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经常给学生开一门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课,阅读的文本从华兹华斯、叶芝等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都可以在网上阅读或方便地找到电子书。这是数码时代的学习便利。但是,开学头一天,我就会要求学生,不要在笔记本电脑或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这些文本,阅读和课堂讨论都需要用实体书。网络时代的电子阅读,其利弊得失早已存在不少争论,我对学生提出读书不读屏的要求,不是关乎一般的书籍,而是关乎那些值得“深度阅读”的文本;不是他们单凭个人兴趣的阅读,而是修课和学习的阅读。这是教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所做的那种研修阅读。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曾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发表了题为“书的未来”的演讲。他说,“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须再做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臻完善,就像锤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样”。他还说,“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又回到了字母。计算机让我们返回古登堡星系。从此,每个人都必须阅读”。他说的主要是一般的文字阅读。古登堡一直被当作第一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欧洲人,“古登堡星系”成为文字阅读的代名词,它的对立面是图像阅读,不是浅层的文字阅读。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但屏幕上的阅读基本上是浏览型的信息获取。在联网的笔记本或平板电脑上阅读文学,对学生们来说,经常是一种受其他信息干扰的阅读,极难做到全神贯注、细思慢想,不可能有纸上文本的那种深度阅读效果。当然,纸上阅读也有分心打岔。但是,纸上阅读有帮助读者专注的辅助手段,如在书页上画线、圈点、写心得或做笔记。专注的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也是学习如何细致辨析和深入思考。培养这种思考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和人生历练。人类寻找并得益于深度经验,正如美国作家鲍尔斯在《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所说,“深度让我们能扎根于这世界,让生命有质量和完整,丰富我们的工作、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如果只是满足于屏幕上的浅层阅读,那么,久而久之,人会变得精神涣散,无论读什么都是走马看花,自己没有深入、明确的想法,凡事便只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法国思想家和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提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会“杀死”旧媒介,而是可能帮助旧媒介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19世纪,达盖尔发明了达盖尔摄影法。摄影使得人们不再需要依靠平庸的肖像画技留下他们的容貌,让他们可以用家庭相册代替沉重的祖先画像。但是,摄影并没有杀死肖像画,它让肖像画可以更专注地成为一种艺术。与此同时,肖像画也成为人们对杰出和重要人物的致敬方式,画像上的人因此更具有某种尊贵和不凡的身份。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以使得书籍回归到一种更具特质的重要功能—深度阅读。浅层读物属于大众文化,有其自身的存在理由,如消遣、娱乐、旅游、烹调、励志箴言等。但深层的读物不同,即使不一定是经典的传世之作,它们也是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和社会学、思想类的重要著作。这样的书籍比大众读物更加需要有实质的内容、长远的眼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书籍不仅需要深度的写作,而且也更值得深度阅读。(摘编自徐贲《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材料二:包括研究阅读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在内的一些观察人员指出,互联网带来的网络阅读的特点是从一个话题快速转移到另一个话题,如果对一个话题不感兴趣就会选择略过,而这种阅读习惯会影响人们深入阅读的能力。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认为,注意力的迅速转换是发生在思维线路中的一种实在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于这些说法,我持怀疑态度。网络阅读和网上冲浪确实会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但这种改变与买汽油、看到陌生人微笑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类似,因为大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时时都在发生着这样无关紧要的变化。不过,虽然大脑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否意味着它会接受网络阅读注意力的频繁转换导致的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况呢?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思维的基本架构是无法彻底重建的,认知系统各部分(视觉、注意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非常强,所以如果一个部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失去了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那么这种变化会通过串联整个认知系统,影响思维的大部分甚至所有架构。