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家洼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家洼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家洼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家洼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家洼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家洼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6-19题(22分)喀纳斯的冬天①坐在禾木河边的一块岩石上,我把帽檐上一层冻结的白霜抖掉。这时候我听见寂静的秋天在说话。②均匀的蓝色布满天空。南边山际有几朵云。看不出是漂游呢,还是在消散。没有风,没有夏日的林鸟齐鸣,空气清新得像图瓦女人挤下的牛奶。③和几片云一起点缀了天空的还有黑八哥,它们是村庄四季的守望者。在这白光泛滥的时节,多亏这些成群起落的黑精灵,向我指点了村庄的深度。偶尔也会有一只鹰从村庄上空掠过,它们似乎永远散漫,不关心大地,也不关心天空上的事情。然而这个村子每天要发生的事情,鹰再熟悉不过了。几匹马儿在路旁木桩的边上嚼着干草,睫毛上是厚厚的白霜,眼睛明亮温顺。另一些拉着雪爬犁穿过村子的马儿,在雪地上踩出这个村子里最响的声音,但很快就沉落到村庄的另一边去了。④禾木河的水还在流淌,在浅滩或陡急处,水流冲破冰层,把一派生蓝翻卷出来,也把大地下面的温暖热腾腾地传向寒意料峭的村庄,顺带着也让河两岸光杆的禾木、灌木披霜挂白。⑤山川没有语言和文字,可是它们创造了无数的表达。⑥当我们人类的所有艺术还仅停留在平面上的时候,冬天正在这里铺陈它的万里画轴。冬所孕育的杰作也绝不仅仅是一面雪纸:春将在其上描绘色彩,夏将在其上大摆盛宴,而秋将在其上宣讲万物更始的意义。⑦山外的人们想象喀纳斯会有七八个月毫无生机,可是我看见冰雪下面的草根从秋天就准备好了发芽,山杨枝条上不易察觉的芽苞也是秋天备好的。尽管山林在积雪下面发出隐秘模糊的鼾声,但留在林间的鸟儿们歌唱不休的生活依然如故。⑧还有阳光,不会有别处的阳光比喀纳斯更灿烂和辉煌了。当它突然拨开云雾出现在天空,你无法注视天空,也无法注视雪野,那种炫目的光芒令人屏息。这时候,高处树木的影子印在雪地上,恰如浓浓的水墨画,看得人着迷。由于山势的起伏,由于峭壁、松林的颜色变幻,由于一些不知什么大型动物的足迹赫然割开了平静的雪野,这一张冬日的图景,我无法描述了。⑨正是这冬日之盛为我们年年如期还回来一个完美如新的喀纳斯。⑩进入这冰天雪地里,我们人类也许会感觉寒冷,而对大自然,这覆盖了世界的冰雪是多么温暖地拥围了它的睡眠,温润了它的春梦。?或许说冬天正是自然的母亲,它在那里孕育其他的季节呢。?在我自然的眼光看来,喀纳斯的时令之中,其实只有三个季节。冬天并不可以当做一个季节,冬天就是年。冬天是季节的母亲,春是它的媚子,夏是它的娇子,秋是它的赤子。这个孩子经历一个天年归于大地,归于冬的心中再一次孕育,来年一个新的生命,一个新的孩子,一张新的面孔。?因而我说,那些花,那些叶子,那些溪水,都不是重复的,它们跟随了季节的生命而获得永恒的成长。?当然,那些森林、山峦、大湖,它们跨越了季节,并以季节来丈量它们的生辰,由季节来灌注它们生命的能量,由季节重新将它们一年的容貌打扮一新。?每一季节都是美的。四季之美正是永恒之美,它会如期到来,此即永恒;时令周而复始,此即永恒。?我离开时,喀纳斯的深雪仍然酣然沉睡。没有什么可以惊扰一种造化的梦想。我知道,当新的一年在这天降之襁褓中孕育成熟,生命之流将奔涌而出,畅通无阻。16.本文主要写的是喀纳斯的冬天,可为什么要从秋天写起?(4分)17.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①在这白光泛滥的时节,多亏这些成群起落的黑精灵,向我指点了村庄的深度。

②冬天正在这里铺陈它的万里画轴。18.在作者眼里,喀纳斯冬天有何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19.作者认为“喀纳斯的时令之中,其实只有三个季节”,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缘由。(6分)参考答案:16答:写喀纳斯秋天的天空、村庄和河流的情景是为下文冬天的出现做铺垫,以秋天的寂静反衬冬天的活跃。(4分)17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①

