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西洲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广州市西洲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广州市西洲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广州市西洲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广州市西洲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广州市西洲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论智慧我们的时代在知识方面远远超过过去所有时代,在智慧方面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同意的看法。但一旦我试图定义“智慧”并思考增进它的方法,人们就会有不同意见了。我想问的问题首先是何为智慧,其次是传授智慧的方法。我想,构成智慧有几种要素,其中须置于首位的是比例感:将问题的所有重要因素都考虑进去并掂量每个因素应有的分量的能力。鉴于各类技术员所需的专门知识的范围和复杂程度,这种能力变得比过去更难具备。比如,假设你从事医科,这份工作本身很难做,可能会耗费你的全部智能。你没有时间去考虑你的发现或发明可能带来的医学领域以外的影响。你成功了(我们假设),正如现代医学所做到的:婴儿死亡率不仅在欧美而且在亚非也大大降低了。但完全非你所愿的结果产生了:在世界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食物供应匮乏,生活水平下降。再举一个甚至更为引人注目的例子,当前人们都在关注此事:你渴望探求知识,不带功利性地去研究原子结构,却意外地将摧毁人类的手段置于狂人手中。因此,知识如果不与智慧同在,对知识的追求就能变得有危害性。智慧不仅为公共生活所需,也同样为私人生活所需。选择追求目标,以及从个人偏见中解放出来,都需要智慧。在过去,许多人毕其一生搜寻哲学家的点金石和长生不老药。毫无疑问,如果他们找到了这些东西,他们就为人类谋取了巨大福祉,但事实上,他们是不明智的。退而说不那么伟大的事情,想想两个人,A先生B先生,他们相互憎恨并通过相互憎恨而相互摧毁。假设你到A先生那里说:“你为什么不喜欢B先生?”他一定会向你数落一大堆B先生的邪恶,部分真实、部分虚假。现在,假设你到B先生那里,他会向你数落一大堆A先生的邪恶,内容完全一样,真实和虚假的混合程度也完全一样。假设你现在回到A先生那里说:“你会很吃惊,要知道,B先生说你的话跟你说B先生的话是一样的,”然后,你到B先生那里发表同样言论。毫无疑问,直接的结果就是他们的相互仇恨程度增加,因为他们每人都为对方的偏颇感到震惊,但或许,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说服力,你会成功说服他们:对方只不过是有人类邪恶的通病,他们的敌意对双方都有损害。如果你能够这样做,你就向他人灌输了点滴的智慧。我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逃离此时此地的藩篱,越远越好。我们无法遏制感觉的自我性。视力、声音和触觉都捆绑在我们自己的身体上,不可能不被私人化。但不断接近客观是有可能的,办法是:一方面,了解在时空上多少有些遥远的事物;另一方面,让这些事物在我们的感情中占据应有的分量。就是这种对客观的接近,构成智慧的增加。这种意义上的智慧可以被传授吗?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在做礼拜的时候被告知要“爱邻如爱己”,就算邻里是撒马利亚人——你的敌人。可能有人会反对说,人们有权憎恨那些有危害性的人物。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你憎恨他们,你极有可能变得和他们一样具备危害性;并且你根本没有可能诱导他们放弃自己那种邪恶的方式。憎恨邪恶本身就是一种对邪恶的依附。解决办法是理解而不是憎恨。我不是在倡导不抵抗。我是在说,抵抗,如果它能有效制止邪恶蔓延,就当与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最小程度的武力(不破坏我们希望保留的美好事物的生存)相结合。我曾说过在某种程度上,智慧可以被传授。我想这类教育,应当比一直习惯的道德教育具备更大的智力成分。知识和技能的每一次增长,都使智慧变得更为必要,因为每一次这样的增长,都会扩大我们实现目的的能力。如果我们的目的不明智,就会扩大我们制造邪恶的能力。当今世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智慧;并且,如果知识持续增长,未来世界比当今世界甚至更需要智慧。2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的时代在知识方面远远超过过去所有时代,在智慧方面却没有超过。

