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山东省烟台市高考适应性练习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诗学的主要内容是诗法,即关于诗歌写作的法则和技巧。唐人谓之“格”,并由此形
成中国诗学的主要著作形式之诗格。中国诗学对法加以关注并奠定以诗法为主体的理
论结构,应该说是在唐代。晚唐、五代至北宋,层出不穷的诗格、诗话著作使诗歌技法的探
讨在逐步深入、细密的同时,也日益流于琐碎苛细。于是江西诗派起而矫之,发挥苏东坡创
作论中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思想,倡“活法”之说。虽然“活法”之说主要着眼于点化前
人语句,但它显示的意义却是:具体法则是固定的,是谓定法;法的原理是灵活的,是谓活
法。相对具体法则而言,更重要的是法的原理。这应该说是诗论家对“至法无法”的自觉意
识。
②后来清初游艺编《诗法入门》,将前人的意思融合贯通起来,加以完整地表达:“诗不可
滞于法,而亦不能废于法……法乎法而不废于法,法乎法而不滞于法,透彻玲珑,总无辙迹,
所谓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是耶非耶?得是意者,乃可与之读诗法。”
就是最死板的八股文,也讲究“文无定体,在其人之自得何如耳”。总之,反对机械地拘泥
于法,强调用法、驾驭法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即由有法至于无法。
③“至法无法”作为艺术家对待规则和技巧的根本态度,可以说是艺术观念发展到成熟境地
的一个标志。它意味着艺术创作中独创性概念的终极确认。
④作为艺术观念,“至法无法”的凸现当然是在诗学体系基本形成的宋元以后,但其基本思
想早就孕育在最古老的文献中。它涉及两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一是法与道的关系,二是法与
言的关系。
⑤中国古代在大道无形的本体论观念的主宰下,事物的规则或原理被划分为技与道(或曰神)
两个层次:技是形而下的,道是形而上的。在《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就诗学而言,有法即是技,神而明之的“无法”才是道。
《老子》曾说“有法法无法”,在艺术就是达到通神的化境。王惯《诗法指南》序说:“语
云'有法法无法',又云'道法自然'。是编虽谭及有法,而法无所法之旨跃然以呈学诗者,
欲破穿凿支离之夙习,舍此无可从入。惟因法而法无法之法,以游于自然之途则诗虽技哉,
进乎道矣。”这也是强调法进于道的神化境地。由此可以看出,“至法无法”的观念与老、
庄道学有渊源关系。
⑥第二层含义与第一层含义密切相关。老子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形而上的道是不可名状的,
庄子也说“大道不称”(《庄子•齐物论》)。作为艺术化境的道,既然“知其妙而不知其
所以妙”,当然也是不可言说的。严羽说“诗之极致有一,日入神”(《沧浪诗话•诗辨》),
刘大槌说“古人文章可告人者唯法耳,然不得其神,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论文偶记》),
章学诚说“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文史通义•文理》),
无非是要说明,不能用语言捕捉、表述的东西,自然就是超出知觉限度之外的不确定的东西,
也就是不可讨论的东西。这样难以言说的“至法”,在被悬置起来的同时,又与“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母”的道家哲学的本体论获得了逻辑上的一致。
⑦儒、道两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两大源头,中国古代文艺观也不例外地受到两家学说的
影响。但两家思想对古代文艺学的影响是不同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在本质论和功能论方
面,至于创作论、结构论及艺术辩证法、美学基本原理,则大体是在老、庄道家思想的基础
上形成的。至法无法的观念,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无疑可以溯源于道家思想,但如果从主体
的立场来讨论古人对法的态度,那么我们还能看出道而不器的传统才能观的影响,由此对至
法无法的含义加深一层理解。在传统观念中,“工以技贵,士以技贱”。孔子说自己少贱多
能,不试故艺(没有做官,所以学到了很多技艺),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自嘲而已。后世士大
夫总是崇尚通才通识,具体的技能相对来说是受到轻视的。这种观念表现在文学理论中,就
是“心与气本也,源流法度末也,本至而未自随焉者也”。以诗学而言,诗论家本着孔子“有
德者必有言”的训条,首先强调的是作家的品德、修养和学识。如叶燮从诗家的才、胆、识、
力来论“诗之基”,法则卑之为“末技”;沈德潜倡言“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
第一等真诗”,都是人所熟知的。在这样的观念主导下,中国诗学出现的对法的热衷与对法
的轻视的反差就不难理解了。
(摘编自蒋寅《至法无法:国诗学的技巧观》)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诗论家对诗歌创作提出较为严苛细致的技法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诗人创作
的自主性和灵活度。
B.古人研究诗法,经历了一个由用法到反对用法再到追求独创性的过程,最终形成“至法
无法”的艺术观念。
C.道家追求的道进乎技的化境、儒家倡导的道而不器的传统才能观,都对“至法无法”文
艺观具有启示作用。
D.古代诗人创作时既遵循法又不拘泥于法,这一现象真实体现了“至法无法”所蕴含的辩
证统一的哲学思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活法”之说,法的原理要比具体法则更重要,只有灵活把握法的原理,才能实现
对法的超越。
B.“道进乎技”意为技之于道属于低层次,道是技的极致境界;掌握了道又可以更好地发
