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评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评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评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评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评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5-第三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湖泊演化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1.湖泊演化为陆地的过程是()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④①③D.③①④②2.湖泊演化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B.地形C.水文D.生物解析第1题,湖泊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渐渐增加,水量不断削减,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化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化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A项正确。第2题,湖泊演化为陆地过程中,植物养分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养分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始终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化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D项正确。答案1.A2.D读30°N纬线部分地区示意图,完成第3~4题。3.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甲地的地理环境不符的是()A.地壳隆起,海拔不断上升,气候渐渐变得寒冷干燥B.高山冰川广布,丰富的高山冰雪融水为河流供应水源C.土层深厚,多冻土,土壤肥沃,植被茂密,物种繁多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挡寒冷的牦牛为主4.影响甲地区曲线①数值较小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地形C.地面状况D.海陆位置解析第3题,依据甲地的经纬度位置、年太阳辐射总量和海拔可知甲地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地壳隆起,海拔不断上升,气候渐渐变得寒冷干燥,高山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供应水源,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挡寒冷的牦牛为主;但是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植被茂密,物种繁多与青藏高原环境不符,C项正确。第4题,曲线①数值在青藏高原小,四川盆地高,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比较高,说明曲线①是气温,影响甲地区曲线①数值较小的主要因素是海拔高的青藏高原地形,B项正确。答案3.C4.B读图,完成第5~6题。5.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休戚相关的有()A.a、b、c B.d、e、f C.a、c、e D.b、d、f6.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了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地盐碱化现象解析第5题,依据图中箭头可知,d、e、f反映了人类与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制约、休戚相关。第6题,土地盐碱化与不合理浇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有关,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并未加剧土地盐碱化现象。答案5.B6.D下图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甲时期到图丁时期的改变过程(图甲时期到图丁时期气候改变甚微,可忽视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分段中的中游)。据此完成第7~8题。7.依据图中信息,分析河流径流量季节改变最大的是()A.图甲 B.图乙C.图丙 D.图丁8.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改变,反映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解析第7题,主要考查植被对河流流量的影响。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整洪峰的作用。从图中可看出,图甲时期到图丁时期,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渐渐削减,对河流径流的调整作用减弱,所以图丁时期河流径流量季节改变最大。第8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图中河流水文特征的改变表现在河流径流量季节改变越来越大,产生这种改变的缘由是植被越来越少,使得其涵养水源、调整洪峰的作用减弱,这充分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7.D8.B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木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春天(或某些地方的雨季),树木就起先生长了。新的细胞长在上一年的树轮与树皮之间。刚起先的时候,新生细胞长得比较大,形成的是“早材”,随着季节的改变,以后长出的细胞就越来越小了,较小细胞的颜色也会渐渐变深,这时形成的是“晚材”。晚材与来年长出的早材之间会形成一道明显的界线,前后两条界线之间的那部分木材,就形成了“树轮”,由于它代表树木生命中的一年,所以也称“年轮”,它是大自然的记录者。据此完成第9~10题。9.图中甲时期与乙时期相比,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雪线略有下降B.海平面略有上升C.寒冬频繁D.全球各地气温均偏高10.自然界中有些地区的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这些树木最可能是()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常绿硬叶林解析第9题,主要考查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由材料分析可知,年轮的宽窄反映树木一年的生长量,年轮越宽,树木的生长量越大,年轮越窄,树木一年的生长量越少。由图可知,甲地年轮的宽度大于乙地,说明甲时期比乙时期的气候更适合树木的生长。雪线下降,说明气温更低,树木生长更慢,A项错误;海平面略有上升,说明气候变暖,气温上升,适合树木生长,B项正确;寒冬频繁,气温降低,树木生长较慢,C项错误;全球各地气温均偏高,对某些地区,蒸发会旺盛,气候会更干旱,反而会影响树木的生长,D项错误。故答案选B项。