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

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

朔之伉羊。⑶子日:'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消相

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

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

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

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

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A

服礼是主动的。礼治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

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

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要想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就要在继承过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改良与探索,将依靠国家

强制力量保障的法治,和乡土社会长久以来自发形成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的传统乡规民约

有机结合起来。

要想在乡村社会推行法治,首先,需要克服传统法治对人们思想上的错误引导,破除传统的

藩篱。因为如果人们不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就无法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法治的权利与

义务意识,也就无法以此来规范自我的行为,更别提法律的普及了。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在

破除传统藩篱之前,强行将法律嵌入乡村社会,因为法律具有强制力,一旦使用失当,就会

破坏现代法治的形象,激化乡村社会矛盾,现代法治的推行将寸步难行。当然,破除也不是

全部摒弃的意思,而是从传统入手,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原先维系乡土社会

秩序的力量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寻求二者的平衡状态。其次,深层次挖掘现代法治对于基

层社会治理的时代价值,充分考虑各个村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探索各地区的法治模式,使

现代法治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树立法律的权威。再者,为了更加有效地在乡村

社会普及法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自上而下地送法下乡模式,组织法治的

宣传与培训活动,为乡村社会的民众灌输法治的思想;另一方面,国家也要注重自下而上的

普法方式,要从传统的送法下乡模式向主动的迎法下乡模式转变。要借助现代化的媒介,使

民众在日常使用电子产品时就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律的熏陶,培养法治意识,自觉主动地学习

法律知识、法治理念。要避免拿来主义和硬性的法律移植,要让人们信任法律,主动接受法

律,不然不仅法治无法普及,就连原本的礼治秩序也会遭到破坏。

礼治既然可以绵延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必有其独特之魅力。历史发展证明,礼治在教化

民众和治理社会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礼治对于乡土社会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

在几千年以后的当代,我们仍要继续传承这一优秀的治世理念,不断改良与发展,重塑传统

礼治的思想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公开场合言明:我们必须有序推进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梳

理工作,让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物、文化典籍之类,而应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礼作为历

史渊源颇深的传统文化,必须在现代社会进行创新型转化、创造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

涵,丰富传统意义上的礼治。费孝通曾说过我国的文化具有极强的继承性。我国传统文化扎

根于乡土社会,故而目前想要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就要重塑以礼为代表的乡村共同体,这样

才可以为现代法治的传播提供思想动力。基于此,我们要从乡村的基本单位入手,即立足于

家庭,重塑家风文明,从而塑造乡风文明。此外,礼治是我们目前乃至今后都要始终坚持的

治世理念,要在发展中不断丰富扩展其内涵,使之与时代同行,为普及现代法律提供源源不

断的动力。

显然,道德与法律在实际生活中难免会碰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符合道德良知的法律不

是良法,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而且,在复杂的

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各自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二者缺一不可,即礼治与法治缺一不可,谁都

不是万能的。作为乡土大地所特有的内生性礼俗文化,不仅不是乡村社会治理路上的绊脚石

,还会成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当代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大方向。其中

所说的法治主要靠政府,德治主要靠优秀的文化,自治靠社会组织。而传统的礼治在乡土社

会中融合了“三治”的许多功能,因此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坚持传统的礼治,

也要不断落实现代的法治,旨在形成农民内在意识与国家外在制度的有机衔接,探索礼治与

法治多元共治的新格局,实现二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动。

总的来说,面对现代乡村社会的治理困境,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礼治中的精华所在,也要不断

地传播现代的法治理念,理顺礼治与法治的关系,实现礼法共生、礼法融合,构建多元共治

的局面,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构建良好的乡风文明,实现乡村振兴。

(摘编自罗新远《乡村社会治理中礼治与法治的实践与思考》)

[注]子贡欲去告朔之诧羊:子贡想要废除每月初一告祭祖庙时杀活羊的做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镜花缘》描写了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由此推测礼治社会有“文明”或者“慈善”的一面。

B.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说明孔子对礼残酷的一面也是认

可的。

C.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来维持,所以礼治要优

于法治。

D.克服传统法治对人们思想的错误引导,破除传统藩篱,是在乡村社会顺利推行法治

的前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礼治与法治的关系,但是,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并不完

全相同。

B.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是个人长期接受教化而自然形成

的结果。

C.材料二立足于家风、乡风文明建设,认为应该着力推动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的创造性

