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赏析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1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赏析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2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赏析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3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赏析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4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赏析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备战】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精讲精练(北京专用)

专题六: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赏析类(解析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

北京市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以散文阅读为主,2019年之前考查的题量有

五六道,2020年及以后固定为四道,两道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试题内容涉及

字词句理解能力、文章理解和赏析、标题的意蕴、概括文章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和鉴赏语言能力等知识点。

【理解赏析类答题方法】

理解赏析类出题的方式以选择题为主。首先明确句段位置,读懂句段内容。

因为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明确句段位置就显得特别重要,而

读懂句段内容又是分析句段作用的前提。最后确定分析角度,结合文本分析。依

据句段位置,确定对句段作用分析的角度,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1.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

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设置悬念、做铺垫、伏笔照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

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3.表达技巧。

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如果特点较突出,则要从该技巧出发考

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作用,也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

4.读者情感或心理。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

引发想象、回味不尽等作用。

【真题连接】

[2023年北京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黄姚酿

不错,又是古镇。

但这是不一样的黄姚。

许多地方都有古镇,媒体已就此探讨因厦华的问题。然而,作为古镇的黄姚,并非复制

的鹰品、复述的往事它是活的,从未丧失自己的呼吸和心跳。

在入口处,我就被震动,仿佛看到黄姚的心脏。那是一棵巨大而古老的榕树。通常,榕

树的气根向下垂挂,服从着地心引力和生长规律;而这棵巨榕整体倾斜,枝干依然参天,尤

其是气根呈放射状铺张,沉重、繁密而交错,如如筝着的粗大血管。如果你观察过孵化中的

蛋卵,就会发现,最先发育的是心脏,然后从心脏里长出枝枝蔓蔓的血管,如同树枝,布满

蛋膜。黄姚的这棵巨榕,气根如血管般蓬勃有力,又保持着内在的通畅,仿佛为整个古镇输

送着养分和力量。

为什么命名为“黄姚”?史料并无确凿记载。说法数种,基本认同与黄、姚的姓氏相关。

光阴流转,古镇早就不是两个户族,许多宗族在此落地生根,修建祠堂。宗祠也如同心脏,

溯流而上血缘意义的心脏,由此,宗族后代得以生生不息。即使这里地处偏远,甚至曾是荒

川野岭,但踏山渡水的祖辈们终于在此停下脚步...从此,灶火不熄。

古镇不大,街巷也窄,但取景框里处处是风景。方寸之间,明清古建筑就有三百多座,

有许多老屋、石桥、庙祠、亭台和匾额。假如从空中俯瞰,黄姚的檐顶覆瓦如鳞,那些瓦片

显得薄而服帖;黄姚的街巷细窄,如鱼背上的脊线。每一户人家,都是这小镇一片既坚硬又

柔软的鳞,游过如水岁月。当垂挂的灯笼,映在夜色中湿黑的路面上,朦胧中,就像锦鲤般

的光影,我想,走在上面的人,是不是能在梦中骑跃龙门?其实,整个黄姚古镇就如一条千

年之鲤,根本无须飞跃,它已如龙,具有神话中的不朽之力。

生活在黄姚,是神话般的日子,也是家常的日子。

这里有许多商铺客栈和茶舍酒庄,沿街闲逛,感觉瓶瓶罐罐特别多,都跟零食铺或药铺

似的。细看,多为酱制品和腌菜。酱的主角,当然是黄姚有名的豆豉,佐以辣椒、香菇、牛

肉等调成各和口味。腌菜用宽口瓦罐盛纳,盖着通透的玻璃盖子,里面是木瓜丝、小河鱼等。

有酿制的各种果脯,从土乌梅到小黑橘,还有甘草柠檬。因为山峰众多,这里盛产野果,用

来酿酒。黄姚的酒庄里花花绿绿,琳琅满目。除了常见的桂花酒、玫瑰酒、葡萄酒,还有不

算特别常见的捻子酒、金樱子酒、万寿果酒、诺尼果酒。黄姚的气候和水土容易让身体湿寒,

当地居民早已得出生活经验,辣椒热汤、果酒药饮都可用于祛湿驱寒。他们利用这片土地的

恩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酿制生活的别样味道。这里有艾椽耙、糯米粽、葛根酥。有

炖肉的农家菜干、润肺的罗汉果、熬汤的鸡骨草和五指毛桃。菜肴也有特点,有两道我记忆

深刻---豆腐酿和南瓜花酿,主材和汤汁都味美。

这里的生活,有古风古韵,又争性从容。所以我说,黄姚不是仅仅展示给游客的博物馆,

这座小镇有着古典的诗意---但它始终是活的,有自己的心脏、血脉和呼吸。刚才坐在台阶

上掐豆角的汉子,除尽荚丝,端着菜盆回屋,只剩提环在有着纵裂纹的木门上微微晃动;当

街剥笋的妇人,闲闲地聊着天,手底下像从冷紫色的鞘里剥出一把把新剑;前来写生的素描

少年,勾勒线稿,没有忘记那些勾勒石缝的苔痕。没有大喇叭的喧响,没有喋喋不休的噪声,

即使商家推荐食物,也是平静地递过来邀你品尝。夜色之中的黄姚,更是宁静。千百年来,

黄姚一如既往,在我们看来是写意的生活,其实从古至今都是写实的生活。

真正活着的古镇,一定既是时间的杰作,也是人类的创造。

我想起那些工匠,想到他们手里传承的技艺。比如,雕。黄姚有砖雕、木雕、根雕、石

雕、竹雕等,在一块看似平凡的器物上,他们愿意为美花费大量的时间。手在砖上粗糙,眼

在石上昏花,整个的生命都在削刻凿砍上——而雕,是动作里最为克制和温柔的,由此使花

鸟诞生,并且花瓣永不败谢,翅膀永不降落。雕是对砖石的温柔,绣是对织物的温柔,都是

对美的怜惜;雕是耐心,绣是耐心,酿也是耐心,都是人和时间一起创造的魔法。

是的,除了酿菜酿酒,黄姚这座古镇也像岁月酿制的果实。在微雨中漫游,感觉黄姚就

像雨滴一样古老,也像雨滴一样清新,它是用最干净的雨水酿制而成的。黄姚以酱腌闻名,

但这并不矛盾f合恰相反,只有在最清洁的环境里才能酿制,才能无惧运用酱腌手段,把

食物变成诱人的美味,而毫无浊气和心出;才能让一切远离朽坏,才能在沉淀中,抵抗时间

的侵蚀,散发自身的醇香与光泽。

(取材于周晓枫的同名散文)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以一句话独立成段是为了着重强调黄姚古镇的与众不同。