实际上,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换个角度看,如果这种改变已经发生了,那么人们阅读较长文本的兴趣就会降低,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下降,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成就,以及许多依靠注意力的高级认知功能都会受到影响,显然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更重要的是,我并不知道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年轻一代在维持注意力方面要比父辈更困难。他们可以像其父母一样,在观看诸如《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时,全程集中注意力,也能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比如《壁花少年》时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对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的说法是不相信的。(摘编自丹尼尔·T。威林厄姆《心智与阅读》,梁海燕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作者在开学头一天就对学生提出要读实体书而不读屏的要求,这是因为他认为阅读实体书才能实现深度阅读。B.深度阅读不仅有利于获取知识、培养良好思考习惯、增强辨析能力,还有助于阅读者逐步形成独立的思考和深刻的见解。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网络阅读、网上冲浪、买汽油等行为能改变大脑的思维构架,长期累积会让高级认知功能受到影响。D.对于网络阅读是否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看法大不相同,但相比之下,材料一的看法更有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专门的电子书阅读器有画线、圈点、批注功能,那么在阅读电子书时使用这些功能,是可能实现深度阅读的。B.材料二中所提及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关于网络阅读的看法,可以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一第四段的相关观点。C.虽然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并且在阅读方式上与深度阅读也有所不同,但这两种阅读都有获取信息的功效。D.材料二中提到,年轻人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时能长时间维持注意力,这一现象表明注意力涣散的原因或许是兴趣不足。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自己教学实践开篇,这种方式既为严肃的学术思考设置了生动轻松的入口,又彰显了文章所谈问题的现实意义。B.文章引用鲍尔斯《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的话语,意在强调深度经验对人类的重要性,进而论证深度阅读的重要价值。C.文章以摄影与肖像画的关系,类比电子阅读与纸质书阅读的关系,表明电子阅读可能帮助纸质书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D.文章先引出纸上阅读与屏幕阅读的话题,然后深入剖析各自存在的利弊,最后提出通过分工使书籍回归深度阅读的设想。4.材料一第三段引用艾柯话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材料二中针对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一看法,作者是怎样逐步反驳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B2.C3.D4.①借艾柯的话语,指出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为文章提倡阅读书籍提供依据。②借艾柯的话语,指出互联网时代让每一个人都必须阅读文字,引出下文“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的论断并进而作深入辨析。5.①首先用类比论证反驳,指出互联网对大脑的改变与人们日常活动对大脑的改变强度差不多,不足以使注意力无法集中。②接着用因果论证反驳,指出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是非常保守的,思维的基本构架无法彻底重建,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改变不会出现。③然后用反证法(假设论证)反驳,假设已经出现了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改变,那么这必然导致阅读较长文本、数学成就等许多高级认知能力下降,而这些现象并未出现,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是伪命题。④最后用举例论证反驳,以年轻人能集中注意力观看《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电影和《壁花少年》等喜欢的小说为例,反驳“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看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作者在开学头一天就对学生提出要读实体书而不读屏的要求”错,扩大了范围。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他要求学生在读指定的读物“从华兹华斯、叶芝等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时要读实体书,而不是要求所有读物都必须读实体书。C.“长期累积会让高级认知功能受到影响”错,从材料二第三段可知,作者认为“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D.“材料一的看法更有价值”错,属于无中生有。综观材料一和材料二,两位作者的看法都有合理之处,都能给人以启发,没有充分的依据判定哪一个更有价值。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表述绝对。由材料一第七自然段的“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知,纸质书籍中有一部分是浅层读物;而且文中也没有信息表明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深入剖析各自存在的利弊”错,材料一“网络时代的电子阅读,其利弊得失早已存在不少争论”“但屏幕上的阅读基本上是浏览型的信息获取。