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金丰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龙岩市金丰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龙岩市金丰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龙岩市金丰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龙岩市金丰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龙岩市金丰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核雕是民间艺术中的一绝。它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其外形特点或起伏的变化,雕镂出各种人物、走兽、山水、楼、台、亭、阁等。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桃核、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最佳的是油橄榄核,体积仅有一节指头那么大。在这么小的橄榄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于其操作上的高难度,核雕技艺鲜有传人。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证。明清时期,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制作却搞得生气勃勃,富于创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榄核雕刻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其作品的构思和雕刻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被人称作是“微雕神技,艺术奇葩”。明、清两代这种核雕的微雕艺术堪称一绝,当时京城和江浙一带官宦商贾中流行玩赏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珑的核雕艺术品就是当时人们搜罗的热门艺术品之一。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果核雕刻在明代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宣德年间,夏白眼在橄榄核上雕刻

16个小孩,每个小孩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年闽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他在天启二年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长约3厘米,高约0.5厘米,中间为舱,上以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窗旁雕栏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首刻苏东坡及其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袒胸露乳,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范。“东坡赤壁泛舟图”,把核雕艺术推上了历史的高峰。明代文人魏学洢著有《核舟记》一文详记其事。新中国建立之后,《核舟记》被载入中学课本,核舟也因此名传华夏。自古至今,玩核的名人举不胜举,从明、清的皇帝,到王公大臣,从富贾巨商到三教九流,明熹宗朱由校自己亲自动手雕刻,清乾隆皇帝更是对核雕偏爱有加。他们把小小核雕作为一种垂挂在衣带、纨扇或是绣袋下面的坠物,作为装饰和点缀,一方面也可玩赏。后来至清代中期开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为坠物装饰和点缀了,许多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的工艺品专门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摩挲把玩。用橄榄核雕刻的各种花船、小船还可配上镂空雕刻的象牙、红木座架,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供人欣赏。果核雕刻品价值也不断攀升,由把玩品逐渐变成了兼收藏、升值、欣赏、健身等多重功用于一身的工艺品。核雕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让无数藏家玩家惊叹和入迷,行情始终看好,这也激发了心灵手巧的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才智。今天,核雕艺人们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把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间艺术推向又一个高峰。

1.下列关于“核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雕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果核的外形特点或起伏的变化雕刻各种人物、走兽、山水、楼、台、亭、阁等的一种民间艺术。

B.核雕所选用的雕刻材料为核桃、桃核、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比较坚硬的果核。

C.核雕因所选雕刻材料体积小,雕刻难度大,雕刻技艺传人少而成为民间艺术中的一门绝技。

D.核雕被人称为“微雕神技,艺术奇葩”,其构思和雕刻在明清时期达到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雕起源待考,但其蓬勃发展于明清,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从富商巨贾到三教九流都玩核,甚至皇帝们都亲自动手雕刻。

B.核雕艺术品一直是人们搜罗的热门艺术品之一,清朝中期,核雕不光用来装饰和点缀,还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供人欣赏。

C.王叔远的“东坡赤壁泛舟图”因其雕刻形象生动、布局精巧美丽成为核雕精品,明代时借助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记述甚详,而使其广为人知的是《核舟记》选入了新中国的中学课本。

D.核雕激发了心灵手巧的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才智,他们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使核雕在市场上行情始终看好。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清朝中期以后,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在手中把玩一些橄榄核和胡桃核的核雕,核雕玩品除了具有欣赏价值还兼具了健身的功用。

B.核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装饰物和点缀品,到把玩品、欣赏物再到可升值的收藏品这样一个功用转化的过程

C.随着核雕价值的不断攀升,有些收藏者搜罗核雕不仅仅是为了赏玩和健身,还因其可升值取利。

D.随着果核雕刻品价值的不断攀升,加上核雕艺人们对艺术有着执著追求,核雕技艺应有很好地发展空间。参考答案:1.D

解析:核雕中的桃核、杏核和橄榄核雕在明清时期才因其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和艺术境界被称为“微雕神技,艺术奇葩”的。

2.C

解析:A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动手雕刻;B核雕是在明清时期成为人们搜罗的艺术品的;D.因果颠倒。因核雕艺术品“行情始终看好”,才激发了心灵手巧的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才智3.B