B.第六段从“覆瓦如鳞"巧妙地引出一系列与"鱼"相关的比喻。

C.作者对黄姚古镇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笔触细腻,富于表现力。

D.作者希望将黄姚古镇如文物一样保护,并陈列展示了当地的特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作者希望将黄姚古镇如文物一样保护"无中生有,作者描写了黄姚古镇与其他古镇的

不同之处,描写了黄姚的街巷、日常生活、特产、技艺等,赞美了黄姚古镇的纯净、自然、

真实,没有说“希望将黄姚古镇如文物一样保护"。

故选D。

【专题模拟】

一、(2023•北京海淀•校考三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有一匹马

鲍尔吉原野⑴

①我和父母现在住在“阳光小区”,聊天的时候,我说四五十年前的事,他们在说六七

十年前的事,而整日开着的电视机在播报当下的新闻,比如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

桥。这场景像话剧,我们轮流上场,讲述时光的往事。时光在某一瞬间重新组合时,平淡的

生活会变得庄重起来,你成了历史的讲述人。

②父母老了,越来越想念自己的故乡。我不敢带他们外出旅行,我的任务是访问他们的

故乡,带回照片和见闻跟他们分享。去年春天,我拜访我妈的出生地一巴林右旗白音他拉乡

宝木图村。村书记带我看过我妈出生的院落,当年是她祖父平乐爷爷的宅院。书记说,有人

想租这个地方办企业,村里没同意,建成了养老院,叫平乐养老院。我妈听到后十分高兴。

她说平乐爷爷一定赞成。今年1月,我到科左后旗的胡四台村探望病中的堂兄,这里是我爸

的出生地。回来后,我跟我爸说:“经过胡四台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你老家被建设没了。”

我告诉他:“你经常回忆的白茫茫的沙坨子没了,现在除了玉米地就是林地。狼和狐狸也没

了,胡四台村五里外就是高速路。现在,你们村跟朝鲁吐镇连上了。”

③“咋回事?”他问。

④“房子和房子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大镇了。”

⑤他表情变化有如云影从草地上滑过,那是几十年的光阴倏尔而逝。

⑥我去过一些地方,算一下,国内大概有一百八十八个市县区。在汉中的江边,两只朱

鹘一前一后从我头顶飞过,它们通体橘红兼带粉色,翅膀和尾羽舞动流苏。我看朱鹦融入天

际,而它能在天空俯瞰到什么呢?明代修造的梯田里长满金黄的稻子,稻子们此刻正隐藏连

柔纱'一般的白雾当中。在安康的江边,往左手看,莽莽苍苍的大山是秦岭;往右手看,莽莽

苍苍的群峰是巴山。巴山秦岭终日对视竟千万年,由此雄浑。广州的珠江边上,被搅碎的灯

光在江流里神秘眨眼。江边有卖水果的摊子,情侣们倚着栏杆相互对视……我把这些见闻讲

给父母听,我爸说:“嗨,咱们国家大啊。"我妈说:“不光是大,咱们国家还好啊!”在

谈土上,我妈每每显出比我爸水平高一些。

⑦退休后,母校赤峰学院请我去当特聘教授。学院与我商议为学生们开什么课,我说讲

什么都不过是一个切入口,我们需要给孩子们阐述美。美不软弱,更不虚无,我们要通过诗

文告诉孩子们国土广阔之美,还有人生的刚健之美、善良之美和朴素之美,我觉得这可以是

一个持久的话题。在中国行走,放眼高天厚土,万壑群山,我们不能对之无视无感,不能放

弃从中汲取力量。

⑧6月上旬,查娜花(芍药花)在牧区开放。雪白的、茶碗大的查娜花像天上的星星收

拢翅膀留在草原过夜,忘记回家。七十三岁的牧民班波若指着窗外的山坡对我说:“这么好

的花开了,我们的孩子却看不到。城里多了一个大学生,牧区就少一个年轻人。这么辽阔的

草原,以后留给谁呢?”说着,他用掌根抹脸上的眼泪。我什么都说不出,屋子里静得像能

听到泪水流淌的声音。我听到我的眼泪落在采访本上。牧民们多爱自己的家园啊!他们爱小

满时分从南方飞回的小黄鸟,爱芒种时分飞回的小蓝鸟,他们忌讳往河水和火里扔脏东西,

他们转移蒙古包时,拔掉系绳索的木桩后,会把留在地上的洞填土踩实,以期明年长出青草。

⑨在海拉苏镇采访,食堂的女厨师给我端来一盘馅饼,说这是她哥哥用野芹菜汁泡软羊

肉干和的馅,她烙的饼。“你哥哥怎么来的?”“骑马,三十多里路呢。"我到巴林右旗和

阿鲁科尔沁旗采访,牧民为我举办赛马。七匹骏马在细雨中哒哒跑远变成小黑点,又从小黑

点达哒跑来变成骏马,好几圈。在美丽的罕山脚下,他们为我举办蒙古语的诗歌朗诵会。从

四面八方骑马骑摩托车来到的牧民们,大人孩子,一个一个从我身边走过,借篝火的光亮看

我的脸。他们看得那么认真,我知道他们在看自己民族的作家长什么样子。我实在忍不住,

躲到远处的老榆树的阴影里痛哭不已。是的,我在接过馅饼、听他们朗诵、看到细雨里的奔

马时都流下了眼泪。这时候,所谓深入生活,实为生活深入到你心里。像山坡吹来的风、像

瓢泼大雨那样抱住你,冲刷你身心的污垢。你会像蒙古黄榆一样坚韧,脸上有牧民那样纯朴

的笑。

⑩近来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东西嗡嗡响,它叫《诺恩吉雅》。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的名

字,也是一位蒙古族女人的名字。这首流传百年的民歌与《嘎达梅林》堪称双璧,俱为瑰宝。

赤峰市正在筹划创作交响曲《诺恩吉雅》,由赤峰交响乐团演出,我来准备文学脚本。我查

阅一些资料,把这首曲子听了上百遍。越听越觉得这不只是一个姑娘出嫁的故事,是思乡,

是依恋父母,是河流与大地。歌者可以在歌声中放入所有美好的怀念。我发现,诺恩吉雅其

实也是我,我或我们,同样爱着家乡,爱父母,爱草原上的万物。

⑪我有一匹马,这匹鬃发飞扬的蒙古马此刻正在贡格尔草原上吃草或奔跑。去年8月,

我的散文集《流水似的走马》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赤峰市委宣传部专门召开现场直播的

表彰会,对我褒奖。我在答谢辞中说:"我是西拉沐沦河岸边的一株小草,是旭日的光线把

小草的影子拉得很长,使它像一棵树。”会上奖励我一匹克什克腾旗的铁蹄马⑵。后来我发

现我的长相开始像马了,窄长脸,眼神机警而有野性。对我来说,马是更好的归宿。作为马,

我已没有追风的神勇,我是草原上温驯的老马.低着头,驮着我爸我妈,驮着我的文化使命,

慢慢往前走。因为,这里有让马喜欢的草,风和流水。

(有删改)

