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FSAS76.1—2024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全要素排查技术规范第1部分:管理流程与操作本文件提供了城市水环境工程中“源、网、厂、河、城”全要素排查管理流程与操作的技术规范。本文件适用于城市水环境工程中“源、网、厂、河、城”全要素排查与评估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836.14爆炸性环境第14部分:场所分类爆炸性气体环境GB/T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50014-2021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T50125给水排水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50141-2008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H/Z3017-2015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作业技术规程CJJ6-2009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68-2016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61-2017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181-2012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T210-2014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DB44/T1026-2012城镇公共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规程DB44/T1025-2012城镇公共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JT/T790-2010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要求NB/T10133-2019水电工程探地雷达探测技术规程NB/T10224-2019Q/PWEG011-2017T/CECS717-2020水电工程电法勘探技术规程城市河湖水环境治理污染底泥清淤工程施工规范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SZDB/Z330室外排水设施数据采集与建库标准SL/Z349-2015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建设技术导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3.1水环境治理waterenvironmentgovernance为消除或减缓受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所造成的水体污染、水生态破坏等影响,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所采取的各种有利的工程措施及管理措施的总称。3.2排水系统drainagesystem2T/FSAS76.1—2024排水的收集、输送、水质的处理和排放等设施以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的总体。3.3排查investigation对排水系统运行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检查。3.4排水管道drainagepipeline收集和输送污(废)水、合流污水、雨水的管渠及其附属设施所组成的系统。3.5排水户drainageunit申领污水排入排水系统许可的从事工业、建筑、餐饮、医疗等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分为一般排水户和重点排水户。3.6点源污染pointsourcepollution有固定排放点的水污染的集中排放,主要包括城镇生活污水、污水处理厂(站)尾水、工业废水、规模化养殖废水等。3.7面源污染non-pointsourcepollution流域内某类水污染在大面积上的分散排放,主要包括农田灌溉水、农业非规模化养殖废水、城镇地表径流污染及矿山径流污染等。3.8外水extraneouswater进入雨水系统或污水系统中的非设计水体。3.9混接点mixedconnectionnode在分流制排水系统中,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错误连接处。3.10暗涵culvertwithtop-fill经加盖改造的天然河道或人工建设的地下排水渠道。3.11排水口outlet排放雨水或污水处理厂尾水至受纳水体的构筑物。3.12结构性缺陷structuraldefect管道结构本体遭受损伤,影响强度、刚度和使用寿命的缺陷。3.13功能性缺陷functionaldefect导致管道及检查井过水断面发生变化,影响通畅性能的缺陷。3.14检查井manhole3T/FSAS76.1—2024检查井(窨井)是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供电、给水、排水、排污、通讯、有线电视、煤气管、路灯线路等维修,安装方便而设置的。一般设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便于定期检查附属构筑物。在管网排查中,主要包括检查井、化粪池、隔油池、隔油沉砂池、沉砂池、垃圾点(池)、其他池。3.15箅子grate箅子(雨水口)是在雨水管渠或合流管渠上收集雨水的构筑物。3.16管线3.16.1管线类型pipelinetype排水设施中的管线是指排水系统中输送污水、雨水的主要管渠。主要分为雨水管渠、污水管渠、合流管渠及截流管渠。3.16.2特殊设施specialfacilities倒虹管:排水管渠遇到河流、山涧、洼地或地下构筑物等障碍物时,不能按原有的坡度埋设,而是按下凹的折线方式从障碍物下通过,这种管道称为倒虹管。高位溢流管:在高位设有溢流设施的管。压力管:指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0.1Mpa的排水管道。截污管:截污纳管是一项水污染治理工程,就是通过建设和改造位于河道两侧的工厂、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宾馆、餐饮、居住小区等污水产生单位内部的污水管道,并将其就近接入敷设在城镇道路下的污水管道系统中,并转输至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其他:其他特殊设施,可在备注里进行备注说明。3.17面源non-pointsource面源,又称为排水户,是指向公共排水设施排水的用户。主要分为生活、工业、农业、垃圾处理、施工工地5大类,23小类。生活:餐饮、足浴按摩、汽修、农贸菜场、美容美发、医疗卫生类、科研类、住宿服务类、综合商业类。工业:纺织、加工、化工、工业其他。农业:畜牧养殖、种植、水产、屠宰场、农业其他。垃圾处理:垃圾转运站、垃圾填埋场。施工工地:道路、小区。3.18厂站plant主要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和泵站等设施。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是从污染源排出的污(废)水,因含污染物总量或浓度较高,达不到排放标准要求或不适应环境容量要求,从而降低水环境质量和功能目标时,必须经过人工强化处理的场所(规模较大的)。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站是从污染源排出的污(废)水,因含污染物总量或浓度较高,达不到排放标准要求或不适应环境容量要求,从而降低水环境质量和功能目标时,必须经过人工强化处理的场所(规模较小,一般接收的污水水质是单一的,比如一个企业的污水处理站)。4T/FSAS76.1—2024污水泵站:污水泵站是污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是水流连续,水流较小,但变化幅度大,水中污染物含量多。因此,设计时集水池要有足够的调蓄容积,并应考虑备用泵,此外设计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站内要提供较好的管理、检修条件。3.19坐标系3.19.1国家坐标系nationalcoordinatesystem国家坐标系是各国为进行测绘和处理其成果,规定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坐标框架的坐标系统,又称国家大地坐标系。国家大地坐标系是测制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的基础。