答:在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天地间只有白色,到处的白光,黑色的乌鸦使人有了空间感。(2分)②

答:冬天的喀纳斯,到处都是雪,仿佛一卷万里长的画轴,这卷画轴里有着无数的表达。(2分)18答:雪深且广,如一卷画轴,又如“天降之襁褓”,阳光尤其灿烂辉煌,阳光下的自然景物绚丽多彩,冬天是“季节之母”,孕育了其他三个季节和天地间的万物。作者对喀纳斯冬天的抒写,抒发了对孕育万物的喀纳斯冬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5分)19答:这是跟其他地方比较而言的,山外的人们想象喀纳斯会有七八个月毫无生机,但“我”看见冰雪下面的草根从秋天就准备好了发芽,山杨枝条上不易察觉的芽苞也是秋天备好的。不会有别处的阳光比喀纳斯更灿烂和辉煌了,正是这冬日之盛为我们年年如期还回来一个完美如新的喀纳斯,所以作者认为覆盖了世界的冰雪温暖地拥围了自然地睡眠,冬天在冰雪中孕育着其他三个季节,没有冬天,就没有其他三个季节,冬天是其他三个季节的母亲,从侧面凸显了冬天的伟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6分)2.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C.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

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B.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D.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C.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D.“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之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参考答案:1.A(“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不恰当,从下一段的开头,尤其是“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一句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文化还没有发展到高峰时期。)2.D(从“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来看,文人们爱竹是为了自身的解脱。)3.C(“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分析错误,是审美趣味、文化影响等使然。)

略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说“霾”樊良树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貍声。《诗》曰,‘终风且霾’”。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貍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这里,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诗经·邶风》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yì,阴沉而有风;昏暗)”“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霾的这个意义,与北方文化经典《诗经》中的“霾”有所不同,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恰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征。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的不少地方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媒体报章。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霾,引发的关联效应愈加深广、复杂,已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风吹起尘土,形成了古代的霾。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雾霾缠城,一阵阵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因此,《诗经》中有“终风且霾”,风和霾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摘自《光明日报》)1.下列对“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霾”源远流长,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多年来,它的意义变化不大,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屡屡出现。B.古代风吹起尘土,声音犹如狸音尖锐,形成了尘土飞扬的霾,但这只是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罢了。C.笼罩在当今中国多个城市的霾,夹杂着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D.“终风且霾”是说狂风卷席着尘土,能见度降低,这与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霾”是大风扬起尘土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如《诗经》中的“终风且霾”和《九歌》中的“霾两轮兮絷四马”。B.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污染,现在轮到中国的城市了。这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C.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环境与伦敦等饱受空气污染的工业革命重镇相比,明显更具有环保性和田园性。D.在今天,人类科技水平突飞猛进,但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对付雾霾,还是基本靠“吹”,还得依靠一场大风,“终风且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于江南的气候环境与北方不同,因此“霾”的意义,之于南方与北方也有所不同。B.自古以来都有雾霾天气出现,不过那时的霾只是携带原生态的尘土,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C.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因素,使“霾”这个字频频出现。这时的霾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就有了本质的区别。D.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使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变成了现今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成分的霾。参考答案:DAC1.【D】原文的表述为“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2.【A】定义过窄,霾不仅仅是大风扬起尘土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它还裹挟着其他物质。3.【C】“本质的区别”属于主观臆断,原文中的信息是现今的霾“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并没提到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藏书室记苏辙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手缉而校之

缉:收集整理B.然后申之以弦歌

申:陈述说明C.有兼人之才

兼:超过D.其蔽也贼

贼:偷窃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吾世其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其性也B.广之以读书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C.傅说之诏其君

予一以贯之D.而况余人乎

凡学而不读书者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力法。10.把《藏书室记》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2分)

(2)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4分)

参考答案:7.D(D项,残害之意。)8.B

(B项都是介词,用。A项,其,前为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后为代词,他的。C项,之,前为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后为代词。D项,前为连词,表递进;后为连词,表转折。)