B.鉴于各类技术员所需的专门知识的范围和复杂程度,人们比过去更难获得智慧。

C.在过去,许多人毕其一生搜寻哲学家的点金石和长生不老药在选择追求目标上缺乏智慧。

D.因为知识持续增长,当今世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智慧,而未来世界比当今世界更

需要智慧。22.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智慧的一项是(3分)

A.婴儿死亡率不仅在欧美而且在亚非也大大降低了。

B.有足够的耐心,说服偏执者从个人偏见中走出来。

C.接近客观,了解在时空上有些遥远的事物。

D.理解有危害性的人物,诱导他们放弃邪恶的方式。23.作者在论“智慧”时,多次提到“知识”,为什么?(2分)参考答案:21.C(A偷换概念。原文说智慧“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是与知识比较而言,选项说成了与过去时代的智慧比较。B范围扩大。“这种能力变得比过去更难具备”中“这种能力”不等同于“智慧”。D或然说成了已然。文章说“如果知识持续增长,未来世界比当今世界甚至更需要智慧”,只是假设,选项为“因为……更需要”则成为了事实。)22.

A(“婴儿死亡率不仅在欧美而且在亚非也大大降低了”体现的是知识,而非智慧。)23.

多次提到知识,是因为:①论智慧的必要性所需。我们的时代在知识方面远远超过过去所有时代,在智慧方面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而知识如果不与智慧同在,对知识的追求就能变得有危害性。②论智慧的重要性所需。知识的每一次增长,都会扩大实现目的的能力,而如果目的不明智,就会扩大制造邪恶的能力。知识飞速增长的当今世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智慧。(对一点得1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郭沫若的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同。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观念、诗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发展之路。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沉静等等。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形式技巧积淀。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只有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传统才可能在新诗中生存、活跃与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本民族的传统和他民族传统是一个空间概念。不能用空间概念代替时间概念。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系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对传统作僵滞的、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节选自吕进《熟读<新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删改)1.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B.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C.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D.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郭沫若的自由诗就是应变而生的产物。B.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胡适的新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C.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D.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若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发展他民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但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B.因为西方诗与东方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C.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运用纯概念,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D.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的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参考答案:1.B

2.C

3.B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中国新诗”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B项,“倡导传统主义”属偷换概念,应为“接通传统”。所以选B。【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顾名思义,“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指的是论述对象或对论述的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此类题一般涉及三点: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例如本题选项B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C项,传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此处绝对化了。所以选C。【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例如本题选项C就犯了绝对化的错误。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B项,东西方诗的不同是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等方面看法不同造成的,此处因果倒置。所以选B。【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直接表述,也可能间接表述;可能集中表述,也可能分散表述。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是隐含的,分析时就要依据文本,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推求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散见于文中不同位置,分析时就要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1.从文中关键语句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对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2.从文中选用的材料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3.从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中把握引述材料隐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4.从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①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②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准确地作出综合概括。5.从文中流露出的情感倾向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例如本题B就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3.现代文阅读(3×3=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试题。(改编题)试论“文化低保”“文化低保”是相对于生活低保提出的,在本质上文化低保与生活低保都是以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的。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二者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具体来说,文化低保是政府各相关部门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从文化层面对低保群体进行救助。从作用上来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了老百姓吃饱穿暖的问题,那么文化低保则是相对于生活低保所建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最广大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构建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是为了保障文化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笔者认为“文化低保”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群众要读得懂文化,这是指社会文化弱势群体要平等的受教育。著名学者许嘉璐认为教育的本质功能是留存、传承、创造文化的基础,所以把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教育放在第一层次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第二是群众身边要有易得的可触摸的文化载体,这是指文化资源要充分、平均;第三是群众享受文化,把群众文化提升到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的高度。狭义上文化低保是为文化弱势群体(如:农民、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易于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读物、视听设备,使他们正常参加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也是文化低保的前两个层次。广义上的文化低保则是基于文化弱势群体所提供的文化教育资源、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制度保障等,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体现,更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的要求,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低保建设要借鉴最低生活保障的经验,在具体操作中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特点,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统筹规划和建设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文化低保要注重均等性。党和政府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和要求,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开展文化低保过程中,必须强调均等性,这包括教育资源均等性、文化资源均等性以及文化发展成果共享等。文化低保也要应保尽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一个宗旨是“应保尽保”,同样,文化教育领域仍然需要这个法则,文化低保也要“各类人员应保尽保”,将最广大的文化弱势群体纳入到保障之中,尽可能发挥文化低保在平衡教育资源、文化资源方面的作用。文化低保要满足各年龄段、各个文化层次以及各类群体的需求,在资源上予以保障,着力推进文化低保的“制度全覆盖”和“人群全覆盖”。文化低保要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相结合。文化低保要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形式,成为促进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选自2011年12月12日《北京日报》)9.根据文意,以下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许嘉璐认为教育的本质功能是留存、传承、创造文化的基础,应该把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教育放在文化低保第一层次。B.广义上的文化低保是基于狭义上文化低保的内容,更强调“文化低保”的实施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作用。C.文化低保借鉴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宗旨“应保尽保”,强化推进文化低保的“制度全覆盖”和“人群全覆盖”。D.保障文化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教育权益,政府部门才能实行把文化低保提升到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的高度。10.下列选项中,对“文化低保”的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化低保”是政府部门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对弱势群体从文化层面进行的救助。B.文化低保是为广大的普通百姓日常文化生活构建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C.文化低保与生活低保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以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的。D.文化低保在实际操作中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特点,同时也必须强调“均等性”。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益性,就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是救助性服务性的;B.基本性,是指建构广大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构建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而不是所有文化服务;C.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中西部,不分中国外国,都平等地享受服务;D.便利性,就是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近参加。

