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5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重点)2.抓住关键语段,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等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难点)3.感受文中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感受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2.把握本文的抒情线索,厘清文章的脉络。

课程导入

播放军旅歌曲《小白杨》。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歌曲吗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齐声唱一唱。随即展示歌词: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小白杨/小白杨/同我一起守边防/一起守边防。

唱罢,师问:你觉得歌曲中白杨树与边防战士有怎样的关系学生自由作答后,师:小白杨即是战士的化身,他们离家戍边,面对艰苦的环境,他们挺直身姿,用坚贞的信念、顽强的精神书写出当代军人的军魂。歌词歌唱白杨树,就是歌唱我们的边防战士。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白杨树,一起来感受白杨树的精神与意志。(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自主探究一预习与交流

1.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2.交流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目睹了北方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3.积累字词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开垦(kěn)主宰(zǎi)

坦荡如砥(dǐ)潜滋暗长(qián)倦怠(dài)婆娑(suō)

虬枝(qiú)恹恹欲睡(yān)

秀颀(qí)地壳(qiào)

倔强(jué)(jiàng)宛然(wǎn)

鄙视(bǐ)旁逸斜出(yì)不折不挠(náo)

(2)解释下列词语。

妙手偶得:语出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恹恹: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参天:高耸在天空中。

婆娑: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秀颀:美而高。颀,修长。

阅读课文一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理解题目的含义。

“礼赞”的含义是什么怎样理解《白杨礼赞》这一标题

明确:“礼赞"指用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礼赞”意思为: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2.厘清线索和结构。

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1)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这些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语句,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与标题形成呼应。

(2)结合本文的抒情线索,思考: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起笔点明题旨,总起全文,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第二部分(第2至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第三部分(第5至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揭示其内在气质,突出白杨树的正直、倔强、不折不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至8段):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第9段):又一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合作探究

浏览课文,思考并回答:

1.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力争上游"一词体现出是在写人;又如“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这也可以说明本文是在赞美人。

2.结合写作背景和相关语句,思考:作者借白杨树赞美的是什么人

明确: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北方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

3.白杨树和北方农民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下面让我们走近白杨树,寻找答案。

全班齐读第5、6段,思考:白杨树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白杨树的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抓住以上这个总特征从干、枝、叶、皮等四方面有顺序地刻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突出了白杨树正直、向上、团结的特点。

干:“笔直”“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枝:“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皮:“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

4.根据以上分析归纳: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几方面(请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并做批注)

讨论、明确: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所以,作者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③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朗读了课文,整体感知了全文内容,初步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并在抓住关键语句的基础上明确了文章的抒情线索,梳理了全文的脉络结构。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我们初步体会到作者对白杨树、抗日军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礼赞——白杨树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生长环境

外部形态→不平凡→人——礼赞精神气质入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基本特点。3.学习抗日军民保家卫国、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课程导入

复习导入,学情诊断。

1.齐声深情朗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2.回答:《白杨礼赞》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抒情线索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阅读课文一合作与探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作者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

赞美的思想情感。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作者是如何借物抒情的。1.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理解白杨树的内涵。

(1)女同学读“好女子"部分,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伟丈夫”部分,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

(2)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3)思考:作者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内涵的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先抑后扬,文势起伏。且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阳刚之美:“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样,文章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了白杨树的内涵。

(4)讨论第7段中排比、反问句的读法。

①你能把这些句子改成陈述句吗(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语气强的特点)

②你能调换它们之间的顺序吗(引导学生体会语气由弱到强的特点)

(5)结合语境,体会第7段中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明确:第一句强调不能只把白杨树当作一棵树来看待,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接着后三句说了三种象征意义,从普通农民说到部队哨兵,从具体的人说到精神和意志。“就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带动着抒情、议论的步步深化,让人们感受到语言文字之中洋溢着的激情。

(6)第7段中的四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四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

小结: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同时,这四组反

问句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主题,令人深思。

2.探究象征手法。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爱莲说》一文中的莲、菊、牡丹分别象征什么,并简要说明象征的作用。

明确:莲,象征君子;菊,象征归隐者;牡丹,象征富贵者。象征体与本体之间都有相似点,运用象征

手法,使文章委婉含蓄、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2)判定象征手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明确: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能引起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

(3)你觉得《白杨礼赞》一文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

明确: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形象,正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本质相似,所以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正是对他们的礼赞,以此表达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4)齐声朗读排比句“难道……",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5)写作中,怎样使用象征手法

明确:第一,象征是借某种具体的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第二,象征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它们主要着眼于局部的语言表达效果)。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在表达象征意义之前,往往要对这一事物进行细致描绘,突出其某方面的特点(如本课第5段),为赋予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做铺垫。第三,象征的作用主要是将作家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感寄托于物,巧妙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鸽子象征和平;青松象征万古常青;红色象征喜庆和革命;太阳象征光明;绿色象征生命;梅花象征高尚、坚贞;兰花象征高洁、淡泊等。在文体上多用于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3.品味对比的手法。

提问: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结尾将“贵族化的"楠木和“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作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4.总结《白杨礼赞》的艺术特色。明确:(1)象征手法,内涵丰厚。

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欲扬先抑,文笔曲折。

在具体描写了白杨树“不平凡”之后作者先抑一笔,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接着用“但是”一转,称赞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欲扬先抑,文笔曲折有致。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文章的思想开拓出新的境界,作者的感情也达到了高峰。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