注释:【1】鲍尔吉•原野:蒙古族作家,现为辽宁省作协副主席。【2】铁蹄马:与著名

的乌珠穆沁马、上都河马,并列为蒙古三大名马,传说曾是成吉思汗禁卫军的专用马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理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的“不懈努力”"建设没了"写出了父亲家乡变化之大,语言幽默。

B.第⑥段通过描绘汉中、安康、广州江边的景象,呈现出祖国蓬勃发展的面貌。

C.第⑧段中写牧民因忧虑草原的未来而落泪,作者则因为深受感动而流泪。

D.第⑩段以"瑰宝"比喻《诺恩吉雅》,表现了蒙古民族文化的璀璨夺目。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的能力。

B."呈现出祖国蓬勃发展的面貌”错误。结合"它们通体橘红兼带粉色,翅膀和尾羽舞动

流苏""莽莽苍苍的群峰是巴山""由此雄浑""被搅碎的灯光在江流里神秘眨眼”等分析,写我去

过一些地方的见闻,写出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及从中领略到的美,并不是只想呈现出祖国蓬勃

发展的面貌。

故选Bo

二、(2023•北京西城•北京四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跋

一部作品的诞生,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一样,是需要机缘的。首先,它必须拥有种子;其

次,它缺少不了泥土,还有,它不能没有阳光的照拂、雨露的滋润以及清风的抚慰。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出现,是先有了泥土然后才有了种子的。

那片春天时会因解冻而变得泥泞、夏天时绿树成荫、秋天时堆积着缤纷落叶、冬天时白

雪茫茫的土地,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少年时进山拉烧柴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在粗壮的大

树上发现怪异的头像,父亲对我说,那是白那查山神的形象,是鄂伦春人雕刻上去的。生活

在我们山镇周围的少数民族住在夜晚时可以看见星星的撮罗子里,夏天乘桦皮船在河上捕鱼,

冬天穿着皮大哈和狗皮靴子在山中打猎。他们喜欢骑马,喜欢喝酒,喜欢歌唱。在那片辽阔

而又寒冷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的他们就像流淌在深山中的一股清泉,是那么的充满活力,同

时又是那么的寂寞。

那片被世人称为"绿色宝库”的土地在没有被开发前,森林是茂密的,动物是繁多的。始

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大规模开发开始后,伐木声取代了鸟鸣,炊烟取代了云朵。持续的开

发使那片原始森林出现了苍老、退化的迹象。而受害最大的是被我们称为最后一个游猎民族、

以放养驯鹿为生的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当很多人蜂拥到根河市,想见证鄂温克人下山定居

这一人类文明进程中伟大时刻的时候,我的心中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感。就

在这时,我的朋友艾真寄来一份报纸,是记叙鄂温克画家柳芭命运的一篇文章,写她如何带

着笠郎的才华走出森林,最终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的故事。

艾真在报纸上附言:迟子,写吧,只有你能写!她对我的生活和创作非常了解,这种期待和

信任令我无比地温暖和感动。

去年五月,我有一周时间是在澳洲土著人聚集的达尔文市度过的。在海滨公园里,我相

遇最多的是那些四肢枯细、肚子微腆、肤色黝黑的土著人。他们聚集在一起,坐在草地上饮

酒歌唱。那低沉的歌声就像盘旋着的海鸥一样,在喧嚣的海涛声中若隐若现。当地人说,澳

洲政府对土著人实行了多项优惠政策,他们有特殊的生活补贴,但他们进城以后,把那些钱

都挥霍到酒馆和赌场中了。他们仍然时常回到山林的部落中,过着割舍不下的老日子。我在

达尔文的街头,看见的土著人不是坐在骄阳下的公交车站的长椅前打盹,就是席地而坐在商

业区的街道上,在画布上描画他们部落的图腾•以换取微薄的收入。更有甚者,他们有的倚靠

在店铺的门窗前,向往来的游人伸出乞讨的手。

在悉尼火车站宽敞的候车大厅里,我遇见一对大打出手的土著夫妻。女的哭叫着疯了似

的一次次地扑到男人身上,用她健硕的胳膊去打那个酒气熏天的男人。他们没有一件行李,

女的空着手,男的只提着一个肮脏的塑料袋,里面盛着一团软软的豆腐渣似的东西。他不躲

闪,也不反抗,任女的发泄。很快,他们周围聚集了一些白人围观者,脸上呈现的大都是遗

憾的神色。警察拉开了土著女人,而那个男人已经被打得唇角出血,串缠在一棵柱子前哀哀

地垂着头。女的哭泣着,大声抱怨着什么,匆匆而过朝她瞥上一眼的过路人的表情都是漠然

的,可她却说得那么的凄切、动情。她的诉说就好像是为站台上不时传来的火车的鸣笛声融

入一种和弦似的。男人站了起来,走到女人面前,递过那个塑料袋,对她说,吃一点吧。我

这才明白那里面的东西是食物。女的推开他,让他走开!可男人很有耐性,又一次次地靠近

她,满怀怜爱地把那个塑料袋递到她面前。

这幕情景把我深深地震撼了,我只觉得一阵阵地心痛!他们大约是被现代文明的滚滚车

轮碾碎了心灵,为此而困惑和痛苦着的人!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主

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为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们总是在撕

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

这心不够温暖,满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文明的冷漠,难道不是人间最深重的凄风苦雨吗!

回国后,我去了根河市。城郊定居点那些崭新的白墙红顶的房子,多半已经空着。那一

排排用砖红色铁丝网拦起的鹿圈,看不到一只驯鹿。驯鹿下山圈养的失败和老一辈人对新生

活的不适应,造成了猎民一批批的回归。我追踪他们的足迹,连续两天来到猎民点,倾听他

们内心的苦楚和哀愁,听他们歌唱——那歌声听上去是沉郁而苍凉的,如呜咽而孽浮的流水。

在那无比珍贵的两天时间中,我在鄂温克营地喝着他们煮的驯鹿奶茶,看那些觅食归来的驯

鹿悠闲地卧在茏着烟的林地上,心也跟着那丝丝缕缕升起的淡篮色烟霭一样,变得迷茫起来。

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如今驯鹿可食的苔葬越来越少了,所以他们即使回到山林了,但搬迁

频繁。他们和驯鹿最终会往何处去呢?

