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公开与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_第1页
行业信息公开与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_第2页
行业信息公开与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_第3页
行业信息公开与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_第4页
行业信息公开与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业信息公开与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TOC\o"1-2"\h\u11447第一章行业信息公开概述 3311661.1行业信息公开的意义与目的 340891.2行业信息公开的政策法规依据 421181.3行业信息公开的现状与问题 45520第二章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原则与目标 5219072.1建设原则 5160242.2建设目标 598042.3建设思路与策略 527926第三章政务服务平台架构设计 6113863.1总体架构 6191263.1.1用户层:涵盖工作人员、企业和公众等用户群体,提供个性化、智能化、便捷化的政务服务。 6214313.1.2应用层:整合政务资源,构建政务服务应用体系,包括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数据共享、决策支持等功能模块。 6252883.1.3数据层:统一数据标准,汇聚政务数据,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为政务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6306613.1.4基础设施层:构建政务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备、网络设施、安全设施等。 6289113.1.5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保证政务服务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 684483.2技术架构 6128793.2.1前端技术:采用HTML5、CSS3、JavaScript等前端技术,实现政务服务平台界面的统一设计和跨平台适配。 6320753.2.2后端技术:采用Java、Python等后端开发语言,结合微服务架构,实现政务服务平台的业务处理、数据交互等功能。 7136443.2.3数据库技术: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满足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存储和查询需求。 7167363.2.4中间件技术:利用消息队列、缓存、负载均衡等中间件技术,提高政务服务平台的高并发、高可用性。 7174233.2.5云计算技术: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政务服务平台资源的弹性伸缩、按需分配。 7157913.2.6安全技术:运用加密、认证、审计等安全技术,保障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 7103543.3数据架构 728683.3.1数据源:梳理政务数据资源,包括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准确性。 7153573.3.2数据集成:通过数据交换、数据抽取、数据清洗等技术手段,实现政务数据的有效整合。 761173.3.3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实现政务数据的高效存储和快速检索。 733533.3.4数据服务:构建数据服务层,提供数据查询、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功能,为政务决策提供支持。 7224383.3.5数据安全:建立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措施,保证数据安全。 727312第四章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7179054.1信息发布与管理模块 7291204.1.1功能概述 714184.1.2功能设计 8216904.2互动交流模块 858744.2.1功能概述 847674.2.2功能设计 890944.3事项办理模块 8174644.3.1功能概述 826564.3.2功能设计 86110第五章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与开放 913985.1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机制 963125.1.1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 9124345.1.2构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910285.1.3制定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制度 9187025.1.4强化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安全保障 9186835.2政务数据开放策略与标准 9298275.2.1明确政务数据开放范围 9262905.2.2制定政务数据开放标准 1035215.2.3构建政务数据开放平台 10194355.2.4加强政务数据开放宣传与培训 10130135.3政务数据安全保障 10101295.3.1完善政务数据安全政策法规 10255705.3.2加强政务数据安全防护 10231835.3.3建立政务数据安全监测预警机制 10169185.3.4定期开展政务数据安全评估 10321375.3.5加强政务数据安全培训与宣传教育 1014090第六章政务服务平台运维管理 10166856.1运维管理体系构建 11205476.1.1组织架构 11261646.1.2运维制度 11142656.1.3运维队伍 11147306.1.4运维流程 11126906.2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1121126.2.1物理安全 11205056.2.2网络安全 11154446.2.3数据安全 11302066.2.4应用安全 11125106.3系统优化与更新 12245376.3.1系统功能优化 12119076.3.2功能更新 12966.3.3技术升级 1279776.3.4系统维护 1223520第七章政务服务流程优化 1261367.1政务服务流程现状分析 1252857.2政务服务流程优化策略 12134877.3政务服务流程信息化改造 1322417第八章政务服务能力提升 13221058.1政务服务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 1347168.1.1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13104628.1.2创新培训方式 14270638.1.3强化培训考核 14117938.2政务服务方式创新 14209948.2.1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14169298.2.2创新政务服务模式 1443808.2.3加强政务数据共享 14278008.3政务服务效能评价 14198578.3.1制定评价标准 14108288.3.2开展评价工作 14182638.3.3强化评价结果运用 1432756第九章政务服务平台推广与应用 15272849.1推广策略与措施 15251469.1.1政策引导与支持 15137979.1.2多元化推广渠道 15101129.1.3专项推广活动 15306069.1.4用户培训与支持 1563249.2应用效果评估 15167639.2.1业务办理效率 1586849.2.2公众满意度 16127969.2.3数据分析与应用 16267739.3用户满意度调查与反馈 16244759.3.1调查方法 16318779.3.2反馈处理 16267609.3.3持续改进 1616940第十章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保障措施 162723810.1政策保障 162655010.2资金保障 16345510.3技术保障与支持 1799410.4监管与评估机制 17第一章行业信息公开概述1.1行业信息公开的意义与目的行业信息公开作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和明确的目的。行业信息公开有助于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使行政行为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从而提升形象和公信力。公开行业信息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公民与之间的良性互动。