在联网的笔记本或平板电脑上阅读文学,对学生们来说,经常是一种受其他信息干扰的阅读,……纸上阅读有帮助读者专注的辅助手段,如在书页上画线、圈点、写心得或做笔记”“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以使得书籍回归到一种更具特质的重要功能—深度阅读”,由此看出,材料一没有剖析纸上阅读的弊端。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①材料一第三段“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曾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发表了题为‘书的未来’的演讲。他说,‘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须再做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臻完善,就像锤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样’”,可看出借艾柯的话语,指出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为文章提倡阅读书籍提供依据。②材料一第三段“他还说,‘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又回到了字母。计算机让我们返回古登堡星系。从此,每个人都必须阅读’”,可看出借艾柯的话语,指出互联网时代让每一个人都必须阅读文字,引出下文“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的论断并进而作深入辨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材料二第一段提出“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认为,注意力的迅速转换是发生在思维线路中的一种实在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第二段进行驳论“对于这些说法,我持怀疑态度。网络阅读和网上冲浪确实会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但这种改变与买汽油、看到陌生人微笑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类似,因为大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时时都在发生着这样无关紧要的变化”。由此看出,首先用类比论证反驳,指出互联网对大脑的改变与人们日常活动对大脑的改变强度差不多,不足以使注意力无法集中。②材料二第三段“虽然大脑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否意味着它会接受网络阅读注意力的频繁转换导致的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况呢?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思维的基本架构是无法彻底重建的,认知系统各部分(视觉、注意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非常强,所以如果一个部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失去了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那么这种变化会通过串联整个认知系统,影响思维的大部分甚至所有架构。实际上,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由此看出,接着用因果论证反驳,指出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是非常保守的,思维的基本构架无法彻底重建,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改变不会出现。③材料二第三段“换个角度看,如果这种改变已经发生了,那么人们阅读较长文本的兴趣就会降低,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下降,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成就,以及许多依靠注意力的高级认知功能都会受到影响,显然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由此看出,然后用反证法(假设论证)反驳,假设已经出现了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改变,那么这必然导致阅读较长文本、数学成就等许多高级认知能力下降,而这些现象并未出现,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是伪命题。④材料二第四段“我并不知道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年轻一代在维持注意力方面要比父辈更困难。他们可以像其父母一样,在观看诸如《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时,全程集中注意力,也能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比如《壁花少年》时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对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的说法是不相信的”。由此看出,最后用举例论证反驳,以年轻人能集中注意力观看《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电影和《壁花少年》等喜欢的小说为例,反驳“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哀伤【俄】契诃夫旋匠①格里戈里·彼得罗夫,这个当年在加尔钦乡里早已出名的出色手艺人,同时又是早已出名的最没出息的农民,此刻正赶着一辆雪橇把他生病的老伴送到地方自治局医院去。这段路有三十来俄里,道路糟透了,连官府的邮差都很难对付,而旋匠格里戈里则又是个大懒汉。迎面刮着刺骨的寒风。空中,不管你朝哪方看,到处都是密密层层飞旋着的大雪,雪大得叫你分不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地上刮起来的。除了茫茫大雪,看不到田野、电线杆和树林。每当强劲的寒风袭来,弄得格里戈里都看不见眼前的车轭。那匹瘦弱的老马一步一步吃劲地拖拉着,它的全部精力全耗在从深雪里拔出腿来,并扯动着头部。旋匠抽他的瘦马,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弄得他现在怎么也不能清醒过来,平静下来,认真想一想。