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2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2022-2024三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_第1页
专题32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2022-2024三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_第2页
专题32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2022-2024三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_第3页
专题32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2022-2024三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_第4页
专题32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2022-2024三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2022-2024)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32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运用国家政权之“刀”给这个社会“肌体”做了一次外科手术,不是结束其生命,而是促使其新生。使其新生的“外科手术”方案是()A.推行计划经济B.建立福利国家 C.进行殖民扩张 D.实行国家干预【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运用国家政权之‘刀’给这个社会‘肌体’做了一次外科手术”“不是结束其生命,而是促使其新生”可知,运用国家政权之“刀”体现的新政的国家干预。所学可知,新政期间,实行国家干预,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D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实行的是实行国家干预,而不是计划经济,排除A项;建立福利国家是新政运用国家政权之“刀”的一个方面的体现,而不是方案,排除B项;德国、日本等法西斯国家进行殖民扩张,而罗斯福实行的是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2.(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1933年,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新政采用的手段是(

)A.余粮收集制 B.农业集体化C.征收粮食税 D.国家干预【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D项正确;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B项;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排除C项。故选D项。3.(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指出:“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罗斯福新政中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的是(

)A.整顿金融体系B.调整农业政策 C.推行“以工代赈”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美国政府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吸引大量失业者,增加了就业机会,C项正确;整顿金融体系是罗斯福新政经济上的措施,题干反映的是增加就业机会,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调整农业政策是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措施,题干反映的是解决工人失业的举措,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与题意不符,题干涉及的是解决工人失业问题的措施,社会保障制度没有直接给工人提供就业机会,排除D项。故选C项。4.(2024·云南·中考真题)1933年,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将全国的工业划分成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负责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等。该法的实施(

)A.整顿了金融体系 B.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调整了农业政策 D.解决了商品生产过剩问题【答案】B【解析】据题干“1933年,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将全国的工业划分成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负责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等。”可知,该法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项正确;整顿了金融体系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在复兴工业上的举措,排除A项;调整了农业政策与题干无关,题干不涉及农业措施,排除C项;题干中未出现商品生产过剩的解决措施,因此,解决了商品生产过剩问题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准确的是()A.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B.七七事变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C.德国入侵苏联,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D.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答案】C【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英法再也无路可退,只得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37年发生的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6.(2024·山西·中考真题)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1919-1920年之间签订的和平条约的失败相关。和平条约制造出的问题与解决的问题几乎一样多……埋下了会滋生罪恶的种子。”对作者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凡尔赛体系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B.《凡尔赛条约》使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C.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D.华盛顿体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各国间矛盾【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1919-1920年之间签订的和平条约的失败相关。和平条约制造出的问题与解决的问题几乎一样多……埋下了会滋生罪恶的种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6月,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和约内容主要包括: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分波兰等国。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委任统治;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巴黎和会它只是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矛盾,特别是对德国的严惩,使德国国内复仇主义泛滥,之后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选项凡尔赛体系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符合题意,A项正确;经济大危机使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且《凡尔赛条约》是针对德国的条约,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凡尔赛体系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说法错误,排除C项;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21年,在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形成了华盛顿体系,与题干“与1919-1920年之间签订的和平条约的失败相关”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202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5周年,某同学在学习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由此可知,他认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

)A.国家利益 B.文化冲突 C.宗教矛盾 D.种族歧视【答案】A【解析】由图中所示可知,一个是主导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和国家地位从而引发战争,另一个是新兴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和国际地位从而引发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为了国家利益从而引发战争,A项正确;文化冲突,宗教矛盾,种族歧视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而且以上因素在题干中也未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8.(2024·四川南充·中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凡尔赛条约》只是战胜国之间达成的一系列妥协,签订和约后的20年仅仅成为20年休战期,并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下列史实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凡尔登战役 B.德国突袭波兰 C.萨拉热窝事件 D.十月革命【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凡尔赛条约》只是维持了暂时的和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所以说“签订和约后的20年仅仅成为20年休战期,并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B项正确;《凡尔赛条约》是一战后签订的,而凡尔登战役发生于一战期间,排除A项;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不是发生在《凡尔赛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而《凡尔赛条约》签订于1919年,排除D项。故选B项。9.(2024·河南·中考真题)20世纪40年代初,苏联西部的工厂被迫搬迁到内陆,机器被安置在露天环境里就开始了工作;妇女们也被征召到工厂、矿场等从事生产。这些举措是为了(