行业信息公开还有以下几方面目的:(1)促进职能转变,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2)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和效果;(3)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效率;(4)预防和打击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2行业信息公开的政策法规依据我国行业信息公开的政策法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行业信息公开提供了宪法依据;(2)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对行业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程序、监督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3)部门规章:各级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信息公开相关规定,为行业信息公开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南;(4)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各地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的信息公开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1.3行业信息公开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行业信息公开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和挑战:(1)信息公开范围和内容不全面,部分部门存在信息公开不充分、不及时现象;(2)信息公开渠道和方式不够便捷,群众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3)信息公开的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部分部门信息公开内容缺乏实质性、可操作性;(4)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不依法公开信息的行为缺乏有效追责;(5)公民对行业信息公开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较低,影响信息公开的实际效果。第二章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原则与目标2.1建设原则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需求导向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能。(2)标准化原则。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标准,保证平台架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可靠。(3)资源共享原则。整合政务信息资源,促进部门间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提高政务服务协同能力。(4)安全可控原则。强化平台安全防护,保证政务数据安全,保护公民隐私。(5)创新发展原则。鼓励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推动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提高政务服务效能。2.2建设目标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应实现以下目标:(1)提升政务服务便捷度。简化政务服务流程,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便捷。(2)提高政务服务效率。通过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优化政务服务流程,缩短办理时限,提高政务服务效率。(3)促进职能转变。推动职能向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行业监管等方向转变,提升治理能力。(4)保障政务信息安全。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保证政务数据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2.3建设思路与策略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采取以下思路与策略:(1)明确建设任务。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思路,明确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分工。(2)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保证平台建设与国家政策、地方实际需求相结合。(3)推动数据共享。建立政务数据共享机制,促进部门间数据互联互通,为政务服务提供数据支撑。(4)创新政务服务模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提高政务服务效能。(5)强化安全保障。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安全防护,建立安全监管体系,保证政务数据安全。(6)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政务服务平台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为平台建设提供法治保障。(7)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保证平台建设顺利推进。第三章政务服务平台架构设计3.1总体架构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的原则,以服务公众为核心,以业务协同为驱动,构建起全面、高效、安全的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3.1.1用户层:涵盖工作人员、企业和公众等用户群体,提供个性化、智能化、便捷化的政务服务。3.1.2应用层:整合政务资源,构建政务服务应用体系,包括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数据共享、决策支持等功能模块。3.1.3数据层:统一数据标准,汇聚政务数据,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为政务服务提供数据支撑。3.1.4基础设施层:构建政务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备、网络设施、安全设施等。3.1.5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保证政务服务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3.2技术架构政务服务平台技术架构采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起开放、灵活、可扩展的技术体系。3.2.1前端技术:采用HTML5、CSS3、JavaScript等前端技术,实现政务服务平台界面的统一设计和跨平台适配。3.2.2后端技术:采用Java、Python等后端开发语言,结合微服务架构,实现政务服务平台的业务处理、数据交互等功能。3.2.3数据库技术: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满足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存储和查询需求。3.2.4中间件技术:利用消息队列、缓存、负载均衡等中间件技术,提高政务服务平台的高并发、高可用性。3.2.5云计算技术: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政务服务平台资源的弹性伸缩、按需分配。3.2.6安全技术:运用加密、认证、审计等安全技术,保障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3.3数据架构政务服务平台数据架构主要包括数据源、数据集成、数据存储、数据服务和数据安全等模块。3.3.1数据源:梳理政务数据资源,包括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准确性。3.3.2数据集成:通过数据交换、数据抽取、数据清洗等技术手段,实现政务数据的有效整合。3.3.3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实现政务数据的高效存储和快速检索。3.3.4数据服务:构建数据服务层,提供数据查询、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功能,为政务决策提供支持。3.3.5数据安全:建立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措施,保证数据安全。第四章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模块设计4.1信息发布与管理模块4.1.1功能概述信息发布与管理模块是政务服务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行业信息的发布、编辑、审核、删除以及信息统计等功能。