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配套课件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配套课件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配套课件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配套课件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配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命题探究考向分析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综合近三年新高考Ⅰ卷、Ⅱ卷考情可以发现:①所选诗歌多为名家非名作或非名家的名作。②所选诗歌皆为唐宋诗词,唐代的和宋代的出现次数几乎相等。③所选诗歌几乎全为诗,只有一首宋词。④所选诗歌题材丰富,涉及答友、送别、教子等,其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即景(事)抒情(怀)。⑤设题重点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情感,鉴赏形象、语言的题目较少。⑥所设题目均为单首诗歌的鉴赏,没有对比鉴赏题考向分析从考点分布来看,近三年新高考Ⅰ卷、Ⅱ卷对“古代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考查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子考点,具体如下:1.鉴赏诗歌形象:(1)鉴赏人物形象;(2)鉴赏景物形象;(3)鉴赏事物形象2.鉴赏诗歌语言:(1)理解关键词句;(2)鉴赏语言风格3.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4.评价诗歌内容5.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6.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分布从题型分布来看,近三年新高考Ⅰ卷、Ⅱ卷对“古代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和主观简答题各一道,前者3分,后者6分,共9分(续表)高考演练一、(2023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答友人论学林希逸【注释】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逐字笺①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A项“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故选A。答案:A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原,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原,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醉落魄·人日①南山约应提刑懋之二、(2022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释】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项“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误。“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的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着地追求,表达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而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故选A。答案:A

2.词人在下片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解析:参见本书P201“典题示例”。

答案:①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②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③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类别举例不慕权贵傲岸不羁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性格【知识储备】1.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八类人物形象类别举例心忧天下忧国忧民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杜甫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性格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抱负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续表)类别举例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都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表现了其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续表)类别举例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山水风光的喜爱(续表)类别举例送别友人思念故乡李白的《赠汪伦》为与友人的告别之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重阳佳节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爱恨情愁情意绵绵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凄苦哀愁、依依惜别的艺术形象(续表)2.诗(词)眼(1)诗(词)眼的分类。“诗眼”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找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诗的中心。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以水之深寓情之深,既形象又浪漫,既夸张又恰当地流露出对汪伦情谊的赞美。所以“深”是这首诗的诗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这是局部的诗眼。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满”和“压”就是诗眼。诗(词)眼的作用示例用以翻出新意萧楚才将张乖崖的诗“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的“恨”改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2)诗(词)眼的作用。诗(词)眼的作用示例借以增添情趣韩驹将曾吉甫的诗“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的“中”改为“深”,“里”改为“冷”,改动两个字,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与“水晶宫”,转眼显得雍容高雅,超凡脱俗(续表)诗(词)眼的作用示例增强形象性秦观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是取“抹”“连”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关乎诗意的精确性齐己咏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续表)风格解说平实质朴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3.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风格解说含蓄隽永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彼此挂念,妻子问归期,诗人想象归家团聚做长夜之谈的情景,其时其境其情,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续表)风格解说清新雅致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连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清新、自然(续表)风格解说绚丽飘逸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显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简洁明快特点是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续表)风格解说雄浑壮丽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如曹操的《观沧海》显得胸襟豁达,豪情横溢。盛唐诗歌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最具代表性。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等(续表)风格解说粗犷豪放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其诗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浩荡,一泻千里;又如《古风五十九首》中的“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杰出代表(续表)风格解说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致。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具有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体现沉郁风格的力作(续表)风格解说悲壮慷慨面对现实,诗人往往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缠绵哀怨作品婉曲,感情细腻。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续表)名称说明作用例句赏析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富有真实感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淋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句中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痛苦4.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名称说明作用例句赏析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绘说明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绘说明叫拟物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绘说明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致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了极点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语势磅礴,痛快淋漓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孔尚任《哀江南》)作者用“眼看他”组成的排比短句,把描写点集中在“楼”上,用紧承相连的“起朱楼”“宴宾客”“楼塌了”,有力地表明了荒淫腐化和亡国之间的必然联系。急促的节奏表达了愤激之情(续表)名称说明作用例句赏析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开篇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阿鲁威《蟾宫曲》)例句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有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等类型语言简练含蓄。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伤感的情怀(续表)名称说明作用例句赏析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例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引人深思(续表)名称阐释表达作用例句赏析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使内容完整,事情清晰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例句通过记叙抒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从而抒发诗人矢志报国的信念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的刻画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例句通过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响声的画面,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5.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名称阐释表达作用例句赏析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表达作者的观点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突出文章的主旨,使文章和主题鲜明、深刻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最后两句通过议论表达了喜爱菊花的原因以及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零的坚贞品格的赞美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忧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鲜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深化文章的主题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续表)名称说明作用例句赏析用典用典有引用事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引用事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加深诗词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①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②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①用事作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金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②“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出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6.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名称说明作用例句赏析渲染烘托渲染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是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和烘托都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相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营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①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②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①“家家雨”“处处蛙”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了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②《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表现罗敷的美,这比直接描写节省笔墨,且更有艺术魅力(续表)名称说明作用例句赏析衬托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所陪衬的事物形象更加突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成一个典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续表)名称说明作用例句赏析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进行对照、比较渲染气氛,突出题旨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二、三两句描写昔日繁荣,与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历史深深的思考(续表)名称说明作用例句赏析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托物起兴,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委婉含蓄,耐人寻味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回答使结构紧凑、严谨,首尾圆合,文生绚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续表)名称说明作用例句赏析虚实相生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相映,激发联想和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夜深不眠,独剪残烛,听巴山夜雨,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想象共剪西窗红烛、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续表)名称说明作用例句赏析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波澜起伏,情趣动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楼”,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续表)名称说明作用例句赏析白描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塞下曲》)全诗抓住出征、扎营、作战、战后四个场景描写战争的全过程,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的厌战情绪(续表)名称说明作用例句赏析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动静结合往往使用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往往别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第一句写江岸上屈身而眠的白鹭,突出环境的幽静;第二句写船尾鱼儿跳动的声音,反衬静谧之境。这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卒章显志指在诗歌的结尾处表达诗人的心志或情怀揭示诗歌的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文末两句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感情,在结构上属于卒章显志(续表)名称说明作用例句赏析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它既可以细腻地铺写,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表现一种情境,淋漓尽致地再现当时的情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例句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时间从每天的“旦”到“暮”;地点从家乡到黄河、黑山直到燕山。这八句按时空铺排,把叙事和抒情融合得恰到好处(续表)名称说明作用例句赏析点化(化用)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们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创造出新的内容和意境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②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①首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②诗句点化了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卿》中“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意境(续表)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7.常见的七种古代诗歌类型(1)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注意:一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续表)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之情内容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2)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人断肠。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标志①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③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续表)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内容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3)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续表)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内容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①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4)山水田园诗——水光山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标志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②写景的表现手法:a.白描与工笔;b.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c.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d.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e.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③常用的抒情方法:a.借景抒情,融情入景;b.乐景写哀情(反衬)(续表)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内容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词句情感①针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先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5)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标志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种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神韵进行吟咏。②从标题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标题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6)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内容①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②从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等①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7)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标志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等字眼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②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镜子、报枝喜鹊、双飞雨燕、纸笺等情感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②衬托。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③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闺怨》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续表)考点一选择题解题指津1.认真审读题干弄清楚要求选择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选项,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歌具体要素的关键词。2.明白选项陷阱设置点(1)一般来说,越是笼统的说法越不容易错,越是具体的阐释越容易出问题。

