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高平浩庄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浩庄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浩庄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浩庄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浩庄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浩庄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铁圈索洛杜布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意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朝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铁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把它拿回家去。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捡?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小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铁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铁箍。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去。他觉得自己仿佛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铁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荫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老、孱弱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B.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C.“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作铺垫。D.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6分)(3)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4)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8分)参考答案:(1)C(3分)D(2分)E(1分)(2)①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②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因此感到轻松愉快。③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玩了一次幸福孩子才能玩的游戏,又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堆”字,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足。(3)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②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4)主题思想——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情节结构——铁圈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自玩铁圈。人物塑造——铁圈是造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催化剂,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技巧。首先应仔细阅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以及一些典型的技巧。A项,“不安于现状”“充满朝气”等分析依据不足。B项,“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不恰当。E项,“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不够恰当。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这是考查小说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重要语句一般有四种类型,一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二是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文题等;三是体现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四是含蓄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本题中考查的是第一种类型,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分析这种类型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考虑人物在何种情境下处于怎样的想法才会有这种表现的,注意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来揣摩人物的情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人物的思想。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是考查环境的作用。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里指的是社会环境,一般环境的作用有:①反映(暗示)社会背景(人物的生活背景);比如,本题中的关于工厂环境的描写,反映了老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②渲染当时气氛;③烘托人物形象;④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比如,本题中老人在工厂环境中做“白日梦”,写出了铁圈给老人带来的变化。⑤推动情节发展;⑥深化主题。如,本题中工厂环境的描写,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形成对比,进而突出主题。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作答此题,应先选择分析的角度。如果从主题思想的角度分析,可分析在文中反复出现贯串全文的“铁圈”的象征意义;如果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可分析“铁圈”与情节的关系,即“铁圈”是小说的线索,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着“铁圈”展开的;如果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可以分析“铁圈”与老人的关系,“铁圈”引起的老人行为心理的变化等。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探亲安石榴东北姑娘海蓝嫁给山东小伙柴万金四十八年,俏丫头变成了银发老人,却只跟老柴回过一次山东老家。为啥呢?海蓝说,不敢回了呗,再回,怕是心肝肚肺也得割一半留给婆家人。活不成啰!柴万金出生在鲁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1960年到黑龙江大兴安岭找活路,被招为林业伐木工人,又依着他高小文化和圣贤之地的仁义,当了两年的伐木工人后就做了调度。1970年,柴万金二十五岁娶了同龄的东北漂亮姑娘海蓝。小两口新婚燕尔,甜蜜得很。柴万金提出回山东老家看父母,海蓝没有个不答应的。两个人就开始准备礼物。他们工资高,福利好,一年四季的工作服都穿不完,再加上海蓝在商店做售货员。怎么说也有些便利条件,两个人准备了大包小裹一火堆。要出发了,海蓝突然想起一件事,就是海蓝手腕上戴的是结婚时父母给她置办的一块瑞士英纳格表,而柴万金手腕上却是一块旧上海表,还是老丈人送他的。柴万金也不是挣得少,实在是月月都把钱寄回山东老家了。到结婚时基本上就是一个内外都干干净净的小伙儿。老丈人是个爽快人,不仅不责怪,而且还夸他是孝子。不过也说了。海蓝是家中最小的,嫁妆偏多些兄姐们不会说什么,即使这样也不能给女婿买新表了。老丈人说你就戴我这块旧表吧,看个钟点还是很准的。可要回山东老家了,小两口要面子啊,尤其海蓝,疼丈夫,要他在家人面前赚足面子,就跟自己的朋友小红借了她丈夫的英纳格男士手表。千里迢迢奔山东,一个月之后小两口原路返回,到家时冷不丁地娘家人都不敢认他们了。走时小两口都穿着毛料套装大皮鞋,此时站在父母面前的一对小人儿却成了逃荒的乞丐,他们穿着农家织布的裤褂、黑布鞋,小脸儿憔悴不堪.海蓝哇的一声就哭了,只说了一句话:妈,我这辈子再也不回山东了!原来小两口带的礼物悉数送出,最后自己穿的衣服也让婆家人要去了,海蓝奋力保住了自己的手表,却眼睁睁地看着小叔子把丈夫手腕子上的表戴在自己的手腕上。回东北之后好久,海蓝才跟父母兄姐说:那个穷啊,别提了。没法说,简直都成胡子土匪了,看着你时眼睛都是红的,那块手表还是海蓝私下里接了母亲的钱,赔了人家。可是从此,海蓝发誓不回老家,也不许柴万金再回去,当然每个月海蓝都会准时给老家寄钱。其实,海蓝不许柴万金回老家是气话,柴万金也的确是因为工作忙很少回老家,整整二十年他只回了三次,两次奔丧,一次是公差绕道探亲。每次回来大同小异,都是被搜刮得囊中空空。海蓝就是因为这,明白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穷,便是个无底洞。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老家渐渐地不要钱了,相反,来信来电话总是热情邀他们回家看看,说现在日子好过了,家乡可美了。海蓝听了,笑笑,当个故事听呗,对老家的恐惧已成为她的一个心病,一直到两个小孙子不用看护了,老两口突然没事可做,柴万金的思乡梦就浓了起来,晚上都无法入睡了。海蓝心软了,说:老柴,我们回山东老家看看吧,就当是旅游。两个人说走就走,到了山东德州一下火车,就看到一群人来接他们少说也有二十几口子蜂拥而来,还大声嚷嚷着,叫大哥大嫂的,大爷大娘的、大舅大舅母的,还有叫爷爷奶奶的。海蓝本来有些发蒙,忽然发现这群人奔到离他们十几米时,突然一起向他们跑了过来,手臂也都伸出来了。海蓝脑子嗡的一下。拉着老柴的手大叫:可不好了,快跑吧,胡子又来了……事后坐在小叔子家的小洋楼里,海蓝都不好意思了。小叔子说,嫂子我不怪你误会,那些年咱家太穷,的确拖累了哥哥嫂子,我们心里都记得你们的好。现在不同了,咱家日子是什么样子呢?这么跟你们说吧,你就往好里想。怎么想都不过分,就是这么好!接着就跟哥嫂仔细讲解了这四十年家乡的变化。吃团圆饭的时候,小叔子捧出一瓶五粮液,庄重地给兄嫂斟上,并提议为兄嫂的健康干一杯!这时候柴万金站起来,笑呵呵地说:我已经听明白了,我们家经过了千辛万苦奔上的好日子,是有个转折点的,那就是让中国老百姓永远铭记的1978年。那么我们就为这四十个美丽的春天干杯吧!大家齐声赞好,屋里笑声一片,浓郁的酒香四处飘散,多么像幸福四溢的生活啊。(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说海蓝嫁给山东小伙柴万金四十八年,却只跟老柴回过一次山东老家,而且是不敢回,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B.柴万金每次探亲回来大同小异,都是被搜刮得囊中空空。这几次的经历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因贫穷而导致社会公序良俗被破坏殆尽的现实。C.海蓝因为第一次探亲时的遭遇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不敢再和丈夫回家探亲,但她坚持给老家寄钱,可见其性格中的善良与贤淑的一面。D.海蓝和丈夫第二次回山东老家探亲时,小叔子家住的小洋楼、喝的五粮液酒与以往的一穷二白、见了东西就抢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8.小说以“探亲”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对小说中柴万金的五次探亲,作者用墨并不均匀,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参考答案:7.B