回到根河市,我去探望因腰伤住院的画家柳芭的母亲。我不敢对躺在病床上的虚弱的她

过多地提起柳笆,只想静静地看看养育了一位优秀画家的母亲。当我快要离开的时候,她突

然用手蒙住眼睛,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柳芭太爱画画了,她那天去河边,还带了一瓶水,

她没想着去死啊。是啊,柳芭可能并没想到要去死,可她确实是随着水流消逝了,连同她热

爱着的那些绚丽的油彩。我的眼前突然闪现出了在悉尼火车站所看到的土著男人一次次地把

食物送到妻子面前的情景,这些少数民族人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人性巨大的包容和温暖,令

我无比动情,以至于在朝医院外走去的时候,我的眼睛悄悄蒙上了泪水。

我觉得找到了这部长篇的种子。这是一粒沉甸甸的、饱满的种子。我从小就拥有的那片

辽阔而苍茫的林地就是它的暹年,我相信一定能让它发芽和成长的。到了年底,创作的激情

已经闪现,我确定了书的标题——额尔古纳河右岸。

(取材于迟子建《从山峦到海洋——〈额尔古纳河右岸〉》跋》)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说作品的诞生先需要种子后需要泥土,意在引出下文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诞

生的特殊性。

B.朋友艾真给作者寄报纸并附言,希望作者叙写被边缘化的鄂温克人生活,这是对作者的

期待与信任。

C.文章第七段中的"哀其不幸"这一短语,突出了作者对鄂温克人的深切同情,简短有力,

令人深思。

D.文章以"作品的诞生"为线索,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内容充实,

意蕴丰厚。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的能力。

C."突出了作者对鄂温克人的深切同情"说法有误。原文"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

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这心不够温暖,满

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文明的冷漠,难道不是人间最深重的凄风苦雨吗"中的"哀其不幸"

是与前文的“撕裂"对比,突出了现代人的虚伪面孔。

故选Co

三、(2023•北京海淀•清华附中校考三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晓来谁染霜林醉

王充闾

①已是深秋,水瘦山寒,霜清露冷,一般是没有多少绮思艳意的了。可是,当面对丹枫

满坞,绛雪千林,影醉夕阳,光炫远目的奇观丽景,又会觉得秋色撩人,不禁兴薄云霄,飘

然神爽。你会带着哲人般的明悟,领略那烦嚣后的萧闲,清寂中的逸趣。作为秋的时令神,

红叶包容了春的妖娇,夏的热烈,也承受了风刀霜剑的峻厉,好似糅合着绚烂与平淡、顺畅

和蹉跌的七色人生,体现了一种成熟、厚重与超越,是生命的第二个青春。

②也许正是为此,古往今来,才有那么多的诗文咏赞它,流传下来许多凄清、隽美的“红

叶题诗”的佳话。"莫嫌秋老山容淡,山到秋深红更多”,幽怀独抱,寄慨遥深。“乌柏平生老

染工,拥将铁皂作理红。小枫一夜偷天消,却债孤松抢醉容。”以瑰奇的想象,咏天然的谐

趣。同是写醉叶、溪流,“清温曲逐枫林转,红叶无风落满船”,诗中有画,看了觉得意静神

闲;而"劳歌一曲送行丹,红叶青山水急流”,美则美矣,却令人有别绪苍凉之感。

③健全的人生需要不断地发掘美、滋润美,而竞争激烈、变化急遽的现代社会生活,尤

其不能离开审美的慰藉。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应该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同生命的精神补偿统一

起来,在更宽广的天地中展开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因此,每到九秋佳日,无论是北京的香山、

南京的栖霞,还是杭州的西泠、长沙的岳花,举凡观赏霜林醉叶的佳胜地,总是车似洪流,

人如潮涌。这原本是趣味高洁的雅事,可惜由于人满为患,有时一番盛会过去,

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失衡,造成自然景观的人为践踏。

④回过头来还说红叶。辽东山区有个宽甸,宽甸北部的天桥沟是个观赏红叶的好去处。

就人文景观来说,较之前面列举的几处名山胜境,当然甘拜下尘;若论观赏红叶,天桥沟则

毫无逊色。一日壮美。整个景区面积达6万亩,真个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霜飞一夜,

红透千林,赤叶灼灼,喷焰缀锦,确是最壮观最浓艳的秋色。二日清幽。跨进山门,就闯入

了红枫世界,顿觉高邈的天穹和弥望的林峦全被烈焰烘着了,只把一带寒光留给了喧腾的溪

迥。红枫潭里,倒影摇红,上面是赤叶烧天,下面有红潮涌动,煞是迷人。偶尔有一两片醉

叶翩翩落下,顺着回曲的山溪款款漂游,我们的神思似乎也随之悠然远引。山坳里稀稀落落

地点缀了几户人家,襟山带水,掩映在红云绛雾之间,在静如太古的苍茫中,织结出一幅如

烟如梦的桃源仙境。小村的名字,方志中没有记载,地图上也找不到,可是,那种超渺的意

境,却似乎在宋元人的画卷里领略过。

⑤过去观赏红叶,常常是驰车路上,望中确也是霜红满眼;可是当停车静睇时,却又往

往不见了那种绚烂与辉煌,未免嗒然失望。原来,因为车速很快,入望的景色还没在视界中

消失,前面的景色又重充过来,我把这种反复重合的现象,杜撰为"虚幻的聚焦效应”。天桥

沟不存在这个问题。漫山遍坞,塞谷堆崖,红叶触目皆是。无论是走着看还是坐下瞧,效果

都不会发生变化。当然,最理想的还是拾级登临400米高的莲花峰。凭高四望,千林红树宛

如火伞齐张,把暗壑晴峦都装点成了锦绣世界。在红雾弥漫中,独独凸现出俗称"四面佛"

的四个石景:一个酷肖弥勒,一个状似菩萨,一个像孙悟空,一个像唳嘴扛祀的猪八戒。神

工鬼斧,石相天成,看后令人拍掌叫绝。还有值得缀上一笔的,是"天桥沟"这个名字的来历。

承一位同志告知:这里雨过天晴之后,常常出现一条桥般的彩虹,"桥身"架在南北两座山上,

“桥背"顶着浩渺的青天,构成一种独特的景观。

⑥说未也是一件憾事,这般"绝代佳人",却幽藏深谷,无声无息地度过了无涯岁月。同

行的一位政协委员说,怨只怨历代的诗人赋客足迹不到,所以,这里就没有留下枫桥夜泊、

西林题壁之类的千古名篇,也不见有望岱、登楼的佳作。县委书记笑着接上了话茬儿:"咱

们这里虽然没有文豪光顾,却有过万古流芳的名将。”他指的是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1934

年到1938年,杨靖宇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和抗联一军转战东南满北部山区,曾以天

桥沟为中心根据地,利用山深林密的有利地形条件,与日寇、伪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并

