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含解析)_第1页
文化常识-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含解析)_第2页
文化常识-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含解析)_第3页
文化常识-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含解析)_第4页
文化常识-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4文化常识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单独命题考查始于2014年大纲卷,到了2015年,课标

全国I卷、课标全国II卷都单独设题,考查了“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

“(古代男子的)字”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之后这一考点成为了课标全

国卷文言文阅读的固定题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格外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

有关的内容,一般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制(中心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

科举、姓名、礼俗(冠礼、婚姻、丧葬)、宗法(族、昭、穆,大宗、小宗,亲属,

丧服)、宫室、车马、饮食、衣饰等。复习备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要做到:阅读文

言文时,要时时关注相关的文化常识专出名词,通过查字典、找资料等方式识记这

些文化常识的具体内容,并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内容依据肯定的分类标准

加以整理。

一、设题类型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

扩大

子。(选自2015年新课标全国I卷第11题)辨析:太子只能是被确定继承君

范围

位的一个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的说法明显是扩大了范围。

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

故设通取证工作。(选自2017年新课标全国II卷第11题)辨析:“然后再作考

假字察”错。“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该题明

显是有意加进去通假字而设置的陷阱。

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冠名,如令尹、京兆尹,是

张冠知府的简称。(选自2018年新课标全国III卷第11题)辨析:“是知府的简

李戴称"错。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

的百官之首一相。

以偏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

概全各级官员。(选自2016年新课标全国I卷第5题)辨析:“朝廷中的各级官

员”错,“有司”的含义有二:一是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二是泛指官

吏。此题中的“有司”是指“有关部门”,是泛指,不是单指“朝廷中的”。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

混淆

礼部尚书。(选自2016年新课标全国ni卷第5题)辨析:“礼部掌管土地、

范围

户籍等职事”错,“土地、户籍”等事务是属于户部管理。

古汉语中关于文化常识类的实词在长期的使用、进展过程中,大多数

古今词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异义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孩子的父亲”,今义是专指''妻的配偶”,

词义范围缩小了。

高考中设题的陷阱经常是谦敬词语的误用,就是该用敬词时却用了谦

谦敬词,或者该用谦词时却用了敬词。“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

称呼溅”(《木兰诗》)中的“爷”,是指“父亲”,属于尊称,不同于今义的

“爷爷”。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行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中的“爪牙”

感情

是褒义词,指“得力的武士”,今义的“爪牙”变成了贬义词,是指“坏

颜色

人的党羽、帮凶”。

二、考向分点突破

考点1官职沿革

【考点精讲】

古代官职的状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状况,也

不尽相同。具体包括官职制度(1题)、皇室官职(2题)、中心官职(3题)、地方官职(4

题)、官职任免(5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唧时训练1]

推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X”。

1.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

命令。()

答案V

2.太子,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指其他儿子,历

代多以长子做太子。()

解析“有时也指其他儿子”错。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天子的嫡长

子称太子;自秦开头,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

答案X

3.省阚,又称禁阚。晋代中心政府诸省设于禁中,后作为中心政府的代称。()

答案V

4.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属于监督官,后沿为地方官

职名称。()

答案V

5.超拜,指破格授予官职,古代对有功绩的官员赐予嘉奖的一种形式。()

答案V

唧时训练2]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宿卫,在宫禁中值宿、担当警卫之意,担负保卫皇帝、皇宫平安的使命。

B.博望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有公、

伯、侯、子、男五等爵位。

C.假,古代表代理官职的词语,如《汉书・苏武传》中“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

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D.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头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

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后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

B[“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错,应当是“公、侯、伯、子、男”。]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禄大夫,官名。大夫为皇帝近臣,分为中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汉

武帝时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为掌谈论之官,大夫中以光禄大夫最显要。

B.刺史,汉武帝始设来负责监察的官员,但在宋朝时已是一种虚衔,任者并

不赴任。

C.赠,指皇帝依据政绩优劣、功勋大小给在职的官吏本人或其父、祖等授予

爵位、官职。

D.枢密院,古代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始于唐朝,止于明朝。

C[”在职的”错。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有

“生封死赠”的说法。]