)A.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B.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C.应对世界经济危机 D.全力反抗法西斯侵略【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20世纪40年代初,苏联西部的工厂被迫搬迁到内陆,机器被安置在露天环境里就开始了工作;妇女们也被征召到工厂、矿场等从事生产。”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40年代初德国对苏联发动了侵略战争,苏联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全力反抗法西斯侵略,D项正确;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在1937年,排除A项;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B项;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0.(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以下示意图呈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处应为(

)A.莫斯科保卫战 B.日军偷袭珍珠港C.诺曼底登陆 D.德国无条件投降【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最大规模”和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B项正确;莫斯科保卫战是二战期间,但不是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A项;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排除C项;德国无条件投降,二战中欧洲战场结束,排除D项。故选B项。11.(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决定成立联合国的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华盛顿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开罗会议【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的首脑在波茨坦召开会议。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的首脑在开罗会晤,并于12月初发表《开罗宣言》。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12.(2024·云南·中考真题)联合国不是由政治家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在吸取了以往国际组织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建的,决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联合国的国际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同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C项正确;巴黎和会一战结束后,由英法美操纵的处置战败国的会议,排除A项;华盛顿会议是一战结合后美国主导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利益的会议,排除B项;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1943年,中美英三国举行会议并发表宣言: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该会议是()A.开罗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万隆会议【答案】A【解析】据题干“1943年,中美英三国举行会议并发表宣言: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和所学知识可知,该会议是开罗会议,A项正确;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同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的首脑在波茨坦召开会议。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波茨坦会议。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也就是万隆会议。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4.(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资源。以下是某网络学习平台推送的《大国崛起》之“苏俄(联)”专题学习资源。用于研究该专题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A.电影《十月革命》的片段 B.著作《新经济政策的俄国》C.二月革命亲历者回忆录 D.斯大林格勒战役战地照片【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斯大林格勒战役战地照片是原始材料,属于第一手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第一手史料更为可信,没有掺杂个人观点,D项正确;电影有人为改编的内容,可信度较低,排除A项;学者著作中有个人观念,排除B项;亲历者的回忆录,有模棱两可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5.(2024·河北·中考真题)下面所示军事行动(

)A.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B.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D.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7月,德国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英勇抗敌。次年2月,德军投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C项正确;珍珠港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排除AB项;诺曼底登陆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排除D项。故选C项。16.(2024·湖南·中考真题)環矣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在1944年6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反攻总算来了!盟军在飞机的支援下在法国的西北部登陆。成千只运兵船和成千架飞机今天消晨穿过英吉利海峡。”日记中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凡尔登战役 B.敦刻尔克大撒退 C.诺曼底登陆 D.斯大林格勒战役【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1944年6月6日”“反攻总算来了!盟军在飞机的支援下在法国的西北部登陆”和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所以,日记中记载的历史事件是诺曼底登陆,C项正确;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敦刻尔克大撒退是1940年英法联军历史最大规模军事撤退行动,标志着英国势力撤出欧洲大陆,西欧除英国、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区被纳粹德国占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42年7月,德国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英勇抗敌。次年2月,德军投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7.(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下图是某战役图解,该战役(

)A.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D.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中的“美英联军”“诺曼底”结合所学可知,1944年6月,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的灭亡,D项正确;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A项;珍珠港事件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排除B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排除C项。故选D项。18.(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下图漫画中,青年振臂高呼,迎接冲破黑暗的霞光。漫画反映的史实是(