参考答案:9.A

A项,“应该把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教育放在文化低保第一层次”是作者的观点。10.A“对弱势群体从文化层面进行的救助”一句有误。原文中是指“文化弱势群体”,这里偷换了概念。11.C(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说明是中国政策,只针对中国)【解析】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送李材叔知柳州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与?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熏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方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巩散文选集》)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逆自为虑如此

逆:预先B.其习俗从古而尔

尔:这样

C.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与

吏:官吏D.其风气吾所谙之

风气:风物气候14.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B.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与?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C.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D.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1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越独尚陋”原因的一组是(

①南越偏且远

②官者不欲久居

③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

④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

⑤人少斗讼,喜嬉乐

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揭露自古以来官场对南越的偏见,感慨越人的不幸,并把南越的落后与不幸归罪于吏者。B.作者认为南越交通相比闽蜀有优越性,物产丰美,民风淳朴,只要官员尽责,一定能够走向治平之世。C.作者认为古人治理一乡一县都能尽心尽责,道德仁义都足以熏陶感染老百姓,今天的官员做一州长官,怎么能够鄙视自己的官职而不尽心尽责呢。D.李材叔和他的哥哥公翊一起步入仕途,做官经历相似,才干也不相上下,又共同提拔了当年举荐他们的人做了县令。作者认为他们都是在南越做官,如果能够交流经验促进政事,那么越地的百姓该幸运了,也该庆贺了。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4分)答:

(2)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2分)答:

(3)官于南方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4分)答:

