵略和奴化教育。材料一是日记,材料二是口述,综合所学可知,日记记录是作者当天亲历的事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作为研究相关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口述历史者是历史的亲历者,其口述历史属于回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作为研究相关历史的补充史料。但是日记和口述史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使用时要注意甄别,需同其他史料进行佐证。18.【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材料一在“一五”期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管理、直接下达计划指标的产品由1953年的115种增加到1956年的380余种。而“计划一经批准,一般不予修改”。1953年10月,财政部下发《关于编制国营企业一九五四年财务收支草案各项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燃料、重工业、一机、二机、纺织……等各个部门所属的国营企业“基本建设支出、技术组织措施费、新产品试制费、零星固定资产购置及各项事业费,均属经济拨款之范围,应悉数列入财政收支计划‘预算拨款’的有关项目内”。在具体实践中,1951年至1954年,国营企业的定额劳动资金由财政和银行分别供应,1955年至1957年则实行国营企业自有流动资金计划定额全部由财政拨款的制度。国营企业从原料供应、要素价格、生产过程、财务制度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政府的严格控制。——摘编自郑有贵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材料二中国“十二五规划”时期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及其属性(部分)指标2010年2015年指标属性经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40.l55.8预期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百分点)4347预期性城镇化率(百分点)50.051.5预期性资源环境耕地保有率(亿亩)18.1818.18约束性森林覆盖率(百分点)20.3621.66约束性科技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百分点)89.793约束性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百分点)1.82.2预期性——摘编自郑有贵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新中国过渡时期对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从“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经济战略的变化及其意义。〖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工业落后,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为巩固新生政权,急需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受苏联模式影响,故从1950年开始中央对国营企业实行计划性指导,到1953年逐步扩大了统一管理、计划性产品范围,由国家统一管理,这种管理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这种严格管理体制,忽视市场作用,导致了国营企业活力有限,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2)变化:从注重经济工业化变为注重经济、资源与科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较为刚性的经济战略计划变为弹性与刚性结合的经济战略规划。意义: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注重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