)(噩梦消失)发表于1945年5月8日A.斯大林格勒战役 B.诺曼底登陆战役 C.德国签署投降书 D.日本签署投降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45年5月8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5月8日德国举行的无条件投降仪式,C项正确;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在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排除A项;诺曼底登陆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至1944年7月24日,排除B项;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了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以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而结束,这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19.(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下图列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四个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共同反映的是(

)A.二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B.雅尔塔体系的形成C.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 D.联合国建立的影响【答案】C【解析】由图中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式;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的首脑在开罗会晤,并于12月初发表《开罗宣言》,宣言明确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1944年6月,美、英等盟国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的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1945年春,苏军与英、美军队分别从东西两面进入德国本土作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C项正确;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排除A项;1945年2月,美、英、苏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等内容,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排除B项;1945年10月,联合国成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0.(2024·甘肃金昌·中考真题)下表为两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表。战争伤亡人数经济损失参与国家(地区)战役“一战”1850余万3321亿美元30个国家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二战”7000余万5万亿美元60个国家和地区斯大林格勒战役伤亡人数逾200万这反映的是(

)A.战争发展的过程 B.国家实力的博弈C.人类战争的残酷 D.国际关系的演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伤亡人数”“经济损失”“参与国家(地区)”“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斯大林格勒战役伤亡人数逾200万”可知,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体现了人类战争的残酷,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损失,不是战争的过程,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具体国家,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战争的损失,不是国际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1.(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灾难,战争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人们流离失所。这段材料反映了二战的(

)A.历史背景 B.主要过程 C.重大战役 D.重要影响【答案】D【解析】联系所学知识,材料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灾难,战争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人们流离失所”。这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的描述,D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二战是如何发起的,排除A项;题干并未介绍二战的经过,排除B项;题干并未阐述二战中的著名战役,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等,排除C项。故选D项。22.(2024·山西·中考真题)生态文明·绿色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伦理生态主张“仁”

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为人?——《春秋繁露》“义”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资治通鉴》“礼”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砍伐工具),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罢(gǔ,捕鱼的网),以咸鱼鳖之长。——《逸周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伦理所蕴含的生态价值观。材料二机器时代的“享受”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颁布的法律法规(部分)·1847年《河道法令》,禁止污染任何作为公共供水的水源·1848年《公共卫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1855年《首都管理法案》《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负责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1875年《公共卫生法》,汇集了以前同类法规,覆盖面广、内容完善,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卫生系统建立(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环境治理的特点,并分析英国制定此类法律法规的原因。材料三