在此之前,他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像处在醉后那种昏昏沉沉的状态,既不知道哀伤,也不知道欢乐,可是现在却突然感到心情沉重,十分痛苦。这个无忧无虑的懒汉和酒鬼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另一个人,居然忙碌起来,心事重重,急着赶路,甚至跟暴风雪对着干了。“你呀,玛特廖娜,别哭了……”他小声嘟哝,“你忍着一点儿。上帝保佑,我们会赶到医院的。你的那个病……巴维尔·伊凡内奇会给你药水喝,或者吩咐人给你放血,或者他老人家高兴,用酒精给你擦身……可是巴维尔·伊凡内奇会把眉头一皱,嚷道:‘我早就知道你!大概你一路上进过五家酒馆吧!’我就对他说:‘您老人家!难道我是坏蛋,还是异教徒?我的老太婆正在把灵魂交给上帝,快死了,我还有心从这个酒馆到那个酒馆!您这是什么话呀,求主恩典吧!什么酒馆不酒馆,滚它的!’于是巴维尔·伊凡内奇吩咐人把你抬进医院里去,我呢,在他的面前跪下来……”“你呀,玛特廖娜,那个……”他又小声嘟哝,“要是巴维尔·伊凡内奇问起我打不打你,你就说:‘从来没打过!’往后我再也不打你了。我凭十字架向上帝起誓!再说,难道我是生性狠毒才打你的?随手就打了,没有道理。我心疼你哩。换了别人就不会这么伤心,可我现在急着送你去看病……我尽力了。瞧这风雪,好大呀!上帝啊,你发怒吧!只求你保佑我们别迷路。玛特廖娜,你怎么老不答应?我问你呢:腰还痛吗?”他感到奇怪,老太婆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奇怪,那张脸不知怎么显得特别瘦削,灰白里透着蜡黄,面容严厉而刻板。旋匠放下缰绳,犹豫起来。他不敢回头看一眼老太婆:他害怕!问她什么,她不答应,同样叫人害怕。最后,为了探个明白,他没有回头,只是去摸她的手。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这么说她死了。麻烦事!”这下旋匠哭了。他不只可怜老太婆,更感到懊丧。他想:这世上的事变得真快!他的哀伤刚开了个头,怎么立即有了结尾。他还没来得及跟老太婆好好过日子,对她表表心意,疼爱她,怎么她已经死了。他跟她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但这四十年像在雾里一般过去了。酗酒,打架,受穷,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而且,像故意气他似的,正当他感悟到要疼爱老太婆,离了她就没法生活,他实在对不起她的时候,老太婆却死了。“是啊,她还常常去讨饭!”他回想往事,“是我打发她去向人家讨面包皮的,麻烦事!她,蠢婆娘,再活上十年就好了,要不然,恐怕她以为我当真是那种人。圣母娘娘,我这是往什么鬼地方赶呀?现在不用去看病了,现在该下葬了。往回走!”旋匠掉转马头,使劲抽他的马。道路变得越来越难走了。现在,连车轭都看不见了。雪橇有时撞到小枞树上,黑糊糊的东西擦伤他的手,在眼前闪过。视野之内又变得白茫茫一片,风雪飞旋。“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密密层层的大雪渐渐变得灰暗了。黄昏已经来临。“我这是往哪儿赶呀?”旋匠突然惊醒过来,“该把她埋了,我却去医院,……像变傻了!”旋匠又掉转雪,又抽起马来。老马鼓足全身的劲,喷着鼻子,开始小跑起来。旋匠接二连三地抽它的背……身后响起撞击声,他虽然没有回头,也知道那是死去的老太婆的头在撞着雪。天色变得越来越黑,风变得越来越冷,越来越刺骨……“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我要添置一套新工具,接受定货……把钱都交给老太婆……是的!”后来他无意中把缰绳弄丢了。他寻找起来,想把缰绳捡起来,却怎么也不行。他的手活动不了了……“算了……”他心想,“反正马认路,它会拉回家的。这会儿真想睡一觉……趁下葬以前,安魂祭以前,最好歇一歌。”旋匠闭上眼睛,开始打盹。不久他听到马站住不走了。他睁眼一看,自己面前有一堆黑糊糊的东西,像是小木屋,又像大草垛……他真想从雪上爬下来,弄清楚是这么回事,可是全身懒得宁愿冻死,也不想动弹了……于是他安静地睡着了。他醒过来时,发现已经躺在一间四壁油漆过的大房间里。窗外射进明亮的阳光。旋匠看到床前有许多人,第一件事他就想表明自己是个稳重而懂事的人。“请来参加老太婆的安魂祭,乡亲们!”他说,“还要告诉东家一声……”“唉,算了,算了!你躺着吧!”有人打断他。“天哪,是巴维尔·伊凡内奇!”旋匠看到身边的医生吃惊地说,“老爷哪!恩人哪!”他想跳下床,扑通一声给医生跪下,但感到手脚都不听他的使唤。“老爷!我的腿在哪儿?胳膊呢?”“你跟胳膊和腿告别吧……都冻坏了!唉,唉,你哭什么呀,你已经活了一辈子,谢天谢地吧!恐怕活了六十年了吧——你也活够了!”“伤心呀,老爷,我伤心呀!请您宽宏大量原谅我!要再活上那么五六年就好了……“为什么?”“马是借来的,得还人家……要给老太婆下葬……这世上的事怎么变得那么快!老爷!巴维尔·伊凡内奇!卡累利阿榨木烟金还没有做得,槌球还没有做得……”医生一挥手,从病房里走了出去。这个旋匠——算是完了。一八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注】①旋匠:对手工艺人的称呼。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作者便几笔勾勒出了主人公形象,既“出色”又“最没出息”,是一个令人赞赏又令人鄙夷的小人物形象。B.“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是因为旋匠意识到依恋的妻子可能会死去,自此之后,他无忧无虑的生活将随之消逝。C.“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反复想着,这表现了他对妻子没能过上好日子的深深歉疚和想重新振作的愿望。D.小说结尾部分,从旋匠的恳切的哀求来看,他想做一个有责任心、讲信誉且对美好生活有向往追求的人。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细节描写客观、冷峻,如写旋匠老婆的死,“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B.“风变得越来越冷,越来越刺骨”这一环境描写为后文旋匠想捡缰绳但“手活动不了”“开始打盹”等情节埋下伏笔。C.作品将旋匠夫妇二人40年的婚后生活集中在一天来揭示,以一件不幸之事唤醒一个人的灵魂,叙事凝练,意味深长。D.大房间中医生巴维尔·伊凡内奇的言行既深化了“哀伤”意蕴,又暗示了旋匠这类小人物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8.作品在叙述旋匠的故事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9.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写作比较关注下层人物的生活,可称作“含泪的微笑”,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答案】6.B7.D8.①小说以旋匠的视角(第三人称或全知视角)叙事,使事件显示全面清晰,真实地展现人物的心理。