挥技的价值。
C.刘大棚、章学诚等的论述表明,作为技的法能言说,而法的理、法的精义、运用法的神
却妙不可言。
D.孔子以“少贱多能,不试故艺”来自嘲,委婉地表达出对“工以技贵,士以技贱”传统
观念的否定。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若夫结构之密,偶对之切,依于理道,合乎法度,首尾相应,虚实相生,种种痒病皆所
以语文,而皆不可以语于天下之至文也。(李费)
B.诗歌天才必须在人的身上自求活计,不能靠法则和规定促其成熟,而是要凭自身的感觉
和警觉。凡是创造性的东西必须自我创造。(济慈)
C.初学论画,当先求法。笔有笔法,章有章法,理有理法,采有采法;笔法全备,然后能
辨别诸家:章法全备,然后能腹充古今。(董柴)
D.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
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沈德潜)
4.下列对本文论证思路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③段:交代“至法无法”产生的背景及缘起T援引文献解析其内涵一指明其意义。
B.④-⑥段:总说“至法无法”的思想渊源T分说“法与道”“法与言”对它的影响。
C.⑦段:阐明古代文艺观受儒道学说影响不同T指明诗论家对“法”的轻视失之偏颇。
D.全文:提出“至法无法”并予以阐释T追溯其哲学渊源并探究儒道学说对它的影响。
5.请结合本文观点,谈谈它对我们当前的语文学习有哪些启示。
【答案】1.B2,D3.C4,C
5.①遵循学习“有法”,把握学科规律,掌握读写方法,提高学习效益;
②反对墨守“定法”,破除语文学习模式化、套路化陋习,拒绝生搬硬套;
③追求“无法”境界,关注自我习得,将学科规律和言语实践有机融合,心领神会,灵活自
如运用。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古代诗学中的“至法无法”观念,阐述了其产生背景、内涵及
意义。文章通过引用大量古代文献,分析了“至法无法”与道家哲学的关系,强调了艺术创
作中独创性的重要性。文章还指出,儒家和道家思想对古代文艺观的不同影响,揭示了古人
对法的态度。整体论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历史纵深感,为理解中国
古代诗学提供了重要视角。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由用法到反对用法再到追求独创性”错,根据原文内容,古人研究诗法过程并不是从用
法直接跳跃到反对用法,而是经历了由重视具体法则(有法)到强调运用法则的灵活性(活
法),再到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至法无法)的过程。文中并没有提到“反对用法”这
一阶段,而是强调反对机械地拘泥于法,并且要强调用法、驾驭法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即由
有法至于无法。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委婉地表达出对'工以技贵,士以技贱'传统观念的否定”错,根据原文内容,孔子评
价自己的话是他在表达自己年轻时地位低微,因此有机会学习多种技艺,孔子的这句话更多
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并且这个事实与他对自身未能进入仕途的一种自我解嘲相关联。它并没
有体现出孔子对这一传统观念的否定态度。
故选D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文的核心观点在于“至法无法”,强调的是在掌握了一定的法则之后,更进一步追求的是
超越具体法则的灵活运用,即由有法至于无法的艺术创作境界。
C.强调的是初学者应当严格遵循法度,这是在强调基础技法的重要性,与本文提倡的在创作
中追求超越固定法则的精神不符。因此,不适合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C.“指明诗论家对'法'的轻视失之偏颇”错,⑦段解释了在传统观念中对具体技能的轻视
如何影响了文学理论,并且论述了在这种观念主导下,中国诗学中对法的热衷与轻视之间的
反差现象。因此,这一段的重点在于解释为何会出现这种反差,而不是批评这种轻视的态度。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第⑦段:阐明古代文艺观受儒道学说的不同影响T解释传统观念中的技
能轻视如何反映在文学理论上。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根据语文开通“中国诗学的主要内容是诗法,即关于诗歌写作的法则和技巧”可知,语文
学习要遵循学习“有法”,要像写诗要有写作的法则和技巧一样,要在学习中把握语文学科
规律,掌握其读写方法,提高学习效益。
②文章指出,具体法则是固定的,称之为“定法”,而法的原理是灵活的,称之为“活法”。
这意味着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反对墨守“定法”,要破除语文学习模式化、套路化陋
习,不应僵化地套用模板,而应根据文章内容灵活调整,拒绝生搬硬套,要学会如何灵活运
用这些规则,使之服务于表达的目的。在作文时,不应僵化地套用模板,而应根据文章内容
灵活调整。
③“至法无法”意味着艺术创作中的独创性概念得到了终极确认。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这就
要求我们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时要有创新思维,敢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不断探索个性化
的写作风格。追求“无法”境界,关注自我习得,将学科规律和言语实践有机融合,心领神
会,灵活自如运用。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橘灿烂
刘秧霞
春天的时候,花婶看着橘子树的叶片之间冒出一朵朵米白色的小花,她盼呀盼呀,一直盼到
橘子金灿灿地挂满枝头。以前每年的这个时候,小秋也该回家了。“回家就热闹了!”
