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冲刺卷(一)(全国卷版)-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期末冲刺卷(一)(全国卷版)-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期末冲刺卷(一)(全国卷版)-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期末冲刺卷(一)(全国卷版)-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期末冲刺卷(一)(全国卷版)-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期末冲刺卷(一)(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为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为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2.(3分)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3.(3分)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答案】1.A2.B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强加因果,根据原文“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知,三家村式微型村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C.“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错误,材料二“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选项曲解文意。D.“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错误,根据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误,原文只说“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没涉及谁胜过谁,选项于文无据。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据原文“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可概括出材料一的观点主要有:不流动性、终老是乡、以“礼”为俗。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故选C。(本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张桌子、两边各竖起一块挡板,隔出一个相对私密的沉浸式小格子间。不少人都对影视剧中的付费自习室印象深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付费自习室开始在国内多个城市出现。广州越秀区的一家付费自习室,该自习室分为公共区域和自习区域,两个区域之间有两道门将其隔开,避免自习区受到噪音影响。公共区域中央摆放了一张大桌子,不时有顾客坐在桌旁吃零食、交谈等。该区域还布置了一整面墙的书架,可小憩的沙发,以及一些零食饮料。公共区域又称为“讨论区”,学习累了或者需要互相交流时可以前往公共区域就座。公共区域的对面,则是付费自习室的关键:自习区。自习区分为经济区和舒适区两档,分别收费8元/小时和12元/小时,区别在于舒适区有独立的帘子遮挡,完全看不到其他自习座位。而在经济区,灯光比较暗,要看书只有到每个自习座位打开台灯照明。自习座位之间互相用厚厚的挡板隔开,座位上方设置了置物柜、充电插座等。除了提供学习空间,付费自习室通常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则需要遵守。以越秀区这家付费自习室为例,该店的每个自习座位隔间都会张贴《会员守则及告知事项》,其中包括卫生整洁规定、违规处罚规定、零分贝规定等。守则中称,自习区严格禁言,讨论交流请使用小纸条,或到公共休息大厅。除此之外,该自习室还可提供学习计划监督提醒服务。(摘编自“南方都市报”《记者走访广州付费自习室》)材料二:根据百道新出版研究院11月26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沈阳、西安、天津、北京、成都、上海等城市的付费自习室均超过50家,其中沈阳付费自习室个数已经超过100家。付费自习室自今年国庆以来,突然成了“流行元素”,甚至有不少年轻人把它作为假日“打卡圣地”。如今,媒体又报道付费自习室数量剧增。部分网友认为付费自习室只是一把“虚火”,那些“买座自习”的人不过是跟风、作秀。我以为,付费自习室突然时髦和热闹起来,固然有“跟风”的成分,但并没有什么不好,这样的“跟风”应该来得更猛烈些。付费自习室的兴起,可以理解为一种必然的经济社会现象,是一把“实火”。随着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发展,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日渐增大,人们更舍得花钱为自己的成长投资,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这对于那些求上进、求发展的年轻人而言,属于“刚需”。有网友认为,去付费自习室学习就是作秀,放着家里宽敞舒适的环境不用,非得花钱在小小的幽暗隔间里找罪受。