②大量的内心独白展现旋匠“懊丧伤感、自责悔过”等心理,塑造旋匠这一人物形象。③运用联想和想象(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如想象与医生的对话,回顾与老太婆共同的漫长生活,勾联回忆与现实,丰富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④用对话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引发读者的思考。⑤贯穿全文的风雪情景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理,暗示人物命运。9.本文中老旋匠悲苦的命运、巨大的哀伤是以较为诙谐的笔调写出来的。①“含泪”指小说的悲剧内涵。本文通过旋匠格里戈里·彼得罗夫的人生境遇,展现了小人物人生无尽的“哀伤”:社会专制下的底层人生活的受穷、酒、打骂展示人世间的荒凉和辛酸,旋匠心灵刚觉醒而生命却义面临结束的悲哀,对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向往却又无法得到的无奈等。②“微笑”在本文中是指语言上的诙谐、轻松。如旋匠送老婆去医院途中想象与医生的对话,诙谐的话语却无法消除旋匠心中的哀伤;义如旋匠临死时与医生的对话,“你跟胳膊与腿告别吧”,戏诚滑稽的语言中呈现人世间最大的悲哀痛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B.“自此之后,他无忧无虑的生活将随之消逝”错误。“旋匠抽他的瘦马,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弄得他现在怎么也不能清醒过来,平静下来,认真想一想……这个无忧无虑的懒汉和酒鬼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另一个人,居然忙碌起来,心事重重,急着赶路,甚至跟暴风雪对着干了”说明“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是因为老婆的生病让他一下子无所适从。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的能力。D.“暗示了旋匠这类小人物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错误。医生的话只是揭示了小人物命运的结局是马上死亡,没有暗示了旋匠这类小人物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①文章写了老太婆病重、两人的四十年的生活状态、想象中见到医生的场面、和旋匠最后面临死亡等事件,都是以旋匠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示全面清晰,真实地展现人物的懊恼、悔恨等心理。②文中“这世上的事变得真快!他的哀伤刚开了个头,怎么立即有了结尾。他还没来得及跟老太婆好好过日子,对她表表心意,疼爱她,怎么她已经死了”等大量的内心独白展现旋匠“懊丧伤感、自责悔过”等心理,塑造旋匠小人物形象。③文中“要是巴维尔·伊凡内奇问起我打不打你,你就说:‘从来没打过!’……”为旋匠想象与医生的对话;“……她,蠢婆娘,再活上十年就好了,要不然,恐怕她以为我当真是那种人”为旋匠回顾与老太婆共同的漫长生活。小说运用联想和想象(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勾联回忆与现实,丰富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④文中旋匠和老太婆对话、旋匠和自己说话,旋匠想象着和医生说话,最后现实中医生有最后的一段对话,小说用对话方式展现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推动情节发展,引发读者对生活、命运等问题的思考。⑤小说中的所有情节都发生在风雪之中,“雪密密层层飞旋”“雪大到叫你分不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除了茫茫大雪,看不到田野、电线杆和和树林”等描写,渲染了沉闷、压抑、冰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绝望、懊恼等心理,风雪的严寒暗示人物悲剧命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①“含泪”指小说的悲剧内涵。从情节中寻找“哀伤”,旋匠是一位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虽然有手艺,但生活困苦,性格上,酗酒、懒惰,生活一团糟,这展现了小人物人生无尽的“哀伤”;以旋匠这一典型人物,代表了底层人生活的现状,展示人世间的荒凉和辛酸,旋匠心灵刚觉醒而生命却又面临结束的悲哀,生活都没有给他重新来过的机会,就让他面临离世,这些无奈都是悲剧的因素。②“微笑”在本文中是指语言上的诙谐、轻松。“巴维尔·伊凡内奇会给你药水喝,或者吩咐人给你放血,或者他老人家高兴,用酒精给你擦身”“人物语言,听起来轻松诙谐,可是却无法消除旋匠心中的哀伤;“你跟胳膊和腿告别吧……都冻坏了!……”是临死前旋匠和医生的对话,医生等人的冷漠,在戏谑滑稽的语言中呈现出人世间最大的悲哀和痛心。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1小题,总分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太史公曰:虞夏以来,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民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所验邪?农工商虞,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教民种树畜养,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管子》云:“古之四民不杂处。”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稻于田野,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且敬,贵义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及周室衰礼法堕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至桓文后,礼义大坏,上下相冒,嗜欲不制,借差亡极。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上争王者之利,下佃齐民之业,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节选自班固《汉书·货殖传》)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王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及周A室衰B礼法C堕D其流E至乎F士庶人G莫不离H制而弃本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穷,意为穷尽、尽享,与前文“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中的“极”意思相同。