花婶凝视着眼前的橘子树,有时她的眼前还会升腾起雾气,①朦胧的雾气让她的世界更加模
糊起来。这个时候,她往往会摸索着起来,跨过门槛,来到房子的内间。树叔带着笑意看着
她。花婶擦了擦眼睛,在床边坐定。早在两年前,树叔走的那年,花婶看这个世界,是一种
云里雾里的意象。一切都是影子。
“我不想去小秋那里。城里有什么好的?走上一大圈,也没有一个熟人……”
“你说你都走两年了,怎么还没有走远?昨天我去看你,坟头也没有一根草……你是不是想
等我呀……”
“今年的橘子会有前年结得多吗?②前年你一个一个数过,三百五十六个吧?咱想留给小秋
回来采摘,小秋都两年没回福村了。”
花婶絮絮叨叨坐在床边同树叔聊着天。那些不时冒出来的话,是一座一座的小山丘,这里
凸出来一座,那里又冒出来一座。她有时故意将话说一截留一截,镜框里的树叔就着急了,
他的脸色就不大好了,像布满乌云的天。花婶才不管他,她就喜欢看他急眼,花婶自顾自地
关灯睡觉了。
小秋上小学的那一年,树叔在冬天里种下这一棵橘子树。他说所有的植物在冬天里都是休眠
期,在不痛不痒中让一棵树离别故土,等它春天醒过来时,它的根已深深地扎进土壤里,它
都忘掉了故土的模样。花婶喜欢看树叔一本正经地瞎扯。第二年春上的时候,开出一朵朵五
瓣的橘花,嫩黄色的花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隔年这棵橘树就挂满了果子。一眨巴眼,三十
多年过去了,橘树的枝丫向四周分散开来,像为小院撑了一把大伞。这小院里的一草一木都
长成了亲人,这种感觉让花婶感到日子没有那么空落。
自从树叔走了以后,花婶还是第一次出门去沙镇。从沙镇回来的花婶,顶着一头像黑漆染过
的头发,就像脑袋上扣了一顶帽子。花婶将新买的衣服摊在床上。树叔在镜框后微笑着看她。
这种笑就是一种鼓励,花婶抖了抖这件镶着盘扣的暗红色袄子,将它利索地套在身上。从她
接到小秋电话那一刻起,她不方便的腿脚就在慢慢复苏了,像一棵休眠在冬天里的树,突然
跨进了春天,开始跃跃欲试地发芽抽条了。
花婶心满意足地在树叔的面前试好新衣服,树叔喜欢花婶穿得齐整,他说一个女人就该打扮
得好好的。树叔走了后,六十多岁的花婶,她的光阴是逆着飓风走的,一天还是二十四个小
时,她的一天漫长得却像一年。人这一辈子,又能有多少光阴?她的手和脚都退化了,走出
“拖”的老态,身体是被脚拖着走的,整个身体像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走得乏力。
小秋要回来了,这是一枚强心针。她站在床边,伸伸手,踢了踢腿。树叔一脸的笑,望着她,
仿佛在对花婶说,这才对嘛!杂七杂八的事猛然间多了起来,炸萝卜圆、包饺子、包芋头圆、
蒸粉蒸肉……这些地道的口味是小秋的最爱。
随着日子向严冬一步步滑进,花婶愈发担忧了。有几个夜里,风像狂暴的野兽,横冲直撞地
到处钻,花婶硬是扛着冻,像一个即将去炸碉堡的大英雄,冲去院子里看盖着的塑料布是否
被风刮走。花婶抖动得像榻树上的一片叶子,她的上下牙磕碰着,一边还要念叨:“老天保
佑,千万别下雪!”
再有几天就要过小年了。花婶很想打电话给小秋。每次她掏出老人机,想找个人帮她打给小
秋,走到半道,又折转了回来。
“小秋忙,忙啊!”花婶告诉站在院子墙头的两只麻雀,还告诉树叔。她时常坐在阳光下老
僧人定一般,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影子与自己亲密地连接着,她的心里像撑开了一条缝,③心
境似乎开阔了。她又和影子对上话了,毕竟影子把这空落的小院填满了一点,虽然是她自己
的影子。
“咱小秋啥时能回呀?”花婶一边用手摩拳着冰冷的树叔,一边喃喃地问道。
“咱橘子树等不起呀!真难为这一树的橘子了。也难为这树了!”