如果持这种观点的人去付费自习,就肯定是为了作秀,因为他不能理解学习对于生命的意义,更无法想象在“小黑屋”中与自己心灵对话、畅游知识海洋的乐趣。“花钱买自习”,对爱学习的人来说,不是作秀更不是折磨,而是享受,是充电。大多数人“跟风”去付费自习室,往往是因为自律能力不够强,需要“花钱买环境”。他们在家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就希望找到一个学习氛围比较浓的地方,倒逼自己沉下心来学习。当然,也有少数人坚持学习,完全出于自觉、自律。关于环境与个人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终究只是个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才是常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总体而言,环境对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注重对正向环境的营造,潜移默化地达到以境育人的目的。一个自制力不是特别强的人,如果到了付费自习室学习,就能够静心读书,不是挺好吗?只要经济上能承受,又何须别人替他们喊“贵”喊“委屈”呢?总之,让“付费自习室”来得更猛烈些吧,当“跟风”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一种常态的、正向的风气,何乐而不为?(摘编自李蓬国《“打卡”付费自习室,“跟风”又何妨?》)材料三:“付费自习室”的出现,首先,说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构建卓有成效,“活到老学到老”理念也越来越得到认同。以往,很多人心中都认为,学习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其实不然,殊不知社会瞬息万变,知识随时都在更新,一旦放弃学习就可能与社会脱节。付费自习室的走红表明“要我学”正在向“我要学”转变。其次,如何面对干扰因素,找回对学习的专注态度,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了。没有主动屏蔽干扰的意识,即使身处付费自习室,手机照样也可玩得不亦乐乎。让处处都能变成“付费自习室”,那才是真本事。最后,付费自习室的走红,也从侧面表明在自习室等学习场所的公共供给上,还存在短板与缺口。图书馆占座抢座的新闻未曾消失,下班后想继续充电的人只能望锁兴叹。如何在学习场所供给不足上破题,最大化利用好现有资源,既关乎着民众的切身权益,更影响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花钱找罪受”的付费自习室使用者们,我们当致以敬意,可如若能既不“花钱”也不“受罪”就能学习好,岂非两全其美?(摘编自夏熊飞《付费自习室成“打卡”地映照出哪些现实》)4.(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出现付费自习室,并且付费自习室数量短时间内剧增。B.付费自习室通常制定一些需要学习者共同遵守的特殊规则,并且将这些规则张贴在每个自习室的座位隔间内。C.材料二是从付费自习室兴起的必然性这一角度,来阐述付费自习室的产生和存在是有着一定积极现实意义的。D.材料三强调内因是关键因素,认为学习的主观意识、专注态度非常重要,这个观点和材料二是截然不同的。5.(3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习区是严禁交流讨论、发出声响的,以达到室内零分贝的效果,目的是让前来的人始终能够在安静的学习氛围中。B.付费自习室的自习座位之间,不管是用帘子遮挡还是用厚厚的挡板隔开都着力营造独立的相对私密的学习空间。C.对爱学习的人来说,到付费自习室来学习、来充电就是一种享受,在这里能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畅游知识海洋。D.对于一个自制力不是特别强的人来说,到付费自习室这样的地方,倒逼自己沉下心来学习,应该说是理想的选择。6.(6分)付费自习室成为“流行元素”“打卡圣地”,源于诸多因素的推动,请结合材料谈你的看法。【答案】4.C5.A6.①付费自习室的惬意的学习环境,让人们在这里可以静下心来学习;②去付费自习室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自律能力不够强、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的问题;③付费自习室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年轻人追求上进追求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④社会上学习的地方受限,付费自习室弥补了这一短板。【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A.“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出现付费自习室”错误,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原文材料一第一段“不少人都对一些影视剧中的付费自习室印象深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付费自习室开始在国内多个城市出现”;B.“付费自习室通常制定一些需要学习者共同遵守的特殊规则,并且将这些规则张贴在每个自习室的座位隔间内”错误,以偏概全,原文“除了提供学习空间,付费自习室通常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则需要遵守。以越秀区这家付费自习室为例,该店的每个自习座位隔间都会张贴《会员守则及告知事项》,其中包括卫生整洁规定、违规处罚规定、零分贝规定等”,只是举例说明;D.