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中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案例:什刹海(论文)为例14000字】_第1页
【电视剧中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案例:什刹海(论文)为例14000字】_第2页
【电视剧中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案例:什刹海(论文)为例14000字】_第3页
【电视剧中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案例:什刹海(论文)为例14000字】_第4页
【电视剧中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案例:什刹海(论文)为例14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视剧中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案例—《什刹海》为例目录TOC\o"1-3"\h\u5133摘要 I22460第1章绪论 110137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300501.1.1选题背景 161021.1.2选题意义 2317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8741.2.1民俗文化现状 3229191.2.2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 3102061.2.3民俗文化现状的对策 3222751.2.4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意义 417611.3研究方法 5169201.4创新点 524770第2章《什刹海》中民俗文化的展现 633972.1三种民俗文化的展现 6149542.2团圆的中秋 751772.3感恩的腊八 899472.4祈福的灶祭 918027第3章《什刹海》中体现的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 11126793.1“尚圆”精神 11251483.2“感恩”精神 12326493.3“祈愿”精神 12159563.4凝聚作用 1316453第4章《什刹海》中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575964.1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 15130664.2《什刹海》中民俗文化传承的困境与担忧 15228304.3如何传承与发展 17269第5章总结 1821245参考文献 20摘要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带有地域特色的个性文化。它传达了一个地区典型的、个性化的文化形象。北京历史悠久,民俗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电视剧《什刹海》中,就将老北京的民俗文化呈现地淋漓尽致。分别从中秋、腊八与祭灶三个节日展现了电视剧《什刹海》中塑造和传播的出的北京这一地域文化形象,通过塑造一个典型的形象来唤起断裂的历史记忆。电视剧《什刹海》用过塑造地方文化形象,来展现北京这一地区群体生活气象与精神风貌。一个地区的文化现象,往往能代表着这个地区的本质和内涵。文章通过分析电视剧《什刹海》中民俗文化的表现方面,可以研究其中隐藏的中华化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关键词:《什刹海》;民俗文化;北京民俗;地域文化;精神内涵第1章绪论民俗创造于民间,也传承于民间。它被人们世代相传。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和意识。民俗的传承靠人们的信仰、传袭的力量和人们习惯的势力这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也让民俗具有了一定的约束力。基于此,民俗文化才可以传承下来,并且是相对稳定的。民俗文化,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国民品性、精神风貌、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民俗文化具有群聚效应,与社会具有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之间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精神,造就了民族品格,增加了民族的凝聚力。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文化深邃璀璨,博大精深。而历史悠久的北京,他的文化更是底蕴十足,将中国各地、各层次的人的特点融合成了别具一格的北京文化。在北京文化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两大文化就是宫廷文化和民俗文化。在此,本文就北京作为三朝古都的文化精神风貌进行归纳整理。从电视剧《什刹海》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节日对老北京民俗文化进行展现,以呈现出一个相对齐全的北京民俗文化的特征。1.1选题背景与意义1.1.1选题背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号召文化自信,其中就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命脉,反映了民族、国家的精神风貌。“在一个民族和国家中,共同历史文化记忆将民族中单独的个体凝聚成一个整体,并且以其独特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影响着个体对自我、对集体、对民族的认知。