在花婶的心里,一棵树在秋天就该收得干干净净,在冬天好安心地休养。这一棵树挂那么多
果子,从漫长的秋天硬撑到冬天。这是一棵多么不容易的树呀!
花婶不再看天,她真怕有一天夜里,这些橘子都冻成冰团。她拿着剪刀犹豫着进进出出,最
后,她还是放下了剪刀。当她看到晾晒在竹竿上的袜子时,④她暗沉的心房突然漏进了一大
片阳光。
当小秋接到英姐电话时,她不得不放下手上的工作提前回来。她一路奔波着,终于出现在福
村道路的一头。
“妈妈,那里有一棵五彩树!”天一远远指着外婆花婶的院子,惊奇地嚷道。
小秋透过镂空的院门,她定定地凝视着一她所熟悉的橘子树,那碧绿的叶片之间,飘荡着
无数颜色不一、长短不一的袜子,那一双双袜子像在寒风中鼓动着的手掌,它们向小秋、向
天一发出执著而热烈的召唤。小秋细细看去,那些袜子有父亲树叔的黑灰色袜子,有母亲花
婶的蓝白色袜子,还有自己小时候五彩的袜子,一家三口的袜子以一种很亲密的姿势,团聚
在橘子树上。
小秋突然鼻子一酸,她更紧地捏着儿子天一的手,向小院飞奔而去……
(文字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花婶自说自话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婶说不想去找小秋,认为城里不好、没有熟人,这种心理一定程度体现了她安土重迁
的乡土情结。
B.花婶絮絮叨叨坐在床边同树叔聊着天,既有她对已故丈夫的依恋怀念,也有对在外女儿
的牵挂思念。
C.“小秋忙,忙啊”强调了花婶想让女儿回家而又不想让女儿回家的心理纠结,体现了她
的深明事理。
D.花婶的自说自话,彰显了她独居状态下的情感需求,反映出空巢老人的孤单落寞,颇具
艺术感染力。
7.下列对文中四处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写花婶泪眼朦胧之态,又表现她在回忆、想象与现实交织中恍惚之状。
B.句②突显了树叔缜密的做事风格,也体现出他想女儿时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
C.句③表面写花婶找到新的排解方式,实则更显人物的无奈和孤独,令人心酸。
D.句④从“暗沉”到“阳光”是花婶想到解决问题之法时内心突然散亮的体现。
8.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比喻手法,请结合文中相关信息,说明如此设喻的合理性。
9.文章标题为“金橘灿烂”,请结合文本阐释其含义。
【答案】6.C7.B
8.①花婶“冒出”的话跟眼前突然出现的“小山丘”,都给人以突兀感;
②花婶“不时”说出的话跟“这里凸出来一座,那里又冒出来一座”的小山丘,都给人以不
确定性和跳跃性;
③花婶的话“故意说一截留一截”跟“一座一座”的小山丘,都给人以不连贯、不顺畅感。
9.①饱含希望:金橘成熟之际正是家人团聚之机,花婶在树叔去世后通过精心照看橘子树
和等待女儿小秋回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切希望。
②寄寓母爱:花婶为避免橘子受冻而替其套上一家三口的袜子,金橘因此更加灿烂,散发着
母爱的光辉。
③凝聚亲情:承载着小秋一家三口精神力量的橘子树由树叔栽种、花婶呵护、小秋采果,包
裹着橘子的三人五彩袜在树上亲密团聚,洋溢着亲情的温馨。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花婶对橘子树的细心照料和对已故丈夫树叔的怀念,展现了一个
孤独老人的内心世界。花婶的自说自话和对橘子树的关爱,反映了她对家庭的深厚感情和对
女儿小秋的思念。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刻画了花婶的孤独与坚强,表达了对
亲情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标题“金橘灿烂”不仅象征着橘子的丰收,更隐喻了花婶心中
对家庭团聚的美好期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强调了花婶想让女儿回家而又不想让女儿回家的心理纠结”错误。从原文内容来看,花
婶说“小秋忙,忙啊”,主要是因为她体谅女儿工作忙,不想给女儿添麻烦。同时,她非常
思念女儿,渴望女儿回家,但又因为知道女儿忙而压抑着自己的思念,并不是想让女儿回家
又不想让女儿回家的心理纠结。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B.“突显了树叔缜密的做事风格,也体现出他想女儿时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理解偏颇,强
调的是树叔对橘子的珍视,体现的是他对小秋深沉的爱。
故选B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中花婶的话常常是突然冒出来的,没有明显的预兆,就如同小山丘突然出现在眼前一样给
人以突兀之感。比如花婶坐在床边同树叔聊天时,话语常常是随性而发,“今年的橘子会有
前年结得多吗?前年你一个一个数过,三百五十六个吧?咱想留给小秋回来采摘,小秋都两
年没回福村了。”这些话的出现比较突然,如同小山丘的出现一样让人感到意外。
花婶的话“不时冒出来”,没有固定的规律和逻辑顺序,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就
像小山丘这里凸出来一座,那里又冒出来一座,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例如花婶一会儿
回忆橘子树的过去,一会儿又和树叔说话,话语之间的转换比较随意,没有连贯性。
花婶“故意将话说一截留一截”,让人感觉话语不完整、不顺畅,就像一座一座不连贯的小
山丘。比如花婶和树叔聊天时,可能会突然停下,留下悬念,让读者感受到话语的不连贯,
如同小山丘的分布一样没有整体的连贯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在文中,金橘成熟之际象征着家人团聚的时机。花婶在树叔去世后,精心照看橘子树,一直
盼着女儿小秋回家。橘子树的存在和金橘的成熟给了花婶生活的希望。例如“春天的时候,
