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 聚苯乙烯(PS)、抗冲击聚苯乙烯(PS-I)、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及苯乙烯-丙烯腈(SAN)树脂中残留苯乙烯单体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编制说明_第1页
塑料 聚苯乙烯(PS)、抗冲击聚苯乙烯(PS-I)、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及苯乙烯-丙烯腈(SAN)树脂中残留苯乙烯单体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编制说明_第2页
塑料 聚苯乙烯(PS)、抗冲击聚苯乙烯(PS-I)、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及苯乙烯-丙烯腈(SAN)树脂中残留苯乙烯单体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编制说明_第3页
塑料 聚苯乙烯(PS)、抗冲击聚苯乙烯(PS-I)、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及苯乙烯-丙烯腈(SAN)树脂中残留苯乙烯单体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编制说明_第4页
塑料 聚苯乙烯(PS)、抗冲击聚苯乙烯(PS-I)、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及苯乙烯-丙烯腈(SAN)树脂中残留苯乙烯单体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塑料聚苯乙烯(PS)、抗冲击聚苯乙烯(PS-I)、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及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广泛应用于包装中广泛用于玩烯树脂中残留苯乙烯单体的测定气相色谱法》,该项目将整合苯乙烯基均聚物和共聚烯(PS-I)、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及苯乙烯-丙烯腈(SAN)树脂中残留苯乙3烯单体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国家标准修订项目,计划号20233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本标准修订后将代替GB/T16867-1997《聚苯乙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中残留苯乙烯单体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和GB/T38271—2019《塑料聚苯乙烯和抗冲聚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化塑料树脂产品分国内外有关聚苯乙烯(PS)和抗冲击苯乙烯树脂(PS-I)中残留苯乙烯单体含量测定表1国内外有关PS和PS-I树脂中残留苯乙烯单体测定标准情况12塑料聚苯乙烯和抗冲聚苯乙烯中残留苯乙烯单体3塑料聚苯乙烯和抗冲聚苯乙烯中残留苯乙烯单体4塑料聚苯乙烯(PS)和抗冲聚苯乙烯(PS-I)中5聚苯乙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中残留苯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测定树脂中残留苯乙烯单体的国外标准主要是国际标准我国的相应标准GB/T16867-1997和GB/T38271—2019相比,两个标准范围存在4中残留苯乙烯单体的测定,也适用于苯乙烯一丙烯睛共聚物(SAN)和抗冲击聚苯乙烯烯(PS-I)中残留苯乙烯单体的测定。GB/T16867-1997制定较早完善,而试验结果表明GB/T38271—2019也适用于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及苯乙烯-丙烯腈(SAN)树脂,本次项目将对GB/T38271—2019进行修订,将其范围修改为聚苯乙烯(PS)、抗冲击聚苯乙烯(PS-I)、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品制备中采用溶解或溶解沉淀的溶液进样,气体进样采用溶解后溶液热平衡气体顶空方法A—溶液注入法操作较为简单,但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样品溶液中存在气项目GB/T38271—2019GB/T16867-1997标准名称塑料聚苯乙烯和抗冲聚苯乙烯中残留苯乙烯单体的测定气相色谱法聚苯乙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中残留苯乙烯单体的测定气相色谱法适用范围规定了气相色谱法测定聚苯乙烯(PS)及抗冲聚苯乙烯(PS-I)中残留的苯乙烯单体含量的方法。它也可用于同时测定PS及其他(PS-I)挥发性芳香烃的含量。适用于聚苯乙烯(PS)、丙烯睛一丁二烯一苯乙烯树脂(ABS)中残留苯乙烯单体的测定,也适用于苯乙烯一丙烯睛共聚物(SAN)和抗冲击聚苯乙烯(HIPS)中残留苯乙烯单体的测定。检测方法A法:溶液法A法:溶液法5项目GB/T38271—2019GB/T16867-1997B法:溶液-沉淀法C法:顶空法B法:顶空法定量计算校准a多点校正曲线法制备至少4个浓度的校准溶液,可选浓度为0.0025mg/ml、0.005mg/ml、0.01mg/ml、0.02mg/ml、0.025mg/ml、0.050mg/ml,通过气相色谱得到校准曲线。