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整套教案_第1页
粤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整套教案_第2页
粤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整套教案_第3页
粤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整套教案_第4页
粤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整套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粤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整套教案粤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课《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第1课“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走进大自然”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认识大自然”中的第1课。选择“走进大自然”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大自然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基础。本课引导学生从观察大自然开始,关注身边神奇的自然现象。围绕大自然中常见的景象或事物展开,以一年级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来组织学习活动。本课由一个活动组成。活动“大自然中有什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观察大自然中丰富多样的自然景物。通过观察,知道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能对大自然的景物产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养成乐于表达、愿意分享、懂得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将对学生系统学习科学产生深刻的影响。二、学情分析经历了三年幼儿园的学习,学生对科学和自然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大自然的景物,对某些自然景物会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区别、自然世界的组成等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走进大自然”是本单元的开篇课,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起始。教师应在学生对自然世界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自然世界是由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的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到的信息,初步培养科学学习中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三、教学策略1.从教的方面来说,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主动积极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展开活动;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为保证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和方法指导等。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①利用有效任务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观察。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生活经验进行描述,并积极地与同学进行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四、教学目标知道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知道大自然生活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和植物。通过对身边环境的观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自然事物所得到的信息,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对自然事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有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教学难点:通过对身边环境的观察,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自然事物所得到的信息,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各种自然现象、植物和动物的图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学具准备:各种自然现象、植物和动物的图片。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在春游的时候,四个主题人物身处大自然中。自然界里有茂密的树林、茵茵的绿草、灿烂的野花,还有涓涓的溪流、肥沃的土地等。问题:花儿都有香味吗?河水是从哪里来的?交流:根据设置的情境和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想法。任务:对大自然的景物产生探究的兴趣。(二)活动探究(1)活动:大自然中有什么出示:山脉、河流和海洋图片。问题:从图片中你有什么发现?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图片进行描述。引导:你是怎样知道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可通过多种途经学习知识,发表的意见都要有依据。归纳:自然世界里有山脉、河流和海洋。问题:除了山脉、河流和海洋以外,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出示:植物和动物的两大类图片。讨论:分组观察植物和动物的两大类图片,并描述所观察到的信息。交流:请小组代表对图片的信息进行语言描述,学生对描述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楚,教师也可以补充介绍。小结: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出示:流星图片。问题:你知道这种自然现象吗?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知道的情况。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图片进行描述。评价:对描述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准确等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楚,教师也可以补充介绍。出示:枯叶蝶图片。问题:这是什么?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知道的情况。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图片进行描述。评价:对描述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准确等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楚,教师也可以补充介绍。出示:猪笼草图片。问题:这是什么?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知道的情况。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图片进行描述。评价:对描述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准确等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楚,教师也可以补充介绍。出示:五种自然事物或自然景象的图片。任务:选一种有趣的自然事物或自然景象进行介绍。活动:分组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这些自然现象的神奇之处,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交流:请小组代表对图片的信息进行语言描述,学生对描述进行评价。通过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从而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如果学生不能描述这些自然现象,教师也可以补充介绍。归纳:在生活中,要多观察自己身边的自然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这些自然现象的神奇之处,并与同学进行交流。(2)拓展活动任务:阅读报纸或杂志,找到一张你认为有趣的自然现象或景物图片,剪后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并与同学交流。八、板书设计第1课走进大自然……植物动物……海洋河流山脉……植物动物……海洋河流山脉自然世界自然世界