新时代,经济全球一体化,世界各国的文化联系持续加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在此过程中相互交织、碰撞和融合,不可避免地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激烈的文化冲突。”REF_Ref3696\r\h[1]在这期间,我们不仅需要文化自觉,还需要有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REF_Ref3918\r\h[2]我国已经基本全面进入小康时代,城镇化建设的脚步也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民俗生存的根本村庄逐渐空心化,许多人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仅仅停留在表层。不知道这种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寓意以及民俗背后体现的中华民族怎样的精神品质,更谈不上去继承和发展了。1.1.2选题意义人类的文明历史靠文化来传承和更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俗文化对内有着安定和凝聚作用,对外可以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于个人来说,节日民俗文化在某些层面上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美满的渴望。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追求和文化素养,电视剧这个载体对于增强文化自信的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以电视剧作为载体来培育文化自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一,电视剧通过一种新兴的形式,运用生活化的方式,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展现了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对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感,帮助人们增强自身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以电视剧作为载体研究新时代人们的文化自信,更容易被人们了解和接受,可以加深我们的民族统一的情感,培育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践行文化自信,将中国优秀文化的优势和魅力充分展示,高校大学生肩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重任,在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F_Ref4042\r\h[3]《什刹海》采用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方式,来向大众传播民俗文化。通过展现北京院子里的家庭生活故事,除了展现了独特的京味儿,还通过一个个的传统节日来加深我们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用现代化的手段去解决民俗文化传承传播的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电视剧《什刹海》将中秋节、腊八节以及祭灶等节日与这些节日对应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来展现中华文化尚“圆”的精神内涵、追求美好的祈愿、以及民俗文化的现代意义。包括民俗文化的凝聚和整合作用。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民俗文化现状有关于民俗文化现状的研究,内容上都大同小异。目前关于民俗文化现状的研究都集中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上。于珊珊在《我国民俗文化现状研究》中从民俗文化的定义、形成、特点、功能、现状以及对策入手来分析民俗文化的现状。曾金胜在《北京民俗现状调查》中也写到北京的民俗文化正在变得商业化、程式化,人们普遍不知道一个节日背后的来源以及意义。梁润在《我国民俗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提出民俗文化保护过程中有些技术不够成熟和民俗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被破坏,民俗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两大种现状。REF_Ref14628\r\h[4]1.2.2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有关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大多强调用文创产品、游戏、电视剧、综艺以及民俗博物馆等。王亚英在《北京民俗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策略》中强调用一些文创周边产品来传播发扬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提炼出设计元素,经过抽象设计出全新的设计作品,将传统文化再次以新的面貌重现,从设计角度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的内涵。”REF_Ref4206\r\h[5]兵团日报文章《创新传播方式,民俗文化也能“好玩”起来》中写一款名为《佳期:团圆》的游戏,这个游戏让让春节的种种习俗在手机上可以呈现,让年轻人能够通过自己喜闻乐见的互联网的方式,接收到中国人的一些传统,可以让年轻人更好的了解关于春节的小知识。通过简单的娱乐的形式来传播思想文化。