单点校正系数法采用单一标样溶液溶度,得到一定浓度下的单位质量正丁苯和苯乙烯的峰面积比单值即苯乙烯的校正因子。采用单点法,默认截距为0气相色谱仪有关规定操作参数及分离度Re对具体的操作条件没有限定,只是给出了典型参数示例。分离度Re大于1,最好大于1.5。有利于测试中的灵活操作及对不同样品特点做出相应微调。未对实验分离度做出要求,对相关操作参数都做了单点值或参数范围的规定。有利于刚接触该方法的测试人员快速实践开展实验,但不利于该方法的后续优化拓展。温度控制进样器,℃200~250200检测器,℃200~250200色谱柱,℃50-130,或程序升温110(毛细管柱)、120(填充柱)载气流速,ml/min2.5~10(毛细管柱),25~90(填充柱)2~4(毛细管柱25~30(填充柱)载气可选氢气、氮气或氦气氮气溶解温度样品溶解过程中,考虑了温度对残留单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定了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25℃。未规定溶剂N.N-二甲基酰胺、丁酮、二氯甲烷、四氢呋喃。N.N-二甲基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1,4-二乙基苯正丁基苯内标物及样品溶液浓度样品浓度为25mg/ml,内标物浓度为0.2mg/ml,二者浓度比为125。样品浓度为100mg/ml,内标物浓度为0.1mg/ml,二者浓度比为1000。配制方法一次配制,使用1000ml容量瓶。方法误差较小。(但相对于单次样品二次配制,使用50ml容量瓶配制后移取5ml至250ml容量瓶中稀释6项目GB/T38271—2019GB/T16867-1997溶液20ml含内标物溶液的用量来说,如实验量有限则单次配制量过大。)校准物苯乙烯和其它芳香烃(乙苯、异丙基苯乙烯、乙苯、异丙苯、邻二甲苯、正丙苯、甲乙苯、α-甲基苯乙烯校准溶液浓度0.0025mg/ml、0.005mg/ml、0.01mg/ml、0.02mg/ml、0.025mg/ml、0.050mg/ml单浓度,0.02mg/ml配制方法一次配制,1000ml容量瓶二次配制,50ml容量瓶配置后移取20μl至20ml含内标物的溶剂中样品浓度25mg/ml100/ml本标准的条款编号技术性差异原因1列出了标准包括的三种方法:A法、B法和C法;增加了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及苯乙烯-丙烯腈(SAN)树脂中残留苯乙烯单体含量的测定。增加可操作性,便于标准的执行,对相同方法进行合并。2将规范性引用文件ISO472修改为相应我国国家标准GB/T2035;增加了有关数值修约规则的我国国家标准GB/T8170;将参考文献中ISO1042移至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并修改为相应我国国家标准GB/T12806;增加了移液管相应我国国家标准GB/T12808以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技术条件。与后续增加内容保持一致5.5、5.6、5.7将气相色谱用气体进行分类说明,增加纯度要求增加可操作性,便于标准的执行6.8增加了溶液配制过程中所使用的移液管增加可操作性,便于标准的执行8.3.2对ISO2561:2023中B法————溶解-沉淀法的沉淀剂用量进行了修改增加可操作性,便于标准的执行9.2增加试验结果修约内容符合GB/T8170中有关数值修约规则将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改为保留至十数位符合GB/T8170中有关数值修约规则7残留苯乙烯单体是聚苯乙烯产品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内聚苯乙烯生产厂家具备残留苯乙烯单体的测试能力及相应气相色谱仪器,国内聚苯序号仪器型号生产厂家用户17890A、6890安捷伦公司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燕化高科独山子石化公司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国家石化有机原料合成树脂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镇江奇美化工有限公司2Clarus珀金埃尔默公司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35890、6890惠普公司雅仕德化工(江苏)有限公司、镇江奇美化工有限公司4.3.2单点校正因子法和多点校正曲线法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进行了考察,为减少测试4.3.3针对标准文本中样品完全溶解的要求,综合测试效率,考察了样品溶解时间对4.3.4针对顶空法,考察了顶空法的关键参数热平衡温度和热平衡时间对测试结果的4.3.5对溶液法和顶空法进行了测试结果的比较,两种方法4.42024年4月,标准起草工作组在洛阳召开了工作会议。与会代表对标准草案、工84.5工作会后,第一起草单位将作业指导书和7个苯乙烯残留单位含量为200μg/g~TC15/SC1委员和观察员,以及有关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专家,进行广泛征求意见。试验结果表明SAN/ABS残单测试中,该方法可对各种残留单体进行有效分离,见图9由于实际应用中,顶空样品瓶因匹配顶空进样器,而各仪器生产厂家设备不同,为保证标准的适用性,按ISO2561:2023将顶空样品瓶体积要求重正文改为注,并在注中6.1本文件代替GB/T38271-2019残留苯乙烯单体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和GB/T168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