在山下的方家限子,建立了东北平期的乡级红色政权四平乡人民政府。解放后,安东市政府

在天桥沟树立了抗联遗址纪念碑。至今,深山里还保存着杨将军住过的岩洞-----群众亲切

地称之为"杨洞",以及战士的密营和简易医院的遗迹。如果红树青山是一排排回音壁和录像

机,当会录下60年前抗联战士伏击日军守备队的震耳枪声和少年营血战崔家大院的悲壮场

面。这里现已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古人有"景物因人成胜概”之说,于

此进一步得到印证。

⑦在天桥沟,听到一个引人深思的小插曲:前两年,林业局普查山林,两个青年职工历

尽艰辛攀上一个峰峦,兴奋之余,自豪地说:“我们是历史上第一个登上这座高峰的人。”

话刚落音,转身警见一根已经锈蚀的步枪通条挂在一棵老树杈上。面对当年抗联战士的遗物,

他们为自己对历史的无知而脸红了。

⑧时间老人毕竟是峻厉无情的。一经流逝,便旧影无存,不问金戈铁马还是碧血黄沙,

转瞬间都成了背景式的记忆。结果,在许多后人看来,这里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从来就

是一片乐土。殊不知,中原血沃,劲草方肥;没有先烈们“用骨肉碰钝了锋刃,血液浇灭了

烟焰”,又怎会有今朝的红葩硕果!

⑨"晓来谁染霜林醉?”此刻,带着古人的诘问,再看满山的红叶,我觉得对于400多年

前抗倭名将成继光的诗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加深了一层理解。

(取材于《人民日报》1999.11.05第11版)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E声的一项是()

A.第②段多处引用古典诗句,既表现了红叶的文化内涵,又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B.第④⑤段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天桥沟红叶的美与香山、栖霞等地相比毫不逊色。

C.第⑧段作者认为时间是无情的,过往的金戈铁马和碧血黄沙终将变成背景式的记忆。

D.第⑨段中作者借戚继光的"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回答了古人的诘问。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过往的金戈铁马和碧血黄沙终将变成背景式的记忆”错误。结合原文"时间老人毕竟是

峻厉无情的。一经流逝,便旧影无存,不问金戈铁马还是碧血黄沙,转瞬间都成了背景式的

记忆"可知,原文说的是"不问金戈铁马还是碧血黄沙,转瞬间都成了背景式的记忆",表明

过去的一切都成了背景式的记忆,而不是单单指"过往的金戈铁马和碧血黄沙”。

故选Co

四、(2023•北京海淀•101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霜气

霜一落,天地白,日子就枯老了。

我的家乡小镇,位于北纬31度的江北平原。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

霜期长。在漫长的无霜期中,农作物蓬勃生长,日日更新,饶富活力。这是属于物质世界的

时间。

当然,在无霜期之后,会有一段庄严凛然的霜期。

大多数植物,止步于霜门之外。在霜期,它们或者萎谢芳华,或者停止生长。比如,昨

天还一身有g高高挂在枝头的紫扁豆,一夜寒霜降临,叶子就彻底凋了,果实也溃败软烂,

成为农人也不要的废物。可是,总还有一些植物要穿越繁霜,挺过酷寒,到春天去开花。霜,

是它们到达春天要经过的第一道赛里关口,是锻造它们经脉风骨的砧与锤。

霜降之后,物质退场,精神世界开始向着另一种纬度,拔节攀登。

少年时,爱看繁霜覆盖下的白菜、油菜和冬小麦。当第一场寒霜覆盖下来,上学经过的

那片油菜就立住了,一个深冬,一直就抱着那么几片叶子。那几片叶子在霜里不断以匐匐的

姿势,将叶片摊向泥土。油菜叶子的颜色,也在寒霜里不断浓缩沉淀,变成暗沉的深绿、墨

绿,似乎掺着低眉思索的精神重量。还有那叶梗,伸手掐它,不太容易折断——霜让它们变

得更结实。可是,春天一到,油菜们就抬起身子呼呼地往上冲,新生的绿叶子汪汪地饱含汁

水,和底下那些经霜的叶子相比颜色迥异,质地也不如老叶紧实。春天上学放学,经过日日

蹿升的油菜田,透过那些新鲜的嫩叶,我常心疼那些还保持着匍匐姿势的霜叶。

我想,我最初读到的霜气,大约就在那些在春日里沉默在低处的庄稼的老叶身上。那些

霜气,渗透生长的经脉,慢慢成为它们身体里一段低沉的音乐,一块深沉的颜色,一截紧实

坚硬的骨骼。霜气,让一■棵植物寂然自守,向内生长,追求内部的丰饶,内部的重量。

在乡间,有许多事情,必要等到下霜之后才能开始。霜,让许多事情有了神圣的仪式感。

菜园里的雪里蕤长得茂盛青碧,可是母亲不砍。母亲耐心等,翘首等,等下霜。母亲说,下

霜之后的雪里蕤腌了才好吃。似乎,秋天的好风日里生长的雪里藏,虽然体貌俊朗,但是内

在气质不够,总要等一场霜下来,紧紧菜的骨肉,收收它的尘俗气,一棵植物的冬之韵味才

激出来了。

霜里的柿子,挂在枝叶尽凋的苍黑枝干上,耀眼得似万千盏灯笼。这样的柿子,入口冰

凉,有深长的甜。秋天从沙土里挖出的红著,我们江边人不急着吃,把红著放进地窖里,等

微微的低温把红薯身体里的淀粉慢慢转化成糖分。在霜重风冷的冬日,取出经过静思禅修的

红薯,红薯味如雪梨。放学回家吃午饭,母亲端出一盆炒白菜,寻常白菜,噗噗冒着白气,

人口有谷物一般的甜糯——这是经过霜的白菜,味道丰富得像图书馆。

霜就是霜,霜不是雪。雪是可以飞的,它从玉宇琼楼处来,生命里有一段曼妙高蹈的旅

程,自带贵气。霜自生于大地,是在低处流浪的水汽,遇至IJ了寒,遇到了一日更甚一日的降

温,无处可退,无处可委身,于是涅槃开花,成了霜。它出身草莽,没有门第背景可炫耀。

在乡间长大的人,大约都有过一段十来年踏着晨霜上学的经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样美的诗句,不过是农耕社会里的寻常情景。少年时,寒冬上学,双脚踩踏过的何止板桥

霜,还有泥土沙路上的霜,有青石板上的霜,有枯草上的霜,有田土更上的霜。我们在乡间的

早晨,在寒气里追逐奔跑,脚下飞霜。清晨的空气,在繁霜的熏染下冰凉通透,还泛着菌丝

样的茸茸白光。我们吸着清冽晨气,吐着白气,像是把自己与晨霜雕琢的世界进行交换,换

回来一个冰凉莹洁的玲珑小人儿。

人在少年,未知世事,只觉得下霜的日子,也是热闹的。踏着晨霜,穿过田野,走过蜿

蜒河堤和曲曲折折的田埃,来到学校。教室里也似乎弥漫着霜气,一室的乡下孩子,个个鞋

底裤脚,还挂着细小霜花。大家掏出语文书来读,读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心里无端觉得冷寂。其实,诗里写的还只是露水季节,时令未深,白露尚未成霜。