第10题,气候季节改变大的地区,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木处于休眠状态,才有明显的年轮,在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树木始终在生长,所以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A项正确。答案9.B10.A古湖泊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000年左右的黄骅海侵时期,最初是由处于滨海凹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化成潟湖,此后随着气候的改变及大规模的海退,使得潟湖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经入注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化成淡水湖。下图示意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据此完成第11~12题。11.大规模的海退,使得()A.湖泊面积增大 B.湖泊距海变近C.河流流程加长 D.河流流速减缓12.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逝的根本缘由是()A.人为垦殖 B.河流改道C.泥沙淤积 D.气候改变解析第11题,大规模的海退,使陆地不断向海洋推动,河流入海口不断向海洋推动,所以河流流程加长,湖泊距海变远,湖泊面积没有明显改变,对河流流速影响不大。第12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多,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逝。人为垦殖、河流改道和泥沙淤积会影响湖泊的面积,但是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逝的根本缘由是气候变暖。答案11.C12.D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第13~14题。13.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加、降水削减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加、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14.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气是无穷的解析第13题,农业浇灌使土壤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使气温变幅减小;蒸腾作用增加,降水会增加。第14题,某一要素发生改变,使其他地理环境要素也发生改变,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13.B14.B读某大陆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图,完成第15~16题。15.图中①②③④的植被类型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D.热带稀树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雨林16.自然带①→②→③→④的改变体现的是()A.垂直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非地带性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解析第15题,由图中的年降水量及自然带所处的位置可以推断①②③④的植被类型分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林。第16题,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改变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答案15.A16.B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区气候资料图,图中山地M一侧的山坡为西侧。读图,完成第17~18题。17.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最有可能的是()A.该海疆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B.该山地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状山C.M地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1月M地区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18.M一侧同一自然带的高度比另一侧高,缘由最有可能是()A.M侧是阳坡,热量条件好B.M侧是阴坡,热量相对较低C.M侧是背风坡,降水较少D.M侧是迎风坡,降水丰富解析第17题,从图中的气候资料可知,图中全年气温在0℃以上,降水季节差别大,雨热不同期,应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故选C项。第18题,图中山脉M侧为迎风坡,其降水多于背风坡,因此自然带高度比另一侧高,故选D项。答案17.C18.D读中纬度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完成第19~21题。19.①②③④四地气温的凹凸关系是()A.①=④>③>② B.④>①=③>②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20.③④两地位于()A.阳坡和迎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C.阴坡和迎风坡 D.阳坡和背风坡21.图中等温线可能出现在()A.1月 B.3月C.9月 D.7月解析第19题,读图可知,④地气温高于3℃,①③两地气温等于3℃;②地位于雪线上,气温约为0℃。第20题,读图可知,①④两地海拔相等,但④地气温高于①地,因此④地位于阳坡;③④两地位于阳坡,雪线却低于阴坡,说明阳坡的降水量大于阴坡,即阳坡同时为迎风坡。第21题,④地位于阳坡且又位于南坡,由此可推断该山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依据气温垂直递减率计算可得,海平面的理论气温约为32℃,应为北半球夏季。答案19.B20.A21.D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最高峰,海拔7782米,雅鲁藏布江在此的一个“Ω”形转身,造就了这里罕见的高山峡谷地貌。南迦巴瓦峰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纬度偏高约1.6°,但自然带谱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在我国境内绝无仅有,是我国不行多得的“自然博物馆”。下图示意南迦巴瓦峰和珠穆朗玛峰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第22~23题。22.与珠穆朗玛峰北坡相比,南迦巴瓦峰北坡自然带谱多的主要缘由是()A.山麓海拔低,气候垂直差异显著B.相对高度大,植物种类多C.所处纬度偏低,山体高耸陡峻D.接近河谷,水汽足够降水多23.南迦巴瓦峰南坡雪线明显低于珠穆朗玛峰南坡,其差异的影响因素是()A.地形 B.土壤C.气温 D.植被解析第22题,读图可知,与珠穆朗玛峰北坡相比,南迦巴瓦峰北坡山麓海拔偏低,这是南迦巴瓦峰北坡自然带谱多,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的主要缘由,A项正确;两山北坡相对高度相差不大,B项错误;南迦巴瓦峰相对珠穆朗玛峰纬度偏高,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南迦巴瓦峰北坡面临雅鲁藏布江谷地,但珠穆朗玛峰北坡也接近绒布河谷,D项错误。