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方案_第1页
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方案_第2页
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方案_第3页
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方案_第4页
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方案TOC\o"1-2"\h\u11067第1章引言 3192851.1研究背景 3227231.2研究目的与意义 315931.3国内外研究现状 424520第2章智能温室概述 4173322.1温室类型及结构 4171142.2智能温室的发展历程 537382.3智能温室的关键技术 512785第3章环境因子监测 5198613.1温度监测 5239023.1.1监测原理 6273493.1.2设备选型 674643.1.3应用实践 66313.2湿度监测 6308213.2.1监测原理 653683.2.2设备选型 6133973.2.3应用实践 6262233.3光照监测 644173.3.1监测原理 6144333.3.2设备选型 7193103.3.3应用实践 7152123.4二氧化碳浓度监测 7267983.4.1监测原理 7161633.4.2设备选型 7243923.4.3应用实践 76592第4章环境因子控制策略 7187674.1温度控制策略 7201394.1.1空气温湿度调节 7122054.1.2覆盖材料调节 7291484.1.3加热系统 847004.2湿度控制策略 8306274.2.1灌溉管理 8163024.2.2湿帘与喷雾系统 8233874.2.3通风除湿 8231894.3光照控制策略 874464.3.1遮阳系统 8123464.3.2补光系统 8218274.3.3光周期控制 8162504.4二氧化碳浓度控制策略 8222294.4.1二氧化碳补充 8104804.4.2通风调节 8234314.4.3二氧化碳浓度监测 813501第5章数据采集与传输 9212745.1传感器选型与布局 9172025.1.1传感器选型 9301605.1.2传感器布局 9266165.2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9315965.2.1数据采集硬件设计 9111315.2.2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990845.3数据传输技术 1032285.3.1传输协议 10247705.3.2传输网络 10278905.4数据处理与存储 10186635.4.1数据处理 1092575.4.2数据存储 1013035第6章控制系统设计 1169756.1控制系统架构 114906.1.1数据采集层 1157976.1.2数据传输层 11182216.1.3数据处理层 11201256.1.4执行层 11321626.2控制算法选择 11121036.2.1模糊控制算法 11292296.2.2PID控制算法 1197766.2.3优化控制算法 11182916.3控制系统实现 12208516.3.1实时监测 12146066.3.2控制决策 12175626.3.3通信与协调 1285246.3.4人机交互 12312116.4控制系统功能评估 1276456.4.1稳定性 12314336.4.2响应速度 12212926.4.3控制精度 12246436.4.4能耗 122861第7章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253947.1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1250937.2数据挖掘与分析 13196057.3模型构建与优化 1389587.4决策支持系统实现 1332388第8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4284488.1系统集成策略 14300718.1.1系统集成目标 14299248.1.2系统集成框架 14118948.1.3集成方法 14196178.2硬件系统调试 14312748.2.1传感器调试 14244218.2.2执行器调试 1452198.2.3通信接口调试 14319488.3软件系统测试 14197328.3.1功能测试 1483548.3.2功能测试 14302008.3.3界面测试 15282648.4系统功能评估 1588168.4.1实时性评估 15230988.4.2准确性评估 15295468.4.3稳定性评估 15290928.4.4可靠性评估 1514149第9章案例分析 1531799.1项目背景 1597419.2系统设计与实施 15113519.2.1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 1511729.2.2系统实施 16195789.3运行效果分析 1633639.4经济效益评估 169100第10章总结与展望 171301410.1研究成果总结 171493310.2存在问题与不足 171560110.3未来研究方向 173231810.4市场应用前景展望 17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满足人们对食品质量及安全的需求,智能温室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智能温室通过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为作物生长提供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但是当前智能温室环境监测与控制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监测精度不高、控制策略不够优化等,亟待进行研究与改进。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提出一种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方案,提高温室环境监测精度,优化控制策略,实现作物生长环境的自适应调节。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设计一套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温室环境参数监测系统,实时获取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关键参数。(2)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温室环境控制策略,实现温室环境参数的优化调控。(3)通过实验验证所提出的环境监测与控制方案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的效果。本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提高智能温室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水平,为我国温室产业提供技术支持。(2)优化作物生长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3)降低农业生产对资源的依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3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在智能温室环境监测与控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国外研究方面,荷兰、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在温室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荷兰的Priva公司研发了一套集成了气候、灌溉、能源管理的温室控制系统,实现了温室环境的精确调控。以色列的Netafim公司则专注于滴灌技术的研究,为作物提供精确的水肥供应。国内研究方面,我国在温室环境监测与控制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众多学者研究了基于模糊控制、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方法的温室环境控制策略。