解析:核雕的功用最初是单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功用越来越多,不是一个功用转化的过程。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塞罕坝的“横平竖直王国平位于河北承德的塞罕坝,落叶松遍布,笔挺笔挺的。这些松树经历的四季,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时序更迭。冬天长期唱主角,春天、夏天被强行压缩了,高寒、沙化、干旱,带有负面色彩的词在这里集合,兴冲冲地向松树发起攻击。松树们不加理会,顶天立地,铆足了劲,往上长,直直地往上长。“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些句子,都是历代文人写给松树的,都是高声礼赞。松树的品行,好像自古以来就是免检的。塞罕坝是松树的天下。这些松树,跟风对话,跟雪周旋,跟寂寞逗趣。漫步塞罕坝,目力所及都是挺立着的灵魂。你会感觉被一股正气萦绕着,内心不由得生发出敬畏的情感。在这片140万亩的土地上,人工绿化面积达112万亩。都说塞罕坝在大地上书写着绿色奇迹,那么松树负责的就是那一笔稳健的“竖”。松树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就是路。塞罕坝的路,那么的细,那么的长,就像孩子用纯白色的油画棒,在硕大的墨绿色纸张上画出的一道道平展的白线,径直地伸向远方。塞罕坝原本没有路,是塞罕坝人用铁脚板踩出了一条条路。森林深处的一条条小道,给塞罕坝添上了灵气,让塞罕坝的花草树木跟人亲近了,也让塞罕坝的壮美与幽深得以被人识、被人叹、被人爱。如果你添加了塞罕坝人为微信好友,又关心微信运动的计步排名,你会发现,塞罕坝人多数时候是排在前列的,甚至不时占据封面。这是因为塞罕坝人总是在路上,喜欢在“林子”里转悠,他们在工作,在生活,在守护绿色,在制造“氧气”,在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书写着大地上的那一笔舒展的“横”。有了“横”与“竖”,坐标系的X轴、Y轴就确立了,而坐标系的原点,站着的是“人”。一撇一捺,重重两笔,挥就的是人的浩浩威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塞罕坝人,在茫茫荒漠上种树,历时五十五载,那么单调,那么漫长,他们顶住了风,挡住了雨,吞下了苦,咽下了痛,以强硬的姿态号令茫茫荒漠变身茫茫林海,让绿色常驻人心,并见证着生态保护跃居时代主潮。一撇一捺,轻轻两笔,也状写着人的柔性智慧,“涸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塞罕坝人伺候着自己或前辈种下的这些树,担心它们受森林病虫害的困扰,有个“头疼脑热”,又忧心它们一着不慎“惹火上身”,后果难以想象。只能是处处提防,时时小心,念想着这片浩瀚森林自由地长大,尽情地长高。身为务林人,他们即便在言语上也对大自然以悉心的呵护。在石质阳坡植树,泥土少,只能从别处运来,他们叫“客土回填”,给一堆土以宾客般的礼遇,整个植树的氛围也平添了几分庄严。他们还喜欢把“适地适树”的说法挂在嘴边,这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个道理,到什么地方种什么树,蛮横不得,强扭不来。塞罕坝人,演绎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面与光明面。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永”字。1962年,那么一个年代,国家决定要在塞罕坝组建林场,目的和期望凝结在27个汉字的字里行间:“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这就是“本”,塞罕坝人“不忘本”。这就是“初心”,塞罕坝人“不忘初心”。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每年释放氧气54.5万吨,拥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植物9种……这是塞罕坝人提交的成绩单。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木”字。森林,树木,是塞罕坝人的亲属、友朋,亦是恋人,生死相依,你侬我侬。海子有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塞罕坝有多个苗圃,树苗在这里得到精心呵护、培育,待时机成熟,就装上车,被运往四面八方。塞罕坝人嘴边的这些“苗子”,携带着塞罕坝的基因,盛满了塞罕坝人的情谊……去吧!去吧!塞罕坝的“苗子”,去美化别人的幸福生活,去装点我们共同的家。(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3.文章第7段与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14.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15.文中为什么引用海子的诗?16.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标题的含义。参考答案:13.内容上,将“横”和“竖”分别比作坐标系的X轴、Y轴,点出人在坐标系中的位置。结构上,既总结了上文的“横”与“竖”;又引出下文描述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面。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绿林映白路,色彩鲜亮,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塞罕坝的路在无边绿林的映衬下细长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塞罕坝人勤劳、奉献精神的赞美。

