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宏观概要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时期。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约公元前2070年前):原始人群、氏族社会两个时期,
实行实行禅让制。
(2)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一公元前771年):夏、商、西周--奴隶制的形成、发展、
强盛时期,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商朝实行内服制度,西周确立分
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3)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475年〜1840年):秦至清朝实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逐步形成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
权的矛盾成为两条基本线索。
第一节夏商周政治制度
一.夏朝
(1)概况:公元前2070-前1600年;都城-咸阳(今陕西)(了解)
(2)政治演变:王位世袭取代了禅让制(传贤一传子;公天下一家天下);公共
权力(用于统治的国家机器-监狱、政府机构等)。(重点)
补充一:家天下指整个国家为自己一家的私有。使最高权力在家族中延续。
补充二:禅让制是指在原始社会,各部落共同召开会议,依据品德和才能民主
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选贤举能、天下为公
二.商朝:
(1)概况:公元前1600-前1046年;都城-亳、殷(河南)
(2)政治制度
①内外服制度(方国联盟)。②王位继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③统治者通过
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神权色彩浓厚)。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三.周朝(西周)
(1)概况:公元前1046-前770年;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2)政治制度(重点记忆和理解)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一权力分配制度
(1)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
氏族部落首领)。
②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③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
④权利和义务服从周王政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派服劳役、
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役、
实行再分封。
⑤等级序列:周王一一诸侯一一卿大夫一一士。
(3)影响
影响积极:①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和民族融合。③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权力尚
未高度集中]
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
据局面。
(4)瓦解
①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②破坏表现;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
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③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
强,周王室衰落。
补充:分封制的后世遗存一后代王朝初期为了巩固统治,也会进行分封。典型的
是西汉初年,西晋和明朝。
注:虽然分封制有隐患,但是王朝初建,分封同姓,一方面能加强对地方的
控制,另一方面也能保证皇位在家族中延续(诸侯国勤王)。
2.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一权力继
承制度
(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
继承上的矛盾。②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
(2)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立嫡以长,不立贤,嫡长子
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②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
封制互为表里。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三:血缘关系为纽带]
(3)作用:①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
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②家、国结
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形成贵族政治
补充:
贵族政治:通过血缘关系,世卿世禄的一种统治形式,与官僚政治相区别。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
均以血缘一宗法关系来统领。即将家庭、家族的血缘关系外化到国家的政治关
系。
(4)宗法制的后世遗存:①封建社会皇位的继承基本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
原则。②中国形成了忠孝、尊老爱幼、家国观念等思想。
③修订家谱、建立祠堂,通过宗族关系加强对社会的治理。
3.维护工具: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礼乐制度就是通过对人
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社―权力认同制度
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
(4)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
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礼乐制度是推行宗法和分封的工
具。
(5)宗法制对今天生活的影响:①积极一一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
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②消极一一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
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
法制意识相违背。
高考考点: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第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等级森严
第三、地方权力较大。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四、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第二节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一.秦朝政治(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制度)
重点概念一专制主义:专制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个
人专断独裁。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体现在君臣关系上。
重点概念一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体现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
1.概况:公元前221-前207年;都城-咸阳(今陕西)(了解)
2.秦朝统一及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理解)
(1)客观原因:
历史趋势顺应统一的历史趋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已实现局部性的统一。
经济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稳定,保障
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社会根源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吸取诸侯割据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
势力,秦统一候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大,只有加强中央集权才能维护统治。
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
基础。
(2)主观条件:
地理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个人条件: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综合国力:商鞅变法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外交策略:远交近攻
人民愿望: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3.秦朝的政治制度(高考考查重点)
(1)皇帝制度。
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等大权于一身)、皇位世
袭。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2)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
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
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②九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
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③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
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
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郡县制
1.起源:源于春秋后期。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2.建立: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
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守定期向丞相
汇报工作;郡下设县,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级以下设“乡”、“里”两级地
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3.特点:与分封制相比较,特点有: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
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③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
制,没有封地。
重点概念三官僚政治:官僚政治下官员权力由皇帝依据一定的能力标准授
予,官职有任期而非终身。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意义:a.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郡守和县令都
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
发展;b.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注意-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
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
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主体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配套措施或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
①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②交通方面:修建驰道;开通灵渠。
③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并以小篆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焚书坑儒
④军事方面:南征越族;北方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进行大规模移民。
⑤法律方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其他: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
注意选官:军功爵制度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积极①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
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②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
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消极①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②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
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
压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第三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发展一一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阶段朝代地方制度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秦郡县制加强趋势:中央
巩固汉初郡国并行削弱权力不断加强;地
武帝推恩令加强方权力不断削弱
完善唐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削弱
加强宋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加强;但三冗;积贫积弱
赋税
新发展元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
惭JLLLI
1、汉初:郡国并行制度