8.①“探亲”是小说的线索,以它为题把生活于林场的海蓝与柴万金农村的亲人有机地串连在一起,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探亲”也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以它为题便于在柴万金夫妇探亲的过程中展示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突出小说的主题;③“探亲”还是小说关注社会生活的角度,以它为题能以小见大,以平民的生活小事反映改革开放40周年的宏大主旨。

9.①小说对柴万金五次探亲经历的叙述有详有略,其中详写了第一次与第五次柴万金与海蓝夫妇探亲的故事,略写了中间三次柴万金独自探亲的经历;②详写第一次与第五次探亲,是因为这两次经历海蓝都亲自在场,它们给海蓝的感受完全不同,详写可以把亲人们以往的“穷”“匪气”与现在的“富”“文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小说的主旨;③中间三次探亲与第一次探亲“大同小异”,说明家乡没有什么变化,略写使情节简明;但它们一方面强化了故乡的“穷”,另一方面说明柴万金夫妇并没有因为家乡的“穷”而与亲人断了联系,从而为第五次探亲做铺垫,因而又不能不作简要交待。【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B项,“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因贫穷而导致社会公序良俗被破坏殆尽的现实”表述失当。因为小说中所谓的“抢”只发生在亲人之间的行为,并没有针对外人;并且“胡子”“抢”在小说中只是一种诙谐的说法。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文本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探亲”作为小说的标题,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分析其作用。从情节结构上,“探亲”是小说的线索,也是小说的中心事件,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人物塑造上,小说对柴万金五次探亲经历的叙述,丰富了人物形象;从主题上,柴万金夫妇探亲的过程,以小见大,展示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突出小说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作品的情节结构及构思的妙处。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情节设置的一般手法和首尾特色等角度解答。情节设置基本技巧:倒叙,照应,伏笔,过渡,铺垫,详略,点题等。解答时,首先找到相关的情节,仔细阅读,从设置悬念、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内容主旨等角度回答。分析题干“柴万金的五次探亲,作者用墨并不均匀”可知,本题要求分析记叙的详写与略写,并分析其作用。解答时,首先分析哪些情节是详写,哪些是略写,结合情节、主题等方面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柴万金五次探亲,详写的是第1次和第5次,包括第1次出发前的准备、回来后的狼狈,第5次亲人们应接的场景等。分析作用时注意以下几点:5次探亲,其中前4次基本相同,与第5次构成对比,由此分析作者详略的安排;第1次和第5次都有海蓝陪同,便于通过海蓝的切身感受表达两次探亲的不同,这也是作者详写的原因。【点睛】小说标题的作用一般有:概括情节,揭示主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暗示象征,深化主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小说阅读题中,如果题目中问到:小说以“XX”为题目的好处是什么?小说以“XX”题目的目的是什么?小说为什么以“XX”为标题?我们一般可以考虑从小说标题的作用角度去解题。解答此类题目需注意运用专业术语,还要结合文本作具体阐释。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太湖碎锦范烟桥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关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嫠,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嫠峰头,云气淆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滂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C.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D.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5.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惑隋?请简要概括。6.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参考答案:4.C