(2)具体陷阱设置点:①意境分析不当;②基础知识运用错误;③意象分析不当;④词句解释曲解原意;⑤主题挖掘以偏概全;⑥手法分析张冠李戴。3.认真审读选项,做出准确判断

(1)对每个选项进行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对勾画出的词语进行对应分析,比如内容(意象、形象及其特点)、主题、结构和语言,以及这四个要素涉及的艺术手法。(2)结合诗歌解读对照分析。将选项与诗歌相应部分进行比较,然后结合自己对诗歌的解读分析是否有误。典题示例(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项“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误。“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的是词人闲适自在的心情。故选D。答案:D考点二简答题微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一、鉴赏人物形象解题指津1.鉴赏人物形象“三着眼”(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叹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3)由表入里,体察写作意图。

古人写诗时,通常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还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正确分析形象的意义或寄托的思想感情。2.答题模板形象特点(思想特点+性格特点)+形象分析+形象意义或寄予的情感。第一步,概括形象特征(什么形象)。第二步,分析形象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形象的)。第三步,明确形象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诗歌塑造形象的作用或意义)。典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题干问“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义重;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巾!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洒脱、持重隐忍的性格。苏氏兄弟情深义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表明虽然这次是远别,但诗人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二、鉴赏景物形象解题指津1.鉴赏景物形象“四角度”(1)诗中赏画。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都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下面四个角度入手:(2)画中品诗。