我国现行使用的国家坐标系统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4基本规定4.1一般规定4.1.1排水系统排查工作是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基础工作,贯穿于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施工、运营与维护全生命周期过程,排查成果应满足相应阶段工作深度的要求。4.1.2从事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排水系统排查与评估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排查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格。4.1.3排水系统排查范围应满足水环境治理工程目标要求。4.1.4排水系统排查应对工程区域进行控制测量,建立相关控制方案,并采用统一的坐标系和高程系4.1.5排查方法应根据现场情况和仪器设备的适应性进行选择。当一种排查方法不能全面反映排水系统管网状况时,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排查方法和相应的仪器设备进行综合排查。4.1.6排查成果资料归档应按国家现行档案管理的相关标准执行。4.2排查内容4.2.1排水系统排查宜围绕“源、网、厂、河、城”五个维度开展排查工作。排查内容可根据评估的需要进行选择,五个维度可同步开展排查工作,亦可逐类开展排查工作。4.2.2“源”排查应包括点源污染调查、面源污染调查、内源污染调查等,调查引起水质污染源头所在的位置、主要污染物成分、污染范围、污染物收集、处置等信息。4.2.3“网”排查工作应包括工程范围内市政排水管网、排水地块排水管网及附属构筑物的探测及检测;查清排水管网的拓扑关系、管道质量包括功能性缺陷和结构性缺陷、附属构筑物的类型、几何特征、运行现状等;查清管网中地下水入渗、河湖倒灌、清洁基流及施工降排水等外水入侵情况。根据排查内容可划分为排水管网探测、排水管道内窥检测、检查井内窥检测、排水管网混接点。排查、外水入渗调查、建成区易涝点排查等。4.2.4“厂”排查工作应包括工程范围内水质净化厂、分散式污水处理站,调查厂站的区位、设计规模、服务人口、服务面积、处理工艺及运维信息,水质净化厂前池设计水位、运行水位,以及受纳水体水位、受纳水体水环境治理标准等,并对进出水水质水量进行检测或监测。4.2.5“河”排查应包括工程范围内河涌、支岔流、明渠、小湖塘的分布调查,附属水工设施以及水质、流量的调查;暗涵排查包括暗涵本体调查、排水口调查和暗涵缺陷检测与评估;调查流入河涌、明渠、支岔流、小湖塘等的排水口;梳理河涌排水口、暗涵排水口及上游排水系统,晴天有水流或水渍的疑似排水口应进行溯源。4.2.6“城”排查应包括工程范围内的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和规划数据、人口及经济数据调查、产业数据调查、文化遗存调查。4.2.7排水系统排查应查清污水收集范围内的现有排水口,未纳入污水管网的排水户;查清排水管网的布局情况和泵站、雨水、污水管道、检查井、排水口的连接情况;查清管道及检查井的缺陷类别、外来水种类、水量大小、缺陷等级评估和雨污混接情况。5T/FSAS76.1—20244.3工作流程4.3.1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排水系统排查与评估工作流程宜按图1进行。图1排水系统排查与评估工作流程示意图4.3.2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排水系统排查与评估工作应满足任务书的要求。4.3.3现场排查作业前,排查单位应收集相关资料,并及时整理和分析。排查单位应结合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资料组织现场踏勘,核对资料的适用范围和边界条件。4.3.4现场踏勘结束后,排查负责人应组织技术人员编制排查技术方案,排查技术方案编制完成后,应对排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4.3.5作业班组应根据排查技术方案开展现场排查作业,及时向内业资料整编人员提交校核合格的排查资料。6T/FSAS76.1—20244.3.6内业资料整编人员收到作业班组提交的排查资料后,应及时审查、整理和分析作业组获取的数据资料,发现偏差及时反馈给作业班组,作业班组应及时整改纠偏。4.3.7全部外业排查工作结束后,内业资料整编人员应归集检查合格的排查成果资料,编制排查成果报告。排查单位应成立专家组审查排查成果资料及排查成果报告。审查合格的排查成果报告应及时提交委托方审查。4.4排查成果与归档资料4.4.1排查工作结束后应对排查资料进行整编形成排查成果,排查成果包含文字报告、成果图件和成果表等。4.4.2排查成果经校核审查合格后,方可提供使用。提交校审的排查成果资料应内容完整、图表齐全。4.4.3排查成果报告宜按“源、网、厂、河、城”分类分册编制,分册成果报告编制完成后应编制成果总报告。4.4.4成果报告提交后应及时归档,归档资料宜包括下列内容:a)任务书。b)排查技术方案。c)仪器设备检查记录、排查原始记录。d)原始资料检查和评价记录、成果资料校审记录。e)数据分析过程记录。f)成果报告及图表。g)收集的资料。5前期管控5.1管理模式及组织机构管理组织机构可按如下设置,具体参考图2流程图所示:a)牵头单位:负责整个项目的领导和协调工作。b)指挥部:负责项目的统筹策划和高层管理。c)试点联围工作组:负责项目履约的统一管理和协调。d)设计院:作为履约主体,负责项目的设计与规划工作。e)工程局:参与项目实施,负责现场施工和排查工作。f)信息化工作组:由专业单位组成,负责项目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服务。g)技术专家团队:由牵头单位和设计院抽调的专家组成,提供项目技术支持。7T/FSAS76.1—2024图2项目管理组织架构示意图5.2建设制度试点联围项目在严格执行公司和工程指挥部相关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实际,建立面试准入制度、交底培训制度、工作证上岗制度、成果交接及资料保密制度、成果质量管理及复核制度、考核制度、会议制度、考勤制度等管理制度。5.2.1面试准入制度工作组组织对各单位主要管理人员、协作队伍逐一严格面试,统筹协调各单位选用具有丰富排查经验、优秀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选择有相应资质及排查经验的协作队伍,确保各单位准备充分,快速有序开展排查。5.2.2交底培训制度根据项目特点,编制培训交底计划,分阶段、分层级开展实施。针对排查手册标准及手册中的各维度排查流程、现场信息化采集方式、重难点问题、关键工序及现场实际问题开展专题、专项培训。培训交底频繁紧密、反复多次,交底内容深入浅出、举一反三;交底形式丰富多样,现场与实际结合,并采用信息化手段(如BIM建模、GIS)。交底培训全员覆盖,形成文字记录建档备案。同时,要求各排查单位做好每周培训、交底计划,坚持进行技术交底培训。并编制培训交底工作周报,总结形成培训交底。5.2.3工作证上岗制度一是结合培训交底工作,针对排查人员采用培训答题题目随机抽取生成,答题人员考核成绩合格后,由工作组管理人员进行确认、签发培训考试合格证,未通过考核测试人员需重新进行学习、测试,直至获取合格证,方可上岗进行现场作业。稳步提升现场一线排查人员作业水平,落实排查手册标准化要求,规范排查作业行为。二是为解决进场困难、协调工作量大等问题,协调当地镇街政府办理排查工作证,并以人员进场安全技术培训交底资料、一人一档等,作为发放排查工作证的前置条件,进一步规范人员进场管理。5.2.4成果交接及资料保密制度本项目存在海量涉密数据成果,为保证项目成果安全可靠,制定项目各项成果分批交接及涉密资料保密制度,建立了严格标准的成果交接制度,针对涉密或可能涉密的相关资料(如地形图、卫片、倾斜8T/FSAS76.1—2024摄影交接双方签署正式保密协议;针对项目采集数据过程中使用自主研发软件、接触涉密数据、涉及其他保密信息人员,建立涉密人员台账,签署相关保密合同,建立退场人员台账及时注销账号等方法,严格做好项目保密工作。图3保密协议签订流程示意图5.2.5成果质量管理及复核制度为确保项目成果质量的严格控制和持续改进,我们制定了一套综合性的成果质量管理及复核制度。该制度涵盖了以下几个关键方面:a)质量管理办法,包括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实施细则,确保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和一致性;b)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明确各参与方在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和角色,以促进责任的清晰分配。c)工具与方法标准化:采用标准化的工具和方法,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果。