“这个观点和材料二是截然不同的”错误,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环境与个人的关系。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自习区是严禁交流讨论、发出声响的,以达到室内零分贝的效果”错误,只是有些付费自习室规定自习区不允许说话讨论,如果想要讨论交流,需要使用小纸条,或者到其他允许说话的区域。选项以偏概全。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材料一“一张桌子、两边各竖起一块挡板,隔出一个相对私密的沉浸式小格子间”“该自习室分为公共区域和自习区域,两个区域之间有两道门将其隔开,避免自习区受到噪音影响”“公共区域的对面,则是付费自习室的关键”“除了提供学习空间,付费自习室通常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则需要遵守”付费自习室的惬意的学习环境,让人们在这里可以静下心来学习;材料二“随着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发展,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日渐增大,人们更舍得花钱为自己的成长投资,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这对于那些求上进、求发展的年轻人而言,属于‘刚需’”“对爱学习的人来说,不是作秀更不是折磨,而是享受,是充电”,这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年轻人追求上进追求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大多数人‘跟风’去付费自习室,往往是因为自律能力不够强,需要‘花钱买环境’。他们在家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就希望找到一个学习氛围比较浓的地方,倒逼自己沉下心来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自律能力不够强、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的问题;材料二“随着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发展,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日渐增大,人们更舍得花钱为自己的成长投资,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这对于那些求上进、求发展的年轻人而言,属于‘刚需’”和材料三“社会瞬息万变,知识随时都在更新,一旦放弃学习就可能与社会脱节。付费自习室的走红表明‘要我学’正在向‘我要学’转变”,付费自习室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年轻人追求上进追求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材料三“最后,付费自习室的走红,也从侧面表明在自习室等学习场所的公共供给上,还存在短板与缺口。图书馆占座抢座的新闻未曾消失,下班后想继续充电的人只能望锁兴叹”,社会上学习的地方受限,付费自习室弥补了这一短板。(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春小花阎秀丽兵站得很直,眼角的余光瞥向了身后的一点儿灯光,便有一抹微笑在静夜里绽开。他微微仰起头,看着哨所前那棵树,一弯上弦月被最粗的那根枝丫挑着,清泠无声。哨所呈乳白色,很显眼,建立在军事禁区内一座三面环海的岛屿上,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外界。哨所很静,静到似乎只能听到小花和大春的呼噜声。小花睡得很香,大春不睡觉,大春要等兵回来,看到兵心里才会踏实。有一次兵出去执行任务,三天后回来时,大春就在门口坐着,兵甚至看到了大春眼角隐约的泪痕。以后,我去哪儿都带着你。兵抚摸着大春说这句话的时候,大春的脑袋在兵的脸上蹭了蹭。兵第一次看到大春的时候,它正在灌木丛里瑟瑟发抖,一条腿被一根铁丝穿透,上面的血已经凝成了硬痂。兵把它带回了哨所,上药包扎,悉心照料,很快,大春便成了兵的影子。虽然这里一片荒寂,只有那个小小的哨所,只有木木的兵,还给她起了那么土的名字,但是大春似乎很喜欢这里。兵不怎么爱说话,但是大春却喜欢热闹,每天都围着哨所跑来跑去。兵望着它宠溺地笑,有时候喊声:“春儿!”大春便乖乖地跑到兵的跟前,因为毕竟只有兵才能和它说话,那些树,那些偶尔飞过的鸟儿,只不过是引它一时的雀跃而已,很多的时间里,还是和兵在一起,即使它很不喜欢这个名字。兵虽然木讷,但是不站岗的时候,也会靠在大春的身上,跟它讲已经听过无数遍的故事,听着听着,大春就忍不住打起了瞌睡,不知不觉地就靠着兵香甜地睡去。兵兀自说着,看着天上清泠泠的月光,直至月光在兵的眼里化成万千的星星莹莹闪烁。很多时候,兵和大春都默默无言,他们每天按着既定的路线巡逻,两个身影,一前一后,很有节奏。大春也逐渐习惯了这里所有的一切,直到有一天,小花突然来临。小花长得很漂亮,圆圆的眼睛清澈明亮,大春看着兵怀里的小花,心里有些不悦,哀怨地看着兵。“捡的!往后你就有伴儿了。”兵笑着对大春说,用理解的眼神看了看大春。“哼,不需要,它那么娇滴滴的能干什么!”大春心里这么想,但是说不出来,只是冲着小花龇了龇牙,看到小花瑟瑟的样子,大春心里方有了一丝满足。兵便笑,顺手在大春的脑袋上拍了拍,大春吃痛,有些不情愿地躲开了。兵每天早上都要去升国旗,大春也会跟着去。两个身影,一前一后,很有节奏,和平时巡逻的脚步一样。小花不去,小花在睡觉,好像来到这里,只是为了睡觉。升旗的时候,他们的表情庄重。