参考答案:13、C吏,做官,名词用作动词。14、D(A均为介词,B均为介词,C均为定语和名词之间的结构助词

D前者为“……的人”,后者为语气助词,表停顿。)15、B①是谈者观点。⑤

是南越民风淳朴。⑥是南越水陆交通的优越性。16、D(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又共同提拔了当年举荐他们的人做了县令”错,原文是“同用荐者为县”,意思是同因为别人的举荐做了县官。)17、(1)不然的话,为什么南越和中原相通已一千多年,而有名的能抚慰那里人民的人才不过几位呢?(“何”、“中原”、“抚循”各1分,大意1分)(2)实在是因为当官的没有能尽到他治理教化的心意。(“盖”和大意各1分)(3)到南边去做官的人很多,我知道才能秀出,聪敏过人,能实行我的主张的,不过李材叔一个罢了。(“吏”“颍然”“迈于”和大意各1分)【参考译文】人们都说南越地处偏僻而且路途遥远,风气同中州两样。所以去做官的都不愿意久留,往往赴任的车船还未启行,就已经掰着指头计算归期了。又都轻视自己的官职,认为不值得到那里去用力气治理。他们预先就这样为自己考虑,所以到了那里,大都心神不定,松松垮垮,没有忧民勤政之心。官场习气自古就如此呀!不然的话,为什么南越和中原相通已一千多年,而有名的能抚慰那里人民的人才不过几位呢?所以,越地和闽、蜀早先都是蛮夷之地,闽蜀都已经变化了,唯独越地还很粗野鄙陋。难道是那里的风俗不能改变吗?实在是因为当官的没有能尽到他治理教化的心意。唉!这也是那里百姓的不幸啊。他们不知道,从京城到越地,水陆都是平安易行的,不像福建的山溪、三峡的江流、四川的栈道那样险不可测。所以就同样是到远方去做官来衡量,越地不是独为优越吗?那里的风物气候我是熟悉的,同中州没有什么大的差异。只要饮食起居不违反常度,没有人会生病的;如果违反常度,即便在中州,难道就不生病了吗?那里的物产丰美,果品有荔子、龙眼、香蕉、柑橘、橄榄,花卉有素馨、山丹、含笑之类,食品有海味百珍、陈年酒醋,都是冠绝天下的。百姓很少争斗诉讼,爱好游戏玩乐。只因为当官的没有久留之心,所以认为那里不好;如果他们有久留之心,有什么不好的呢?古时候的人做一乡一县之长,他们的道德仁义和爱民之心尚且足以熏陶感染百姓,何况今天官大的做到一州之主,怎么能够轻视自己的官职而不去尽心治理呢?如果他们听到我的这番话并加以深思,人人都有在那里久留之心,又不轻视自己的官职,为越人革洗陋俗,促使那里达到治平,居于闽蜀之上,而不再有不幸之叹,这样的事业发生在一千多年之后,那么它的好处的大小也就可想而知。但不是才能秀出,聪敏过人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到南边去做官的人很多,我知道才能秀出,聪敏过人,能实行我的主张的,不过李材叔一个罢了。材叔又和他的兄长公翊同科入仕,同样因人推荐为县官,到秘书省人著作佐郎。现在材叔出知柳州,公翊出知象州,都在一个时候,两人的才干又不相上下。这样,两州可以相互交流,促进他们的政事,那办事的迅速,形势的便利,哪里说得尽呢!越地的人民该幸运了呀!该可贺了呀!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节选自《左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B.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C.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D.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庚辰”,古代干支纪日中的一天。B.“寡君”,臣下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C.“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比“子”更亲切。D.“右”,也称为车右,古代战斗中指挥车上负责驾车和保卫主帅的人。12.下列对原文有感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杞子利用自己掌管郑国北门钥匙的时机让秦国偷袭郑国,秦穆公征求蹇叔的意见,希望得到蹇叔的支持,结果事与愿违。秦穆公坚持己见,蹇叔哭送秦师。B.秦国军队经过周朝国都北门,车上的武士都除去了盔甲,军容不整,并且三百辆兵车都超出乘坐人数的标准,王孙满看后认为秦军肯定会吃败仗。C.郑国商人弦高路遇袭郑的秦军,于是冒充郑国的代表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国的来袭。同时,他又派人回郑国禀告,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一场大灾难。D.晋国的原轸主张伏击秦师,认为秦国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晋国攻打他的好机会,与前文中蹇叔所说的“师劳力竭,远主备之”相呼应。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参考答案:10.A