d)数据标准化入库:实施标准化的数据管理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e)成果综合核查:通过外业、内业和成果图的核查,确保成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f)质量复核机制:建立项目部自检、设计院复检和工作组抽检的“三检制度”,以及监理检查和多方联合检查,形成多层次的质量保障体系。g)奖惩原则:根据成果质量的评估结果,实施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以激励质量提升。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旨在规避物探行业的现有弊端,全面提升项目成果的质量,确保达到甚至超越既定的质量标准。9T/FSAS76.1—2024图4三检制度示意图5.2.6考核制度建立综合考核体系,对在排查期内的各参建单位进行定期月度综合考核、排名,并以红头文件形式进行通报。考核结果是评估各参建单位合同履约情况的重要指标,月度综合考核评价,如出现一次不合格,约谈项目经理;连续两次不合格,约谈分公司主要领导,并建议更换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要管理人员,如仍整改不到位将切分施工范围及内容;连续三次优秀的单位,通报表扬。图5处罚机制示意图T/FSAS76.1—20245.2.7会议制度建立每日碰头会、每周安全生产周例会及各类专题会、现场会制度,协调解决排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跟踪落实各项重点工作。5.2.8考勤制度建立严格考勤制度,工作组每月将不定时对各参建单位重点岗位工作人员进行考勤检查,各级单位制定好考勤表,并通过钉钉等相关软件实时监控重点负责人考勤情况。各参建单位也应制定相应的考勤管理制度并通过早会、考勤打卡形成相应的考勤表参建单位负责统计形成相应的在线管理台账由工作组进行不定期抽查。5.3任务划分5.3.1区块划分分区划分原则:a)分区布局,将试点联围基于河涌及道路分布划分为24个分区,确保每个分区具有明确的地理界限和工作范围;b)编号系统,联围1包含15个分区,编号为N01至N15,联围2包含9个分区,编号为Q01至Q09;c)工作边界明确,通过划分大区块(市政道路)和小区块(排水小区),确立清晰的工作边界,避免编号重复和边界模糊的问题;d)人员管理,利用管理系统对人员进行统一分配,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的便捷性;e)试验区块设立,选定特定分区(如N01、N07、Q01)作为试验区块,用于示范和建立工作标准及标准化流程;f)待定区激励机制,设立待定区以激励各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并为工程边界的调整提供灵活性;g)边界调整,通过合理调整分区边界,规避排查接边问题,优化后期设计排水单元的划分;h)设计模型与任务计量,确保设计模型的顺利建立和工作任务的准确计量,避免工作重复。图6联围分区示意图T/FSAS76.1—20245.3.2工作内容划分各个单位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对于全要素排查工作进行了任务分配。经过多轮的讨论和协商,最终确定了设计院和工程局之间的合作模式和工作职责的界限,具体分工见表1。表1各单位工作内容划分排查:N01-N15厂类、网类(市政道路)、河类、城类排查:Q01-Q09厂类、网类(市政道路)、河类、城类5.4动员工作项目牵头单位及项目所在镇街应组织召开动员大会,统一思想,加快推进项目排查进场实施。5.5资源准备设计院及施工方在前期准备阶段,应安排有资质、有经验的协作队伍、作业人员,预备各类测量、检测设备。各子项的人员与工器具准备见表2。表2各子项资源准备情况源网测等排水管网导排清淤厂河城人口数据、历史文T/FSAS76.1—20246进度管控6.1计划管理a)进度计划制定时要对项目总体进度计划作出部署,根据合同工期及业主要求,并结合项目人员数量及结构,制定实际项目实施进度计划。b)进度计划制定后项目经理要负责宣贯,明确项目各成员的进度安排,制定项目进度的考核方法。c)项目对进度计划和进度考核方法在项目公示,确保项目成员熟知各自的进度计划目标。d)项目每周对进度计划进行分析,对不能完成进度计划的原因进行总结、制定补救和防范措施。e)项目对各台组的考核应细化到天,掌握台组每天的工作量,及时进行分析、确定是否按进度计划施工。f)根据项目节点目标,制定总体进度计划,逐层分解至月计划、周计划,每天统计排查进展,通过现场检查、召开会议、开展考核通报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情况,对出现偏差的制定纠偏措施,保证项目按期按要求完成。除了在排查过程根据进度计划执行情况调配资源外,还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激励各参建单位重新认识本项目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各参建单位各层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推进排查进度。图7进度管理方法6.2三防管理工作组与当地气象局、业主和镇街等建立沟通机制,建立“三防气象群”,并与各参建单位组建成立“排查三防工作群”,及时接收、传达属地水情气象和重大灾情预报、预警等信息。雨季来临前,督促各单位建立三防组织机构,编制三防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汛期中时刻及时传达三防信息,提前应对;重大降雨或台风来临前,组织召开三防部署会,安排值班值守等工作;降雨过程中组织巡查易涝点,安排应急抢险工作;降雨过后组织开展复工检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6.3影像资料管理a)管网清淤、现场排查、所拍摄的影像资料应能全面反映整个过程。b)影像资料应有文字说明,具体内容包括影像编号、影像提名、拍摄内容简要描述、拍摄时间、地点等。c)影像资料必须图像清晰,数码照片不得低于200万像素(大小不低于3M。拍摄的角度、并具有代表性,当拍摄长度等尺寸项目时。当拍摄空间部位时应从多个角度拍摄记录四个面的质量情况。T/FSAS76.1—2024d)创建标准化的水印相机模板,涵盖管网清淤、现场排查、安全管理和会议管理,固化工作流程和工序的水印信息。为操作人员提供指导提示以应对多变情况,并规范影像资料的拍摄。此外,统一影像资料存档规范,按子项、区块和日期进行分类。图8影像资料分类水印模板图9影像资料存档层级分类6.4原始资料管理a)原始数据是作业成果的如实记载,必须按规定格式填写,要求字迹清楚,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内容应填写完整,应有填写人员和复核人员的签名b)原始记录的保管方式要便于存取和检索,保管设施应提供适宜的环境,以防止损坏、变质和丢失。c)查阅原始记录时,需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再向相关负责人借记录查阅。d)原始记录如有笔误,确需更改,应在作废数据上划两条水平线,将正确数据填写在上方。6.5其他管理a)推行工作表单化管理,每项工作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落实执行。b)建立各类工程管理台账,定期整理、分析,做到数据有迹可循。c)针对排查过程中涉及的难点问题,单独制定专题方案解决。如针对管网内窥检测过程管道水位高、清淤难度大等问题,召集各参建单位共同到现场踏勘,通过“一管段一方案”解决。7质量与安全管控7.1一般规定a)排查单位应建立排查质量管理制度对排查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并对排查成果质量负责。b)排查质量管理制度宜按排查单位已有的质量管理规定执行,亦可根据现场具体排查工作的特点另行制定。c)排查质量管理工作宜遵循作业班组自检、资料整编负责人审查、单位质量负责人审查三级检查制度,控制排查质量。d)排查单位应不少于每年一次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和专业技术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e)排查单位应不少于每年一次对作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T/FSAS76.1—2024f)排查单位应配备与排查作业相应的安全防护设备和用品,安全防护设备和用品应按有关规定定期进行检验和校验,并建档管理。g)从事潜水作业的单位和潜水员应具备相应的特种作业资质。7.2质量管理7.2.1排查成果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a)作业班组现场排查结束后,应及时整理采集的资料,并自查采集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出现偏差及时纠偏。