B.虞,指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鸟兽、畋牧的官职,有山虞、泽虞之分。C.靡,指没有,与蒲松龄《促织》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的“靡”意思不同。D.货殖,两则材料中均指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的人。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认为,物质享受与财富追求是人的本性,统治者要顺其自然,以利引导,不与民争利。B.班固认为,夏商周各阶层安居乐业、寡欲不争,统治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最终不严而治。C.司马迁看来,各行各业之人凭本事努力工作以满足欲望,这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合乎规律D.班固看来,士农工商追求世俗所好而获取社会财富,对上可为王者争利,对下可助平民齐家。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2)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志定。14.对积累财富与遵守礼义之间的关系,司马迁和班固的看法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DG11.C12.D13.(1)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服食物的来源,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有。(2)按照从前先王的制度,从天子到差役,各有不同的等级,这样以后上下有序,民心安定。14.①司马迁认为,积累财富是遵守礼义的前提,只有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才会知礼义明荣辱。②班固认为,积累财富时必须遵守礼义,只有遵守礼义,人们才不会因过度追逐财富而败坏风俗,导致天下大乱。【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周王室衰微,礼法毁坏,这样的风气流传到一般的士人和庶民那里,他们无不背离圣王之制而放弃本业。“周室衰”“礼法堕”是并举成分,“衰”是“周室”的谓语动词,“堕”是“礼法”的谓语动词,故应分别在B、D处断开;“其流至乎士庶人”中,“其流”是主语,“至”是谓语动词,“士庶人”是补语,句子成分完整,故应在其后断开,即G处。【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次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口舌要尽情享用各种肉类食品的美味。/人的耳目要尽情享受音乐和美色。B.正确。C.错误,都是“没有、不”。句意:没有不被生产出来的。/扒开石头,打开洞口,没有计谋是不用的。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上可为王者争利,对下可助平民齐家”理解有误。原文意思是商人、工匠、士人追求世俗所好而获取社会财富,对上同王者争利,向下垄断平民的产业。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原”,来源;“富”,使动用法,使……富强;“……者……也”,判断句。(2)“皂隶”,差役;“差品”,不同的等级;“然后”,这样以后;“定”,安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司马迁引用《管子》的内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以及他自己说的“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人富而仁义附焉”可以看出,司马迁认为,积累财富是遵守礼义的前提,只有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才会知礼义明荣辱。根据材料二中班固所说的“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且敬,贵义而贱利”“……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上争王者之利,下佃齐民之业,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可以看出,班固认为,积累财富时必须遵守礼义,只有遵守礼义,人们才不会因过度追逐财富而败坏风俗,导致天下大乱。参考译文:材料一:太史公认为:虞舜、夏朝以来,人的耳目要尽情享受音乐和美色,口舌要尽情享用各种肉类食品的美味,身体要安逸舒乐,精神上还要矜夸自己权势与才能带来的荣耀。所以,(掌权者统治百姓)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以利引导他们,再次是教育他们,又次是(用典章制度来)约束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中原人民所喜爱的物质,日常衣着饮食、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都依赖农民耕种出食物,虞人开采出木材与矿藏,工匠做成器物,商人使财物流通。人们各凭本事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百姓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被自然验明的吗?农工商虞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服食物的来源,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有。“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知荣辱。”礼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就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鱼就会生长其中;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他们了。材料二:按照从前先王的制度,从天子到差役,各有不同的等级,这样以后上下有序,民心安定。于是就教导百姓种植和畜养,人民用来养生送死的东西,没有不被生产出来的。《管子》中说:“古代的士农工商四类百姓是不能杂居相处的。”