粤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课《我有好奇心》教学设计第2课“我有好奇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有好奇心”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认识大自然”中的第2课。在学生观察大自然中丰富多样的自然景物,发现我们生活着的大自然中有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基础上,本课关注学生身边神奇的自然现象,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科学问题。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奇怪的‘石头’”,利用学生身边有趣的多肉植物的形态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好奇,启发学生观察和了解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现象,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我来提问题”是在学习和训练观察描述的方法的基础下,观察更多有趣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物,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自然事物所得到的信息,并尝试对具体的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对自然世界存在极强的求知欲。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较为强烈,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不管自己是否想好,非常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开始评价自己和别人,但评价自己时,只看优点,评价别人时容易受成人左右。所有这些都能为孩子语言发展提供良机,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管孩子是否能把事情描述准确,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都是孩子语言和科学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三、教学策略1.从教的方面来说,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主动积极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在对具体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物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为保证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和方法指导等。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①利用有效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观察和提问。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生活经验进行描述,并积极地与同学进行有效的讨论、交流和评价。四、教学目标关注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简单描述常见动物和植物的外部特征。在教师指导下,从具体现象和对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物、植物和常见物质的外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通过简单的观察,关注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简单描述常见动物和植物的外部特征。教学难点:在教师指导下,从具体现象和对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肉植物生石花的图片或实物,各种自然现象、植物和动物的图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学具准备:多肉植物生石花的图片或实物,各种自然现象、植物和动物的图片。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在学校植物园的温室里,主题人物发现花盆里有许多奇怪的“石头”,他们围在这个盆栽前观察,并露出惊讶的表情。问题:温室里为什么会种植一盆“石头”呢?交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这盆“石头”是什么。任务:这盆奇怪的“石头”到底是什么?对大自然中某些有趣的景物产生探究的兴趣。(二)活动探究(1)活动1:奇怪的“石头”展示:多肉植物生石花的图片。问题:它们是什么?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图片进行回答。引导:你是怎样知道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是有不同的途径,发表意见要有依据。质疑:它是石头还是一种植物呢?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呢?出示:多肉植物生石花开花的图片。讨论:分组观察图片,并描述所观察到的信息。交流:请小组代表对图片的信息进行语言描述,学生对描述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楚,教师也可以补充介绍。任务:你对多肉植物生石花有什么疑问?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多肉植物生石花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引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围绕生石花生长的环境、外部形态特征、栽培等方面提出各种各样感兴趣的问题。只要学生能用语言准确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即可。(2)活动2:我来提问题出示:鹰和蜻蜓的图片。问题:这是什么?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知道的情况。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图片进行描述。评价:对描述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准确等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楚,教师也可以补充介绍。引导:你对这两种动物感兴趣吗?针对它们你能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吗?表达:学生针对图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评价:对描述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准确等进行评价。教师鼓励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对具体事物进行提问。出示:闪电和火烧云的图片。问题:这是什么?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知道的情况。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图片进行描述。评价:对描述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准确等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楚,教师也可以补充介绍。引导:你对这两种自然现象感兴趣吗?能对它们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吗?表达:学生针对图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评价:对描述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准确等进行评价。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具体事物进行提问。出示:几种有趣的自然现象、动植物的照片或视频。任务:对这些有趣的自然景物进行观察、描述和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活动:分小组对这些有趣的自然景物进行观察、描述和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表达:学生代表根据小组活动的情况提出自己的问题。评价:对描述和提问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准确等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晰,教师也可以补充介绍。活动:与同学交流,收集大家提出的问题,你对那个问题最感兴趣?表达:学生代表根据小组活动的情况发表自己的想法。小结: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不但要善于观察身边的自然世界,还要学会提出问题,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小科学家的快乐和成就感。八、板书设计第2课我有好奇心提问描述观察提问描述观察

粤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课《我们来观察》教学设计第3课“我们来观察”教学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我们来观察”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认识大自然”中的第3课。本课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并尝试用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身边的各种物体,然后再综合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了解事物更多的外部形态特征。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我们的感觉器官”,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了解人体的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头和皮肤,并能在活动中利用不同的感觉器官观察身边的物体,对物体的某些外部特征进行描述。活动2“观察香瓜”,能根据被观察的物体综合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被观察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多问,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对一切新事物都有兴趣。经历了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自然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懂得用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去了解周围的自然景物,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而,学生之前的观察活动和行为缺乏目的性、条理性,是原生态的发现活动。因此,本课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上,特别是能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有序地对身边常见事物进行观察。三、教学策略1.从教的方面来说,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认识和使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的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主动积极地置身于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的活动中,以便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为保证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和方法指导等。