确认无误后,将排查资料提交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审查。b)项目部技术负责人收到作业班组提交的资料,应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采集数据的整理、分析和现场核查工作,验证审查采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和合理性,发现偏差应以书面通知形式反馈作业班组。作业班组应在收到偏差书面通知后1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纠偏工作,直至符合技术要求。c)项目技术负责人根据排查进度计划,在阶段性排查工作结束后,应编写单项排查成果报告,全部排查工作结束后,应编写成果总报告。逐项将采集资料、排查成果报告提交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查。d)单位技术负责人收到项目技术负责人提交的采集资料、排查成果报告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发现偏差,应以书面形式通知项目部技术负责人,项目部技术负责人收到整改通知单后,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纠偏整改,将纠偏整改后的成果提交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查,直至符合排查技术目标要求。7.2.2作业班组自查的资料应包括现场编号、原始记录(包括照片、视频)、现场填报的符合本规范第六章中规定的各类表格等。7.2.3提交审查的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a)提交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查的资料应包括原始记录、现场填报的各类表格。b)提交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查的资料应包括原始记录、现场填报的各类表格,分类排查成果报告及排查总报告。7.2.4在排查过程中,加强过程中每一环节的质量控制,建立工序检查机制。做到每一工序有检查,上工序对下工序负责。检查方式可以自查、互查、抽查、专查等形式进行。7.2.5审查测量工作组的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资质能否满足测量要求。测量工作是一门结合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该项目测量小组成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经验对测量施工质量有着重要影响。7.3安全管理7.3.1项目实施应配备专职安全员,实行安全责任制,明确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职责并实际配备履责。7.3.2加强对全体技术、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落实探测人员三级安全教育,入场前应进行安全技术交底。7.3.3应编制项目安全策划书,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应编制有限空间、高温、高空等作业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应急救援预案以及现场危险源预控措施。7.3.4排查与检测现场作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6和《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68的有关规定,钻孔或开挖时应避免破损地下管线或其他设施。T/FSAS76.1—20247.3.5排查基本作业应满足下列要求a)项目主管部门应督促项目各参与单位制定相应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方案,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监管任务,确保排水系统排查工作安全;b)从事排水管道检测、评估的单位应具备安全生产许可证;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严格执行相关安全管理规定;c)现场检测人员数量不得少于2人;d)依法依规建立现场安全管理员制度,并对相关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e)在井下及有限空间内作业时,确保作业人员按照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安全保障措施落实到位;f)检测作业时应做好人身和现场的安全防护工作,检测人员应戴有明显标志的工作服,夜间作业时应穿反光背心;工作现场应设置围栏、警示标志和交通标志等。7.3.6外业人员应穿戴安全标志服,现场正确摆放安全锥,遵守交通规则,服从交警指挥。7.3.7探测作业应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打开井盖进行实地调查作业时,作业人员不得离开现场,应在井口周围设置安全防护围栏,并指定专人看管;夜间作业时,应在作业区域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安全警示灯,地面作业人员应穿着高可视性警示服;作业完毕,应立即盖好井盖。b)在井下作业调查或施放探头、电极导线时,不得使用明火,并应进行有害、有毒及可燃气体的浓度测定。c)不得在氧气、燃气、乙炔等助燃、易燃、易爆管道上做充电点,进行直接法或充电法作业;不得在塑料管道和燃气管道使用钎探。d)使用的探测仪器工作电压超过36V时,作业人员应使用绝缘防护用品;接地电极附近应设置明显警告标志,并指定专人看管;井下作业的所有探测设备外壳应接地。e)进入有限空间(如管道、检查井、暗涵等)作业前应向安全主管部门提交申请,申请同意后才能下井,下井前,应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检测到超标有毒有害气体的情况下,应使用专业人员佩戴防毒面罩、氧气瓶等进行作业。f)在汛期,进入暗涵、雨水管道、雨水检查井等泄洪通道进行调查作业前,需要进行安全评估,并做好应急预案。7.3.8安全作业应满足下列要求:a)排查作业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告知作业内容、安全注意事项及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并应履行签认手续。作业人员应对作业设备、工具进行安全检查,当发现有安全问题时应立即更换,严禁使用不合格的设备、工具。b)井下作业应履行审批手续,并执行当地的下井许可制度;下井作业前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6附录A填写“下井作业申请表和作业票”。井下作业宜采用机械作业方法,并应严格控制人员进入管道内作业,作业单位应制定井下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在作业中落实。c)井下作业前,作业单位应检测管道内氧气、有害气体含量,做好气体检测记录。应开启作业井盖和其上下游井盖进行自然通风,且通风时间不应小于30min。当排水管道经过自然通风后,井下气体浓度仍不符合相关气体检测的规定时,应进行机械通风,且平均风速不应小于0.8m/s。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浓度变化较大的作业场所应连续进行机械通风。通风后,井下的含氧量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浓度应符合气体检测的有关规定。d)人员进入井内应佩戴安全带、防毒面具及氧气罐。应使用隔离式防毒面具,不应使用过滤式防毒面具和半隔离式防毒面具以及氧气呼吸设备。e)当排查人员进入排水管道内部检查、作业时,应同时符合下列各项要求:管径不得小于0.8m、管内流速不得大于0.5m/s、水深不得大于0.5m、充满度不得大于50%。f)作业区域应采取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防护措施,使用施工围挡密围、安全路锥等;夜间作业时,应在作业区域周边明显处设置警示灯;作业完毕,应及时清除障碍物。T/FSAS76.1—2024g)作业现场严禁吸烟,未经许可严禁动用明火。作业现场照明应使用便携式防爆灯,照明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性环境第14部分:场所分类爆炸性气体环境》GB3836.14的相关规定。h)作业单位应制定中毒、窒息等事故应急预案,并应按相关规定定期进行演练。作业人员发生异常时,监护人员应立即用作业人员自身佩戴的安全带、安全绳将其迅速救出。