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游戏蕴含了民俗神话、美食典故等许多的趣味情节,让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得以传承和发展。然而游戏仅仅是一种更容易被青年群体接受的方式,受众不是特别广泛,仅仅在青少年人群中具有影响力,这个对策也并不是完全的全面,也可能会仅仅流于形式。王锐在《《百鸟朝凤》:文化传承的坚守》中说运用电影的方式来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人们提高重视、保护与传承意识。只有电影、游戏、文创周边这些新颖形式加上博物馆等传统的途径,才可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1.2.3民俗文化现状的对策面对民俗文化的现状,主要的解决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角度来写,另外一种是主要展开写国家层面如何做。阙祥才在《民俗文化:现状与对策--基于湖北省利川市的实证研究》中提出来:一是认知与认同是民俗文化是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二是宣传与推介是促进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三市导控与塑造;四是造就有素质的民俗文化队伍。梁润在《我国民俗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从四个方面的对策:一、树立良好的保护意识;二、政府积极发挥宣传作用,号召保护民俗文化;“三、注意保护民俗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四是改进和提高民俗文化保护的科技和手段,更好的保护我国的民俗文化。”REF_Ref14628\r\h[4]1.2.4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意义一般来说,他们文章里大概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四种功能,分别是教化、一是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二是民俗文化的社会规范功能。三是民俗文化的维持功能;四是民俗文化的调节、监控的功能。《挖掘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内涵》中针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进行研究,认为民俗文化对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利于国家文化的传承。王娟的《中国剪纸的民俗文化功能》中从巫术功能、心理调节功能、审美娱乐功能、教育教化的功能来论述剪纸的民俗文化功能。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非常的详细深入,对民俗文化现状的分析和对策比较详细。但是也很容易发现,在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上,《什刹海》采用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方式--电视剧,来向大众传播民俗文化。通过展现北京胡同里的家庭故事,除了展现了独特的京味儿,还通过一个一个的传统节日来加深我们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电视剧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通过塑造一些故事情节;通过明星效应;通过一个个慢镜头对饮食文化的介绍,来吸引人们的观看,展现中华优秀的民俗文化。同时,对策也可以和传播方式结合起来,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本身也是解决办法的一种。用现代化的手段去解决民俗文化传承传播的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有许多方面,现有的文献都基于具体的节日或者某一具体的传统来分析民俗文化在现代的节日内涵。电视剧《什刹海》将中秋节、腊八节以及祭灶等节日与这些节日对应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来展现中华文化尚“圆”的精神内涵、追求美好的祈愿、以及民俗文化的现代意义。包括民俗文化的凝聚和整合作用。1.3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阅读了于民俗文化相关的文献,分析了民俗文化背后蕴含的中国精神,同时也观看与北京民俗文化相关的电视剧,研究了用电视剧展现民俗文化的作用,也对北京的地域文化形象进行了一了个较为全面的了解。2.案例分析法:运用民俗学和符号学,就电视剧《什刹海》中展现的北京文化形象,结合北京当地文化现象,对北京民俗文化进行研究。结合与北京文化相关的电视剧,分析北京民俗文化的现实意义与精神内涵。3.综合研究法:对现有的有关民俗文化电视剧和相关影评剧评进行整理和综合,总结地域文化对于民俗文化传承的意义。1.4创新点在一些有收视率但是没有内涵的电视剧日益受到人们追捧的现状下,电视剧《什刹海》采用普通且生活化的方式对受众进行精神文化输出。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反映出这些传统民俗类的电视剧受众还是很广泛的。也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按电视剧拍摄地域进行分类,有关于北京的电视剧较为缺少。虽然也有描写北京题材的电视剧,如《芝麻胡同》对复调京味剧的诞生等研究。但是没有以北京民俗文化为题材的电视剧来进行的研究的。针对这个研究空白,本文就以电视剧《什刹海》为研究对象,从民俗文化对民族文化精神内涵以及现代意义的建构入手,通过对电视剧中展现各个传统节日中出现的老北京习俗,进一步探究电视剧中塑造地域民俗文化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含义。

