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
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初级阶段理论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主讲(zhǔjiǎng)教师孙蚌珠共一百二十五页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jīběn)依据”。
——毛泽东
共一百二十五页认识超越(chāoyuè)实际???共一百二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五页认识落后(luòhòu)于实际??共一百二十五页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对本国的社会主义处在什么发展阶段上能否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所处阶段的判断失当,不论是超越历史,还是(háishi)落后于现实,都会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严重损害。共一百二十五页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fāzhǎn)战略共一百二十五页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kēxué)含义和主要特征(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共一百二十五页(一)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历程马克思主义历来(lìlái)十分强调对革命所处历史阶段的科学分析。列宁认为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社会问题,必须考察它在发展中经过哪些主要阶段,确定它处在什么阶段。毛泽东也指出,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恰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共一百二十五页
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本国(běnɡuó)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新课题。这一课题只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逐步得到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
共一百二十五页(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分析未来社会(shèhuì)时认为大体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shèhuì)到共产主义社会(shèhuì)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共一百二十五页
他们(tāmen)认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将经历不同的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和经常变化的。恩格斯:必须(bìxū)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共一百二十五页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阐明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一般规律,其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实际出发二是用发展的观点考察一切他们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对未来社会做了一般性的分析。但他们没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做出具体描述,更不可能(kěnéng)考察经济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经历的发展阶段。共一百二十五页
(2)苏联对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发展阶段的认识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着重探索俄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建成完全社会主义社会的途径。
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要经历一系列阶段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我们刚刚(gānggāng)迈出了最初的几步。我们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过渡到社会主义还要经过多少阶段。”
如果不把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划分为若干阶段,并对各个阶段面临的不同任务和解决任务的不同方法作出确切的分析,就不可能制定出符合俄国实际的正确政策,不可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共一百二十五页
列宁的贡献在于提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将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即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sīxiǎng)。
此外:由于当时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因而列宁着重探索和分析的是过渡时期的阶段性问题。共一百二十五页
列宁逝世以后,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了工业化,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对社会主义社会所处阶段没有科学的认识。在1936年宣布苏联已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仅过了3年,到1939年就提出了“向共产主义前进”的口号。二战结束(jiéshù)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重建,1952年又宣布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列宁后的苏联对这个问题(wèntí)的认识共一百二十五页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领导人一直认为(rènwéi),苏联的社会主义正处在“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共一百二十五页
赫鲁晓夫主政10年,他把急于(jíy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冒进思想推向极端,提出苏联将在20年之内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共一百二十五页
1964年后,勃烈日涅夫主政18年,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仍然是脱离实际、急于过渡(guòdù)的思想。他把苏联社会定性为“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共一百二十五页
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在肯定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同时,强调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lìshǐ)阶段,有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时期,苏联社会处在它的开端。
共一百二十五页
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所谓的“新思维”,即实行(shíxíng)“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共一百二十五页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对原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guójiā)产生重大影响,并最终导致了有74年历史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guójiā)——苏联的解体,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任务,也就随之而终止。
邓小平:“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0年1月)共一百二十五页(3)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jiēduàn)的认识共一百二十五页■我们党在如何理解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发展阶段上,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毛泽东最初(zuìchū)曾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区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成”。共一百二十五页毛泽东:(1954年)(5卷130页)共一百二十五页“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huòzhě)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设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1956年9月)共一百二十五页
●1956年党的八大上毛泽东就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zhìdù)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建成”,“我们的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
●1957年第一次提出(tích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但尚未完成的思想。共一百二十五页曲折“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bùshi)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人人(rénrén)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共产主义乐园
1958年3月成都会议毛泽东:“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不要100年,可以50年。”
1958年7月5日刘少奇:“你们大多可以看到共产主义。共一百二十五页邓小平:“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yīdiǎn)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1985年8月)共一百二十五页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kěnéng)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kěnéng)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1962年1月,他在进一步总结了“大跃进”的教训以后,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huìyì)上的讲话》中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实际上提出了社会主义长期性问题共一百二十五页