发生中毒、窒息事故,监护人员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i)当需下井抢救时,抢救人员应在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并有专人监护下进行下井抢救,佩戴好便携式空气呼吸器、悬挂双背带式安全带,并系好安全绳,严禁盲目施救。中毒、窒息者被救出后应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在等待救援时,监护人员应立即施救或采取现场急救措施。8仪器设备管控8.1仪器设备使用8.1.1排查工作使用的仪器设备宜包括管线探测仪、探地雷达、电视检测仪(CCTV)、管道潜望镜(QV)、三维激光扫描仪、声呐系统、电法仪和高水位智能检测仪等。8.1.2仪器设备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a)管线探测仪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中的相关规定;b)探地雷达仪器设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探地雷达探测技术规程》NB/T10133-2019中第4.1的规定;c)闭路电视检测设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181-2012中第4.2的规定;d)管道潜望镜设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181-2012中6.2的规定;e)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作业技术规程》CH/Z3017-2015中第5.3的规定;f)声呐系统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要求》JT/T790-2010中第6.2的规g)电法仪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电法勘探技术规程》NB/T10224-2019中第4.1的规定。8.1.3采用高水位智能检测仪现场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a)管道、暗涵直径不宜小于600m;b)管道、暗涵内水深大于管道、暗涵直径的50%;c)水流速度不大于2m/s;d)管道、暗涵检查井间距不宜大于100m。8.1.4现场作业前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a)开展工作前,应打开管道或暗涵被检测段就近的检查井进行通风,并按要求做好围挡;b)使用气体检测仪对管道、暗涵内的气体进行检测,确保管道、暗涵内有害气体符合检测要求。8.1.5高水位智能检测仪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和成果制作等应符合下列规定:a)采用声呐检测时,检测设备、检测方法、轮廓判读等内容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181-2012中第5章的规定执行。b)采用电视检测(CCTV)时,检测设备、检测方法、影像判读等内容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181-2012中第4章的规定。8.2仪器设备保养T/FSAS76.1—20248.2.1仪器设备应建立档案,内容包括仪器合格证、说明书、使用记录、维修记录、检查记录等,并由专人负责管理。8.2.2仪器设备应有标识牌,包括仪器名称、仪器型号、仪器出厂日期、仪器编号。8.2.3仪器设备保养应符合下列要求:a)仪器设备应按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和要求进行操作、维护和保养;b)仪器设备应储放在清洁、干燥、无尘、阴凉、通风、无强电磁辐射的库房内,对长期不使用的仪器应定期开机检查;c)使用的仪器应在检查合格有效期内;d)仪器设备在特殊环境下应做好防潮、保温等防护措施;e)仪器出现故障应及时维修,修复后应进行检查和验收,并记录处理过程。8.2.4仪器设备应有明显的标识标明其“检定/校准”状态,使仪器的状态一目了然,便于管理。状态标识一般分为以下几种:a)绿色标识:表明仪器设备具有正式计量检定合格证书和校准合格报告,处于正常使用状态。b)黄色标识:表明仪器设备某些功能已经丧失,但检测工作所用功能正常,且经校准合格,处于使用状态。c)黄色标识:表明仪器设备某些功能已经丧失,但检测工作所用功能正常,且经校准合格,处于使用状态。d)红色标识:表明仪器设备已经损坏或经校准不合格,处于停用状态。8.3仪器检查8.3.1仪器应定期检查,检查周期不宜超过一年。8.3.2仪器定期检查主要参数包括幅频特性和灵敏度特性。8.3.3仪器期间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a)在一个工区开展工作之前和工作结束之后,应对所使用的仪器进行现场检查;b)仪器在检查周期内出现使用频次过高、使用环境恶劣、运输频繁等情况时,应增加检查次数;c)仪器在检查周期内出现故障,维修后应重新进行检查。9成果编制与信息化管控9.1一般规定9.1.1排查工作结束后应对排查资料进行整编,成果包含文字报告、成果图件和成果表,提交排查成果报告。9.1.2排查成果资料整编前应确认排查获取的原始数据是否齐全、有效,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资料整编工作。9.1.3原始数据应包括原始记录和仪器检查记录等。9.1.4原始记录应包括各类调查表、照片、视频、测试数据或记录、计算机媒体记录、仪器观测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记录、测量数据或记录等。9.1.5调查表内容宜包括工程名称、调查时间、调查对象、编号、所属街道、所在社区、位置、坐标、相关调查要素、使用仪器设备编号等,工作单位、调查人员和校核人员等信息。9.1.6计算机媒体记录宜包括记录文件编号、目录、文件名称或序号,内容应齐全、完整。9.1.7排查视频影像、图像资料整编成果应采用独立数据文件和数据库两种方式进行存储。9.1.8原始记录数据应采用安全、长久的方法存储。9.1.9排查成果及相关资料宜进行信息化管理。9.2成果编制T/FSAS76.1—20249.2.1应选择适宜的数据处理软件,处理现场获取的原始数据。9.2.2应核对原始记录的合规性、正确性、逻辑性,将核对后的原始数据输入至选取的数据处理软件处理。9.2.3应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列出问题清单。9.2.4宜按“源、网、厂、河、城”分类分册编写排查成果报告。分类排查成果报告编制完成后,应编制排查成果总报告。9.2.5排查成果报告编制宜包含下列内容:a)工程项目概况;b)执行的技术标准;c)排查技术方法;d)排查仪器设备;e)质量控制;f)排查成果分析;g)结论及建议;h)成果图件。9.2.6工程项目概况宜主要包含工程项目背景、项目概况、任务来源、排查目的与要求、排查日期、排查范围、排查内容、投入的人员和仪器设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等内容。9.2.7成果图件应层次清晰、图式、图例、注记和比例尺等要素齐全。9.2.8成果资料可采用不同的存储介质,资料存储介质应符合下列规定:a)1签字的现场记录表应采用纸介质存储;b)2成果图、表和报告宜采用纸介质和非纸介质存储;c)3非纸介质存储的资料文件类型宜包括检测视频影像、图像资料、整编原始数据文件、成果图、表和成果报告。9.2.9硬盘介质成果的编排及编码应符合下列要求:a)对于检测视频影像、图像资料可按工程项目—片区—区段的次序编排;b)硬盘的编码格式应符合复审汇编单位的规定。9.2.10成果存储份数及存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a)硬盘介质的存储份数应不少于3份;b)成果应分别存放于两个以上不同的地点;c)存放地点应注意防潮、防火、防尘、防磁。9.2.11成果存储介质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a)对存储的成果数据应定期检查;b)对长期保存的数据,应在质保期内进行转储;c)整编成果存储介质失效、废弃时,应销毁;d)对长期保存成果数据的介质,不应外借。9.3成果校审与资料归档9.3.1排查成果资料应符合下列要求:a)排查成果资料应齐全,包括原始记录、仪器检查记录、数据处理软件、排查数据处理与分析、排查成果报告、附图和附表等;b)原始记录应包括各类调查表、照片、视频、测试数据或记录、计算机媒体记录、仪器观测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记录、测量数据或记录等;c)调查表内容宜包括工程名称、调查时间、调查对象、编号、所属街道、所在社区、位置、坐标、相关调查要素、使用仪器设备编号等,工作单位、调查人员和校核人员等信息;d)调查表内容应齐全、准确,字迹清晰,不应涂改、擦去或撕页;计算机媒体记录宜包括记录文件编号、目录、文件名称或序号,内容应齐全,且应与调查内容相符,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备份。