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19世纪中叶之前,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从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农业地区灾难屡见不鲜,最严重的发生在1930年代。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19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实际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已经深陷困境。——摘编自高国荣《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美国大平原农业开发为例》(3)材料三中,美国中西部由“荒漠”变“天堂”的原因有哪些?并简述美国政府是如何应对1930年代的困境的。【答案】(1)生态价值观:关爱动物,热爱自然;对自然不过度开发,取之有度,有节制;遵循客观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2)特点:加强立法,用法律保障环境的治理;环保法律内容广泛,覆盖面广,形成法律体系;先发展后治理等。原因: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大量使用,煤炭燃烧导致污染严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人口增长,给环境造成负担;英国民主政治建设、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等。(3)原因:南北战争期间颁布《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带来大量劳动力;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应对: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缓解了危机;颁布《农业调整法》,加强对农业指导,促进了农业经济恢复;实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植树造林,增加了就业;调整劳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等。【解析】(1)生态价值观:根据材料一“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为人?”可知蕴含的生态价值观是关爱动物,热爱自然;根据材料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可知生态价值观是对自然不过度开发,取之有度,有节制;根据材料一“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砍伐工具),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罢(gǔ,捕鱼的网),以咸鱼鳖之长”可知生态价值观是遵循客观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2)特点:根据材料二表格中各项法律的制定可知,特点是加强立法,用法律保障环境的治理;根据材料二“《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首都管理法案》《消除污害法案》《公共卫生法》”可知,特点是环保法律内容广泛,覆盖面广,形成法律体系;根据材料二“机器时代的‘享受’”和“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颁布的法律法规(部分)”可知,特点是先发展后治理等。原因: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民主法治建设、人们的环保意识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大量使用,煤炭燃烧导致污染严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人口增长,给环境造成负担;英国民主政治建设、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等。(3)原因:根据材料三“从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可知原因是南北战争期间颁布《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带来大量劳动力;根据材料三“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可知原因是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应对:根据材料三“严重的生态灾难和19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实际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已经深陷困境”并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可知,主要应对措施是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缓解了危机;颁布《农业调整法》,加强对农业指导,促进了农业经济恢复;实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植树造林,增加了就业;调整劳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等。23.(2024·吉林·中考真题)根据大事年表,回答下列问题。时间事件17—18世纪启蒙运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1)写出大事年表中两次“革命”的领导阶级。(2)依据大事年表,写出与“理论指导实践”主题相符的两组历史事件。(3)说明大事年表中1929年和1933年对应的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答案】(1)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2)事件: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诞生与俄国十月革命。(3)联系:为应付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罗斯福实行新政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缓解经济危机的破坏等。【解析】(1)阶级:根据题干大事年表信息“法国大革命爆发”“俄国十月革命”和所学可知,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资本主义革命,其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1917年发生的俄国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社会主义革命,其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2)事件:根据题干大事年表信息“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诞生”“俄国十月革命”和所学可知,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法国大革命爆发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与法国大革命爆发;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最终由理论变为现实奠定了思想基础;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在列宁和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所进行的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深刻社会革命。(3)联系:根据题干大事年表信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罗斯福实行‘新政’”和所学可知,为应付1929年发生的经济大危机,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罗斯福实行新政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缓解经济危机的破坏等。24.(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经济政策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灵活的经济政策调整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视角一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经济政策探微】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间接过渡”代表的经济政策的名称,并分析其“两允许”的成效。【视角二

大萧条时期美国反危机实践探析】材料二危机表现反危机实践证券市场的崩溃,引发了连镇反应,从此以后,开始了资本主义国家长达4年的大萧条时期……银行、工厂、企业和投资者接二连三的破产使美国陷入了大萧条的深渊之中,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对千百万人而言,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满足。——杨林《中外经济史》实施《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实施《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实施《联邦紧急救济法》;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实施《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保护劳工权利。实施《社会保险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魏绪乐《全面认识“罗斯福新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危机表现”和“反危机实践”二者的特点。【视角三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探寻】材料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政策调整要符合国情”这一论题,展开论述。(要求:选择其中两次“调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答案】(1)名称:新经济政策;成效: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2)特点:“危机表现”:时间长;领域广泛;范围广;破坏性强。“反危机实践”:颁布相应的法令;国家干预等。(3)示例:论题: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政策调整立足于本国国情阐述: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为满足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需要,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除了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建设的开展,为适应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现实需求,1953年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成,至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也适应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总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几次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些政策都立足于我国国情,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巩固政权的需要。【解析】(1)名称:根据材料“允许农民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政权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因此材料中“间接过渡”代表的经济政策的名称是新经济政策。成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政权推行的新经济政策适应了苏俄政府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缓解了当时苏俄政府面临的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2)特点:“危机表现”:根据材料“从此以后,开始了资本主义国家长达4年的大萧条时期”可得出时间长;根据材料“银行、工厂、企业和投资者接二连三的破产使美国陷入了大萧条的深渊之中”可得出领域广泛;根据材料“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可得出范围广;根据材料“对千百万人而言,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满足”可得出破坏性强。“反危机实践”:根据材料“实施《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实施《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可得出颁布相应的法令;根据材料“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可得出国家干预。(3)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围绕“经济政策调整要符合国情”这一论题,展开论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经济政策的调整,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围绕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角度入手,拟定“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政策调整立足于本国国情”的标题,结合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方面的史实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三大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角度入手,拟定具体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要求,选择其中两次“调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示例如下:论题: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政策调整立足于本国国情