第2章《什刹海》中民俗文化的展现电视剧《什刹海》采用了传统的且普通的家庭生活剧来进行创作,围绕他们一大家人的冲突与矛盾却又团结有爱的日常生活,通过老一代与新一辈人思想的碰撞,中西文化的矛盾,实实在在地当代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通过繁杂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反映出他们独有的作风和精神气质。“《什刹海》看似讲得是什刹海一个传统家庭的故事,实际上,则是以小见大地呈现了当下老百姓的生活面貌,传递的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活动。”REF_Ref4820\r\h[6]电视剧中《什刹海》通过赋有生活气息的故事情节的塑造,来展现他们一个家庭温馨而有爱的气氛;通过与外国人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展现出北京文化的博大与包容;通过年轻人与老人观念的不同,来展现民俗文化在新老一辈之间遇到的不同困境。通过一些民俗节日以及日常生活的展现,来塑造北京地区的区域文化,体现民俗文化的现实意义及精神内涵。2.1三种民俗文化的展现在电视剧《什刹海》中,每一个故事情节都采用了生活化、普通的方式来塑造每一个节日的文化习俗。在中秋的习俗展现上,采用倒叙的方式,在介绍这个节日刚开始,直接用制作中秋节食物的方式,吸引人的注意。电视剧聘请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作团队来拍摄,将中秋的花菜和团圆饼的制作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从制作食物来展现中秋节的民俗文化。在腊八的展现上面,通过塑造餐桌上对话的画面来向我们展现腊八的习俗。在餐桌上,通过初来乍到的外国人第一次喝腊八粥以及对老北京腊八为什么何腊八粥的疑惑与不解来展开,利用这样非常普通的对话形式来潜移默化的向我们普及了腊八的知识。在祭灶的展现上面,则是通过祭拜以及掺杂小部分对话的形式,来展现祭灶的民俗习惯。电视剧塑造了一个在厨房祭拜以及上供的画面,可以听到祭灶时人们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时桌子上摆放了麻糖、墙上贴了灶王爷。可以更直观的看到祭灶的习俗。2.2团圆的中秋在电视剧《什刹海》中,对于中秋节的民俗文化是运用做菜和一家人一起聚餐吃团圆饼的方式来展现,也很有中国传统特色。说到“中秋”这个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周礼》,先秦时期的拜月活动的形式就已经多种多样,唐朝时期中秋的一些活动开始盛行。那说到中秋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中秋节也叫祭月节,最早是在秋分这一天,后来调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产生于人们对天象的观察了解和对月神的崇拜。由于人们科学知识的匮乏,生产技术落后导致人们迷信思想根深蒂固,所以有了嫦娥奔月的传说。中国也有许多关于月亮的诗词,月圆象征着美好圆满,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妙生活的向往。人们在中秋这一天相聚,一起吃团圆饭、赏月、喝桂花陈。“而这一天所用“祭月”或“送礼”之品必“圆”必“团”。于是“月饼”便产生了,一家人在月下奔走,直至深夜或黎明。这就是我国中秋节的来历和全部意义。”REF_Ref4950\r\h[7]在电视剧《什刹海》中,中秋节前一天,庄家人就开始制作中秋的食物,准备食材。电视剧中有一幕是儿媳回到家里,帮助公公庄为天一起做团圆饼,她发现团圆饼是九层,顿时百思不解。家里一共八口人,按理说团圆饼应该是八层。庄为天一边做饼一边向凤儿解释原因,庄家确实有八口人,加上外国租客大卫就是九口人了,大卫在异国他乡飘泊不容易,中秋佳节自然应该与庄家一起过节。这也表达了中国人的待人处事的法则,体现了北京文化的包容性。团圆饼也是中秋必备的食物。做团圆饼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家里有几口人,团圆饼就要做几层。在中秋节当天,庄家人会聚集在一起吃饭,家人聚集有着团团圆圆的寓意。吃饭前,庄家人会对为家里做贡献的家人进行道谢,表示对家人的尊重与感谢。“中秋节叫做仲秋节、月夕、秋节、八月会、八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在中国各民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节日之一。”REF_Ref5032\r\h[8]电视剧中也提到中秋节是老北京全年唯一敬媳妇的日子。庄家的男人们会对辛苦一年的女人敬酒,表达他们对女主人的辛勤一年的敬意,这也与中秋节叫女儿节的原因。在其他地区,过中秋节都会吃月饼,但是在电视剧《什刹海》中,作为老北京的庄家人,会在这一天,吃自家做的团圆饼,团圆饼在吃的时候家里有几口人,便切成几块。每人一块,表示全家团圆的寓意。团圆之外,中秋节还延伸有渴望多子多福之意。在电视剧中秋团圆桌上,他们还摆放了石榴,同样是通过外国人询问,向我们展示,石榴“籽”同“子”,所以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在这一天,还会吃这个节日专有的花菜,花菜中也是有着花好月圆的吉祥寓意。在传统节日不断遭遇挑战的今天,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加强文化建设来说,中秋节都是一个好办法。正因为如此,中秋节才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意义。人们在节日中强调家族团结,后来月饼才有团圆的意义,才被叫做“团圆饼”。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之一,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不仅蕴含着人们对“团圆”精神的渴望,更是对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2.3感恩的腊八在电视剧《什刹海》中,展现腊八节的来源以及民俗文化是通过外国租客大卫表示出疑惑与提问方式来展现。