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总复习讲义
目录
1、文言文中问句的固定表述
2、文言文固定结构例析
3、文言文翻译妙法
4、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
5、文言文知识点:常用虚词
6、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
7、文言文知识点:多音字
8、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
9、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
10文言文知识点:一词多义
11、文言文知识点:异读字
12、文言文知识点:文体知识点
13、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中问句的固定表述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
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
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
性短语。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一一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一一也是国君的力量,
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
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一一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
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一一利用敌人受阻的机
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
“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
“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如:
(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一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
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一一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
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
要薛城做什么?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
人肯定的看法。如: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一一现
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一孔子说:“冉求,
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
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一一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一一虞姬啊,虞姬啊,
对你怎么办呢?
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
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
么、怎么"o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
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一一整天在天里面
(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何所……”等
于“所……(者)何”。“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一一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
念的是什么?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一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
文言文固定结构例析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常常组合在一起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表示一定的意义,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古汉语中称之为固定结构。现就初中文言文中出现的固定
结构例说如下:
1.“不亦……乎”表示反问,用委婉的语气,表达肯定的看法,可译成“不
也是……吗”,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一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
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是很愉快吗?
(《〈论语〉十则》)
2.“有……者”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可译成“有个……的人”,例
如:“有好事者船载以人。”一一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子到了黔地。
(《黔之驴》)
3.“何所……”表示疑问,可译成”……的是什么”,例如:“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一一问女儿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思念的是什么。
(《木兰诗》)
4.“如……何”表示反问,可泽成‘'把……怎么样”,例如:“以君之力,曾
不能损魁父之匠,如太行、王屋何?”一一凭您的力量,连像魁父这样的小丘都
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愚公移山》)
5o“何……之有”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可译成“有什么……呢”,
例如:”何陋之有?”一一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
6.“为……所”表示被动,可译成“被”,例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一一
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活板》)
7.“……何如”表示询问,可译成“如何,怎么样”,例如:“更若役,复若
赋,则何如?”
——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捕蛇者说》)
8.“非……则”表选择,可译成“不是……就是……”,例如:“非死则徙
尔。”一一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捕蛇者说》)
9.“得无……乎”表示推测的语气,意思是“可能……吧”、"或许……吧”,
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一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
同吧?
(《岳阳楼记》)
10.“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论述,可译成“像那”;“至若”用在
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可译成“至于,义如”,例如:“若夫霭雨霏
霏"一一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一一又如春
风和煦,阳光明媚。(《岳阳楼记》)
11.“然则……”表示承接关系,可译成“既然这样,那么……”,例如:”是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一一这样,在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
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岳阳楼记》)
12.“是以”、“是故”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可译成“因此”,例如: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一一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出师表》)。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一一因此,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鱼
我所欲也》)。
13.“所以”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的目的、原因等,可译成”……的原因”,
例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一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出师表》)
14.“……者……也”表示判断,可译成“是"o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陈涉世家》)
15.“孰与”用于:二者之间的比较,可译成”与……相比,哪一个……”,
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一一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漂亮?(《邹忌讽齐
王纳谏》)
文言文翻译妙法
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步骤是:“解词”一“串意”一“顺意”,通过这三步来完成的。即先
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意和用法;再将一个一个、一组一组词意,语意串连起
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亦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
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
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变”四法:
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
2.册I],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
例如,将下面《寇准传》中的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寇准传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
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
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
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对于这一段行文的翻译,要先弄清一些词语的含义。
通过初读,文中的主要人物:张咏,又称“张公咏”;寇准,又称“寇公”
“准”O
文中的地名:成都、陕(即:陕西)。这些词语都按原文或原义写出。
其余各词语的意思,依次如下:
“初”,即“当初”,“在”原义不变;
“闻”,“听说”;“入相”,即进入相府,译为:“当了宰相”;
“谓”,“对……说”;
“其”,“懒勺”;
“僚属”,“同僚们”;
“奇材”,同今义“奇材”;
“惜”,“可瞥;
“尔”,叹词:“及”,至U,等到;
“出陕”,出京外任陕西地方官;
“适”,恰,正赶上;
自,从;
“罢还”,罢官还乡;
“供帐”,供设帷帐;
“为”,做;
“去”,离去;
“送之郊”,送他到市郊;
“何以",以何,用什么;
“教”,教导;
“徐”,慢慢地;
“莫谕其意”,不明白他的用意;
“归”,回到府中;
“至”,到;
“谓”,说。
进行第二步、第三步,就是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并加以通顺。译文如下:
当初,张咏在成都(作官),听说寇准被拜为宰相,(就)对他的同僚们说:
“寇准是个奇材,(只)可惜学术方面(有些)不足啊。”等到寇准出任陕西地方
官,张咏(也)正好被罢官从成都还乡,寇准非常敬重地供设帷帐,并准备了盛
大的接待仪式。张将要离去,寇准送他到市郊,问道:“(先生)有什么话要教导
寇准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您)不可不读啊。”寇准并不明白他的
用意,回来以后,拿出那《霍光传》读它,到“不学无术”一句,笑着说:“这
是张公教导我啊。”
在这一段译文中,对原文的词语含义适当地现代语义选择,句内、句间作了
串连,有些省略成分作了补足。从而使语义畅达,更符合作者的原义。这就是省
略句的问题。
对于判断句,要加“是",如“寇公奇材”,可译为“寇准是个奇材”。
对于倒装句,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如“何以教准”句中“何以”就
是“以何”,可译为“用什么”。
关于被动句,要按现代汉语习惯加“被”。如“闻准入相”,这是意义上的被
动,可译为“寇准被任命为宰相”。
总之,文言语句、段的翻译,需要理解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语气关系,弄清
实词含义、虚词作用,发现词类活用和通假,正确处理一些凝固的结构和文言句
式。
但是,所有这些解题的技巧,都是建立在掌握文言知识,形成文言语感的基
础上的。因此,我们平时多读多译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篇章是十分必要的,这既
训练了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领略了祖国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
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
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
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常见文言实词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⑷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⑴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
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⑶追寻。例:溯涧从之(《兼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⑸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⑴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⑵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⑶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⑷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⑸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⑹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⑴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⑵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⑶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⑵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⑶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⑷将要。例:方欲行(《狼》)
⑸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⑵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⑶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⑸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会
⑴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⑵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⑶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⑷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
10.见
⑴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⑵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⑶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⑷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⑸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dm,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⑵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⑶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⑷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⑸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⑺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3.尽
⑴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⑵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⑶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⑷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⑸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⑹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4.文
⑴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⑵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⑶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⑷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6.知
⑴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⑵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⑶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⑸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⑹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文言文知识点:常用虚词
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
“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
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
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
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
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
1.但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
“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