画中品诗,即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呈现了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的情感。一般而言,色调明丽、画面鲜活,诗人的情感就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诗人的情感就低沉伤感。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读者很容易感知诗中营造的清新之美。(3)缘景明情。诗歌中的景即意象。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合与表现。①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品味意境就要借助意象。②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与景是水乳交融的。情感的把握,离不开对意象的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意象本身的特点,其次要注意与意象有关的修饰语,这对把握情感很有帮助。注: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归纳见本书配套资料《制胜锦囊》。(4)双层挖掘。

古代诗词往往感情深沉,含而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意,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2.答题模板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步,找意象,组画面。

描绘时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析特点,设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应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表感情,明作用。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完整的,还应答出为什么感伤。典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后面的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节选)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回答本题时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等意象,然后对“平”“远”“良”“新”等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三、鉴赏事物形象解题指津1.鉴赏事物形象“三注意”(1)注意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野菊杨万里【注释】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同“正”。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分析诗中野菊的形象要结合传统诗歌中的特定意象“菊”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菊花之所以特别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它在百花之后开放,具有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菊花一直被人们用来象征一种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注意时令,辨析物象特征。

古代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蕴含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多流露出喜悦之情;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杨万里《野菊》中“重阳”一词就点明了是在秋天,野菊生活的环境是肃杀、萧瑟的。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剖析: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幕,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的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是一别可能成永别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3)注意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以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如杨万里《野菊》中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形象。2.答题模板典题示例(2022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欧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文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了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答案: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误区警示误区1:不懂意象,难赋深情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梦江南·千万恨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词中第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答:刻画了一位怀才不遇、寄情山水的主人公形象。“山月不知心里事”意思是没有人知道和了解他,自己只好寄情山水,与山风、山月、山花为伴。

分析: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满怀深情盼望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不幸妇女的同情,同时也寄寓着词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正解: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无知无觉,更无怜惜,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误区2:理解肤浅,牵强附会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镜湖女陆游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误答:相貌美丽,勤劳善良的渔家女。

分析:理解肤浅,牵强附会地拼凑答案。作答时,应该注意以下容易忽视的地方:①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②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③对于镜湖女这样一个年轻美丽、活泼可爱、热爱生活的船家女子,我们既可以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也可以从“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还可以从肖像描写、“乱荷叶”的动作描写,尤其是“约西邻女”明日看赛神的叙述,可以从清丽的景色烘托的角度进行赏析。鉴赏角度虽多,但只有在真正读懂作品的前提下,才能尽情发挥。

正解:作品塑造了一位湖边船家女子的形象,突出了她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诗中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描写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微考点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炼字解题指津1.炼字“四角度”(1)修辞角度。

剖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破”“来”“弄”三个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静的画面有了动感。示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剖析:“溅”“惊”二字,都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不仅用字新鲜,而且渲染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苦痛。..(2)声韵角度。古诗词讲究平仄、节奏、音韵,优美的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示例1: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亲》)

剖析:“衣”为平声,“妹”为去声,“转”为上声,“力”为入声。四个出句,四声皆备,表现了诗人于战乱中思亲而无法寻亲的无奈,流露出无家可归的伤感之情。

剖析:叠词最具声韵效果,它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更有强化作用。用叠词,不但摹景有神,而且音调抑扬,气韵流畅。(3)活用角度。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作动词,且一用形象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示例1: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芳》)

剖析:一个“肥”字,既写出了动态,又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示例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剖析:“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变红,变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4)语境角度。是否契合语境也是判断炼字优劣的重要依据。

示例1:韩愈据“笃笃笃,清脆的敲门声,衬托得山里的夜晚更加寂静”建议贾岛选择“敲”字,传为佳话,而近人大胆质疑:如果是主人,进自家大门何须敲?轻轻推门而入,岂不更见宁谧、和谐、温情?以语境为据,也不无道理。

示例2: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因为“数枝”不若“一枝”更能言梅开之早,齐己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2.答题模板典题示例(202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纪村事韦庄【注释】①饷田:到田间送饭。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能力,为炼字题。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思维角度由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有修辞或者结构特色的话也要点明。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

答案:(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示例二)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二、诗眼解题指津1.寻找诗眼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关注词语词性。①动词。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含义的动词。示例:羌笛何须怨杨柳。

剖析:“怨”是诗眼,因为这个动词既是羌笛所吹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的心境,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及对朝廷的不满。②形容词。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意思的形容词。示例:一片孤城万仞山。剖析:“孤”是诗眼,因为这个形容词写出了环境的孤苦、人的孤苦等。③词类活用现象。示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剖析:“绿”是诗眼,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写出了春风的重要作用,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极度喜悦之情。(2)关注词句位置。

①标题。标题中的某些词语往往能够涵盖诗歌的主要内容,如《闻泉》中的“闻”是诗眼,因为“闻”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②词语。一般来说,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示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诗眼是“归”和“下”。