阐述: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为满足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需要,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除了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建设的开展,为适应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现实需求,1953年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成,至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也适应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几次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些政策都立足于我国国情,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巩固政权的需要。25.(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治国思想和政策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卡片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卡片二清朝实施近两百年的国策(如下)(1)根据卡片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卡片二中的“国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消极影响?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日本先后与美、英、俄、法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使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开始对日本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济的混乱使人民生活日益艰难,19世纪60年代,农民起义次数剧增……1868年4月6日(旧历3月14日),天皇首次发布了新政权的国策方针。——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面临的困境。列举日本发布国策方针后,出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流行词语。材料三:图一

1913—1938年美国失业率

图二

新政期间,美国政府投资建设田纳西水利工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和图二之间的内在联系。图二措施能体现出美国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4)以史为鉴,我们可以从上述古今中外国家治理的史实中得到哪些启示?【答案】(1)治国思想:以民为本,民本思想,重视百姓等。(言之有理一点即可)消极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意思相近即可)(2)困境:日本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经济的混乱,人民生活日益艰难,农民起义频繁等。(一点即可)流行词语:废藩置县、地税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等。(言之有理一点即可)(3)联系:经济大危机导致失业率激增,为此美国政府推行“以工代赈”解决就业问题。美国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建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失业率下降等。(符合题意一点即可)特点:增强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或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符合题意即可)(4)启示:要以民为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解析】(1)治国思想:根据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可知,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有以民为本,民本思想,重视百姓等。(言之有理一点即可)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一“清朝实施近两百年的国策”“颁布‘海禁令’”“广州一处通商”和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所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所以,卡片二中的“国策”对中国的发展的消极影响为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意思相近即可)(2)困境:根据材料二“日本先后与美、英、俄、法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使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可得出,日本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根据材料二“开始对日本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济的混乱使人民生活日益艰难,19世纪60年代,农民起义次数剧增”可得出,经济的混乱,人民生活日益艰难,农民起义频繁等。(一点即可)流行词语:根据材料二“天皇首次发布了新政权的国策方针”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明治维新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日本发布国策方针后,出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流行词语有废藩置县、地税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等。(言之有理一点即可)(3)联系:根据材料三“图一1913—1938年美国失业率”“图二新政期间,美国政府投资建设田纳西水利工程”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田纳西水利工程的修建体现出以工代赈,解决就业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图一和图二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经济大危机导致失业率激增,为此美国政府推行“以工代赈”解决就业问题。美国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建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失业率下降等。(符合题意一点即可)特点:根据材料三图二“新政期间,美国政府投资建设田纳西水利工程”可知,国家实行以工代赈解决就业问题。图二措施能体现出美国经济政策特点为增强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或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符合题意即可)(4)启示: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材料一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策略;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政策;材料三美国罗斯福新政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所以,以史为鉴,我们可以从上述古今中外国家治理的史实中得到的启示为要以民为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26.(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引领中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到1952年,我国工业化的起步点仍然很低。工业总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3.1%,重工业又只占工业总产值的、35.5%。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落后于工业发达的国家,也落后于印度这样的新兴独立国家。因此,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到1957年底,我国陆续建立起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工业部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摘编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1)阅读材料一,请从材料中任选一次会议,简述其重大历史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历史事件有什么突出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实施新政的背景。怎样理解中国改革“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答案】(1)意义: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阅卷提示:三次会议任选一次作答,只写会议名称不得给分。(2)事件:“一五计划”或第一个五年计划。特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3)背景:美国发生经济大危机。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1)意义: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2)事件、特点:根据材料二“到1957年底,我国陆续建立起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工业部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从1953年起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历史事件的突出特点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3)背景:根据材料三“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可知罗斯福实施新政的背景是发生经济大危机。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目的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是因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7.(2024·四川达州·中考真题)革命和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法国虽是启蒙运动的故乡,但在拿破仑登场前,却并不是由开明专制君主统治的。因而,法国是一个极其低效和不公平的国家,以致统治机构摇摇欲坠地陷于停摆状态。正是政府的这种停顿状态,使野心勃勃、心怀不满的资产阶级有机会成功地夺得政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20年前,拿破仑主持制定了一部民法典,请问这部法典体现了哪些原则?材料二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回答,1861年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什么条件?材料三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是通过什么事件成功摆脱了“生存危机”?该事件的性质是什么?材料四

