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第二高级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第二高级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第二高级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第二高级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第二高级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第二高级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B.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内环境才可能维持稳态C.机体内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不会紊乱2.噬藻体是一种侵染蓝藻(蓝细菌)的病毒。关于噬藻体与蓝藻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噬藻体细胞壁成分与蓝藻不同B.噬藻体的拟核位于细胞中央C.蓝藻的淀粉颗粒位于叶绿体中D.蓝藻没有具膜的细胞器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就是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C.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一定保持稳定D.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所以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4.某农田弃耕后,经历了如下变化:农田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变化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草本植物阶段群落没有水平结构C.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该变化过程在环境相似的地段可重复出现5.肺炎双球菌包括S型和R型两种类型。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结果1、2、3中都只出现了1种类型的细菌B.S型菌与R型菌细胞结构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成形的细胞核C.结果2中出现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实验结果可以证明DNA是S型菌的主要遗传物质6.下图是同一生物不同分裂时期的部分细胞分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①和③细胞的分裂方式可存在于同一个细胞周期中B.图②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C.图③细胞中含2个四分体D.由图④细胞可判断出该生物的性别7.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B.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C.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8.(10分)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Ca2+参与,下列有关突触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可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B.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电位变化二、非选择题9.(10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而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试管底物和试剂实验条件甲1cm3的蛋白块+4mL胃蛋白酶溶液37℃水浴乙1cm3的蛋白块+4mL胃蛋白酶溶液70℃水浴丙1cm3的蛋白块+4mL胃蛋白酶溶液0℃水浴(1)与胃蛋白酶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2)该实验中,pH属于_____变量,所以三支试管的pH应_____。(3)甲乙丙三只试管中酶活性最高的是_____试管。如将实验的材料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你认为是否科学?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4)若某同学直接选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实验结果,你认为是否合理?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10.(14分)闰绍细胞是脊髓内的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其活动经轴突回返作用于运动神经元,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和其他神经元。如图所示为闰绍细胞参与的一种调节过程(箭头表示兴奋传递方向)。回答下列问题:(1)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自身的活动。(2)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______内流,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上的Cl-内流,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_,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3)兴奋由侧支传来时,图中被抑制的神经元是___________。(4)兴奋在闰绍细胞与运动神经元1之间的传递需要借助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主要存在于突触前膜的___________中。科学研究发现,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部分可通过囊泡形成“回流",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红脂大小蠢是一种危害油松的林业害虫,林业人员发现了一种以之为食的昆虫甲,并对昆虫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油松的受虫害程度需要确定单位面积内受虫害油松的数量,常用的调查方法为_________。调查发现,单一油松林比多树种混合林的受害程度要_________(填“轻”或“重”),说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_________有关。(2)写出题中所涉及的食物链_________,昆虫甲属于第_________营养级。(3)昆虫甲可以通过嗅觉找寻生活在油松树干中的红脂大小蠹,这种信息的传递属于_________(填“物理”、“化学”或“行为”)信息的传递。为了研究昆虫甲找寻食物的相关机制,研究人员用正己烷溶液分别提取了健康油松的挥发物A和受虫害后的油松挥发物B,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中每组使用两种物质,每组实验随机选取50只昆虫甲,现察昆虫甲对这两种物质的选择,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第一组第二组笫三组挥发物A对照挥发物B对照挥发物A挥发物B结果(只)35154371733实验中的对照是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昆虫甲更趋向于_________(填“健康油松”或“受虫害油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12.回答有关遗传病的问题。如图为甲病(A-a)和乙病(D-d)的遗传系谱图。(1)据图分析,乙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是()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已知III-13致病基因只来自于II-8,则可确定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此时II-6的基因型为________。若只考虑甲病基因,III-10是纯合体的概率是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多细胞生物,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只能从内环境中摄取,而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终末产物也需要直接排到内环境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由呼吸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详解】A、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A正确;B、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C、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同时细胞也对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有一定的作用,C正确;D、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会受到很大影响,D错误。