5.(1)文章第二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⑵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6.⑴“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⑵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⑶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项,文中并没有对“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进行详细的描绘。D项,“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错误。故选AD。【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易错警示】解答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多项选择题,首先要了解5个选项涉及传主的主要事迹、生活细节、性格特点以及传文的主要内容。解答此题,宜将5个选项的“分析和概括”分别与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比照作答。要牢记解答要领:材料事迹内容符,概括分析不虚无。品质精神有升华,情感褒贬显意图。例如本题选项A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选项D犯了范围扩大的错误。(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第一问,应聚焦第②段。“胜概”即美景、美好的境界,“哪些”暗示考生应分类概括。第②段中有两个关键句:“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抓住这些具有概括性、提示性内容的语句,结合上下文分析,即可概括出“胜概”中的三美。回答第二问,应聚焦作者“情感”。既然“胜概”呈现,则爱此景、赞此景之情自然流出,喜爱、礼赞之情兼具,认知、崇尚之情并生【考点定位】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归纳内容要点一般是对一段或者几段文字进行分析概括,而概括中心则是就整篇文章来的分析概括。而对内容要点及中心的概括,要在结合命题意图基础上,抓住关键的语段,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包含了多层意思,要依据试题的要求进行取舍,注意概括的周全。对于文章的内容要点归纳,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例如本题有两问,第一问“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这是考查学生概括的能力;第二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前者首先应回归文本第二段,要抓住“胜”的表现,“胜”的意思是优美的(景物、境界、景象等。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东山的物产丰富,第二部分写其自然景象之美,第三部分通过写渔船归来,写劳作之美。从这些描述和用词中,即可看出作者的赞美之情。(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丰富含意及作用的能力。一般说来,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标题与表达技巧、标题与内容结构、标题与主题情感、标题与作者读者的关系等方面去挖掘标题的含意及作用。就本文来说,标题“太湖碎锦”有修辞的运用,要指出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再结合文意分析,可知这一标题还有统领全篇、勾连结构、凸显情感等作用。如此把握,答案便会更为周全。【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例如本题针对标题设题。一问标题的内涵,二问标题的作用。设题的方式: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③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本文的标题是“太湖碎锦”,首先应理解其意思,再思索其作用。“碎锦”,比喻细碎的花纹,就是零散知识的集合。本文指的是太湖的零散景象。文中就是写太湖的这些景象,标题对文章就起到了统领的作用,这是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作者用“碎锦”来比喻太湖的景象,包含了对太湖的赞美。(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探究题有意蕴探究、体验探究、手法探究、取舍探究之分,本题属于取舍类探究题目。考生应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立足文本,联系实际,发表见解。第一步,务必表明观点:“赞同”或“不赞同”。第二步,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写出思考感悟,若赞同“近观不如远眺之美”之说,可联系文本、现实加以解说;若赞同“远眺不如近观之美”之说,也应找到充分理据进行说明。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技巧点拨】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要求。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首先应理解“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这句话,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思考”。这句话中的重点词是“近观”“远眺”“这个境界”,“近观”可以看到什么美景,“远眺”可以领略什么风采,生活中与此相类似的有哪些情形,思维打开了,此题就不难了。还要注意答题的模式,观点+理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唐胄,字平侯,琼山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以忧归。刘瑾斥诸服除久不赴官者,坐夺职。瑾诛,召用,以母老不出。嘉靖初,起故官,请为宋死节臣赵与珞追谥立祠。进员外郎,迁广西提学佥事。令土官及瑶、蛮悉遣子入学。土酋莽信虐,计擒之。木邦、孟养构兵,胄遣使宣谕,木邦遂献地。屡迁广西左布政使。官军讨古田贼,久无功。胄遣使抚之,其魁曰:“是前唐使君令吾子入学者。”即解甲。十五年进左侍郎。帝以安南久不贡将致讨郭勋复赞之诏遣锦衣官问状中外严兵待发胄上疏谏曰若谓中国近境宜乘乱取之臣考马援南征,深历浪泊,士卒死亡几半,所立铜柱为汉极界,乃近在今思明府耳。先朝虽尝平之,然屡服屡叛,中国士马物故者以数十万计,竭二十余年之财力,仅得数十郡县之虚名而止。况又有征之不克,如宋太宗、神宗,元宪宗、世祖朝故事乎?此可为殷鉴。今四川有采木之役,贵州有凯口之师,而两广积储数十万,率耗于田州岑猛之役。兴师数十万,何以给之?今北寇日强,据我河套。边卒屡叛,毁我籓篱。北顾方殷,更启南征之议,脱有不测,谁任其咎?”章下兵部,请从其议。得旨,待勘官还更议。明年四月,帝决计征讨。侍郎潘珍、两广总督潘旦、巡按御史余光相继谏,皆不纳。后遣毛伯温往,卒抚降之。郭勋为祖英请配享,胄疏争。帝欲祀献皇帝明堂,配上帝,胄力言不可。帝大怒,下诏狱拷掠,削籍归。遇赦复冠带,卒。隆庆初,赠右都御史。胄耿介孝友,好学多著述,立朝有执持,为岭南人士之冠。(选自《明史·唐胄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以安南久不贡/将致讨/郭勋复赞之/诏遣锦衣官/问状中外/严兵待发/胄上疏谏曰/若谓中国/近境宜乘乱取之/B.帝以安南久不贡/将致讨/郭勋复赞之/诏遣锦衣官问状/中外严兵待发/胄上疏谏曰/若谓中国/近境宜乘乱取之/C.帝以安南久不贡/将致讨/郭勋复赞之/诏遣锦衣官/问状中外/严兵待发/胄上疏谏曰/若谓中国近境/宜乘乱取之/D.帝以安南久不贡/将致讨/郭勋复赞之/诏遣锦衣官问状/中外严兵待发/胄上疏谏曰/若谓中国近境/宜乘乱取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祠,即祠堂。封建制度下供奉鬼神、祖宗或先贤的房屋,相当于现在修建的纪念堂。B.蛮,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古人把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称为夷、狄、蛮、戎。C.故事,有多种含义。既可指旧事,以往的事情;也可指先例、成法,旧日的典章制度。D.役,指旧时官府指派成年男子从事的义务性的劳役,包括修城、造桥、铺路、戍守边疆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胄孝顺友爱,侍奉双亲至孝。唐胄在父亲去世后,按丁忧制度离职回乡守丧;后来朝廷征召任用时,又因母亲年迈而不出任官职。B.唐胄任职地方,治政颇有成绩。当地土酋莽信暴虐,唐胄用计将他擒获;木邦、孟养交战,唐胄派遣使者前往宣示自己意图,木邦便献地归服。C.唐胄尽心国事,处事勇于求实。唐胄既通过列举前朝事例,强调以史为鉴;又指出国内筹集军饷困难且又有外患的实际情况,劝阻出兵安南。D.唐胄耿介敢言,执政坚持原则。郭勋请求祖父郭英入功臣庙同受祭飨,唐胄上疏反对;皇上欲明堂祭祀天帝时附祭献皇帝,唐胄力言不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胄遣使抚之,其魁曰:“是前唐使君令吾子入学者。”即解甲。(2)帝大怒,下诏狱拷掠,削籍归。遇赦复冠带,卒。参考答案:10.D