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①利用有效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观察。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描述,并积极地与同学进行有效的讨论、交流和评价。四、教学目标知道眼、耳、鼻、舌和皮肤都是感觉器官。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观察身边的物体。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学会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物体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感受探究的乐趣。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眼、耳、鼻、舌和皮肤都是感觉器官,并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观察身边的物体。教学难点:能综合运用感觉器官进行有序的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成熟和未成熟的番茄图片或实物、桂花和橙子的图片或实物、酸奶和水果糖的图片或实物、山涧和百灵鸟的图片、鹅卵石图片或实物、香瓜图片或实物、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学具准备:成熟和未成熟的番茄图片或实物、桂花和橙子的图片或实物、酸奶和水果糖的图片或实物、山涧和百灵鸟的图片、鹅卵石图片或实物、香瓜图片或实物。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两个小朋友在番茄地里采摘番茄。植株上番茄的颜色、大小等外部形态特征各不相同。妍妍熟练地采摘已经成熟的番茄。问题:哪些番茄已经成熟了?交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成熟的番茄的外部形态特征。任务:对番茄进行科学的观察,可以运用眼睛等感觉器官,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对成熟程度不一的番茄进行观察。(二)活动探究(1)活动1:我们的感觉器官出示:成熟和未成熟的番茄图片或实物。提问:哪些番茄已经成熟了?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图片进行回答。任务:用眼睛观察这两个番茄,描述你的发现。活动:分小组使用眼睛观察番茄,了解这两个番茄的不同特征。交流:请小组代表对图片的信息进行语言描述,学生对描述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楚,教师也可以补充介绍。小结:眼睛是我们的一个感觉器官,它能帮助我们观察到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外部形态特征。出示:桂花和橙子的图片或实物。问题:除了眼睛,我们还有哪些感觉器官?你会用哪个感觉器官来观察桂花和橙子的特征?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引导:鼻子也是我们的感觉器官。但是,不要轻易闻未知物体,以确保安全。任务:使用鼻子观察桂花和橙子,你有什么发现?活动:分小组使用鼻子观察桂花和橙子,了解桂花和橙子的不同特征。交流:请小组代表对图片的信息进行语言描述,学生对描述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楚,教师也可以补充。小结:鼻子是感觉器官。使用鼻子进行观察,能帮助我们了解物体的气味。出示:酸奶和水果糖的图片或实物。问题:使用眼睛和鼻子观察酸奶和水果糖,你有什么发现?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回答。引导:除了眼睛和鼻子,你还能使用哪个感觉器官来观察酸奶和水果糖?任务:使用舌头观察酸奶和水果糖,你有什么发现?活动:分小组使用舌头观察酸奶和水果糖,了解酸奶和水果糖的不同特征。交流:请小组代表对图片的信息进行语言描述,学生对描述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楚,教师也可以进行补充。小结:舌头是感觉器官。使用舌头进行观察,能帮助我们了解物体的味道。但是,不要轻易尝未知物体,以确保安全。出示:山涧和百灵鸟的图片或音频。问题:除了眼睛、鼻子和舌头,你还能运用哪个感觉器官来观察山涧和百灵鸟?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回答。任务:通过耳朵来区分山涧和百灵鸟,你有什么发现?活动:分小组使用耳朵区分山涧和百灵鸟,了解它们的不同特征。交流:请小组代表对图片的信息进行语言描述,学生对描述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晰,教师也可以进行补充。小结:耳朵是感觉器官。使用耳朵进行观察,能帮助我们了解物体的声音。出示:鹅卵石实物。引导:皮肤也是我们的感觉器官,我们常常用手触摸物体进行感觉。任务:使用手触摸鹅卵石,你有什么发现?活动:分小组使用手触摸鹅卵石,了解它的特征。交流:请小组代表对实物的信息进行语言描述,学生对描述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晰,教师也可以进行补充。小结:皮肤是感觉器官。使用手进行触摸,能帮助我们了解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冷热和软硬等特征。(2)活动2:观察香瓜引导:眼睛、鼻子、舌头、耳朵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合理和综合地利用感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物体。出示:香瓜实物。问题:这是什么?你准备运用哪些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讨论:分组进行交流,并说出自己选择的感觉器官和选择的原因。同时,简单地交流观察计划和准备。交流:请小组代表对实物的信息进行语言描述,学生对描述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楚,教师也可以进行补充。评价:对选用的感觉器官是否正确进行评价。引导:运用什么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如何设定观察的顺序,如何进行记录,怎样描述和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如何进行小组的任务分工,等等。讨论:制订简单的观察香瓜的计划,包括观察的顺序、记录方法和小组分工等。交流:请小组代表介绍制订的观察计划。学生对其他小组的计划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楚,教师也可以进行补充。活动:依据观察计划,分组观察香瓜。交流:请小组代表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信息,学生对描述进行评价。小组进行汇报和展示各自的观察结果。引导:在观察的基础上找到观察对象的特征,并进行交流,包括看到哪些特征、听到哪些声音、闻到什么气味等。出示:巧克力、花生、西瓜和鸡蛋花的图片。任务:选择一种物体,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和描述。讨论:制订简单的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顺序、记录方法和小组分工等。活动:依据观察计划,分组观察。交流:请小组代表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信息,学生对描述进行评价。小组进行汇报和展示各自的观察成果。引导:在观察的基础上找到观察对象的特征,并进行交流,包括看到哪些特征、听到哪些声音、闻到什么气味等。小结: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感觉身边的物品,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3)亲子时间任务:和爸爸妈妈一起,选择一种物体,综合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和描述。八、板书设计第3课我们来观察鼻子闻鼻子闻眼睛看感觉器官舌头感觉器官舌头尝耳朵耳朵听皮肤皮肤触摸

粤教版一年级科学:4.学会运用工具教学设计4.学会运用工具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1、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中,学生已经习惯使用眼睛去观察物体,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他们自身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到使用放大镜的好处。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低年级学生对很多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他们精力充沛,富于想象,此时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也是开展科学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我我设计了用肉眼观察花朵和用放大镜观察花朵这个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3、加强学生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不但能充分表达每个学生观察到的内容,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通过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在这一过程中既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又学会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也能从中体验到放大镜观察和用肉眼观察的不同。二、教材分析“学会运用工具”是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大自然”单元中的第4课,通过第3课的学习,教科书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感觉器官,并尝试用各种感觉器官感觉身边的各种物体,然后再综合利用各个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了解事物更多的外部形态特征。在这节课中,教科书利用情景创设提示学生借助工具观察物体,这样可以观察得更细致,再让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学会记录自己的发现,丰富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是用放大镜观察,本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以模仿的方式跟教师学习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尝试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活动2边观察边记录,是指导学生通过使用放大镜观察一种物体,比较使用放大镜观察与肉眼观察得差异,并记录观察结果,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能力。