发展。

D.材料二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逻辑严密,说服

力强。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要求儿子给他换掉只有大夫才有资格使用的席子。

B.《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中,关羽看到曹操飞扬跋扈、目无君王,就想要杀掉他。

C.子路被敌人砍断了帽子上的带子之后说:“君子死而冠不免。”系好帽子才死去。

D.在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中,织女下凡到人间,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

生活。

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王安石说:“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对这句话进行

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杨益言

刘思扬没有找到的成岗和齐晓轩,确实在图书馆里。不过,他们不是在尘土弥漫的书架丛中,

而是在楼板下面。①图书馆的一处楼板,也和许多牢房里的一样,多年以前,就被失去自由

的人们拔掉了钉先变成秘密集会的地方。

这秘密的集会地点,就在楼下牢房的楼板底下。四周封闭着厚实的条石堡坎,撑持着整座架

空的屋架,在这潮湿黑暗的屋基里,耸立着许许多多石柱、砖墙来承受楼房的重压:在架空

的楼幅之上,密密地铺设着楼板,这就是楼下牢房的楼板。穿过那些密布的砖石柱基和早被

拆穿的窄小墙孔,人们竟可以走到楼下每间牢房。在充满霉腐气味的潮湿的瓦砾堆上,成岗

靠着一根粗大的石柱坐着。在这从未见过天日的屋架底下,只有留在条石堡坎间的几个气孔,

射进几缕微光,隐约照见对面齐晓轩沉思着的瘦脸。

成岗听了齐晓轩的话,也在思索。用什么办法才能尽快地把从黄以声将军那里得来的情报送

中去呢?中美合作所正在策划新的阴谋,特务准备在溃逃之前,炸毁全市工厂、电站、重要

桥梁。

忽然,头顶上,传来图书管理员老袁朗诵的声音: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有人来了。”齐晓轩低声说着,又倾耳静听着楼板外面继续传来的声音,成岗屏息坐着,一

动也不动。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自己人。''齐晓轩说。

过了一阵,又听见老袁在读新的一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走了。”齐晓轩这才继续说道,“重庆的大小工厂,自贡的盐井,成都,昆明,贵阳,西南

各大城市,都是敌人破坏的目标。及早把情报送出去,党才好揭穿敌人的阴谋,发动群众保

护城市...”

过去经常由厨工送信出去,从他被特务处置以后,白公馆和外面的联系,便中断了。因此,

老齐才决定找被捕不太久的成岗,研究外面的情况,以便采取新的行动。

“从厨工出事以后,为了谨慎,原来的地址不能再用。”老齐慢慢地问,“你手上有可靠的地

址吗?”

“地址是有的,可是怎样送信出去呢?”

“现在能进出中美合作所的,还有一个人。”

“谁?”

“代替厨工的华子良。”

“他?那个疯子!”成岗很不信任那个疯癫胆怯而又衰迈的可怜虫。“几声枪响,就吓疯了!

他能帮我们送信?”

“我们观察了几年……”齐晓轩谨慎地深思着,“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异常的表现。”

“他被捕前是不是党员?”

“查不出来……”

成岗觉得,老齐的话更加证实了自己平时的看法,便毫不犹豫地进一步说道:“我看他一定

是被误捉来的,绝对不能把党的机要任务交给他。”

“你的根据?”

“华子良被捕已经整整十五年了,然而,大家看到的是,他和谁都没有联系,也从来不想和

谁联系。”

“还有什么根据?”

“他一直疯疯癫癫,行动反常。”

“你认为他的行为反常?”

“为了蒙蔽敌人,我们的人可以忍辱负重。”成岗断然地说,“但是他,当老厨工遭枪杀,大

家非常难过的时候,他仍然那么冷酷,毫无同情心!”

“成岗,''齐晓轩摇摇头,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

楼板外面传来一阵诵诗的洪亮声音。成岗脸色一变,他听出,这是危险的警号。

“老齐,你躲一下!”

成岗抓起一块石头,准备着。黑暗的瓦砾堆,亮了一下,楼板被揭开了。一个满头白发的人,

突然出现在成岗面前。②微光中,看得见他满脸刺猬一样的胡须,一对眼睛,在黑暗中闪闪

发光。

“华子良!'‘成岗心里一惊,立刻扑上前去,要除掉这个不该出现的人。

“慢着。'‘华子良迎着扑上前来的成岗,挥了挥手,疯疯癫癫的神经质,从他身上一扫而光,

他露出被拔光了牙齿的牙龈笑了一下,明亮的眼睛转向齐晓轩:“我有事情找你。”

“你找老齐?”成岗一把抓住华子良,想卡他的脖子。“等一等。”齐晓轩在旁边轻声招呼并示

意成岗松手。

“你是什么人?”

