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计划手册_第1页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计划手册_第2页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计划手册_第3页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计划手册_第4页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计划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计划手册TOC\o"1-2"\h\u7945第1章总论 3139931.1背景与意义 3230201.2目标与原则 3294861.3实施方案概述 46647第2章产业发展规划 468812.1主导产业选择 444832.2产业结构调整 5301832.3产业融合与创新 54753第3章基础设施建设 6140823.1交通基础设施 647503.1.1目标与原则 6155493.1.2主要任务 63603.1.3保障措施 6155363.2水利基础设施 6138723.2.1目标与原则 6128243.2.2主要任务 614963.2.3保障措施 6292203.3能源与通信设施 6319493.3.1目标与原则 770683.3.2主要任务 7149753.3.3保障措施 71232第四章生态环境治理 797554.1生态环境保护 786914.1.1加强生态系统监测 7117644.1.2生态修复与保护 7284864.1.3生态补偿机制 739644.2水环境治理 714844.2.1水污染防治 7214304.2.2水资源保护 7302944.2.3河湖水系治理 8195954.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897634.3.1生活垃圾分类 83554.3.2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83744.3.3垃圾资源化利用 815299第5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8194995.1教育卫生服务 8210965.1.1完善乡村教育设施 8108905.1.2提升乡村卫生服务水平 8281705.1.3加强乡村教育卫生服务资源共享 8231715.2文化体育服务 8245985.2.1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8242115.2.2发展乡村体育事业 994535.2.3传承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9322865.3社会保障与养老 9227215.3.1健全乡村社会保障体系 954785.3.2加强乡村养老服务 9154195.3.3关爱特殊群体 9107775.3.4推进乡村扶贫工作 93930第6章乡村治理与组织建设 944096.1组织建设 9317826.1.1建立健全乡村组织体系 965186.1.2加强乡村员队伍建设 9225766.1.3推进风廉政建设 1013326.2村民自治组织 10314876.2.1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10147956.2.2加强村民自治能力建设 1063486.2.3健全村务监督机制 10301546.3乡村治理体系 10195216.3.1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10118356.3.2加强乡村法治建设 1038656.3.3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1029512第7章人才培育与引进 1184017.1本土人才培养 11324227.1.1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 1150657.1.2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 11252627.2人才引进政策 11154927.2.1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11182057.2.2加强人才引进与服务体系建设 11235397.3人才激励机制 11186237.3.1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11258267.3.2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11316417.3.3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1232257第8章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12192848.1政策支持体系 12115628.1.1政策制定与优化 1251008.1.2政策落实与监督 12158178.2资金筹集与管理 12237978.2.1资金筹集 12173028.2.2资金管理 12133038.3项目实施监管 13255948.3.1项目立项与管理 13180908.3.2项目评估与调整 1391838.3.3项目验收与总结 139246第9章社会资本参与 1394029.1投资引导 1310399.1.1政策支持 13212529.1.2项目策划与包装 13117699.1.3信息发布与对接 13229259.2合作模式 1396399.2.1PPP模式 1321209.2.2股权合作 14126209.2.3产业基金 1447299.3风险防控 14116349.3.1完善法律法规 14264899.3.2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1413389.3.3强化监管与评估 14170009.3.4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46594第10章实施步骤与评估 141240810.1项目实施步骤 143115710.1.1准备阶段 14276510.1.2启动阶段 15468210.1.3实施阶段 15203810.1.4总结阶段 15338510.2监测评估体系 152727410.2.1监测评估原则 152751210.2.2监测评估内容 151574010.2.3监测评估方法 151093810.3动态调整与优化 16第1章总论1.1背景与意义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问题日益凸显,乡村发展滞后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短板。为贯彻落实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应运而生。此方案旨在充分发挥乡村资源优势,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1.2目标与原则(1)目标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成就,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2)原则①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②坚持农民主体地位;③坚持绿色发展;④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⑤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⑥坚持统筹兼顾、协同推进。1.3实施方案概述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2)实施乡村产业提升行动,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3)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4)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经营体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5)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6)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7)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8)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保障,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保证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第2章产业发展规划2.1主导产业选择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而选择适合当地资源条件和发展需求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资源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产业。(2)市场需求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3)产业链延伸原则:选择具有较强产业链延伸能力的产业,推动产业上下游发展,增加农民收入。(4)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产业发展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荐以下主导产业:(1)农业:粮食、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2)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制造、生物制品等。(3)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康养等。(4)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2.2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益。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以下策略:(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畜牧业、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发展;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产业集聚效应。