考点2姓名称谓

【考点精讲】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我们

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与古人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人物姓名称

谓包括基本称谓(1题)、古代谦辞(2题)、古代敬辞(3题)、古代贱称(4题)、特殊称

谓(5题)等五项内容

唧时训练1]

推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义”。

1.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含敬

重之意。()

答案V

2.孤、寡、不谷都是古代君主自谦之称,“不谷”最初是周文王的自称,后为

泛称。()

答案V

3.足下,对对方的敬称,《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敢以烦执事”中“执事”也

是如此。()

答案V

4.竖子,本义为童仆,又用于对人的蔑称,范增就曾在鸿门宴后怒曰"竖子不

足与谋”。()

答案J

5.谥,即谥号,始于西周。帝王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则由礼官

议上。()

解析“帝王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则由礼官议上”错误。帝王

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答案X

唧时训练2]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2022•江

苏苏州期中考试]

B.元元,指平民、老百姓。类似意义的词语还有黎庶、布衣、白丁、庶人等。

[2022•江西赣抚吉名校联考]

C.足下,古代常用于下对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2022•福建龙岩入学检测]

D.耆旧,年高望重者。耆,老人五十岁。古人对年龄的称呼还有:及笄,女

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悬车,老人七十岁。[2022•辽

宁名校联盟联考]

D[“耆,老人五十岁”错误。耆,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讳泰”,表示对周太祖的敬重。

B.字,古人20岁进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礼记》上说:“已冠而字之,成

人之道也。”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C.谥,古代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所加

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D.布衣,本指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可穿麻布衣服而不能衣锦绣,又借指平

民百姓。

C[“带有褒扬意义”错误,谥号有“美谥”“恶谥”“平谥”。]

考点3礼仪习俗

【考点精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代的礼仪制度很严密。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行

为规范,涉及了个人与集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礼仪

习俗包括宗法常识(1题)、礼俗常识(2题)、历法常识(3题)、刑罚常识(4题)、科举

制度(5题)等五项内容。

唧时训练1]

推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X”。

1.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

答案V

2.太牢,指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具备,“牢”指祭祀所用的牲畜,“少牢”则只有

羊与豕。()

答案V

3.仲夏,古历法习惯于把夏季分为孟夏、仲夏、季夏,由此可见,仲夏为夏季

的中间月份,即干支历十二月建的午月,一般也指农历五月。()

答案V

4.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游街示众。踪,古代刑罚之一,脸上刺字、涂墨。

()

解析“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游街示众”错。弃市,是在众人集聚的闹

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

答案X

5.会试,由礼部主持。因考试在秋天进行,故又称为秋试或秋闱。()

解析“因考试在秋天进行,故又称为秋试或秋闱”错误。会试,是中国古代

科举制度中的中心考试,因考试在春天进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

答案X

唧时训练2]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服,就是服丧、守孝,尊亲死后,在服满以前停止消遣和交际,表示哀

悼。

B.践昨,意为皇帝即位、登基。指天子祭祀时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登上国

君宝座。

C.输作,因犯罪罚作劳役。古代常见劳役有“城旦”“舂槁”等,前者指筑

城四年的劳役,后者指罚以捣米拾柴。

D.释服,是一种祭祀先人的礼节,指在居丧期间要脱去朝服,换上丧服以表

悼念。

D「'指在居丧期间要脱去朝服,换上丧服以表悼念”错误,“释服”应为脱

去丧服,改换为朝服。]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配流,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B.孝廉,汉代举荐任用官吏的一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

代“孝廉”成为明清时对举人的雅称。

C.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只用于下级对上级时敬重的

行礼。

D.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

米邑、米地、封地。

C[“只用于下级对上级时敬重的行礼”错,“顿首”,以头叩地而拜,通用作

下对上的敬礼,也可用于平辈间的行礼,又经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考点4天文地理

【考点精讲】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进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地理包括天文常识