迎着老齐的问话,华子良上前一步,不慌不忙地说:“共产党员。”

“为什么到这里来?

“党需要我现在发挥作用。”

“你找谁?”

“特支书记齐晓轩同志。”

“谁告诉你的?”

“罗世文同志。”

“什么时候?”

“1946年8月18日。罗世文牺牲那天,我陪杀场的时候。”华子良冷静地回答着,“十五年

前,我是华菱山根据地党委书记。省委书记罗世文同志,是我的上级。可是在敌人面前,我

只是个嫌疑分子。在去刑场的路上,罗世文同志估计到敌人押我去,只是陪杀场。因此,他

指示我伪装疯癫,长期隐蔽,欺骗敌人。枪声一响,我就变成了疯子。”

成岗紧捏着的手松开了。齐晓轩继续问道:“为什么现在才来联系?”

“省委书记给了我特殊任务,非到必要时刻,不准和任何人联系。”

“你的任务?”

“让敌人确信我神经失常。然后,第一,与地下党建立联系;第二,完成越狱突围任务。”

成岗激动地望着华子良,面前这位多年来伪装疯癫的人,真是深谋远虑。③齐晓轩突然提出

新的问题:“你的联络口号?”

华子良应声答道:④“让我们迎接这个伟大的日子吧!“

一听见这个口号,齐晓轩的眼睛突然潮湿了。这口号,正是罗世文同志牺牲前夕,指定他担

任特支书记时,告诉他和老袁的。这口号是《论联合政府》的最后一句。

(有改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从触觉、视觉和嗅觉等方面写出了环境的“潮湿”“黑暗”“充满霉腐气味”

的特点,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殊的场所。

B.图书管理员老袁通过朗诵古诗,传递了“有人来”“自己人”“人已走”的信号,这一情节

凸显了革命者老袁深厚的文学素养。

C.罗世文指示华子良“伪装疯癫,长期隐蔽,欺骗敌人”的故事,不仅表现了罗世文视死

如归的精神,也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

D.“一听见这个口号,齐晓轩的眼睛突然潮湿了”一句,表现了齐晓轩听到华子良说出这

个口号后激动、兴奋、感伤等复杂感情。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交代了“秘密的集会地点”的由来,也表现了“白公馆”集中营里革命者对敌斗争

的智慧。

B.句子②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华子良的胡须和眼睛,表现出他初次见到齐晓轩和成

岗时的喜悦。

C.句子③中“突然提出新的问题”既说明齐晓轩同志小心谨慎,也表明他斗争经验的丰富。

D.句子④这句联络口号体现了罗世文等共产党人对革命胜利的渴望与革命必胜的坚定

信念。

8.成岗对华子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是如何围绕“尽快地把从黄以声将军那里得来的情报送出去”这件事安排情节的?请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

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蹉

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皇攀一跃,不能十步;莺马十驾,功在不舍。锲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惜懵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

容一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滕蛇无足而飞,船鼠五技而穷。《苛》目:“尸鸠

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②,以古

人自期,而视与已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

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

卷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

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

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

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节选自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注]①尸鸠:布谷鸟。②刻意厉行:锻炼意志,砥砺德行。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A既久B胸中之C言日益D多E不能F自制G试出H而书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骐骥,文中是骏马、良马之意,后词义发展变化,也可形容卓越的才能或杰出的人

物。

B.之,在文中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与《赤壁赋》“凌万顷之茫然”中的“之”用法相同。

C.《诗》,指《诗经》,与材料二提到的《论语》《孟子》都是“四书”的组成部分。

D.曩,文中是从前、过去之意,与《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中的“曩”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由于他们善于利用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其实

质指向“学习”本身。

B.荀子认为学习要重视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既强调了学习方法,也强调了学

习态度。

C.苏洵二十五岁才懂得读书的重要。读书过程中,曾“以古人自期”,认为“同列”都不

如自己。

D.两则材料都聚焦谈论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材料一认为学习比思考重要,材料二的观

