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豇豆质量安全管控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1页
DB34T-豇豆质量安全管控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2页
DB34T-豇豆质量安全管控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3页
DB34T-豇豆质量安全管控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4页
DB34T-豇豆质量安全管控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标准名称豇豆质量安全管控技术规范任务来源(项目计划号)2024年9月2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的《关于下达2024年第三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计划编号为2024-3-91第一起草单位(盖章)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单位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参与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特色产业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六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六安市裕安区农产品质量中心、六安市裕安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心标准起草人序号姓名单位职务职称电话1孙明娜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员139650536862戚仁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39551729413石扬娟六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长高级农艺师189564615964李宁六安市裕安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心-农艺师139561315005肖勇六安市裕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科长农艺师189197990576谢文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任研究员134262923257郑兆阳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副站长正高级农艺师189560480138严丛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39569812779潘月敏安徽农业大学院长教授1370569381710徐阿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373922656811赵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1775510751112汪涛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3647411313董旭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室副主任副研1385698950314童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业务秘书副研1865415600315孟丹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515669056116易晓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565293333017高同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研究员1390560168218段劲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制情况1、编制过程简介标准起草过程:2024年1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联合参加单位,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豇豆质量安全管控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形成标准计划项目任务书和草案等,通过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汇总提交相关申请材料,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归口。2024年7月24日,“质量安全管控技术规范”通过安徽省地方标准立项评估答辩。2024年7月29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关于拟下达2024年第五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公示》后,负责起草标准的技术人员成立了标准编制小组,成员有孙明娜、戚仁德、石扬娟、李宁、肖勇、谢文、郑兆阳、严丛生、潘月敏等,确定孙明娜为主要负责人,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负责本标准编制的各项工作,开始起草《质量安全管控技术规范》正式标准文本。标准编制小组根据项目承担单位及参与单位长期的科研、生产实践,总结了安徽地区豇豆生产中质量安全防控的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参考了国内相关标准规程及科研论文,完成了标准初稿的编写。为了更好地完成标准任务,标准编制小组在充分了解我省豇豆农药残留和病虫害防控现状的基础上,以现场访谈等形式,广泛征求了相关行业和部门的意见,并对初稿进行几次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了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2、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必要性: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深化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和2023年农业农村部将豇豆作为重点专项质量安全管控对象的要求(农质测函〔2022〕7号),安徽省加大了豇豆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监管力度,尤其是2023全年进行了全覆盖式的摸排和管控。在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的领导下,我单位联合省植保总站、安徽农业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围绕全省豇豆质量安全进行了重点督查。在“产出来”“管出来”的指导思想下,我省的豇豆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全省豇豆种植户绿色安全生产的意识显著提升,2023全年在历次全国豇豆质量抽查中无一例超标现象。但实际工作中,发现豇豆种植户对具体的究竟该如何提高豇豆质量安全水平、该采取哪些能够降低农药残留的技术措施的需求非常迫切,各级农技推广部门也迫切希望把好经验好措施进行实施和示范。安徽的豇豆种植在皖北地区普遍以设施为主,皖南地区设施和露地并重,并且存在着秋冬茬口和春夏茬口以及在高海拔岳西等地的越夏茬口,这些现状决定了安徽地区豇豆的减药控残留技术重点是:以三虫(豇豆荚螟、蓟马、粉虱)、两病(锈病、炭疽病)为重点对象,以苗期、开花前期、采摘期为关键时期,采取针对重点病虫害的一系列组合技术措施来真正地实现降低农药残留,提高豇豆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安徽省现有关于豇豆的地方标准仅有关于豇豆栽培技术方面的标准《DB34/T712-2019

