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 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4 古代诗歌四首 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4 古代诗歌四首 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4 古代诗歌四首 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4 古代诗歌四首 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古代诗歌四首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四季美景

单元素养

人文内涵语文要素

想象描绘之景,领略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掌握朗读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停连,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学生能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在“学业质量描述"中,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概述、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表达”。

二、单元教材分析

此单元的课文包括三篇现当代散文和四首古诗词。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家名篇。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则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描写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四首古代诗词,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总的来说,这些古今名篇描绘了优美的四时之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值得好好欣赏体会。

三、单元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要做好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要了解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把学习的起点放置在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初中语文学习。例如,学生在小学学过朱自清、老舍的散文,老师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春》《济南的冬天》的兴趣;又如,学生在小学习惯朗读,可以利用这一基础,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四、单元学习目标

1.想象课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2.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感受汉语的声韵之美。

3.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提高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4.通过观察,感受生活、记录体验,激发对写作、对生活的热情,明确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信心,并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到写作中。

4古代诗歌四首

设计说明

《古代诗歌四首》包含《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四首古代诗歌。教学时,要引领学生感受建安文学之风骨、唐诗之风采及元曲之韵味。此课应重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魅力,激发其学习兴趣。首先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并初步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进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美。最后通过赏析诗句、分析诗歌意象来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体悟诗人的情感美。

学习目标

1.积累作者、作品等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四首古诗并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四首诗的内容,品味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中蕴含的意象,学会从不同角度鉴赏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寄托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能够从不同角度鉴赏诗歌,提升鉴赏水平。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1.拓展阅读:曹操《龟虽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李白《峨眉山月歌》。

2.元代杂剧的相关知识。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灿若繁星的诗人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它们有的充满豪情壮志,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广为传颂。今天,我们将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这两首诗,与曹操登山望海,与王湾驾舟扬帆,走进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预习任务

1.字音字形。

碣(jié)石澹(dàn)澹竦峙(sǒngzhì)萧瑟(xiāosè)

2.文学常识。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其诗歌内容丰富,风格慷慨悲壮,代表作有《短歌行》《蒿里行》《龟虽寿》等。

王湾,生卒年不详,号为德,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约712年)进士及第,授荥(xíng)阳县主簿,曾参与编撰《群书四部录》200卷。王湾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现存仅10首,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观沧海》一诗的体裁为汉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原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指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作“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体裁为五言律诗。律诗,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3.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8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此诗为作者北征乌桓的途中登碣石山所作。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削平了北方群雄。七月出卢龙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王湾是北方人,一生“尝往来吴楚间”,这首诗就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时有感而作的。

三、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诵读诗歌《观沧海》,感知诗韵。(1)教师范读诗歌,读准字音,学生听读并划分节奏。(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四言古诗的特点。【教师点拨】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其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近体诗又称为格律诗、今体诗,是初唐后为区分古体诗而命名的。二者在句数、字数、用韵、对偶和平仄等方面均有不同。1.诵读古诗。(1)认真听读,扫除字词障碍,划分节奏,感受韵律。《观沧海》是四言古体诗,不讲求押韵。停顿节奏是“二二",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四言古诗的韵律与节奏特点。2.把握诗意。先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再小组合作交流问题,把握诗歌内容。(1)结合课下注释和写作背景,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境,了解诗歌大意。东行到达碣石山,前来观看大海。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挺立。岛上树木丛生,百草茂盛。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汹涌澎湃。太阳和月亮好像在海涛中运行;灿烂的银河也好像在海涛中闪烁光彩。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愿、志向。1.引导学生体会四言古体诗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意,厘清层次。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逐步深入理解诗歌。

2.把握《观沧海》的诗意,体会意境。(1)结合注释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大意。(2)整体感知,划分诗歌层次,把握层意。3.思考下列问题,体悟《观沧海》中的情感。(1)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想象画面,这几句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研读诗句并赏析。【教师点拨】互文,即两个句子或一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相互交错、补充的修辞手法。互文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作用。4.品味《观沧海》的语言,探究写法。结合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借助不同的手法来抒发雄心壮志的。(2)第一层(第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统领全篇。第二层(第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第9—12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合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结合背景资料及诗歌内容,感悟作者情感。小组合作,探讨分析问题。(1)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2)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运用夸张、互文的修辞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4.写法探究。(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中间十句写景,其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威严辽阔、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坚定、倔强之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2)借助想象抒情。“日月之行"四句写的是虚景,与前文虚实结合。诗人以沧海自比,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这首诗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四、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朗读《次北固山下》,划分节奏。(1)听音频范读,划分节奏,体会律诗的韵律特点。【教师点拨】五言律诗断句:二/三;二/二/一;二/一/二。律诗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2)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大意。2.体味《次北固山下》中作者的情感。(1)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2)思考: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是读出忧伤之情,还是欣喜之情试着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3.赏析《次北固山下》。反复朗读诗歌,引导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回答相关问题,读懂乡愁。(1)首联在文中有何作用(2)颔联的炼字一直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试简要赏析。【教师点拨】炼字的赏析方法:解释含义+描绘画面+品味效果。(3)颈联作为千古名句,有其独到之处,请从多角度进行赏析。(4)尾联包含哪种诗歌意象有何含义【教师点拨】大雁在古诗中常用意义:①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②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③抒发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1.认真听读,朗读诗歌,划分节奏,感受韵律。(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首诗是律诗,韵脚“前"悬”“年"边”,押an韵。(2)诗意: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片白帆高高悬挂。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逝,江面已显露春意。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2.体味情感。(1)情感:淡淡的思乡愁绪。(2)叙事(平缓、悠闲)——写景(开阔)——写景(积极向上)——抒情(思乡、忧愁)。3.认真思考问题,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采用讨论法,明确答案。(1)点题,“客路"即旅人前行的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与尾联“归雁”相照应。(2)“阔":广阔浩渺的样子。展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齐平的开阔景象;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悬”: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3)示例一:颈联写景兼点明时令,“生”“入"二字用得逼真传神。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提到主语上加以强调,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让人觉得它们有了生命,主动热情,迫不及待地赶来,生动有趣,富有生机。示例二: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上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景象,写出了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同时,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4)归雁:北归的大雁。雁,又叫鸿,古人有“鸿雁传书"的典故,在此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1.引导学生把握律诗的节奏特点,从理解诗意入手,逐步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2.引导学生从炼字、修辞、意象等多角度细致剖析诗歌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五、过程性评价