观察是本单元的主要科学探究目标,学生通过学会借助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和记录,这为后续学习科学的方法打下基础。三、学情分析延续上一课的内容,本节课活动主要的科学研究技能还是观察,有所区别的是本课是运用工具(放大镜)进行观察。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听说过放大镜,但使用放大镜的经验比较少,本课也是学生初次接触观察工具,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演示等直观的方式展示放大镜的使用规范,同时,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放大镜时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强调“爱护放大镜”以及“禁止用放大镜看太阳”等教育,对于放大镜的作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主要以体验活动为主,通过不断的使用领悟到放大镜可以放大细节,观察物体更清晰就可以了。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节部分,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和记录观察所以得的信息。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过程与方法目标: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3、在教师指导下,能围绕一个观察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进行观察。4、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3、认识到可以运用工具辅助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放大镜,通过对比观察,感受肉眼观察与使用简单仪器观察的区别。教学难点: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节部分,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和记录观察所得的信息。五、教学准备分小组准备:每人一份:放大镜一个、花朵一支(小组)、记录单一张。教师准备:课件、花朵一支、放大镜一个。六、教学过程一、课前互动1.先来个视力大考验,看看同学们的视力好不好。(1)出示图片(较易看清楚的图片)(2)出示以下邮票的图片2.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图片上的图案?3.同学们能想到利用工具,这一点非常棒。师:放大镜是一种观察工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导入今天的新课:《学会运用工具》(板书:学会运用工具)【设计意图:利用小游戏来调动课堂的气氛,邮票上的太小了看不清楚,要怎么办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问题与猜测。1、教师这里有一朵花(非洲菊),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朵花是什么样的?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观察。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所观察物体的形状。4、学生回答分享,教师提出问题:那花里面的一些细小部分怎样看得更清楚?是的,我们这时就要借助工具——放大镜。【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花朵,他们只能看到花朵的一些基本的外观特征,当老师提出问题怎样看得更清楚,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心,用放大镜看会有什么不同呢?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二、探究与实践。(一)认识放大镜。1、以小组为单位对放大镜进行观察。2、说一说放大镜由哪几部分组成。(板书:贴出放大镜的图片,板书每一部分的名称。)3、用手触摸放大镜的镜片,找找与普通镜片有什么不同。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补充。(二)使用放大镜。1、组内讨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2、学习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观察的方法一:手持镜柄,观察对象不动,人眼与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让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大而清楚。观察的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注意提醒学生:禁止用放大镜看太阳,避免眼睛被灼伤】3、小组内利用放大镜再次观察花朵,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4、组内交流使用放大镜前后观察效果有什么不同?5、教师对学生的观察结论进行补充、总结。【设计意图:本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解决“放大镜应该怎么使用”与“使用放大镜观察有什么不同”两个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器材,教师要做好第一次使用放大镜的正确说明,以养成正确的使用习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四、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不仅满足了人们看清更小物体的愿望,还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意外惊喜”,让人们发现原来在自己身边一直存在着一个想像不到的奇妙世界。2.出示放大镜下指甲的图片:猜猜这是什么?这个东西就在我们要观察的对象之中,让我们来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1)分别用眼睛和放大镜观察手指。找一找放大镜除了能放大图像,还能显现哪些肉眼看不到的细节?(2)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指纹通过观察画下来。3.小结: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更大,显现出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设计意图:通过使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活动,学生能够进一步熟悉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并领悟到借助放大镜观察可以放大细节,能够使结果更加清晰,意识到借助工具可以更好的认识事物。】六、拓展活动找一找,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展示放大镜在不同领域应用的图片。【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更多的场景中,进一步巩固对放大镜作用的认识。】六、全课总结,畅谈收获师:同学们今天学会了什么?生: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可以看得更清楚。七、板书设计

粤教版一年级上册第5课《常见的水果和蔬菜》教学设计第5课“常见的水果和蔬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常见的水果和蔬菜”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水果和蔬菜”的第1课。“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作为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水果和蔬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水果和蔬菜,知道水果和蔬菜都来自植物,来自大自然,认同地球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着各种资源。本课由1个活动“认识水果和蔬菜”组成。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交流的活动,让学生能辨认并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和蔬菜的名称。二、学情分析本课以水果和蔬菜为学习素材。水果和蔬菜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习素材也比较容易获取。虽然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但对于辨认并说出常见的水果和蔬菜的名称这个学习任务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该任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课堂中的交流,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水果和蔬菜,加深学生对水果和蔬菜的认识。三、教学策略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通过生活化的场景,设置问题情境,驱动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观察水果和蔬菜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水果和蔬菜的名称;通过与同学的交流,用图或文字记录新认识的水果和蔬菜的名称,帮助学生加深认识。2.从学的方面来说,通过让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常见的水果和蔬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之成为探究的主体。四、教学目标1.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和蔬菜的名称。2.通过交流,学会记录自己新认识的水果和蔬菜的名称。3.认识水果和蔬菜都是自然资源,学会珍惜自然资源。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和蔬菜的名称。教学难点:通过交流,能够记录自己新认识的水果和蔬菜的名称。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学具准备:水果和蔬菜卡片。七、教学过程设计(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课题“常见的水果和蔬菜”。媒体:琪琪和妈妈在超市里购物。超市里摆放着许多水果和蔬菜。琪琪指着一种蔬菜。问题:这是什么蔬菜?交流;学生观察驱动图,联系生活常识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二)活动探究活动:认识水果和蔬菜。问题: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水果和蔬菜?媒体:出示西瓜、芒果、花椰菜、番茄等在自然状态下的图片。交流:试着介绍你最熟悉的一种水果和一种蔬菜。活动: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熟悉的水果和蔬菜。交流:邀请部分学生分享交流。问题:你能说出这些水果和蔬菜的名称吗?媒体:依次出示猕猴桃、杨桃、芹菜、草莓、洋葱、梨、苦瓜的图片。交流:学生辨认水果和蔬菜,并说出名称。媒体:出示提示语“苦瓜很苦,但有营养”。交流:有些水果或者蔬菜的味道不是很好,但是却富含营养,有益于人体健康。媒体:出示辣椒、橙、黄瓜、桃、萝卜、荔枝的图片。问题:你知道图中的水果和蔬菜的名称吗?用线连一连。交流:学生交流想法,并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完成此活动。讨论:与同学交流后,你又认识了哪些水果和蔬菜?用图或文字记录下来。活动:学生边讨论边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完成活动。小结:水果和蔬菜都来自大自然,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八、板书设计第5课常见的水果和蔬菜来自大自然水果:猕猴桃、杨桃、草莓、梨……来自大自然蔬菜:芹菜、洋葱、苦瓜……

