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政务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方案_第1页
行业政务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方案_第2页
行业政务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方案_第3页
行业政务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方案_第4页
行业政务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业政务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方案TOC\o"1-2"\h\u32246第一章政务大数据概述 2292581.1政务大数据的定义 2164701.2政务大数据的特点 332111.3政务大数据的应用领域 37821第二章政务大数据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4306162.1政务大数据政策法规概述 498462.2政务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 4302852.3政务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44646第三章政务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5313443.1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 5133813.1.1设计原则 5317683.1.2建设内容 572563.2政务大数据网络架构 634213.2.1总体架构 6230923.2.2网络技术 652303.3政务大数据存储与备份 6169453.3.1存储策略 6101183.3.2备份策略 624539第四章政务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 685334.1政务数据资源整合策略 6294814.2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机制 7311884.3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729837第五章政务大数据开发技术与方法 837465.1政务大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8159575.1.1采集技术 880235.1.2预处理技术 8118245.2政务大数据存储与管理 895915.2.1存储技术 8265895.2.2管理技术 8114945.3政务大数据分析与挖掘 9272115.3.1分析方法 9146035.3.2挖掘技术 9293605.3.3应用场景 925606第六章政务大数据应用场景 9177616.1智慧城市建设 942656.2决策支持 10293026.3公共服务与民生改善 103342第七章政务大数据安全与风险防范 1072947.1政务大数据安全策略 10130527.1.1安全体系构建 11147917.1.2安全策略实施 11154967.2政务大数据风险防范措施 11197277.2.1数据泄露风险防范 11303457.2.2数据篡改风险防范 11144907.2.3法律法规风险防范 1120097.3政务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 1299747.3.1数据加密技术 12316137.3.2身份认证技术 1279367.3.3访问控制技术 12279417.3.4数据脱敏技术 12176307.3.5安全审计技术 12293537.3.6隐私保护技术 126162第八章政务大数据人才培养与交流 12292938.1政务大数据人才培养机制 12160768.1.1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12219638.1.2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 13125838.1.3实施分类培养策略 13163788.2政务大数据人才引进与交流 13273838.2.1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 13299678.2.2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 13167158.2.3建立人才流动机制 13148478.3政务大数据培训与认证 1384108.3.1开展政务大数据培训 13322138.3.2建立政务大数据认证体系 13258378.3.3推广政务大数据培训与认证 1423930第九章政务大数据项目实施与管理 14129359.1政务大数据项目策划与立项 14242459.1.1项目策划 14250489.1.2项目立项 14256919.2政务大数据项目实施与监控 1441589.2.1项目实施 14114569.2.2项目监控 1418939.3政务大数据项目验收与评价 14299289.3.1项目验收 15190069.3.2项目评价 1528169第十章政务大数据发展趋势与展望 152430210.1政务大数据发展趋势 152467210.2政务大数据行业应用前景 152581910.3政务大数据未来发展展望 16第一章政务大数据概述1.1政务大数据的定义政务大数据是指在行业范围内,通过对海量政务信息进行整合、挖掘和分析,形成具有较高价值的信息资源。政务大数据涵盖了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各类数据,如行政数据、公共服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旨在为决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数据支持。1.2政务大数据的特点政务大数据具有以下特点:(1)数据量大:政务大数据涉及各个部门,数据来源广泛,涵盖各类政务信息,数据量庞大。(2)数据类型多样:政务大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数据类型丰富。(3)数据更新频繁:工作具有动态性,政务数据实时更新,反映了工作的最新情况。(4)数据价值高:政务大数据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很高的价值,对决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5)数据安全性要求高:政务数据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1.3政务大数据的应用领域政务大数据在以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1)决策:通过对政务大数据的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2)社会管理:运用政务大数据,对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事务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3)公共服务:利用政务大数据,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公众需求。(4)产业发展:政务大数据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5)民生改善:通过对政务大数据的分析,了解民生需求,为民生改善提供政策依据。(6)宏观经济:政务大数据反映了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数据支持。(7)科技创新:政务大数据为科技创新提供数据资源,推动科技进步。(8)国际交流与合作:政务大数据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有助于展示我国形象,提高国际影响力。第二章政务大数据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2.1政务大数据政策法规概述政务大数据作为新时代治理的重要手段,其政策法规建设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度重视政务大数据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政务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框架。自《国家大数据战略纲要》发布以来,政务大数据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其中,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法规为政务大数据的开发、应用与安全提供了基本遵循。2.2政务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政务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是保证政务大数据质量、提高政务数据共享与交换效率的关键。我国政务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标准:包括政务大数据术语、分类与编码、数据元、数据质量等基础性标准,为政务大数据的应用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2)技术标准:涉及政务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展示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保证政务大数据系统的正常运行。