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泉州市新侨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16分)用心、用灵魂守望,也许不需要理由,当然还是有原因的。去青藏高原,你的第一感觉就是天离着人近了。原来那青冥邈远的天,那神圣的、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中由衷崇敬的天,离我们不知不觉地近了。所以,即使是一个纯粹的无神论者,内心中也难免会产生一种神圣的感觉:平常里幽邃深远、神秘莫测的天,在那里变得湛湛蓝蓝、纯纯净净,变得一尘不染,她倒映在水里,一大块碧玉般,将水浸泡得温温润润、清清澈澈;并且那原本遥不可及的天,在那里反而显得亲近、柔和却不可亵渎。你只需要静静地望着她,就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就像自自然然地投入母亲的怀抱,思想也跟着变得幽邃、邈远而纯净;原本浊重的心灵与思想,会变得飘逸、轻灵;原本压抑的心,会觉得轻松、释然、坦荡。青藏高原的天,会像一位慈祥和善的母亲,接纳你,包容你,以至于不知不觉地融化你,让你成为她的一部分。我的第二故乡内蒙古也是高原,我也一样地怀着崇敬,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对大自然尤其是对宇宙的崇敬心情来敬畏天。那里的人们将天称作腾格里,在人的眼里当然是神秘、神圣、不可亵渎的,但是,他太遥远了,他让我感觉到什么叫做高深莫测,什么叫做遥不可及,什么叫做法相庄严,什么叫做拒人于千里之外!在腾格里面前,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人的渺小与微不足道:我感受不到自己的尊严,感受不到思想的独立,感受不到他对我的亲切,对他,只能怀有感激与崇敬,只能用战栗的敬畏之心来礼待。如果说青藏高原的天是人的灵魂与思想的慈母,腾格里就只能是严父了。有趣的是,天与地似乎总不一样。青藏高原的天让人感到纯净、亲近、和蔼,甚至如沐春风;青藏高原的大地却显得峻厉、严酷。你要是猛然间看到青藏高原的地理地貌,一定是有棱有角的。那份棱角分明,让你自然而然地就会心生敬畏、退缩;而那份直耸苍穹的高大,甚至让人联想到傲慢,人在他的面前,会觉得非常有必要敬而远之,否则,随时会有被戳穿、刺透的可能。而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总是闪烁着冷冽的光,分明在向人暗示甚至昭告着:膜拜可以,但不要轻易启动接近的妄想。曾经,被雪山的纯美与崇高征服,实在压抑不住接近的愿望。终于,历尽了千难万难,勉力靠近了雪线,我却已经被压迫得喘不上气来,这样狼狈的代价让我终于明白:青藏高原的崇高不是我这土屑灰尘一般微不足道的生物可以随意接近的;而青藏高原的河水湖泊,纯净到了圣洁的地步,你不敢用手掬一捧,那样她就会让你自责,让你自惭形秽,觉得是你的肮脏的俗手玷污了她,是不可宽恕的。所以总觉得,青藏高原的大地又让人懂得了庄严与神圣。无论是青藏高原还是内蒙古高原,无论是青冥苍天还是浑莽大地,山水自然给予我们的,既有丰厚的物质馈赠,我们得心怀感激地领受;也有无限的精神启迪,我们得更虔诚的去领悟;尤为重要的还有,明净的自然转化成了纯净的情感,纯真的灵魂积淀为浑厚的文化,而所有这一切,无论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我们都得去守望,那里是我们灵魂的皈依,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0年第11期,有删节)
18、在作者的眼里,青藏高原的“天”有着怎样的特点?(3分)
19、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青藏高原的“天”的,请简要分析。(4分)
20、文章开头说“用心、用灵魂守望,也许不需要理由,当然还是有原因的”,阅读全文,说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4分)
21、文章最后说,“那里是我们灵魂的皈依,是我们精神的家园”,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思考。(5分)
参考答案:18.湛蓝、纯净、亲近、柔和、不可亵渎,能使人的思想,心灵变得幽邃,纯净、飘逸、轻灵、轻松、释然、坦荡。(本题3分,答出“湛蓝、纯净、亲近、柔和、不可亵渎”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答出作用大意得1分)19.①作者自己来到青藏高原对这里的“天”的认知和感受。②与内蒙古草原的“天”级青藏高原的“地”作对比。(。学生如果从正面与侧面的角度回答且分析合理也可的满分,如果学生从其他家督进行合理分析,也可适当给分)20.①大自然给予我们物质方面的馈赠和精神方面的启迪;②同时明净的自然转化成了纯净的情感,纯真的灵魂积淀为浑厚的文化。(本题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1.略(本题5分,答案可以富有个性化,但必须注意两点,结合文本内容3分,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2分)2.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16—19题目。(16分)转
身李汉荣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在旅途上,这“转身”的频率更高,体验更多,一转身,那个清丽的少女不见了,她失踪于汹涌的街市人潮;一转身,那个少妇不见了,她那么端庄,贤淑写满了她的表情,然而,呼啸的列车载走了她;一转身,那个我极少见到的“经典老者”------满头银发,一身素净,眉宇间透出气定神闲的沉静和慈祥的他不见了,车门关闭,车轮转动,不知把他带向何方,我甚至没有看清他的背影。
那一次我在北京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你,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只看见攒动的人头,波动的各色衣服……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鲜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小儿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为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我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她肯定知道我注意到了她,那么,在岔路口,在她转身的时候,她是否知道,不远处,有一位陌生的叔叔,他眺望的眼睛?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16.“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这个词用得巧妙,请简要说明(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描写的角度看,第四段写到的那个“年轻人”与上文提到的“她”“少妇”“老者”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五段开头对“秦岭山路”的景物描写,作用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一转身”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9.(1)把“一转身”当做行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2)强调时间、过程的流逝之快;(3)反复点题,突出中心,表明本文提醒人们珍惜时光,珍视人际交往,珍爱生活的主旨。3.