粤教版一年级科学:6.美味的水果教学设计6.美味的水果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美味的水果”是在上一节“蔬菜长在哪里”学生已经认识了生活中常见蔬菜生长的地方,还进实地考察菜园的活动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合作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1、本节课从教的方面来说:首要环节是要驱动学生对水果的认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水果入手,先观察水果外形像什么,表面像什么果子一样。这和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去探究这是什么水果,去了解更多水果的外形特征。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知识。2、本节课从学的方面来说:利用有效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去观察、去动手,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3、本节课还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微课等工具,通过具体、形象的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求知欲望。教材分析:“美味的水果”是《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节。在上一节“蔬菜长在哪里”学生已经认识了生活中常见蔬菜生长的地方,如有的蔬菜生长在地里,有的生长在水里;有的生长在地上,有的生长在地下等。上一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蔬菜生长,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大自然充满求知欲和探究兴趣,乐于参与观察和探究。本节课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深入了解水果的特征,认识水果是来自大自然的植物,认同地球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着各种各样的资源。“美味的水果”以水果为观察对象,共由3个活动组成。活动1是各种各样的水果,引导学生描述水果的特征;活动2是苹果和香蕉,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比较苹果和香蕉的不同点;途中加入了蒙眼辩认水果游戏,以游戏式开展教学,活跃课堂;活动3是各地的水果,让学生了解各地盛产的水果,加深对水果的认识。在总结过程中利用微课介绍我国各地的水果。学情分析:水果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常常吃,天天见。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展开探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有肋于调动学生用以往的生活经验来投入学习。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知道可以通过眼、耳、口、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去观察物体,也会从轻重、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去描述事物的特征。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总的来说仍是非常低的,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交流和比较水果的特征,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表达能力。教学目标:1、能从轻重、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去描述水果的外形特征。2、说出苹果和香蕉在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的不同点。3、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对水果进行观察,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4、通过认识各地的盛产水果,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能从轻重、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去描述水果的外形特征。教学难点: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对水果进行观察,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具准备:教学TTP课件、微课。学具准备:水果蓝(苹果和香蕉),眼罩。教学过程:一、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水果入手,先观察水果外形像什么,表面像什么果子一样。1、琪琪和妍妍在客厅吃水果,妍妍发现琪琪拿的水果像桃子,也像李子。2、老师提问:这是什么水果?3、学生交流:猜测这是什么水果。4、油桃。5、导入新课: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认识水果的特征。课题是:美味的水果(设计意图:这和学生认知的水果产生了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去探究这是什么水果,去了解更多水果的外形特征。)二、活动探究(一)活动探究一:各种各样的水果。1、老师提问:你喜欢哪种水果?说一说它的外形特征。2、组织活动:与同桌互相说一种自己喜欢哪种水果。要求:描述水果的外形特点,可以从大小轻重、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去描述,并让小组同学猜猜这是什么水果。3、请同学说一说。4、老师小结:不同水果的外形特征是不同的,有大的、小的、红的、紫的、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等等。(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眼、耳、口、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去观察物体,也从轻重、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去描述事物的特征。从而使学生达到能从轻重、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去描述水果的外形特。)(二)活动探究二:苹果和香蕉比较。1、显示:苹果和香蕉图片。2、苹果和香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3、组织活动。(每人发一个苹果和一条香蕉)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的同学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对苹果和香蕉的外形进行观察。(2)讨论它们的不同地方,并在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上进行记录。(3)小组汇报交流。4、苹果和香蕉在内部有什么不同?(1)各小组把苹果和香蕉切开,组织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对苹果和香蕉的内部进行观察。(2)讨论它们的不同地方,并在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上进行记录。(3)小组汇报交流。5、老师小结:苹果的外形是圆的,红的,比较硬,闻着有香味,切开它后,内部是白色的,有果核,果肉尝起来甜甜的,水分比较多;香蕉外形是弯的黄的,软软,闻起来有香味,切开它的内部是白色的,没有果核,果肉尝起来甜甜的,水分比较少。(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苹果和香蕉从外到内的观察比较,再次运用眼、耳、口、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去观察物体,也会从轻重、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去描述事物的特征。)(三)蒙眼辩认水果游戏1、以小级为单位,一个同学带上眼罩,另外的同学挑选水果篮里的水果,让带上眼罩通过摸或者闻水果的方式,猜出水果的名称。2、老师小结: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对水果进行观察,可以了解更多水果的特征。(设计意图:以游戏式开展教学,活跃课堂。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对水果进行观察,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四)活动三:我国各地的水果。1、显示:哈密瓜和葡萄的照片。2、老师提问:哈密瓜和葡萄是哪里盛产的水果?3、学生汇报。4小结:哈密瓜和葡萄是我国新疆盛产的水果。5、显示:菠萝、荔枝、香蕉和番木瓜的图片。6、老师提问:你知道这些水果是产自哪里?7、组织小组讨论:(1)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菠萝、荔枝、香蕉和番木瓜的产地。(2)小组讨论时安排记录员记录。(3)小组交流汇报(4)老师小结:菠萝、荔枝、香蕉和番木瓜主要盛产在我国南方,尤其是岭南地区。8、老师提问:你知道自己家乡盛产哪些水果吗?(1)学生交流互动,互相介绍自己家乡的水果。(2)展示介绍我国各地盛产的各种各样不同水果。(3)老师小结: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盛产不同的水果。(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各地的盛产水果,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三、布置家庭作业(亲子活动时间)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水果店,了解各种水果的产地。(设计意图:既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又扩展学生的视野,认识更多的水果。)四、板书设计美味的水果外形特征:轻重、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苹果:硬、圆、红的,闻着有香味……香蕉外形是软、弯、黄、有香味……