人到中年,常暗暗敬重那些带霜气的事物。课堂上带学生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读

到“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心里一时沉重。在中年人眼里,繁霜之下,世界其

实苍凉。

秋冬之交的残荷,最见霜气。那些瘦骨嶙峋的苍黑荷梗,细长伶仃,横竖撇捺,令人想

起瘦金体——写瘦金体的宋徽宗困在北地风雪里,“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也

见过许多幅枯荷图,大多名为《十万残荷》,我的心每次都会被这命名给钝钝撞击一下。

站在残荷画前,像站在秦砖汉瓦的残垣断壁前,仿佛听见哭泣与低沉的哀号。那些曾经意气

风发的荷们,现在折戟沉沙,含恨交出国度,给了水,给了天……

很少见到能把夏荷画出霜气的。

从前买过一本金农但的画册,内有一幅夏荷图。一支荷叶,墨色冷寂,一朵莲花,大

如玉杯,里面仿佛盛了冷香,盛了一生的霜。那荷叶与荷花,还有最下方的一朵嫩荷,在米

黄的纸上,婆娑相巷琴,有一种朴拙感,一种滞涩感,一种黄昏感。我看了,心里凛然一惊,

原来在盛夏的接天莲叶之间,还有那么一两片叶子暗暗起了霜。那是精神世界的霜。大约,

也只有金农,能把一枝青叶画出旧年旧事故国故园的霜气。有人说金农的艺术是冷的,他是

"砚水生冰墨半干,画梅须画晚来寒”。我常想,这样透着霜气的青荷,一定要在泛黄老宣纸

的毛面画吧,运笔不那么畅,一折一顿,恰似一步一坎坷的人生,末了,还要用上安年法俗

的几笔枯笔。画出霜气,不只是靠墨靠色靠技法,还要有半生风烟岁月作底子。

敬重霜气,那是直面和认领入世的空旷和寒气。生也有时,败也有时,尘世间的霜,懂

得默然去品之味之,这是中年人的胆气。

在清寒的冬日清晨出门远行,天地飞白,呵气成霜。一粒人影,小如尘芥,也大得可顶

起一■轮朝阳。

(取材于许冬林的同名散文)

注释:金农(1687年—1763年),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等,布衣终身。

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霜与雪作对比,是在表达霜虽然不如雪曼妙高贵,却更加值得敬重。

B.相比于瘦金体,作者更钟情枯荷图,是因为后者能引发对文明消逝的悲叹。

C.结尾段描写了独自出门远行的场景,虽空旷而寂寥,却传递出豪迈的胆气。

D.文章中多处引用古诗,或映衬烘托,或阐释深化,丰富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相比于瘦金体,作者更钟情枯荷图,是因为后者能引发对文明消逝的悲叹"于文无据,

原文为"秋冬之交的残荷,最见霜气。那些瘦骨嶙峋的苍黑荷梗,细长伶仃,横竖撇捺,令

人想起瘦金体一一写瘦金体的宋徽宗困在北地风雪里……也见过许多幅枯荷图,大多名为《十

万残荷》,我的心每次都会被这命名给钝钝撞击一下。站在残荷画前,像站在秦砖汉瓦的残

垣断壁前,仿佛听见哭泣与低沉的哀号”,原文并没有将瘦金体和枯荷图进行比较,是由枯

荷图联想到瘦金体,两者都能够引发对文明消逝的悲叹。

故选Bo

五、(2023•北京海淀•人大附中校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我长到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

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

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

人胆颤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

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

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过的所有

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

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岁得慌,只觉得每

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了,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

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

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户号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

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

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

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

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

啸着返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

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

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

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

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

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却有个破旧

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着镰刀锤头的图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

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别的东西都

可以给我,唯独这个拷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

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

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

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将这个挎包借给我,但回队的时候必须带来一挎包

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上和各样的种子,有

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三个战士,一个雷达兵,一

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

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

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

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蹩厚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

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

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个挎包关联着他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不仅

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B.尽管"我”的情感体验在各段落中表现不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我"对镰刀锤头的图案"说

不出的特殊感情"万妙地"说"了出来。

C.本文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物的记述,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暗

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D.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气、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

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错误,"有意"应该是"自然";"这些寻常事物成全

了‘我'的文学创作"表述也不当,从最后一段“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

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可见,应该是对这些“寻常事物"的情感体验成全"我”的文学

创作。注意"甚至"一词的界定范围。

故选Co

六、(2023•北京昌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堇茶如饴

①田野上下,已经有人开始收玉米了。我一时萌生出来的小念头,丝毫没有瞒过妈妈的

眼睛。她说,这些玉米秆子是新品种,没有一根是甜的。倒是脚下这些矮棵的猪草,村子里

的人都掐回去,炒吃,煮吃,味道还不错。香黄花、苦苣菜、灰苕菜、缩筋草,它们正铺张

地在玉米棵的脚下槽行。小时候,我的镰刀遇见它们,一把一把地收割进篮子里,像是收割

满心快乐。其中的一些野菜,我是吃过的,在城里的餐桌上,细细地咀嚼,即使是苦的,也

能嚼出些甜味。那感觉竟与《诗经•大雅》中所说的“堇荼如饴”相合。

②堇荼是一种苦菜,与眼前这些生机勃勃的野菜,也许只有名字上的区别。它们都是大

自然的杰作,饥荒时用来果腹,锦衣玉食时用来识别新鲜。当一些走过的日子蓦然在某个时

间交汇相认时,甘与苦每每就对调了一个位置。

③去年秋天,妈妈的体重迅速消瘦九斤,医生判定妈妈得了糖尿病。我不相信,妈妈也

不相信。后来,但凡对血糖有影响的食物都忌了口,再去检验,结果仍是一样。我们开始对

糖极度警惕起来。一些含糖较高的水果,成了家里的敌人。

④现在民间给这种病取了个名字叫“富贵病”,而在那些艰苦的年代,怎么会有人患上

这种奢侈的病呢。居然尿糖了,我的妈妈!那些年在月子里都吃不上糖的我的妈妈!