(1题)、地理常识(2题)等两项内容。

唧时训练1]

推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X”。

1.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年)为一纪,《马嵬》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一

句,用“四纪”突出玄宗在位时间之长。()

解析“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年)为一纪"错误。木星绕日一周约十二年,

古称一纪为“十二年”,而非“十年”。

答案X

2.二京,汉代的东京和西京,即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汴京。张衡《二京赋》

中的“二京”也是指这两地。()

解析“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汴京”错误。“二京”不是长安和汴京,而

是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张衡《二京赋》中的“二京”也是指长安和洛阳。

答案X

唧时训练2]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围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B.石头,指石头城,即南京。南京的别称还有金陵、建业、建康、白下、越

城等。

C.朔,指农历每月的最终一天。每月月亮圆的那一天叫“望”,每月初一叫

“晦”。

D.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四周为自然地形屏障,战国后有“四塞之国”

的说法。

C[“朔,指农历每月的最终一天”错。应为“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每月

初一叫'晦'”错,应为“农历每月最终一天叫‘晦'"。]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等,如杜甫诗句“岱宗夫如何”,泰山是五岳之首,被古

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帝王告祭的神山。

B.江左,即长江以东的地区。中国古代以中原为文化中心,因而地理上习惯

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比如“豪右闾左”。

C.河东,在古代指今山西省西南部,黄河由北向南流经这一地区,因在黄河

以东,故有此称。

D.胡越,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胡在北,越在南,也可分别称蛮和夷。

D[“分别称蛮和夷”错误,四方少数民族分别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

文化常识解题策略

(一)活用六法迁移融通

方法例析

如:“六部”之“吏部”“礼部”“兵部”“户

部”“刑部”“工部”。“吏”之“官吏”、“礼”之

“典礼”、“兵”之“军队”、“户”之“户籍”、

对有些本身显示常识内

“刑”之“刑法”、“工”之“工程”,各个字面意思,

名词理涵的名词,精确理

恰好显示了“吏部”管理官吏的考核、任免,“礼部”掌

解法解其字面意思,易于积

管典礼、学校,“兵部”负责军事,“户部”管理户口、

累。

土地、财赋,“刑部”管理司法刑狱,“工部”具有工程

营造、屯田水利的各类组织功能。理解了字面意思,“六

部”积累易如反掌。

有些文化常识,名称不如:“太学”和“国子监”名称不一,但都指中国封建

中心串

一,但中心愿思全都,时代的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两者专记

记法

合并记忆即可。其一即可。

有些文化常识关联到某如:“麾下”是敬辞,是古代对将帅的尊称;“麾”指

情景联

种“情景”,联想“情旌旗,联想将帅在旌旗下指挥作战的情景,就能记牢”麾

想法

景”,把握就牢。下”之意。

有些文化常识蕴含事如:“庙号”是指帝王死后,在太庙中立室奉祀特起的

事理分

理,只要识其事理就不名号;“庙”一般不祭生者,故理解了“死后”“奉祀”,

析法

会错记。就不会将“庙号”错记为皇帝生前之号。

典故识凡与典故有关联的文化如:“寒食”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停火吃冷食,“端午”是

记法常识,记其典自明。为纪念屈原投江而吃粽子。

对有些没有“抓手”的

如:“牺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曹刿论战》中有“牺

语境理文化常识,则借助典籍

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句子,显示了“牺牲”

解法中的语境识记,一般是

的意义,借此可准记“牺牲”之义。

理解与之相关的句子。

(二)依附课本,分类整理

1.紧扣教材,抓住重点

中学语文教材始终是我们开放复习的根本,立足教材、紧扣教材是我们高考取

胜的不二法门。对古代文化学问的复习也是这样。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课下注释:

①“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②“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③“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把这些注释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并熟记,应是提高文化常识题答题精确