(3)管理标准:包括政务大数据项目管理、数据资源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标准,为政务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管理依据。(4)应用标准:针对政务大数据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需求,制定相应的应用标准,促进政务大数据在各领域的深度融合。2.3政务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政务大数据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是政务大数据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安全:建立健全政务大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保证数据存储、传输、处理等环节的安全。同时加强对政务大数据安全风险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2)隐私保护: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政务大数据中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保证个人信息安全。(3)数据合规:保证政务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遵循数据共享与交换的规则,防止数据滥用。(4)技术手段:采用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安全技术,提高政务大数据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5)人才培养:加强政务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人才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通过以上措施,为政务大数据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政务大数据在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第三章政务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3.1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3.1.1设计原则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高可靠性:保证数据中心的硬件、软件和网络设施稳定可靠,满足政务大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安全性需求。(2)可扩展性:充分考虑未来政务数据量的增长,保证数据中心具备良好的扩展能力。(3)节能环保: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技术,降低能耗,实现绿色数据中心建设。(4)安全合规: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保证数据中心的安全性和合规性。3.1.2建设内容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硬件设施: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2)软件设施: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大数据处理框架等软件设施。(3)网络设施:包括数据中心内部网络、外部网络连接等。(4)安全设施: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等安全设施。3.2政务大数据网络架构3.2.1总体架构政务大数据网络架构应采用分布式、层次化的设计,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核心层:提供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通道,实现政务大数据中心与外部网络的高速互联。(2)汇聚层:实现数据中心的内部网络管理、负载均衡等功能。(3)接入层:提供政务大数据中心内部各业务系统的网络接入。3.2.2网络技术政务大数据网络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光纤通信技术:实现高速、长距离的数据传输。(2)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3)负载均衡技术: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4)网络监控技术:实现对网络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管理。3.3政务大数据存储与备份3.3.1存储策略政务大数据存储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分布式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系统,提高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和扩展性。(2)数据分类存储: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访问频率,采用不同的存储介质和存储策略。(3)冗余存储:对关键数据进行冗余存储,提高数据的可靠性。3.3.2备份策略政务大数据备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定期备份: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数据备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2)实时备份:对关键数据进行实时备份,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一致性。(3)远程备份:将备份数据存储在远程数据中心,提高数据的安全性。(4)多副本备份:对重要数据进行多副本备份,提高数据的可用性。第四章政务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4.1政务数据资源整合策略政务数据资源整合是提升治理能力、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的基础。以下是政务数据资源整合的策略:(1)建立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梳理各部门数据资源,制定统一的数据资源目录,明确数据资源的名称、类型、格式、更新周期等信息。(2)制定政务数据资源整合标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政务数据资源整合的技术标准、数据质量标准、数据安全标准等,保证数据资源整合的规范性和一致性。(3)构建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平台。搭建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平台,实现各部门数据资源的集中存储、管理和分析,为数据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支撑。(4)推动政务数据资源整合项目。以实际业务需求为导向,启动一批政务数据资源整合项目,推动各部门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4.2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是保障数据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服务效能的关键。以下是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1)明确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原则。坚持数据共享优先、安全可控、合法合规的原则,保证数据资源共享的合理性和安全性。(2)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制定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明确可以共享的数据资源范围,为各部门提供数据资源共享的依据。(3)制定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政策。出台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政策,明确数据资源共享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推动各部门间的数据资源共享。(4)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共享评价体系。对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效果进行评价,包括数据共享的覆盖率、利用率、满意度等指标,以促进数据资源共享工作的持续改进。4.3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是实施数据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以下是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内容:(1)平台架构设计。