古训《增广贤文》中有羔羊跪乳这个故事,说明中国人懂得感恩的精神品质历史悠久。腊八节,一个感恩的节日,也是人们可以很好的表达内心愿望的一个节日。腊八节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月的第一个节日,起源于远古时期,为了祭祀诸神来保佑平安,也是释迦牟尼的“成佛日”。而在电视剧《什刹海》中,也对腊八粥的由来做了说明。“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在这一天成佛出道,北京的各大寺庙佛堂都会开堂施粥,腊八粥随之产生。”REF_Ref23425\r\h[9]人们通过腊八节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通过一些世代相传的故事来约束人们行为。腊八节是感恩日子,通过腊八粥让人们形成一定的仪式感,腊八节赋予了腊八粥感恩的内涵,让人们端起的是腊八粥的碗,想起的是感恩的情。外国租客大卫不知道为什么腊八要喝腊八粥,所以进行提问,通过这样饭桌上平常且普通的谈话的方式,老太太外国人向大卫介绍了腊八的来源。同时也向我们普及了腊八节的来源:腊八也叫佛腊,是佛祖释加牟尼正果成道的吉日。北京人为了庆祝腊八节,会聚在一起吃腊八粥,用合家团圆在一起喝粥的方式来庆祝这一节日。大卫因为不懂也闹了笑话,电视剧通过幽默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腊八的来源以及为什么喝粥。腊八节是在农历腊月初八,但是在剧中,庄家在初七就已经开始准备做腊八粥了。这是由于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腊八早上喝粥,但是由于这两天是全年最冷,在腊八那天煮粥会不熟,因此会在腊七就提前熬粥。电视剧《什刹海》中腊八节这一天,吃粥之前,庄家人第一件事情就是将腊八粥封罐上供,先奉给祖先和神灵,然后全家人才可以动筷子。腊八粥是腊八节独特的产物,也有独特的制作方法。在电视剧中,凤儿与庄婆婆的对话中,也向我们展现了腊八粥的做法,应该放什么配料,在什么时候放什么东西都有具体的要求。婆婆也叫凤儿在自己的饭店熬粥,免费提供给来饭店的客人,也展现了腊八节免费放粥的做法,在古时候腊八节北京各大寺庙,都会施粥,体现出北京人大方、懂得感恩之心。腊八粥在人们粮食收获之后,蕴含了人们丰收的喜悦,人们借腊八粥来传递人们对先祖艰辛创业的感激之情。腊八粥作为一种纯天然制作的食品,有健脾保养、延年益寿的作用。腊八粥刚刚产生时候,就带着扶贫济困与感恩的美好寓意。2.4祈福的灶祭在电视剧《什刹海》中,通过庄重严肃的祭拜来展现出在祭灶这一天人们的习惯和传统。祭灶文化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很久。古时候,几乎每一家都会在厨房设置有灶王爷的神,每一家厨房的墙上都会有灶王爷的画像。有这样的说法称灶王爷是玉皇大帝亲自封授掌管人间灶火的神仙,各家的灶火都被他统管着。这也是他备受人们尊崇和爱戴的原因。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三被叫作小年。从清朝中后期就开始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在祭灶习俗中,吃灶糖是最有意思的,灶糖非常甜又很黏,民间的含义用这个供奉灶王爷,灶王爷的嘴甜了,就会在玉皇大帝年前多说说好话;二来用灶糖粘住灶王爷的嘴巴,让他张不开嘴说坏话。至于连灶糖也供奉不起的贫苦百姓,民间有这样的歌谣来形容他们,说:“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日子过得苦,来年再请你吃糖。”REF_Ref5195\r\h[10]在电视剧《什刹海》中,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所以他们在腊月二十四祭拜。由庄家老三带领厨师们,在自己家的饭馆对厨房墙壁上供奉灶神的神像进行祭拜,由庄家老三带头对灶神上香,其他厨师们依次排开站立,也对灶神进行祭拜,体现出人们对祭灶的尊重和敬畏。最后由庄家老三对灶神许下“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愿望。剧中在祭拜时,上供的桌子上摆放了除了摆放了香火还放了麻糖和酒还有一些其他吃的,可以看出在祭灶这一吃麻糖和上供的习俗。由于在北京的习俗中,有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因此,在拜灶王爷的时候,饭店的女性都没有去祭拜。而庄家则是在腊月二十五的时候祭灶。灶王爷在我们中国民间非常有代表力,群众基础也很强大,这也说明灶王爷的影响力很大。它代表着中国人民渴求吉祥幸福,但却又想远离病痛灾难的希望。第3章《什刹海》中体现的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电视剧《什刹海》通过选取中秋、腊八和祭灶这些老北京平常节日的民俗活动,表达蕴含着中国人深层的文化心理和独特的审美理想;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勾勒出一幅老北京人和谐、友善的生活图景。同时电视剧也反映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与群体意识并不会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消散。这些民俗意象在电视剧《什刹海》中,表面体现的是中国人民对于民俗的遵守与庆祝。实质上,是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这其中也蕴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3.1“尚圆”精神“对“圆”的崇拜自古而然,又因“圆”而团圆,月圆而人圆,月的圆缺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启迪,这首先表现在我们的民俗节日方面。”REF_Ref5319\r\h[11]中秋节的主要内容就是和亲人团聚,团圆是中秋节的文化核心。