(3)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挖掘乡村文化、生态、休闲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4)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强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高物流效率。2.3产业融合与创新产业融合与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产业融合与创新:(1)推进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2)加强科技创新: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创新。(3)培育新型业态:发展共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提升农业附加值。(4)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第3章基础设施建设3.1交通基础设施3.1.1目标与原则提升农村交通网络覆盖面,实现村与村之间、村与乡镇之间的便捷联系。改善农村道路通行条件,保证道路安全、畅通。遵循绿色发展、节能环保原则,推广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3.1.2主要任务实施农村道路硬化工程,提高道路硬化率。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保障道路长期稳定运行。优化农村公共交通布局,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3.1.3保障措施加大财政投入,保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加强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水平。3.2水利基础设施3.2.1目标与原则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水平,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环境,预防水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3.2.2主要任务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推进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水利网络。3.2.3保障措施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提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3.3能源与通信设施3.3.1目标与原则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清洁能源发展。完善农村通信网络,提高通信服务水平。3.3.2主要任务推进农村电力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提高供电可靠性。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利用。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提升互联网接入能力和服务水平。3.3.3保障措施加大财政投入,支持能源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参与农村能源与通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能源与通信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保证设施安全、高效运行。第四章生态环境治理4.1生态环境保护4.1.1加强生态系统监测建立健全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推广应用遥感、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生态监测能力。4.1.2生态修复与保护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保护重点物种和关键栖息地。4.1.3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的地区和群体给予奖励。推进跨区域生态补偿,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4.2水环境治理4.2.1水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强化工业污染源监管,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率。4.2.2水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源地保护,保证饮用水安全。4.2.3河湖水系治理加强河湖水系连通,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4.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4.3.1生活垃圾分类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4.3.2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处理能力。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垃圾处理技术,降低处理成本。4.3.3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废弃物利用率。鼓励发展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能源等产业,实现垃圾变废为宝。第5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5.1教育卫生服务5.1.1完善乡村教育设施加强乡村幼儿园、小学、初中等教育设施的建设与改造,保证乡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相当的教育资源。提高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5.1.2提升乡村卫生服务水平优化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卫生院、卫生室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乡村居民基本医疗需求。5.1.3加强乡村教育卫生服务资源共享推动城乡教育卫生资源共享,通过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方式,让乡村居民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卫生服务。5.2文化体育服务5.2.1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培训,丰富乡村居民文化生活。5.2.2发展乡村体育事业加强乡村体育设施建设,推广全民健身活动,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提高乡村居民体育健身意识。5.2.3传承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挖掘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乡村文化自信。5.3社会保障与养老5.3.1健全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乡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乡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5.3.2加强乡村养老服务建立健全乡村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提高乡村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5.3.3关爱特殊群体加强对乡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帮扶,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5.3.4推进乡村扶贫工作深入推进乡村扶贫开发,加大扶贫力度,保证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第6章乡村治理与组织建设6.1组织建设6.1.1建立健全乡村组织体系优化乡村组织设置,保证组织覆盖面;完善组织工作机制,提高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乡村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提升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能力。6.1.2加强乡村员队伍建设开展员教育培训,提高员素质;激发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乡村振兴;严格员发展程序,保证员队伍纯洁性。6.1.3推进风廉政建设深化风廉政教育,强化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加强风廉政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优化乡村政治生态,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6.2村民自治组织6.2.1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等自治组织;推进村务公开,增强村民民主监督意识;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提高村民自治水平。6.2.2加强村民自治能力建设开展村民自治教育培训,提升村民自治能力;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治理,促进村民自治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培育村民自治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6.2.3健全村务监督机制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提高监督效能;规范村务监督程序,保证监督工作有序开展;强化村务监督结果运用,推动乡村治理水平提升。