点恰好相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14.苏洵在研读《论语》《孟子》等著作时,其认知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周处士

庾肩吾

九丹开石室,三径没荒林。

仙人翻可见,隐士更难寻。

篱下黄花菊,丘中白雪琴。

方欣松叶酒,自和游山吟。

[注]庾肩吾:字子慎,南朝梁代文学家、书法理论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一、二句写周处士隐居炼丹之处远离世俗、荒无人烟,路被荒林遮盖住了。

B.本诗三、四句用仙人可见衬托隐士难寻,突出周处士隐居之处更为幽僻。

C.本诗第五句中“黄花”与《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中“黄花”表达的情感相同。

D.从本诗第六句中的“白雪琴”可以看出周处士喜爱弹琴,情趣高雅。

16.本诗最后两句“方欣松叶酒,自和游山吟”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久在樊笼里,复

得返自然”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成语“爱屋及乌”的意思也可以用《静女》中的“,”表达。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先用“,”描绘云朵色彩的变化,接着又写“正

赤如丹”的太阳跃出海面。

(3)在长江经济带开发过程中,某市要建一个长江文化主题公园,其入口处要悬挂含有“长

江”字样的古诗文名句。小刚很快就想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孤帆远影碧空

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

五、文言小题

18.下列选项中,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不贵无贱无:没有。

②举酒属客属:劝请。

③山川相缪缪:盘绕、围绕。

④洗盏零酌更:更换。

B.①自京师乘风雪乘:冒。

②道皆砌石为磴磴:台阶。

③余始循以入循:顺着。

④苍山负雪,明烟天南烛:照。

C.①采采茶莒,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

②唤隼朝餐歇半霎渠:他。

③秧根未牢蔚未匝蔚:移栽、种植。

④契阔谈心念旧恩契阔:相交,相约。

D.①百官不敢厚职侵职:超越职权。

②须要平易宽广之地平易:地形平坦。

③等冠以学行知名弱冠:男子20岁。

④今穷而出亡过于曹穷:贫苦。

六、小阅读

19.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周公吐哺”这个典故,表达出自己也会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

地接待贤才。

B.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青年时就建功立业的周瑜,表达出自己被贬而无

法施展才华的慨叹。

C.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廉颇老矣”的典故,表达出自己已进入垂

老之年的感伤。

D.林希逸在《答友人论学》中化用魏了翁“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这句话,强调应该

认真阅读原著。

七、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老寒腿不是冻出来的毛病”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关注。专业医学名词中并不存在“老

寒腿”一词,医学上准确的叫法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A每当

气温骤降时,膝关节就会疼痛,很多人以为这个疾病的病因是寒冷导致的。但其实,骨性关

节炎的病因是关节软骨老化、磨损。目前,人们认为衰老、肥胖、外伤、劳损等因素会加快

膝关节表面的软骨磨损。比如,超重让膝关节负重增加,软骨磨损的机率增大;经常穿高跟

鞋走路,膝盖老是弯着,对关节的损伤也很大;B久坐不动也是“膝盖杀手”,会出现下肢

血液循环不良、关节腔滑液分泌减少,从而增加下肢关节损伤的风险。C虽然受寒和骨性关

节炎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的确会加重骨性关节炎的症状。

®?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健康体重,给膝关节“减负”。同时,建议减

少或避免深蹲、半蹲、爬山、上下楼梯等运动。另外,还要注意保暖,D夏天不要露着膝盖

吹空调,秋冬季节适当增添衣物,加强膝关节保暖,来缓解膝关节疼痛。

当然,②,类风湿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也会导致腿疼,因此

一旦出现腿疼的症状,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去诊断治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每当气温骤降时,膝关节就会疼痛,很多人以为这个疾病的病因是寒冷导致的。

B.久坐不动也是“膝盖杀手”,会出现下肢血液循环不良、关节腔滑液分泌减少,从而

增加下肢关节损伤的风险。

C.虽然受寒和骨性关节炎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的确会加重骨性关节炎的症状。

D.夏天不要露着膝盖吹空调,秋冬季节适当增添衣物,加强膝关节保暖,来缓解膝关

节疼痛。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发现自然风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

春天,草等了,花开了,燕子从南方回来了,河流上又波光荡漾了。

夏天,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生着脸出来,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