在节日期间,一家人在一张桌子上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互诉衷肠、互送礼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密切人际关系。人们通过月亮圆缺的变化,联想到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中秋月亮的圆和祥和引出了中国人对团圆和谐的不懈追求,哪怕时代变迁,送一主题依然没变,而且越来越突出和重要。中国人尚“圆”的心理,又以家庭团圆和睦为核心。在电视剧《什刹海》中,也能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团圆的这一主题,不管平时上班多忙,在中秋的时候,庄家人都会全家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这也反映出了中国人在生活中对于家庭的重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睦就是家庭幸福美满、生活幸福的标志之一。在中秋节,一些普通的事物被赋予了不普通的意义。一家人在一起吃的饭叫作“团圆饭”、普通的石榴被赋予了子孙满堂的含义、月亮则被赋予了完满和美好的含义、“团圆饼”里青红丝也是为了告诉四处漂泊的人,还有人在天涯之外思念着你牵挂着你。可以说,尚“圆”精神是以圆为崇拜对象,以亲人团圆为主要内蕴。3.2“感恩”精神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腊八节是以腊八粥的制作为主要内容,以感恩精神为核心的一个节日。节日期间,可以用做腊八粥,贡腊八粥和吃腊八粥这三个词来概括人们的主要习俗。通过流传下来的腊八粥传统,来约束人们的一些行为。通过释迦牟尼在快要被饿死的时候,被别人施舍粥活了下来,最终才可以成佛的故事,来告诉人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在电视剧《什刹海》中,也可以体现出腊八节感恩这一主题,一家人在普通的早上在一起吃饭,外国人大卫问:“你们老北京人为什么喝这腊八粥呢?”大妈回答大卫说是在在早年间的北京,各个寺庙都会在腊八节进行施粥,后来这种习俗也渐渐演变成民间的习俗。他们在自己家的饭店备好免费的粥,有谁家想吃但是又懒得做的,都可以到他们店里喝粥。这也体现出北京人乐善好施的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乐善好施的精神,这个节日也就被赋予了感恩的精神内涵。3.3“祈愿”精神祈愿,是一种追求美好的愿望,是一种追求梦想成真的力量。祭灶与其他的传统节日不同,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源于人类崇拜和祭祀自然活动,包含着古代先民对未来的殷切期盼,对祖先灵魂的感恩与敬畏。在祭灶过程中,“通过举行敬神祭祖仪式活动,人们畅快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和祈愿,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和补偿,很好的调节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人们的不满或感恩之情得到宣泄,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向往,短暂的满足会给其心灵带来极大的补偿。”REF_Ref23425\r\h[9]古时候的生产方式单一,以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在封建社会,人们受教育水平低,科学文化水平也很低下,对于一些自然灾害人们不能很好地解释,只能将苛求平安幸福的的想法寄托给鬼神。灶神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人们通过祭灶节表达自己的劳动人民驱除邪恶,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近年来,经济在发展,人们思想认识和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对鬼神崇拜这种意识也被淡化,随之而来的就是民俗文化中“祈愿”精神的消失。在电视剧《什刹海》中,庄家人都对传统节日中的习俗都无比重视。要请神,也要送神走,都在体现着人们对祭灶的重视。在祭灶时候,祭灶的人站的笔直且严肃,说明他们对灶王爷的敬畏之心。嘴里念叨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是一种追求美好的祈愿。在厨房墙壁上贴了灶王爷的贴纸,下面是上供的桌子,桌子上点了蜡烛和香,摆放了麻糖和酒和一些其他吃的。摆放麻糖是说要用甜的东西封住灶王爷的嘴,让它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一说自己家的好话,表现人们出祈求美好,祈求平平安安、风调雨顺的愿望。3.4凝聚作用优秀的民俗文化具有整合、安定和凝聚的作用。“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仪式作为一种承载方式具有重要意义。”REF_Ref5659\r\h[12]民俗文化以统一的、类似的方式传承,以其独有的包容性将来自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大家都普遍认同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方式。这种长期遵从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又使人们产生了和谐、安定的思想观念。在这个基础上,又衍生出更深层的凝聚的精神内涵。凝聚是空间距离上的增进。这些节日大多都被赋予了团聚意义,在这些节日,人们都要尽可能的赶回家中,这也增加了人们形式上的、空间上的联系。电视剧《什刹海》中这些重要节日人们很自觉的都会出现在一起。现实生活中,这些有团圆意义的节日人们就算不能欢聚在一起,也是要打电话联系的。凝聚也是感情上的凝聚。