士人在悠闲安静之处相互谈论仁义,工匠在官府相互议论工艺技巧,商人在市场上相互讨论财利,农民在田野中相互商量农事,各自安于所居之处,乐于从事自身的职业,认为自己的食物甘美,觉得自己的衣服漂亮,欲望少而行事得当,财物充足而无须争抢,于是统治者以仁德去引导他们,用礼义去约束他们,所以百姓有羞耻心而且对上有敬畏之心,他们看重义而轻视利。这就是夏商周三代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不需采用严厉的手段就能治理好国家的要点。等到周王室衰微,礼法毁坏,这样的风气流传到一般的士人和庶民那里,他们无不背离圣王之制而放弃本业,务农的人少了,经商的人多了,于是粮食不足而商品有余。到了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礼义大为毁坏,上下之间相互冒犯,欲望得不到控制,破坏等级秩序的行为没有止境。于是商人买卖难以得到的货品,工匠制作没有用处的器物,士人从事违反正道的活动:以追求时俗之所好来获取财富,对上同王者争利,向下垄断平民的产业,损伤教化,败坏风俗,这是导致社会大乱的原因啊。三、诗词鉴赏(本题共计1小题,总分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别韦少府李白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欲寻商山皓【注】,犹恋汉皇恩。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注】商山皓:即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苍龙”“白鹿”实指两个地名,但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辞别朝堂、寄身江湖之意。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C.“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化自陶渊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独立不群的人格。D.“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其中有别离时的不舍,也有别离后独自惆怅的忧伤。16.“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在对待“仕”与“隐”的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欲”句表达了诗人既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又眷恋“汉皇”垂顾来成就功业,体现的是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②“安”句抒发了官场受挫的怨愤,表达了诗人不愿摧眉折腰侍奉权贵、坚决远离朝堂的激越愤慨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错误。“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是说“洗尽心中尘念欣赏句溪之月,静心倾听敬亭山的猿啸”,表达了诗人对所处环境的喜爱之情。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是说“想要追寻商山四皓的足迹,心里依然眷恋汉皇的恩德”。联系注释“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可知,“欲寻商山皓”表达了诗人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而“犹恋汉皇恩”又表达了诗人眷恋“汉皇”垂顾,希望成就功业、报答皇恩的渴望。可见,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此时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说“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那将使我不再有舒心畅意的笑颜!”,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抒发了诗人官场受挫的怨愤,表达了诗人不愿放弃尊严侍奉权贵、坚决远离朝堂的激越愤慨之情。四、默写(本题共计1小题,总分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用侧面描写来突出箫声悲凉与哀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登泰山记》中作者在泰山之巅看到一幅雪山晚晴图,其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雪和山的美景。(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到,盘庚迁都之时,虽然“________”,且“________”,但他并不是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答案】①.舞幽壑之潜蛟②.泣孤舟之嫠妇③.苍山负雪④.明烛天南⑤.胥怨者民也⑥.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壑”“潜蛟”“嫠”“胥”。五、语言表达(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2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我之境,是把读书当作人生的避风港。作家毛姆曾说过,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如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坎坷、遇到挫折,①马不停蹄、一往无前是一种态度,掩卷沉思、反思自己也是一种态度。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a)。通过读书,在历史中寻找借鉴,从他人那里汲取经验,未尝不是②以守为攻、站在问题之外看问题的大智慧。不仅如此,以读书修身正己,能让人少几分“卷帷望月空长叹”的烦恼纠结,多一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从容,反而有助于我们迈过这些坎。无我之境,是把读书(b)。有人说,读一本好书,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确实,阅读和思考是每个人都不会虚度的旅程。它能让人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撤掉③火急火燎,摆脱内心浮躁,在流连字里行间的风景里,找到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苏州有一家大型书店,一个特点就是拥有非常长的楼梯,其意图就是为了让每个来到书店的人在④拾级而上的过程中,能够放慢脚步,感受书香,从容沉淀。