11.B

12.B

13.(1)唐胄派遣使者前往安抚,贼寇首领说:“是前唐使君让我的孩子入学的。”于是自动解除了武装。(2)皇帝大怒,将他下诏狱进行拷问,削去他的官籍后让他回到家乡。后遇赦复官,不久死去。10.试题分析:“中外”指中央和地方,应为“严兵待发”的主语,所以在“中外”之前断开;“宜乘乱取之”的是“安南”,而不是“中国”,所以在“近境”之前断句。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中外”指中央和地方,应为“严兵待发”的主语,所以在“中外”之前断开;“宜乘乱取之”的是“安南”,而不是“中国”,所以在“近境”之前断句。11.试题分析: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12.试题分析:“宣谕”为宣示皇帝的旨意,使人知晓明白。13.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抚”“魁”“即”“归”“冠带”和判断句的翻译。参考译文:唐胄,字平侯,琼山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官户部主事。因父丧回家乡。刘瑾指斥诸位服丧期满而不赴任者,因此剥夺他的官职。刘瑾被诛,朝廷召用唐胄,唐胄因母亲老衰而不出任官职。嘉靖初年,唐胄以故官起用。他疏谏内官织造事,请求为宋朝死节臣赵与珞追封谥号并为他立祠。进而升为员外郎,又升任广西提学佥事。命令土官和瑶、蛮等都送子入学。升为金腾副使。土著莽信残暴,唐胄用计将他擒获。木邦、孟养交兵,唐胄遣派使者前往宣谕,贼寇首领说:“是前唐使君让我的孩子入学的。”于是自动解除了武装。他升为右副都御使,巡抚南、赣,转到山东。迁为南京户部右侍郎。十五年(1536)改派到北部,升为左侍郎。皇帝因为安南长久不进贡,准备对它进行讨伐。郭勋又很赞成。皇上下诏派遣锦衣官询问情况,中央和地方都整兵待发。唐胄上疏劝谏说:有人说中国的近境,应当乘其混乱而取之。我考察了马援的南征,深入浪泊(山名)地方,士兵死亡将近一半,所立的铜柱作为汉的边界,乃近在现在的思明府。先朝虽然尝试平安它,却屡服屡叛,中国消耗的士、马、物计有数十万,竭尽近二十多年的财力,仅仅只得到数十郡县的虚名而结束。何况还有讨伐而没有攻克的,像宋太宗、神宗、元宪宗、世祖朝就有这样的故事。这可以作为借鉴。现在四川为采集木料动用了大批兵力,贵州有凯口兵事,而两广积储数十万,一概都耗费在田州岑猛战役上。又屡次兴办大工程,积储都用在这上面,现在兴师十万,用什么来供给呢?现在北方贼寇逐渐强盛,占据我河套。边关兵士屡次叛乱,毁坏我籓篱。北方忧患正多,又启南征之议,倘若遇有不测,谁能担任这个罪过呢?奏章下到兵部讨论,兵部请求听从他的建议。圣旨说:等勘官回来再重新议论。第二年四月,皇帝决计征讨。侍郎潘珍、潘旦、巡按御史余光相继阻谏,都没有被采纳。然后派遣毛伯温前往,终于抚降了他们。郭勋请求让他的祖父郭英入功臣庙同受祭飨,唐胄上疏力争。皇上意欲在明堂祭祀天帝时附祭献皇帝,唐胄极力谏言不可行。皇帝大怒,将他下诏狱进行拷问,削去他的官籍后让他回到家乡。后遇赦复官,不久死去。隆庆初年,赠右都御史。唐胄忠直有孝义之心,好学而著述丰富,在朝执政有原则,是来自岭南的最优秀人士。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12分)冯立,同州冯翊人也。有武艺,略涉书记,隐太子建成引为翊卫车骑将军,托以心膂。建成被诛,其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在东宫,潜为间构,阻我骨肉,汝罪一也。昨日复出兵来战,杀伤我将士,汝罪二也。何以逃死!”对曰:“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职之日,无所顾惮。”因伏地歔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立归,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济,终当以死奉答。”甚众未几,突厥至便桥。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太宗闻而嘉叹,拜广州都督。前后作牧者,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由是数怨叛。立到,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尝至贪泉,叹曰:“此吴隐之所酌泉也。饮一杯水,何足道哉!吾当汲而为食,岂止一杯耶,安能易吾性乎!”遂毕饮而去。在职数年,甚有惠政,卒于官。(《旧唐书忠义传》)辛酉,冯立、谢叔方皆自出;薛万彻亡匿,世民屡使谕之,乃出。世民曰:“此皆忠于所事,义士也。”释之。(《资治通鉴》)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武艺,略涉书记