这些节日不仅可以激发民族中每个人的归属感、积极进取的意识,还可以在进行民俗活动时,进一步激发人们的顽强奋斗意识,正因此,民俗才可以具有其他方面没有的优势。它可以很大程度的凝聚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一股强大动力推动社会进步。民俗活动,“体现了这一地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以及他们的深层文化心理,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来自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心理。”REF_Ref5737\r\h[13]对于小家庭来说,这些节日将远在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赋予特定意义的节日来增加人们之间的了解,进而更加的团结和信任。这些小家庭要求家庭成员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思想和利益都要保持高度的统一,家庭幸福美满其实就是家庭团结和睦。对于社会来说,就是将一个一个保持高度统一的小家庭结合在一起。不同民族相互接触的时候,也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认同感,这样就出现了民族的自我意识,民俗就在自我意识的巩固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民俗通过一些外化的形式来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这些民俗节日所代表的意义,是民俗文化价值所在,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魅力。第4章《什刹海》中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1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攒与沉淀的文化精髓,这一民俗文化瑰宝源自民族民间,随着社会文化的演变,其风俗习惯、文化内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REF_Ref5806\r\h[14]有关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在当前面临的新发展研究,有助于我们较全面了解和把握当代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和发展,探寻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庆祝传统节日的内容与形式,在与时俱进中实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民俗的文化变迁,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正如电视剧《什刹海》中的中秋节、腊八节中的庆祝方式,都唤醒着人们渴望团圆和感恩的自觉。国家为了进一步加深这些中华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开展了“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将国家建设与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把民俗文化的根与魂体现的淋漓尽致。除了国家大力发展民俗文化之外,节日之中的纪念形式与庆祝形式也与现代相结合,以新的形式与人民生活相结合。保留了传统民俗节日应有的仪式感,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以中秋节为例,国家为了使传统节日深入人心,推行三天小长假政策。保证人们有足够时间欢度中秋,也给予了人们一定的休息放松时间。大多数人还是会在中秋节回家、赏月、吃月饼。古老的庆典仍然受到大众的欢迎。年轻人也找到了自己热衷的方式。4.2《什刹海》中民俗文化传承的困境与担忧经济的发展,带来城镇化,随之而来的是民族文化的空心化,加上外来思想文化的入侵,让民俗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面临西方文化涌入的冲击。网络的发展,用其自身简单轻便的方式也造成民俗文化的淡化。大多数年轻人追求与众不同,大部分人也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许多外来文化利用它的新鲜感,它比传统文化更加简洁,没有传统民俗文化的形式复杂,对人们条条框框要求多,吸引力一大批年轻人的盲目追求。例如圣诞节等,虽然在形式上丰富了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但是中国本土的民俗文化却受到了巨大冲击,民俗文化也逐渐消失。民俗文化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如今一提到传统节日,人们脑海中呈现的并不是传统文化与精神诉求,更多的是“节日小长假”或者“商家促销打折”。节日期间,人们收到最多的就是各种吃喝玩乐攻略,或者披着文化的外衣推送产品促销信息的广告。这些反映的是传统节日文化形式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的单调化和商业化。”REF_Ref5806\r\h[14]每逢传统佳节,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接踵而至,引领着人们的消费,完全削弱“传统文化”的味道。商家推出的情怀商品在网络上迅速火热,近年来在商业利益的趋势下,商家只注重民俗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民俗文化在经济的冲击下,逐渐流于形式,失去了本该有的文化内涵。但网络也提供了相关的便利。在电视剧《什刹海》中,他们过年的单子里面有芝麻秸和带塔儿的松枝,带塔儿的松枝可以用来粘元宝,也可以让家里充满松枝的味道;芝麻秸让人踩在脚底下,叫踩岁,图个吉利。