我国还研发了多种类型的温室环境监测设备,如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温室监测系统、基于物联网的温室环境监测系统等。但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在监测精度、控制策略优化等方面仍有待提高,本研究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第2章智能温室概述2.1温室类型及结构温室作为一种设施农业形式,通过人工手段为植物生长提供稳定的气候环境,从而实现全天候、跨季节的农业生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温室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温室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按照覆盖材料分类:玻璃温室、塑料温室、PC板温室等;(2)按照结构形式分类:连栋温室、单栋温室、薄膜温室、日光温室等;(3)按照用途分类:蔬菜温室、花卉温室、育苗温室、科研温室等。温室结构主要包括骨架、覆盖材料、通风系统、降温系统、加热系统、灌溉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部分。2.2智能温室的发展历程智能温室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是以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采用先进的温室设施和控制系统,进行蔬菜、花卉等作物的生产。我国智能温室的研究和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引进消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智能温室技术,进行消化吸收;(2)自主研发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科研团队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展智能温室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3)推广与应用阶段:21世纪初至今,我国智能温室技术逐渐成熟,开始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2.3智能温室的关键技术智能温室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环境监测技术:通过传感器对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环境因子进行实时监测;(2)环境控制技术:根据监测到的环境数据和预设的生长模型,自动调节通风、降温、加热、灌溉等设备,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3)信息化管理技术:利用计算机、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温室生产过程的远程监控、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4)智能化决策支持技术: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方法,建立植物生长模型,为生产者提供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5)自动化控制技术:采用PLC、工控机等设备,实现对温室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6)节能技术:采用节能型覆盖材料、热泵技术、地热利用等技术,降低温室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第3章环境因子监测3.1温度监测智能温室的温度监测对于保证作物生长的适宜环境。本章首先对温度监测的原理、设备及其在智能温室中的应用进行介绍。3.1.1监测原理温度监测采用热电偶、热敏电阻等传感器进行实时检测。传感器将温室内的温度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数据采集模块进行采集,并将数据传输至处理系统。3.1.2设备选型温度监测设备应具有较高的精度、稳定性和响应速度。针对不同作物生长需求,可选择不同量程的温度传感器。3.1.3应用实践在智能温室中,温度监测设备应布置在关键区域,如作物生长区、进出口等。通过实时监测温度数据,为后续的温度控制提供依据。3.2湿度监测湿度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另一关键因素。本节主要介绍湿度监测的原理、设备及其在智能温室中的应用。3.2.1监测原理湿度监测采用电容式、电阻式等湿度传感器进行实时检测。传感器将温室内的湿度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数据采集模块进行采集,并将数据传输至处理系统。3.2.2设备选型湿度监测设备应具有较高的精度、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根据不同作物生长需求,可选择不同量程的湿度传感器。3.2.3应用实践湿度监测设备应布置在关键区域,如作物生长区、水源附近等。通过实时监测湿度数据,为后续的湿度控制提供参考。3.3光照监测光照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本节主要讨论光照监测的原理、设备及其在智能温室中的应用。3.3.1监测原理光照监测采用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等传感器进行实时检测。传感器将温室内的光照强度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数据采集模块进行采集,并将数据传输至处理系统。3.3.2设备选型光照监测设备应具有较高的精度、稳定性和响应速度。根据不同作物生长需求,可选择不同量程的光照传感器。3.3.3应用实践光照监测设备应布置在关键区域,如作物生长区、窗户附近等。通过实时监测光照数据,为后续的光照控制提供依据。3.4二氧化碳浓度监测二氧化碳浓度对作物生长具有显著影响。本节主要介绍二氧化碳浓度监测的原理、设备及其在智能温室中的应用。3.4.1监测原理二氧化碳浓度监测采用红外气体传感器等设备进行实时检测。传感器将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数据采集模块进行采集,并将数据传输至处理系统。3.4.2设备选型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设备应具有较高的精度、稳定性和响应速度。根据不同作物生长需求,可选择不同量程的二氧化碳传感器。3.4.3应用实践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设备应布置在关键区域,如作物生长区、通风口等。通过实时监测二氧化碳浓度数据,为后续的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提供参考。第4章环境因子控制策略4.1温度控制策略智能温室的温度控制是保证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本节将阐述温度控制策略,以保持最适宜的生长环境。4.1.1空气温湿度调节通过通风和空气循环降低温度,同时利用湿帘或喷雾系统增加湿度,以降低空气温度。4.1.2覆盖材料调节根据季节和天气条件,选择合适的覆盖材料,如保温膜、遮阳网等,以调节温室内的温度。4.1.3加热系统在寒冷季节,采用电加热器、热风机等设备,以保证温室内的温度需求。4.2湿度控制策略湿度对作物生长同样,以下为湿度控制策略。4.2.1灌溉管理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湿度,采用自动灌溉系统,实现精确灌溉。4.2.2湿帘与喷雾系统利用湿帘和喷雾系统调节温室内的湿度,以适应不同作物的需求。4.2.3通风除湿通过合理布局通风系统,及时排除温室内的多余湿气。4.3光照控制策略光照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以下为光照控制策略。4.3.1遮阳系统采用遮阳网、可调节遮阳板等设备,降低过强光照对作物的损害。4.3.2补光系统在光照不足的季节,采用LED植物生长灯等补光设备,以满足作物的光照需求。4.3.3光周期控制根据不同作物的光周期需求,调整补光时间,以优化生长条件。4.4二氧化碳浓度控制策略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以下为二氧化碳浓度控制策略。