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莫言——不倦的探索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莫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还认为,“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红高粱》被称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再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奠言的作品在主体意向非常充分的视角下展现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莫言说:“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莫言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称:“我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他说:“我从1976年当兵正式开始写作,最初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1981年5月,我的小说终于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莫言还承认自己受过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莫言逐步意识到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跟着西方走,最后还是要回到追求民族化写作上。《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写作过程中的产物。故乡不局限于这片乡土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获奖后莫言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莫言谈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故乡是很重要的。1984年上军艺以前,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到了《透明的红萝卜》阶段之后,一想到过去,想到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门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故乡情结、故乡记忆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
现在莫言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小说都讲究有故事和典型人物,但写了30年,故事也都写得差不多了,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就像我写高密县,但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它可以作为一种风景,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我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越是经典越耐得住重读《纽约时报》著名书评人M.Yhomaslnge在《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对此,莫言表示,“很多书出版时要引用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持反对意见。我觉得抬得太高了,鲁迅、老舍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认为衡量一个作家才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作家有没有创造一种独特的文体,而鲁迅、老舍都是创造了一种独特文体的作家。鲁迅的文体再放50年依然不会过时,老舍的文体中对北京方言、土语的改造,依然是了不起的。他们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莫言作品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小说语言,评论家季红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分析。首先是大量的民间口语进入语言;其次通过在传统的经典典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找来的东西以及从民间戏曲学来的东西。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0月13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对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他又认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中国还有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被世界所认可。B.从阅读和模仿开始,在写作形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再追求个性化写作,这是普通文学爱好者的必由之路。C.莫言对故乡的感情是深厚的,而且对故乡和文学有了新的理解,他不仅仅局限于高密县这片乡土,而是要把写作内容扩展到国内、国外。D.国外有位评论家说:莫言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也是世界级的作家,莫言反对这个说法,表现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E.本文多处引用了莫言的原话和他人对莫言的评价,内容丰富,客观真实,富有感染力,也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莫言作品的主要特色和影响。(2)根据文意,请简要分析莫言作品的主要特点。(6分)
(3)作为作家,莫言有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5)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原因有很多,请你就“阅读与写作”“故乡与文学”“民族与个性”三方面的理解,任选—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1)(5分)AE
【评分标准】答E得3分,答A得2分,答D得1分,答BC不给分。
B项原文说我“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的只是“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也并没有说是“必由之路”。C项文中“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而不是“对故乡和文学有了新的理解”;“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是说莫言把国内、国外故事变成发生在高密县的故事。D项文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原文不是肯定的。(2)(6分)①从主题看,展现了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他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很多素材来源于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县。②从表现手法看,他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且以心理活动描写见长。③语言方面,大量民间口语进入作品,并从经典作品、民间戏曲等学习语言,使他的文字富有个性。