9.3.2原始记录的检查和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T/FSAS76.1—2024a)作业班组应对全部原始记录进行自检,现场作业人员和校核人员均应在记录上签字确认;b)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应组织人员对原始记录进行抽检,抽检率不应低于30%,对原始记录进行评价,签字确认。9.3.3原始记录的校核、审查应包括下列内容:a)原始记录是否齐全;b)原始记录的合规性;c)原始记录的真实性;d)原始记录的准确性;e)原始记录的逻辑性。9.3.4原始记录质量评价结果应分为合格或不合格,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不合格:a)记录不全;b)原始记录有涂改、擦去、撕页现象;c)计算机媒体记录的文件名错误,文件内容不符、不全;d)使用的仪器不符合本规范要求;e)使用的仪器无检查记录,或检查不合格,或使用时间超过检查周期。9.3.5排查成果资料应经过校核和审查,中间成果资料应经过校核合格后方可提供使用。9.3.6排查成果资料校核应包括下列内容:a)原始记录、仪器检查记录;b)排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c)成果报告内容和成果图表。9.3.7排查成果资料审查应包括下列内容:a)成果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b)数据处理与分析;c)成果报告内容;d)结论与建议的正确性与合理性;e)成果附图和表。9.3.8排查成果报告提交后,排查成果资料应及时归档,归档资料宜包括下列内容:a)任务书、排查方案;b)排查原始记录、仪器设备检查记录(若有);c)原始资料检查和评价记录、成果资料校审记录;d)数据处理软件及分析;e)排查成果报告及图表;f)收集的相关资料。9.4资料标准化9.4.1排查数据采集内容、编码规则、数据格式及精度等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室外排水设施数据采集与建库标准》SZDB/Z330的相关规定。9.4.2排水系统排查成果样式编号、命名应统一,重复数据部分确保统一标准,影像和视频资料应按照排查范围统一文件夹存放。9.4.3采集数据经检查合格后应导入排水信息系统数据库,数据更新频率应与系统保持一致。9.4.4数据库应符合下列要求:a)空间数据、表单数据默认用MySql部署;b)数据库分为源、网、厂、河、城五部分;c)数据样式分为空间数据、表单数据、栅格影像、视频图片和文本资料;d)空间数据:在指定坐标系统的矢量位置信息数据(二维);e)表单数据:非矢量数据;f)栅格影像:在指定坐标系统下的矢量数据;g)视频照片:非矢量数据,通过文件名称与特定的表格名称做关联;T/FSAS76.1—2024h)文本资料:非矢量数据,如设计规划文本等,通过文件名与特定表格名称做关联。9.5信息化管理9.5.1排水系统信息化管理宜基于现实基础地理信息,构建信息管理系统。9.5.2排水系统信息化管理的内容除排查成果外,宜包含周边环境资料、现场影像资料和工程处理资料等。9.5.3排水系统数据库的构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21740的相关规定。9.5.4排水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基于GIS平台构建,应具备数据输入、编辑、查询、统计、分析等基本功能,宜具备三维可视化、数据交换服务等应用功能。9.5.5排水系统信息交换与应用服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CJJ/T100的相关规定。9.5.6排水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的相关规定。10排查操作标准10.1“厂”类排查方法及技术要求本项排查主要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及水质水量检测三项措施。10.1.1资料收集资料收集阶段主要针对厂站的设计、施工及运维资料收集(近三年日均进出水水量及水质),同时还应对厂站的服务范围、人口及产业结构等数据进行收集。10.1.2现场调查、测量污水处理厂(站)结合资料收集情况,对厂(站)进行现场调查及资料复核工作,确保收集的资料与现状一致。10.2“网”类排查方法及技术要求10.2.1排水管网探测利用收集的排水管网资料作为工作底图,采用物探手段确定管道(沟)的埋深和走向,沿管道(沟)走向追踪、逐井调查。通过现场调查相关检查井的连接关系、管道(沟)的规格尺寸、管底埋深等要素,现场绘制草图或手机APP(易排查等)录入相关属性信息,并实地对相关检查井用红色油漆标注编号后,对各分支井、特征点进行平面与高程测量,确定管道(沟)的平面位置及管底高程。10.2.1.1排水检查井内有淤泥或杂物的处理方法对排水检查井内有淤泥或杂物的,一般采用“L”型量杆来量测深度和判断有几个方向,量测深度时采用多次量测取平均值来确定,对于无法直接量测管内底埋深的,采用“顶深+管直径”来确定管内底埋深,并在管线点成果表备注“堵塞”。10.2.1.2存在堵死或打不开的检查井的处理方法对于堵死或打不开的检查井,属性数据采用相邻检查井推测的方法来确定其埋深及走向,并在管线点成果表备注“井未打开”。10.2.1.3接用户方向点检查的处理方法接用户的方向点根据检查井里管道的走向来确定其位置,埋深根据上下游管道坡度确定。T/FSAS76.1—202410.2.1.4管底埋深测量要求管底埋深必须下井才能测量的,要确认人身安全后下井测量(不推荐)。10.2.1.5水深、淤泥深度探查要求排水管网探查的同时,需调查水深、淤泥深度。10.2.1.6管线点编号规范管线点(三通、四通、五通、多通、拐点、直线点、变坡点、起始点、终止点)及管线附属设施(检查井、截流系统)的外业编号(物探点号),由测区编号+管线类别码+数字组成,编号为:测区编号(S1)+管网属性+数字(0001)。管线点的编号在管线调查时由调查人员现场编排,并在实地管线点的旁边用红油漆注记起点号。10.2.1.7管线点标注规范管线点宜设置在管线的特征点在地面的投影位置上。管线特征点包括交叉点、分支点、拐点、变材点、变坡点、变径点、起始点、上杆以及管线上的附属设施、地面建(构)筑物的边界及中心点等,在平面位置相同的变深点处,探测应定测为两个点。在窨井(包括检查井、闸门井、阀门井、仪表井等)上设置明显管线点时,管线点的位置应设置在井盖的中心。当地下管线中心线的地面投影偏离管线点,其偏距大于0.4m时,应以管线在地面的投影位置设置管线点,窨井作为专业管线的附属物处理,且管线点的特征记为“偏心点”。10.2.1.8管线点测绘要求以测量控制网为基础,测量管线点的坐标与高程。10.2.2截流系统排查截流系统分为截流井、沿河截污管(涵),具体排查内容如下:a)截流井调查,通过图纸比对和实地开井调查,排查截流设施类型、尺寸、控制方式及运行情b)沿河截污管(涵)接入点调查,通过图纸比对和实地开井调查,记录接入点井号、接入的管道材质和管径,接入的流量和水质情况等。沿河截污系统内采用水泵提升的,记录水泵功率和运行情况;c)调查的截流设施及接入点情况应拍摄井内照片和周边参照物照片,采用仪器探查的需保留相关拍摄照片。10.2.3排水管网内窥检测排水管网内窥检测利用闭路电视系统(CCTV)、管道潜望镜(QV)通过管网内窥检测监视器观察管道内部状况并进行实时录像,以确定管道内部缺陷。市政路上管径DN400及以上以闭路电视系统(CCTV)为主,排水地块以潜望镜(QV)为主。排水管道缺陷类别判断依据参照规范《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DJJ181-2012)。排水管网内窥检测前,需对不具备检测条件(淤积、结垢和水深度大于管径的20%)的管网进行封堵、倒排、开孔、清淤、预处理等工程措施,达到检测条件后开展检测工作。10.2.4管道潜望镜(QV)技术管道潜望镜(QV)技术应符合以下要求:a)现场检测管段和管网图纸对应,在检查井周边用油漆喷写对应井编号,QV拍摄记录;b)检测前拍摄白板以及周围明显建构筑物,白板内容包括:工程名称、地点、起始井号、终止井号、检测方向、管道直径、管道材质、检测时间;c)仪器拍摄视频画面清晰,影像记录须连续完整,不得出现脏污镜头画面;d)检测设备需要进行激光模具测距校正,确保其精度达到0.5m以内。视频录制时,须保持镜头在圆心位置。焦距拉伸/收缩时,应适当停顿,保证画面清晰度。当发现缺陷时,应将镜头调整到最佳缺陷画面角度,确保激光点测量位置准确;T/FSAS76.1—2024e)视频数据采集时,如实根据现场情况,填写现场记录表。10.2.5闭路电视系统(CCTV)检测技术10.2.5.1检查前,根据被检测管道大小在爬行器上安装合适的摄像头、照明,连接主控系统,打开主控系统,检查摄像头和照明是否工作正常。具体如下:a)在使用前检查计数器的准确性;b)关闭系统,将摄像头放入管道;c)打开系统,设定起始位置。d)将计数器调零。10.2.5.2检测时,利用屏幕书写器输入标题(标题主要包括:工程名称、地点、委托单位、检测单位、检测人员、检测日期、起始井和终止井编号、水流方向、管材、管径等)。具体如下:a)设置录像并按暂停;b)释放电缆,让摄像头进入检测区域,根据爬行器速度继续释放或回收电缆;c)当遇到管道破损或障碍物时,请小心摄像头,控制爬行器速度;d)根据管道内部情况调节亮度改善管道的光亮度;e)当收电缆时用布清洁电缆上的水和污物。