粤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课《蔬菜长在哪里》教学设计第7课“蔬菜长在哪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蔬菜长在哪里”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水果和蔬菜”的第3课。“蔬菜长在哪里”以蔬菜作为学习素材,侧重学习蔬菜的生长环境,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蔬菜长在不同的地方。这一课以绘本的形式展示学习内容,学生通过观察蔬菜生长的环境,认识常见的蔬菜是长在地里还是水里,长在地上还是地下,长在藤蔓上还是枝条上,等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了解更多蔬菜的特征。二、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蔬菜的一些特征,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观察、交流、思考等能力。本课以绘本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能较快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蔬菜大多是采摘后的蔬菜,但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了解蔬菜长在哪里。一年级的学生会相对缺少蔬菜长在哪里的生活经验,在条件允许下,带领学生参观菜园,了解蔬菜的生长环境,观察蔬菜长在哪里,将教学与实践融入一体。三、教学策略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呈现菜园里各种蔬菜的生长地方,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蔬菜长在不同的地方。2.从学的方面来说,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合作探究,使之成为探究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菜园观察的实践活动,了解更多的蔬菜长在哪里。四、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常见蔬菜的生长地方,如有的长在地里,有的长在水里;有的长在地上,有的长在地下;等等。2.通过实地考察菜园,观察蔬菜的生长地方,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蔬菜长在哪里,培养小组的合作交流能力。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使学生对自然充满求知欲和探究兴趣,乐于参与观察和探究活动。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生活中常见蔬菜的生长地方,如有的长在地里,有的长在水里;有的长在地上,有的长在地下;等等。教学难点:通过实地考察菜园,小组合作观察并探究蔬菜生长的地方。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学具准备:蔬菜卡片。七、教学过程设计(一)任务驱动媒体:彬彬、琪琪和妍妍到菜园采摘蔬菜,彬彬在采摘黄瓜,琪琪和妍妍在采摘豇豆。彬彬发现黄瓜是结在藤蔓上的。问题:其他蔬菜长在哪里?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蔬菜生长地方。导入:今天的学习内容是蔬菜长在哪里。(二)活动探究活动:到菜园采摘蔬菜。问题:你知道常见的蔬菜长在哪里?媒体:出示葱和莲藕的生长图片。交流:学生观察图片中葱和莲藕长在哪里。小结:葱长在地里,莲藕长在水里。问题:下面这些蔬菜长在地里还是水里?媒体:出示白菜、荸荠、马铃薯、茭白的图片。交流:学生讨论白菜、荸荠、马铃薯、茭白长在地里还是水里。小结:白菜和马铃薯长在地里,荸荠和茭白长在水里。所以有的蔬菜长在地里,有的长在水里。媒体:出示白菜和马铃薯的生长图片。问题:白菜和马铃薯长在地上还是地下呢?交流: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讨论白菜和马铃薯长在哪里。小结:白菜长在地上,马铃薯长在地下。问题:你还知道哪些蔬菜长在地上,哪些蔬菜长在地下?交流:学生讨论并分享交流。小结:像茄子、甘蓝、南瓜这些蔬菜长在地上,洋葱、胡萝卜这些蔬菜长在地下。所以有的蔬菜长在地上,有的蔬菜长在地下。媒体:出示南瓜和茄子的生长图片。问题:南瓜和茄子长在藤蔓上还是枝条上?交流: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讨论南瓜和茄子长在哪里。小结:南瓜长在藤蔓上,茄子长在枝条上。问题:豇豆、玉米长在藤蔓上还是枝条上?交流:豇豆长在藤蔓上,玉米长在枝条上。交流:还有哪些蔬菜长在藤蔓上,哪些蔬菜长在枝条上?活动:学生交流并分享。小结:有的蔬菜长在藤蔓上,有的蔬菜长在枝条上。小结:不同的蔬菜的生长地方不同,有的长在地里,有的长在水里;有的长在地上,有的长在地下;等等。八、板书设计蔬菜长在水里蔬菜长在水里地里地上地下藤蔓上枝条上

粤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课《各种各样的文具》教学设计第8课“各种各样的文具”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铅笔和彩笔”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我们的文具”的1课。新课程标准中和本课相关的目标为:“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本课先介绍书包里的文具,认识文具有多种多样,知道不同文具的名称和初步认识制造文具的不同种类的材料。通过观察等手段了解这些文具的特征,再利用交流的形式进一步增加对不同文具的特征了解。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认识文具”,通过汇报活动认识书包内、文具袋内的各种学习文具,初步能通过认识这些文具辨别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木材、塑料、布料等。活动2“观察文具”,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学会从不同方面如软硬、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大小、气味等对文具进行观察,了解不同文具具有不同的特征。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观察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本单元将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文具入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交流能力。文具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文具的种类和材料有多种多样,不同文具具有不同的特征,但学生一般很少去主动去留意或观察,对文具的认识很多还是停留在浅显的功能、外部特征,并没有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观察这些文具。三、教学策略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两个部分: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观察任务,激发学生对文具进行观察的兴趣。②通过学生观察活动,自主探索、讨论、分组交流发现常见文具的外部特征。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①利用有效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观察活动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观察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感官发现常见文具主要的外部特征。四、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种类文具具有不同的形状、颜色、大小、气味等特征。2.初步辨别制造文具的材料。3.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文具,初步描述不同文具的特征。4.愿意倾听,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种类文具具有不同的形状、颜色、大小、气味等特征。教学难点: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文具,使用恰当的词语初步描述不同文具的特征。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常见文具的图片或实物、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学具准备:常见文具实物。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在课室里,琪琪和波波看到彬彬的文具袋鼓鼓的,很好奇彬彬的文具袋有什么文具。问题:文具袋里有什么文具?交流: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鼓鼓的文具袋里面有什么种类的文具?通过问题激发学生认识有什么种类的文具。(二)活动探究(1)活动1:认识文具问题:书包里有什么种类的文具?出示:书包里的文具实物。活动:交流:学生介绍各种文具的名称。评价:对学生的介绍是否符合事实进行相应的评价。引导:这些文具由哪些材料制造的呢?交流:学生介绍不同材料的文具。评价:对学生的描述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事实进行相应的评价。提示:书包里的文具有很多种,制造的材料也有不同。思考:不同的文具具有什么特征呢?(2)活动2:观察文具讨论:怎样对文具进行观察?出示:文具袋、笔记本、胶水、铅笔、彩笔、橡皮擦、卷笔刀、尺子等实物。汇报:小组交流观察方法和观察要点。提示: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文具,认识常见文具的特征。任务:在学生原有经验和观察的基础之上观察文具,能够从多个方面对文具进行观察和描述。要求:科学的观察是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对被观察客体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通过主题人物的对话、场景图、泡泡里的词语暗示了学生观察时可利用多种感官,如手摸、鼻闻等。通过这些感官的使用,能从颜色、大小、软硬、气味、形状等方面发现常见文具的特征。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文具的观察活动。汇报:让学生分别对不同文具的不同特征进行具体描述。评价:注意规范学生的用词,使描述尽可能准确。小结:橡皮软软的,尺子长长的,尺子是透明的,用布料做的文具袋很粗糙,等等。拓展:常用的文具是由哪些常见的材料制造的?八、板书设计第8课各种各样的文具软硬大小颜色形状气味文具袋软硬大小颜色形状气味文具袋铅笔铅笔特征种类文具特征种类文具尺子尺子橡皮橡皮…………