4.4.1二氧化碳补充采用二氧化碳发生器或液体二氧化碳注入系统,提高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4.4.2通风调节通过合理通风,实现室内外二氧化碳浓度的平衡。4.4.3二氧化碳浓度监测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并根据作物需求进行调整。第5章数据采集与传输5.1传感器选型与布局为了实现对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的有效监测,传感器选型与布局。本节将针对温室内各种环境因素,进行传感器选型,并对其布局进行合理规划。5.1.1传感器选型根据温室环境监测需求,选用的传感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温度传感器:选用精度高、响应快的Pt100温度传感器;(2)湿度传感器:选用具有抗干扰能力、测量范围广的电容式湿度传感器;(3)光照传感器:选用灵敏度高的硅光电池传感器;(4)二氧化碳传感器:选用红外吸收式二氧化碳传感器;(5)土壤湿度传感器:选用频域反射式土壤湿度传感器;(6)土壤pH值传感器:选用玻璃电极式土壤pH值传感器。5.1.2传感器布局传感器的布局应考虑以下原则:(1)全面覆盖:保证传感器能够全面监测温室内的各种环境因素;(2)均匀分布:使传感器在温室内均匀分布,避免监测盲区;(3)便于维护:传感器布局应便于安装、调试和维护;(4)避免干扰:避免传感器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如光照、温度梯度等。根据以上原则,对传感器进行合理布局。5.2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数据采集系统是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处理和传输。5.2.1数据采集硬件设计数据采集硬件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卡、微控制器、传感器接口等。数据采集卡选用高精度、多通道的采集卡;微控制器选用功能稳定、功耗低的ARM处理器;传感器接口采用标准化接口设计,方便传感器更换与维护。5.2.2数据采集软件设计数据采集软件主要负责以下任务:(1)初始化传感器:对传感器进行初始化设置,保证其正常工作;(2)数据采集:定期读取传感器的数据,并进行预处理;(3)数据缓存: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在缓存区,等待后续处理;(4)异常处理:当传感器数据异常时,进行报警处理。5.3数据传输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是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的关键环节。本节将介绍数据传输技术的相关内容。5.3.1传输协议选用具有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传输协议,如MQTT、WebSocket等。这些协议具有以下特点:(1)实时性:支持实时数据传输,保证数据的时效性;(2)可靠性:提供数据校验和重传机制,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3)安全性:支持数据加密传输,保护数据安全。5.3.2传输网络根据温室的规模和监测需求,选择合适的传输网络。对于小规模温室,可采用有线网络(如以太网)进行数据传输;对于大规模温室,可选用无线网络(如WiFi、ZigBee等)实现数据传输。5.4数据处理与存储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以便后续分析与应用。5.4.1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数据清洗:去除无效、异常数据;(2)数据融合:将不同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融合,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3)数据压缩:对数据进行压缩处理,降低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压力。5.4.2数据存储数据存储采用以下方式:(1)实时数据存储:将实时采集的数据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SQLite等)中,便于实时查询和分析;(2)历史数据存储:将历史数据存储在分布式文件系统(如HDFS)中,便于大数据分析;(3)备份与恢复: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保证数据安全。第6章控制系统设计6.1控制系统架构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架构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执行四个层次。具体如下:6.1.1数据采集层数据采集层主要负责实时监测温室内部的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采用高精度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6.1.2数据传输层数据传输层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将采集到的环境数据传输至处理单元。有线通信采用以太网技术,无线通信采用WiFi、蓝牙或ZigBee等短距离通信技术。6.1.3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对接收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决策。采用高功能处理器和嵌入式系统,实现对环境数据的实时处理。6.1.4执行层执行层主要包括各种执行设备,如加热器、制冷器、加湿器、除湿器、遮阳帘等。根据数据处理层的决策指令,对温室内部环境进行实时调控。6.2控制算法选择针对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的特点,选择以下控制算法:6.2.1模糊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适用于处理不确定性、非线性、时变性和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问题。在智能温室种植环境中,采用模糊控制算法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参数进行控制。6.2.2PID控制算法PID控制算法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等优点。在智能温室种植环境中,对CO2浓度等关键参数采用PID控制算法,实现对温室环境的精确控制。6.2.3优化控制算法优化控制算法通过建立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实现对温室环境参数的优化控制。采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提高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效率。6.3控制系统实现根据所选控制算法,实现以下功能:6.3.1实时监测通过数据采集层,实现对温室内部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为后续控制提供数据支持。6.3.2控制决策根据监测数据和控制算法,相应的控制指令,实现对执行层的实时调控。6.3.3通信与协调通过数据传输层,实现各设备之间的通信与协调,保证整个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6.3.4人机交互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实现对温室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实时监控和管理。6.4控制系统功能评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控制系统的功能进行评估:6.4.1稳定性评估控制系统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保证温室内部环境参数的稳定控制。