③诗句。诗歌中的抒情句、议论句或以情结景句等往往体现出诗人的情感。因此,寻找诗歌的诗眼时要关注这些诗句。

示例:《蜀相》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是诗歌的诗眼。2.赏析诗眼时,应关注以下三点(1)理解诗眼的具体内涵。

首先要理解作为诗眼的词语、诗句的意思,以此体会诗眼的意蕴。如王禹偁《日长简仲咸》中,诗眼是“闲”,首先要理解“闲”的意思,以及“闲”涉及的内容等。(2)把握诗眼的具体手法。从景物与景物的关系、景物与情感的关系、修辞等角度分析诗眼所使用的具体手法等。

示例:“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是诗眼,因为“闹”运用了通感,将春意写得有声有色,写活了杏花绽放的情景。(3)体会诗眼的表达效果和情感。从景物特征、画面特点以及抒发情感等角度理解诗眼的表达效果和具体情感。

示例: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一句,其中的“空”是诗眼,因为它流露出作者空有满腔报国热忱但直到晚年仍报国无门的怅惘与悲愤之情。3.答题模板日长简仲咸①典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王禹偁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罇。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因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仲咸,指冯伉,与王禹偁是同年进士,在商州时屡与王禹偁唱和。简,书信,这里是寄的意思。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诗眼)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指出其诗眼,然后结合注释和全诗内容进行具体说明。诗人口中说“闲”,正是心中不肯闲之故。结合诗歌注释可知,他为官清正,有志改革,然而因为被人诬陷而获罪,被贬谪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作者满腔的不满、惆怅、苦闷和孤独。另外,诗歌中“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面三联也均承此而来。

答案:诗眼是“闲”。“闲”为一篇之眼目,“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三联也均承此而来。诗人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诗人的不满、惆怅、苦闷和孤独。

三、炼句解题指津

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和难度也较大。答题模板典题示例(2023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梅花。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了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依依杨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既安慰了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豁达的情愫。

答案: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四、语言风格解题指津1.“多管齐下”,巧记语言风格(1)了解相关知识。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可能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可能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示例:李白的诗风豪放俊逸,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2)关注遣词造句。

从命题形式上看,此类题目一般会指出某个被后人称道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其妙处。鉴赏关键语句,包括语句的含义、色彩、效果等方面的内容。考生要结合语句中的词语,尤其要注意语句中动词、形容词、叠词以及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语句中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等。(3)抓住关键词语。

鉴赏语言风格,命题形式多为要求考生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或指出诗歌的语言特色并加以评析。这类试题不是要求考生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之处,而是要求考生抓住关键词语来品味整首诗歌的语言特点。(4)联系诗歌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风格,答题时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风格。2.答题模板典题示例(2019年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的怅惘;颈联对仗工整,富含哲理,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尾联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整首诗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语言雅丽而平整。

回到本诗,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插秧时节的大好风光,这几句笔墨虽淡,却营造了田野间生机盎然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两句通过听觉描写农民的劳动情绪,表现了他们乐天的性格,描绘了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总体而言,这首诗表现出了明快简洁、清新自然而又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

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误区警示误区1:不结合全诗,答案不全面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注释】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答:“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下来似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是一道炼字类试题,炼字类试题要从字义、手法、情感等角度作答,考生要解释字的深层含义,明确手法,同时要注意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作用和炼字的效果。首先判断哪些字用得好,一般选取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此句选取“摇”“滴”两个动词,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判断有无使用手法。这两句描绘了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这样一幅画面。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仿佛城也摇动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来似的。“滴”与“摇”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使得静态的景物画面有了生机和活力,是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这两字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妙趣横生,反映出诗人奇特的浪漫想象。上面这个答案遗漏了分析表达效果这一要点。

正解:“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临江仙①·记得金銮同唱第误区2:不懂风格,张冠李戴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释】①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误答:“阆苑”写出一种朦胧缥缈的气氛,写出阆山的美丽神奇。

分析:“飘逸”不等于“缥缈”,“飘逸”作为一种诗文风格,一般形容文学作品风格清新洒脱,意境高远。想象奇特,虚实相生,灵动超逸,天马行空,挥洒自如,富有浪漫色彩等都是“飘逸”的特点。

正解: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突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微考点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解题指津1.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的方法(1)解读诗句,理解诗意。(2)明确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答题模板典题示例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春日咏梅花二首王初其一靓妆才罢粉痕新,递晓风回散玉尘。若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雪又兼春。其二青帝来时值远芳,残花残雪尚交光。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两首诗的三、四句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在两首诗中又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