9.B(不是作者提的观点,而是其父苏洵提的观点。)10.(1)我自幼向先父学习,听从他言语(的教诲),观察他做事的方式。(2分)(师事1分,行事1分。)(2)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不出问题的。(4分)(所遇、可否、病,各1分,语句通顺1分)参考译文:藏书室记苏辙我自幼向先父学习,听从他言语(的教诲),观察他做事的方式。现在我年纪大了,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父亲平素不经营产业,(幸而家中)有一些田地,没有衣食之忧;有几千卷书,亲手编辑校对整理,(把它)留给子孙。(他)说:“读这些书籍,对内修养身心,对外管理他人,足够了。这是孔子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父亲留下来的教诲,现在还在耳边回响。他遗留下来的书籍(仍)在木柜中,(我)要把它们再留给子孙,(如果子孙中)有能接受这些书并且践行其中的内容,我们的后代就差不多(很好了)。孔子教化人的方法,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等到他们把这些都做好了,再用礼乐来反复说明,用读书来丰富提高。(所以)说:“道就在其中。仁者见到它,就能从中体会仁;智者见到它,就能从中发现智。颜回、闵子骞从这里得到的是德行,宰予、端木赐从这里得到的是言谈技巧,冉求、子路从这里得到的是为政本领,子游、子夏从这里得到的是文采,都是凭借他们自身的才能而成就自己。就像农夫开垦田地,种植草木,草木大小长短、甘辛咸苦,都是它们的本性使然,农民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滋养它们而不伤害本性罢了。”孔子说:“(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么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完善,然后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古人知晓道理一定要通过学习,学习提高一定要通过读书。傅说告诫他的君主,也说:“向古训学习,才能有收获。”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子路在孔子看来,有过人的才能却不安于学习,曾经对孔子说:“只要直接去治理百姓管理祭祀就行了,不一定死读书才算是学习。”孔子批评他说:“你听说过‘六言六蔽’吗?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凡学习却不读书的人,都是子路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不出问题的。虽然这样,(但是)孔子曾经对子贡说:“赐,你认为我是广泛学习而后能牢记不忘的人吗?”(赐)说:“是的。不是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我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穿事情的始末。”是“一以贯之”,不是多学习就能够达到的,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批评了吗?说:我指的不是这个。老子说:“学习要日有增益,探求大道要日有减少(从而接近于道的本义)。”用日日增加的学问,探求日日减少的道,然后才能做到一以贯之啊。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也。王莽末,为弟报仇,亡命江夏。久之,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裨,攻傍县。后与成丹、张卬别入南郡蓝口,号下江兵。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是时,汉兵与新市、平林众俱败于小长安,各欲解去。伯升闻下江军在宜秋,即与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推遣常。伯升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常还,具为丹、卬言之。丹、卬负其众,皆曰:“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独归汉,乃稍晓说其将帅曰:“往者成、哀衰微无嗣,故王莽得承间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下江诸将虽屈强少识,然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愿敬受教。”即引兵与汉军及新市、平林合。及诸将议立宗室,唯常与南阳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鲔、张卬等不听。及更始立,以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更始败,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诣洛阳,肉袒自归。光武见常甚欢,劳之曰:“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厄,何日忘之。莫往莫来,岂违平生之言乎?”常顿首谢曰:“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帝笑曰:“吾与廷尉戏耳。吾见廷尉,不忧南方矣。”特加赏赐,拜为左曹,封山桑侯。十二年,薨于屯所,谥曰节侯。(选自《后汉书·王常传》,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B.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C.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D.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更始,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纪年的名号,如建武;也可用于称呼皇帝,如更始。B.肉袒,指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之意。C.顿首,此处意为磕头。古时也常用于书、表、奏等文章的结尾,表示敬意。D.薨,在唐代以前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后来也用以指皇帝、太后之死。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常与王凤、王匡等起兵,大破荆州牧。王常他们起兵后攻打云杜附近各县,号称下江兵,后来又大败荆州官兵,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B.王常希望辅助汉朝,成就功业。王常听了伯升的建议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向成丹、张卬说明,但成丹、张卬不同意,认为应该各自做主。C.王常素有威望,以理服人。王常想归顺汉朝,便把归顺的道理对将士们陈述,最终他率领下江兵和汉军、新市军等联合抗击王莽。D.王常一心为汉,备受重用。他在更始帝时拜将封侯,更始帝兵败后投靠光武帝,光武帝虽对他有所不满,但念及两人的情谊还是委以重任。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2)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参考答案:7.C