故选A项。第23题,结合上题的分析及材料可知,南迦巴瓦峰南坡与珠穆朗玛峰南坡的降水都比较丰富,但南迦巴瓦峰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纬度偏高约1.6°,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同坡向的雪线越低,故南迦巴瓦峰南坡雪线明显低于珠穆朗玛峰南坡,其差异的影响因素是气温。故选C项。答案22.A23.C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第24~25题。24.甲植被最可能是()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温带草原25.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A.地形 B.水分C.土壤 D.热量解析第24题,图中显示气温由苔原、针叶林、混交林、落叶林、甲、荒漠渐渐上升,则甲位于亚热带;同时甲处降水在600毫米左右,不行能是常绿阔叶林,只能是常绿硬叶林。第25题,由图中气温柔自然植被改变可知,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一样,则热量是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答案24.C25.D二、综合题(共50分)26.(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通过统计记录,科学家们发觉,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其中,每年的12月到次年3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向北推移。现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6300米以下,基本没有常年积雪(景观如材料二所示)。材料二冰川退缩后,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形成越来越高的戈壁滩(2010年11月拍摄)。材料三“风沙滚滚天畔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这是流行于内蒙古一带的顺口溜。(1)分析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沙尘暴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的缘由。(2)现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6300米以下,基本没有常年积雪。这一现象可能给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3)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材料三中所描述地理现象的产生缘由。分析要缓解这种地理现象,当地应实行哪些措施。解析第(1)题,从干燥环境、大风天气、地表疏松等方面分析。第(2)题,缺少常年积雪,加剧干旱程度,利于风蚀作用,不利于植被生长,从而使环境恶化。第(3)题,材料三显示沙化严峻,主要是由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在生产、生活中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在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行为等造成的。措施针对造成土地沙化的缘由回答。答案(1)冬季受高气压限制,大风天气多;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疏松物质多;地表缺乏植被的爱护。(2)冰雪融水削减,加剧了干旱的程度;地表遭遇风蚀加剧;影响植被生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3)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当的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工矿交通建设中留意环境爱护。27.(16分)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1)推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说明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缘由。(2)阐述图中B、C、D三地水分差异及其主要缘由。(3)以C地所在的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解析第(1)题,A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北部,纬度低,属于热带地区,沿岸暖流及山地迎风坡的位置,使其降水量较多,在丰富的热量和丰沛的降水条件下,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相应的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B地纬度较高,热量条件相对较差,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潮湿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B、C两地降水B多C少的缘由是受地形的影响,D虽然地处沿海,但是盛行离岸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量少。第(3)题,C地降水量少,植被类型为草原,可以发展畜牧业,也可以种植需水量较少的小麦。答案(1)类型:A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缘由: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2)水分差异:B、C、D三地水分依次递减。缘由:B、C、D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地为迎风区,可以获得较足够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D地位于西海岸,东南信风表现为离岸风,水汽含量极低,因此降水量最低。(3)C地位于热带稀树草原带,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28.(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国部分区域图。材料二我国部分山地自然带及植被分布示意图。①②③④(1)材料一中A是山脉,B是山脉,C是山脉,D是(山脉)。

(2)若材料二中各山地分别属于材料一图中的四座山脉,那么①可能属山脉;②可能属山脉;③可能属山脉;④可能属山脉。(填字母)

(3)①山地中M处植被可能是()A.常绿阔叶林 B.高山草原C.针阔混交林 D.落叶阔叶林(4)①山地中南坡的森林植被比北坡分布广泛的主要缘由是,①~④中森林分布状况与此缘由相同的还有。

(5)②山地南北坡基带存在差异,缘由是。

(6)②→④→①基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三地基带改变体现了分异规律。

(7)④→①→③基带也有区分,主要影响因素是,三地基带改变体现了分异规律。

解析第(1)题,依据A、B、C、D山脉的位置推断。第(2)题,依据各山地自然带基带推断所属山脉。第(3)题,①是阴山,基带为温带草原带,M带之上为针叶林,故M带应为针阔叶混交林。第(4)题,①③④两侧自然带分布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