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衡中同卷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15/26/wKhkGWcIEAqAO_0RAALHX9VtMMc666.jpg)
![2025届河北衡中同卷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15/26/wKhkGWcIEAqAO_0RAALHX9VtMMc6662.jpg)
![2025届河北衡中同卷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15/26/wKhkGWcIEAqAO_0RAALHX9VtMMc6663.jpg)
![2025届河北衡中同卷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15/26/wKhkGWcIEAqAO_0RAALHX9VtMMc6664.jpg)
![2025届河北衡中同卷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15/26/wKhkGWcIEAqAO_0RAALHX9VtMMc66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河北衡中同卷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人类的皮肤含有黑色素,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男性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结婚,下列关于其子女皮肤颜色深浅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可产生四种表现型B.肤色最浅的孩子基因型是aaBbC.与亲代AaBb皮肤颜色深浅一样的有3/8D.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有1/42.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喂养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3.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DDT污染的状况,得到下表所示检测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不同成分水底泥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鲫鱼乌鳢DDT含量(μg/Kg)0.10.76.321.037.919.4124.4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A.表格中各成分共同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B.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C.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越高D.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4.下列对于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及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导B.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C.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D.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5.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理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提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一般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无影响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条件,隔离必然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达尔文通过观察兰花细长的花矩和为其传粉的蛾,提出共同进化理论6.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的有机物B.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一定不同C.根的向重力生长体现了生长素较低浓度时促进生长、过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的特点D.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一样,都是由特定器官产生的微量的、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该兴趣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甲是小组成员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到的培养结果(样液稀释100倍,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图乙曲线A、B是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图丙表示根据每天统计的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其λ值(λ=当天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天种群个体数量)并绘制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A10-0.128B10-0.15C-100.128(1)该实验的自变量有______。(2)在取样前应轻轻______试管。制片时应该在盖盖玻片______(填“前”或“后”)滴加样液。(3)在计数前,采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若细胞被染成蓝色,则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计数。计数时,若图甲只有双边线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______个。(4)比较图乙中t1时,两批次培养的A、B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种内斗争的强度依次是______、______。(填“A>B”“A=B”或“A<B”)。(5)图乙中,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可能的原因为______。t2之后,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增长减缓甚至下降的原因是______。(6)图丙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段,种群数量逐渐增多 B.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C.b→c段,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D.a点和c点种群数量不同8.(10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探究实验。在500ml的已煮沸、冷却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接种一定量的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请回答:(1)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逐个统计非常困难,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法。(2)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_____________(“需要”或“不需要”)重复实验。(3)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_________再计数。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估算值见下表:(该实验中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16中方格×25小方格)。时间(天)1234567酵母菌数量(万个/mL)32?762824819821820第2天观察计数时,发现计数室四个角上的4个中方格中共有48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有4个,计数时应选择_________(无色/蓝色)的酵母菌。则表中第2天酵母菌数量约为_________万个/mL。下图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示,回答下列问题:(4)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__________年,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相似,此后两年中种群数量将__________(增加、减少)。(5)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增加入口密度。9.(10分)我国植物学家将名贵兰花的茎尖细胞放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下图是细胞培养形成兰花植株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1)过程③和过程④分别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在培养过程中,除了提供水分、无机盐、糖类、维生素及氨基酸外,还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__两种激素。