率的有效途径。

2.分门别类,联想识记

中国古代文化学问是文言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它分散于各个教学单元

的文章中,所以分类整理、联想识记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比如,我们可以接受分门

别类的方法,依据古代官职官署、名号称谓、文化科举、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

法礼俗等标准进行分类,将相关学问进行总结归纳;或者接受表格的形式,把相关

学问列成一览表,条理清楚,一目了然,便于记忆;还可以进行对比记忆,比如把

表示官职提升与表示官职贬降的词语进行对比,把授予官职和辞退官职的词语放在

一起,奇妙记忆,印象会更加深刻。

(三)结合语境,机敏推断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从命题方式看,其实不主见“死记硬背”,由于考题

放在文本中考查,而不是单独命制一个学问小题;加点的词语均与前后文有亲密的

联系,因此,可以依据语境,分析推断。

方法有三:

解题时,我们要联系词语所在的上下文内

1.看语境卜容,将考查的知识点置于具体语境之中.

结合语境做出判断。

结合

高考文化常1.犷大或缩小官职职权范围

语境.

识题错误选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或混淆

灵活项的设置思

,________,路往往与概3.弄错官职的选、罢和请辞

推断遮曲一括分析题错

4.弄错宗法礼俗的等级标准

解答误选项的设

文化置思路大同5.混淆古人名字称渭的常识

常识小异,要注

意辨析这些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和时间

易误点。7.打乱典籍特点对应的关系

文化常识涵盖内容繁多,答题时我们可以

先锁定熟悉的知识点,排除已知选项,接

下来对未知选项的判定便容易多了。

(四)文化常识题作答“四步骤”

第一步:通读。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尤其要结合词语的前后语境把握相关内容。

其次步:联想。联想学过的课文及历史学问或与其相关的文化常识,进行分析

推断。

第三步:推断。依据前后语境,细致辨析推断词语的含义。

第四步:检验。确定答案后,代入文本进一步检验是否正确。

[典例示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尽,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

官,军礼科给事中。

时高校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炒普,严嵩格不予。束言:“尚

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扬、江瀚,力

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

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

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第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事郢

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和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逾年,

俺答②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注]①谏垣: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

古土默特部落。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恤典”是指朝廷对去世官吏分别赐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

树碑、立坊、建祠、恤赏、恤荫等的典例。

B.“除”和“擢”都属于中国古代官职任免制度。“除”是免除犯了错的官

员的职务,“擢”是对官员的提拔。

C.“杖”是中国古代用大竹板、大荆条等拷打犯人脊背、臀或腿部的刑罚,与

笞、徒、流、死一起被定为五刑。

D.“刑部”是中国古代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明清两代,

刑部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技法演示]

步骤释义

通读可知,沈束登进士第后,先后担当推官、给事中,因替他人恳求抚恤

第一步:通读

触怒严嵩,被下刑部治罪,杖打于朝廷。

考查的这些词语,绝大部分来自课内和选修的文本。由课内迁移到课外的

联想是格外重要的。联系课内消灭的文化常识,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

其次步:联想如“除”一词在学过的课文中消灭不止一次。如在《荆轲刺秦王》中,消

灭过“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在《苏武传》中,消灭过“扶辇下除”;

在《陈情表》中,消灭过“除臣洗马”;等等。

全部考题,均与语境有亲密的联系,可以依据前后语境推断。如此处的

第三步:推断“除”结合上文“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的语境可知,是“考上进士后,

应授予官职”之意。

无论什么题目,只要是依据文本作答的,都必需代入原文检验。“束登嘉

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中的“除”解释为“任命、

第四步:检验

授职”意义顺畅,可知B项"'除’是免除犯了错的官员的职务”错误。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参考译文】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亲沈尽,做邠州知州。沈束考中嘉靖二十三年的进