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在演说中说:“我向你们保证,我对自己立下誓言,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政”的特点和中心措施分别是什么?【答案】(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统治的严重束缚。原则:全体公民民事权利平等的原则;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权无限制和不可侵犯的原则;契约自由的原则;过失责任原则。(2)条件:自由劳动力、市场、资金等。(3)事件:明治维新;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特点:国家干预;中心措施: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调整。【解析】(1)根本原因:根据材料一“并不是由开明专制君主统治的。因而,法国是一个极其低效和不公平的国家,以致统治机构摇摇欲坠地陷于停摆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等领域,法国的发达程度居欧洲大陆首位。然而,这种资本主义的发展却受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封建统治阶级通过加重税收、土地所有制等方式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最终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制定的《拿破仑法典》体现了全体公民民事权利平等的原则,这是“天赋人权”理论在民法中的体现;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权无限制和不可侵犯的原则,法典对所有权明确的定义强调了所有权具有绝对无限制的特点;体现了契约自由的原则,即契约一经有效成立,不得随意变动;体现了过失责任原则,即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以过失为基础。(2)条件:根据材料二“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通过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解放了广大的农奴,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这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资金等方面的条件。(3)事件:根据材料三“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全面向西方学习,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生存危机。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标志着日本近代化的开始。(4)特点:根据材料四“罗斯福……我向你们保证,我对自己立下誓言,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因此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干预。中心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调整,特别是通过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来刺激工业生产的恢复。这一措施旨在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缓解大萧条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28.(2024·四川南充·中考真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英国通过殖民扩张,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很多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摘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原因,指出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组织形式的革新。材料二

“新政”虽然使美国渡过了危机,但其所期望的并不是经济制度的根本改革。正如罗斯福所言,他是在试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去消灭它,有关金融、工业和农业的法令就是对此的一个无可置疑的证明。——摘自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特点,说明其局限性。材料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形象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热烈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形式,简析其作用。【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国内外市场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进步;掠夺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任答三点)革新:工厂的出现。(2)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3)形式: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作用: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开始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为其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政治前提;根据材料“英国通过殖民扩张,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可得出英国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并且掠夺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根据材料“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很多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可得出这时期英国生产技术得到进步。革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2)背景:根据材料“‘新政’虽然使美国渡过了危机……正如罗斯福所言,他是在试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去消灭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主要背景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特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而国家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这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局限性:根据材料“虽然使美国渡过了危机,但其所期望的并不是经济制度的根本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国家干预以摆脱经济危机,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3)具体形式:根据材料“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可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形式是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作用:根据材料“农民热烈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可得出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从而促进了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29.(2024·广东·中考真题)一脉相承的桑梓情怀与报国理想,让无数学子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7年,出现了中国近代留学史上规模最大、情景最为壮观的一次回国潮。当时正值战火纷飞,交通阻隔,留学生们不惜牺牲个人学业,辗转千山万水,想方设法回到祖国。为筹措旅费,有的多方借贷,甚至变卖衣服和留学用具。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摘编自王奇生《留学与救国》材料二