(1)背景:第一,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汉高祖刘邦建认为秦的灭亡是没
有实行分封制,建国后实行分封依刘姓治天下;第二,汉初经济凋敝,实行休养
生息的政策。第三,黄老学说的影响。
(2)特点: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②“有所损
益”:郡国并行制一-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3)结果:汉初郡国并行,封国逐渐威胁着中央(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
乱)。
(4)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实行附益法;酬金夺爵等办法得以解
决,加强中央集权)一高考常考点
2、唐朝:设置节度使(理解)
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755-763)后形成藩
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路州县三级制,采用削弱“军、权、钱”的措施
(1)措施: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②
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③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
(2)特点:从军权入手
(3)影响利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根②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导
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行省制度
(1)背景:①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②
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
族建立的政权
(2)影响:对当时: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
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对后世: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
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考点补充:宣慰司一一省州之间的军事机构,主管地方军民之事。(2021年全国
甲卷涉及)宣政院一主管宗教事务和西藏事宜。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一一中央官制演变
朝代措施影响
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建立专制主义制度;丞趋势:相权
相权力很大不断削弱,皇权不
汉西汉的中、外朝制度;东汉”虽置三公,事先一分为二断加强
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隋唐三省六部制一分为三
北宋二府三司一分为三
元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相权反弹
1、汉:中外朝制度
⑴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⑵汉武帝时设立中外朝:①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
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②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
⑶结果: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补充: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以来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长期分裂,战乱频繁,政权更替频繁;北方各族封
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权力未定型。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源流: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
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⑵运作程序:中书省一一起草诏令,决策机构;门下省一一封驳审议,审核机构:
尚书省一一负责执行,下设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
科举)、兵(军政)、刑(刑狱)、工(国家工程建设)六部,行政机构。
⑶影响:①对当时:A、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
证了君权的独尊。B、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减少决策失误,提
高行政效率;②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
种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走向机构成熟的标志。安史之乱后地方出现藩镇割据局
面,中央集权遭削弱。
3、北宋:“二府三司”:
①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②枢密院(军政)合称“二府”。③后增设参
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④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高考考查重点)
朝代选官制度措施标准
世卿世禄
夏、商、西周亲贵合一、世代相传血缘、姻亲
制
春秋、战国、秦军功爵制养士、军功、客卿军功
汉代察举制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品德、才学
九品中正
魏晋南北朝品第士人、按品授官门第
制
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才学
舍
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选拔方式从地方举荐到中央选拔
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选官基础日益扩大,从贵族扩展到平民
1.形成原因:①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②九品中正制的弊端。③士族
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崛起等。
2.形成发展过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
员。②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③唐朝继承并加以完善:唐太
宗时期,科举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3.评价
积极影响:①打破了特权垄断,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②提
高官员的整体素质。③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
权。④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消极影响:①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
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的思想至今还存在。②重才
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于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
官员道德素质低下。③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
优则仕”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
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⑷谏议制度:隋唐时期的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积极:谏正皇帝过失,
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
力。)宋代有专门的谏议院。
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选官制度: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第四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1368—1644年)都城-初南京,明成祖时迁北京。
清朝(1636-1644—1912年)都城―1636-1644在盛京,1644后北京
一、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的背景
1、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
锐。
2、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
(-).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一废丞相,设内阁
(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高考重点
①背景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动荡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
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
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②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后,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
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曾
经考查废除丞相时间)
③影响:①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被解决,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③皇权过于集中,容易决策失误,政治腐败。
(2)明成祖创立内阁制度
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2、演变: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兼协理奏章。
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
决策,“内阁”正式确立。(重点)
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全盛:置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3、特点:(高考高频重点)
①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②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
高考重点补充:
内阁职权:侍从顾问,不能制约皇权
①内阁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②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机构性质:非法定的内侍机构
(3)监察制度: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地方:
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进行监察。
(4)废行省,设三司(承宣布政、提刑按察、督指挥使司),权归六部
(二).清朝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清朝:一清初中央机构:①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军国机要;沿用内阁,
负责奏章票拟;置六部。②康熙时期,增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中枢机构
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③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
军机处。④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
(1)雍正帝设军机处一高考重点
①设立:清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
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②起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③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
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核心。
④职能:跪奏笔录,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互动平台建设探讨
- 办公自动化下的电子健康记录优化策略
- 增湿造粒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硐体应变观测仪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农牧机械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石墨制浮头列管式换热器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塑料制钮扣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设备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20250401-223402
- 形状记忆合金粉末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自行车用冷轧窄钢带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市茅竹镇中心学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监测八年级下册《物理》试卷(含答案)
- 交互式影像中叙事与视觉表达的融合及其观众体验研究
- 广东省茂名市2025届高三二模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 情绪的管理课件
- 重难点05 涉及二次函数的图形变化类问题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创新类问题(2种命题预测+77种题型汇-总+专题训练+3种解题方法)(解析版)
-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精神分裂症个案护理汇报
- 2025年上半年福建福州市金融控股集团限公司招聘22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胰岛素皮下注射团体标准
- 四川达州历年中考作文题与审题指导(2004-2024)
- 拉萨市“一考三评”学习考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