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某中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某中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某中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某中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某中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模拟考语

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

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

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

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

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

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

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

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

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

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

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

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

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

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

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

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

“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

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埋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

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

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

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

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

不是最终结果。

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

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

⑥“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于“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

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

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

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

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

⑦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

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

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

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

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

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

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

⑧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

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

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

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

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

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

的把握。

⑨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

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

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必要原因,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

入文明社会。

试卷第2页,共11页

B.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有理由支持,

结论也未必就可靠。

C.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具有一定的逻辑辨别能力,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

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

D.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具有普遍性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

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A.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驳论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这篇文章行文简

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B.鲁迅发表在《中华日报》的文章《拿来主义》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理,呼吁

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C.霍金在一场TED的公开演讲中为人们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

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

D.冯小刚在微博平台公开回应外界对其新电影的差评,以过往作品的亮点为理据断言

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A.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

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

B.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

端诚以处之”。

C.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有“可惊可愕可悲可感”的作用,提出借

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的观点。

D.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孔颖达解释说,“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

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

4.为什么说理只是“可能”具有说服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5.《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的评论指出,“张口闭口‘脑残

是有害的网络表达。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分析这种表达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阿吾斯奇㈤

董夏青青

云霭封锁了雪峰之间偶尔显露的天际远景。阴冷彻骨的北风越刮越大。靶场上掀起沙

尘,落到正在一座墓地上挥动铁锹的几个人身上。他弓起背使劲铲开沙石,刨飞的尘土打在

旁边人的衣裤上喷啜作响。七八个人手脚不停地挖了一个多小时,才在坑深两三米的地方碰

到棺材。

露出棺盖时,站在几米外的一家人走到近前。

这家人是埋在靶场东头这位烈士的家属。来靶场之前教导员跟他讲,上世纪七十年代

连队骑乘巡逻,一个战士因马惊不幸坠亡。当时、家属表达了将孩子葬在连队的意愿。上个

月,这位烈士的弟弟辗转联系到团部,说想来接大哥的遗骸回家。

拾捡骨殖装箱时,烈士的弟弟跪倒在地,放声恸哭。

阖棺前,他爬出坑外。烈士的弟弟上前将他从地上搀起。看他站稳了,松开手倒退两

步,向他鞠了一躬。雷声滚过,空气里潮乎乎的土腥味刺鼻。教导员让正准备回填土坑的战

士们赶紧收队,和家属一同返回连队。

路上,教导员向烈士家属介绍他的身份,“这是南疆军区来指导工作的殷营长,他弟

弟是咱们连队的三班长,天生是带兵的料,在连队很有威信。”

“那这正好能跟兄弟见面了。”烈士的弟弟说。

“三班长现在正在总医院住院休养好了就回来。”教导员说。

“生病了?”烈士的弟弟问。

他没作声。

去年阿吾斯奇的雪下得早、下得多。连队自己烧锅炉,攒的煤渣子需要乡里派拖拉机

来运走,拖拉机上山的时候没油了,驾驶员给连队打电话,让人快给送油来。小弟一听就拿

上一桶油,开着皮卡去给拖拉机送。顶着风雪返程时,对面驶来一辆大卡车,司机没留神,

车头把皮卡车推出去十几米远……

上午那个人朝他鞠躬时,他第一反应是应当感恩、知足。相比那个人的兄弟,小弟至

少还活着,至少将来睁开眼是躺在一张干干净净的病床上。

这两年不知说过多少回要来阿吾斯奇,可想不到有一天在这儿了,会是帮小弟收拾放

在连队的被褥衣物和储藏室的行李,然后带走。

又想起小弟在少林寺学武时给他写的信,说他们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穿上沙袋背心、

戴上沙袋绑腿就跑出去冲山,然后回学校跑圈。吃过早餐,教练会带他们去练蹿腾跳跃、拳

术和器械。

试卷第4页,共11页

后来,小弟在信中提到未来的出路。他那会儿已在南疆部队当班长,深夜趴在锅炉房

的地上给小弟回信。他说,希望小弟参军,为家庭争得荣誉。小弟练过武功,见过世面,进

部队立功受奖的机会比他更多。

信寄出后的第三个月,小弟入伍进疆。先在团里的步兵营待了几年,后被调往阿吾斯

奇。

晚饭后,通讯员带他去了连队的储藏室。到那儿才发现,小弟平日就把他的箱包收得

很利索,根本不需要他再做什么。这些年,小弟在武校演出的钱及在部队发的津贴和工资,

大部分都交给了奶奶。让她在老家重修老屋,添置家具,好好生活。要是奶奶不照小弟的安

排做,小弟就大发脾气。

招待室旁的图书室敞着门,屋里有灯。他经过时,看见军医正坐在长条桌前翻书。见

他走进来,军医起身摘下老花镜向他打招呼。

“营长好啊.”

“沈军医……”他颔首示意。

“今天你也辛苦了,上午还帮他们干活儿。”军医说。

“小事。就是觉得这家人也挺奇怪的,隔了四十多年才来。”他说。

“下午和教导员陪他们在连队里转了转,听这个人讲,他们父母不识字,早些年家庭

条件也不好,没坐过车,从老家过不来。他弟弟一家子这回过来也不容易,路上光火车就走

了三天,往阿吾斯奇走的路又刚化过雪,有些地方路都毁了,颠了快四个小时,吐了一路。”

“能找过来是挺不容易的。”他说。

“三班长的东西都收拾好了?”军医问。

“刚从储藏室上来。”他说,“想着收拾一下,结果也没什么可收拾的。”

“三班长能吃苦、能干活儿。”军医说。

那晚在阿吾斯奇的图书室,军医从书柜里拿出一幅字赠他。说知道他要上山来,特意

练来写的。

他接过字在桌上展开。写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对军医说,自己还没成家,这怎么受得起?