下表为20世纪70—80年代初中国公派留学生统计概况(部分)。1972年底至1978年底1978年9月底至1981年底所学领域人数比例所学领域人数比例语言学科1451人93.7%语言学科1150人15.4%自然科学97人6.3%自然科学6039人81.0%其他267人3.6%——摘编自章开沅、余子侠《中国人留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7年中国留学生回国潮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体现的时代精神。(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80年代初中国公派留学生情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答案】(1)历史背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极大地激发了留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促使他们迅速回国参与国家的抗争时代精神:团结/军民一心/众志成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2)变化:从以学习语言科学为主转向自然科学,学习领域扩大;原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鼓励对外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高科技武器的运用;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解析】(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1937年,出现了中国近代留学史上规模最大、情景最为壮观的一次回国潮。当时正值战火纷飞,交通阻隔,留学生们不惜牺牲个人学业,辗转千山万水,想方设法回到祖国。为筹措旅费,有的多方借贷,甚至变卖衣服和留学用具。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中国各派政治势力也立即行动起来。因此,1937年中国留学生回国潮发生的历史背景是: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极大地激发了留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促使他们迅速回国参与国家的抗争时代精神:结合所学可知,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极大地激发了留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全民族投入的抗日战争的浪潮中。因此,体现的时代精神是:团结、军民一心、众志成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2)变化:根据材料二“20世纪70—80年代初中国公派留学生统计概况(部分)”的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语言学科从以前的93.7%下降到15.4%,自然科学从6.3%增加到81.0%,可以得出20世纪70—80年代初中国公派留学生情况的变化是:从以学习语言科学为主转向自然科学,学习领域扩大;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语言学科从以前的93.7%下降到15.4%,自然科学从6.3%增加到81.0%,自然科学比例大幅度提高是在1978年之后。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同时国家为了培养人才,鼓励外出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高科技武器的运用如原子弹的投入使用,加速了战争的进程。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等,表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了国际地位的提高。因此,20世纪70—80年代初中国公派留学生情况变化的原因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鼓励对外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高科技武器的运用;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中国国际地位提升。30.(2024·陕西·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法国人民在1789年奋起进行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正如国王路易十六所说:是伏尔泰灭亡了法国。当然,灭亡的不是法国,只是专制制度。相反,却迎来了一次“壮丽的日出”,使法国重获新生。——王斯德主编,李宏图等著:《世界通史》(1)材料一图A所示事件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该事件是什么?图B所示内容出自法国大革命期间哪一个文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这场革命产生的影响。材料二

1914—1918年的“大战”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时代,战争双方以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为目标,因此该“大战”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历史上的第一战。——摘编自徐蓝〈第一大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图C

德国向英国发起挑战(漫画)材料三

斯大林在1941年7月发表演说时说:“我们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的自由、民主进行战争,将同欧洲、美洲各国人民结成统一战线”。1941年12月,美国倡议,由所有对轴心国家作战的同盟国家签署一项共同宣言即《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摘编自杨春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其意义》图D