10.2.6工程措施排水管网内窥检测前,需对不具备检测条件(淤积、结垢和水深度大于管径的20%)的管网进行封堵、倒排、开孔、清淤、预处理等工程措施,达到检测条件后开展检测工作。10.2.6.1施工准备施工前,布置施工场地,主要设备如:吸污车、发电机、污水泵、气体检测仪、气囊和人员下井安全防护装备等检查验收后进场,施工现场采用围蔽方式和交通疏解。10.2.6.2封堵和导排当现场需采取砖砌墙封堵+气囊封堵,根据现场检查井情况采取潜水作业进行气囊等方式封堵,根据不同管径采取不同大小气囊,并要预备用气囊。导流抽水泵功率,数量及临时排水管管径大小,长度的设置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选择,合理设计,科学布置。10.2.6.3排水和清淤排水和清淤应符合以下要求:a)管道堵水后,采用吸污车将检查井内和管内污水,淤泥,砂等可吸取的杂物进行吸出。较大垃圾杂物采用人工辅助方法从检查井内清理出管道。b)清理后采用高压水进行清洗,清洗后进行检查,确认达到检测要求后方可进行检测。c)较大垃圾杂物及大管径管道等工程,吸污及清洗车施工后,主要采用人工进行清理。10.2.6.4底泥和固结物处置清理出检查井和管内的污泥采用密闭罐车运至底泥处理厂处理,清理出的固结物、砖石杂物等晾晒后运至渣土车处理。10.2.6.5封堵和导排工艺流程封堵和导排工艺流程包括对施工段进行截水、排水导流、清淤疏通工作。排水导流的必要性由于本工程管网大部分正在运行,维护改造工程施工不能影响正常的运行使用。导流方法:一是对施工上游进行围堵截水处理,采用污水泵将施工段上游截流污水从检查井内抽出,采用临时设置的管道排流至施工段下游管内。从而使施工段管道能正常完成施工任务,如下图所示:T/FSAS76.1—2024图10排水导流示意图如图所示,先在1号检查井下游管口0.5m处用充气气囊临时堵水(目的是方便在2号检查井上管口采用封堵措施进行截水封堵)。在2号检查井上管口及4号检查井上管口采用封堵墙或气囊进行截流。采用气囊充气堵塞时,应随时检查气囊的气压,当气压降低时应及时充气。当气囊或封堵墙砌筑完成后,可将气囊临时封堵拆除,导流管在1号检查井与4号检查井之间连接,上游段宜设泵排水,保证通水流畅。导流抽水泵功率,数量及临时排水管管径大小,长度的设置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选择,合理设计,科学布置。排水导流根据施工段进行分段排水,完成一段排水导流,进行清理一段,检测一段。排水导流施工前要做好安全围护,检查用水用电设备安装情况,临时导流排水路段交通影响疏通等。应根据现场情况设置排水泵安置地点,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排水导流可依据现场实际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设备和导流方法达到管道检测的目的。10.2.6.6检查井检测检查井进行现场调查、检测,包括检查井材质、井盖形状、检查井类型、井盖材质等,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闭路电视系统(CCTV)、管道潜望镜(QV)以及人工调查等,具体检测内容见表3。表3检查井检测内容T/FSAS76.1—202410.3“河”类排查方法及技术要求10.3.1河涌及水工设施调查方法调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a)河涌上口线测量采用RTK定位技术或全站仪进行测量;b)河涌两侧岸坡现状进行摸排,主要采用沿河岸步行、乘船目视,对河涌岸坡形式、岸坡上建筑生活垃圾、水体观感是否黑臭、流向以及河涌是否有阻塞等信息,通过拍照记录形式进行采集。c)水工设施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走访,收集施工图、竣工图以及设施运行资料的方式采集设施基础数据,同时对于部分缺少图纸资料的设施,按照项目需求进一步测量绘图。10.3.2暗涵排查方法暗涵排查主要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智能管涵检测系统和闭路电视系统(CCTV)检测技术获取暗涵本体、排口以及暗涵缺陷等级等信息,各种仪器设备检测适用条件见表4。表4暗涵检测设备适用条件1234510.3.2.1智能管涵检测系统10.3.2.1.1作业前准备在现场开展作业前,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明确作业任务、作业程序、作业分工、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周边区域特点,在下井检查井周围合理布置好相应安全措施,如安全防护栏、警示锥筒等。检查设备电源、线缆、信号中继、控制站等工作状态及船体的密封性,并进行设备调试。10.3.2.1.2暗涵平面位置测量为保障排查成果坐标系的一致性,在正式开展排查工作前,对暗涵涵体、检查井、其他明显点等相关特征点的空间位置采用RTK定位技术或全站仪进行测量。10.3.2.1.3智能暗涵检测智能暗涵检测流程如下:a)打开井盖,将检测设备通过起吊缆绳吊入涵内,确定检测方向;b)启动闭路电视系统;设定起始位置编码器数值;c)在闭路电视系统界面输入工程信息(工程名称、地点、委托单位、检测单位、检测人员、检测日期、起始井和终止井编号、水流方向、管材、管径等);d)启动录制,启动剖面声呐扫描仪,根据管径大小设定增益、脉冲数值;e)启动激光雷达模块,测量下井点位置暗涵基本结构尺寸,并保存测量信息,保持激光扫描界面为开启状态;f)释放线缆,操纵地面控制站,检测船启动开始航行检测(操纵时应尽可能保持检测船为直线行驶状态);g)记录暗涵结构特征,测定断面尺寸;查找排口、缺陷、污染源等暗涵特征;h)检测船行驶至排口、缺陷断面齐平处,或操纵转向驶近排口处,停止操纵,激光雷达测量排口、缺陷尺寸,编号、保存测量数据;T/FSAS76.1—2024i)同步,从闭路视频系统界面读取计米器数值,检测人员打开定位接收器,根据检测方向及计数位置附近实施对地探测,确定排口及定位点信息,并编号、保存;j)检测分段式进行,根据检查井桩位分布特征进行依次检测,检测信息采集完成后设备退出,检测结束。10.3.2.2全地形机器人10.3.2.2.1作业前准备在现场开展作业前,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明确作业任务、作业程序、作业分工、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周边区域特点,在下井检查井周围合理布置好相应安全措施,如安全防护栏、警示锥筒等。检查设备电源、线缆、信号中继、控制站等工作状态及船体的密封性,并进行设备调试。10.3.2.2.2暗涵平面位置测量为保障排查成果坐标系的一致性,在正式开展排查工作前,对暗涵涵体、检查井、其他明显点等相关特征点的空间位置采用RTK定位技术或全站仪进行测量。10.3.2.2.3全地形机器人检测检测流程如下:a)作业前准备;在现场开展作业前,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明确作业任务、作业程序、作业分工、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周边区域特点,在下井检查井周围合理布置好相应安全措施,如安全防护栏、警示锥筒等。检查设备电源、线缆、信号中继、控制站等工作状态及全地形机器人的密封性,并进行设备调试。b)平面位置测量;为保障排查成果坐标系的一致性,在正式开展排查工作前,对检查井、其他明显点等相关特征点的空间位置采用RTK定位技术或全站仪进行测量。c)排水管道/暗渠内窥检测;1)启动闭路电视系统;在闭路电视系统界面输入工程信息(工程名称、工点名称、检测日期、起始井和终止井编号、检测方法、检测方向、检测管材、检测管径、检测单位、检测人员等)。2)启动录制,启动。3)片头拍摄:每段视频应规范拍摄检测管段周围地标及手工板书作为片头(片头内容应包含工程名称、工点名称、检测日期、检测管段、检测方法、检测方向、检测管材、检测管径、检测单位、检测人员;机器出管后需重新检测,必拍参照物5s以上)。4)打开井盖,将检测设备通过起吊缆绳吊入井内,确定检测方向。5)将载有摄像镜头的全地形机器人安放在检测起始位置后,在开始检测前,应将计数器归零。当检测起点与管段起点位置不一致时,应做补偿设置。6)释放线缆,操纵地面控制站,检测船启动开始航行检测(操纵时应尽可能保持检测船为直线行驶状态)。7)全地形机器人驶至排口、缺陷断面齐平处,或操纵转向驶近排口处,从闭路视频系统界面读取计米器数值,检测人员根据检测方向及计数器显示数值,确定排口及定位点信息、缺陷及定位点信息,并编号、保存。8)每一管段检测完成后,应根据电缆上的标记长度对计数器显示数值进行修正。9)直向摄影过程中,图像应保持正向水平,中途不应改变拍摄角度和焦距。10)在爬行器行进过程中,不应使用摄像镜头的变焦功能,当使用变焦功能时,爬行器应保持在静止状态。当需要爬行器继续行进时,应先将镜头的焦距恢复到最短焦距位置。11)侧向摄影时,爬行器宜停止行进,变动拍摄角度和焦距以获得最佳图像。12)管道检测过程中,录像资料不应产生画面暂停、间断记录、画面剪接的现象。T/FSAS76.1—202413)在检测过程中发现缺陷时,应将爬行器在完全能够解析缺陷的位置至少停止10s,确保所拍摄的图像清晰完整。