在晨曦中,兵的姿势很标准,大春的姿势也很标准,没有音乐,兵嘶吼着把国歌唱出来,和着海浪的咆哮。旗升到旗杆顶端的时候,兵的声音也戛然而止。海浪冲刷峭壁的声音伴随着猎猎飘舞的红旗,哨所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大春慢慢地适应了小花的存在,兵的笑容多了,话也多了,没事就和大春、小花聊天。“今年是梨果大年,准定大丰收,可够累的了。”“汪、汪汪……”“爹的老寒腿也不知怎么样了,娘的风湿痛又犯了吧?闺女的个子是不是又长高了不少?”“喵……”大春白了一眼兵,兵说的话让它听不懂,它毕竟只是一条狗,哪里懂得了那么多!都说猫和狗是冤家,但是它现在一点儿也不排斥小花,领着小花就去了它们的窝里睡觉了。兵无可奈何地看了它们一眼,也翻身上床,月光明晃晃地笼罩着屋子,很快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兵复员了,走的时候,是趁着小花和大春不在的时候走的。他没敢回头,耳畔里似乎隐约听到几声“汪汪……”“喵……”海面上起了雾,兵的眼睛里也起了雾,湿漉漉的看不清那座三面环海的哨所。一弯上弦月,清泠无声。兵站在院子里,女人走到他的身后,给他披上了一件外衣,柔声说道:“天凉了。”“小花睡了?”“睡了,这孩子都不认得你了,拿着你的相片对比后才肯叫你一声爸爸。”“春儿,这些年可苦了你了!”女人靠在兵的肩膀上,兵把女人揽在怀里,轻声地和女人聊着天:“大春开始不喜欢小花……”“你讨厌,怎么给狗和猫起了我和闺女同样的名字!”“哈,这样我就觉得咱们一家人都在一起,你不知道,那个大春啊……”耳畔传来轻微的呼噜声,兵看着怀里已经睡着的女人,笑了笑,抬头看着墨蓝墨蓝的天空。一弯上弦月,清泠无声。月光下,哨所前,一个笔直的身影,一条狗,还有一只猫。和兵看着同一个月亮。7.(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头就出现了“兵”,但一直到小说结尾都没有出现“兵”的姓名、外貌特征等个人信息,从而达到了通过刻画一个表现一类的艺术效果。B.小说擅长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刻画形象,比如“大春眼角隐约的泪痕”这一细节构思精妙,既生动传神,又具有虚实兼备的意蕴。C.“兵”复员回家,饶有兴致地向女人分享岛上生活,然而爱他的女人却对此不感兴趣,他只有在幸福而无奈的微笑中独自看着天空那一弯上弦月。D.小说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没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通过“兵”和大春小花相处的琐碎片段来表达作者对于军人情怀、家国关系的认识。8.(6分)小说多次写到“清泠无声的月亮”,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6分)小说在后半段设置了“兵”与妻子对话的场景,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设置的意图。【答案】7.C8.①渲染氛围,为故事提供了清冷孤寂的自然环境;②烘托出兵的相思之情,有利于塑造兵舍家守岛的光辉形象;③小说以复原回家的兵和岛上的兵同看这一弯月结尾,升华小说主题,表达出对像“兵”一样舍家卫国的千千万万普通士兵精神的赞美;④小说以看月结尾,冷月无声胜有声,令人回味无穷。9.①兵与妻子的对话揭示了将狗与猫分别命名为“大春”与“小花”的原因,对其命名原因有了交代。②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通过描写兵与家人相处的温馨场面以及兵对家人的愧疚,体现了兵既爱国又爱家的优秀品质。③空间和人物的转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然而爱他的女人却对此不感兴趣,他只有在幸福而无奈的微笑中独自看着天空那一弯上弦月”错,“你讨厌,怎么给狗和猫起了我和闺女同样的名字!”是女人幸福的娇嗔,并非对岛上生活不感兴趣;“耳畔传来轻微的呼噜声,兵看着怀里已经睡着的女人,笑了笑,抬头看着墨蓝墨蓝的天空”,兵在享受家的温暖幸福的同时,还在惦念海岛上的一切,并非“无奈”。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为环境描写。第一次为在哨所里,第二次为兵站在院子里,第三处为哨所前。“兵站得很直,眼角的余光瞥向了身后的一点儿灯光,便有一抹微笑在静夜里绽开。他微微仰起头,看着哨所前那棵树,一弯上弦月被最粗的那根枝丫挑着,清泠无声”,这里关于上弦月的描写突出环境的清冷寂静,为故事发展提供自然环境同时,“月”代表思乡怀人,这里的环境描写烘托出兵的相思之情;但他依然坚守海岛,这样写有利于塑造兵舍家守岛的光辉形象;“一弯上弦月,清泠无声。兵站在院子里”,“一弯上弦月,清泠无声。月光下,哨所前,一个笔直的身影,一条狗,还有一只猫。和兵看着同一个月亮”。“一个笔直的身影”始终未变,这展现出边防战士们忠于祖国、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令人感动。有利于塑造兵舍家守岛的光辉形象。在“兵”走后,依然有“一个笔直的身影”站岗放哨,显然已经换了一个新的边防战士,然而他们的形象高度一致,故而展现出的不再是单独一个人的形象,而是所有边防战士共同的形象。这既暗示着驻守海岛有了新的接班人,也暗示着这种扎根海岛、无私奉献的精神会继续传承下去。表达出对像“兵”一样舍家卫国的千千万万普通士兵精神的赞美。小说以看月结尾,冷月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这一个个不惧艰险的边防战士们日夜守卫,我国才能有和平安稳的环境,能引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从而感染读者。