遭到轰炸的珍珠港美军机场(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图C中德国向英国发起挑战的目的?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及影响。②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图D事件产生的影响。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及同盟国胜利的意义。(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指出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源。你如何看待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答案】(1)事件:攻占巴士底狱文件:《人权宣言》影响: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推动了拉美洲独立运动的发展(2)①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新瓜分世界性质:帝国主义战争影响:大大削的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影响:美、英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性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意义: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3)根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看待: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展了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迅速,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使世界不断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剧贫富差距,激化了阶级矛盾;进行殖民扩张和侵略,使东方不断从属于西方,激发了西方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威胁世界和平。【解析】(1)事件:根据材料“法国人民在1789年奋起进行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图A体现了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人民终于攻占了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爆发。文件:根据材料“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因此图片B内容出自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影响:根据材料“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可得出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根据材料“相反,却迎来了一次‘壮丽的日出’,使法国重获新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法国封建专制,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推动了拉美洲独立运动的发展。(2)解答本题时任选一个小题进行作答,可以选择①,目的:根据材料“战争双方以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为目标”可得出争夺世界霸权和新瓜分世界;性质:根据材料“1914—1918年的‘大战’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影响:根据材料“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历史上的第一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自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三十多个国家、十五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中,它对人类靠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同时大大削的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一战使欧洲列强受到严重削弱,国家负债累累,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一战后期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可以选择②,影响:根据材料“将同欧洲、美洲各国人民结成统一战线”“遭到轰炸的珍珠港美军机场”可知,美、英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根据材料“《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可得出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性质:根据材料“由所有对轴心国家作战的同盟国家签署一项共同宣言即《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可得出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3)根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大战是指对立的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战争,为帝国主义的产物,因此它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看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可以概括为经济自由化、科技创新、民主政治和社会福利的道路。它们通过市场经济的推动,促进私有财产权利、自由贸易和竞争,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和增长。同时,西方国家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投资于研发和教育,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民主政治是西方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它们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实行选举制度,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责任,因此在政治方面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开展了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迅速建立;在思想文化方面,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西方国家在发展其现代化过程中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使世界不断连成一个整体,同时也有其不足之处,加剧贫富差距,激化了阶级矛盾;进行殖民扩张和侵略,使东方不断从属于西方,激发了西方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威胁世界和平。1.(2023·湖南株洲·中考真题)下图是美国1922-1937年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1929-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南北战争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经济大危机 D.罗斯福新政【答案】C【解析】据题干“1929-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急剧下降”和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其中,美国的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减少70%,C项正确;美国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它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甘肃·中考真题)1930-1932年期间,美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下降了54%,纽约的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宾夕法尼亚和肯塔基乡村的人民靠挖野菜跟、嚼野葱头充饥……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A.农业调整法限制农业产量 B.内战对社会经济的破坏C.经济危机的影响持续加深 D.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答案】C【解析】根据“美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下降了54%,纽约的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宾夕法尼亚和肯塔基乡村的人民靠挖野菜跟、嚼野葱头充饥”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现象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给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经济发展受挫,人们生活困苦,一直持续到了1933年,材料中的现象正是经济危机的表现,C项正确;1933年美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鼓励农民压缩产量,限制农业生产,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1930-1932年期间,美国没有发生内战,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中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的目的是使经济危机缓解而不是加剧,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四川成都·中考真题)经济大危机爆发后,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对890种进口商品提高关税,平均税率提升约40%,其他国家也纷纷提高关税。这导致了(

)A.新政实施受挫B.国际合作加强 C.世界局势缓和 D.经济危机加剧【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为缓解经济危机,美国提高进口关税,西方国家纷纷以邻为壑,大搞关税战、贸易战,这使得世界范围内的自由化受到了阻碍,这更加导致了经济危机加剧,D项正确;1933年罗斯福新政实施,并未因此受挫,排除A项;国际合作加强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的行为会导致世界局势紧张,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山东淄博·中考真题)“新政不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连根掘起,新政只是要把资本主义已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转动。”材料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

)A.彻底清除经济危机 B.改变资本主义制度C.保护人民群众利益 D.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以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克服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结合材料“不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连根掘起,只是把资本主义已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能再转动”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用意在于挽救资本主义制度,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危机的状况,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体现保护人民群众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5.(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其中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的措施是()A.调整农业政策 B.推行“以工代赈”C.整顿金融体系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使大量失业者和穷人有工作可做,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吸引大量失业者,增加了就业机会,这些工程包括许多巨型堤坝和水库如田纳西水利工程,公共工程兴建,在客观上刺激了消费需求,扩大了内需,刺激了工人就业,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B项正确;调整农业政策与题干“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等”不符,排除A项;整顿金融体系重在恢复银行的信用,排除C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重在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排除D项。故选B项。6.(2023·江苏无锡·中考真题)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通过投资兴建公共设施(如右图),缓解失业现象,刺激经济早日复苏。这一举措属于罗斯福新政项目中的(

)田纳西水利工程A.整顿金融体系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C.推行“以工代赈” D.调整农业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图片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期间修建的田纳西水利工程,这是罗斯福推行“以工代赈”的典范,C项正确;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招募了大量工人,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实现了“以工代赈”,与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