11.D

12.B

13.(1)郑国有准备了,要灭掉他们不可能有希望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划线句的大意是: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秦师轻而无礼”的意思是“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所以中间不能断开,“秦师轻而无礼”是“必败”的依据,所以“礼”后面停顿,排除BC;“又”连词,一般用于句首,前面停顿,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古代战斗中指挥车上负责驾车和保卫主帅的人”错误,车右只负责保卫主帅。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B项,“三百辆兵车都超出乘坐人数的标准”错误,由原文“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可知,(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朝乘”是跳跃着登上战车,而不是“超出乘坐人数”。故选B。【13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冀:希望。克:取胜。继:后援的军队。其:还是。(2)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共:供给。乏困:缺少的东西。【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参考译文: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我们国君听说您将行军到敝国去,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准备一天的军需给养;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没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狩猎之地,秦国也有狩猎之地,你们回到该国的狩猎之地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要灭掉他们不可能有希望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使百姓辛劳,(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不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吗?”原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长远利益考虑,怎么能说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呢!”于是发布命令,迅速征调姜戎.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副将。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开始形成穿着黑色孝服的习俗。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章溢,字三益。龙泉人。始生,声如钟。弱冠,与胡深同师王毂。溢从之游,同志圣贤学。天性孝友。尝游金华,元宪使秃坚不花礼之,。改官秦中,要与俱行。至虎林,心动,辞归,归八日而父殁。蕲、黄寇犯龙泉,溢从子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日:“吾兄止一子,宁我代。”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至夜绐守者脱归,集里民为义兵,击破贼。俄府宫以兵来,欲尽诛诖误者。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檄止兵.留溢幕下。

明兵克处州,避入闽。太祖聘之,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至应天。太祖劳基等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溢对曰:“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太祖伟其言,授佥营田司事。巡行江东、两淮田,分籍定税,民甚便之。浙东设提刑按察使,命溢为佥事。胡深出师温州,令溢守处州,馈饷供亿,民不知劳。山贼来寇,败走之。迁湖广按察佥事。时荆、襄初平.多废地,议分兵屯田。且以控制北方。从之。会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以职事被逮,词连溢。太祖遣太史令刘基请之曰:“素知溢守法,毋疑也。”会胡深入闽陷没,处州动摇,命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往镇之。既至。宣布诏旨,诛首叛者,余党悉定。太祖谕群臣曰:“溢虽儒臣。父子宣力一方,寇盗尽平。功不在诸将后。”洪武元年,与刘基并拜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遭母丧,乞守制。不许。再上章乞终制。诏可。溢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8.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B.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C.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D.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9.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男子20岁举行冠礼,并赐以字。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B.从子:古人的宗族观念很重,通常会追溯到曾祖父。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唐宋开始将亲兄弟之子也称作从子。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即堂弟。C.檄: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如《三国演义》中“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与“敕令”一样都是长官用于下行的文书。D.乞守制:古代礼俗,“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优”。服满再行补职。但是情势需要,不得离职,可以“夺情”,合法地不守礼制。“夺情”,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溢天性孝顺,年轻时在去秦中做官的路上,忽然心悸力辞而归,抵家八日后父亲去世;母亲去世.章溢多次上奏章请求回家守孝,最后因为悲伤过度.营葬时又亲自背运土石,得病而逝。B.章溢受朱元璋聘请,与刘基、叶深、宋镰一同来到应天。朱元璋与章溢交流非常高兴,觉得章溢的话特别有道理,授予他佥营田司事。章溢巡行江东、两淮田地,根据户籍确定税额,这对百姓十分有利。C.章溢虽是儒臣,但是先守住龙泉,后来又平定处州。胡深出师温州,章溢受命驻守处州.保证粮晌供应。朱元璋感叹说:他们父子效力一方.寇贼全被平定.他们的功劳不比诸将小。D.章溢深得皇帝信任。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人的供词中牵涉到章溢,朱元璋派人去安慰章溢,消除他的顾虑;他去世,皇帝亲自写了悼文.到他家里祭奠。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