15.表达塞罕坝人对植物的热爱,与植物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们享受着塞罕坝森林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使文章具有诗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16.“塞罕坝的横平竖直”,“竖直”是写塞罕坝在环境极为悉劣的条件下,绿化率却极高,到处都是松树,赞美了松树坚毅、顽强、充满正气的精神。“横平”是写塞罕坝人踩出又细又长的路,表达了对塞罕坝人不畏艰辛、执着奉献精神的赞美。13.试题分析:段落的作用通常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切入分析,内容方面,要先概括段落所写的内容;结构方面,主要考虑该段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第7段是一个过渡段,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点出人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引出下面写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面。14.试题分析:赏析句子时要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等角度展开。“像孩子用纯白色的油画棒……画出的一道道平展的白线”运用了比喻手法,描绘了塞罕坝的路细长的特点,分析效果时要结合作者表达的情感。15.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考虑引用诗歌能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的作用。另外,要考虑所引用诗歌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以及与本文写作对象或要表达的主旨之间的关系。文中引用海子的诗要表达的是塞罕坝人对植物的感情,对塞罕坝的感情,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16.试题分析:分析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切入。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标题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其比喻义。理解“塞罕坝的‘横平竖直’”的含义,要抓住“横平”和“竖直”两个关键词。第1—3段写“竖直”,第4—6段写“横平”,表面上是在写树、写人,背后却是在写树的品质,讴歌人的精神。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乡土本色

费孝通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删改)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E.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原有生活方式暴露出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13.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14.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谈谈“流弊”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4分)

15.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为父母的疾病忧愁。”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通过列举具体行为答复了学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在认识问题的方式上的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2.CE【A.隔阂,是乡土社会的特征。如果是同一村落,是没有隔阂的;但如果不是同一村落,则是隔阂的。因此,“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的表述与原文不完全相符。B.乡土社会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或个别的关联,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普遍联系”。D.原文并没有将两种社会的“信用度”进行比较,原文只是指出,乡土社会的信用不适用于法理社会。】13.C【文中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因此,“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14.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4分。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15.在乡土社会里,人们的认识是个别的,只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联系,(1分)并不追求抽象的普遍原则。(1分)孔子对“孝”的意义的解释,并没有作抽象意义的说明(孝,就是尽心奉养和顺从父母),(1分)而是因人而异,告诉学生各种具体的做法。(1分)[4分。准确概述“乡土社会在认识问题的方式上的特征”2分,联系材料分析2分。]

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这首宋间,完成下列小題。破阵子陆游仕至千钟①良易,年过七十常稀。眼底荣华元是梦,身后声名不自知。营营②端为谁。幸有旗亭沽酒,何妨茧纸题诗。幽谷云萝③朝采药。静院轩窗夕对棋。不归真个痴。【注】①千钟:优厚的俸禄。②营营:忙忙破碌。③云萝:也叫藤萝。即紫藤。因藤茎屈曲攀绕如云之缭绕,故称。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词人认为,官做到年俸千钟并不难,但活过七十岁者却是很少。对比中见感慨。B.词人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现在才知道,荣华声名原来是一场梦幻,不值得追求。C.“沽酒”“题诗”“采药”“下棋”四词概括了词人晚年的生活,表达了归隐的幸福与快乐。D.“不归真个痴”既道出了词人对选择归隐的肯定,又表达了自己不再维续继续“痴”的庆幸。E.下片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词句对仗工整,描绘了一幅“归隐生活图”,尾句含蓄言志。15.这首词陆游写于晚年,表现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4.CE