根据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的需求,设计平台架构,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展示等模块。(2)平台功能完善。开发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的功能,包括数据查询、数据、数据交换、数据分析等,满足各部门数据资源共享的需求。(3)平台安全防护。加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数据资源的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4)平台运维管理。建立健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的运维管理制度,保证平台稳定、高效运行。(5)平台推广应用。加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的宣传力度,推动各部门广泛应用平台,提高数据资源共享的覆盖率和利用率。第五章政务大数据开发技术与方法5.1政务大数据采集与预处理5.1.1采集技术政务大数据的采集是大数据处理的第一步。当前,政务数据的采集技术主要包括网络爬虫、API调用、物联网感知技术等。网络爬虫技术可自动化地从互联网上抓取政务公开数据;API调用则可直接从政务信息系统获取数据接口;物联网感知技术则可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采集政务运行过程中的数据。5.1.2预处理技术政务大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集成等环节。数据清洗是为了去除原始数据中的噪声、异常值和重复记录;数据转换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格式和标准,便于后续分析;数据集成则是将来自不同来源和格式的大数据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政务大数据集。5.2政务大数据存储与管理5.2.1存储技术政务大数据存储技术主要包括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和分布式文件系统。关系型数据库适用于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如MySQL、Oracle等;非关系型数据库适用于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如MongoDB、HBase等;分布式文件系统适用于大规模数据的存储,如HadoopHDFS、Alluxio等。5.2.2管理技术政务大数据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和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旨在保证政务大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数据安全管理主要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审计等手段,保障数据安全;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则关注数据的创建、存储、使用、删除等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5.3政务大数据分析与挖掘5.3.1分析方法政务大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关联规则挖掘、聚类分析、时序分析等。统计分析可对政务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关联规则挖掘可发觉数据之间的潜在关系,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聚类分析可对政务数据分类,便于挖掘不同类型数据的特征;时序分析则关注数据随时间变化趋势,为政策调整提供参考。5.3.2挖掘技术政务大数据挖掘技术主要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机器学习技术可自动从政务大数据中学习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智能化支持;深度学习技术可从大量非结构化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数据挖掘的准确性;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则可对政务文本数据进行语义分析,挖掘政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5.3.3应用场景政务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在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如政策分析、舆情监测、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等。通过政务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优化政策制定、提高政务服务效能,为社会治理提供有力支持。第六章政务大数据应用场景6.1智慧城市建设科技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行业政务大数据应用的重要场景。政务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规划与设计:通过分析政务大数据,可以掌握城市人口、经济、交通、环境等方面的详细情况,为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2)城市管理与服务:政务大数据可以实时监控城市运行状况,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例如,在城市交通管理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优化交通信号灯控制策略,减少交通拥堵。(3)城市安全与应急:政务大数据在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大数据,可以及时发觉城市安全隐患,为部门提供预警信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4)城市生态环境:政务大数据可以监测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助力城市绿色发展。6.2决策支持政务大数据在决策支持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政务大数据在决策支持方面的主要应用场景:(1)宏观经济调控:通过分析政务大数据,可以实时掌握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数据支持,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政策制定与评估:政务大数据可以反映政策实施效果,为制定和调整政策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评估政策效果,为改进政策提供参考。(3)采购与招投标:政务大数据可以监测采购和招投标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为加强监管提供数据支持,提高采购和招投标的透明度。(4)效能评估:通过分析政务大数据,可以评估部门的行政效能,为改革提供依据,推动职能转变。6.3公共服务与民生改善政务大数据在公共服务与民生改善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以下为几个具体应用场景:(1)教育资源优化:通过分析政务大数据,可以掌握教育资源分布情况,为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供依据,促进教育公平。(2)医疗卫生服务:政务大数据可以实时监控医疗卫生服务状况,为制定医疗卫生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医疗服务水平。(3)社会保障与救助:政务大数据可以监测社会保障与救助政策实施效果,为调整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依据,保证社会保障与救助政策的精准实施。(4)城市基础设施改善:通过分析政务大数据,可以掌握城市基础设施状况,为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供依据,提高居民生活质量。(5)公共安全与应急:政务大数据在公共安全与应急方面的应用,可以及时发觉安全隐患,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七章政务大数据安全与风险防范7.1政务大数据安全策略7.1.1安全体系构建为保证政务大数据的安全,必须构建完善的安全体系。该体系应涵盖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多个层面,形成全方位的安全防护。(1)物理安全:保证数据中心、服务器等硬件设施的安全,防止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因素对数据中心的威胁。