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实验中学越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1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越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2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越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3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越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4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越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2024-2025高二级(上)10月月考试题语文本试卷共23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考号、座位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并用2B铅笔填涂相关信息。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看不见的珍藏茨威格【前文情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财政困难,人民生活艰困。盲眼收藏家的妻女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瞒着他贱卖了他珍藏的画作,并央求“我”这位艺术古董商帮忙保守秘密。……他小心翼翼地,就像人家平时拿易碎品似的,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了的白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仔细端详了好几分钟,而实际上他什么也没看见。他叉开手指兴高采烈地把这张白纸举到眼前,整个脸上十分迷人地表现出一个看得见的人的那种凝神注视的神情。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的反光还是发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怎样,”他颇为自豪地说,“您曾见过比这更精美的版画吗?每个细部的线条都是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翻过来,用指甲极为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以致我不由自主地望过去,看那儿是否真的还盖有图章——“您看,这儿是那格勒的藏画图章,这儿是收藏家雷米和厄斯代勒的图章。”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一丝凉意掠过我的背脊。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我真的感觉到有些不寒而栗。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激动而颤抖地高举着的双手和满怀祈求的神情。于是我镇定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说道。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您还得看看《忧愁》。您瞧瞧,”说着,他的手指十分轻柔地抚摸着一幅他想象中的画——“这颜色多么新鲜,笔力多么遒劲,色调多么温暖。”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我和他一起看了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丝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存在的,以至于他可以毫无差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精确入微地夸奖并且描绘每一幅画。只有一次,他似乎觉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热情洋溢地说下去。他拿起一张《安提俄珀》,他那已经训练得十分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没有摸到那些凹纹,于是他突然皱起眉头,声音也慌乱了“这不是…这不是《安提俄珀》吧?”他喃喃自语,神情有些狼狈。我马上采取行动,急忙从他手里把这幅画取过来,热情洋溢地大事描绘我也熟悉的这幅蚀刻画的一切可能有的细节盲人的那张已经变得颇为尴尬的脸松弛了下来。我越赞扬,这个饱经沧桑、老态龙钟的老人就越开心,显出一股发自内心的深情。“总算来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洋洋得意地朝他的妻女欢呼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你们也听听。”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摩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像抚摩一些有生命的东西似的。这是一个既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大战以来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来没有在一个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纯净的幸福的表情。临别时,他握住我的双手,他的手指带着一个盲人的全部表达能力,爱抚似的沿着我的手一直抚摸到我的手腕,似乎想多了解我一点,并且向我表达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感情。“我终于又能和一个行家一起看一遍我心爱的藏画,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幸福。我让我太太作证,我在这儿答应您,在我的遗嘱里加上一条,您应该得到管理这批不为人所知的宝藏的荣誉,一直管理到它四散到世界各地之日为止。请您答应我一件事:请您印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将成为我的墓碑,我也不需要更好的墓碑了。”我望了一眼他的妻子和女儿,她们两个紧紧地挨在一起,有时候一阵战栗从一个人的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仿佛两个人是一个身体,在那儿同受震动,一齐发颤。我的心情庄严肃穆,因为这位令人同情的毫无疑心的老人把他那看不见的、早已散失无存的收藏像个宝贝似的托我保管。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这件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照办的事。老人的死沉沉的瞳仁又为之一亮。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含着热泪,满怀无限的感激之情注视着我。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像童话里的天使似的降临到一个穷人家里,使一个瞎子在一小时内重见光明,我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欺骗,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是我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代,我又一次生动地感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这种感情我们这些人似乎早已忘怀了。我心里充满——我不能用别的方法表达——一种敬畏的感情,虽然我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听见有人在叫我的名字。老人把身子探出窗外,挥动手绢叫道:“一路平安!”他的嗓音高高兴兴,像少年人一样清新爽朗。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楼上的窗口上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脱离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我不觉又想起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话——我记得好像是歌德说的——“收藏家是幸福的人!”(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人一开始向“我”夸耀画作时,“我”感到“恐怖”,是因为担心老人发现画已变成白纸。B.老人能精准入微地描绘和品评每一幅画作,说明他在以前无数次地欣赏过这些珍藏品。C.“我”用谎话得到了老人的信任,如愿以偿地从老人口中得到了管理这些珍藏品的权利。D.老人看不见现实的悲惨,因而才能远远脱离了残酷的现实世界,保持幸福开朗的心情。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对老人进行大量的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刻画,突出了老人对自己珍藏画作的满腔热情和沉醉于艺术之中的幸福感。B.老人的妻女用真诚关爱为老人撑起虚幻的美丽世界,而“我”则带着商人谋利的目的到来,两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C.内心独白是西方小说常用的手法,这篇小说的结尾通过“我”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自我的反思和对老人精神的赞美。D.小说结尾老人的笑脸凌驾于愁眉苦脸的人群之上的这一特写镜头,将虚幻与现实、善意与严酷交织在一起,令人深思。8.叙述视角的选择是这篇小说的其中一个特色,请分析作者选择身为艺术古董商的“我”作为故事讲述者的好处。(4分)9.小说标题“看不见的珍藏”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二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上》)三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颡:额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求取,与《鸿门宴》“张良出,要项伯”的“要”意思相同。B.乡党,泛指乡里、家乡,也可指乡族朋友。文中应指后者。C.达,流通,与现代汉语的“不求闻达”的“达”意思不同。D.“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与《师说》“于其身也”的“于”意思不同。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部分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火之始然”的“然”与“曰余食赘行”《《老子》》的“行”字都是通假字。B.“性犹湍水也”是判断句,与“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句式相同。C.耻,以……为耻,意动用法,与《老子》“无羞恶之心”中的“羞”用法相同。D.地方,土地方圆,古今异义,与《论语》“一日克己复礼”的“一日”用法相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段一中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正是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们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B.对于人性孟子也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在文段一中他说人们如果能够扩充四端,便足以安定天下,反之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C.文段三中孟子告诉梁惠王要实施“仁政”,只需减省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秦楚。D.文段三中孟子为了让梁惠王进一步相信自己的治国良方——施行仁政是无敌于天下的,他还帮助梁惠王具体分析了敌国的致命弱点。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2)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15.文段二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作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7题。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③。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一说为连理枝,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至悲。③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写作者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奠定全词感情基调。B.“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中“头白”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词人自己,也指亡妻,写出词人晚年丧偶的孤独凄凉。C.“原上草,露初晞”一句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D.“旧栖新垅两依依”,一“旧”一“新”形成对比,“依依”二字,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思,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17.这首词和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堪称古代悼亡诗双绝。有人认为,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请结合两首词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成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句。(2)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李白的《将进酒》中,作者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自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一句道出了词人对与亡妻阴阳两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词人进入梦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⑥才是问题的关键。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