8.D

9.D

10.(1)王莽篡夺政权,杀了皇帝,残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汉朝,所以豪杰一起起兵。(2)凭秦始皇、项羽的力量,尚且被消灭,何况现在我们这些在民间聚集的平民呢?【7题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愚臣”是“不量”的宾语,“任以南州”的主语是更始帝,所以应断在“愚臣”后;“河北”是“即位”的地点,作宾语,所以应断在“河北”的后面;“心开目明”的主语是“愚臣”而非“河北”。由此可知,故选C。【8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后来也用以指皇帝、太后之死”错误,古代皇帝或王后之死称“崩”,不称“薨”。故选D。【9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但念及两人的情谊还是委以重任”错误,原文中,光武帝提到两人关系时带有责备王常的语意,他重用王常有“不忧南方”的考虑。故选D。【10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注意,篡弑:篡夺政权,杀了皇帝;并:一起;以:凭;夷覆:被消灭;布衣相聚草泽:在民间聚集的平民。【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王常字颜卿,是颍川郡舞阳人。王莽末年,替弟弟报仇,逃亡到江夏。不久,和王凤、王匡等人在云杜绿林起兵,聚集了几万人,任王常为将佐,攻打附近各县。后来和成丹、张卬分别领兵进驻南郡蓝口,号称下江兵。(王常他们)率领部队在上唐与荆州牧激战,大败荆州守军,接着向北进攻直到宜秋。这时,(刘伯升等率领的)汉军和(王匡等率领的)新市兵、(陈牧等率领的)平林兵都在小长安被打败,各路人马准备解散离开。刘伯升听说下江军在宜秋,立即和光武帝以及李通一起到王常的军营拜访,说:“希望见下江一位贤将,一起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同推举王常。刘伯升见到王常,用联合的好处来劝说王常。王常恍然大悟,说:“王莽篡夺政权,杀了皇帝,残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汉朝,所以豪杰一起起兵。现在刘氏又兴盛起来,就是真正的君主。我确实想为汉朝献身付出,辅助(刘氏)成就大功业。”王常回来后,详细地向成丹、张卬说明了情况。成丹、张卬倚仗自己的部队人多,都说:“大丈夫已经起义,应该各自做主,为什么要受别人制约呢?”王常一心只想归顺汉朝,就慢慢说服下江军的将帅说:“以前成帝、哀帝衰微没有后代,所以王莽能够趁机篡位。(王莽)拥有天下后,政令苛刻严酷,时间久了就失去了民心。做大事,应当要下顺应民心,上符合天意,功业才可以成就。如果依仗强大勇猛,放纵情感欲望,即使得到了天下,一定会再失去它。凭秦始皇、项羽的力量,尚且被消灭,何况现在我们这些在民间聚集的平民呢?(如果)按照这种做法行事,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下江的各位将领虽然倔强缺少见识,然而一向尊敬王常,于是都道歉地说:“(如果)没有王将军,我们这些人差一点陷入不义(的境地)。愿恭敬地接受教诲。”(王常)立即带领军队和汉军及新市兵、平林兵会合。等到众将领商议确立王室的时候,只有王常和南阳的士大夫同心想拥立刘伯升,然而朱鲔、张卬等人不听从。等到更始帝登基,任命王常担任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更始帝战败,建武二年夏天,王常带着妻子和孩子到洛阳去,裸露上身自行归降。光武帝见到王常很高兴,慰劳他说:“王廷尉很辛苦。(我)常常想起从前(我们)一起经历艰难困苦,没有哪一天能忘记。不早早来归,岂不违背了往常(辅佐真主的)话呢?”王常磕头谢罪说:“更始帝不嫌弃我这个臣子,任命我担任南州长官。赤眉军攻入长安打败更始帝的部队,(我)灰心失望,以为天下又失去了纲常法纪,听说陛下在河北登基,(我)心明眼亮。今天能够在朝廷里见到陛下,即使死了也没有留下遗憾了。”光武帝笑着说:“我和廷尉开玩笑罢了。我见到了廷尉,就不担忧南方了。”(光武帝)特别加以赏赐,授以(王常)左曹这一官职,封为山桑侯。建武十二年,(王常)在驻军的地方去世,谥号节侯。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入,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刑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石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石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獉新獉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的,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的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不能从。