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中断(zhōngduàn)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之路。但共一百二十五页
改革开放的实践,迫切需要对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jiēduàn)作出理论的说明。
为什么实现这样的政策和办法,而不是别样的政策和办法?新时期(shíqī)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共一百二十五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完善■(1)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yǐlái),我们党重新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共一百二十五页
“中国(zhōnɡɡuó)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zhōnɡɡuó)的实际出发。”(1979年3月)
“人们都说中国是个大国(dàɡuó),其实只有两点大,一是人口多,二是地方大。就发展水平来说,是个小国,顶多也是个中小国家,连中等国家都算不上。”(1977年10月)
“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1980年4月)共一百二十五页
“我们搞四个现代化,要讲究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zhège)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1979年3月)
共一百二十五页1979年国庆(guóqìng),叶剑英:“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由初级(chūjí)到高级的过程。”共一百二十五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以前,有三次重要的探索成果:◆第一次是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lìshǐ)问题的决议》共一百二十五页(1981年6月)我们的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共一百二十五页◆第二次是1982年的十二大报告(bàogào)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jiēduàn),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共一百二十五页十二大以后,有人提出,把我国社会主义定位在“初级阶段”是一种历史倒退,我国目前是处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而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在中国已经(yǐjing)是“活生生的现实”。1983年初,有关部门还发布了一份关于《共产主义实践活动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研究提纲,提出要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受此影响,国内关于“初级阶段”的研究和讨论便沉寂下来,包括前文提到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等重要文件都没有使用这个概念。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1986年5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阶段》的文章,再次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问题。6月16日,中央书记处研究室《陈云文选》编辑组在《人民日报》发表介绍《陈云文选》的文章,呼应了这个问题,提出:“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时期中,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将从低级到高级,经历若干个历史阶段。我国目前社会经济文化的实际状况,表明我们还只是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搞建设,搞改革,都要考虑这个事实。”
在此情况下,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讨论才掀开了新的一页。共一百二十五页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第三次是1986年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iànshè)指导方针的决议》共一百二十五页
★可以看到,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初步提出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制度“初级的阶段”,到1986年形成“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初级阶段”这一概念,每一次都在论述中增添新的内容,表明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关于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发展阶段问题的科学认识正在逐步形成。但是,这三次都还没有把这个问题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提出。共一百二十五页(2)形成(xíngchéng)
“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jiùshì)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jiùshì)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邓小平共一百二十五页
“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jìnrù)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共一百二十五页
党的十三大报告,全篇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的根据,第一次展开地论述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出正确认识这一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wèntí),并且完整地概括和表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指出:十三大的一个特点“是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共一百二十五页(3)发展(fāzhǎn)和完善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指出,面对世纪之交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xiànzài)这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第一次系统阐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再一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意义,并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
共一百二十五页十七(shíqī)大重申了两个“没有(méiyǒu)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共一百二十五页(二)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
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定性分析)我国社会的性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意义:不能背离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定量分析)我国社会的状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意义:一切决策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要“超越阶段”共一百二十五页正确把握国情必须全面地把社会性质同发展(fāzhǎn)程度统一起来共一百二十五页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qǐshǐ)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江泽民还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共一百二十五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联系和区别
在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xìngzhì)上,存在一个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联系和区别的问题。共一百二十五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时期接踵而来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时期确实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这种相似之处并不能掩盖和取消它们在社会性质上的根本(gēnběn)区别。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是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时期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guòdù)的历史阶段。共一百二十五页
3.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guójiā)的历史阶段;
■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共一百二十五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tès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共一百二十五页
★这九条,其中第一条“逐步(zhúbù)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和第九条“逐步(zhúbù)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基本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共一百二十五页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chángqī)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共一百二十五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gènjiā)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共一百二十五页
当前(dāngqián)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共一百二十五页
4.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防止“左”的和右的倾向的思想武器。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kāitu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共一百二十五页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这个(zhège)问题就是回答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根据什么做出这种判断?