4.1.2功能设计(1)信息发布:支持多种信息发布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保证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地传递给公众。(2)信息编辑:提供信息在线编辑功能,方便工作人员对已发布的信息进行修改和更新。(3)信息审核:设置多级审核机制,保证发布的信息真实、合法、合规。(4)信息删除:对于过时、不准确或不符合政策要求的信息,提供删除功能。(5)信息统计: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分类、归档和统计,便于工作人员了解信息发布情况和公众关注热点。4.2互动交流模块4.2.1功能概述互动交流模块旨在搭建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公众满意度。4.2.2功能设计(1)在线咨询:公众可以通过平台向部门提出问题或建议,部门在规定时间内予以答复。(2)留言反馈:公众可以对发布的政策、公告等进行留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3)问卷调查:可以通过发布问卷调查,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满意度,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4)互动交流统计:对公众的提问、留言、问卷调查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服务存在的问题,持续优化服务。4.3事项办理模块4.3.1功能概述事项办理模块主要提供部门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事项的在线办理功能,提高办事效率。4.3.2功能设计(1)事项查询:公众可以通过关键词、分类等多种方式查询所需办理的事项。(2)在线申报:提供事项在线申报功能,简化办事流程,节省公众时间。(3)进度查询:公众可以实时查询事项办理进度,了解事项办理状态。(4)办理指南:提供事项办理流程、所需材料、办理时限等相关信息,方便公众了解事项办理要求。(5)评价反馈:事项办理完成后,公众可以对部门的服务进行评价,为部门改进工作提供依据。第五章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与开放5.1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是推动行业信息公开与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环节。为构建高效、合理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5.1.1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制定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明确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的类型、范围、更新频率等,以便各部门了解和掌握可共享的政务数据资源。5.1.2构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搭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的统一存储、管理和交换,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提供技术支持。5.1.3制定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出台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保证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5.1.4强化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安全保障加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措施,保证政务数据在传输、存储、使用等环节的安全。5.2政务数据开放策略与标准政务数据开放是提升透明度、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的重要手段。为推进政务数据开放,制定以下策略与标准:5.2.1明确政务数据开放范围界定政务数据开放的范畴,包括无条件开放、有条件开放和不予开放的数据类型,保证政务数据开放的合规性。5.2.2制定政务数据开放标准制定政务数据开放格式、质量、更新频率等标准,提高政务数据开放的一致性和可用性。5.2.3构建政务数据开放平台建立政务数据开放平台,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数据查询、使用等服务。5.2.4加强政务数据开放宣传与培训加大政务数据开放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务数据开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同时开展政务数据开放培训,提升部门的数据开放能力。5.3政务数据安全保障政务数据安全是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与开放的基础。为保证政务数据安全,应采取以下措施:5.3.1完善政务数据安全政策法规建立政务数据安全政策法规体系,明确政务数据安全责任、权利、义务和监管机制。5.3.2加强政务数据安全防护采取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对政务数据进行加密、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等,保证政务数据安全。5.3.3建立政务数据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建立政务数据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实时监测政务数据安全状况,防范和化解安全风险。5.3.4定期开展政务数据安全评估定期对政务数据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觉政务数据安全漏洞,提升政务数据安全防护能力。5.3.5加强政务数据安全培训与宣传教育加强政务部门人员的数据安全培训,提高数据安全意识,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安全风险。同时开展社会公众的数据安全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数据安全氛围。第六章政务服务平台运维管理6.1运维管理体系构建政务服务平台作为行业信息公开和政务服务的重要载体,其稳定、高效的运维管理。本节主要从组织架构、运维制度、运维队伍和运维流程等方面构建运维管理体系。6.1.1组织架构建立健全运维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协同高效的运维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的运维管理部门,负责政务服务平台运维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考核。6.1.2运维制度制定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包括运维规范、操作流程、应急预案等,保证政务服务平台运维工作有序开展。6.1.3运维队伍组建专业化的运维队伍,提高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保证政务服务平台稳定运行。6.1.4运维流程建立标准化、流程化的运维流程,包括日常巡检、故障处理、需求响应等环节,提高运维工作效率。6.2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是政务服务平台运维管理的核心内容。本节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方面提出以下保障措施。6.2.1物理安全加强政务服务平台所在机房的物理安全防护,保证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安全可靠。6.2.2网络安全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安全设备,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6.2.3数据安全采用加密、备份等技术手段,保证政务服务平台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6.2.4应用安全对政务服务平台的应用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和漏洞扫描,及时修复安全隐患,保证应用系统安全稳定。6.3系统优化与更新为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提高政务服务平台的功能和用户体验,需对系统进行持续优化与更新。6.3.1系统功能优化定期对政务服务平台进行功能评估,针对瓶颈问题进行优化调整,提高系统运行效率。6.3.2功能更新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及时更新政务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块,提升用户体验。