自元祐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疑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石;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遂已。(节选自《宋史苏辙传》)(1)下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B.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C.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D.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2)下对这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司,文中指唐宋时户部、度支、盐铁三个财政部门的统称,主理财赋,皆以意臣领之。B.漕司,亦称“漕用司”,指管理催征税赋、出纳钱粮、办理上供以及漕运等事的官署或官员。C.临朝,古代中国在君义制时代由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摄政称制,称为“临朝”。D.秋试,又称秋闱,是对科举考试制度中会试的借代性叫法,因考期在秋季八月而得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辙富有才华,科考优异。十九岁时,他就和兄长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在制举的策论考试中受到考官司马光的赏识。B.苏辙富有胆识,忠君直言。他在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时,大胆议论宫禁朝廷之事,盲辞激切,不因为可能被罢免而畏缩不言。C.苏辙体恤士人,爱护人才。司马光想要对科举考试加以改革,苏辙认为考试时间将近,建议来年的考试不做变动,后面再慢慢讨论科举的条例。D.苏辙处事果断,有政治主见。宣仁太后在是否任用元丰党人的事情上犹豫不决。苏辙坚决反对任用元丰旧党。(4)把文中画横的句子是翻译成现代汉病。①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文得失。②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参考答案:(1)B。(2)D。(3)C。(4)①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②吕大防、刘挚很担心这件事情,想逐渐推举任用(他们),来平息(他们)先前的仇恨,称之为“调停”。(1)“八使”作“之”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四方”作“之”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辙”作“以书抵”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D。译文: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故选:B。(2)D.“是对科举考试制度中会试的借代性叫法”错误;乡试在秋季举行,叫做秋试。(3)C.“建议来年的考试不做变动”错误;原文“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的义”,意思是可见,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可见还是改变了一部分考试规则。(4)①春秋,年岁。倦于勤,状语后置。极言,详尽地论说。译文: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②患,意动用法或译为“担心”。稍,逐渐。夙,先前的,旧有的。译文:吕大防、刘挚很担心这件事情,想逐渐推举任用(他们),来平息(他们)先前的仇恨,称之为“调停”。译文:

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注: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所以三等为最高。)范镇感到为难。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

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陈升之劝阻,任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司马光都不听。

从元佑初年开始,国家政治焕然一新,到现在已经有五年了。人心已经安定,只是元丰旧党,分布在朝廷内外,常常兴起一些邪说来动摇皇上,吕大防、刘挚很担心这件事情,想逐渐推举任用(他们),来平息(他们)先前得仇恨,称之为“调停”。宣仁皇后犹豫不决,苏辙当面指出她的不对,又再次上疏说:“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国君就尊贵,国家就安定;疏远君子,亲近小人,那么国君就会担忧,国家就危险。况且,君子、小人在形势上如同冰和炭,相处必然相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奏疏送入宫中,宣仁皇后让宰相在帘前读(给她听),(然后)说道:“苏辙担心我们君臣正邪兼容,他说的话很符合道理。”众大臣都顺从并符合太后的话,“调停”的主张终于停止。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这段文字有多处语病,请找出其中3处,写出错误的句子的序号,并改正这些错误。(4分,1分/处)这几年,漳州旅游事业发展很快,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许多外地的旅游者到漳州来①,就是要领会我们古老漳州的文明、风情的②,因为他们到漳州,除了浏览土楼、古桥③,还要钻一钻曲折幽深的小巷和青石板铺成的路④……而我们一些人总认为这些太“土”,登不了大雅之堂⑤。其实,漳州的这些“土”,在外地人眼里恰是难得一见的“雅”⑥。(1)序号

,订正:

(2)序号

,订正:

参考答案:序号①,订正:删去“外地的”序号②,订正:将“领会”改为“领略”序号③,订正:(3)将“因为”改为“因此”或“所以”序号④,订正:(4)在“青石板”前加上“走一走”8.下面一段文字有三处表述不够恰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使之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语意简明。有一种病叫“开学恐惧症”,儿童和青少年是此症的多发人群,国内有研究发现,学校恐惧症中女孩比男孩稍稍略多,比例为4:3。学习压力大是开学恐惧症的唯一原因,患者最常见的是头晕、胸闷、肚子疼等躯体症状和手抖、尿急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然而,家长常常会忽略上面出现的症状,建议家长们,一旦发现此种症状,最好还是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这样,孩子的症状就一定会消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女孩比男孩稍稍略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