花婶看着橘子树的叶片之间冒出一朵朵米白色的小花,她盼呀盼呀,一直盼到橘子金灿灿地
挂满枝头。以前每年的这个时候,小秋也该回家了。”这里体现了花婶对生活的热切希望,
金橘的灿烂代表着她对家庭团聚的期盼。
花婶为了避免橘子受冻,替橘子套上一家三口的袜子。金橘在袜子的保护下,更加灿烂,这
其中散发着母爱的光辉。“当小秋透过镂空的院门,她定定地凝视着一她所熟悉的橘子树,
那碧绿的叶片之间,飘荡着无数颜色不一、长短不一的袜子,那一双双袜子像在寒风中鼓动
着的手掌,它们向小秋、向天一发出执著而热烈的召唤。”这些袜子代表着花婶对家人的爱,
尤其是对女儿小秋的母爱,金橘因此更加灿烂。
橘子树承载着小秋一家三口的精神力量。由树叔栽种,花婶呵护,小秋采果,一家人与橘子
树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包裹着橘子的三人五彩袜在树上亲密团聚,洋溢着亲情的温馨。“那
些袜子有父亲树叔的黑灰色袜子,有母亲花婶的蓝白色袜子,还有自己小时候五彩的袜子,
一家三口的袜子以一种很亲密的姿势,团聚在橘子树上。”这里的橘子树和袜子象征着一家
人的亲情,金橘的灿烂凝聚着这份浓浓的亲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经①】九月,宋人执郑祭仲②。突③归于郑。郑忽出奔卫。
【左传】郑昭公之败北戎也,齐人将妻之,昭公辞。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
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弗从。
夏,郑庄公卒。初,祭封人④仲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为公娶邓曼,生昭公,故祭仲立
之。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姑,生厉公。雍氏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
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
秋九月丁亥,昭公奔卫。己亥,厉公立。
【公羊传】祭仲者何?郑相也。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祭仲?以为知权⑤也。其为知权奈
何?古者郑国处于留。先郑伯有善于邦公者,借以取其国,而迁郑焉,而野留。庄公死已葬,
祭仲将往省于留,涂出于宋,宋人执之。谓之曰:“为我出忽而立突。”祭仲不从其言,则
君必死、国必亡;从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少迂缓之则突可故出而忽可
故反然后有郑国。古人之有权者,祭仲之权是也。权者何?权者反于经⑥,然后有善者也。
权之所设,舍死亡无所设。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杀人以自生,亡人以
自存,君子不为也。
【谷梁传】宋人者,宋公也。其曰人何也?贬之也。曰突,贱之也。曰归,易辞也。祭仲易
其事,权在祭仲也。死君难,臣道也。今立恶而黜正,恶祭仲也。郑忽者,世子忽也。其名,
失国也。
【注】①经:这里指《春秋》。②祭仲:名足,字仲,先后扶立郑庄公的四个儿子(郑昭公、
郑厉公、郑子夔和郑子婴)为国君。③突:郑厉公的名,庄公次子,昭公(名忽)之弟。④
封人:官名,管理疆界的官。⑤权:秤,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引申为“轻重、权变”。⑥
经: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少迂缓A之B则突可C故出D而忽E可故反F然G后有郑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赂,泛指财物,而苏洵《六国论》“弊在赂秦”中的“赂”为动词,赠送财物。
B.名,称名、直呼其名,与《谷梁传》“其名,失国也”一句的“名”意思不同。
C.省,视察、察看,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省”意思不同。
D,易,换、取代,与《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中的“易”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补充了郑昭公拒绝与齐国联姻这件事,为下文叙述郑昭公君位不保以致被迫离
开郑国逃往卫国做了合理的交代和铺垫。
B.宋人对祭仲威逼利诱,迫使他拥立公子突为国君,祭仲只能答应了;而《公羊传》对祭
仲这种妥协是认可的,认为是君子之为。
C.“三传”中只有《谷梁传》对“宋人”这一称谓寄寓的态度进行了解读,认为《春秋》
对宋庄公称“人”表明了孔子对他的贬抑。
D.同为解经之作,《左传》详以记事,少有议论:《公羊传》和《谷梁传》多用议论,借
事明理,二者对祭仲是非褒贬并不一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
(2)死君难,臣道也。今立恶而黜正,恶祭仲也。
14.《公羊传》称许祭仲废忽立突的做法为“知权”,请简要说明。
【答案】10.BDF11.B12,B
13.(1)您一定要娶她。国君(郑庄公)有很多宠爱的姬妾,您如果没有有力的援助,将不
能登上君位。
(2)为君主的危难而死,是臣子的道义。如今拥立坏人(或:不合名分的人)而废掉了正
当(或:合乎天意)的人,(孔子这样记载)是厌恶祭仲。
14.①审时度势,行权利生:避免相互杀戮,保全国君国家。②权宜之计,以图将来:暂时
隐忍退让,伺机扭转局面。③行权有道,向善而行:担损己之名,无害人之实。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通过对郑国祭仲在郑昭公和郑
厉公之间的权变行为的记述和评论,展现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权谋的运用。《左