⑤我记得妈妈和奶奶发生过的一次争吵。双方互相埋怨对方把几斤红糖藏了起来。她们

甚至都发了誓,说绝不可能偷偷藏到娘家去。后来,那些红糖在好些年之后终于现身。它们

被放在顶楼的一个小矮柜里,已经与柜子里的绵纸融为一体了。许多年后,她们都还在惋惜。

那时候,村子里的人都吃不上糖。家里有月子婆了,要去大队上打个证明,花上一块五毛钱

才有三斤红糖的供应。为了得到点金贵的糖,村人想尽了种种办法。

⑥秋天收玉米的时候,镰刀挥过的玉米秆子留下好长一截立在土地上。我和小伙伴去找

猪草,会砍下一根玉米秆子,尝尝味道。遇上甜的,就用牙齿剥开皮,像吃甘蔗一样吃完。

一不小心,嘴皮也会被割破、出血,但这绝不会阻挡我们对甜的渴望。吐一堆渣子在脚下,

收获一肚子甜蜜,再背起小萝萝继续找猪草。

⑦收割完玉米,村子里的婆婆妈妈们把玉米秆子收回去,清水洗净,用锄刀把它们锄细

碎,放进碓臼里春,汁汁液液就盛在桶里,放进一口大黑锅里煮啊煮,然后用纱布过滤。一

道道工序后,终于得到些混浊的液体,再用文火慢慢熬制,一些淡薄的糖稀就制成了。红褐

色的黏液,它们被称作糖。它们被装进一只只土罐子,密封起来用。

⑧因为工序麻烦又所得甚少,村子里只有少数几个勤劳的主妇愿意下此苦力。有时村子

里的娃儿被狗咬了,需要煮个糖水鸡蛋补血、压惊,就要端着小碗去讨点糖稀。我吃过这种

糖,甜味很淡,总是让人意犹未尽,还不如和小伙伴们去田野里砍根甜玉米秆子嚼痛快呢。

⑨村子里还有人家用胡萝卜熬糖的,工序差不多,但甜的味道就比玉米秆的更浓了一些。

我依然不喜欢那种甜,为此被妈妈冠名为“嘴奸磨馋"。我爷爷是个有想法的人,不知从哪

一年起,一小块的甜高粱地,就出现在了土墙边的自留地里,笔直地长成了绿油油的一片。

第一次收甜高粱的时候,村子里很多人赶来围观。它的味道可比玉米秆的味道好多了,纯纯

正正地在舌尖上,半。甜高粱秆通过层层工序被制成糖,穗子被制成了刷把。那时候,我特

别喜欢这样东西,觉得自己简直拥有了整个世界。我总是在甜高粱秆子才出叶的时候,就去

偷吃它们。

⑩人们形容生活美好时,喜欢用“甜蜜”这两个字。而事实上,为了得到它,人们几乎

动用了一切智慧。慢慢地,这种原始加工糖的方式也快被人们遗忘了。有天在街上看见有人

在卖甜高粱秆,三元钱一根,我就像是遇见了童年的欢喜,迅速地买一些回来。吃了几口,

一时觉得自己的童年像是假的一样。那些留在我记忆里的甜,它们到底跑到哪儿去了?我沮

丧地把它们丢掉,然后像是报复我自己对甜的追忆一样,翻出柜子里的甜食。冰糖,晶莹剔

透闪着光,有棱有角,它对咳嗽有帮助,滋润肺部。红糖,纯手工制作,一些加了玫瑰花,

一些加了姜,暖人心腹。几瓶蜂蜜来自不同的亲戚朋友,苦刺花蜜是白色的,枣花蜜颜色略

深,槐花蜜看上去最想在此时吃一口。

⑪我泡了杯槐花蜜,足足加了四勺。甜到不能自拔的味道,在我的舌尖上绕着旋涡。才

吃完,立即想起医生说的话,雌激素分泌过剩的人要少食甜食,它们会让一些肌瘤汲取到最

丰富的营养,促使它们长得更快。我想起身体里潜伏着的那几个小东西,想到它们正在被我

喂饱,然后在我的身体里迅猛生长,看那几瓶蜂蜜的眼色顿时就带上了许多幽怨。

母珈今,我和妈妈都要垓阚不同的糖,抵制的方式有时很奇怪。妈妈听说苦瓜是降血糖

的,就种了许多苦瓜,晒干打成粉末,每天早晨食用,效果似乎还不错。我曾经多么不喜欢

这种苦哈哈的食物呀,现在对它却是到了迷恋的程度,感觉它身上的坑坑洼洼也是另一种美,

就像妈妈带着我们走过的路。

⑬田野里的风吹了一年又一年,一季一季的庄稼养活一茬一茬的娃儿。在苦中找寻甜蜜,

在甜蜜中思忆苦涩。许多人都走在找寻自己想要的甘和苦的路上。

⑭堇荼如饴,生生不息。

(取材于叶浅韵的同名散文)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IE项的一项是()

A.作者看到田野中人们收割玉米,由此萌生了一个想吃甜玉米秆的念头。

B.作者用大量笔墨写村人用各种材料获取糖,以此表达人们对甜的渴望。

C.第⑩段“觉得自己的童年像是假的一样"是作者对记忆里甜味的怀疑。

D.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自己从喜欢糖到抵制糖,表达对不能吃糖的失落。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按时间顺序"错,文章中间主要是回忆,用插叙的方式写了与糖有关的几件事。

故选D。

七、(2023•北京房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绘事

约先生去笔庄取画,再把新临的画装裱成片,是我的功课。画在案头展开的一瞬,先生

说好,比照片上的要好。旁边忙碌的老板娘回身瞥见,惊呼了一声。她是见惯画的,那神情

分明无假。这幅画的确很好,和画廊里其他的画都不同,宁静孤立,淡淡的,像方簿簿的玉。

一幅画的诞生是曲折的,是智慧在不断磨练中增长;尤其工笔,是个漫长的过程。此画

已是第七稿,名曰“秋水无尘”,画的是黛玉。黛玉并不好画,成稿的没成稿的,见仁见智,

艺术的个性不断被超越,能把那份娟逸灵动表现出来的少之又少。

先生是我的老师,平生绘事丰富,从油画到工笔,再到写意,无所不至;唯独不绘《红

楼梦》中人。说高手如云,举?则两,民间又成定式;袭蹈前人,终是不堪。因我喜欢,常

常提及里面人物,亦想画自己心中的红楼,为尔后的小书做插图。说多了,先生也就动了心。

先生平和,心如古镜,所绘人物潜气内致,含蓄典雅,并不飘举或过分怪诞。他眼里的

黛玉是贞静的,故曰“秋水无尘”。取秋水的平静与清凉,以迥异于夏之浓丽,冬之萧索。

这与黛玉的性格非常相合,也契颦儿潇湘馆“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寓所。因房里垒满书