但是家人在外采买苦苦寻找不到这两样东西,最终是庄晓晓在淘宝上买到的,也说明网络带给了人们一定的便利。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一般“仪式感”都很浓厚,这些仪式礼仪也是人们对节日最大的期盼所在。如过年一定要包饺子、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等等。这些仪式礼仪承载着丰厚的文化情感。这是一种仪式,一种价值,更是文化认同感的强大力量。但是在当今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很多传统节日的“仪式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吃喝玩乐、购物消费,传统节日中仪式感越来越弱化,民俗文化越来越弱化,这不仅是缺失一种传统形式,更是缺失一种生活方式与精神寄托。在现实生活中北京民俗随着当前时代潮流的发展也发生了诸多的变化,新一代的年轻群体改变了对这种传统民俗的认识和看法,对于北京传统民俗,他们有着高昂的热情和兴趣。但是,由于人们无法准确的认识传统民俗文化所具备的文化价值,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抛在一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使在节日之时,也很难看到传统的民俗习惯,越来越多的人也慢慢将其淡忘。在电视剧《什刹海》中,不管是中秋节、腊八节还是祭灶,每个传统节日中,老一辈人都会遵循着传统的庆祝方式来过节,每个节日中特定的民俗文化都蕴含着先民们的审美理念以及智慧,充分的展现了地区特色的人文风貌。而新一代像如庄晓一样的年轻人,则是会选择新的庆祝方式,没有运用传统的方式来进行庆祝。因此,面对这种困境与现状,需要国家与个人的共同努力,传承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打造文化自信。4.3传承与发展的方法新时代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应该适当采用新形式。除了传统的形式,也应该多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多种形式的现代化手段。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普及。从新媒体上说,正确处理互联网的优劣性。互联网一部分阻碍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建构,但其实也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借鉴意义。电视剧《什刹海》中庄晓晓利用现代技术制作了精美的网站,上传了菜肴的照片来宣传‘自己家的饭店。用抖音拍摄了项东谈及他时候的视频,吸引了众多人的围观。结合实际情况也可以看出来现代化的手段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因此,将传统习俗传承用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呈现出来,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互联网传播的弊端,我们要尽可能的去规避。综艺、电影电视剧等途径也是进行民俗文化传承的好方式。它们可以利用明星来吸引人们注意,综艺可以通过游戏和明星结合的方式来宣传文化。例如:《奔跑吧兄弟》曾到开封宣传了清明上河园。电影电视剧则通过明星吸引人们观看来传播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例如:电视剧《山海情》就塑造了西北地区闽宁脱贫攻坚的过程,即它们镇发展变化的过程。发扬了节约用水和靠自己双手致富的思想理念。“电视剧通过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时刻来牵动观众的心,剧中传播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都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REF_Ref5933\r\h[15]从互联网角度看,一些传统的方式可以起到好效果,但与互联网结合可以起到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传统的博物馆能带给人们更加直观的感受。所以要好好运用博物馆的方式,可以继续实行重点传播人员免票或半票形式。河南博物院开设了网上店铺,进行一些周边产品的销售,销量最多的就是一个考古盲盒,通过自己动手挖掘真实的还原了考古家挖掘的体验。对挖掘出来的东西,店铺也有对应的讲解:叫什么、产生于什么时间。这种将古老方式创新就是一种新兴的形式,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借鉴意义。一些晚会也是宣传文化的好方式。例如春节联欢晚会和元宵晚会,都是已经有较广阔群众基础的平台。今年春秋晚会上的《唐宫夜宴》,在微博上被转发了好多次,这个节目全程没有一句话,但好像却一直在说话。评论无不夸河南卫视的用心。评论里说:没想到河南会用这样的方式“出圈”,感觉作为一名河南人这一刻特别自豪。这不就是文化自信的力量吗?从政府和国家的角度,他们可以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宣传与倡导。这样可以使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可以受到民俗文化的影响。例如:河南政府推行的戏曲文化进校园政策;那从学校角度来说,可以开发校本课程,尽可能的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和学校自身的特点,从接受性、可塑性强的学生入手,加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对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想观念。新兴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