士,被授予徽州推官,被提升为礼科给事中。

当时高校士严嵩独揽政权。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去世,沈束恳求赐予丧葬善后仪

式,严嵩却阻挠不赐予。沈束说:“周尚文为大将,以忠义称许自己。曹家庄那一

场战役,他建立了奇功,应当赐封爵位给他并延及他的子孙。其他如董扬、江瀚,

极力抗击强敌,随后为国而死。虽然已经立庙祭祀,但应当赐予祭祀,来表彰他们

为国而死的忠心。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封官夺职,忠诚勤勉的官吏反而被抛弃,

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奏章呈入,严嵩很愤恨,激起皇帝发怒,将奏章

下到吏部都察院争辩。闻渊、屠侨等人说沈束没有其他居心,只是豪放不受拘束应

当治罪。皇帝更加愤怒,夺去了闻渊、屠侨二人的俸禄,还将沈束关进钦犯监狱。

之后,刑部以沈束奏事没有事实依据治罪,说交钱赎还本职。特命在朝廷杖打沈束,

照旧关在钦犯监狱里。当时沈束进入谏官官署不到半年。过了一年,俺答迫近都城。

司业赵贞吉因恳求赦免沈束而获罪,此后再没有人敢站出来替他说话。

1.古代文化常识常考易错点

(1)(2023汇编,3分)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出名有字。婴儿诞生三个月时由父亲或尊长命名,供长辈召唤。字是

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时所取,用于与人交往时自称。

B.陛下,原指宫殿中立于台阶之下的护卫,因群臣不行直呼帝王姓名,于是

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

文正公。

E.从弟即堂弟。唐宋以后,以同祖父不同父且比自己年幼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A项错误,古人的字是用来让别人

称呼的,不是用来自称的。故答案为A项。

(2)(2023汇编,3分)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

右”。

B.表,外也。古时的中原人看来,长江以南地区即在长江之外,因此江南又

称“江表”。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

江阴在长江之南。

D.古代安土重迁,《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就指离开故国,思念家乡之情。

E.《三坟》《五典》传奇为我国古代典籍,后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

通称。

F.“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后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指入朝觐

见皇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D项错误,“国”在旧时是指京城、

首都,课文《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是离开国都、思念家乡的意思。故答案为

D项。

(3)(2023汇编,3分)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指官吏初到任。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

名的人。

C.告老,本指古代官员因年老而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

口。

D.吏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部官员的任免、考核、调动等职事,长官称为

吏部尚书。

E.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

此名。

F.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

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D项错误,说法过于确定,吏部掌

管的一般是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武官的任免由兵部负责。故答案为D项。

(4)(2023汇编,3分)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

B.帝王纪年法分为年号纪年和依据帝王即位年次纪年两种,例如“永元二年”

就属于后一种。

C.至和、元丰都是宋朝皇帝的年号,用以纪年;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新

皇登位都会改换年号。

D.古人会依据月相纪日,如“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

前后,“晦”指农历每月三十。

E.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纪年方法,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

东汉以后渐渐废止。例如乙亥年的下一年为丙子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B项错误,“永元二年”属于年号

纪年,而例如“鲁隐公十四年”才属于后一种。C项错误,一个皇帝可有多个年号。

D项错误,“晦”指的是农历每月最终一天。E项错误,“东汉以后”通行于世,

没有废止。故答案为A项。

(5)(2023汇编,3分)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姻亲,指由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同中有异,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B.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

子继承。

C.“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

所生的儿子。

D.古代祭祀用羊、牛、猪各一头,称“少牢”,用羊、猪各一头,称“太牢”。

因此,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E.薨,古代用以称诸侯之死,《礼记》记载“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曰薨,大夫

日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后世皇帝的宠妃及没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F.顿首,一种跪拜礼,以头叩地即抬起而不停留,常用于书简表奏结尾,表

示感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A项错误,血亲与姻亲是不同的概

念,并非同中有异。B项错误,偷换概念,我国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嫡

妻所生的长子继承,而不是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项错误,“太牢”指“猪、牛、

羊”三牲全备,“少牢”指“羊、猪各一头”。E项错误,“没有封爵”说法错误。

F项错误,顿首,不是表感谢,而是表敬意。故答案为C项。

(6)(2023汇编,3分)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给,如成语“菽水

承欢”。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在我国古代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