传》侧重于事件的叙述,提供了详细的历史背景;《公羊传》和《谷梁传》则通过议论对祭
仲的行为进行评价,分别从权变和道义的角度进行解读,体现了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整
体上,文章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道德困境和智慧选择。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稍微迁延(缓和)一段时间,那么公子突仍然可以(因为这个)缘故而被逐,太子忽
也可以因此而返回郑国,之后的行动才能保有郑国。
“少迂缓之”是时间状语,独立成句,起强调作用;且“则”在作为关联词“那么”一般放
在句首,故B处断开;
“则突可故出”“而忽可故反”结构相同,是并举成分,各自意思独立,应在中间断开,即
D处;
“然后有郑国”是前述语句的结果,“然后”表示对上文的总结,其前应断开,即F处。
故选BDF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他们也抓住了厉公并向他勒索财物。/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B.错误。意思相同。均为“直呼其名”。句意:为什么不称呼他的名字呢?/直呼其名,是
因为他失去了国家。
C.正确。视察,察看/反省。句意:祭仲准备到留这个下都去视察。/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
天对自己多次反省。
D.正确。句意:那么国君能用生换取死。/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故选B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利诱”错。《左传》原文:“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姑,生厉公(突)。雍氏有宠于
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这是诱捕及威胁
祭仲,还抓住了厉公并向他勒索财物。《公羊传》中有“宋人执之”,无“利诱”。
故选B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取”,通“娶”,迎娶;“子”,您;“立”,被立为国君,登上君位。
(2)“死”,为……而死;“道”,道义;“黜”,废黜;两个“也”,表示判断。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原文“祭仲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从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可
以看出,当时祭仲面临两难困境,如果不按照宋人的要求立突,那么国君必死,国家也会灭
亡;如果听从宋人的话立突,国君可以由死转生,国家也可以由亡转存。祭仲审时度势,选
择了后者,避免了相互杀戮,保全国君和国家。
“少迂缓之,则突可故出,而忽可故反,然后有郑国”,意思是稍微拖延一下时间,那么突
可以被驱逐,忽可以被迎回,这样郑国才有希望。祭仲的做法是权宜之计,他并没有真正放
弃昭公,而是在等待时机,伺机扭转局面。
“权之所设,舍死亡无所设。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杀人以自生,亡人
以自存,君子不为也”,行权是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才设立的,行权要有道,要通过
自我贬损来行权,不能通过伤害别人来行权。祭仲虽然废忽立突,但他并没有伤害昭公,只
是担了损己之名,他的目的是为了保全国君和国家,是向善而行。
参考译文:
【经(指《春秋》)】九月,宋人拘捕了郑国的祭仲。突(郑厉公)回到了郑国,忽(郑昭
公)出逃去了卫国。
【《左传》】郑昭公打败北戎的时候,齐侯打算把女儿嫁给他,昭公辞谢了。祭仲说:“您
一定要娶她。国君(郑庄公)有很多宠爱的姬妾,您如果没有有力的援助(强大的外援),
将不能登上君位(将难以被立为国君)。其他三位公子,都可能做国君。”昭公不同意。
夏季,郑庄公死。当初,祭地封人祭仲受到郑庄公的宠信,庄公任命他做卿。祭仲为庄公娶
邓曼为夫人,生了昭公。所以祭仲立他为国君。宋国的雍氏把女儿嫁给郑庄公,名叫雍始,
生了厉公。雍氏家族在宋庄公那里地位很高,所以他们诱使祭仲并抓住了他,说:“如果你
不立公子突为君,就要死。”他们也抓住了厉公并向他勒索财物。祭仲和宋人结盟,把厉公
带回并立为君主。
秋季,九月十三日,郑昭公(忽)逃亡到卫国。二十五日,郑厉公(突)立为国君。
【《公羊传》】祭仲是什么人?是郑国的相。为什么不称呼他的名字呢?因为他有贤德。祭
仲有什么贤德?《春秋》中评价他通晓权变。他通晓权变是怎么回事?先前,郑国的都城在
留,郑国先君中有一人和郃公关系很好,以此夺取了邻国,并迁都于郑,而留则成为了鄙邑。
郑庄公死后安葬完毕,祭仲准备到留这个下都去视察,途经宋国,宋人拘押了他,对他说:
“为我驱逐忽,拥立突。”(如果)祭仲不听从宋人的话,那么国君必死,郑国必亡。(如
果)听从宋人的话,那么国君能用生换取死,郑国则能用存换取亡。稍微迁延(缓和)一段
时间,那么公子突仍然可以(因为这个)缘故而被逐,太子忽也可以因此而返回郑国,之后
的行动才能保有郑国。古人所通晓的权变,也就是祭仲这样的权变。权变是什么意思?权变
就是与常规相对的,有很大益处的行为。权变的施用,除了君死国亡不能施用。施行权变是
有原则的:自己贬损自己来施行权变,不损害别人来施行权变。杀害别人而使自己活着,灭
亡别人的国家而使自己的国家保存,这是君子不会做的。
【《谷梁传》】宋人是指宋国国君。称他宋人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呢?)是贬抑他。
(公子突回到郑国)叫他突,是轻视他。说回国,表示很容易的意思。是大夫祭仲让这件事
轻而易举,决定权在祭仲。为君主的危难而死,是臣子的道义,如今拥立坏人(或:不合名
