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六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合肥市第六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合肥市第六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合肥市第六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合肥市第六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肥市第六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干旱引起的落果、落叶与脱落酸有关B.向芹菜幼苗喷洒赤霉素,有助于提高芹菜的产量C.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需要加入细胞分裂素D.果实从生长发育到成熟脱落的过程与赤霉素乙烯和脱落酸有关,与细胞分裂素无关2.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动作电位差增大D.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3.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选项信息类型来源作用对象举例A植物激素无特定分泌器官无明显靶器官生长素B细胞因子辅助性T细胞B细胞溶菌酶C物理信息某生物同种生物蜜蜂圆圈舞D神经递质神经元神经元、肌细胞等胰岛素A.A B.B C.C D.D4.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规律总结,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毋覆巢,毋杀孩虫”描述了对野生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B.“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的现象,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竞争关系C.“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D.“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描述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5.生长、增殖、衰老、凋亡……细胞的生命历程大都短暂却对个体的生命有一份贡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硝化细菌无纺锤丝和染色体,进行无丝分裂B.细胞生长过程中物质运输的效率不断提高C.凋亡时,细胞中各种酶的活性都会显著降低D.分化提高了细胞执行特定生理功能的效率6.人进行体力劳动时,手掌、脚掌上常会磨出水疱。下列关于水疱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水疱的成分中蛋白质含量最高B.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C.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7.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注射等透压的5%的葡萄糖溶液→血浆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值增大B.饮水不足,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机体稳态失调C.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减弱→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CO2的含量相等D.血浆、淋巴、组织液等中的成分稳定→机体内环境达到稳态8.(10分)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哺乳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细胞中含有两个同源染色体B.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该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aBD.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二、非选择题9.(10分)新冠病毒是一种带有包膜的RNA病毒。在新冠病毒的防控中目前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答下列问题:(1)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鼻腔中的粘膜属于第______道防线;进入人体后,由吞噬细胞进行识别和吞噬,属于第______道防线。新冠病毒属于胞内寄生生物,进入人体后的病毒需要通过______将其消灭。(2)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注射疫苗。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将培养扩增的活新冠病毒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杀灭以后,经过系列纯化技术制备的疫苗。从免疫学的角度看灭活的病毒属于______;为什么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应答比较强烈,且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_____________________。(3)灭活新冠疫苗接种第2或第3针时,会产生更迅速、高效的免疫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10.(14分)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②、③、④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用针刺图中①时,引起④收缩的现象称为_______。(2)当兴奋在②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_________________。(3)图中⑤结构的名称是突触,兴奋在此处的传递方向是______。(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③的细胞体,而②及脊髓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___________,对刺激_______(填“有”或“无”)感觉。11.(14分)学习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896年,C.S.Sherrington把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机能接点命名为突触。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突触之间是电学传递还是化学传递曾发生过争论。OttoLoewi等科学家用实验证明突触之间存在化学传递。Furshpan和Potter在1959年首先指出在螯坏的可兴奋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使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鳌虾腹神经节内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如图1),他们发现了神经元之间介导动物逃避反射的电突触。电突触普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中,在动物的逃避反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和视网膜中,电突触主要分布于需要高度同步化的神经元群内的细胞之间。形成电突触的两个相邻细胞间的距离特别小,两侧的神经元膜上都存在一些贯穿质膜的蛋白,称为连接子。突触前膜和后膜上的连接子相对形成缝隙连接(如图2)。连接子中间形成一个通道,允许小的水溶性分子通过。通过连接子,许多带电离子可以从一个细胞直接流入另一个细胞,形成局部电流和突触后电位。在化学性突触,从冲动到达突触前膜至突触后细胞出现电位变化,有接近1ms的延迟(即突触延迟)。电突触没有延迟,电流瞬间从一个细胞传递到下一个细胞。在大多数情况下,电突触的传递是双向的。(1)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释放______(如乙酰胆碱等),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______的结合,从而在化学突触间传递信息。(2)填表比较电突触与化学突触传递兴奋的差异。化学突触电突触突触结构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由突触间隙分隔开①______传递方向②______(3)在图1所示实验中,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后,发现______,研究者据此提出“在螯虾的可兴奋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的假设。(4)十九世纪时,有些学者认为,神经元是独立的单元;另一些学者认为,神经元由原生质桥相连形成一个整体。请结合文中信息,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评价:______。12.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是发热、干咳、肌肉酸痛、腹泻等。正常人感染病原体引起的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病人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为调节体温处于恒定状态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1)据图分析病人的体温上升过程中激素a的作用是__________,图中①②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__________调节。(2)体温上升期,机体会感觉到发冷,机体产生冷觉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此时除皮肤苍白外,骨骼肌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上升到__________。发热时人体的血流速度加快,可让白细胞在体内快速集结到病患处,一定程度的发热是人体抵抗力增强的表现。当病人处于体温下降期时,机体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途径来增加散热。(3)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__________细胞的分裂和分化。(4)临床实践中采用新冠康复病人的血浆治疗新冠重症患者,效果较好。其原理主要是新冠康复病人的血浆含__________。(5)研发疫苗是防控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将新冠病毒灭活后研制出灭活病毒疫苗,这种疫苗保留新冠病毒的__________,能激活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相邻两次接种之间要间隔一段时间的原因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1、生长素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3、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4、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还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5、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详解】A、脱落酸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A正确;B、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向芹菜幼苗喷洒赤霉素,有助于芹菜的生长,从而提高芹菜的产量,B正确;C、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需要添加,C正确;D、果实发育时,内部细胞需要不断分裂和生长,与细胞分裂素有关,D错误。