瘦了,向阳山坡的草被晒得弯了腰了。

秋天的时候,树叶被一场场霜给染成了苣色。叶子变了颜色后,就变得脆弱了,他们会随着

秋风飘落落在沟谷里的叶子会化成泥,落在林地的叶子会成为蚂蚁的伞,而落在流水中

的叶子就成了游鱼,顺水而去了。

北部森林的秋天,就像一个脸皮薄的人,只要秋风多说了它几句,它就会沉下脸,抬腿就走。

才是九月底,从向阳山坡上还可以看到零星开放着的野菊花,忽然刮了两天的狂风,就把一

个还充满生机的世界给刮没影儿了。雪花提前来了,很快,天地间一片日茫茫。

我这一辈子,从没看过一次病。我郁闷了,就去风中站上一刻,它会吹散我心底的愁云;我

心烦了,就到河畔去听听流水的声音,它们会立刻给我带来安宁的心境……我这一生能健康

地活到九十岁,证明我没有选错医生,我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

22.在文学作品中,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的效果。请分析文中省略号的表达效果。

23.请赏析文中“绿”“红”“黄”“白”等表示颜色词语的表达效果。

八、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塑造着我们,我们也在认识着世界。我们的感受、理解都在决定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

识。感受会变化,理解会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

请以《这才是最的世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写作时请选好角度,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2.A3.D4.(1)首先提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的观点,(2)然

后指出礼与法的共同点是都是对人的行为规范。(3)最后通过对比,论述礼与法的不同点

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依赖国家政治权力推行,“礼”依赖传统维持。)5.(1)

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立善法,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推行法治。

(2)但又有一定的片面性。①推行法治,要避免强行将法律嵌入社会,要通过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等多种途径进行普法、宣传,培养人们法治意识,让人们信任法律,主动接受法律。

②“一国治”不能只靠法治,应将法治、礼治、德治有机结合起来。要继承传统礼治中的精华

部分,理顺礼治与法治的关系,实现礼法共生、礼法融合,构建多元共治局面。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由此推测礼治社会有,文明,或者,慈善,的一面”错误。根据原文“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

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

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可知,文中是“不带有”,是“没有”的意思,所以并不能

推测出“礼治社会有‘文明'或者'慈善’的一面”,曲解文意。

B.“说明孔子对礼残酷的一面也是认可的“错误。根据原文“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子贡欲去告朔之饰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

消相当残忍的行为。”可知,这表明孔子比子贡更看重礼,不能说明孔子对礼残酷的一面也

是认可的。

C.“所以礼治要优于法治”错误。两则材料原文中都谈到了礼治和法治的关系,却没有将两者

进行比较,也没有强调哪个优于哪个。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错误。根据原文,“礼治表面看去好像

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可知,选项缺少了限定语“表面看去好像”,曲

解文意。

C.“立足于家风、乡风文明建设,认为应该着力推动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错误。

根据原文第一段“要想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就要在继承过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改良与

探索,将依靠国家强制力量保障的法治,和乡土社会长久以来自发形成的非制度化、非程序

化的传统乡规民约有机结合起来”可知,材料二应是立足于乡村社会治理中礼治与法治的关

系,着力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D.“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错误。文章中没有类比论证。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正确。没做过士大夫的曾子主动要求换掉只有大夫才有资格使用的席子,属于主动服礼。

B.正确。曹操“飞扬跋扈、目无君王”,这是不符合礼的表现,而关于看到就想杀他,这是遵

从礼维护礼的表现,属于主动服礼。

C.正确。子路临死还遵从“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是主动服礼。

D.错误。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牛郎是凡间的人,他们的举动属于违礼,不属于主动服礼。

6.B7.B8.(1)成岗对华子良开始是讨厌(或“不信任”)的态度,认为他是个“疯癫

胆怯而又衰迈的可怜虫”。

(2)华子良突然出现在面前时,成岗对他充满了憎恶(或“怀疑他是敌人”),要除掉他。

(3)华子良说明身份后,成岗对他产生信任,“紧捏着的手松开了”。

(4)得知华子良的任务后,成岗“激动地望着“他,充满敬佩。9.(1)齐晓轩在秘密集会

地点找成岗围绕送信地点和送信人研究对策,以此设置悬念,展开故事。

(2)围绕送信人选华子良是否可靠组织大量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3)送信人选华子良突然出现,在成岗和华子良的矛盾冲突中将故事推向高潮。