分的人)而废掉了正当(或:合乎天意)的人,(孔子这样记载)是厌恶祭仲。郑忽是太子忽。
直呼其名,是因为他失去了国家。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松江
王安石
宛宛虹霓堕半空,银河直与此相通。
五更缥缈千山月,万里凄凉一笛风。
鸥鹭稍回青霭外,汀洲时起绿芜中。
骚人自欲留佳句,忽忆君诗思已穷。
【注】①此诗当为治平三年(1066年)春作者在杭州与两浙漕运使王胜之的酬和之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半空中的虹霓,突出其宛宛形态之美,它与银河直通,气象开阔。
B.颈联写鸥鹭盘旋,青雾迷蒙,绿草摇曳,汀洲时隐时现,眼前景色美不胜收。
C.尾联写作者被松江景色之美感染,从而引发诗情,却感叹自己才思不及友人。
D.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借助不同感官体验,绘声绘色,描画出一幅动态立体图。
16.颔联借用数字突出了怎样环境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15.A16.①“五更”月色,突出黎明前的朦胧、微寒;
②“千山”“万里”,突出空间的宏阔、旷远:
③“一笛”冷风,衬托环境的寂静、冷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虹霓”并非实写,而运用了比喻手法。
故选A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中描述了五更时分,千山月色朦胧,凄凉的笛声在万里江面上飘荡。这些描写表现了松江
景色的空旷和辽阔。
颔联中的“五更”和“万里”分别突出了时间之长和空间之广的环境特点。
诗中描述的“五更缥缈千山月,万里凄凉一笛风”表现了夜色漫长,凄清的氛围,强调了时
间之长;同时,通过“万里”一词,表现了空间之广,增强了诗的意境。
“一笛”冷风,万里之遥的凄凉笛风,给人一种寂寥和孤寂的感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与屈原《离骚》中
的“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表达的意思相近。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两句,提醒唐太宗为政做事
要“善始善终”。
(3)古诗词中常通过“衣”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志向,抒发人物情感,如高适
《燕歌行》中以一句“”传达出战士镇守边关的不易,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中则以一句“”表达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态度。
【答案】①.实迷途其未远②.觉今是而昨非③.有善始者实繁④.能克
终者盖寡⑤.铁衣远戍辛勤久⑥.素衣莫起风尘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易错字:“是”“戍”“寡”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持良好睡眠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要用对枕头,发挥其应有功效。睡觉时,要把脑袋和脖
子都放到枕头上,让枕头撑着头颈,使颈部处于正常颈曲位置。如果姿势不对,仅仅是用脑
袋枕着枕头,再贵再好的枕头也(a)o
®,枕头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过高的枕头会阻碍头部正常的血液循环,
易导致脑缺氧;而过低的枕头则容易引起眼睑和脸部水肿。科学、舒适的枕头高度是根据人
体颈椎排列的生理曲线确定的,只有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弯曲,才能使人得到较好的休息。
在选择枕头的时候,②。有的人习惯仰卧睡觉,有的人习惯侧卧睡觉,有的人
喜欢俯卧睡觉,为此枕头高度应不一样。
枕头的软硬程度也会对睡眠产生不利影响,太硬会使头颈部与枕头接触部位压力增大,造
成头颈部不适;太软则难以维护正常高度,因头颈部得不到一定支撑而疲劳。
总之,枕头对于睡眠的重要性(b),选择一个合适的枕头,③,还能改善
肩颈酸痛等不适症状。市面上的枕头种类繁多,质地(c),挑选时要结合自己的情
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8.a无济于事b不言而喻c千差万别
19.示例一:枕头的软硬程度也会对睡眠产生影响,太硬会使头颈部与枕头接触部位压力增
大,造成头颈部不适;太软则难以维持正常高度,头颈部因得不到一定支撑而疲劳。
示例二:枕头太硬太软也会对睡眠产生不利影响,太硬会使头颈部与枕头接触部位压力增大,
造成头颈部不适;太软则难以维持正常高度,致使头颈部得不到一定支撑而疲劳。
20.①枕头的高度要适中②要考虑睡觉的姿势③不仅能提高睡眠质量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上文“如果姿势不对,仅仅是用脑袋枕着枕头,再贵再好的枕头也”可知,此处语境
是睡觉的姿势不对,再好的枕头也对身体起不到好的作用,故可以填“无济于事”。无济于
事:对于事情没有帮助或益处。
②根据上文“枕头对于睡眠的重要性”可知,此处语境是强调枕头对睡眠的重要性是大家都
明白的,故可以填“不言而喻”。不言而喻: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
③根据上文“市面上的枕头种类繁多,质地”可知,此处语境是枕头的质地和种类都很多,
故可以填“千差万别”。千差万别:形容各类多,差别大。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
第一处:不合逻辑,“软硬程度”与“对睡眠产生不利影响”两面对一面,可以将“对睡