【评分标准】每点3分,答对2点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3)(6分)①谦虚,为人低调。尽管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但是他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②不断学习和创新。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而且还表示今后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③有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忠诚的写作态度。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能沉下心来,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8分)观点一:阅读经典对写作有促进作用。理由:①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模仿的对象,莫言最初写作,都是模仿外国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②优秀作家的作品,是学习的对象,莫言的语言,就是从传统的经典《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学来的。③优秀作家作品是后来者学习的榜样,如莫言认为如鲁迅、老舍创造了独特的文体,他们的作品值得反复阅读。他阅读了福克纳、马尔克斯等人的作品,奠定了他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观点二:故乡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故乡和文学关系密切。理由:①故乡的文化元素渗透到作品。莫言的作品都留有他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的文化元素,甚至决定了他的作品风格。②故事素材和人物原型离不开故乡的影子。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他的作品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③故乡能激发写作灵感。莫言写不出作品时,想到过去,想到故乡,文思如泉涌。
观点三:个性化的民族的作品才是世界的。理由:①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特色的作品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莫言的作品展现的是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正是体现了这个特点。②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一条道路。就像莫言写高密县,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③个性化的民族的作品会成为经典。莫言最初多是模仿,他意识到作品要有自己的特色,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包括个性化的语言。
【评分标准】任选一个方面作答。观点鲜明得2分;理由充足得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循少婴家难,流放海隅,吴平,乃还本郡。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国相丁乂请为五官掾。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后为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回避岁月,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赵王伦篡位,转侍御史,辞疾去职。后除南中郎长史,不就,会逆贼李辰起兵江夏,征镇不能讨,皆望尘奔走。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冰大将抗宠有众数千,屯郡讲堂。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循迎景还郡,即谢遣兵士,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以循为丹阳内史。循辞以脚疾,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敏竟不敢逼。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及敏破,征东将军周馥上循领会稽相,寻除吴国内史,公车征贤良,皆不就。廷尉张闿住在小市,将夺左右近宅以广其居,乃私作都门,早闭晏开,人多患之,论于州府,皆不见省。会循出,至破冈,连名诣循质之。循曰:“见张廷尉,当为言及之。”闿闻而遽毁其门,诣循致谢。其为世所敬服如此。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循不就。(选自《晋书·贺循传》,有删改)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教大行,邻城宗之
宗:尊崇B.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
略:侵占C.循少婴家难
婴:缠绕,遭遇D.及敏破
破:突破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
申之以孝悌之义B.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C.论于州府,皆不见省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以循为丹阳内史
既自以心为形役10.下面全能表现贺循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①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
②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③转侍御史,辞疾去职
④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⑤公车征贤良,皆不就
⑥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循不就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④⑤⑥