书记:抄录书写公文书信B.汝在东宫,潜为间构

间构:挑拨离间C.太宗闻而嘉叹

嘉叹:叹息D.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

黩货:贪图钱财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

②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B.①遂解兵遁于野

②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①世民屡使谕之。

②胡为乎惶惶欲何之D.①终当以死奉答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冯立“知恩图报”和“清廉”的一组是

)A.①遂解兵遁于野

②在职数年,甚有惠政B.①有武艺,略涉书记

②遂毕饮而去C.①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

②前后作牧者,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D.①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

②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立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事务,曾侍奉隐太子李建成。太子被杀之后,太子左右的侍从都逃跑离散了,只有冯立率领士兵进行反击。B.冯立杀了军将敬君弘后,已经逃跑到了野外,可不久又回来向太宗请罪。太宗对他一番训斥,又宽赦他后,他决心痛改前非,一心一意为太宗效劳。C.文中写冯立经过贪泉,发表一番感慨,并大饮一顿才离去,是以吴隐之作对比,更加突出冯立的清廉之志。D.《资治通鉴》认为冯立自动出来请罪,是义士之举;从《旧唐书》所写看,不仅可看出冯立知恩图报的品质,同时也可看出他憨厚的性格。

1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1)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3分)

(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3分)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4分)