征。

c.仓縻,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如《史记》记载:“仓縻实而知礼节,衣食足

而知荣辱。”

D.席,古人专用的坐具,不用作卧具,用草或苇子编成。古人习惯在地上铺

席,坐在席上。

E.刍粮,粮草。多指供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与漕粮在用途上有相同之处。

F.“箪食壶浆”“一尊还酹江月”“觥筹交叉”中提到的壶、尊、觥都是盛

酒的器具。

G.鼎、镌、鬲、甑、釜都是古代蒸或煮东西的器具。豆、透、箪都是盛东西

的器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D项错误,席,并非专用坐具,也

可用作卧具。故答案为D项。

2.用语境分析法推断古代文化常识正误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第(7)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哪王监国,令

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博怵,力辞,不允,乃拜命。樗用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

也。

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

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阐,兼翰林院学士。

五年,得赛在暂。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畿铺、山亭、河南旱,京

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十。并从之。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

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

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有删改)

参考译文:

彭时,字纯道,是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状元),被授予修撰的

职位。其次年,邸王监国,命令(彭时)与商辂进入内阁参与要务。听说继母去世,

彭时极力推辞,皇上不同意,于是接受任命。当官一年多就参与朝政,这是之前所

没有过的。

天顺元年,徐有贞已经获罪,岳正、许彬也相继被罢免。皇上坐在文华殿召见

彭时,说:“你不是我钦点的状元吗?”彭时叩头。其次天皇上仍旧命他进入内阁,

兼任翰林院学士。

五年,彭时因病恳求离职。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他到内阁办理政事,免除上朝

参拜。国都四周、山东、河南大旱,京城米贵,彭时恳求朝廷拿出仓库储米五十万

石来平价出售。皇上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彭时在朝三十年,勤勉为国,操守正直,保全大体,处理公务回来后从不对晚

生后辈谈论政事。有论奏和推举,不让当事人知道。闲居时没有懒散的仪容,服饰

车马用具(日常生活)俭省节省,没有声伎歌舞的享受,不是合乎道义的东西就不取,

有古代大臣的风采。

(7)(2023改编,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终一级考试即会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

位之人。

B.母忧,为“丁母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需停职

守制的制度,无论任何状况,父母去世后在职官员必需离职归乡守制。

C.“褐”,衣服。释褐,就是脱去衣服,即卸职。文中指彭时辞官守丧。

D.入阁,明清时期翰林院的官员加殿阁高校士衔,进入内阁草拟诏谕,参与

朝廷大政。

E.“得疾在告”,即告疾,指古代官吏因病恳求退休,类似的说法还有致仕、

乞骸骨、致休、下车等。

F.“山东、河南旱”,这里的山东,与今日的山东省不同,指的是泰山以东

的地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A项错误,张冠李戴,科举制度最

终一级考试是殿试。B项错误,说法过于确定,古代丁忧制度中有“夺情”,即朝

廷下令免除官员丁忧,连续做官。原文中“力辞,不允”就是这种状况。C项错误,

“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比方始任官职。“释褐逾年参大政”是说彭时做官一年

多就参与朝政。E项错误,混淆概念,“下车”指官员初到任。F项错误,混淆范

围,明置山东省,“山东”成为行政区划名,不再具体指某山以东。故答案为D项。

3.用联想法推断古代文化常识正误

(8)(2023汇编,3分)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晡时、日入、人定、黄昏均是古时表示时间段的名称,且是按时间先后排

列的。

B.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C.漏,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可

代指时间。

D.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

辞。

E.古汉语中有时两数并举,以其乘积来表示某一数字,如二八年华、三五之

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A项错误,黄昏为戌时,人定为亥

时,黄昏在前,人定在后,二者挨次颠倒。故答案为A项。

4.用推断法推断古代文化常识正误

(9)(2023汇编,3分)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B.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C.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

管理。

D.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

E.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进行,由丞相主持。

答案:E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E项错误,“由丞相主持”有误,

殿试由皇帝主持。故答案为E项。

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头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