(1)从历史前提看,我国社会主义确立之时的生产力起点很低。(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完成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2)从现状看,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没有获得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表现在:总体上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各地区、各方面发展的多层次、不平衡(工业、科教、地区、人民生活等方面)(3)从发展看,赶上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人均差距);到中等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共一百二十五页
■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上,要澄清两种因为(yīnwèi)我国现阶段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应有的水平而产生的观点:
◆一种是怀疑我们搞的是不是社会主义
◆另一种是认为我们不应当搞社会主义
共一百二十五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fāzhǎn)战略(一)“三步走”的发展(fāzhǎn)战略(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一百二十五页(一)“三步走”的发展(fāzhǎn)战略
发展(fāzhǎn)战略?战略目标?共一百二十五页
所谓发展战略,是一个(yīɡè)国家对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全局性的谋划。它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包括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步骤的设计、战略重点的安排和战略方针的选择。战略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和关键。共一百二十五页1.“两步走”的战略(zhànlüè)
1954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bàogào)》中,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他说:“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共一百二十五页
1956年9月,把“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写进了党的八大制定(zhìdìng)的“党章”的总纲当中。
共一百二十五页
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又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rènwu),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共一百二十五页
“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dúlì)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共一百二十五页
周恩来在报告中重申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两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tǐxì)和国民经济体系(tǐxì);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共一百二十五页如何(rúhé)看“两步走”?第一步: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将党成立85年来的历史概括为三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并将党成立85年来的成就高度概括为三件大事,指出:“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其中,在讲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成就时,明确讲了三句话。第一,“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三,“使古老(gǔlǎo)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共一百二十五页“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guómínjīngjì)体系较快的发展速度。从“一五”时期(即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开始到1976年的20多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打基础的重要发展时期。尽管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然是比较快的。1952年到1980年的28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1.l%,农业年均增长3.4%。
在这期间,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按照不变价格计算,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79亿元人民币,1978年增加到2943.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1976年的316元。这个数字虽然(suīrán)还很低,但在原有基础上的增长仍是很明显的。工农业生产总值指数,以1952年为100,到1978年达到779。
共一百二十五页
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基本上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从“一五”计划(jìhuà)开始,国家以苏联援建的
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讯、化学、国防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累计达4956.43亿元。
共一百二十五页
新中国刚刚建立(jiànlì)时,由于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全部依赖进口。中国(zhōnɡɡuó)(1952年产量)美国(1950年产量)钢产量(人均)发电量(人均)2.37公斤538.3公斤2.76千瓦时2949千瓦时
毛泽东说:“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中国是一个庞然大国,但工业不如荷兰、比利时,汽车制造不如丹麦”,“工业水平比印度还低”。共一百二十五页
主要(zhǔyào)工业品生产能力有了飞跃。钢产量从1949年的15.8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2046万吨。
原油从1949年的12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8716万吨。发电量从1949年的43亿度发展到1976年的2031亿度。原煤从1949年的3200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4.83亿吨。汽车产量从1955年年产100辆发展到1976年的13.52万辆。
共一百二十五页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这个时期同样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旧中国在73年间仅修筑铁路2.18万公里、公路8.07万公里。到1976年,中国的铁路达到4.63万公里,公路达到82.34万公里,初步形成了全国的路网骨架。全国货运总量从1949年的1.6亿吨增加到1976年的20.17亿吨。国防建设。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而且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diàndìng)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共一百二十五页
保障人民的基本(jīběn)生活需要。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目然灭害的能力。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2263.6亿市斤增加到1976年的5726.1亿市斤,亩产量从1949年的137市斤提高到1976年的316市斤。棉花总产量从1949年的888.8万担增加到1976年的4110.9万担,亩产量从1949年的2市斤增加到1976年的56市斤。
全国总人口从1949年的5.4亿增长到1976年的9.3亿,同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从418市斤增加到615市斤。全国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农民从1952年的62元增加到1976年的125元,城市居民同期从148元增加到340元。共一百二十五页
教育、医疗和文化事业的发展(fāzhǎn)。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件大事,就是扫除文盲、大力推广普通话,并加大对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的投资。从1949年到1976年,小学校从34.7万所发展到104.4万所,在校生从2439万人发展到1.5亿人;中学校从4045所发展到19.2万所,在校生从103.9万人发展到5836.5万人;高等学校从205所发展到434所,在校生从11.7万人发展到67.4万人。
医疗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1949年全国拥有医院2600家,到1976年发展到6.3万家,其中县以上医院7952家。医院床位,从1949年的8万张发展到1976年的168.7万张。全国人口的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76年的7.25‰。
共一百二十五页
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新中国在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要的成就。