故选D。2、C【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详解】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A正确;由图甲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据图乙可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突触后膜的Na+通道未打开,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正确;局部麻醉药不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3、A【解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和抗体。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如生长素,无明显的靶器官,A正确;B、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但不是细胞因子,B错误;C、蜜蜂的圆圈舞属于行为信息,C错误;D、胰岛素是由内分泌腺细胞产生的,不属于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D错误。故选A。4、A【解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详解】A、“毋覆巢,毋杀孩虫”描述了对野生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年龄组成,而不是维持种群的正常的性别比例,A错误;B、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都是植物,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可竞争阳光和矿质元素等自然资源,B正确;C、“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的是农业生产中农夫们通过除掉食心虫、食叶虫来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D、“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描述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D正确。故选A。5、D【解析】1、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表面积与体积比下降,物质交换速率降低。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详解】A、硝化细菌进行二分裂,A错误;B、在细胞生长过程中,细胞体积增大,其相对表面积减小,物质运输效率下降,B错误;C、凋亡时,与细胞凋亡有关的酶活性增强,C错误;D、细胞分化使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了细胞执行特定生理功能的效率,D正确。故选D。6、A【解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详解】A、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疱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水,A错误;B、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B正确;C、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液体,即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正确;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内的物质是可以发生进行交换的,说明内环境中的物质是可以不断更新的,D正确。故选A。7、A【解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注射等渗透压的5%葡萄糖溶液,血糖升高,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增大,A正确;B、饮水不足,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水分重吸收增加,机体稳态不会失调,B错误;C、组织细胞代谢活动减弱时,细胞代谢产生的CO2通过组织液回流到血浆,回流的组织液中CO2的含量比生成的组织液中CO2的含量高,C错误;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故选A。8、A【解析】1、由图中细胞不均等分裂且着丝粒分裂可推出该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2、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含细胞质较多的部分将是卵细胞。【详解】A、题图为减Ⅱ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A错误;B、该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正确;C、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含细胞质较多的部分将是卵细胞,基因型应是aB,C正确;D、由图可知A基因是由于交叉互换得到的,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9、(1)①.一②.二③.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起作用(2)①.抗原②.病毒灭活疫苗的成分和天然的病毒结构比较相似(2分,合理表述即可如病毒的蛋白质或核酸分子还存在可作为抗原),但又是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灭活了的所以既安全又免疫应答较强(4分,按点给分)(3)第一针后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第二或三针后会迅速刺激记忆B细胞分裂分化成浆细胞从而产生大量的足够抵抗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记忆T细胞也会产生更多的细胞毒性T细胞从而裂解靶细胞。【解析】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小问1详解】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鼻腔中的粘膜属于第一道防线;进入人体后,由吞噬细胞进行识别和吞噬,属于第二道防线。突破前两道防线后(时间较长,所以这个病具有潜伏期),引发人体的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新冠病毒属于胞内寄生生物,进入人体后的病毒需要通过体液免疫阻碍它的传播,细胞免疫杀死寄生的宿主细胞,因此病毒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将其消灭。【小问2详解】灭活的病毒疫苗注入体内后能刺激极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因此灭活的病毒疫苗属于抗原。病毒灭活疫苗的成分和天然的病毒结构比较相似,但又是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灭活了的,所以既安全又免疫应答较强。【小问3详解】第一针后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第二或三针后会迅速刺激记忆B细胞分裂分化成浆细胞从而产生大量的足够抵抗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记忆T细胞也会产生更多的细胞毒性T细胞从而裂解靶细胞,因此接种第2或第3针时,会产生更迅速、高效的免疫反应。【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10、(1).反射(2).内正外负(3).单方向(4).运动障碍(5).有【解析】分析题图:该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④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其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⑤是突触,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详解】(1)用针刺图中①时,引起④收缩的现象称为反射。(2)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的电位,当神经细胞兴奋时,钠离子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3)图中⑤结构的名称是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③的细胞体,而②及脊髓未受到侵染,所以感受器接受的刺激不能传到效应器,但可以传到大脑皮层,故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运动障碍,由于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所以该患者对刺激有感觉。【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神经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1、(1)①.神经递质②.(特异性递质)受体(2)①.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通过缝隙连接而连接起来②.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或单方向的)(3)没有突触延迟(4)一些神经元之间形成化学突触,突触间隙将神经元分隔开;一些神经元之间形成电突触,原生质相连通。所以两种观点均有一定道理。(都有道理,化学突触支持“神经元是独立单元”的观点,电突触支持“神经元通过原生质桥连接为一个整体”的观点)【解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离子通透性改变,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由此可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之间的转变过程,需要的时间长,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速度由突触的数目决定。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的形式。【小问1详解】由分析可知: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递质)受体结合,从而在化学突触间传递信息。【小问2详解】由题意可知:化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在化学突触间传递时,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之间的转变,由于有信号转变的过程,故兴奋在化学突触间传递需要的时间长,又由于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反向传递,故在化学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图中电突触结构显示,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通过缝隙连接起来,由于电突触有结构上的联系,兴奋在该处传递时,没有信号的转变过程,故在电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是双向的,而且没有突触延搁,速度较快。故①为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通过缝隙连接而连接起来;②为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或单方向的)。【小问3详解】根据分析可知,若为电学传递,则没有突触延搁。故在图1所示实验结果可知,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后,若发现没有突触延迟,可据此提出“在螯虾的可兴奋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的假设。【小问4详解】题意显示:一些神经元之间形成化学突触,突触间隙将神经元分隔开;一些神经元之间形成电突触,原生质相连通。故十九世纪时,有些学者认为,神经元是独立的单元;另一些学者认为,神经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