6.3乡村治理体系6.3.1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坚持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提高乡村治理效能。6.3.2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乡村干部群众法治意识;加强乡村法律服务,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完善乡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维护乡村和谐稳定。6.3.3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提高村民道德素养;推动乡村文明实践活动,营造文明乡风。第7章人才培育与引进7.1本土人才培养7.1.1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1)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水平;(2)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中坚力量;(3)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7.1.2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1)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发展基金,支持各类人才发展;(2)选拔优秀青年农民赴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和研究机构学习交流;(3)鼓励农业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到乡村挂职、兼职,发挥引领作用。7.2人才引进政策7.2.1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1)加大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2)给予人才引进单位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3)简化人才引进程序,提高人才引进效率。7.2.2加强人才引进与服务体系建设(1)建立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机制,实现人才引进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2)设立人才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人才服务;(3)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引进平台。7.3人才激励机制7.3.1完善人才评价体系(1)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2)推行分类评价,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制定相应评价标准;(3)引入第三方评价,提高人才评价的公正性和权威性。7.3.2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1)完善薪酬激励制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2)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3)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帮助人才实现职业发展目标。7.3.3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1)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2)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升人才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3)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第8章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8.1政策支持体系为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构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政策支持体系:8.1.1政策制定与优化(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乡村振兴的政策方向和目标;(2)完善政策体系,保证政策协同,形成政策合力;(3)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政策,提高政策适应性和有效性。8.1.2政策落实与监督(1)强化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和参与度;(2)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的监督机制,保证政策执行到位;(3)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觉问题,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8.2资金筹集与管理资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保障。以下对资金筹集与管理进行详细阐述:8.2.1资金筹集(1)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2)吸引社会资本,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乡村振兴;(3)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8.2.2资金管理(1)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保证资金安全、合规使用;(2)实施资金绩效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加强资金监管,防止资金挪用、滥用等现象。8.3项目实施监管为保证乡村振兴项目的顺利实施,以下对项目实施监管进行阐述:8.3.1项目立项与管理(1)明确项目立项条件,保证项目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2)建立健全项目管理体系,提高项目管理水平;(3)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保证项目进度、质量和效果。8.3.2项目评估与调整(1)建立项目评估机制,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2)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项目实施策略和措施;(3)对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8.3.3项目验收与总结(1)明确项目验收标准,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目标;(2)组织项目验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3)推广项目成功经验,为其他项目提供借鉴。第9章社会资本参与9.1投资引导9.1.1政策支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提供政策保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等领域。9.1.2项目策划与包装加强乡村振兴项目的策划与包装,提高项目吸引力。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优势,明确项目定位,优化项目布局,保证项目符合社会资本投资需求。9.1.3信息发布与对接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项目信息发布和对接机制,及时向社会资本发布项目信息,提高项目对接效率。通过举办项目推介会、实地考察等活动,加强社会资本与地方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合作主体的沟通与交流。9.2合作模式9.2.1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采用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项目顺利推进。9.2.2股权合作支持社会资本以股权投资方式参与乡村振兴项目,与地方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合作主体共同出资,组建项目公司,共同推进项目实施。9.2.3产业基金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产业,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产业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乡村产业龙头企业、特色小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9.3风险防控9.3.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各方权益,规范合作行为,降低合作风险。9.3.2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风险分担机制,合理分配各方风险责任,保证项目稳健推进。9.3.3强化监管与评估加强对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监管与评估,保证项目实施质量。对项目进度、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觉并解决问题。9.3.4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