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力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学生诗歌诵读能力及参考注释的意识。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结识了气概豪迈的曹操及漂泊在外的王湾,读懂了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及淡淡的思乡愁绪,学习了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体会到了四言古体诗与五言律诗不同的韵律特色,可谓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七、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背诵并准确默写这两首诗。

2.发展型作业:①完成《七彩作业》中《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的相关习题;②任选一首诗歌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作者所见的画面,将诗歌改写成散文。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从一个人创作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情怀、抱负等。所以,我们要了解李白、马致远,就要从他们的作品入手。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这两首诗,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预习任务

1.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大量采用夸张、拟人和生动的比喻,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天门山》等。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被时人誉为“曲状元"。代表作《汉宫秋》是元代杂剧中优秀作品之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绝句。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绝句按字数划分,可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的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曲大致相似,常用于写景抒情。散曲又称“套曲”“套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长短不一,一韵到底。

2.写作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王昌龄因“不护细行”,即生活小节不够检点,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王昌龄遭受贬谪并不是因为犯下什么大的罪过,他曾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好友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下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2018年版)。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于是在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时代气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朗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听音频,感知诗歌韵味。(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握七绝的朗读节奏。【教师点拨】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七绝第二句和第四句必须押韵。节奏按四三停顿,或“二二三”或“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3)学生齐读古诗,教师进行点评。2.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1)结合古诗背景、诗歌题目及课下注释,采用讨论法理解诗歌大意。(2)再读诗歌,想象情境,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3.品句,细致体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句。(1)简要分析,诗歌前两句有什么作用(2)赏析诗歌后两句。4.品词,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意象。(1)什么是意象【教师点拨】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结合即为“意象",是诗歌鉴赏的突破口。(2)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试着理解其内涵。【教师点拨】诗人融情入景,诗句于景中见情,看似不着悲痛之语,实则悲痛之意自现。(3)概括主旨。1.朗读诗歌。(1)认真听范读,试着朗读诗歌。(2)反复诵读诗歌,划分节奏。这首诗押i韵。节奏为“二二三”,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齐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把握诗意和情感。(1)诗意:杨花落尽了,子规鸟不住地在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2)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之情。3.认真研读问题,思考探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完善思路,明确答案。(1)首句写景并点明时令,融情于景。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了暮春悲凉的气氛,表达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恨,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次句点题,从“过五溪”可见贬谪之地的荒远,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挂念之情。(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明月人格化。诗人拜托月亮将自己的“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饱含了对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4.根据教师点拨,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意象,明确答案。(1)学习关于“诗歌意象”的相关知识,搜集整理资料,理解意象概念。(2)意象分析:①杨花——杨花无根无蒂,像游子一样漂泊无定。所以常借杨花表达离恨哀思。②子规——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人们常借杜鹃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③月亮——古人喜欢望月怀远,把月看成通情达意的使者诉说情思。(3)诗歌从描绘暮春景象入手,烘托出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理解,解读题目,做到读、思、感相结合。2.引导学生细致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体味作者寄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四、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朗读指导,体会《天净沙·秋思》的情思。(1)教师朗读示范,注意节奏、语速、轻重音。(2)学生先齐读,再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2.再读《天净沙·秋思》,疏通大意。(1)解说题目。(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3.研读《天净沙·秋思》,赏析具体内容。(1)这首元曲描写了哪些景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古道西风瘦马”一句。(3)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感悟诗歌意境。(1)诗歌中的意象有怎样的含义请举例分析。(2)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诗句,体会诗歌意境。(3)概括主旨。1.朗读诗歌。(1)划分节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首散曲,押a韵。(2)感情基调:忧愁,悲苦。2.(1)“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思”二字暗含游子的思乡情绪。(2)干枯的藤蔓、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在西方落下,悲伤到极点的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3.诗歌赏析。(1)前四句描写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