兰花茎尖细胞经过植物组织培养后形成完整兰花植株的技术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3)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对____________进行化学或物理的诱变处理,促使其发生突变,再通过诱导分化形成植株,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这种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方法属于________。(4)若将兰花的茎尖细胞换成兰花的花粉粒经组织培养形成植株,经过染色体加倍后长成可育植物。这种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其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10.(10分)如图所示,如果茎a侧生长素在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哪项较为准确()A.在OA段范围内 B.在BC段范围内C.在BD段范围内 D.在BA段范围内11.(15分)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既有内分泌的功能又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起重要作用。下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图中大写字母表示相应结构,小写字母表示相应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持续寒冷环境中,人体产生的e能够促进____________,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的稳定。当体内e含量过多时,会抑制____________(填写器官名称)分泌相关激素,该调节方式叫做____________调节。(2)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当人体体温维持在38.5C时,产热量____________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促使A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__(填f的名称),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_调节。(3)严重饥饿时,人体调节血糖水平的路径主要是血糖下降→A→B→a→血糖升高和血糖下降→____________→血糖升高(用图中字母、箭头表示),而非平时的主要路径:血糖下降→____________→血糖升高(用图中字母、箭头表示),试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特点说明其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由题意可知,人类共有5种肤色,分别是含四个显性基因(AABB)、三个显性基因(AABb、AaBB)、两个显性基因(AaBb、AAbb、aaBB)、一个显性基因(Aabb、aaBb)和无显性基因(aabb)。【详解】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后代中基因型有1AABB、1AABb、2AaBB、2AaBb、1aaBB、1aaBb。依据含显性基因的个数有4、3、2、1四种,后代有四种不同的表现型,A正确;1aaBb只含一个显性基因,在后代中肤色最浅,B正确;后代中2AaBb和1aaBB与亲代AaBb皮肤颜色深浅一样,占3/8,C正确;1AABb和2AaBB与亲代AaBB的表现型相同,占3/8,D错误。2、B【解析】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幼年动物的发育、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作用,所以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一段时间后,小白鼠的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B正确;ACD错误。故选B。3、A【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物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转运和蓄积达到高浓度的能力。【详解】A、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表格中各成分没有共同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错误;B、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中都含有一定浓度的DDT,说明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B正确;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富集的DDT越多,C正确;D、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根据能量的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D正确。故选A。4、A【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求考生理解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判断出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导,进而判断各选项。【详解】由于兴奋在突触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导,A错误;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B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C正确;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D正确。5、B【解析】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2)生存斗争:过度繁殖是引起生存斗争的主要原因,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3)遗传和变异: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能够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4)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被淘汰。(5)联系: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A错误;B、不同的种群一般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无影响,B正确;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条件,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自然选择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错误;D、达尔文通过观察兰花细长的花矩,认为一定存在为其传粉的昆虫,但并没有提出共同进化理论,共同进化理论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之一,D错误。故选B。6、C【解析】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已知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六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和油菜素甾醇。【详解】A、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可能是促进也可能是抑制,A错误;B、由于生长素的作用随着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先升高后降低再表现为抑制作用,所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B错误;C、根的向重力生长(近地侧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抑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更快)体现了生长素较低浓度时促进生长、过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的特点,C正确;D、植物没有专门产生激素的器官,动物激素一般是由特定的内分泌器官产生的,D错误。故选C。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温度、营养物质(培养时间)(2)①.振荡②.后(3)①.不需要②.5×109(4)①.A>B②.A<B(5)①.不同②.B批次先达到K值,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③.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pH的改变,使环境阻力增大(6)ABD【解析】本题中表格是解答(1)小题的根据,在分析表格时要运用单一变量的原则,找出自变量。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在利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的计算时,要善于利用公式:25格×16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80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0×400×104×稀释倍数。