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70年1月,第一枚中远程导弹发射成功。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5年,可回收人造卫星试验成功。这些成就表明,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某些方面正接近(jiējìn)世界先进水平。
共一百二十五页
新中国先后制定了两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fāzhǎn)规划。其中,1956年制定的第一个十二年发展(fāzhǎn)规划提前实现。1963年又提前制定了十年发展(fāzhǎn)规划。新中国还专门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一些重要的现代科学分支和新兴应用技术,如生物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地球化学、射电天文、高能物理以及核技术、喷气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术等,也都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fāzhǎn)起来。共一百二十五页
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gōngyè)、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我们(wǒmen)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共一百二十五页2.分“三步走”,基本(jīběn)实现现代化1.“三步走”发展(fāzhǎn)战略的形成和内容“文革”结束后。“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又被重新提出来了。
1977年12月,重新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是大局,我们要有这个大局观念。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性决策。在邓小平看来,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最重要的新情况,最重要的新问题;是最主要的任务,最大的政治;是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他说:“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共一百二十五页
1979年12月,邓小平对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bùshi)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共一百二十五页
1980年1月,邓小平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10年,初步提出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这个战略构想,后来在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党的十二大的报告中得到肯定。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分两步走,20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并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再往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在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曾指出,如果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wǒmen)就取得了一个新的起点,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wǒmen)不是说赶上,更不是说超过,而是接近。党的十二大“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一百二十五页
1987年2月,邓小平更切合实际地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为,到21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1987年4月,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zhèyàng)的提法,明确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一百二十五页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jiějué)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guómín)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共一百二十五页我国经济(jīngjì)发展战略“三步走”图示
基本(jīběn)实现总体小康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21世纪中叶温饱小康全面小康比较富裕更加宽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共一百二十五页第三步中“三步”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īnɡjìtǐzhì);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共一百二十五页第一步: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gènjiā)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guómínjīngjì)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一百二十五页2.“三步走”战略(zhànlüè)的特点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以人民(rénmín)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重社会全面发展战略实现具有不平衡性共一百二十五页“三步走”发展战略(zhànlüè)的意义
“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jiānjù)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做除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共一百二十五页(二)全面(quánmiàn)建设小康社会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借用“小康”这一概念,描绘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此后,小平同志又多次重申“小康”概念,并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界定为达到小康。邓小平:“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rìzi)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rìzi)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共一百二十五页
1.总体(zǒngtǐ)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ZhōnghuáMínz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共一百二十五页总体(zǒngtǐ)小康低水平
2000年底,我国人均
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
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ménkǎn)。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共一百二十五页不全面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wùzhì)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wùzhì)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wùzhì)、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
共一百二十五页不平衡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chénɡxiānɡ)、各阶层的差距。
共一百二十五页总之,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jīngjì)结构、地区差距、贫富差别没有改变;人口总量增加,老龄人上涨,就业压力大;面临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压力;经济(jīngjì)、政治、文化体制不健全;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不够。共一百二十五页2.全面(quánmiàn)建设小康社会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更高水平内容比较(bǐjiào)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共一百二十五页全面(quánmiàn)建设小康社会生态(shēngtài)目标
经济目标
政治目标
文化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共一百二十五页
经济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īnɡjìtǐzhì)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共一百二十五页政治目标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yīfǎzhìɡuó)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共一百二十五页
文化目标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jiànshēn)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一百二十五页
生态目标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xiǎnzhù)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共一百二十五页全面(quánmiàn)小康指标社会指标体系我国学术界对经济发展的量度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qǔdé)了可喜的成果。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提出的“社会指标”体系借鉴了国外的分析方法,结合了我国的国情,具有较高的统计价值。共一百二十五页