(2)网络安全: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等技术,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3)数据安全:对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采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手段,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4)应用安全:加强应用系统的安全设计,防范恶意代码、SQL注入等攻击手段,保证应用系统的稳定运行。7.1.2安全策略实施(1)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政务大数据的安全责任、安全流程、安全要求等,保证安全策略的有效执行。(2)安全培训与教育:加强政务大数据相关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防护能力。(3)定期安全检查与评估:对政务大数据系统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和评估,发觉并及时整改安全隐患。7.2政务大数据风险防范措施7.2.1数据泄露风险防范(1)加强数据加密存储和传输,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2)建立完善的数据访问控制机制,防止内部人员泄露数据。(3)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7.2.2数据篡改风险防范(1)采用数字签名技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2)建立数据篡改检测机制,及时发觉并处理篡改行为。(3)实施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保证数据的可用性。7.2.3法律法规风险防范(1)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政务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合法合规。(2)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3)建立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7.3政务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7.3.1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政务大数据安全防护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可以有效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常见的加密算法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哈希算法等。7.3.2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用于保证政务大数据系统的合法用户身份。通过身份认证,可以防止非法用户访问系统,保障数据安全。常见的身份认证技术包括密码认证、指纹认证、面部识别等。7.3.3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用于限制用户对政务大数据系统的访问权限。通过对用户进行分组、授权,可以保证用户只能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数据,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7.3.4数据脱敏技术数据脱敏技术用于对敏感数据进行处理,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常见的脱敏方法包括数据掩码、数据替换、数据加密等。7.3.5安全审计技术安全审计技术用于对政务大数据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并处理安全隐患。通过安全审计,可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7.3.6隐私保护技术隐私保护技术用于保护政务大数据中的个人隐私信息。常见的隐私保护技术包括数据匿名化、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护个人隐私。第八章政务大数据人才培养与交流8.1政务大数据人才培养机制8.1.1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适应政务大数据发展的需求,我国应建立包括本科、研究生、博士后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教育阶段,鼓励高校设置政务大数据相关专业,培养具备政务大数据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8.1.2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政务大数据人才培养应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优势,通过与部门、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培养具备实际操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实践机会。8.1.3实施分类培养策略针对政务大数据的不同岗位需求,实施分类培养策略。对于技术岗位,重点培养大数据分析、挖掘、可视化等技术能力;对于管理岗位,重点培养项目管理、团队协作、政策法规等方面的能力。8.2政务大数据人才引进与交流8.2.1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部门应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政务大数据人才,提高整体人才队伍水平。可通过设立人才引进项目、提供优厚待遇等方式,吸引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人才。8.2.2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部门应加强与国内外政务大数据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促进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鼓励政务大数据人才参与国际项目,提升国际视野。8.2.3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为激发政务大数据人才活力,应建立人才流动机制。部门可定期开展人才轮岗、挂职锻炼等活动,让人才在不同岗位上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8.3政务大数据培训与认证8.3.1开展政务大数据培训部门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政务大数据人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大数据基础知识、技术方法、政策法规等方面,以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8.3.2建立政务大数据认证体系为保障政务大数据人才的专业素质,应建立政务大数据认证体系。认证体系应包括理论考试、实践操作、综合素质评价等多个环节,保证认证结果的客观、公正。8.3.3推广政务大数据培训与认证部门应积极推广政务大数据培训与认证,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培训与认证工作,共同推动政务大数据人才培养与发展。第九章政务大数据项目实施与管理9.1政务大数据项目策划与立项9.1.1项目策划政务大数据项目的策划是项目成功的基础。策划阶段主要包括项目背景分析、项目目标设定、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实施方案设计等内容。项目策划应结合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考虑部门业务需求,保证项目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9.1.2项目立项政务大数据项目立项需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项目立项阶段主要包括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批复和项目启动等环节。项目申报单位应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提交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文件。项目评审部门应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估,保证项目符合政策导向、技术路线可行、经济效益显著。9.2政务大数据项目实施与监控9.2.1项目实施政务大数据项目实施阶段主要包括项目组织与管理、项目进度控制、项目质量控制、项目成本控制等方面。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建立高效的项目管理体系,保证项目按照预定计划和目标顺利进行。9.2.2项目监控政务大数据项目监控是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实时跟踪、评估和调整。项目监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进度监控:保证项目按照计划推进,对可能出现的延期情况进行预警和处理。(2)项目质量监控:对项目成果进行质量检查,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