14)对各种缺陷、特殊结构和检测状况应做详细判读和量测,并填写现场记录表。15)检测分段式进行,根据检查井分布特征进行依次检测,检测信息采集完成后设备退出,检测结束。d)数据资料的处理与分析。10.3.2.3闭路电视系统(CCTV)10.3.2.3.1作业前准备在现场开展作业前,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明确作业任务、作业程序、作业分工、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周边区域特点,在下井检查井周围合理布置好相应安全措施。检查设备密封性,并进行设备调试。10.3.2.3.2平面位置测量为保障排查成果坐标系的一致性,在正式开展排查工作前,对检查井、其他明显点等相关特征点的空间位置采用RTK定位技术或全站仪进行测量。10.3.2.3.3排水管道内窥检测检测流程如下:a)启动闭路电视系统;在闭路电视系统界面输入工程信息(工程名称、工点名称、检测日期、起始井和终止井编号、检测方法、检测方向、检测管材、检测管径、检测单位、检测人员等b)启动录制,启动;c)片头拍摄:每段视频应规范拍摄检测管段周围地标及手工板书作为片头(片头内容应包含工程名称、工点名称、检测日期、检测管段、检测方法、检测方向、检测管材、检测管径、检测单位、检测人员;机器出管后需重新检测,必拍参照物5s以上);d)打开井盖,将检测设备通过起吊缆绳吊入井内,确定检测方向;e)将载有摄像镜头的爬行器安放在检测起始位置后,在开始检测前,应将计数器归零。当检测起点与管段起点位置不一致时,应做补偿设置;f)每一管段检测完成后,应根据电缆上的标记长度对计数器显示数值进行修正;g)直向摄影过程中,图像应保持正向水平,中途不应改变拍摄角度和焦距;h)在爬行器行进过程中,不应使用摄像镜头的变焦功能,当使用变焦功能时,爬行器应保持在静止状态。当需要爬行器继续行进时,应先将镜头的焦距恢复到最短焦距位置;i)侧向摄影时,爬行器宜停止行进,变动拍摄角度和焦距以获得最佳图像;j)管道检测过程中,录像资料不应产生画面暂停、间断记录、画面剪接的现象;k)在检测过程中发现缺陷时,应将爬行器在完全能够解析缺陷的位置至少停止10s,确保所拍摄的图像清晰完整;l)对各种缺陷、特殊结构和检测状况应做详细判读和量测,并填写现场记录表;m)检测分段式进行,根据检查井分布特征进行依次检测,检测信息采集完成后设备退出,检测结束。10.3.2.3.4数据资料的处理与分析10.3.2.4管道潜望镜(QV)10.3.2.4.1作业前准备在现场开展作业前,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明确作业任务、作业程序、作业分工、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周边区域特点,在下井检查井周围合理布置好相应安全措施,如安全防护栏、警示锥筒等。检查设备电源、线缆、信号中继、控制站等工作状态及管道潜望镜(QV)密封性,并进行设备调试。10.3.2.4.2平面位置测量T/FSAS76.1—2024为保障排查成果坐标系的一致性,在正式开展排查工作前,对检查井、其他明显点等相关特征点的空间位置采用RTK定位技术或全站仪进行测量。10.3.2.4.3排水管道内窥检测a)启动闭路电视系统,在闭路电视系统界面输入工程信息(工程名称、工点名称、检测日期、起始井和终止井编号、检测方法、检测方向、检测管材、检测管径、检测单位、检测人员等b)启动录制,启动;c)片头拍摄,每段视频应规范拍摄检测管段周围地标及手工板书作为片头(片头内容应包含工程名称、工点名称、检测日期、检测管段、检测方法、检测方向、检测管材、检测管径、检测单位、检测人员;机器出管后需重新检测,必拍参照物5s以上);d)打开井盖,将固定好的QV镜头放入井内,确定检测方向;e)镜头中心应保持在管道竖向中心线的水面以上;f)拍摄管道时,变动焦距不宜过快。拍摄缺陷时,应保持摄像头静止,调节镜头的焦距,并连续、清晰地拍摄10s以上;g)拍摄检查井内壁时,应保持摄像头无盲点地均匀慢速移动。拍摄缺陷时,应保持摄像头静止,h)对各种缺陷、特殊结构和检测状况应做详细判读和记录;i)检测分段式进行,根据检查井分布特征进行依次检测,检测信息采集完成后设备退出,检测结束。10.3.2.4.4数据资料的处理与分析10.3.2.5三维激光扫描10.3.2.5.1作业前准备在现场作业人员进入主要暗渠作业面前,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明确作业任务、作业程序、作业分工、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应采取的防护措施等。针对主要暗涵的涵体内作业人员必须使用隔离式空气呼气器进行作业,并由持有限空间作业培训/市政工程潜水员且有作业经验的人员入涵实施;明渠作业人员需穿戴好救生衣、安全帽并系好安全绳。10.3.2.5.2定位坐标系建立为保障排查成果坐标系的一致性,在正式开展排查工作前,将对主要暗涵及涵体外相关特征点的空间位置采用RTK定位技术或全站仪进行测量,并作为排查成果的空间坐标框架。10.3.2.5.3暗涵三维激光扫描根据暗涵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扫描位置,扫描参数,保证扫描质量,确保做到主要暗涵的全覆盖扫10.3.2.5.4排口的水量检测在排查过程中,针对发现存在有流水流出的排口,拍摄不小于10s的视频记录,测量水深及水量信若排口流出水体为明显黑臭水体,则采用水体快速检测试纸进行测试;若水体黑臭性质不明晰时,采用水样容器采集水样,送水质检测机构进行COD-Cr和NH3-N指标检测。10.3.2.5.5数据资料的处理与分析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专用处理软件对实测三维数据处理与分析,获取暗涵本体尺寸统计成果、排污口空间位置统计成果,缺陷等级判定,同时,完成涵内、渠内已发现排口的光学摄像资料以及水质水量的整理与统计。10.3.2.6智能管涵检测系统10.3.2.6.1作业前准备T/FSAS76.1—2024在现场开展作业前,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明确作业任务、作业程序、作业分工、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周边区域特点,在下井检查井周围合理布置好相应安全措施,如安全防护栏、警示锥筒等。检查设备电源、线缆、信号中继、控制站等工作状态及船体的密封性,并进行设备调试。10.3.2.6.2暗涵平面位置测量为保障排查成果坐标系的一致性,在正式开展排查工作前,对暗涵涵体、检查井、其他明显点等相关特征点的空间位置采用RTK定位技术或全站仪进行测量。10.3.2.6.3智能暗涵检测智能暗涵检测流程如下:a)打开井盖,将检测设备通过起吊缆绳吊入涵内,确定检测方向;b)启动闭路电视系统,设定起始位置编码器数值;c)在闭路电视系统界面输入工程信息(工程名称、地点、委托单位、检测单位、检测人员、检测日期、起始井和终止井编号、水流方向、管材、管径等);d)启动录制,启动剖面声呐扫描仪,根据管径大小设定增益、脉冲数值;e)启动激光雷达模块,测量下井点位置暗涵基本结构尺寸,并保存测量信息;保持激光扫描界面为开启状态;f)释放线缆,操纵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二手车销售协议:全面细化版版B版
- 2024年不动产权益测绘服务协议版
- 2024年大型云计算中心建设项目合同
- 2024协议起诉离婚的法律程序
- 江南大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南大学《产品工程设计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佳木斯大学《美学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佳木斯大学《儿科学实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暨南大学《金融数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暨南大学《歌曲作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幼儿园绘本故事:《感谢的味道》 PPT课件
- GRRJMP分析步骤实用教案
- 商务团队合作培训通用PPT课件
- 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高一英语知识点讲义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复习课件PPT小学优秀教学课件
- 网络安全检查表完整参考模板
- 海南省规模化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污染物防治技术指南试行
-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题360道
- PIV操作流程详解要点
- HDS-存储-AMS1000配置安装手册_图文
- 组合逻辑课程设计4位二进制全加器全减器原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