D.①②⑥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4分)译文:(2)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4分)译文:(3)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4分)译文:参考答案:去就任。恰逢叛贼李辰在江夏起兵,朝中的大将军都不能征讨,个个都望风而逃。李辰的另一个统帅石冰侵占扬州,赶走了会稽相张景,用以前的宁远护军程超代替了张景,用张景的长史宰与领受了山阴县令之职。石冰的大将抗宠拥有军队几千人,驻扎在州郡的讲堂里。贺循将檄文转交给抗宠,向他陈说了叛逆归顺的利弊,抗宠于是逃走,程超、宰与都投了降,整个州郡完全平息。贺循迎接张景回到会稽郡,贺循当即感谢打发了兵士,闭门不出,论功报赏的事,他一概不参与。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B.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C.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D.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钜公,本文中指天子。这个词语还有“王公大臣”和“巨匠、大师”的意思,如:“一时元老钜公,多出其门”,“云是东京才子,文章钜公”。B.丁父忧,意思是“遭逢父亲丧事”。服阙:阙,终了。服阙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C.许氏《说文》,指的是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词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词典,对文字学影响深远。D.故事,旧事,前例。如课文中学过“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1)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5分)(2)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5分)参考答案:4.C5.C(第一部词典是《尔雅》)6.D(原文“诸生贤者,亲若同辈”,是对待门下贤能的学生,亲如同辈之人)7.(1)朱先生性情刚直,痛恨邪恶的人和事。庸俗的人不敢登他的门,出身寒微而有才能的人有一点优点,他就赞不绝口。(“刚肠”、“俗流”、“寒”、“畯”、句子大意,各1分)(2)朱先生写文章效仿司马迁、班固,尤其在叙事方面擅长。书法上参悟通晓六书之法,具有隋朝以前的字体、格局。(“迁”、“固”,“参”,“通”,“体格”各1分,句子大意1分)【参考译文】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北京大兴人。九岁进入京城,十三岁通晓《五经》,以会写文章而出名。先生年少时才智超群,神采绝俗,天赋的卓绝的品性超过一般人。他和他的弟弟文正公石君珪,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被天子赏识。等到父亲死后回家守孝,守孝期满,不肯出仕,想游览名山大川。适逢文正公入宫拜见皇上,皇上询问道先生,先生才不敢又托病为理由引退,对他的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又上奏请求朝廷采集抄录《永乐大典》散失的书,皇上看到奏章,认为这个提议有不凡之处,于是命令开四库全书馆,亲自写了诗来纪念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文字传抄有很多错误。上奏请求仿照汉朝熙平年间、唐朝开成年间先例,选择儒臣校正,在太学立石碑,要遵循圣谕慢慢实行,于是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在家里藏着。在这时皖、闽的读书人闻已发未尽、识见广博的言论,才知道接受这些根基性的学问,天下喜好学术能写文章的人,都仰慕跟随先生游学。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这些人,对于经术训诂之学研究很深,没得志时都在先生幕府,最后因为撰述文章在当时闻名,大概是从先生这里引起的。先生性情刚直,憎恨邪恶。庸俗的人不敢到他门前,出身寒微而有才能的人有一点优点,他就赞不绝口。他在京城,拉着酒向他求教的人驾车留下的车辙都在大路断了;所到的地方,跟随他游学的有数十上百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他在安徽担任督学时,上奏朝廷表彰婺源原来的读书人江永、汪绂等,在乡贤祠祭祀他们的灵位,来勉励质朴好学的士人。在福建,和弟弟朱珪相继任职,一时传为盛事,而福建拉着车辕挽留他跑着送他的士人,绵延数百里不断绝。后来文正公主持文教,天下的名流都得到暗中提拔,这些人大多是先生赞赏意气相投的,故世人称考据经书喜欢古代的事物的士人是“朱派”。先生一辈子考核研究古代事务,又喜欢金石文字,说这些可以可证佐经史。他写文章模仿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领悟通晓六书,有隋以前的体制格局。(家中)藏书万卷,家中客人常满座,谈论的东西使世人折服。他到达著名山川,搜寻奇特的东西,欣赏美丽的景色,京城的人士传诵吟咏,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止。(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先生为人坦荡没有城府,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务、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当学政时,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情谊深厚,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张温,吴郡吴人也。温少修节操,客貌奇伟。权闻之,以问公卿曰:“温当今与谁为比?”大司农刘基曰:“可与全琮为辈。”太常顾雍曰:“基未详其为人也。温当今无辈。”征到延见,文辞占对,观者倾竦,权改容加礼。罢出,张昭执其手曰:“老夫托意,君宜明之。”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时年三十二,以辅义中郎将使蜀。权谓温曰:“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于蜀。行人之义,受命不受辞也。”温对曰:“臣入无腹心之规,出无专对之用,惧无张老延誉之功,又无子产陈事之效。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温至蜀,诣阙拜章,蜀甚贵其才。
还,顷之,使入豫章部伍出兵,事业未究。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艳亦吴郡人也,温引致之,以为选曹郎,至尚书。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权幽之有司,下令曰:“昔令召张温,虚己待之,既至显授,有过旧臣,何图凶丑,专挟异心!呜呼温也,免罪为幸!”将军骆统表理温,乞恕之,权终不纳。后六年,温病卒。二弟祗、白,亦有才名,与温俱废。(节选自《三国志?张温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B.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C.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D.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进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古代官职任用语,指授予官职,“授”“除”“摄”“封”也表此意。B.行人,对使者的称呼,奉命前往四方出使他国,也掌管接待诸侯使者之礼。C.部伍,既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军队,文中使用的是第二个意思。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级官吏各有专司,故称有司。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温少修节操,声名远扬。朝中公卿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纷纷表示愿与他结交,孙权也对他礼遇有加,非常信任。B.张温受命出使,娴于辞令。他用既谦虚又透彻的分析劝慰消解孙权对蜀国的担忧,出使时又赢得了蜀国对他的尊重。C.张温才高名显,招致嫌忌。张温使蜀遭孙权猜忌,孙权借张温与改革弊政却遭祸的暨艳等人有往来的由头,治了他的罪。D.张温始兴终废,为才所累。他以才名被孙权发掘重用,又因才高被猜忌冶罪,侧面折射了统治者对待贤才上的得失。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2)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参考答案:9.B