15.①荣华富贵,过眼烟云,不屑一顾。经过人生坎坷之后,晚年的陆游看透了荣华。“元是梦”是对荣华的最好诠释。②在归隐中度过余生的无奈。作者借沽酒、题诗、采药、对棋聊度余生,虽然有乐趣,但也透露出无奈。③"不归真个痴”道出了词人对人生的顿悟(通过自嘲来表现心中难以排遣的愤懑)。1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幸福与快乐”分析不当,“幸有”的意思是“庆幸的是有”的意思,由词人的生话经历可知,陆游归隐,虽然有沽酒、题诗、采药、对棋之乐,但依然难抑心中隐隐的痛。可见他的晚年并不幸福快乐。E项,“尾句含蓄言志”错,应为“直抒胸臆”。“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妥,下片的语言虽然易懂,但是也是经过提炼而显得典雅。15.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词陆游写于晚年,表现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读懂全词,再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上片开头词人就认为,官做到年俸千钟并不难,但活过七十岁者却是很少。对比中见感慨。词人曾经渴望建功立业,但是朝廷不用他,因此词人认为荣华声名原来是一场梦幻,因为追求荣华声名而劳而不知休息,内心躁急不安,实在不值得。经过人生坎坷之后,晚年的陆游看透了荣华。词人的生话经历可知,陆游归隐,虽然有沽酒、题诗、采药、对棋之乐,但依然难抑心中隐隐的痛。可见他的晚年并不感到庆“幸”。结句描绘了一幅“归隐生活图”,含蓄言志。“不归真个痴”,通过自嘲来表现心中难以排遣的愤懑。抓住“梦”字回答,晚年的词人用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心中的无奈和愤懑(或顿悟)。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赤壁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襟危坐危:高B.举匏樽以相属属:劝酒C.挟飞仙以遨游挟:偕同D.而卒莫消长也卒:终究(2)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何为其然也B.方其破荆州C.其皆出于此乎D.其自视也亦若此矣(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通过赞美英雄曹操,抒发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愤慨。B.作者写水、月等意象,阐释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关系。C.作者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D.选文句式骈散结合,长短交错,语言清新明丽,声调和谐优美。参考答案:答案:(1)A(2)C(3)A【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测虚词的意思.(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解答】(1)A危:端正地.句子译为: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2)C表揣摩语气,大概的意思.其他用作代词.(3)A“抒发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愤慨”错,抒发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参考译文: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点评】实词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最根本、最实用的是语境推断,即把这个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文中读.只有建立并强化了这个意识,推断才有保障.6.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纲,字文纪,少慷慨有志节,每以忠义自许。初名瑗,字子玉,读《后汉书·张纲传》,慕而改之。周齐王宪引为参军。宣帝将害宪,召僚属证成其罪,纲誓之以死,终无挠辞。及宪遇害,露车载尸而出,故吏皆散,唯纲抚棺号恸,躬自埋瘗,哭拜而去。隋开皇末,为太子洗马。皇太子勇尝以岁首宴宫臣,左庶子唐令自请奏琵琶,又歌《武媚娘》之曲。纲以为不可,趋而出。及勇废黜,文帝召东宫官属切让之,无敢对者。纲对曰:“今日之事,乃陛下之过也。勇器非上品,若得贤明辅导之,足堪继嗣皇业。奈何以弦歌鹰犬之才侍侧?乃陛下训导不足,岂太子之罪耶!”辞气凛然,左右皆为之失色。帝奇其对,擢拜尚书右丞。时左仆射杨素、苏威当朝用事,纲每固执所见,不与之同,由是二人深恶之。会遣大将军刘方诛讨林邑,杨素言于文帝曰:“林邑多珍宝,自非正人不可委。”因言纲可任,文帝以为行军司马。刘方承素之意,屈辱纲,几至于死。高祖践祚,拜礼部尚书。时高祖拜舞人安叱奴为散骑常侍,纲上疏曰:“今新定天下,开太平之基。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非创业垂统贻厥子孙之道也。”高祖不纳。贞观四年,拜太子少师。时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特赐步舆,令纲乘至阁下,数引入禁中,问以政道。又令舆入东宫,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凛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五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之立碑。

(节选自《唐书·李纲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周齐王宪引为参军

引:邀请B.纲以为不可,趋而出

趋:快步走,跑

C.文帝召东宫官属切让之

切:急切,立即D.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

致:到,到达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纲“忠义敢谏”的一组是:

(3分)①抚棺号恸,躬自埋瘗

②辞气凛然,左右皆为之失色

③奏琵琶,又歌《武媚娘》之曲

④非创业垂统贻厥子孙之道也

⑤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

⑥林邑多珍宝,自非正人不可委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①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李纲年少时候就刚正并且很有志向,认为自己是一个忠义之士,因为仰慕东汉人张纲的品节,而把自己的姓名由李瑗改成李纲。B.对皇太子杨勇被废黜一事,李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以前辅佐太子的人都是吃喝玩乐之徒,没有很好地教导太子,致使太子被废。C.因为李纲常常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从别人,所以引起了当权者的不满。他们向皇帝进言,设计陷害李纲,几乎致李刚于死地。D.李纲曾经患脚病,连鞋都穿不上,唐太宗特地赐给他步辇,多次让人把他抬进皇宫中,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道理。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语。

(10分)(1)勇器非上品,若得贤明辅导之,足堪继嗣皇业。

(2)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

参考答案:4.C.【说明】切:严厉,严酷5.D.【说明】③非李纲所为,⑥非李纲所言。其他或言行或作者评论皆可表现“忠义敢谏”6.B【说明】李纲认为太子被黜,根本原因在于皇帝自己。

7.(1)杨勇的才能并不是上等的,如果得到贤良明智的人来帮助引导他,完全可以继承皇帝的事业。(器、辅导、足堪,5分)(2)和皇帝一起起兵的有功之臣,还没有全都封赏;高明的人才和饱学之士,还流落在民间。(遍、硕学、草莱,5分)

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李想把自己近三次语文考试各板块的得分情况列了一个表格,他带着表格去向刘老师请教。下面是他们对话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对话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对话情境和表格内容,语言通顺得体。(6分)考查知识点(该题总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得分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9分0分9分67%古代诗文阅读(36分)20分20分21分56%文学、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0分12分12分45%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分16分15分82%作文(60分)49分51分49分83%李想:

①刘老师:是李想啊,快进来。拿来我看看。刘老师:李想,你这个表做得很清楚,从表上来看,

②李想:我觉得这两方面都还有提高的空间,可是我并没有在这些上面多花时间啊。刘老师:学习可不仅仅是花时间多少的问题,要多揣摩其中的规律。

③李想:我觉得有时候在这方面挺有把握的,真没想到那一次这个题居然全都做错了。刘老师:另外,针对你相对比较薄弱的几个板块,老师再给你一条建议:

④李想:谢谢老师,我明白了。参考答案:①刘老师您好,请问您现在有空吗?这是我这三次考试的得分情况,我想麻烦您帮我分析一下。②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得分情况都很好。③看起来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还有些问题。④对于阅读能力的提升,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多读,高质量地阅读。(内容扣“阅读”合理即可)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术性,有感染力,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②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并且要有些特定的条件。③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④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⑤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参考答案:A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可以从分析选项入手,四个选项开头的是④或⑤,比较④⑤后发现,④句是个总领句,应该放在句首,这样可排除C和D项,④后是接①还是③,①从正面分析,③从反面分析,按照逻辑顺序,应先从正面分析,所以①应放在前面,排除B,答案应选A。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人说:“一生一死,乃见交情。”这话不错,患难之交最珍贵。【甲】可凡事都有悖论:瓷器越华贵,越经不起碰摔;交情越深厚,越经不起伤害。楚汉之际,张耳与陈余结为刎颈之交,后来只因一次误会,竟水火不容,刀戈相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秉性不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价值观不一样很难交为朋友。许多人觉得薛宝钗最配贾宝玉,宝玉偏不喜欢。无它,话不投机半句多。有的人交朋友很实际,就是为了获取利益。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嘛,可是一旦目的达不到,翻脸不认人,所谓的“好朋友”成了“狗屎一堆”。【乙】有一首诗写得好,说朋友是“雪夜的火炉、雨中的红伞、无言的牵挂、彼此的忧欢、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人的胸膛……”可是,我们无须背诵华丽的辞藻,未必探寻朋友的哲理内涵。【丙】人之交友出于天性,“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为的是人生路上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悖论