号。如文中的“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熄的年号。

B.“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

有相像的含义。

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世多用“行伍”泛

指军队。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明清时期,举人会试中试,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二甲赐进士

及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通称进士。

B.江左,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即今江苏省一带,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

右,故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

C.中书省,魏晋时期开头设置。明朝初年仍旧以中书省统领六部,但不设中书

令,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政归六部。

D.诚意伯,是朱元璋赐给刘基的爵位,等第次于公爵和侯爵,早在春秋时期,

就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明、清时,贡士经乡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

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

B.长揖,古代汉族交际礼仪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即拱手高举,处上

而下(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

C.古代中原人通常称胡须为“须”,“胡”是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后

天下一统,汉胡一家,遂称“胡须

D.士大夫是古代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学问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士人”,

是指没有官衔、介乎官民之间的读书人。

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行冠礼的帽子,以示成

年,但体犹未壮,该比较年少,故称“弱二冠:帽,指代成年,后世泛指

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也可用于女子。

B.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用,也说登第。登科源于科举制度,当时的科举

考试过后,通过发科榜,即黄榜,来通知考生是否及第,所以登上科榜即表

示录用。

C.吏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

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置吏部侍

郎二人。

D.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

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

制度。

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用而进入中心、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

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头,御史特地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

吏,始终连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

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

贬意义的称号。

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是儒家典籍《诗经》《尚书》《高校》《周易》《春秋》的合称。

B.史官是记录和编纂历史的官员,职责是记录国家大事、人物生平和帝王言行

等。

C.“陛”有时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在文中是对皇帝的尊称。

D.元年,可以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也可以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还有其

他含义。

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字的本义多表敬重的动作,引申为拜见等,古文中后有官职时,表授予官

职之意。

B.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为“您”,属称对方的敬辞。

C.右,常用于表示方位,这里是以右为尊,表处在尊贵的位置。古时乘车,右

边即为主位。

D.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这种由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

的名称,如疏、奏等。

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孤指小时候父亲去世,“孤”在现代汉语中指父母双亡,而古文中多指幼

年丧父。

B.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闾阎扑地”指富庶人家

众多。

C.立生祠是古代民俗,百姓为活着的官员立祠奉祀,借此表达对官员的感谢与

崇敬之情。

D.请老,指古代官吏恳求退休,表示此意的词语还有“致仕”“乞骸骨”“移

病”等。

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陵”都具有“高大、宏伟、永久”之义,君主之墓被喻为“山陵”,

天子去世被称为“山陵崩”。而诸侯死目“薨”,大夫死目“不禄”。

B.“三老五更”,为乡官之名,由年老致仕而有阅历之乡间耆老担当,掌管教化,

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皇帝向三老五更示敬时,行跪拜之礼。

C.“蛮夷”是我国古代对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泛称,包括南蛮和东夷;

近代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中的“夷”则是指西洋人。

D.“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出师表》、《陈情

表》都是这种文体;''表”还可做动词,是“以表上奏”的意思。

1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书”指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官方文书,本文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

臣子的文书。

B.“博士”是官名,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

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坐”指定罪、获罪。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患病

牵连受罚而被诛灭的制度。

D.“从子”是亲属称谓词,原本将血缘隔得较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后

将亲兄弟之子(即侄子)称为从子。

1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

曾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肯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

区分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肯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依据他们的生平与

品德,而赐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D.“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依据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需穿丧服守孝

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1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B.“授”“进”“起”“署”“参”等词语都跟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

C.“谢病归”,即因病辞官回家疗养。“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来宾。

D.“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

入官。

1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的合称。

B.商贾,泛指做买卖的人,行走贩卖货物谓之商,住着出售货物谓之贾。

C.编户,官府把民户的具体信息登记在册,并据此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

D.践咋,践为履之意,昨指仆人阶,意为走上仆人阶位,特指皇帝登基。

1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外形的令

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

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它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B.“玺”始出于周,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

只能称为印。玺的作用也分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