(4)华子良表明身份,解释“疯癫”原因,并说明自己肩负的特殊任务,送信人选问题因而

得以解决。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这一情节凸显了革命者老袁深厚的文学素养”错误。图书馆是地下党人秘密集会的地方,

诗句是他们约定好的暗号,与文学素养无关。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白描手法”“表现出他初次见到齐晓轩和成岗时的喜悦”错误。“满脸刺猬一样的胡须”为比

喻,第②句话语言生动形象,是细节描写;此时也并不是初次见面。

10.BEG11.C12.D13.(1)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2)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会被容忍。14.①起初惊异于

著作的形式;②接着真正理解内涵,豁然开朗;③最后灵活运用,进行写作。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时间更久了,胸中想说的话更多了,不能克制自己,便试着把它们写出来。

“时既久”主谓句,作整个句子的状语,其后即B处应断开。

“日益多”作“胸中之言”的谓语,其后即E处应断开。

“不能自制”宾语前置句,“不能克制自己”的意思,“制”后即G处应断开。

故选BEGo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都是定语后置标志。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C.“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书》《礼》《易》

《春秋》。

D.正确。都是“从前、过去”。句意:于是我把旧时所写的文章几百篇悉数烧掉。/从前和我

的祖父一起居住的。

故选Co

1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错在“材料二的观点恰好相反“。材料二中并没有表现思考比学习重要的观点。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⑴“假”,借助。“水”,游泳;"绝”,横渡。

(2)“衢道”,歧路;“事”,侍奉;“事两君者不容“,被动句。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的能力。

苏洵在研读《论语》《孟子》等著作时,其认知经历了三个阶段:

由“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可知,刚开始时,苏洵对著作的形式

感到很惊异。

由“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

苏洵读得也更精细,能真正理解其内涵。

由“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可知,

苏洵最后能够达到灵活运用、进行写作的程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

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

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

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

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

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

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

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

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鳍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

的缘故。

因此没有专心致志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

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会被容忍。眼睛不能同

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媵蛇没有脚但能飞,船鼠有五

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经》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

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

定专一。

材料二:

我年轻时不好好学习,活到二十五岁,才知道要读书,和有学问的人一起交往学习。年龄大

了以后,又未能刻苦磨砺意志、付诸行动,期望自己效仿古人,但看到和自己同列的等辈,

又都不如自己,于是觉得自己可以了。后来感到写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就拿古人的文章来读,

开始觉得古人所发言论,与自己的有很大的不同。常常反省自己,觉得自己文章的水平,似

乎不应该只停留在目前这种状态。于是我把旧时所写的文章几百篇悉数烧掉,而拿起《论语》

《孟子》及其他伟人贤士的文章,正襟危坐,整天都阅读它们,花了有七八年时间。刚开始,

读进去的内容只觉惶惶然,接着广泛地考察这些文章外在的表达方式,则又害怕得惊叫起来。

时间长了,读得也更精细,胸中豁然开朗似的明白了,好像人家的话本来就该是这样的。但

我还是不敢提笔也这样写。时间更久了,胸中想说的话更多了,不能克制自己,便试着把它

们写出来。以后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读它们,只觉得文思泉涌,好像写出来是很容易的,然而

还不敢自以为是啊。

15.C16.同:都表达了置身大自然的欢欣、愉悦之情。

异:陶诗重在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回归大自然、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

然流淌。庾诗重在赞颂周处士身处大自然中,一边饮松叶酒,一边又抚琴吟诗的洒脱不拘、

欣然忘我之态。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情感相同”错误,本诗中“黄花”寓意着宁静与自然,表达了隐士对自然生活的喜爱之情;

《声声慢》中“黄花”表达的是词人孤独寂寞的感伤之情。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相同点:都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喜爱之情。庾诗中“方欣”和“自和”表达示隐士自得其乐,对

自然的喜爱;陶诗中将官场比作樊笼,“复得”表现了回归自然的愉悦之情。

不同点:

庾诗重在赞颂周处士,“方欣松叶酒,自和游仙吟”,隐士正酌饮着松叶酒,一边抚琴,一边

又朗声高唱自作的《游山吟》,歌颂了隐士自得其乐,随心所欲地吟咏游仙之事。

陶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字面意思是: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

到大自然了。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同开头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全诗

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

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17.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I月长

江万里情,千帆一道带风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匪女、贻、五采、萧、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