B.刎颈之交

C.话不投机半句多

D.未必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

B.乙

C.丙参考答案:2.D

3.B2.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答题前要通读材料,整体理解内容。词语使用是否正确,要结合语境分析判断。D项,未必,不一定。应改为“不必”,照应前面的“无须”,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的不需要,不必要。3.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考生要熟悉常见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乙句中,“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人的胸膛”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不能与前面几个并列的名词性短语相并列,这个分句前的顿号改为逗号,改后的句子为:“雪夜的火炉、雨中的红伞、无言的牵挂、彼此的忧欢,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人的胸膛……”;但作为诗句,且为了强调语意,最好改为“雪夜的火炉,雨中的红伞,无言的牵挂,彼此的忧欢,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人的胸膛……”。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中国古贤的人生意趣,也__________了古人向往的美育图景。美育在中国历史和文化语境中从来不是一技一艺的传习,也不是理论概念的记诵,而是全身心的文化沉浸和场景感受,因而具有总体性特征。与之相应,中国美育资源也__________,皎皎明月、悠悠晴空、山峦溪流、市井勾栏,万事万物都拨动着人们的心绪。这是我国美育的特色和传统,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这就要求美育资源的重组。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就提出过,美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社会美育又包括从美术馆、剧院到博物馆,从道路、建筑到公墓,真可谓方方面面,无所不包。(

)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也具有全方位和总体性特征,美育资源的重组也有多个层面。最基础的是传统美育资源的数字化,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再现、传输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进一步则是将那些因网而生的新的文化能力、文化样态和文化活动转化为美育资源。比如,动漫、网游等作为一种__________的网络文艺形态已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但其美育价值还远未得到发掘。事实上,动漫、手游、网游以及各种新媒体艺术展等文化产品或活动,都给人以美的熏陶,并激发人对自然、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思考,无不具有美育意义。应该说,类似资源并非隐藏在网络世界深处__________,相反,它们完全体现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网络活动之中,只是由于这种活动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因而需要全新的眼光、思维和话语,方能加以认识、激活和运用。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描绘

汗牛充栋

新鲜

不可捉摸B.描绘

包罗万象

新兴

不可捉摸C.描写

包罗万象

新鲜

高深莫测D.描写

汗牛充栋

新兴

高深莫测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B.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显然首要的是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到互联网。C.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D.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把诗歌、文字、歌曲、影像乃至小说、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存储、再现和传输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B.把诗歌、文字、歌曲、影像乃至小说、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传输、再现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C.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存储、再现和传输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D.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传输、再现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参考答案:1.B

2.C

3.C【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描绘:也说描画,也指用语言文字来描写;描写: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具体语境说上文的句子很生动地用语言文字描写出古人向往的美育图景,选用“描绘”。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无所不有。语境是表达中国美育资源丰富,所以选用“包罗万象”。新鲜:多形容物品,意思是刚生产、刚收集或刚制成的;新兴:多形容产业,意为最近兴起的。语境表达动漫、网游等是最近兴起的网络文艺形态,所以选用“新兴”。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高深莫测:意思是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语境说类似资源并非隐藏在网络世界深处无法猜测和估量,并没有使人难以理解的意思,所以选用“不可捉摸”。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题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审题可知,括号内的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就提出过,美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社会美育又包括从美术馆、剧院到博物馆,从道路、建筑到公墓,真可谓方方面面,无所不包”,括号内填写的内容应该在时间上说“时代在进步”,故排除D;据下文“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也具有全方位和总体性特征”可知,括号的内容应落脚到互联网,故排除A;应该是把“名单”“延长”,而不是把名单延长到互联网,且“首要的显然”修饰并强调“互联网”的作用,故排除B。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划线句“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再现、传输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存在不合逻辑和语序不当的问题。“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不合逻辑,应该为“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再现、传输和存储”语序不当,“存储、再现和传输”最符合逻辑顺序。故选C。【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六、写作(60分,共1题)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问:“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如此小儿科的问题大家当然不屑一顾,仅用最低分贝附和:“珠穆朗玛峰。”“那第二高峰呢?”谁知老师接着追问。这下大家傻了。有人争辩道:“书上好像没见过。”老师不置一词,再问:“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谁?”这次没人敢回答,不是忘了加加林,而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老师的下一个问题——他们不知道第二个人是谁。这时老师说:“‘第一’和‘第二’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你们都只记住了第一高峰,你们记住了第一高峰,该不该就忽略了第二高峰呢?”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但一位同学反驳说:“追求第一是我们的追求。”要求:根据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参考答案:例文“第二”又何妨一老师在课堂上问: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大家脱口而出:珠穆朗玛峰。又问:世界第二高峰呢?台下一片沉默。这种“记得第一,遗忘第二”的现象,乃至由此衍生的“只认第一,不认第二”心理,在我们的社会上还较为广泛地存在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