【小问1详解】据表格可知,A和B对照,自变量为温度,A和C对照,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培养液,即营养物质(培养时间)。【小问2详解】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计数误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小问3详解】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不会被台盼蓝染液染色,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细胞为死细胞,不需要进行计数;计数时若图甲双边线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双边线内16个小方格中共有活酵母菌20个,则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20÷16×400×10000×100×10=5×109(个)【小问4详解】由图乙可知,曲线A、B均为“S”型增长曲线,在t1时曲线A正处于K/2左右,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而曲线b种群数量大于K/2,因此其增长速率已经小于K/2时的增长速率,故A>B;而t1时,A种群数量小于B种群数量,故种内斗争强度A<B。【小问5详解】图乙中t2时,A、B均达到K值,但由于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因此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不同。若在t2后继续培养,由于营养物质过度消耗,且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不适宜等,使环境阻力增大,最终使得种群的数量均会下降。【小问6详解】λ=当天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天种群个体数量,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多;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少;当λ=1时,种群数量稳定不变。A、据图可知,a→b段λ>1,因此种群数量逐渐增多,A正确;B、d点以前,λ>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d点以后,λ<1,种群数量减小,因此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B正确;C、b→c段虽然λ数值在下降,但λ>1,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加,只是增加幅度减慢,C错误;D、a→c段λ>1,种群数量在增加,因此c点种群数量大于a点,两者种群数量不同,D正确。故选ABD。【点睛】本题考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种群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8、(1)抽样检测(2)①.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②.需要(3)①.稀释②.无色③.176(4)①.10②.C③.减少(5)年龄结构##年龄组成【解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根据曲线图分析,0-4年λ=1,种群数量不变;4-1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10年后λ>1,种群数量增加。【小问1详解】调查酵母菌种群增长规律,逐个统计非常困难,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小问2详解】由于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所以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为了避免实验偶然性带来的误差,所以该实验需要重复实验。【小问3详解】培养后期,酵母菌数目较多,所以应该先稀释再计数;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将死细胞染色,而不能对活细胞染色,所以计数选择无色的酵母菌;第2天观察计数时,发现计数室四个角上的4个中方格中共有48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有4个,所以活菌数目为48-4=44个,1个中方格为44÷4=11个,计数室一共11×16=176个,因此1mL有176÷0.1mm3×103=176×104个,记为176万个。【小问4详解】图甲曲线所示种群在4~10年中种群的λ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故在第1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最低点。第8年时种群数量在减少,故与图乙中的C衰退型相对应。8~10年间种群的λ小于1,种群数量仍然在减少。【小问5详解】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大学生都比较年前往,所以该措施是在最终改变年龄结构,提高出生率,进而增加入口密度。【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和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的知识,需要掌握血细胞计数法的计算公式,理解曲线中λ的含义进行作答。9、①.脱分化②.再分化③.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④.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⑤.愈伤组织⑥.突变体的利用(或诱变育种)⑦.单倍体育种⑧.缩短育种年限等【解析】图示表示细胞培养形成兰花植株的过程,其中①表示获取茎尖的切片;②表示从茎尖细胞中分离茎尖细胞;③表示脱分化过程,该过程形成的愈伤组织细胞分化程度低,全能性高;④表示再分化;⑤和⑥表示胚状体发育形成植株。【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③为脱分化、④再分化。(2)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成分:水分、无机盐、糖类、维生素以及氨基酸、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要保证无菌。兰花茎尖细胞经过植物组织培养后形成完整兰花植株的技术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3)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对愈伤组织进行化学或物理的诱变处理,促使其发生突变,再通过诱导分化形成植株,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这种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方法属于突变体的利用。(4)若将兰花的茎尖细胞换成兰花的花粉粒,经组织培养形成植株,再进行染色体加倍,这种育种方法称为单倍体育种,其突出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点睛】本题结合兰花植株组织培养过程,重点考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包括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条件和应用等,相关知识点需要考生识记,属于识记层次的考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包括: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如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如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应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如从培养的红豆杉细胞中提取抗肿瘤药物紫杉醇)。10、C【解析】题图分析,该茎向左侧生长,原因可能是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b侧生长速度快于a侧。【详解】茎由于受单侧光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生长素在尖端会发生由a侧到b侧的横向运输,所以a侧的生长素浓度比b侧低;再根据图示可知,茎b侧生长速度比a侧快,说明b侧的促进生长作用比a侧强,如果茎a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纳米级碳酸钙行业供需态势、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智研咨询)
-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第三版)》 课件 项目七 互联网的接入
-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
- 消化内科危重症用药课件
- 儿童诺如病毒患者护理查房
- 《Ysg外科感染》课件
- (高清版)DB37∕T 3007-2017 金针菇菌渣蔬菜(茄果类·辣椒)集约化育苗技术规程
- 《胸痛中心的概念》课件
- 《项目的选择》课件
- 《黄芪冬虫夏草》课件
- 2025年买卖个人房屋合同(4篇)
- 武汉2025年湖北武汉理工大学管理人员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使用错误评估报告(可用性工程)模版
-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 TZSA 158-2023 双引擎分布式视频处理器技术规范
- 客服人员绩效考核评分表
- 护士长绩效考核评分细则表
- 加班调休单(最新版)
- 习惯性违章的特点危害及预防对策
- 智慧金字塔立体篇第四册、第五册答案全解
- ihaps用户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