“社会指标”体系(tǐxì)由人均GNP、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四个部分组成,分解为16项指标:(1)人均GNP;(2);农业产值在GNP中的比重;(3)第三产业在GNP中的比重;(4)出口总额在GNP中的比重;(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6)非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重;(7)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以上2~7项为社会结构);(8)中学生占12~17岁年龄人口的比重;(9)大学生占20~24岁年龄人口的比重;(10)人口自然(zìrán)增长率;(11)平均预期寿命;(12)婴儿死亡率(以上8~12项为人口素质);(13)平均多少人有1名医生;(14)平均每人每日摄取热量;(15)通货膨胀率;(16)人均能源消费量(以上13~16项为生活质量)。共一百二十五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zhànlüè)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全面(quánmiàn)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共16项指标。在经济主题方面,有4项指标;在社会主题方面,有7项指标;在环境主题方面,有3项指标;在制度主题方面,有2项指标。共一百二十五页经济(jīngjì)主题
第一项指标:人均GDP。到2020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这一目标,GDP必须(bìxū)保持年均7.2%的速度。人均GDP、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第二项指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1980-2000年,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年均0.94个百分点。2020年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应达到70%左右。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1980-2000年,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56.9%下降到39.4%;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1.8%下降到49.1%。2020年,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可以将到30%以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可以降到40%以下。第四项指标:城乡居民收入。1980-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4%,分别低于GDP年均增长速度4.0和3.5个百分点。可以估计,在2020年GDP翻两番之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是2000年的3倍左右,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为2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是2000年的3.5倍,按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为8000元。
共一百二十五页社会(shèhuì)主题
第五项指标:基尼系数。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在0.45以上,收入分配不甚合理。未来20年基尼系数要呈下降之势,2020年,有可能下降到0.4以下。第六项指标: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包括基本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险。2020年,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应达到100%。第七项指标:平均受教育年限。据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2年。2020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应达到10年。第八项指标:出生时预期寿命(shòumìng)。据世界银行报告,2000年低收入国家的出生时预期寿命为59岁,中等收入国家为69岁,中低收入国家为64岁,高收入国家为78岁,我国为71.4岁。估计,2020年我国的预期寿命可达75岁。共一百二十五页第九项指标:文教体卫增加值比重。2000年,我国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据估算,至2020年,这一比重可达到10%。第十项指标:犯罪率。2000年我国平均万人中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29起,2020年应降至15起/万人以下。第十一项指标:日均消费性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日均消费支出小于1美元(购买力平价值)的人口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fǎnyìng)贫困状况和公平状况的重要指标。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贫困线为2310元/人,农村居民家庭贫困线为627元/人;城市最低救助标准应为每人每日6.3元,农村最低救助标准应为每人每日1.7元。2020年,城乡贫困人口日均消费支出均不应低于按目前价格计算的5元。因此,我们设定,2020年我国日均消费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应降到0。共一百二十五页环境(huánjìng)主题
第十二项指标:能源利用效率。1998年,我国千克煤当量的产出是0.65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2.32美元,低收入国家0.58美元,中等收入国家1.45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1.82美元,日本是5.87美元,美国是2.66美元。2000年,我国千克煤当量的产出是6.8元(相当于0.82美元),比1998年有所提高,但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技术(jìshù)的进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2020年,按2000年的价格计算,我国千克煤当量的产出可达到20元(相当于2.4美元),与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相当。共一百二十五页第十三项指标:使用经改善水源人口比重。根据(gēnjù)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2000年我国安全卫生水普及率为75%,世界平均水平为81%,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I大于3000美元小于9400美元)为87%,高收入国家为100%。根据国际经验,2020年,城乡居民的安全卫生水普及率可达到90%左右。但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至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安全卫生水普及率应达到100%。第十四项指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本文建议采用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作为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的指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是将大气、水质、噪声等污染状况综合起来对环境质量进行考察的指数。现在,国内有关方面正在研究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判断标准。
共一百二十五页制度(zhìdù)主题
制度是用以协调人类行为的规则和组织。制度涉及许多(xǔduō)方面,但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说,廉政建设和政府管理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前者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政治文明发展的状况,后者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能力。共一百二十五页第十五项指标:廉政建设。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由设在柏林的世界性反腐败组织——透明国际设计的腐败指标来评定公共机构的腐败状况。这种方法计算复杂,与调查对象的主观判断关系密切,客观性不太强。结合中国国情,同时考虑到可操作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建议用全国检察机关直接立案的贪污贿赂和渎职案件数与国家机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冷库租赁合同书范本(适用小型企业)
- 2024年度互联网广告技术服务合同
- 2024年买卖合同标的为新能源汽车
- 2024年度影视制作与发行承包合同
- 2024年度房地产商业综合体建设项目施工合同
- 公租房个人收入证明(12篇)
- 2024年度安置房社区文化活动合同
- 手机教学课件教学
- 2024年度品牌合作框架协议
- 2024年度特许经营合同标的及许可使用范围
- 海洋工程柔性立管发展概况
- 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大纲
- 护理导论 评判性思维
- SPC培训资料_2
- 学习适应性测验(AAT)
- ADS创建自己的元件库
- MATLAB仿真三相桥式整流电路(详细完美)
- 2019年重庆普通高中会考通用技术真题及答案
- 天秤座小奏鸣曲,Libra Sonatine;迪安斯,Roland Dyens(古典吉他谱)
-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最新(完整版)
- 光缆施工规范及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