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
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
是"。例:人不知而不匿,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
识之。(《论语•述而》)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3.耳
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
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
驴》)
4.何
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
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
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
齐王纳谏》)
5.乎
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
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
“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
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
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
6.或
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
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7.乃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
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
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其
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
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一一编者注)
9.且
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
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
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10.虽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
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
论战》)
11.遂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2.也
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
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
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
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13.已
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
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
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14.以
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
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
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
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
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
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5.矣
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
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
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
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
明。(《满井游记》)B.表示
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
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
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
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
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
“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
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
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
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
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⑷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
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
“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
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
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
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
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
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
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
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
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
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
有所改变。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
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
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
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
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文言文知识点:多音字
知识点总结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
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
1.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
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o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
辨析、记忆。如''将":jid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
作“将要”解;jid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dng(动词),作“愿””请
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如“薄”:bdo,不厚
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6,薄荷(专
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
如“给”:口语读g言i;书面语读Ji,给予、给养。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如“忒”:t
e,差忒(差错之意);tui(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
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常见多音字例释
行
①行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运动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hang
①路遵彼微行(《诗经•七月》)
②行列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汉乐府•鸡鸣》)
③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难
nan困难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nan患难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数
shu①动词,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②数落,列举罪状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shu作数词用,译为“几”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
shu6副词,屡次,多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为
Wei
①制,造,做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②充当,当作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③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④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⑤称为,叫做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⑥著,写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⑦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⑧“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Wei
①介词,为,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③为此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④连词,因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骑
qi动词,骑马其子好骑(《塞翁失马》)
ji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少
Shao
①名词,少数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②不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③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
④少时,一会儿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ao
①年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小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好
hao
①容貌美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②相善,交好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hao爱好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舍
she舍弃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she房屋又渐如高舍(《山市》)
号
hao大声喊叫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声哭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
hao
①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②称号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命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间
Jian
①中间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ian
①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④离间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
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
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
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
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
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座)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一一廷)
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一一垄)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一一慧)
常见通假字例释
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1.说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2.女汝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3.知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4.还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5.汤用热水焙疾在媵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6.齐剂汤药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7.止只仅仅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
8.阴阴树荫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9.屏摒舍去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10.帖贴粘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11.火伙同伴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12.竦耸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13.争怎怎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14.见现出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15.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16.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17.亡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18.厝措放置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19.那哪怎么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20.阙缺①中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②缺点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21.强僵僵硬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22.道导引导俵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春秋》)
23.曷何什么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春秋》)
24.辑缉连缀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梗还珠》)
25.熙嬉开玩笑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
26.零丁伶仃孤苦无依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
27.距拒抵挡,抵抗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28.圉御抵挡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29.1出屈①理屈公输盘i出(《公输》)
②弯曲卧右膝出右臂支船(《核舟记》)
30.有又还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31.衡横①横放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②不顺,梗塞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2.甫父男子美称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33.简拣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34.»谪被罚流放,强迫发闾左遹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3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生毕业赠言15篇
- 文艺晚会策划方案范文锦集八篇
- 产品销售合同六篇
- 团队精神演讲稿(汇编15篇)
- 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 企业员工工作计划
- 我的拿手好戏作文500字10篇
- 数学学习计划合集10篇
- 护士个人年终述职报告4篇
- 春季开学典礼校长演讲稿合集6篇
- 2024年度油漆涂料生产线租赁合同3篇
- 2024-2024年上海市高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天津初中地理八年级期末模拟卷2
- 2024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清单
- 电竞行业电竞酒店运营管理解决方案
- 2024年电梯修理(T)特种作业取证(江苏)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药事管理与法规》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附答案
- 血液病染色体
- 幼儿园膳食管理委员会组织结构概述
- 国开(北京)2024年秋《财务案例分析》形考作业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