在这个意义上,读书绝不仅仅是一种放松身心的休闲,(c)。(1)文中加横线的四个成语中有两处使用错误,请标明序号并修改。(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①无所畏惧②以退为进(2)a但后者未必就是逃避(后者的态度却是沉稳的)b作为诗意的栖居地c更是一种拯救灵魂的生活方式【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马不停蹄:马不停止跑动,比喻连续不断的活动,一刻不停地进行。此处和“一往无前”并列使用,是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马不停蹄”体现不出面对困境时的精神,不合语境,应改为“无所畏惧”。无所畏惧:指什么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②以守为攻:用防御作为击破敌人的手段。此处和一往无前的态度相反,对应“在历史中寻找借鉴,从他人那里汲取经验”的状态,不存在进攻的意思,使用错误。应改为“以退为进”。以退为进:指以退让的姿态作为进取的手段。③火急火燎:犹火烧火燎。形容非常焦急。此处与“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表达的意思一致,使用正确。④拾级而上:顺着阶梯一步一步地往上走。语境形容人读书向上的过程,使用正确。【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此处说对待挫折的态度,对应“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则此处应是后者的态度是怎么样的,结合“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可推知是“沉稳的”或从反面说“未必是逃避的”,可填“但后者未必就是逃避”或“后者的态度却是沉稳的”。b处,此处阐释无我之境的具体状态,和上一段“当作人生的避风港”对应。结合后文“找到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可想到诗意的栖居,可填“作为诗意的栖居地”。c处,此处由关联词“不仅仅”可知,是填一句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再结合前文苏州书店的例子,可知这一句可填“更是一种拯救灵魂的生活方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记得幼时,妈妈就常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光聚焦窗口。不仅发现了窗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在这个城市生存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悬空的,面对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19.下列语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B.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C.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D.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20.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还要栽树……B.让人留恋的歌声响起,标志着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年夜。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时期一种十分辛苦的劳作。D.这位选评者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21.文中有三个加点的重叠形式“牢牢”“常常”“轻轻”,说说它们和“牢”“常”“轻”相比,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答案】19.D20.B21.①三个重叠词语“牢牢”“常常”“轻轻”与“牢”“常”“轻”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②“牢牢”是牢固的意思,比“牢”的程度更甚,能突出家的踏实感之重。③“常常”是经常的意思,比“常”频率更高,突出了妈妈的叮咛、唠叨对孩子的影响之深。④“轻轻”是轻微之意,突出了家给“我”的踏实感被颠覆的偶然性,颠覆在不经意间。【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以“礼貌而轻柔”形容风,赋予其人的特点,为比拟。B.以“招手”“纤细的指尖”描述树枝,赋予其人的特点,为比拟。C.以“撑起双臂”“举起”描述楼房,赋予其人的特点,为比拟。D.把“身影”比作“手”,为比喻。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递进。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转折。D.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牢牢”“常常”“轻轻”,与“牢”“常”“轻”相比,使用了双音节叠音词,词义上有一种强调突出的作用。形式上,双音节叠音词比单音节词语音韵更和谐,有韵律美。具体而言,“牢牢”是牢固的意思,结合语境“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可知,“牢牢”比“牢”词义上更加强调牢固,使用“牢牢”更能突出回家的踏实感。“常常”是经常的意思,比“常”频率更高,结合语境“妈妈就常常唠叨”可知,“常常”比“常”更能突出妈妈的叮咛、唠叨对孩子的影响之深。“轻轻”是轻微之意,结合语境“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可知,“轻轻”比“轻”更强调轻微,突出了家给“我”的踏实感那么轻易就被颠覆,更能突出家给“我”的踏实感被颠覆的偶然性,颠覆在不经意间。六、作文(本题共计1小题,总分60分)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祛除时间滤镜,闪现真理曙光人们常说,时间会证明一切。无论是人的品行,还是事物的价值,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那么,时间的沉淀是判断事物价值有无的关键因素吗?我们认为,事物的价值不因时间的长短而产生,时间不是判断事物价值的决定因素。巴特尔说:“没有价值的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