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结合“你讨厌,怎么给狗和猫起了我和闺女同样的名字!”可知,兵之所以给狗和猫起名叫“大春”和“小花”,是因为妻子和女儿叫这两个名字,这样就交代了命名原因,使情节更合理;“这样我就觉得咱们一家人都在一起”,通过对话交代了兵的心理,既有对妻子女儿的愧疚,又要保家卫国,只能舍小家为大家;同时夫妻二人的对话很温馨,“睡了,这孩子都不认得你了,拿着你的相片对比后才肯叫你一声爸爸”“春儿,这些年可苦了你了”,写出了家人相处的温馨画面,与之前在哨所一人一狗一猫的画面形成对照,更让读者体会到兵的不易;兵与妻子的对话是兵复员回家后的情节,这样与前文守卫哨所形成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二、古诗文阅读(共34分)(本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一)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节选自苏轼《赤壁赋》)(二)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节选自苏轼《安国寺记》)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B.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C.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D.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既”表示完成、已经,“望”即每月农历十五。B.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C.壬戌,天干地支纪年法,元丰是皇帝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常常年号干支兼用。D.团练,也叫乡团、民团、团勇,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地方武装。“团练副使”是地方上有实际兵权的官职。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乘船在江面上任意漂流、无拘无束的状态,正是他此时心境的生动写照,他抛开了世俗的羁绊,暂时忘却了忧愁。B.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阐发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从多角度看问题,因此他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豁达乐观、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C.苏轼到黄州,初步安排个人的生活后,就开始闭门思过,以报答皇帝的不诛之恩。D.苏轼觉得自己与权贵不是同道中人,暂时无法改变现状,正好可借助佛门澄澈心灵。13.(10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者也。【答案】10.C11.D12.C13.(1)时圆时缺的就象那月亮,但是终究没有消减和增长。(2)回顾以往的思想言行(任职经历),都不符合权贵们的思想主张,路不同啊(此小句可无),我不是今天才得罪他们的。【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正道压不住邪气,个人秉性胜不了歪风,不铲其根,而只除其枝叶,现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还会犯,何不皈依佛门一洗了之呢?“道不足以御气”与“性不足以胜习”结构对称,且“足以”是一个词,只在“气”后断句,排除AD;“之”为代词,作“改”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团练副使’是地方上有实际兵权的官职”错误,团练副使是有名无实的官职。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以报答皇帝的不诛之恩”牵强附会,原文只是说闭门思过来寻找改过自新的方法,并没有说“以报答皇帝的不诛之恩”,此为含蓄表达遭受政治打击的不平之意。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如”,像;“卒”,终究;“消长”,消减和增长。(2)“反观”,回忆,回顾;“举意动作”,思想言行(任职经历);“不中道”,不符合权贵思想、主张、路线。参考译文:(一)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二)

宋元丰二年十二月,我任职吴兴地方的太守,由于得罪了权贵,皇上偏爱又不忍心责备我,所以把我降职为黄州地方的团练副职,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第二年,即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后。初步安排了一下吃住的地方,收拾收拾卫生,收收一路劳累的心思,就开始闭门思过,寻找改过自新的方法。回顾以往的思想言行(任职经历),都不符合权贵们的思想主张,路不同啊(此小句可无),我不是今天才得罪他们的。想改造自己的这一方面,又怕失去那一方面,各方面都思考了一下,也没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于是大声叹息说:“正道压不住邪气,个人秉性胜不了歪风,不铲其根,而只除其枝叶,现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还会犯,何不皈依佛门一洗了之呢?”