卷,又将黛玉改为看书的模样,而非葬花。画稿简约,一帘,一凳,一人。帘,于空间是隔

断,于人是含蓄,亦代指闺阁或家。方凳为实,无贵胄气,有别商贾官宦。服饰取日常,贴

身随意,减少丝绸挂戴。人物稍加变形,上身和手臂均加长,愈显其秀;眉眼淡淡,只是个

符号,并不做特别处理。这是先生的风格,取个意罢了,姿态美方是真的美。着色以淡墨为

主,只头饰、衣绦、唇彩用朱碟点染。

成稿后,先生发来图片,纯而素,通体婉约,有娇花照水之风。我请教先生,能否在帘

后加上竹影,以点明潇湘馆?先生说好,不仅丰富了画面,还拓展了外延,把庭院的概念也

纳了进来。我临的时候,又把衣边和长裙,在淡墨的基础上,盖了层三青,呈现玉质的清凉

与深邃。我偏爱这种效果,若直接上三青,则流于单薄肤浅。把湖水穿在黛玉的身上,是我

的目的,也切“秋水无尘”的主题。我发给先生,先生非常喜欢,说审美再造,让我把袖口

也染上三青。在这幅小品的基础上,先生又扩展成大幅,添了半扇园门和园门外隐隐的竹林,

还有一道石栏。帘后的竹子也加了一节节枝干。它们是隐秘的,属黛玉的延伸,风骨所在。

画画是件神秘的事情,内心的锁扣,轻轻一搭,也就开了,里面的千壑万仞着实令人着

迷。黛玉也只是个符号,是黛玉也非黛玉。每个人走不出的是自己的内心,而审美是一双无

瑕的眼睛,让这个世界显现出高度纯洁。

与先生学画已有些时日,从一个观者至画者,这种转身是缓慢的,也是飞速的。以前作

为观者,解读过先生不少作品,只是从文化与精神角度出发,于技并没真正领悟;后来成为

画者,才对绘技有所体会。观者是清闲的,画前驻足,也许只是几秒;即便长久的热爱,也

不见得领略全部真髓。和读书一样,读到哪层算哪层,想进入绘者的思想高地并非易事。而

绘者是辛劳忘我,绞尽脑汁的。纸上的每一物,都有其意蕴,没有一丝一毫的闲笔;就像小

说,需砍掉多舍楼蓑。简与静永远是绘画的标杆,安插也需合理,方能协调。还要有自己的

精神色素;似曾相识之作,你袭我,我袭你,是可怕的。对于画画,我常痴迷,忘记钟表的

滴答声,一天不动,不吃不喝不睡的时候也是有的。月夜孤灯,一案相对,如入无人之境。

这样的时光是抽离真空,隔绝世俗的。

先生性格舒缓,做事从容,不慌不忙中也见雷厉风行。慢是性情,快是技法的娴熟。画

画,于他老人家是种享受。稿裱在案上,高兴了就涂上两笔,不得闲就放着。我却有点急于

求成,想尽快看到效果,尤其是富有创意的效果。

世上最有意思的事莫过于创造,这是种魔术。一幅画血肉逐渐丰满起来,魂魄也就出来

了;待戏服穿好,山河舞台上也就唱了起来;再寂静的夜晚,都是辉煌的。

先生总说凡相机能解决、电脑能合成的都不要画。美一旦让人感觉疲劳,便是丑。先生

认为,知性教养才是绘出好画的前提,含蓄方能致远。所以他的画,不管鲜雅还是古淡都是

沉静的,且反对绣花样的精雕细琢,觉得过分精工是浪费生命。精而无神,限于狼带。画,

体现的是情,纸上的画是内心的依托,表现意境即可。先生随意,把画当玩。但重构思,无

思不提笔。常做减法,简达意赅,万千丘壑藏于画中。纯写生的东西,常常回避;即便意境

动人,想入画时,也是把前与后、动与静、明与暗、冷与暖都考虑进去。且善于用光,把油

画的手法带进工笔,让画作厚实而立体。融工笔的深思熟虑和写意的概括提炼为一体,往往

自中机号,并不固守绳墨。

先生的画,非一花一叶的浅境描摹,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作底蕴,内里乾坤非每个

人可知。除画画,先生还习字,十几年如一日,一天不落,是真正的日课。先生说,字是功

底,非扬名逐利工具。

和先生学画,学的不仅是笔墨功夫,更多的是做人的审美与涵养。正如先生所说,无尘,

才见艺。

(取材于前茗的同名散文)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对老板娘的描写,从侧面表现《秋水无尘》画作水平之高。

B.先生画中的"帘"与"凳"都能体现黛玉的形象特征,简达意赅。

C.先生从观者到画者的转变,才让作者对绘画技艺有了深刻的体会。

D.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表现了先生绘画之时不急于求成的从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先生从观者到画者的转变"错,由"与先生学画已有些时日,从一个观者至画者,这种

转身是缓慢的,也是飞速的"可知,文中从观者转变为画者的是作者。

故选C。

八、(2023•北京东城•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人闲桂花落

①长江岸边,桂花悄悄地开了。

②桂花乃一种寻常又不寻常的花。它一直活在古老的神话里,月亮上的那株桂花,吴刚

砍了千万年,也没砍尽。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有如此非凡的想象。桂花就那样潺浮在我们

的头顶,漂浮在月亮上,一漂几千年。它也一直活在唐诗宋词里那一片诗的汪洋大海,生长

着数不胜数的桂花,几乎每一个诗人,都有一株甚至几株属于他自己的桂花。更多可观可嗅

可触的桂花,终归还在烟火人间,在一个个寻常不过的庭前屋后,也在某个笙歌款款或荒败

落寞的院子里,孤独地生长,无须任何竹石花草的陪伴与亭台楼阁的布置。

③平时,桂花从来都是不怎么显眼的,它花朵细碎,在花形上并不具有与百花争艳的资

本。它只是回官自承地活着,在风里点点头,晃晃身子,在雨里无遮无盖地淋个透湿,鸟儿

会不打招呼地随意歇落在它的枝头,虫子也可以在它身上悄无声息地爬来爬去直到秋天,

到了秋天的某一时刻,它才被人们悠然地甚至突然地想了起来。所谓“某一时刻”,便是秋

天。那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忙完农事之后的季节,这时的人,才有了点儿闲暇,突然闻

到了桂花的香气,也看到了桂花。作为诗人,王维似乎最早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那句与桂

花相连的名句,便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诞生了,诞生在那首《鸟鸣涧》中: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④春山夜半,夜色宁静,山野空寂,他竟听到了簌簌桂花飘落。细斟,发觉王维真想说

的,并不是至少不完全是桂花,而是春山之夜的那点“闲”,那点“空”——山寂冥,人闲

适,他才听到桂花飘落,月洒青山,山鸟夜飞,不时撒下的几声鸟鸣,一直在春山里回荡。

也就那样,诗人赢得了一点道心。

⑤闲,是《鸟鸣涧》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处。而我再次想起桂花,却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