②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参考答案:8.D

9.C

10.A

11.①章溢连忙跑去劝说石抹宜孙:“贫苦百姓是迫于饥寒(才跟着出来作乱),为什么要处死他们呢?”宜孙认为他说的很对。②天道运行没有固定的规律,上天只辅佐有道德的人,只有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啊!【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当时廷臣窥探皇帝的意图,办事大多严厉苛刻,唯独章溢能持大体。有人因此劝说他。章溢却说:“宪台为百司的表率,应当教人懂得廉耻,岂能以相互攻讦抨击为能呢?”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或”“曰”“岂”。本句中还可以根据一些名词,如“章(溢)”“仪表”“廉耻”等做出判断。【9题详解】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项,“敕令”往往与皇权联系在一起。【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A项,“改官秦中”的是元宪使秃坚不花,而不是章溢。原文“尝游金华,元宪使秃坚不花礼之,。改官秦中,要与俱行。至虎林,心动,辞归,归八日而父殁”。【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走”,跑;“说”,劝说;“冻馁”,饥寒、寒冷与饥饿;“诛之何为”,宾语前置句;“然”,认为……对;“其”,代词,他的。第二句得分点:“无常”,没有固定的规律;“惟德是辅”,宾语前置句;“嗜”,喜欢;“一”,统一。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章溢,字三益,是浙江龙泉人。章溢刚出生时,哭声像钟声一样洪亮。二十岁时,他和胡深一同拜王毅为师。章溢跟随王毅学习,一起有志于圣贤之学。章溢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章溢曾游历金华,元宪使秃坚不花礼待他,秃坚不花调任秦中,邀请章溢与他同行。至虎林时,章溢心中惊悸,告辞回乡。回乡八日后父亲去世。蕲、黄地区的强盗侵犯龙泉,章溢的堂侄章存仁被捉,章溢挺身而出,对寇贼说道:“我哥哥只有一个儿子,我宁愿代替他。”贼寇一向听说章溢的名声,就想让他归降,便将他绑在柱子上,章溢毫不屈服。到夜间哄骗守贼,脱身而归,召集同乡百姓组成义兵,击败贼寇。不久,府官率军而来,要杀尽与贼兵有牵连者。章溢赶到石抹宜孙那里劝告说:“这些贫民都是受饥寒逼迫才做了强盗,为什么要处死他们呢?”石抹宜孙认为他说的很对。传令军队停止行动,并将章溢留在幕下。明军攻克处州,章溢避入福建。后来太祖聘请章溢出来做官,章溢与刘基、叶琛、宋濂一同来到应天。太祖慰问刘基等人说:“我为了天下,委屈四位先生了。如今天下纷乱,何时才能平定呢?”章溢回答说:“天道运行没有固定的规律,上天只辅佐有道德的人,只有不滥杀无辜的人才能统一天下啊!”太祖觉得他的话特别有道理,任命他为佥营田司事。章溢巡行江东、两淮田地,根据户籍确定税额,老百姓觉得十分有利。浙东设提刑按察使时,太祖命章溢为佥事。胡深出师温州,章溢受命驻守处州,供应粮饷,而百姓不觉烦劳。山贼来侵,章溢率军将其打跑。晋升为湖广按察佥事。当时荆、襄刚刚平定,废地很多,章溢建议派兵屯田,并且以此控制北方。太祖听从了他的提议。适逢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因失职被捕,供词中牵涉到章溢。太祖为此派太史令刘基前去对章溢传达旨意说:“我向来知道章溢守法,不要有疑虑。”恰逢胡深进入福建,全军覆没,而处州动摇,太祖命章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前往镇守。章溢到处州后,宣布诏令,处死叛首,余党全被平定。太祖对群臣说:“章溢虽是儒臣,但他们父子效力一方,寇贼全被平定,其功劳不比诸将小。”洪武元年,章溢与刘基同被授予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当时廷臣窥探皇帝的意图,办事大多严厉苛刻,唯独章溢能持大体。有人因此劝说他。章溢却说:“宪台为百司的表率,应当教人懂得廉耻,岂能以相互攻讦抨击为能呢?”恰逢母亲去世,请求回乡居丧守孝。太祖不答应。章溢第二次奏请回乡守丧。太祖下诏答应其请求。章溢悲戚过度,殓葬时又亲自背运土石,最终也染病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太祖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