探得吴兴城南边的安国寺,有茂密的树林,细长的竹子,还有池塘和亭阁,过一两天就去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身心全空,寻求罪过产生的原因是不可得了。心灵清净,杂念全无,表里如一,没有什么可隐藏的,自己感到很愉快。早去晚归了五年的时间。(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14.(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太原秋季花草树木枯萎的萧瑟秋景,与《沁园春·长沙》中生机勃勃的秋景截然不同。B.颔联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末尾的“早”“秋”两个字不仅突出了景色的特点,还巧妙地照应诗题。C.颈联写诗人虽身在异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但他的心却飞往千里之外的“故国”意境广阔。D.这首诗将诗人对季节变幻的感受与渴望施展抱负的壮志融为一体,充满了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15.(6分)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答案】14.D15.①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太原秋季萧瑟秋景,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②颔联中“出”“渡”及颈联中“绕”“飞”,运用比拟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作者思乡之情。③尾联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思归之心比作汾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渴望施展抱负的壮志”错误,结合注释内容可知,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及思乡之情;“充满了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错误,整首诗情感较为低沉。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结合“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可知,随着岁月的流逝,美丽的花儿都凋谢了;在大火星向西移动的时候,也就是炎暑消退的时候。这时塞外就已经升始下霜了,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太原秋季萧瑟秋景,色调黯淡,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颔联“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是说“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云色飞渡黄河,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颔联中的“出”“渡”采用了比拟手法,赋予秋霜和云色人的行为特征,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作者思乡之情;颈联“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是说“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绕”和“飞”字,采用了比拟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尾联“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是说“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此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思归之心比作汾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16.(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求。(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表达谪居浔阳城,即使有好光景也无人共赏,只能孤独饮酒的意思的诗句是“,”。(3)曹操的英雄形象历来备受文人称赞,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下“,”两句,把曹操把酒临风,举矛吟诗的潇洒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答案】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衿、酾、槊。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本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品种的选育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科学家长期以来不断探索更高效地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方法。①,为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我国水稻首次“太空出差”是在1987年,科学家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了早期的水稻航天育种试验,并发现了空间环境可以加速水稻的遗传物质变化,②。于是,借助载人航天工程,水稻航天搭载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截至目前为止,水稻共进行了约30次左右航天搭载,为我国的水稻品种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水稻航天育种已经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链,如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的水稻航天品种“华航香银针”,通过产学研合作,形成了“品种→产品→品牌”的产业链:通过成果转化,实现了该品种的良种繁育;通过订单式生产,将该品种稻谷加工成优等大米产品;借助新零售模式,③。通过这一产业链,航天育种成果有效地支撑了乡村振兴,促进了示范区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17.(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8.(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3分)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茫茫的宇宙中,我们的地球是那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B.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D.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在成功道路上这种投机取巧的“聪明”万万要不得。【答案】17.①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