6.4.2响应速度评估控制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速度,提高温室环境调控的实时性。6.4.3控制精度评估控制系统对环境参数的控制精度,保证温室内部环境满足作物生长需求。6.4.4能耗评估控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第7章智能决策支持系统7.1决策支持系统概述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的核心是构建一个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通过集成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与决策等多个环节,为种植者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以达到优化种植环境、提高作物产量与质量的目的。本章主要介绍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及其在温室种植中的应用。7.2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挖掘与分析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从海量的监测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后续模型构建与优化提供依据。本节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噪、归一化等操作,提高数据质量。(2)特征提取: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及环境因素,提取关键特征,降低数据维度。(3)关联分析:分析不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为决策提供依据。(4)时序分析: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环境因素的变化规律,为预测和调控提供参考。7.3模型构建与优化基于数据挖掘与分析的结果,本节构建适用于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的决策模型,并进行优化。主要内容包括:(1)模型选择: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算法构建决策模型。(2)模型训练:使用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提高模型的预测准确性。(3)模型验证:通过交叉验证等方法,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4)模型优化:根据验证结果,调整模型参数,提高模型功能。7.4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在完成模型构建与优化后,本节将详细介绍如何将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于智能温室种植环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系统集成:将决策模型与现有的监测、控制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数据流、控制流的闭环。(2)实时监测: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收集温室内部的环境数据。(3)预测与决策:利用决策模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测分析,控制策略。(4)执行与反馈:根据决策结果,对温室环境进行调控,并对调控效果进行实时评估,不断优化决策模型。第8章系统集成与测试8.1系统集成策略系统集成是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方案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节将详细介绍系统集成的策略。8.1.1系统集成目标保证各子系统之间协同工作,实现数据共享与融合,提高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的实时性、准确性和自动化程度。8.1.2系统集成框架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各子系统划分为硬件、软件和数据三个层面,通过统一的数据接口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8.1.3集成方法采用自底向上的集成方法,先对各硬件子系统进行调试,然后进行软件系统的集成与测试,最后实现整个系统的集成。8.2硬件系统调试本节主要介绍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中硬件系统的调试方法。8.2.1传感器调试对各类传感器进行校准和调试,保证其输出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8.2.2执行器调试对执行器进行调试,包括控制信号的响应时间和执行效果,保证其能准确执行控制指令。8.2.3通信接口调试测试各硬件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8.3软件系统测试本节主要介绍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中软件系统的测试方法。8.3.1功能测试对软件系统进行功能测试,保证各模块的功能满足设计要求。8.3.2功能测试测试软件系统的响应时间、处理速度等功能指标,评估其功能是否符合预期。8.3.3界面测试对用户界面进行测试,保证其友好性和易用性。8.4系统功能评估本节对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功能进行评估。8.4.1实时性评估通过实际运行数据,评估系统在实时性方面的表现。8.4.2准确性评估通过对比实际环境数据与系统监测数据,评估系统的准确性。8.4.3稳定性评估通过长时间运行测试,评估系统的稳定性。8.4.4可靠性评估通过模拟故障和异常情况,评估系统的可靠性。第9章案例分析9.1项目背景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智能温室在提高作物产量、节省资源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项目背景是基于我国某地区智能温室种植环境,针对温度、湿度、光照等关键环境因子进行监测与控制,以实现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生产。9.2系统设计与实施9.2.1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本项目采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构建了一套智能温室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环境因子监测:通过安装温度、湿度、光照等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室内部环境变化。(2)数据采集与传输: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控制系统。(3)控制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根据预设阈值发出控制指令。(4)执行机构:根据控制系统的指令,对温室内的遮阳网、通风窗、灌溉系统等进行自动控制。9.2.2系统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保证系统稳定可靠。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安装环境因子监测设备:在温室内部合理布置温度、湿度、光照等传感器。(2)搭建数据传输网络: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准确地传输至控制系统。(3)控制系统开发:根据实际需求,开发具备数据处理、控制指令等功能的控制系统。(4)执行机构安装与调试:安装遮阳网、通风窗、灌溉系统等执行机构,并进行调试,保证其正常工作。9.3运行效果分析自系统投运以来,智能温室种植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