粤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课《铅笔和彩笔》教学设计第9课“铅笔和彩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铅笔和彩笔”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我们的文具”中的第2课。新课程标准中和本课相关的目标为:“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本课通过比较三种常见型号(H、HB、2B)铅笔笔迹的不同,认识铅笔也有不同种类;再通过“涂一涂”的方式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彩笔使用效果,感知不同的彩笔涂写的痕迹也有不同。在亲子时间中利用所学知识选用合适的彩笔在不同的材料上进行艺术创作。本课以学生熟悉的铅笔和彩笔为例子进行学习,有“铅笔的笔迹”“彩笔的痕迹”“亲子时间”三个活动。先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型号铅笔的笔迹,认识铅笔笔迹有颜色深浅等不同。再通过“涂一涂”的方式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彩笔痕迹,感知痕迹也有不同的特征。最终达到能观察、描述不同物体的不同特征,了解材料不同特征也不同的目标,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在“亲子时间”活动中,建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所学知识选用合适的彩笔在不同的材料上进行艺术创作。二、学情分析铅笔对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文具,彩笔也是学生经常用的文具,因此学生会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学生平常不会主动去观察不同笔的笔芯及其笔迹的不同,有些学生使用的彩笔种类也会比较少,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在能力方面,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笔迹或痕迹的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但还有一些其他的不同特征(如粗细、光滑和粗糙),需要经过交流、引导才会正确地表达、描述。三、教学策略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两个部分: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观察任务,激发学生对铅笔笔迹或彩笔痕迹进行比较的兴趣。②通过学生观察活动,自主探索、讨论、分组交流发现的铅笔笔迹或彩笔痕迹特征。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①利用有效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观察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观察实践活动,发现铅笔笔迹或彩笔痕迹的特征。四、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类型的铅笔的笔迹深浅不同。知道不同类型的彩笔有痕迹粗细、颜色深浅等不同特征。2.通过观察、对比、描述不同类型的铅笔笔迹或彩笔痕迹,知道不同的笔芯具有不同特征。3.能根据不同笔芯的特点在面对不同的需求时选择合适的笔。4.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并愿意倾听同学的观点。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对比、描述不同类型的铅笔笔迹或彩笔痕迹,知道不同的笔芯具有不同的特征。教学难点:观察、对比后用恰当的词语描述笔芯及其笔迹的不同特征。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常见铅笔和彩笔实物、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学具准备:铅笔笔迹观察活动记录单、彩笔笔迹观察活动记录单、铅笔(H、HB、2B)、彩笔(蜡笔、彩色铅笔、水彩笔)。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琪琪和妍妍在逛公园,看到有人在用铅笔画素描。她们看到画板上的铅笔画后,发现画上铅笔呈现的效果和自己课堂用的铅笔笔迹不同。问题:为什么自己的铅笔画不出这种效果?交流:对琪琪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出示:两名学生用不同铅笔涂写的图片。任务:观察两种笔迹有什么不同?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铅笔笔迹的兴趣。交流:有的笔迹深,有的笔迹浅。疑问:为什么笔迹深浅不一?交流:可能和书写力度或者铅笔的不同等有关。(二)活动探究(1)活动1:铅笔的笔迹问题:铅笔笔迹有什么不同?出示:标了号数的3支铅笔(也可用4H、HB、4B三种型号,效果更明显)。任务:使用相同的力度写字,再观察对比笔迹。交流:学生对笔迹特征进行描述。评价:对学生的描述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事实进行相应的评价。提示:铅笔的笔迹特征不同,说明笔芯不同。出示:3种铅笔的型号标志,提出铅笔有多种型号。讨论:展示一副素描图,提出只用一支铅笔就能画出这种效果吗?汇报:运用不同型号的铅笔进行绘画。思考:如果我们要把这幅素描图涂上色彩,还需要什么?(2)活动2:彩笔的痕迹出示:彩笔的痕迹观察活动记录单。任务:用了3种彩笔涂色,能分辨哪种涂色效果是哪种彩笔吗?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彩笔痕迹的观察活动,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相应的涂色后进行观察、判断。汇报:学生分组使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彩笔痕迹的不同特征。评价:注意规范学生的用词,使描述尽可能准确。小结:不同彩笔的痕迹不同,画画的效果也不一样。拓展:要完成一幅画的涂色任务,要求时间要快、不能涂出边界,应该选择哪种彩笔涂画里面的不同图案?3.亲子活动出示:多种彩笔的图片,介绍有其他种类的彩笔。提出: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了解更多的彩笔,观察它们痕迹的特征,选择用合适的彩笔在废旧物品上绘画,使废旧物品变成工艺品。展示:学生的亲子作品。八、板书设计第9课铅笔和彩笔明暗深浅粗细明暗深浅粗细……光滑和粗糙……光滑和粗糙笔芯不同,特征也不同。

粤教版一年级科学:10、常见的尺子10、常见的尺子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观察尺、了解尺的基本特征,了解尺在生活中的用途。2、通过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不同的尺有不同的功能。3、了解简单的测量方法,喜欢用尺测量物体。教学重点:了解各种各样的尺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用尺子简单地测量身边的物体。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尺子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朋友体检时,医生是用什么给你量身高的?2、指导学生回忆自己在体检时医生帮自己测量身高时的经历,说出所见或疑惑。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拿出铅笔盒里的尺子,观察它是什么样的。让学生从笔盒里拿出尺子看一看、摸一摸。2、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的尺子是怎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发现尺子都有一条笔直的边,都有竖线。3、抽生说尺上为什么都有竖线,从而认识刻度线。三、认识不同的尺1、教师请学生观察各种尺,说一说除了有刻度线外,各种的尺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完成《活动手册》中低10页的第一题:塑料尺、钢尺、木尺分别有什么特征。3、教师小结:尺的材料不同、有塑料的、木头的、金属的。尺有的硬有的软;有的长有的短。尺的形状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半圆形。四、说说尺的用途1、人们制造了这么多的尺,有什么用呢?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讲述:裁缝用尺量人的形体、用尺量布做衣服;哥哥姐姐用尺做作业;工人用尺做家具、造房子等。3、哥哥姐姐做作业时用的尺和工人叔叔造房子用的尺一样吗?4、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尺?人们用它来干什么?5、教师小结:不同的尺有不同的用途,尺在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说,我们每时每刻都要用到尺。五、尝试测量物体1、教师给每一小组长书本、铅笔若干。2、指导学生选用一样甚至几样物品,用尺量一量它们有多长,并将相关的数值记录在《活动手册》的第2题上。1、教师给每一小组长书本、铅笔若干。2、指导学生选用一样甚至几样物品,用尺量一量它们有多长,并将相关的数值记录在《活动手册》的第2题上。板书设计:尺子的分类:按所做的材料分按用途分……尺子的特征:都有一条笔直的边,都有刻度线