参考答案:译文:冯立,同州冯翊县人。有武艺,略识文字,隐太子李建成援任为翊卫车骑将军,当做可以依托的心腹骨干。李建成被杀,他身边的人大多逃散而去,冯立感叹说:“怎麼能在太子活着时接受他的恩典,太子死后却逃避他的灾难呢!”于是率兵进攻玄武门,苦战了很久,杀掉屯营将军敬君弘,对他自己的部下说:“可以稍稍报答太子了。”于是扔掉武器逃入荒野。不久又前来请罪,太宗数落他说:“你在东宫,暗地里离间中伤,阻隔我们的骨肉之情,是你的罪过之一。昨天又出兵来战,杀伤我的将士,这是你的罪过之二。怎么能逃脱一死!”冯立回答说:“献身侍奉主上,希望能舍命报效,在任之时,是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于是伏在地上抽泣,悲哀不能自已。太宗慰勉了他。冯立回去,对亲信说:“受到莫大的恩典,有幸得到救助,终生应当以死来报答。”不久,突厥来到便桥,冯立率领数百名骑兵与虏兵在咸阳作战,杀死并俘获很多虏兵。太宗闻讯而赞叹,拜授广州都督。以前做州牧的,大多因贪污纳贿而被蛮夷所厌恨,因此屡次因怨恨而反叛。冯立到任,不经营产业,衣食取其够用而已。曾到贪塞。感叹说:“这是吴隐之酌饮过的泉水,饮一杯泉水,哪里值得一提呢!我应当汲取而食用,何止一杯呢,它怎么能改变我的心性呢!”于是全都饮下而去。在职数年,很有德政,后死在任上。辛酉(初五),冯立和谢叔方都自动出来。薛万彻逃亡躲避起来以后,李世民多次让人晓示他,他也出来了。李世民说:“这些人都能够忠于自己所事奉的人,是义士啊!”于是都免除他们的罪。

6.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送石昌言为北使引苏洵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8.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始数岁,未学也

始:开始B.又以亲戚故,甚狎

狎:亲近C.察其意甚恨

恨:遗憾D.说大人,则藐之

藐:轻视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和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A.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②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B.①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②相与劳问如平生欢C.①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②乃能感悔,摧折复学D.①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②虽日为文,中心自惭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1)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3分)译:

(2)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3分)译:

(3)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3分)译:

参考答案:8.【答案】A(始:才)9.【答案】C(A中昌言表现是说二人的亲近;B中一说昌言举进士后的名气影响,一说苏洵进京游学与昌言相见后的情景;D中“虽日为文……”言苏洵很晚才求学,虽每天写文,但心中自惭)10.【答案】B(没有反感之意,作者认为石昌言的富贵是情理之中的事)11.①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石昌言,互相慰问如同平常一样高兴。(游、相与、劳问各1分)②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生、使各1分,大意1分)③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所以、中国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昌言应进士科科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上学。回忆当时同一群小孩在这父亲身边嬉戏,昌言从旁边拿枣子和板粟给我吃,我们两相距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我同他很亲近。昌言应进士科考试后,一天天地有名气。我后来渐渐长大了,也稍微懂得读书,学习断句,对对子及声音格律,没有学成功就荒废了。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业,口里虽然不说,但看他的意思很遗憾。此后十多年,昌言中了第四名进士,在四方做官,彼此就不通音讯了。我一天天地长大,就有所感而悔悟,改变过去的旧习重新学习。又过了几年,我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互相慰问如平常一样高兴,我拿出十多篇文章,昌言见了很高兴,称赞写得好。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稍微有点自喜。现在过了十多年,我又来京城,可是昌言已在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做官了,竟替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虏庭,(出发前),树起了大旗,有几百名随从,前来送行的车子有上千辆,送出都门外,昌言意气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了!我自思孩提时,在父亲身旁见到昌言,哪里料想到他今天有这样显赫呢?富贵没有什么稀奇,我对昌言独自有此感慨。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往年,彭任随富弼出使契丹回来,给我讲,出边境以后,住在驿亭里,听到几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矛彼此撞击,整夜听到响声,跟随的人害怕得变了脸色,等到早晨起来,看到路上战马跑过的痕迹,还胆颤心惊,情不自禁。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因此有的人以至于震惧而失言,被夷狄笑话。唉!他们多么不会思考问题啊!从前奉春群出使匈奴,匈奴把壮士健马藏匿起来,不让它们显露,因此才有平域之战。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没有多大能耐了。孟子说:“游说大人物时,要藐视他们。”何况对于夷狄呢?请让我将这名话作为赠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现在不少大学生课堂上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不想用笔记。但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学有明确规定,