故选D。2、D【解析】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详解】A、噬藻体是一种病毒,无细胞结构,无细胞壁,A错误;B、噬藻体是一种病毒,无细胞结构,无拟核,B错误;C、蓝藻是原核生物,无叶绿体,C错误;D、蓝藻没有具膜的细胞器,只有唯一的一个细胞器核糖体(无膜结构),D正确。故选D。3、B【解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2、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错误;B、种群的空间特征主要通过个体的分布情况来判断,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B正确;C、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不一定保持不变,有可能处于波动状态,C错误;D、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与种群数量不能等同,因此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D错误。故选B。4、B【解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详解】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A不符合题意;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不同的群落都具备群落的空间结构,故草本植物阶段群落也有水平结构,B符合题意;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不符合题意;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相似的地段可出现相似的演替结果,故该变化过程在环境相似的地段可重复出现,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5、C【解析】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详解】A、结果1和3中只出现了1种类型的细菌,结果2中会出现R型菌和S型菌,A错误;B、S型菌与R型菌都是细菌,二者细胞结构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S型菌的细胞壁外有多糖荚膜,而R型菌的没有,B错误:C、结果2中出现的S型菌是由R型菌转化而来的,“细菌转化”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D、分析实验结果可知,DNA是S型菌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C。6、A【解析】分析题图:图①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图③含有同源染色体,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中央,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图中①和③细胞的分裂方式属于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可存在于同一个细胞周期中,A正确;B、图②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4条,等于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B错误;C、图③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不含四分体,C错误;D、图④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后期或第一极体的后期,不能据此判断该生物的性别,D错误。故选A。7、D【解析】AC、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可见,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A、C正确;B、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为: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丛→树林,即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B正确;D、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也增多,D错误。故选D。8、C【解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在突触小体内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突触小泡在与突触前膜融合后,释放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与突触后膜接触后发挥作用,之后被酶灭活或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取,不会使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A错误;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B错误;C、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C正确;D、如果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突触后膜也存在电位变化,只是内负外正的电位加强,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9、(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2)①.无关②.适宜且相同(3)①.甲②.否③.H2O2在加热的条件下会分解(4)①.否②.胃蛋白酶是蛋白质,也会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出现紫色现象【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可知,实验自变量是温度,反应底物是蛋白块,酶的种类是胃蛋白酶,因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原理,酶活性越大,蛋白块水解的速度大,相同时间内,蛋白块的体积减小的快;pH、胃蛋白酶的体积及蛋白块的体积等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因变量是酶活性,可以用蛋白块体积变化表示。【小问1详解】胃蛋白酶是分泌酶,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高尔基体(分类。包装、发送)、线粒体(提供能量)。【小问2详解】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pH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小问3详解】探究胃蛋白酶活性可以用相同的时间内蛋白块体积的变化表示,相同时间内蛋白块体积减小多,说明酶活性高。甲、乙、丙三支试管中,37℃下酶活性最高,故酶活性最高的是甲试管。由于过氧化氢本身随温度升高,分解速率加快,因此不能将实验材料换成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小问4详解】胃蛋白酶本身是蛋白质,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出现紫色现象,因此不能直接选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实验结果。【点睛】本题考查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要求学会能够分析表格信息明确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实验目的,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分析、评价、完善实验步骤,综合解答问题。10、①.抑制②.钠离子③.(外正内负)电位差增大④.运动神经元1和运动神经元2⑤.突触小泡⑥.防止突触后膜(或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1)据图可知,当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其侧支作用于闰绍细胞,由于闰绍细胞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其轴突抑制运动神经元1。(2)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使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上的Cl-内流,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是电位差增大,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3)兴奋由侧支传来时,图中运动神经元1和运动神经元2均被闰绍细胞抑制。(4)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部分神经递质可通过形成囊泡“回流”到突触前膜,从神经调节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防止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膜电位情况,进而理解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生理作用。11、①.样方法②.重③.营养结构④.油松→红脂大小蠹→昆虫甲⑤.三⑥.化学⑦.正己烷(溶液)⑧.受虫害油松⑨.油松遭受虫害后,能产生和释放某种吸引昆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