粤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1课《凉爽的秋天》教学设计第11课“凉爽的秋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凉爽的秋天”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四季”的第1课。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景物在秋季到来时发生的变化,进而去发现大自然里动物和植物在秋季发生的变化,由此引导学生初步观察秋季的物候特点。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秋天来了”主要从秋季气温、北风、落叶等身边的景物变化,引导学生观察秋季的特点。活动2“秋天的动物和植物”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观察秋天动物为过冬准备、植物(包括庄稼)果实成熟等现象。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对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一些体验,对于观察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训练。但从本单元开始,观察的对象不再是某些具体的、单个的事物,而是多种有内在联系的、系统的自然现象。四季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他们可能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去观察过四季中和季节变化有关的一系列物候变化,所以本课的学习,不仅引导学生有序和比较全面系统地观察秋季的特点,还引导他们把观察的重点指向与季节变化有关的特点上。三、教学策略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由驱动情境自然生成“秋天来了,有哪些变化”的问题。教学中,这个问题既是观察的目标,也是驱动任务。2.从学的方面来说,一年级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所以通过讨论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再进一步进行实地观察,帮助他们了解秋季的物候特点。四、教学目标1.认识一些秋季的天气现象。2.通过观察发现身边和秋天相关的现象,例如在秋季成熟的果实、一些动物在秋季的活动等。3.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季节变化的奇妙,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身边的现象,发现秋天大自然的变化。教学难点:秋天的动植物有哪些变化。教学准备课件、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教师:课件展示驱动情境图,并描述。再提出问题:图上的哪些情景可以看出是秋天来了呢?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回答。(二)活动探究活动1:秋天来了教师:炎热的夏季慢慢过去了,凉爽的秋天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板书课题)。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了秋天的脚步吗?教师:我们的校园里有没有秋天到来的现象呢?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表扬学生的发现。引导:如果我们去校园里寻找秋天的现象,会不会有更多发现呢?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园观察。再次明确目的:观察能反映秋天来了的现象,把发现记录(简单画、可以捡落叶)下来。强调观察的时间和纪律要求:时间20分钟(含排队);守纪律、爱护校园环境。教师带学生去校园开展观察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动植物、天气等现象。结束后带领学生回到教室,继续教学活动。教师:刚才我们在校园里有哪些发现?学生汇报发现,教师评价。教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除了校园以外,在我们身边的小区、公园里,大家还观察到有哪些秋天来了的现象呢?教师指导学生参考教材中的提示词叙述自己的观察。学生汇报自己课前的观察发现。教师小结。活动2:秋天的动物和植物教师:课件展示秋天的果实(向日葵、柿子、橘子、苹果、梨、山楂等)。教师:人们常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很多植物的果实都在秋天成熟。教师:除了植物以外,动物的活动在秋天有什么变化?教师课件展示蚂蚁和松鼠储运食物照片。问题:它们在干什么?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小结:秋天来了,意味着很快就要到冬天了,很多动物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大雁南飞、松鼠储运食物等,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些有趣的变化。亲子活动教师:为了了解更多秋天的现象,课后请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农场或公园参观、观察。把发现记录下来,带回来下节课和大家交流。板书设计第10课凉爽的秋天秋天的现象秋风、落叶、气温……秋天的动植物果实成熟了动物的变化柿子、苹果、梨……松鼠蚂蚁大雁……农作物?储运食物南飞

粤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2课《寒冷的冬天》教学设计“寒冷的冬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寒冷的冬天”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四季”的第2课。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冬季特有的景物(自然和人文),了解冬季自然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发现大自然里动物过冬的各种现象,不仅可以了解自然界动物过冬的各种有趣本领,也可以激发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兴趣。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冬天的景象”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去认识冬季的特点。活动2“动物过冬”主要引导学生去了解冬季动物过冬不同的现象。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对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一些感受,对于观察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训练。但从本单元开始,观察的对象不再是某些具体的、单个的事物,而是多种有内在联系的、系统的自然现象。冬季对学生来讲,直观感受可能就是寒冷,但冬季带来的景物变化远不止气温的下降,所以引导他们从科学的角度去观察冬季特有的景物及冬季动物的过冬现象,可以帮助他们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冬季的特点。三、教学策略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由驱动情境自然生成“还有哪里也结了冰呢”的问题,并由此引申到冬季有哪些特有现象。教学中这个问题既是观察的目标也是驱动任务。2.从学的方面来说,一年级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所以通过讨论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再进一步进行实地观察,帮助他们了解冬季的物候特点。四、教学目标1.了解冬天一些特有的现象,知道一些动物过冬的知识。2.通过观察,初步体会到动物对环境适应。3.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冬季景物的特点,冬季对动物的影响。教学难点:认识冬季景物的特点。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冬季景物,能引导学生初步观察和认识冬季景物的特点。六、教学准备课件。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教师:课件展示驱动情境图,并描述,再提出问题:冬天来了,还有哪里也结冰了?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回答。(二)活动探究活动1:冬天的景象教师:我国幅员辽阔,北方的小河冬天会结冰,在南方可能没有结冰的现象,但我们也会感觉到冬季的寒冷。身边很多现象在季节变换时悄悄发生了变化,到底哪些现象是冬季特有的呢?教师展示课件,这些都是冬季特有的景象,谁知道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课前布置了大家观察身边冬季的景物,现在大家分组讨论,把观察到(也可以不是身边的)冬季才有的的现象说一说,画一画。学生分组讨论、画画(冬天的景物)。分组汇报,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汇报后把各组的画贴在黑板上。教师:大家汇报得都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画。这么多冬季的现象,哪些是大自然的景物?哪些是人类的活动现象?学生回答,教师按学生的回答在图画上用颜色标记。教师:好像关于冬天人类的活动现象(画)不多,大家还能补充一些吗?学生讨论补充。教师小结:原来冬天有这么多特有的景象,大家课前观察得非常仔细。活动2:动物过冬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动物:冬天来了,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家里也用上了各种取暖设备。但是野外的动物可没有棉衣和取暖设备,它们是怎么度过寒冷的冬季?学生看图讨论回答。教师:请大家打开活动手册第12页,这里也有一些动物图片。谁来说说它们是怎么过冬的?学生学生看图讨论回答。教师小结:由于冬季的严寒和缺乏食物,所以动物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它们常见的几种过冬方法有:冬眠(如蛇、青蛙、乌龟、蜗牛等)、迁移(如大雁、燕子等)、加厚自己身上的皮毛或者羽毛(如兔子、鹿、狐狸、麻雀、乌鸦等)、贮存食物(如松鼠、蜜蜂、蚂蚁等)、产卵过冬(如螳螂、蝗虫等)、躲在安全的地方过冬(如苍蝇和蚊子等)。教师:我们身边有没有一些动物过冬的例子?请大家课后仔细找一找,看一看。板书设计第12课寒冷的冬天冬天的景象动物过冬学生作品学生作品学生作品学生作品学生作品学生作品学生作品学生作品学生作品冬眠迁移加厚皮毛或羽毛贮存食物……

粤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3课《温暖的春天》教学设计“温暖的春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温暖的春天”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四季”的第3课。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春季大自然的变化,体会春季动植物开始生长繁殖的特点,进而再去发现春季天气变化(以春雨为代表)的一些特点,由此了解春天的各种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主要从春季气温升高、植物发芽、动物活动增加等方面展开。活动2是“春雨绵绵”,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把春天天气等变化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以及人类的耕作生产等活动联系起来。由此全面地了解春天的特点。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对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一些体验,对于观察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训练。从本单元开始,观察的对象不再是某些具体的、单个的事物,而是多种有内在联系的、系统的自然现象。一年级学生也知道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学生了解并不代表能把各种春季的现象联系起来。所以本课的学习不仅引导学生有序和比较全面系统地观察春季的特点,还要引导他们把这些现象初步建立联系。三、教学策略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由驱动情境自然生成“你是怎么知道(春天来了)”的问题,教学中这个问题既是观察的目标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