。斯坦福大学教室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应有尽有,然而很多的教学完全不用电脑,

,就是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板书,学生记笔记。斯坦福的老师为什么坚守传统?这是由的性质决定的。像数学这种课程,如果老师只是展示事先准备好的PPT,学生就没有机会领悟推导的过程,再加上自己不动手抄写,上课内容成了过眼烟云。

,结果根本无法掌握好这些。参考答案:①课堂上禁止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

②仍然坚持传统的教授方式③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会很浅【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本题的根据前面的“但”可知,第一空应该是与前面“现在不少大学生课堂上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不想用笔记”相反的,所以应该填“课堂上禁止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根据后面“斯坦福的老师为什么要坚守传统”可以推断第二空的内容。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分)请你把文章的观点写明白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要一目了然。不要故弄

(xuán)虚,让人废解。(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参考答案:(l)玄(l分)

(2)“废”应改为“费”(l分)9.下面是某单位人事部招聘员工程序图,请把这个程序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参考答案:从接收应聘人员简历到最后通知入职,要经过两次面试,简历和两次面试均要评估,评估合格即可进入下一程序,评估不合格的,相关材料将会由人事部存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某单位人事部招聘员工程序图”,主要围绕“合格”“不合格”的指向,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注意字数的要求。10.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昨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进一步落实好今年提速降费各项措施,在移动流量的资费上,除了取消流量漫游费,还要降低移动流量每G每个月的资费水平,这两项措施加在一起,到年底前要比去年下降30%以上。苗圩还表示,要继续推动家庭宽带和企业宽带费用的下降。北京青年报记者随后从运营商处获悉,对于流量漫游资费的取消,预计工信部很快会统一披露时间表,相关的工作将统一进行部署。对于即将到来的通信降费最新举措,有业内资深分析人士指出,取消流量“漫游费”,受益人群覆盖范围将会非常广泛,“从月移动资费10元到月移动资费150元的用户,都可能成为受益者”。参考答案:流量漫游费将取消,受益人群覆盖范围广泛。【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段的压缩能力。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结合“对于流量漫游资费的取消,预计工信部很快会统一披露时间表”“取消流量‘漫游费’,受益人群覆盖范围将会非常广泛”分析可知,流量漫游费将取消,受益人群覆盖范围广泛。六、写作(60分,共1题)1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2019年4月21日复活节,斯里兰卡接连发生8起爆炸,系列爆炸已造成至少321人死亡、超过500人受伤。据斯里兰卡国防部长在议会表示,“这次袭击是为报复新西兰穆斯林枪击事件”。他所说的枪击事件是指2019年3月15日,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的两座清真寺遭到一名极端仇视穆斯林的白人枪手袭击,造成50人死亡、50人受伤。材料二:2019年4月2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40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国际组织领导人和来自150多个国家9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演讲中指出,“我们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以上两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战争与和平“十一”国庆节刚过去,在一九四九年的这一天,新中国也正式成立了,但是,你知不知道,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有多少人在战场上英勇牺牲了呀!其实战争与和平,有时并不是相对的,反而是因果关系。可能有点战争恰好是为了保持这个国家的和平。发明武器和建立军队也是为了和平,只有你的武器和军队足够强,别的国家才不会攻打你,才能保持更永久的和平。有些战争,是为了最终而长久的和平。比如诸葛亮和孟获之间的战争,第一次抓到孟获,他不服气,说没有准备好,诸葛亮就放了他,第二次、第三次……就这样他们之间连续打了七仗,抓了孟获七次,孟获最终心服口服了。可能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一次抓住杀了他,其实如果诸葛亮第一次抓住孟获就杀了他,那他的同伴就会继续攻打,而且打的会更厉害。只有让孟获心服口服,才能停止两军自己的战争,那个地方也就永远和平了。还有一个为了和平的战争,大家一定都知道,那就是抗日战争。这是场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战争。日本无理由攻打中国,中国也全力抵抗。这一场战争共打了十四年,死了一代又一代不计其数的中国人,但是最后,我们还是赢了这场战争,这些人,虽然他们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换了我们现在的和平,他们是多么渴望后代的和平,即使奉献出他们那珍贵的生命。没有当时奋力抵抗的他们的,就没有现在生活在和平祖国幸福的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