军医摇了摇头,说这哪是写给相好的,是苏轼七年没见着苏撤了,苏轼想他的弟弟啊

(选自《人民文学》2019年第8期,有删改)

【注】《在阿吾斯奇》于2022年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一些生活碎片来描写戍边官兵的受伤与牺牲。全文虽然没有中心情节、重点

人物和想刻意表达的思想,但是透露出了浓浓的悲意。

B.南疆部队的殷营长来到北疆的阿吾斯奇连队,见证了一个烈士家属来将烈士的遗骸

移送回故乡。那是一个七十年代骑马巡逻时牺牲的战士。

C.指导员说,殷营长的小弟能吃苦、肯干活、会带兵,曾在所在的连队当班长。前一

年小弟为了给拉煤渣子的拖拉机送油,在路上被撞成重伤。

D.沈军医特意写了一幅字送给殷营长,表达兄弟之情。在沈军医缓慢的讲述和朴素的

字迹中,殷营长那痛苦的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阿吾斯奇》以淡和克制的笔调,记叙了驻守在边防线上的解放军真实的生活,以

朴素、诚挚的叙事让“家”和“国”达到了情感与价值的深刻同构。

B.烈士弟弟四十年后仍来接兄长遗骸返乡。这件事促使殷营长在处理弟弟受伤一事时

心理发生了变化,体现了人物悲痛而坚韧的内心,增加了小说情感的浓度。

C.小说篇幅不长,层次和内涵却极为丰富。殷营长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人物,既

经历着部队的生活,也勾联起了和小弟、奶奶一起度过的往昔岁月。

D.作者采用宏大叙事视角,把散碎的生活场景改写成了具体可感的生命过程与人生经

验,赋予了现实生活以生命性和存在感,拓展了小说的情感空间。

8.在本小说中,殷营长的小弟一出场就缺席,他虽“不在场”,却又常常“在场”。谈谈你对

小弟“缺席”又“在场”的理解。

9.不同的叙述视角会产生不同的叙述效果。在本小说中,作者虽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但

运用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知视角。请简析这样写的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

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

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

试卷第6页,共11页

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

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

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

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待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

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

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

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天德以结乎天

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黑丕直置足以亡国面木至丕珞

遽亡三此-虔叁逗煮也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

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

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

事手平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

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野谚目:“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

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其子孙A虽有至B愚不肖者足以C亡国D而天卒不忍E遽亡之F此虑之G远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文中表示“统一”,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词义不一样。

B.祚,在文中有“皇位”之义,与《陈情表》“门衰祚薄”中的“祚”词义不一样。

C.“盖”有“大概因为”之义,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的“盖”同义。

D.重足而立,文中指天下之士重叠双脚站立,形象地表示出土人对秦王暴政的恐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大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也有所提及。

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之所以灭亡,正在于他们思

虑不够周全。

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

忠尽智指出过失。

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

亡国的道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2)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14.材料二中说“三主失道”而天下乱。请概述两则文本中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下面小题。

岐阳三首①(其二)

元好问

百二关河②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③问,争遣蚩尤④作五兵。

【注】①当时蒙古兵攻占岐阳(今陕西凤翔)。②百二关河,指秦地。③苍苍,指天。

④蚩尤,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领袖,被炎帝与黄帝打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陇水东流闻哭声”句,与辛弃疾“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意境相似。

B.用“有情”修饰萦绕战士尸骨的野草,表现战士“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

C.尾联直抒胸臆,通过质问苍天、“争遣蚩尤”,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D.本诗格调沉郁顿挫、苍凉悲壮,情感低沉悲痛,颇有杜甫离乱诗的风格。

16.这首诗在写实的描写中浸透了民众的苦难,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试卷第8页,共11页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明词人虽然年老却还壮志犹存,希望

得到重用的句子是“,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想要保全树木的本性,要做到

“,",这体现了“呵护和放手都是爱”的思辨色彩。

(3)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唐宋诗词中表达舍身报国的诗

句比比皆是,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得在小学里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能文”的大师兄,在一篇作文的开头写下这

么两句:“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我们看了都非常佩服。后来知道

这两句是有来历的,只是字句有些出入。又过了若干年,才知道这两句话都有问题。鹦鹉能

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所以A)。①只有人们的说话是

从具体情况出发(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情况一变,话也跟着一变。②至于猩猩,西方

学者根据拿黑猩猩做实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

成有声语言。B,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把这些音

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

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另一方面,

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

达各种复杂的意思。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

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③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④人类的视觉最

发达,而且语言诉之于听觉。这是因为一切倚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

里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碍物的地方也不成;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

易受阻碍。⑤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⑥打手势或者画画儿要

用手,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说话用嘴,可以一边儿说话,一边儿劳动。⑦论快慢,说话

赶不上打手势,画画儿更不用说。⑧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但

在原始社会的交际情况下,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总之,正是由

于采用了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

(选自吕叔湘《人类的语言》,有删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关联,逻辑严密,表意完整。要求:所填句子

至少包含一个成语,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①〜⑧处画横线的句子中有多处存在语病或标点使用的错误,请任选其中的三处作

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见云气氤氤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

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

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几枝

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

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

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葬,片片且晶

莹;从山腰仰视,它们似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

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这云雾或散或

聚,群峰则忽隐忽现。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散去了。

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阳光一照,丹崖贴

金。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文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朱砂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