10.A
11.A
12.(1)您(本来)不适合出使远地,(但是我)担心诸葛亮不了解我和曹氏互通心意的原因,所以委屈您前去出使。(2)孙权既暗中怀恨张温赞赏蜀国政治,又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都被他的德行才能迷惑,担心(他)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想着用什么方法来中伤他。9.试题分析:“怨愤之声积”和“浸润之谮行”句式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A、D两项;“爱憎不由公理”意为“爱憎不出自公理”,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10.试题分析:“摄”不表授予官职,指暂代官职。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摄”不表授予官职,指暂代官职。11.试题分析:“朝中公卿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纷纷表示愿与他结交”于文无据,文中只写到张昭对刘温的亲近之意。12.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宜”译为“适合”,“所以”译为“原因”,“通意”译为“互通心意”,“以故”译为“因此”,“屈”译为“委屈”,“阴”译为“暗中”,“衔”译为“怀恨”,“炫惑”译为:迷惑“,“为己用”译为“为自己所用”,“有以”译为“有用来”。参考译文:张温,是吴郡吴县人。张温从小就修养名节操守,容貌奇异伟岸。孙权听闻他的声名,就询问朝中大臣说:“张温能和当今何人比肩?”大司农刘基说:“可与全琮同等。”太常顾雍说:“刘基不详细了解张温的为人。张温当今无人可比。”(孙权于是)征召(张温)请与相见,(张温)谈吐文雅对答如流,旁观者倾慕震惊,孙权为他改变态度重如礼仪。召对完毕出官,张昭握着张温的手说:“老夫把心意托付给你,你应该明白。”(于是孙权)任命(张温)为议郎、选曹尚书,又升为太子太傅,很受信任和器重。(张温)三十二岁时,凭借辅义中郎将(的身份)出使蜀国。孙权对他说:“您(本来)不适合出使远地,(但是我)担心诸葛亮不了解我和曹氏互通心意的原因,所以委屈您前去出使。如果山越之患全部消除,(我们)便会对曹丕大举进攻。使者的道义,是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不必受上级指令的约束。”张温回答说:“我在朝廷之内没有过亲信大臣的谋划,出行外交没有独自应对的才能,恐怕没有春秋晋大夫张孟播扬国家声誉的本事,又没有晋国子产阐述事理的能力。然而诸葛亮见识通达,精于谋划,必定了解您的神明思虑和屈伸权宜之计,加上朝廷天降恩惠,推测诸葛亮的心,一定不会有什么猜疑。”张温到蜀国后,前往宫廷呈上表章,蜀国颇为看重张温的才干。回国不久,被派进豫章郡的部队出征作战,但他对军功没有追求。孙权既暗中怀恨张温赞赏蜀国政治,又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都被他的德行才能迷惑,担心(他)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想着用什么方法来中伤他。正碰上暨艳事件发生,于是借此机会揭发检举涨温。暨艳也是吴郡人,由张温把他引荐入朝,被任命为选曹郎,官至尚书。暨艳生性清高严厉,喜欢发表清正的言论,因见当时郎署风气混浊杂乱,大多官员不称职,想将良莠分开处置,贤能、愚劣区别使用。于是愤怨之声积聚,诬毁谗言四起蔓延,竞相控告暨艳和选曹郎徐彪,(说他们)擅自任用徇从私情,爱憎不出自公理,暨艳、徐彪都因此而被定罪赐死。张温向来与暨艳、徐彪意见相合,常有书信来往,互相来往问候,于是又判张温有罪。孙权将他软禁在有关官吏处,下令说:“过去下令征召张温,留下官位虚心等待他来,来后授予高官,超过(一般)旧臣,哪里料到(他)竟如此凶坏,专生图谋不轨之心!哎呀张温,免(你)死罪作为(你的)幸运!”将军骆统上表为张温申辩,请求宽恕他,孙权最终没有采纳(骆统的意见)。六年后,张温因病去世。他的两个弟弟张祗和张白,也很有才干名望,同张温一起被废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馒头是中国人的主食之一。相传馒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后,馒头成为大众食品,广义的馒头类食品包括包子、花卷、烙饼等发酵面制食品。B.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冰湖溃决的危险性增大,引发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C.有读者给记者打来电话反映,在隆化县境内的一块指示牌上,将“董存瑞烈士陵园”写成了“董存瑞烈土陵园”。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新版
- 2025年河北省秦皇岛市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完整版
- 送配电线路工(配电)-中级工试题与答案
- 2025年湖南工商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1套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 2025年扫瞄隧道显微镜合作协议书
- 2024元洪两国双园(福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中国黄金企业领导人员岗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7 故事二则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2025年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用电检查与稽查》课件
- 2024.8.1十七个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手册(值得借鉴)
- 缺血性心脏病麻醉
- 幼儿园大班音乐《歌唱春天》课件
- 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电影《白日梦想家》课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 小红书的运营技巧培训
- 充电桩项目简介(范文)
- 新版中国食物成分表
- 《ISO 41001-2018 设施管理- 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专业解读与应用指导材料之9:“6 策划-6.2 设施管理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雷泽佳编制-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