②有利于提高水稻品种培育效率

③开展了航天大米品牌的创建18.截至目前,水稻共进行了约30次航天搭载,为我国的水稻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支撑。19.B【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由“我国水稻首次‘太空出差’是在1987年”“借助载人航天工程,水稻航天搭载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可知,是航天技术的发展为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新思路,可填: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②这是“水稻航天育种试验”,“空间环境可以加速水稻的遗传物质变化”,说明对水稻品种培育有利,可填:有利于提高水稻品种培育效率;③由前面的“品种→产品→品牌”可知,此处三个分号对应的正是“品种”“产品”“品牌”三个词语,因此此处应是开展航天大米品牌创建,可填:开展了航天大米品牌的创建。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成分赘余,“截至目前为止”中“截至”就是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不必再加“为止”,可删掉“为止”;不合逻辑,成分赘余,“约”和“左右”删掉一个;成分残缺,“为我国的水稻品种提供了重要支撑”,应在“品种”后加“选育”。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直接引用。D.表示反语。故选B。(本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下名胜,多以文字传名,桃花源也概莫能外。它的千载盛名,与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文章《桃花源记》①。这篇妙文让桃花源名闻天下,妇孺皆知。桃花源因文而名,不了解陶渊明,没读过《桃花源记》,到这里不过是游山玩水,②地满足一下视觉上的享受。游桃花源,重在感受五柳先生写作此文的良苦用心。在这篇三百多字的文章中,陶渊明重点不在写景,不在描绘山河之秀与环境之美,而是通过营造一处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人间乐土,寄托自己对内心理想的向往。我们到桃花源,看不看桃花并不重要,看不看那些特色古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能否得到净化,精神境界是否得到提升。从根本上讲,将桃花源③的,不仅仅是因为外界特殊的自然条件,更是陶渊明的主观愿望。桃花源这个地方开发历史久远,在当地早已声名远播,陶渊明借助这个乡村,构筑自己心中的理想王国。他笔下的桃花源是隐匿于山水之间的村庄,男女老少耕耘劳作,自给自足,淳朴善良,怡然自得,固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独享清净自由的太平人生。这里没有市井的喧嚣,没有商业的侵蚀,没有利益的纷争,没有官场的倾轧,这才是人们向往的远离世事的安乐之所。20.(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4分)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①密不可分

②浮光掠影

③与世隔绝21.陶渊明借助桃花源这个开发历史久远、在当地早已声名远播的乡村来构筑自己心中的理想王国。【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空前内容“它的千载盛名,与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文章《桃花源记》”及空后句“这篇妙文让桃花源名闻天下,妇孺皆知”可知,桃花源与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文章《桃花源记》关系非常密切,分不开,故可填“密不可分”。密不可分:形容关系非常密切,无法分开。

②处,根据空前句“桃花源因文而名,不了解陶渊明,没读过《桃花源记》,到这里不过是游山玩水”可知,这里是指如果不了解陶渊明,没读过《桃花源记》,看到这里的景色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故可填“浮光掠影”。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

③处,根据空后句“不仅仅是因为外界特殊的自然条件,更是陶渊明的主观愿望”,结合《桃花源记》的内容可知,桃花源的人们因为所处的特殊的自然环境,所以与外界断绝来往。故可填“与世隔绝”。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原句由“桃花源这个地方开发历史久远,在当地早已声名远播”“陶渊明借助这个乡村,构筑自己心中的理想王国”两个分句构成,而后一句中的“这个”代指前一个分句“桃花源这个地方开发历史久远,在当地早已声名远播”,将原句改成单句时用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代替“这个”,作“乡村”的定语即可,即可改为“陶渊明借助桃花源这个开发历史久远、在当地早已声名远播的乡村来构筑自己心中的理想王国”。四、作文(共60分)22.(本题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百多年前,一批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旗帜,振臂一呼,“外抗强权,内除国贼”,五四运动口号响彻寰宇。他们当中有致力于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有热血赤诚、追随真理的青年学生,也有勤劳朴实、坚韧顽强的青年工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