豇豆生产技术规程》,在豇豆生产中的质量安全管控技术尤其是针对安徽地区的不同栽培模式和豇豆从播种到收获、采摘的全生育期的减药控残质量安全管控技术方面尚无相关标准规范。因此,针对安徽省不同茬口、不同栽培方式的豇豆生产实际,集成一套适用于安徽地区的豇豆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管控技术,指导各地豇豆安全生产实际的使用,从而实现农药减量控残,提高豇豆质量安全水平非常有现实意义。3、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3.1标准编制原则3.1.1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节能减排、控制农残、减少污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为目的,以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高效建设需要,达到以规范促发展和增产增效的目的;通过豇豆生产质量安全管控技术的标准化,保障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效益最大化,从而保障豇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1.2因地制宜原则标准制定坚持从安徽省豇豆生产的实际出发,针对安徽省豇豆生产中面临的豇豆荚螟、蓟马、粉虱、锈病、炭疽病等主要病虫害,以豇豆三虫(豇豆荚螟、蓟马、粉虱)、两病(锈病、炭疽病)为重点对象,以苗期、开花前期、采摘期为关键时期采取科学的技术,可供类似地区借鉴应用。3.1.3先进性原则生产技术规程的先进性是关系到标准推广和应用前景。在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和采纳同行专家的意见并结合实地调查情况,吸收国内外标准中的合理、适宜的内容,保证内容和条款的先进性。因此,本标准的制定立足现实生产需要,又融入当前先进的、科学的操作手段,理论与实际结合,尽可能做到技术上先进。3.1.4科学实用原则标准制定过程中,不仅总结了主持单位在豇豆病虫害、农药残留检测和控制等方面的多年研究成果,而且查阅、参考了省内、省外等多家科研单位以及农业推广部门、种植大户的研究进展、生产实际等,以确保防控方法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充分考虑到豇豆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特点,从苗期、开花前期、采摘期三个不同时间节点分别给出相应的技术措施,便于实际应用,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考虑前瞻性又顾及当地生产实际,在尊重科学、广泛征求意见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贴农业生产实践,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3.1.5规范性原则本标准以国家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实施条例》《农业部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为准则。编写过程中,严格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组织标准的起草工作。标准文本的编排采用中国标准编写模板TCS2020版进行编排,确保标准起草编排的规范性。3.2编制依据3.2.1豇豆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的文献资料及防控实践检索国内外豇豆农药残留现状、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方面的技术资料,结合项目组前期,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起草组结合项目开展了相关的防控试验,并在六安、阜阳和合肥等地进行应用验证,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合理轮作、农业防治、黄蓝板等物理防治措施解决因害虫世代重叠,用药频次过高造成抗药性问题,减少农药使用量和施药次数;通过采取因时施药、施用生物农药和安全间隔期符合采收要求的高效药剂等措施,解决花果同期造成的农残容易超标问题,提升豇豆质量安全水平。3.3.2农业农村部的相关文件推荐的防治药剂均是取得农业农村部在豇豆上登记的产品,安全间隔期均为产品标签上标注的在豇豆上的安全间隔期。3.3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本标准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及编制规则,所引用的其他标准均为现行有效的最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的标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4、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的论述(详细说明)主要条款:本文件确立了豇豆生产中质量安全管控技术规范的术语和定义、技术策略、栽培模式和主要病虫害、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等内容。并按照豇豆生产中生育期的不同阶段,形成条目式的具体技术措施。同时根据设施和露地这两种栽培模式进行技术匹配。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豇豆质量安全管控技术一览表序号时期目的技术措施适用栽培模式类别1种植前期防控土传病害和害虫合理轮作设施或露地农业防治2培育壮苗优选品种设施或露地3培育壮苗种子处理设施或露地4防控土传病害和害虫土壤处理设施或露地5培育壮苗科学施用基肥设施或露地6防控蓟马、蚜虫、鳞翅目害虫等地膜覆盖设施或露地7防控蓟马、斑潜蝇、鳞翅目害虫、粉虱等防虫网阻隔设施或露地物理防治8苗期培育壮苗合理密植设施或露地农业防治9防控根腐病、枯萎病药剂灌根设施或露地科学防治10防控豇豆荚螟、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性诱剂诱控设施或露地理化诱控11防控蓟马、粉虱、蚜虫、叶螨等释放天敌昆虫设施或露地防虫网全覆盖生物防治12伸蔓期防控蚜虫、蓟马、粉虱、斑潜蝇等黄蓝板诱杀设施或露地理化诱控13防控锈病、炭疽病、白粉病等免疫诱抗设施或露地科学防治14防控豇豆荚螟、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昆虫信息素交配干扰设施或露地理化诱控15防控豇豆荚螟、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杀虫灯诱杀露地理化诱控16开花期对症防控病虫害开花期科学用药设施或露地科学防治17采摘期对症防控病虫害采摘期安全用药设施或露地科学防治18降低农药残留采收、包装和运输符合要求设施或露地—19采摘后期减少病虫基数秸秆深埋或离田设施或露地物理防治附录中推荐的各种农药亦均为农业农村部在豇豆上正式登记的产品,不仅其使用方法和效果均已在安徽各地得到验证,而且这些药剂在豇豆上的安全间隔期均已明确,并已通过农药标签在农业农村备案,同时也有相关文献报道。应用验证情况:本项目团队安徽省农科院植安所和安徽省植保总站等联合在铜陵市义安区开展了安徽省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会,结果表明是可行的。并在六安、阜阳、宣城等基地开展了豇豆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关于豇豆减药控残的质量安全管控技术内容已被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作为2024年度深化豇豆农药残留攻坚治理的指导意见下发到全省(皖农质函[2024]119号),强化攻坚治理措施的落实,总结推广绿色防控经验。全套技术措施操作简便易行,实施难度不大,适合不同地区豇豆种植户的具体执行,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5、标准中如果涉及专利,应有明确的知识产权说明无6、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说明采标程度,以及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无7、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无8、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实施日期等)鉴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