6.3.3技术升级跟踪新技术发展趋势,适时引入新技术,提高政务服务平台的技术水平。6.3.4系统维护定期对政务服务平台进行维护,保证系统稳定运行,降低故障发生率。第七章政务服务流程优化7.1政务服务流程现状分析当前我国行业信息服务与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政务服务流程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务服务流程繁琐,办事效率低下。在一些部门,行政审批流程复杂,环节繁多,导致企业和群众办事周期长,效率低下。(2)政务服务信息共享不足,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尚未实现有效对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程度低,导致重复提交材料和证明,增加办事难度。(3)政务服务渠道单一,线上线下融合度低。虽然线上政务服务平台逐渐普及,但部分政务事项仍需线下办理,且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度不高,用户体验不佳。(4)政务服务标准化程度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缺乏统一的政务服务标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服务质量存在较大差距。7.2政务服务流程优化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政务服务流程优化策略:(1)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对政务服务流程进行梳理,取消不必要的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提高政务服务效能。(2)推进政务服务信息共享,打破数据孤岛。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各部门间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减少重复提交材料和证明,提升办事便捷度。(3)拓展政务服务渠道,提升线上线下融合度。优化线上政务服务平台,推进线下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无缝对接,提高用户体验。(4)制定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提升服务质量。统一政务服务事项、流程、时限等标准,加强对政务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政务服务整体水平。7.3政务服务流程信息化改造为实现政务服务流程优化,需加强信息化建设,具体措施如下:(1)构建政务服务平台。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集政务服务、信息发布、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2)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实现数据共享。(3)实施行政审批系统改造。对行政审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审批流程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审批效率。(4)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保证政务服务数据安全。通过以上措施,实现政务服务流程优化,提升服务效能,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第八章政务服务能力提升8.1政务服务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政务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是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的关键。为提高政务服务效能,需加大对政务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8.1.1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制定政务服务人员培训计划,保证每年开展一定课时的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服务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8.1.2创新培训方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远程教育等资源,提高培训效果。同时开展实地考察、经验交流、案例分享等活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8.1.3强化培训考核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机制,对政务服务人员培训成果进行评估,保证培训效果。将培训成绩与个人绩效、晋升等挂钩,激发政务服务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8.2政务服务方式创新政务服务方式创新是提高政务服务效能的重要手段。要紧跟时代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水平。8.2.1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推广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等应用,简化办理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率。8.2.2创新政务服务模式积极摸索“一件事一次办”、“一窗受理”、“跨省通办”等政务服务模式,实现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办理,减少群众跑腿次数。8.2.3加强政务数据共享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为政务服务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掌握群众需求,提升政务服务个性化、智能化水平。8.3政务服务效能评价建立健全政务服务效能评价体系,以评促改,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8.3.1制定评价标准结合政务服务工作实际,制定政务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服务态度、办理时效、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方面。8.3.2开展评价工作定期开展政务服务效能评价,通过实地检查、网上调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全面了解政务服务效能。8.3.3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政务服务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同时将评价结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激发政务服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的积极性。第九章政务服务平台推广与应用9.1推广策略与措施本节主要阐述政务服务平台在推广过程中的策略与具体实施措施。9.1.1政策引导与支持(1)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部门和公共机构优先使用政务服务平台;(2)加大对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保障平台运维和推广的经费需求;(3)强化政策宣传,提高部门和公众对政务服务平台的认识。9.1.2多元化推广渠道(1)利用官网、政务微博、政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2)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扩大政务服务平台的影响力;(3)加强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利用基层宣传渠道,提高平台知名度。9.1.3专项推广活动(1)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如政策解读、业务办理演示等,提高公众参与度;(2)针对特定群体,如老年人、企业主等,开展定制化推广活动;(3)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开展政务服务平台宣传周、开放日等活动。9.1.4用户培训与支持(1)开展政务服务平台操作培训,提高部门和公众的操作能力;(2)设立用户服务,提供专业、及时的技术支持;(3)定期发布政务服务平台操作手册和常见问题解答,方便用户查询。9.2应用效果评估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政务服务平台的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