眠产生不利影响”改为“对睡眠产生影响”;或将“软硬程度”改为“枕头太硬太软”。
第二处:成分残缺,“因头颈部得不到一定支撑而疲劳”句缺少主语,可将“头颈”提到“因”
的前面;或将“因”改为“致使”。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上文提到要用对枕头,让枕头撑着头颈使颈部处于正常颈曲位置,“如果姿势不对,仅仅
是用脑袋枕着枕头,再贵再好的枕头也无济于事”,引出对枕头使用正确与否的讨论。后文
“枕头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科学、舒适的枕头高度是根据人体颈椎排列的
生理曲线确定的”,强调了枕头高度不合适的危害以及合适高度的重要性。所以此处应填“枕
头的高度要适中”,既承接上文关于枕头使用的讨论,又引出下文对枕头高度的阐述。
②前文“在选择枕头的时候”提出选择枕头的话题。后文“有的人习惯仰卧睡觉,有的人习
惯侧卧睡觉,有的人喜欢俯卧睡觉,为此枕头高度应不一样”,说明选择枕头要考虑不同的
睡觉姿势。故此处应填“要考虑睡觉的姿势”。
③上文“总之,枕头对于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一个合适的枕头”强调了合适枕头的
重要性。后文“还能改善肩颈酸痛等不适症状”,说明合适枕头的另一种好处。所以此处应
填枕头最基本的功能;同时,注意关联词语要与“还”形成呼应,故填“不仅能提高睡眠质
MO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我一起放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
许还因为他穷吧,英语中的“P。。/'就是“穷”的意思。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
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
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撅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
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
的。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
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可不行,野兽很少。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连牛粪
都被当成宝贝疙瘩,真个是“好光景”。
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和”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次钟老师一回到上海,我们都会立刻和他预约时间,他总是爽快地答应。
B.女顾客又来到柜台前,把一大包枣和梨放在柜台上,让我们品尝。
C.不论春天和夏天,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
D.为了战胜疟疾,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
22.请简析“零零碎碎”“稀稀拉拉”“颤微微”三个叠音词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表达效果。
【答案】21.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采矿权抵押担保保险合同示范3篇
- 2025年私人山林土地承包经营权林业碳汇项目投资与运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金融产品代理销售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人工智能竞业限制及保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节能监理合同电子版
- 2025年度电影剧本版权保护及拍摄合同
- 2025年度商业空间转租租赁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城市建设自愿出资入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食堂员工劳动合同含食堂员工心理健康关怀计划
- 2025年度钢结构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与施工合同
- 物业民法典知识培训课件
- 2023年初中毕业生信息技术中考知识点详解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中五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 TSGD7002-2023-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规则
- 2024年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培训课件
- 建筑工地节前停工安全检查表
-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全文打印
-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基础
- 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情景互动教学策略探究教研课题论文开题中期结题报告教学反思经验交流
- 春节新年红灯笼中国风信纸
- 注塑件生产通用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